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Word 文档 (4)

合集下载

职业暴露(4)

职业暴露(4)
梅毒职业暴露后预防
肌肉注射苄星青霉素240万u,单次;青霉素过敏 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口服,连服14日。暴露 后3个月、6个月检查TPHA。
HIV职业暴露后评估----CDC
一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医疗器械、物品损伤的皮
肤或者粘膜,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医疗器械、物品粘染有
这样的场景你或许经历过
这种情形或许在你的周围发生过
此类事情或许你也遇到过
职业暴露的处理------紧急局部处理
锐器伤的处理
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 液,必要时包扎伤口 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用0.5%碘或75%酒精消毒伤口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一挤、二冲、三消毒
职业暴露的处理------紧急局部处理
三级暴露 2、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
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
的血液。
流行病学
HBV—乙肝
医务人员面临传播危险最大的血源性传播疾病
全球20亿人曾感染HBV,3.5亿为慢性HBV感染 者
我国为乙肝高发区,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 9.09%
疫苗接种人群与未接种人群HBSAg携带率分别 为4.51%和9.51%。
职业暴露于HBV的危险性
如果没有PEP,职业暴露后 HBV的感染风险:6%~30%
0.4毫微升
如果源患者HBeAg阳性,感染风险更高 主要感染途径:
针刺和锐器损伤,中空针感染率高 其它体液较低 口腔传播可能性低
卫生部公布
HCV—丙肝
2011年全国HCV发病数:173 872例,是2005年3 倍多
人群丙肝感染率一般为3%
受血者或接受血制品、血液透析患者和接触血 液的医疗护理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如《职业卫生服务指南》、《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实用指南》等,为各国制定职业暴 露相关法规和标准提供了参考。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相关标准
如ISO 10373-1、ISO 10373-2等,涉及职业暴露的测量和评估方法。
我国职业暴露相关法规与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病防治法》
规定了用人单位在职业病防治方 面的义务和责任,明确了职业病 诊断、鉴定等方面的程序和要求 。
VS
局限性
标准预防虽然能够有效地降低交叉感染的 风险,但并不能完全消除风险。此外,标 准预防的实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和财力,对于一些资源有限的医疗机构可 能存在一定的挑战。另外,对于一些特殊 情况,如紧急抢救、隔离病房外接触患者 等,标准预防的措施可能难以完全适用。
03
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
工程控制措施
《职业病危害因素 分类目录》
详细列出了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 的类型和名称,为识别和控制职 业暴露提供了依据。
《工作场所职业卫 生管理规定》
对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管理提出 了具体要求,包括职业病危害因 素的监测、评价和公示等。
《职业健康监护管 理办法》
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 供的职业健康监护服务,包括职 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和鉴定 等。
处理措施。
样品管理
加强实验室样品管理,确保样品安 全存放、标识和运输,防止交叉感
染。
防护设施
配备适当的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 柜、护目镜、实验室外套等,以降 低感染风险。
废弃物处理
严格按照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范对 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和处置,防 止污染环境。
警察行业的职业暴露预防
警察职业安全教育
加强警察职业安全教
行业标准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 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 触病人血液、体液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 层手套。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35/42
• 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 可确保充分光线,并尤其注意预防被针头、缝 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 使用后锐器应该直接进入耐刺、防渗漏利器盒, 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能够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5/42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特点
1、接触病原未知
2、接触路径多
(1)直接接触
(2)间接接触
(3)飞沫传输
(4)空气传输
(5)消化道传输
医务人员(职业6暴)露血和液标准、预体防液传输
6/42
四、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实状况
• 医务人员常见医院感染 • 医院内传输和医务人员感染 • 血源性感染 • 不安全注射 • 不安全输血 • 针刺伤与锐器伤
• 护士有很高皮肤刺伤率,是血源性传输疾病(HBV、 HIV、HCV)高危人群,存在极大职业风险。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12/42
• 最易被HCV感染人群是外科医生和护士
• 经血感染危险大约是:HBV 6~30%; HCV 3~10%;HIV 0.3%
• 我国是HBV感染较高国家,HCV感染也较 高,值得注意是近年来HIV感染者在我国呈 倍增趋势。
以降低血源性传输危险;
• 人体物质隔离(1987):用于降低来自人体湿性物质(血、
粪、尿、痰、唾液、伤口引流物和其它体液)病原体传输
危险;
• 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25/42
• 2、标准预防概念
认定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含有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01
防护:实施双向防护,防止疾病双向传播。
02
隔离措施:根据传播途径建立接触、空气、飞沫隔离措施。
03
一、准预防的三个基本概念
二、标准预防措施
1、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后可能污染时,脱手套后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剂。2、手套:当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及破损的皮肤黏膜时应戴手套;手套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把自身手上的菌群转移给病人的可能性;手套可以预防医务人员变成传播微生物时的媒介,即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病原在人群中传播。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环境控制:保证医院有适当的日l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的基础上,适当地消毒床单、设备和环境的表面(床栏杆、床单位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等,并保证该程序的落实。
防护用品1
个人防护用具:防护帽、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手套、护目镜、鞋套护面罩:对整个面部能起到防护作用,可防止血液滴粒或其它感染性物质飞溅到眼睛,鼻子,口腔或面部的其它部位。口罩: 保护口和鼻的黏膜;提供有限的空气预防能力。手 套手套不能重复使用,更换要及时. 如果手套的防护效果没有改变可以消毒后重复使用需要有一定弹性,必须盖住袖口双层手套不要在公共场所戴手套摘除手套后必须要洗手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所有医务人员均应接受安全教育
01
开展安全注射
02
遵守标准预防的原则建立屏障意识
03
所用的医疗设备应定时消毒,加强消毒灭菌效果的质控
04
安全处理医疗废物
05
有条件给医务人员注射疫苗
06
职业暴露防范原则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及时报告原则
知情同意原则
及时处理原则
保密原则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以全身 免疫系统损害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爱滋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感染后:终身携带病毒;
进行性的攻击和破坏免疫细胞; 发生难于治疗的感染和肿瘤; 最终导致死亡。
HIV/AIDS的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性传播 *母婴传播
针尖和其它锋利物品的损伤,对医疗 工作者的健康造成严重损伤,包括:
护士、医生、实验室人员、房屋维护 人员、废物处理人员
医务人员常见的意外事故原因(3)
职业暴露 (针刺事故2 应用中)
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 中,从患者身上拔出针头
穿刺中,拔除导管芯
医务人员常见的意外事故原因(4)
■职业暴露 (切割伤)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与标准预防
一、背景
• 在某种意义上讲,医院是各种病原体 集聚的场所,在医院的特殊环境下, 人们(病人、陪护、工作人员以及探 视者等)以不同方式排出病原体,也 会以各种各样的机会暴露于多种病原 体,导致带菌或者感染。
• SARS以后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预 防与控制已成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把我们曾经并 不十分关注的医务人员的职业风险 和防护问题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
手术中传递剪刀及刀片 缝合中
医务人员常见的意外事故原因(5)
■职业暴露 (抽血)
将血样标本注入试管中
抽血:拔出针头时
医务人员常见的意外事故原因(6)
■职业暴露 (直接接触)
收拾手术污物
经常发生在患 者或其他人员 突然移动时
分离输液器时
医务人员常见的意外事故原因(7)
■职业暴露 (针刺事故3 应用后丢弃 前)
暴露在血源性病原体和其它感染物质中是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重大职业危险 ➢在美国,由于职业暴露每年有12,000医疗卫生工作者患乙型肝炎 *相对于中国,美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较低 ➢在美国,有52例经证实的和154例可能的职业获得性人类免疫缺乏病毒感染病 例

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文档

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文档

职业暴露一、职业暴露的概念: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二、职业暴露分级:1、一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皮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三、暴露源分级:根据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轻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重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暴露源不明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四、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1、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 乙醇或者%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预防性用药:(1)用药原则:①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

②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③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医院标准预防与职业暴露处置2022

医院标准预防与职业暴露处置2022

标准预防与职业暴露处置2022年8月一、标准预防与额外预防二、个人防护用品的选择与穿脱 三、职业暴露概述四、呼吸道职业暴露处置五、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与监测目录CONTENT标准预防的概念♦标准预防:是对医院所患者、医务人员和进入医院的人员采用的一种预防措施。

无论是否有疑似或确定的感染状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汗液以外的排泄物、患者的粘膜及非完整皮肤时,均认为有携带可传播的病原体的可能,均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防护措施措施。

标准预防的概念口一视同仁:-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都视为有传染性;口双向防护:-医护人员和患者之间需要双向防护;口三种隔离:-针对医患之间的三种传播方式,根据传播途径,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做好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空气隔离。

标准预防措施:口穿戴防护用品:戴手套、适时戴口罩、鞋套;医务人员工作服;脸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当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必要时加戴护目镜或者面屏,穿隔离衣或防护服;口遵循呼吸道卫生/咳嗽礼仪:患者佩戴外科口罩、距离大于1米、纸巾或肘部衣袖遮口鼻、手卫生;口诊疗器械消毒及保证物品安全:对病人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口环境物体表面清洁消毒口安全注射: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特别注意,防止被剌伤;口医疗废物、医用织物规范处置额外预防定义:在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况的暴露风险和传播途径,所采取的补充和额外的预防措施,如呼吸道隔离、消化道隔离、血液体液隔离、咳嗽礼仪等。

•理念: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结合医务人员操作中可能暴露的风险强度和情形,从安全需要的角度而提岀的一种防护方法.•原则1.安全.有效.科学.方便,经济的原则,采取按需配备和分级防护;2.所有人员必须遵循公众卫生意识;3.面向所有医务人员所有人员必须参加培训、考核;4.防护措施始于诊疗之前,而不是诊断明确之后;5.违规必纠额外预防基本防护:每一位医务人员必需遵守的基本措施.,适用对象:诊疗工作中无论是否有传染病流行防护配备:医用口章、工作鞋、工作服、工作帽→•防护要求:遵循标准预防旳理念; 加强防护: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根据感染暴露的风险加强防护措施。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05
结论
职业暴露的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职业暴露危害
职业暴露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如导致感染、慢性病、癌症等。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降低职业暴露危害的发生,保护员工身体健康。
标准预防措施在职业暴露防控中的地位
标准预防的定义
标准预防是指针对职业暴露的预防措施,包括隔离、防护等。
THANKS
感谢观看
监测计划与实施
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周期、频次、时间等,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职业暴露的报告制度
报告范围
明确需要报告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和情况,如浓度超标、健康影响 等。
报告程序
规定报告的程序和流程,包括发现情况后的报告时间、途径和责 任人等。
报告审核与反馈
对报告进行审核,及时反馈处理情况,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 性。
对从事接触有传染性病人的人员,定期进行健 康监护,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健康危害。
标准预防的实践
对所有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均须按照污染性 物质处理。
对于存在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的场所,应采取空气 流通、戴口罩等防护措施。
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 人防护用品。
对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的高危职业人群, 应定期进行健康监护和免疫防
锐器伤
01
在操作锐器时需小心谨慎,遵循正确的锐器使用方法,避免直
接接触锐器。
呼吸道暴露
02
医生在手术或治疗过程中,应佩戴合适的防护口罩和手套,以
减少呼吸道和皮肤暴露的风险。
溅洒
03
手术过程中需避免血液、体液或其他有菌液体溅洒到口鼻眼等
部位。
护士职业暴露与预防

职业暴露 (4)

职业暴露 (4)

HBV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输血 医源性传播:注射、 接种、文身 母婴传播:患急性乙 肝或HBSAg阳性的母
亲可将HBV传给新生

职业暴露于HBV的危险性
0.4毫微升 如果没有PEP,职业暴露后 HBV的感染风险:6%~30% 如果源患者HBeAg阳性,感染风险更高 主要感染途径:
针刺和锐器损伤,中空针感染率高 其它体液较低 口腔传播可能性低
1% 4% 3% 15%
30.3次 /100人.年
6%
41.3次 /100人.年 55.7次 /100人.年
43%
28%
护士 医生 技术员 保洁人员 学生 牙科 其他
NaSH 2008年监测数据
引起锐器伤的器具
2% 3% 10% 5% 8% 12% 20% 6% 4% 30%
注射器 缝合针 蝶翼针 手术刀 静脉导管针 其它实心针 其它空心针 玻璃 放血针 未知
HIV职业暴露后随访和咨询
包括:
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6个月检测艾滋病 病毒抗体 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 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期症状
职业暴露的预防
管理控制
政府立法 消除危害,减少不必要的锐器使用 改善工作条件:
1、操作室光线充足 2、医院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3、解决人力资源问题,合理排班 4、保持工作场所整洁和工作台布置良好
职业暴露后的负担
经济危害 初始和随访治疗费用 心理治疗费用 工时损失 报道:71~5000 $
850$ 遭受锐器伤的医务人员心愿
1000 $
职业暴露后的负担
心理影响 担心因扎伤感染 艾滋病和肝炎感染占45% 担心感染肺结核占37%
经血传播疾病职业暴露类型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25
标准预防技术
(五) 使用防护鞋 (六)使用工作帽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26
标准预防技术
(七)使用隔离衣或防护围裙 种类多,应正确适当使用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27
标准预防措施
(八)可重复使用的设备 用过的可重复使用的器具、物品 等, 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清洁干 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其中一次性使 用的部件应弃去。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33
标准预防基本特点
强调双向防护,即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护人员, 又要防止疾病从医护人员传至病人; 即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也要防止非 血源 性疾病的传播; 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16
标准预防操作原则




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 等操作的全过程。不论患者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 传染病,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标准预防技术包括洗手、戴手套、穿隔离衣、戴 防护眼睛和面罩等基本措施。 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患者体液、血液的诊疗 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 后应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20
标准预防技术
(二)使用手套
可以防止医务人员手上的细菌传至病人??
可以防止医务人员将从病人或环境中污染的 病原在人群中传播??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21
手套的种类





无菌乳胶手套 清洁一次性使用乳胶手套 双层手套 一次性使用薄膜手套 卫生胶手套
标准预防与职业防护
22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_Word_文档_(4)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_Word_文档_(4)

职业暴露一、职业暴露的概念: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二、职业暴露分级:1、一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皮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三、暴露源分级:根据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轻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重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暴露源不明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四、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1、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 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预防性用药:(1)用药原则:①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

②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③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建立奖惩机制
建立奖惩机制,对遵守职业暴露规定 的员工给予奖励和表彰,对违反规定 的员工进行惩罚和纠正。
06
总结与展望:加强职业暴露预 防工作,保障员工健康安全
总结本次研究结果和发现的问题
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广泛存在
01
研究发现,许多行业和岗位存在职业暴露危害因素,如化学物
质、生物因子、物理因素等。
职业暴露风险较高
提高员工意识和技能水平的方法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栏、企业内部网站等途径加 强职业暴露宣传教育,提高员工对职 业暴露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定期培训和考核
定期组织职业暴露培训和考核,确保 员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
为员工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手套 、口罩、防护服等,确保员工在工作 中能够正确使用。
加强职业暴露危害监测与评估
提供必要的防护设施和用品
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暴露危害监测与 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为员工提供符合标准的防护设施和用品, 确保员工在工作中得到有效保护。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
职业健康法规不断完善
随着社会对职业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未来将有更多相关法规出台 ,为职业暴露预防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监测内容
包括职业暴露的种类、发生时间、地 点、涉及人员、暴露方式、暴露源类 型、暴露程度、处理措施等。
பைடு நூலகம்
报告流程和责任人
报告流程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当事人应立即报告直接上级,直接上级核实后报告单位感染管理科,单位感染管理科根据情 况逐级上报。
责任人
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医务人员均为职业暴露报告的责任人。
监测结果分析和改进措施

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Word文档

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Word文档

精心整理职业暴露一、职业暴露的概念: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二、职业暴露分级:123型。

重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暴露源不明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四、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1、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预防性用药:(1)用药原则:①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

②③(2①AZT是②③243检测,6个月以后监测正常的,职业暴露风险基本为零。

4、登记和报告:一旦职业暴露4小时以内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报告卡,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24小时内进行丙肝(HCV)乙肝(HBV)HIV抗体监测,其监测报告保存。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隔离原则: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234561、(2)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医务人员的防护(1)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标准预防与职业暴露

标准预防与职业暴露

常见的职业暴露风险
化学物质暴露
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有毒气体、腐蚀性溶 液或有害粉尘。
生物暴露
接触病原体或与人体健康相关的生物材料。
物理因素暴露
暴露在噪音、震动、辐射或高温/低温环境中。
人因暴露
暴露在高压、高强度工作、重复劳动或职业 性压力下。
标准预防措施
1 个人防护装备
佩戴适当的防护手套、口罩、护目镜等个人防护装备。
结论
通过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和应对职业暴露的措施,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员 工的健康和安全,并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和健康的工作环境。
3
定期健康检查
为暴露风险高的员工提供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相关的咨询和支持。
应对职业暴露的措施
紧急应对
制定应急操作程序,以便在 发生紧急情况时,员工可以 迅速采取适当的行动。
健康咨询
提供专业的健康咨询服务, 以帮助员工应对职业暴露可 能带来的健康问题。
持续改进
定期审查和改进标准预防措 施,以适应新的职业暴露风 险和最佳实践。
2 工作场所设计
确保工作场所符合安全规定,例如合理的通风系统和避免危险物质的堆放。
3 培训和教育
提供职业暴露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以增强员工的意识和安全知识。
职业暴露评估和监控
1
评估风险
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估,确定潜在的职业暴露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 暴露风险。
2
监测暴露水平
使用监测设备和方法来测量和监测员工暴露于有害物质或危险环境的水平。
标准预防与职业露
在职业生涯中,预防与职业暴露至关重要。我们将探讨职业暴露的定义、常 见的职业暴露风险、标准预防措施、职业暴露评估和监控以及应对职业暴露 的措施。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职业暴露与标准预防
作业场所清洁卫生等。
有害化学物质暴露
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导致皮肤 过敏、眼睛刺激等。预防措施包 括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定期检查
身体状况等。
生物因素职业暴露及预防措施
细菌和病毒感染
接触病原体可能导致各种传染病 的发生。预防措施包括加强个人 卫生习惯、保持作业场所清洁卫 生、接种疫苗等。
生物毒素暴露
接触生物毒素可能导致过敏反应 、中毒症状等。预防措施包括使 用个人防护用品、避免直接接触 等。
提高报告的意识和敏感性
通过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员工对职业暴露报告重要性的认识,使其能够及时报告可能 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
处置措施
紧急处理
在发生职业暴露事件时,当事人应立 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如立即离开有 害环境、清洗消毒等。
报告主管人员
当事人应当及时向主管人员报告发生 的职业暴露事件,以便管理人员采取 相应的处置措施。
06
职业暴露的培训和 教育
培训对象和内容
培训对象
职业暴露的培训应面向所有可能接触到 职业暴露的员工,包括医务人员、实验 室技术人员、清洁工、护工等。
VS
培训内容
培训应包括职业暴露的危害、防护措施、 应急处理、标准预防措施等方面。
教育形式和效果评估
要点一
教育形式
可以采用讲座、演示、模拟操作、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进 行培训。
职业病发病率高
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和不良工作 环境,容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病
率上升。
对生育和胎儿的影响
某些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可能 对员工的生育能力和胎儿发育 产生不良影响。
致癌风险
某些化学物质和物理因素具有 致癌性,可能增加员工患癌症 的风险。
心理健康问题
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和不良 人际关系的员工,容易出现焦

职业暴露MicrosoftWord文档

职业暴露MicrosoftWord文档

1、血液、体液等溅洒于皮肤、黏膜表面应立即先用肥皂,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2、溅入口腔、眼睛等部位,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长时间彻底冲洗。

3、皮肤针刺伤、切割伤、咬伤等出血性损伤,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部位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然后用清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再用0.5%碘伏、70%酒精、0.2%-0.5%过氧乙酸、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处理流程》(一)医院感染发病率:100张床以下小于7%(二)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100%(三)医院感染漏报率:<20%(四)使用中消毒剂:细菌菌落总数应<或=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五)抗菌药物使用率:力争控制在50%以下(六)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使用中灯管不低于70uW/cm²,新购进灯管不低于90uW/cm²。

(七)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必须无菌。

(八)接触粘膜、皮肤的医疗用品:细菌菌落总数应小于或等于200cfu/或100使用中的消毒物品cm²;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九)使用中的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十)污染物品:回收再利用的物品,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并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十一)医疗污水排放的消毒指标:综合性医疗机构粪大肠菌群肠道致病菌消毒接触时间总余氯<或=900 不得检出<或=1.0h <或=3.5h MPN/L(十二)各类环境空气、物表及医护人员手的细菌菌落环境范围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cfu/m)(cfu/m)(cfu/m)I类手术室<或=10 <或= 5 <或= 5II类供应室、无菌区<或=200 <或= 5 <或= 5III类注射室、换药室<或=500 <或=10 <或=10治疗室、妇检室、化验室、抢救室、普通病房、供应室清洁区,以上不得检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他致病性微生物。

在可疑污染情况下进行相应指标的检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暴露一、职业暴露的概念: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二、职业暴露分级:1、一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2、二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污染了有损伤的皮肤或粘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或者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皮肤或者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擦伤或者针刺伤。

3、三级暴露:指暴露源为体液、血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者割伤物有明显可见的血液。

三、暴露源分级:根据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为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

轻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临床症状,CD4计数正常者。

重度类型:经检验,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但滴度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有临床症状,CD4计数低者。

暴露源不明型:不能确定暴露源是否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

四、职业暴露的处理措施: 1、局部处理措施:(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伤口冲洗后,应当用75 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2、预防性用药:(1)用药原则:①发生一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可以不使用预防性用药。

②发生一级暴露但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时,使用基本用药程序。

③发生二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重度或者发生三级暴露且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为轻度或者重度时,使用强化用药程序。

(2)用药方案:向当地疾控中心联系药物,用药时间越早越好。

①基本用药程序:两种逆录酶制剂,双肽芝(AZT+3TC)两种药物联合制剂。

AZT是齐多夫定;3TC是拉米夫定,使用常规剂量,连续使用28天。

②强化用药程序:在基本用药程序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一种蛋白酶抑制剂,佳息患或利托那韦使用常规治疗剂量,连续使用28天。

③预防性用药应尽早开始,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小时,既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3、随访: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6个月以后监测正常的,职业暴露风险基本为零。

4、登记和报告:一旦职业暴露4小时以内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报告卡,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24小时内进行丙肝(HCV)乙肝(HBV)HIV抗体监测,其监测报告保存。

标准预防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

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

标准预防基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与预防隔离原则:1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它途径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2 一种疾病可能有多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

3 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黄色为空气传播的隔离,粉色为飞沫传播的隔离,蓝色为接触传播的隔离。

4 传染病患者或可疑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房间。

5 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

6 建筑布局符合第五章中相应的规定。

二、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的患者,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患者的隔离 (1)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2 )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

2、医务人员的防护 (1 )接触隔离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应摘除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

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2 )进入隔离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应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每天更换清洗与消毒;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离开病室前,脱去防护服,防护服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

三、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水痘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1 、患者的隔离(1 )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2)当患者病情容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

(3 )应严格空气消毒。

2、医务人员的防护(1 )应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

(2)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1、环境要清洁。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等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

治疗室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

2、进行无菌操作时,衣帽穿戴要整洁。

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并修剪指甲,洗手。

3、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无菌物品一经使用后,必须再经无菌处理后方可使用,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4、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以便取用,放在固定的地方。

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7-14天,过期应重新灭菌。

5、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镊)。

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无菌物或跨越无菌区。

6、进行无菌操作时如器械、用物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7、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二)准备质量标准 1、工作人员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修剪指甲。

2、备齐用物。

3、治疗盘、无菌持物钳或镊,浸泡于消毒溶液内,无菌溶液、无菌包布、无菌容器及物品、无菌手套、弯盘、75%酒精、无菌棉签。

4、查对无菌物品、灭菌日期及手套号。

5、用物排放有序,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三)操作流程质量标准1、选择清洁、干燥、宽阔的场所进行操作。

2、解开无菌包系带卷放在包布下边。

3、用拇指和食指先揭左右两角,最后揭开内角,注意手不可触及包布的内面。

用无菌钳(镊)取出一块无菌巾放于治疗盘内,剩余部分按原折痕包起扎好,并注明开包时间。

4、铺无菌盘:单巾铺盘:双手拇、食指捏住治疗巾两上角外面,轻轻抖开,双折铺于治疗盘上,内面为无菌区,盖的半幅成扇形折到对面无菌盘上,开口边向外,放入无菌物品后,边缘对齐盖好。

将开口处向上翻折两次,两侧边缘向下翻一次,以保持无菌。

双巾铺盘:双手捏住无菌巾的左右两上角的外面,轻轻抖开,由远向近铺于治疗盘上,无菌面向上,放入无菌物品。

依上法夹取另一块无菌巾,由近侧向对侧覆盖于治疗盘内上,边缘多余部分反折,不应暴露无菌区。

5、打开无菌容器盖,必须把盖的无菌面(内面)向上,放在稳妥处,夹取所需物品放入无菌盘内后立即盖严。

6、倒无菌溶液,仔细检查核对溶液后,面对瓶签两拇指将橡皮塞向上翻转,再用一拇、食指将橡皮塞拉出,用食、中指套住橡皮塞,另一手(或同一只手)握住瓶签倒出少许溶液冲净瓶口,再由原处倒出所需溶液于无菌容器中,套上瓶塞并消毒翻转部分与瓶颈(从非污染处到污染处)后立即盖好,并注明开瓶时间。

7、打开无菌盘上层无菌巾一部分,核对无菌手套袋上所注明的手套号码、灭菌日期和消毒指示胶带,然后将手套袋摊开,取出滑石粉包,将粉擦于手掌、手背和指间,以一手掀起手套内袋开口处,另一手捏住手套翻折部分(手套内面)取出手套,使手套的两拇指相对,一手伸入手套内戴好,再以戴好手套的手伸入另一手套的反折部分,依法戴好另一手套,将反折部分翻转套在工作服衣袖外面,揭开无菌盘进行无菌操作。

8、持无菌容器时应托住底部,不可触及容器内面及边缘。

9、开包递送无菌物品时,一手托起无菌包,另一手打开无菌包一角,将带子卷起夹在托包的手指缝内,另一手依次打开其它三角并抓住递送或稳妥地将包内物品放入无菌容器中(无菌区域内)。

10、操作完毕,从手套口翻转向下脱去手套,整理用物。

(四)终末质量标准1、操作有序,方法正确,无菌概念清楚,无菌观念强。

2、能口述无菌操作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五)注意事项1、开包后的无菌包和开封后的无菌溶液有效期均为24小时,无菌盘有效期限不超过4小时。

2、无菌持物钳取时不可触及容器口边缘及溶液以上的容器内壁。

使用时应保持钳端向下,不可倒转向上,用后立即放入容器中。

如到远处夹取物品时,无菌持物钳应连同容器一并搬移,就地取出使用。

无菌持物钳只能用于夹取无菌物品,不能用于换药和消毒皮肤。

无菌持物钳及其浸泡消毒容器,应每周清洁消毒二次,并更换消毒溶液及纱布。

门诊换药室或使用较多的部门,应每日清洁消毒一次。

3、使用无菌瓶内的溶液时,不可将无菌敷料堵塞瓶口倾倒无菌溶液,或直接伸入溶液瓶内蘸取,以免污染剩余的溶液。

4、无菌包内物品不慎污染或无菌包浸湿,外界微生物可渗入包内,造成污染,需重新消毒。

5、戴手套时应注意未戴手套的手不可触及手套外面,而戴手套的手则不可触及未戴手套的手或另一手套的里面。

戴手套后如发现破裂,应立即更换。

脱手套时,须将手套口翻转胶下,不可用力强拉手套边缘或手指部分,以免损坏注射原则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

注射前护士应洗手、戴口罩,衣帽整齐,病人注射部位正确消毒。

二、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防止损伤神经和血管。

静脉注射应见回血才能注药,皮下、肌内注射无回血时方可注药。

三、认真执行查对制度,除做好三查八对(三查: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八对:姓名、床号、药名、剂量、浓度、时间、用法、有效期)外,还须检查药物有无变质、沉淀或浑浊,药物是否过期,密闭是否完好,有无配伍禁忌。

四、根据注射途径、药液量及性质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五、注射药液按规定注射时间抽取,注射前排尽空气,防止空气栓塞。

六、熟悉掌握注射技术,注射时做到二快一慢(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