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最新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士职业暴露和标准预防
在医学领域里因职业暴露而感染血原性疾病的情况,多是由于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地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或者被含有病原体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从而感染了某种可以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病原体。针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暴露风险分析、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供最新和最实用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技术和信息,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医务人员为高危人群,其中护士是最危险的人群。近年来,随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液传播途径传染病患病率的上升,护士因职业暴露而引发血原性疾病感染的潜在危险也日趋加重。
一. 护理职业暴露
自有医疗护理事业后,就有职业暴露。护理人员工作在医院特定的环境中,周围存在着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心理因素,在为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其经常暴露(置于、显露)于感染病人的血液、体液及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中,存在着诸多的暴露危险,应引起高度注意,并加以防范,进行全面和标准的预防。
全面预防是指无论病人是否患有经血液传播的疾病,所有病人的血液及特定体液均被视为可能具有艾滋病、乙肝、丙肝及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原体,医务人员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二. 职业暴露感染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的特点
(1)需要的血量非常少:如感染乙肝只需0.4 μml。
(2)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途径
皮肤刺伤(80%),皮肤接触(27%~43%),黏膜接触(
三. 血原性传播疾病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1)传播途径病人血液中会有致病因子,是造成医务人员感染血原性传播疾病的先决条件,医务人员经常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感染的几率较常人高。血原性致病因子对医务人员传染常发生于锐器和针刺损伤皮肤黏膜或破损皮肤接触等方式传播,多发生于护士,其次是检验科人员及医生。
(2)高危人群长时间从事采血、急救以及妇、产科、血液疾患的操作,
接触血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获得致病因子的量越大。
(3)血原性传染疾病
a. 乙型肝炎(HBV)我国为乙肝的高发区之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实验证明,HBsAg阳性的血浆稀释1 000万倍,给易感者注射后仍可引起HBV感染。医务人员,尤其是外科、口腔科、妇科、产科、内镜检查的医生、护士,感染HBV者甚多。
b. 丙型肝炎(HCV)人类对丙肝普遍易感,我国丙肝的感染率为3%~10%,接触血液的护理人员感染率高达50%~60%。国内外学者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认为,HCV的传播途径50%可通过血液,10%通过性传播,40%传播途径不明确。
c. 艾滋病(AIDS)AIDS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同样面临着AIDS 的职业感染危险。与AIDS的传播关系最密切的是静脉抽血。无症状艾滋病毒感染者,对医务人员有较大威胁,此类人无症状、无阳性体征,但每个感染者都是传染原,护理人员要提高警惕。
四. 护士职业暴露感染血原性疾病的防护对策
(1). 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与培训
加强在校护生关于职业暴露及防护的职业安全教育是近几年来医务人员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以往护士学校未设置这方面的课程,护士在学校未受过系统教育,因此有必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安全知识学习与培训。
(2). 在职护士应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培训教育是一项有效的措施。对于培训人员定期组织理论考试及现场考核,通过不断重复、反复强化,促使护士对职业感染及防护的态度发生根本性转变,最终达到其行为的改变,从而减少职业暴露感染的发生。
(3). 管理者要加强督查与考核
护士长要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工作作为管理职责的一部分,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制定合理有效的防护措施,以促使大家在工作中主动采取保护措施,减少感染机会。
(4). 遵循普遍性防护原则
我国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
护推行“标准预防”措施,主张患者的血液、体液无论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用具和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感染
认真贯彻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垃圾分类与处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文件,完善职业防护措施,能够对于进一步保障护士的职业安全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 树立全面预防的观念:对每一例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等均按传染性物品对待,预防污染其他物品及感染医务人员。
(2.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污染器械分类消毒后洗刷,一次性器械消毒后销毁操作时,小心,尽量避免意外损伤。
(3. 做好个人防护,操作时衣帽整齐、戴手套减少皮肤或黏膜直接接触血液、体液、排泄物,皮肤或黏膜损伤时更应注意,接触血原性传染病人或疑似血原性传染疾病时应戴双层手套,如血液、体液或
排泄物可能溅到面部,还需戴口罩、眼防护镜。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后,认真洗手,用肥皂流水洗,避免造成感染和污染医疗环境,病人用过的针头放入针头回收器中集中处理。
(4. 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增强体质,如注射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等,皮肤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血污染后服用高效抗艾滋病毒药物,可使医务人员感染HIV的危险性降低79%。
(5. 使用安全产品,如使用真空抽血设备取代注射器,用留置针取代钢针、头皮针等。
(6. 建立锐器损伤、针刺伤报告管理制度,护士一旦被刺伤,报告医院有关部门,医院应立即评估发生情况,使受伤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及跟踪观察。
五. 严格执行隔离管理制度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三区的区域管理要求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按病种分室收治病人,各病室门边隔离标志醒目,以提醒医务人员、病人、来访者必须遵守隔离的规章制度,工作人员进入隔离区必须穿戴好隔离衣裤、口罩、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