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有答案)(2)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有答案)(2)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启超在《书法指导》中曾提到,学书法,不宜从赵孟頫、董其昌一派入手,不是不好,只是不容易学,易导致笔力软弱,无“丈夫气”。
粱启超这番基于书法气质所下之论断颇有见地。
“丈夫气”固然不是书法所有之必须,却是值得提倡的一种精神气质。
何为“丈夫气”?《孟子》有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丈夫气”,即是有使命、有责任、有担当、有毅力、不忸怩、不矫饰。
书法的“丈夫气”,则是融书卷气、金石气、士大夫气、雄健气于一体的阳刚博大的精神气质,是书法雄健、雄强之气的一种拟人化表达。
这其中,书卷气尤为重要,没有书卷气的“丈夫气”,常是一种狂怪之气、粗鄙之气和莽夫之气,去书法之本质远矣。
“丈夫气”是书法的大格局、大气象、大境界的精神表征。
客观来讲,书法之美并无优劣之分,有阳刚雄强之美,也有阴柔妍媚之美。
然而,阴柔妍媚之美虽是书法的一种气质,当代书法艺术却不能仅停留于此,因为一个伟大时代的书风,绝不能缺少昂扬的精神气度。
我们经常会看到汉简书法、石刻书法上的长撇大捺或最末一长竖笔,划破长空,震撼人心。
要知道,这种艺术精神,并非出自文人贵族之手,而往往出自普通书吏。
可见,在汉代,任何一个阶层,只要稍识字者,包括女性和一般工匠,都不乏强烈的书法艺术表达冲动,这是其有别于其他朝代之处。
2020届山东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0届山东省高三高考模拟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在2019年频频登上热搜。
一年来,这首歌如此火爆,首先是因为举国上下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热烈氛围。
可为何爱国主义歌曲这么多,唯独它火了起来呢?2019年4月,第36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节就挑选了《我和我的祖国》作为主旋律歌曲。
音乐家们给出以下几点理由:质朴深情的歌词,柔和舒展的旋律,好听;歌声里寄托着由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直抵人心;圆舞曲风格,节奏欢快,朗朗上口,适合大众唱、大合唱等。
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成为“网红”,远不止歌曲自身的特点,还在于它打破了各种圈层。
无论是金领还是蓝领,无论是明星还是路人甲,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小学生,都在这段时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这首优美的歌曲,都以“我”的角色汇入歌曲形成的新潮流,一起参与庆祝祖国的生日。
报告会、文艺汇演、千人合唱等等,每一个活动都能以“我和我的祖国”冠名。
活动中的每一个“我",都是中国故事里的主角,都以自己真挚的爱国情意唱响对祖国的赞美和祝福。
另外,流行文化助力主流政治文化。
人们在微信头像上,甚至自己的脸上添上那一抹红色,显得格外自然。
流行音乐天后王菲演绎的《我和我的祖国》,自在、辽阔而温暖。
虽然争议不断,但并不妨碍这一文化现象维持高的品质和热度。
(取材于网络文章)材料二:—新春唱响“我和我的祖国”,随后引发了全国的模仿2019年春节,央视连续播出了快闪系列节目—热潮。
“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节目是如何吸引观众参与,提升节目传播效果的呢?节目制作:品牌效应激活现场观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品牌优势十分突出,《我和我的祖国》本身也是艺术精品。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方位策划,多角度、多机位拍摄,现场观众可以充分感受到热烈的氛围而自发加入。
系列节目的推出正值春运返乡和春节团聚期间,第一期节目选择首都国际机场作为拍摄地,面对信号可以覆盖全国的拍摄镜头,被采访者积极参与,尽情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归途的迫切感,激发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共鸣。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6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摘编自刘奇《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道德观》) 针对如何认识我国各地域传统民俗现象、传统生态民俗,《中国环境报》专访中国生态伦理学会 环境伦理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红兵。 《中国环境报》:某些地区的人们嗜吃野味,说这是当地的传统民俗。请问传统民俗要背这个“锅 “吗?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大文明形态:一是上百万年的原始文明,二是上万年的农业文明,三是三 百年的工业文明。今天正在向第四文明形态过渡,即生态文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不是自然的主宰, 只是自然的一员,规律只能认识,不能违背。由此,国家出台了严厉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追究终身责 任,筑起一道壁垒森严的屏障。
制度是写在纸上的硬措施,道德则是刻在心中的软约束。生态文明社会所要倡导的生态道德是一 种全新的道德观和道德范式,它不仅要求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要求人对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受到 伦理评价,接受自我良心的审判。尊重生命和自然界是生态伦理学的命令性原则,不损害生命和自然 界是生态伦理学的禁止性原则。在生态文明时代,生态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 尺度,也是衝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2·
野生动物却并未列入其中。在法律层面让禁食野生动物成为不可触碰的红线,进一步夯实生态法治 基础,从源头严格管理野生动物非法捕猎和贸易,全面禁绝食用野生动物
其次,① 。针对食用野生动物这类行为而言,最恰当、最适用的生态价值理念是“永久保护、 杜绝食用”。其中关键一环在于需求侧的生态治理,应有效抑制消费端对野生动物的“虎视眈眈”。 正如野生动物保护的公益广告所言:“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例如,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反 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有效切断食用野生动物的黑色利益链条,最大程度降低类似疫情的发生 概率及安全风险。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6月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
!$!$&$'
一 现代文阅读 )* 分 ! 一" 现代文阅读 6! 本题共 * 小题# #+ 分" #(2 ! &划出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 .生态红线/# 未必就能禁绝食用野生动物等生
态破坏行为' " !(0 ! &传统民俗中的饮食习惯' 错# 范围扩大" )(1 !不能证明观点# &秘境之眼' 展现的是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倡导生态价值理念# 强化需求侧生态治理 明确生态行为主体# 构建绿色行动体系 !- 分# 每条 ! 分% 如有其他答案# 酌情给分% 句式不协调扣 # 分" *(从古人朴素的生态道德观中汲取生态保护的智慧经验# 培养善德善行的生态美德% 继续深入实施国家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严厉查出违规行为# 追究终身责任% 重新反思和认识中国传统民俗中有利于生态环保的合理要素# 并予以继承和发展% !' 分# 每条 ! 分" ! 二" 现代文阅读 66! 本题共 - 小题# #' 分" '(% ! &意境完全相同'# 错" .(1 ! &基调凄凉'# 错" 3(比兴% 如第二节头两行写 &月光' & 海洋'# 用月光与海洋相互爱恋的夜景比
!- 分# 手法$ 分析各 ! 分% 只答对手法不分析的# 不得分" +(改后的标题好在口语化% 明白如话# 朗朗上口# 表达自然纯朴% 反问手法% 语气强烈# 语势增强# 加深读者印象% 直抒胸臆% 表达直白# 一吐为快# 抒情真挚热烈% 统领全篇% 与每节末尾的那句 &教我如何不想她*' 形成呼应# 浑然一体% 意蕴丰富% 可理解为思念故乡$ 祖国$ 爱人等多方面的情感% !' 分# 每点 ! 分% 答对三点即可"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试卷类型:A 潍坊市2020年高考模拟考试(二模)语文2020. 5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
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
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2年。
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
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
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
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
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
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材料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
2020年山东省潍坊第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山东省潍坊第十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三石我帮扶大东家已经差不多三年了,与他们家的关系一直处得不错。
大东虽然是贫困户,但人还是很勤快的,种起地来算得上是一把好手。
可几亩薄田,再怎么高产也就挣个口粮。
他曾经买了辆摩托车,农闲时在周边村镇跑跑摩的。
原先也还行,多少能挣几个零钱补贴家用,但如今乡下电瓶车多了起来,甚至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开电瓶车,坐摩的也就少了,生意不好做。
大东的老婆长年生病,沾不得冷水干不了活儿。
三个女儿一个高中一个初中一个小学,一家五口就他一个劳动力,日子自然过得捉襟见肘。
刚来结对帮扶的时候,我发现大东家的院子里种了几棵果树,长势很不错。
细一问,原来大东年轻时曾经在别人的果园做过几年,学了点技术。
正所谓因户施策,我便去找了做果树苗木生意的朋友赞助了些种苗,让大东租了旱地荒山,还贷了些款,种了二十来亩的葡萄、马家柚。
今年是第三个年头,葡萄和马家柚都已经挂果。
听大东说,卖得还不错,不说赚个盆满钵满,但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也是眼见的事实,脱贫摘帽不是难事。
这次到大东家是春节前走访,大东非要留我吃个午饭。
看大东的架势,要是不吃估计不会让我离开,我也不好伤了人家的好意。
午饭过后我还得去镇里,便匆匆告辞了。
临上车时,大东好像有什么话要说,当我问他时,他却摇摇头说,算了,一点小事,就不麻烦你了。
继续追问,仍不肯说,我便由了他。
但留了一句话,有什么事随时跟我说,朋友之间不用这么生分。
车刚开到镇里,大东果然就给我打来了电话。
他问我在哪儿,我告诉他在镇里,还问他到底有什么事。
大东说,我还真有件事想请你帮个忙。
我说,有事尽管说,只要不违反政策,我一定尽力而为。
大东忙说,不存在,不存在,就是想让你带点东西。
我警觉起来,不行,千万使不得,我们有纪律的。
大东说,我知道你们有纪律,东西又不是给你的,是想让你帮我带点过年的东西,给我上饶的朋友。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三次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三次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祝你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7、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复兴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传承、创新和引领是中华文明复兴的要义。
复兴的前提是传承,但传承不等于复古。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是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
人类历史上,成功的文明复兴都是优化或革新传统文明而结出的甜美果实。
中华文明的复兴也不例外。
所谓“梦回唐朝”,为再现昔日荣光而回归强大的封建帝国,既不可能也不必要。
没有优秀文明传统的复现也不是复兴。
一种文明的复兴不能变成对当下强势文明的简单模仿。
舍弃自身文明的优秀传统,复制外来文明,只能让自己成为其他文明的附庸而丧失复兴的可能。
虽然理论上很容易明白这个道理,但实践中却极易陷入这一泥潭而不自知。
2020届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20届潍坊市第三中学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将军和刘处长刚走过牌楼,一片喧闹的人声混合着机器声、喇叭声就迎面扑来,整个坝后工地展现在面前了。
这是一个巨大的劳动场面:一条高大整齐的“山岭”把两个山头连在一起,一条巨蟒似的卷扬机趴在大坝上,沙土、石块像长了腿,自动的流到坝顶上。
坝上坝下到处是人,汽车、推土机在匆忙中奔跑。
将军一面走一面四下里看着,他被这劳动场景激动了。
这个地方,他并不陌生。
这里是作为军事重地留在他的记忆里的。
九年前,他曾经为了攻取这一带山岭,又要保全这里的古陵(就是十三陵)而焦虑过:他不止一次地在作战地图上审视过它,在望远镜里观察过这里的每一个山头,至今,对面那几个山头的标高他还依稀记得。
但是,现在变了,作为战场的一切特点都变了,当年敌军构就的防御工事早已被山洪冲平,那依山筑成的小长城也只成了一条白的痕迹,连那座小山头也被削下了半截填到大坝上了。
几年来,他每次看到过去战斗、驻扎过的地方在建设,总是抑制不住地涌起一种胜利和幸福的激情;而现在,他又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来到这里,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所有的疲劳、酷热全都忘记了。
他俩悄地把行李放好,走向前去。
工具没有了,只找到了两个空筐,他俩便每人抓起一只,用手提起土来。
将军刚提了几筐,就听见有人喊他:“喂,老同志,怎么还是个‘单干’户呀?”将军被这个友好的玩笑逗笑了,抬头一看,原来说话的是个年轻的战士。
青年战士说:“来,咱俩组织个互动组好不好?”“好。
”将军高兴地回答。
他们一口气干了三个多小时。
直到这时,他觉得实在有些累了。
本来,像这样的劳动,对他来说也不是什么新课,28年前,他已经是水口山矿上的一个有着三年工龄的矿工了,砸石头、挑矿砂,他什么活没干过?更不要说参加红军以后那些艰苦的战斗生活了。
但这毕竟是多年以前的事了,这会一连抬了三个钟头的砂土,他才意识到,自己的体力是不比以前了,腰上的伤口隐隐作痛。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山东省潍坊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闻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艺术创作强调“意在笔先”,先构思,再下笔。
但实际创作中,创作可能受“鬼神”牵引而行,完全另辟蹊径,走向一个完全“另类”的逻辑。
这个牵引艺术家创作的“鬼神”,就是直觉。
直觉是人类思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
它潜伏在人类意识深层,在人类自觉的意志和意识控制之外。
受到某种特殊的心理诱因或視听感觉触动、诱发,它会突然神光闪现,隐秘甚至诡异地出现在意识表层,主导人类思维。
直觉有由内而外、直接、突发、稍纵即逝、非逻辑性等特点。
历史上,有无数例证可以明“直觉思维”的存在,在科学、艺术、生活等领城发挥着神奇的作用。
因此,有心理学家把它称为人类视、听唤、味和触五个基本感觉之外的“笫六感觉”。
艺术直觉同样存在于书法创作中,并且同样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书法家临池挥毫,虽然自己事先打了腹稿,有了“运用之方”,但下笔触纸瞬间,宣纸上的黑白空间格局、关系就产生了。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画面的存在,立即生成了自己的“延仲逻辑”。
因此要往下写,就不能按原先的腹稿,必须“信属目前”,尊重眼前“视觉反应”的呼嗅。
这时候书法家不可能停笔思考,分析,判断,因为那宣纸沾上水墨,瞬间四下奔散洇发,你任何一个心理停顿,都会在笔下留下痕迹,甚至导致作品毁坏。
所以此时就必须依靠“直觉”,跨过信息输入、大脑运算和判断,直接跟着感觉走。
山东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 人教版高三总复习
山东潍坊市2020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逐题解析)人教版高三总复习高三语文模拟试题教师寄语:把平时当高考,把高考当平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国庆,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
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显得尤为重要。
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
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
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
而“盛世长安”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
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
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
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娱乐性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
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
(搜狐网《深入浅出讲述中国故事,雅俗共赏传递中国精神》)材料二: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录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
【精准解析】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高考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最近,一档全新的原创文化类节目《上新了,故宫》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引发全民关注。
《上新了,故宫》打破了大众对故宫的刻板印象,让文物“活”了起来,既有内容,又有产品,“零距离”走进大众视野,以一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年轻人传递文物的温度与文化的内涵。
节目将静默的文物转化为富含精神文化内涵的文艺产品。
每期节目都有一个主题,明星嘉宾围绕主题探寻文物的前世与今生,挖掘文物背后的价值与精神内核;通过与国内设计师和高校设计专业学生合作,设计与时代接轨的“年轻化”文创产品让“旧文物”焕发“新生机”,实现深层次的“温故知新”。
“温故知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故”在探寻故宫来知领域,“新”在获得文化新认知;另一方面,“故”在感知文化记忆与历史内涵,“新”在打造全新文创产品。
节目实现故宫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打开了故宫文化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它通过将文物变为文创、文创变为产品的方式,让故宫文化以具象化的文化产品被更多年轻人“带回家”,打通了观众与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新通道。
“故”与“新”、“旧文物”与“新创”的平衡实现了观众与古老文明的对话,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为优秀文化的弘扬开启了新纪元(摘编自滕华琳《从<上新了,故宫>看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材料二:“超级网红”故宫又一次登顶热门话题。
从故宫“紫禁城元宵灯会”的吸睛式宣传,到网友对活动质量的褒贬不一,再到网媒、专家对“故宫开发利用的边界”的广泛评论,一系列话题让我们意识到,当故宫顶着闪耀了600年的历史光环走到当下,变得可亲可近时,文物保护与文化创新的冲突正在悄然酝酿着。
不可否认,故宫作为皇家文化代表,在文创研发上,其占有的资源无可匹敌。
故宫文创品类从朝珠耳机、书签等“小玩意”拓展到珠宝、美妆等多个领域,融入当下生活场景。
显然,故宫文创自成一派,也带动了中国各地博物馆的文创之风。
山东省潍坊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二模)语文试题
........................优质文档..........................试卷类型:A潍坊市高考模拟考试语文2020.5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世界各国正在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强制人们保持社交距离,从而减缓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
保持社交距离的目的是防止人员混集导致病毒传播。
自我隔离是保持社交距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目的更加明确,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在目前的疫情状况下,保持社交距离也许还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最新计算机建模研究警告说,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药问世,或采取激进的隔离措施,否则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也许需要维持到2022年。
这是因为,假如病毒存在季节性变化,疫情仍有反复的可能。
保持社交距离成为抵抗新冠病毒的重要策略,自有其原因。
有研究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得病早期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病毒携带者也有传染性。
假如一个人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正常进行社交活动,在两个月之内,可能会使近6万人感染。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冠病毒的无症状感染者也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这些人也许不知道需要自我隔离,但如果能自觉保持社交距离,也能在无意间阻止病毒的传播。
已经有证据显示,与他人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可以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出现病毒传播的多米诺效应。
对武汉疫情的研究显示,大规模管控措施的实行让武汉的基本传染数从2.35降到了接近于1。
而当基本传染数达到1时,病例数就不会再继续增加。
(摘编自叶子《疫情期间,保持社交距离究竟有多重要?》)材料二: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数千年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礼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模拟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_________,这是中国女排赢得的第十个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
领袖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
作为三大球中唯一一支夺取过世界冠军的运动队,早已被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尽管成绩有起伏,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
()。
_________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
发扬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
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_________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的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_________就能实现的。
”让我们牢记领袖的嘱托,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女排精神,保持昂扬斗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民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不负新时代的更大业绩!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艰难险阻被克服,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B.克服艰难险阻,需要团结的作风,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C.艰难险阻被跨越,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D.跨越艰难险阻,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卫冕历久弥新汲取敲锣打鼓B.蝉联经久不衰汲取沸沸扬扬C.蝉联经久不衰吸取敲锣打鼓D.卫冕历久弥新吸取沸沸扬扬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B.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
C.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D.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
第II卷(非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2018年国庆,深圳世界之窗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盛世纪》震撼上演。
全剧由《日月春秋》、《大汉王朝》、《盛世长安》、《雪域草原》、《碧海扬帆》五大篇章组成。
如何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中国精神中国梦,要做到这一点,雅俗共赏显得尤为重要。
以编舞为例,选择《诗经》《蒹葭》,并配以古曲,视之高雅,然《诗经》《蒹葭》的内容本质是通俗的。
从内容来看,第三幕《盛世长安》以“饮中八仙”和“大唐商市”来呈现。
以杜甫《饮中八仙歌》为切入点,通过再现诗仙李白、书圣张旭等人在酒会上的群像醉趣,生动地再现盛唐时代文人士大夫乐观、放达的精神风貌,不可谓不雅。
而“盛世长安”则展现了当时闻名天下的东市西市繁华热闹的景象:西市胡姬酒肆、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很接地气的市井闹市;东市作为皇家购物场所,其高雅与西市的繁华相得益彰。
我们每个人经常会说“买东西”,但很少有人追究“买东西”一词的出处,当大家看完东西两市的表演,就很清楚“买东西”一词就出自唐朝到东西两市的购物之意,令观众感到意外之喜。
深圳世界之窗原创推出的史诗、名著、都市三大系列作品中,每一个作品的主题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表面上看对一个景区而言都显得过于严肃厚重,其实每部作品主题的确立,都是艺术与市场的双赢,雅俗可共赏。
越是商业性的演出,越要从文化上入手;越是娱乐性的表演,越要在艺术性上加强;越是流行性的作品,越要有精品上的追求。
在信息爆炸的当今社会,铺天盖地的信息足以让人们对各种新生事物产生足够的免疫力,而打动观众的最佳方式则是引发一场情感的共鸣。
因此,《盛世纪》提供给观众的不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台有故事、有人物、有吸引力的演出,一段能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美好体验。
(搜狐网《深入浅出讲述中国故事,雅俗共赏传递中国精神》)材料二: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收录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
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
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
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
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
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
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
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
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共赏”的粗浅理解。
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
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
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
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
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
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
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
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
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
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
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共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
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材料三:①唐朝的安史之乱可以说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条分水岭。
在这之后,“士”和“民”的分界不像先前的严格和清楚了。
老百姓加入士流的渐渐多起来,这些新晋的士人一面学习和享受那些雅的,一面却还不能摆脱或蜕变那些俗的。
这样,“雅俗共赏”似乎就是新提出的尺度或标准。
②到了宋朝,不但古文走上了“雅俗共赏”的路,诗也走向这条路。
胡适之先生说宋诗的好处就在“做诗如说话”,一语破的。
③是在什么条件之下才会让俗人所“赏”的,雅人也能来“共赏”呢?孟子说:“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这说的是人之常情,也就是所谓人情不相远。
以《西厢记》和《水浒传》为例,这都是“雅俗共赏”的作品,“男女”是“人之大欲”之一,“压迫反抗”,也是人之常情。
这可以说是俗人和雅人的交点。
④新时代给我们带来了新文化,产生了新的知识阶级。
这知识阶级包括了更多的从民间来的分子,于是乎有了白话正宗的新文学,词曲和小说戏剧都有了正经的地位。
抗战以来又有“通俗化”运动,这个运动并已经在开始转向大众化。
“通俗化”还分别雅俗,还是“雅俗共赏”的路,大众化却更进一步要达到那没有雅俗之分,只有“共赏”的局面。
这大概也会是所谓由量变到质变罢。
(朱自清《论雅俗共赏》,有删节) 4.下列对材料二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
5.下列对材料二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比喻等论证方法。
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6.根据材料三的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史之乱”可以看作是中国文学向“雅俗共赏”转变的起点,因为战乱打破了“士”与“民”的界限,越来越多的“民”进入到上层社会。
B.雅文学和俗文学交融的一个前提就是社会阶层的融合,剧烈的社会动荡,如战乱就成为新文学产生的必要条件。
C.作者引用孟子的话,是想证明,有一些美是被人们共同承认并欣赏的,而这些美主要集中在共通的人之常情上。
D.苏轼的词流传千古,不仅仅有其语言接近白话,明白通畅的原因,还有其抒发的情感往往是人们心中郁结却不能言的感受。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8.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雅与俗的关系?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