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骑桶者》教学实录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小说中的情节、人物、象征手法等元素。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感悟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思考,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骑桶者》是德国作家霍夫曼斯塔尔的一部短篇小说。
作品通过描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骑着木桶试图穿越贵族院的故事,展现了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悲剧。
小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道德思考,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2.2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学生对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可能对德国文学和象征主义手法较为陌生,需加以引导。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解读作品的主题思想。
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2 教学难点: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较为丰富,需要引导学生深入解读。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阶层差距和人性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距离,需加以引导和启发。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骑桶者》的封面图片或相关背景资料,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阐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4.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寓言性质。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3)能够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运用比较、联系等方法,拓展对作品的理解;(3)结合生活实际,锻炼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怀;(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关爱他人;(3)激发学生敢于面对困难,勇于追求幸福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思想;3. 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 主人公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原因;2. 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3.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课文内容;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学习;4. 运用情境教学法,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五、教学准备1. 课文《骑桶者》及相关背景资料;2. 教学多媒体设备;3. 学习小组分组安排;4. 学生预习作业检查。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阅读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3)探讨作品主题思想及现实意义。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2)解析作品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风格;(3)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人生哲理。
5. 练习巩固:(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其他文学作品。
6. 课堂小结:(2)强调重点知识点;(3)激发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兴趣。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教材第十章“小说与戏剧”单元,详细内容为《骑桶者》一文。
该文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经历,反映了社会现实,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的人物性格,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重点:对小说情节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及其创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骑桶者》。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发展。
4. 课堂讲解: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指导学生分析小说。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人物性格、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小说主题、作者、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从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相关小说,如《骆驼祥子》、《边城》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学会思考、分析,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例题讲解的详细步骤;4. 作业设计的要求与答案;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施。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在教学设计中,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教案:骑桶者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骑桶者》。
本课主要讲述了主人公阿卡迪·奥楚蔑洛夫在寒冷的冬天,为了生活,骑着木桶去富人家里讨要食物的故事。
通过描绘阿卡迪的艰辛生活和善良品质,教育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关爱弱势群体。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阿卡迪的艰辛生活和善良品质。
2. 学会生字词,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课文朗读录音。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情境。
引导学生谈论冬天的寒冷和人们的生活状况。
2. 生字词学习(10分钟)出示生字词卡片,让学生认读并组词。
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运用。
3. 课文讲解(10分钟)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4. 随堂练习(5分钟)设计一些有关课文内容的小题目,让学生回答,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 朗读与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和动作的配合。
讨论:阿卡迪为什么要骑着木桶去讨要食物?他生活的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6. 作业布置(5分钟)设计一些作业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课文骑桶者阿卡迪木桶富人艰辛善良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抄写一遍。
(1)阿卡迪为什么要骑着木桶去讨要食物?(2)阿卡迪生活的艰辛表现在哪些方面?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骑桶者》,让学生了解了主人公阿卡迪的艰辛生活和善良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待加强,需要在课后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辅导。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课堂,让他们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生活经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感恩意识。
《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骑桶者》教学实录
《骑桶者》教学实录一.故事导入师:在牛郎织女的故事中,牛郎是怎么上天追赶织女的呢?生:披着牛皮.师:那嫦娥奔月的故事中,嫦娥是怎么奔月的呢?生:吞下不死之药.师:这些看似荒诞夸张的故事情节,却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其实,我们的小说与虚构密不可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卡夫卡的《骑桶者》。
我们来看一看这篇小说是怎样虚构情节的。
二.自主了解作者卡夫卡屏幕出示:卡夫卡:20世纪最伟大的奥地利作家,西方现代派的鼻祖弗兰兹·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3部长篇也均未写完。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卡夫卡”在捷克语中是“寒鸦”的意思,卡夫卡父亲的铺子即以寒鸦来作店徽。
为纪念这位独一无二的大师,1983年发现的小行星3412以“卡夫卡”来命名。
代表作:《审判》、《变形记》、《城堡》……生阅读并做标记.三.阅读文章,思考并提问师:通过阅读大屏幕,我们了解了一下卡夫卡.现在我们介绍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自问自探”法,简单来说,就是自已文章文章过程中发现问题自已提出来,再通过自己或是小组合作学习来探索解答出问题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就运用这种方法,阅读并学习这篇文章,好不好?生:我们有了一定的学习小说的方法,正好再运用这种学法来自我检验一下,真好.学生阅读课文并分组开展学习.四.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并交流整合老师收集并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问题:1.骑桶者为什么要骑桶去借煤?2.拎着桶去借煤会是什么结局?3.文中写到的老板娘到看没看到我?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文中的骑桶者又是一个怎样的人?4.小说的主题是什么?5.虚构与现实各表现在哪些地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师:同学们充分开动了我们的大脑,自问的问题真不好,问题提得出是棒极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现在,我们集体交流这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每一位同学要不吝惜个人的智慧,一起解答出这些问题.生1:我觉得天冷,煤全部烧光了,所以我得飞快地去买煤,但怎么样的去法,将直接决定我此行有无收获,所以借用课本上的原话“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师;看来你认真研读了教材,答题有理有据,请坐来!针对这个问题,大家可有其他看法?生2:我觉得骑个煤桶前去,有些不靠谱,在现实生活中可没有这样的事发生,除非小孩子过家家时.但又反复阅读了上下文,感觉这个虚构的情节也还行,它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师:这个同学你太厉害了!“虚构”这个词你讲得太好!文章确实运用了这一手法来组织全篇的. 骑个煤桶前去,确实不靠谱.那么,同学们觉得拎着桶去借煤会是什么结局?生3: 拎着桶去可能会借到煤.到了煤店,说点儿好听话,煤老板一动善念,就可能给他几铲子煤.这么个去法,也感觉很接地气的样子.生4:对的,这么个去法,关键要运用语文艺术,注意说话的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打动煤老板,才能成功借到煤.师:你的思维很灵活,语言的艺术你也想到了,太了不起了!真的,你这么会想,生活中也一定会讲话,如果你出马,一定早借到煤了.那我们再看文章内容,老板娘有没有看到我?她有没有足够多的善心?生5:书中说“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所以我认为她看到了我.生6:我觉得她没有看到我,只是作者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自以为她看到,所以写了一个词“当然”.事实上,教材下文回答了这个问题“她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所以根据这些内容,我认定她是一个冷酷无情又唯利是图的人.生7:唯利是图,冷酷无情,这词用得好.天冷,人心更冷!煤店老板娘这个有产者,她是自私无情的,只管自已呆在火炉旁悠闲地织毛衣,哪里会想到还有更多像“我”这样的穷人的窘状.相对而言,老板要温和一点儿,因为教材这么写到“是的,是有我,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可惜小说故事的最终还是我不仅没借到煤,还被老板娘扇到更冷的冰山区域.天啊,这就是当时社会的现实.生8:听刚才同学一分析,我的眼泪就要流下来了,我觉得文中的“我”太可怜了!我是一个个性独特,而生活贫困的无产者.无法与煤店的老板与老板娘进行好的沟通.揭示了:人与世界的不通融性.师:听你这么一分析,文章的主题也很明确了.但是不管怎么说,文中的主人公根本没有和煤店的人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接触,整个借煤事件显得很不真实,仿佛是借煤者本人的一次妄想症生作的结果.那体现在文章中的“虚构”与“现实”各表现在哪些地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体味一下.生9:缺煤,寒冷,乞求,这是现实,是真实存在的:而骑桶.飞翔,扇到冰山区域是虚构的.生10:还有煤店老板夫妇的个别对话,说没听到什么啊,等有些似真虚幻,让人怀疑这个事只是产生在幻觉里.……师:对,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交流得也充分.虚幻和想象,就是这篇文章的特色.同学们可能对文中主人公最后的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一定还会有多种猜测:扇到冰山区域后他会怎样啊?是冻死了,还是被一位天使给救走啊?……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深入,那么我们继续运用我们聪明的大脑,以“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续写文段.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五.延展学习以“假如我有一双翅膀……”续写文段。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和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1.1.3 掌握相关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2.3 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的善良与苦难,培养学生的同情心。
1.3.2 认识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1.3.3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骑桶者》的阅读与理解。
2.1.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2.1.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2 教学难点2.2.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2.2 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与社会现实的关系。
2.2.3 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品主题。
3.1.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
3.1.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2.2 网络资源:查找作者及作品背景信息。
3.2.3 纸质教材: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4.1.1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4.1.2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4.2 自主学习4.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4.2.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3 课堂讲解4.3.1 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主人公性格特点。
4.3.2 阐述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4.4 合作探讨4.4.1 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骑桶者》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1.1.2 分析作者通过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表达的情感和寓意。
1.1.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学会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同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认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1.3.3 领悟到通过努力可以改变命运,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2 课文朗读与理解2.2.1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变化。
2.2.2 概括课文主要情节,梳理故事脉络。
2.3 课文分析2.3.1 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性格和心理。
2.3.2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悟寓意。
2.4 课文拓展2.4.1 对比分析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贫富差距主题。
2.4.2 讨论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关注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音乐或视频,营造氛围。
3.1.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好奇心。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2.2 学生通过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塑造。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感悟。
3.4 课堂讲解3.4.1 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
3.4.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剖析课文主题。
3.5 课堂拓展3.5.1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5.2 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华应用到写作中。
《骑桶者》教案设计南昌市朝阳中学
《骑桶者》教案设计南昌市朝阳中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与戏剧》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的背景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以及作者卡夫卡创作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说的背景,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3.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与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艺术。
难点:对小说深层主题的挖掘,以及对卡夫卡创作风格的领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卡夫卡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作者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 背景介绍:介绍卡夫卡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理解小说打下基础。
3. 情节分析: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分组讨论小说的情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说的冲突和高潮。
4. 人物形象解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主人公的心理变化。
5. 艺术特色讲解:讲解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色,如寓言性、象征性等。
6.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典型题目,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7. 随堂练习:让学生针对课堂内容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内容:作者:卡夫卡背景介绍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艺术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结合情节进行阐述。
(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
2. 答案:(1)主人公从最初的自信、期待,到遭遇挫折,陷入绝望。
这一心理变化过程与小说情节紧密相连,展现了人性的脆弱与无奈。
(2)小说主题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通过寓言式的手法,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荒诞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城堡》等,深入了解卡夫卡的小说艺术。
《骑桶者》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骑桶者》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虚构对小说表达的重要性2.初步学会挖掘虚构背后的深层内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阅读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和心灵,深层次的阅读能让智慧的火花绽放的更加明亮。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卡夫卡的《骑桶者》,踏上阅读之旅。
学生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活动一:认识虚构一个人骑着桶去借煤,这样的事在现实生活中能否发生呢?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发生,却可以在小说里发生,我们把它称之为——虚构。
(PPT出示虚构的定义)虚构是没有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往往采用夸张、荒诞的手法,高蹈于云霄中,常见于现代主义小说。
——曹文轩《外国小说欣赏》活动二:寻找虚构那么,作者借骑桶借煤这件事想要表达什么主题呢?预设:(1)对冷漠人性的控诉;(2)对“骑桶者”等小人物的同情;(3)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将卡夫卡的经典虚构版改为写实版《拎桶者》,再读,你觉得写实版表达了什么?(PPT出示写实版《拎桶者》)拎桶者天太冷了,寒气弥漫,我独自一人坐在屋子里。
煤桶空了,我需要一些煤。
我拎着煤桶,在冷风中走向煤店。
在煤店门口,我用尽力气敲着大门。
煤店老板娘慢悠悠地打开门,一脸不耐烦地站在我面前。
“衷心的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运回家去。
”“外面的是谁?”煤老板问道。
“是一位顾客。
”老板娘又转身向我问道:“那么,你有钱吗?”“对不起,我已经没有任何钱了。
我只需要一铲子煤,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至于钱,我不能马上给你,等我有了钱就会马上给您送来。
”“别拿这些话糊弄我了,我们不是慈善家。
你快滚吧!别让我再看见你,否则对你不客气!”说完,老板娘重重地关上了门。
在冒着热气的煤店门口,我孤独地死去。
预设:与虚构版《骑桶者》表达的主题类似。
如果写实版就能呈现这样的意义,那么卡夫卡为何还要虚构“骑桶者”这一形象呢?所以,对于“骑桶”这一虚构的设置究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一起来探寻。
三、活动三:探寻虚构的内涵莫言曾说:好的文学不应该是清澈透明的,不应该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好的文学应该有其丰富性、复杂性、模糊性。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该篇文章为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弗兰兹·卡夫卡所著,通过描述一个男子骑桶飞翔的故事,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性的异化与孤独。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的知识。
2. 通过分析小说,培养学生对现代社会中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的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张飞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飞翔的想象,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初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分析人物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主人公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4. 解析情节结构:教师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结构美。
5. 品味语言特色:教师选取课文中的精彩段落,与学生共同欣赏、分析其语言特色。
6. 赏析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社会背景出发,探讨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
7.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教师设计的练习题。
8.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小说的主题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骑桶者》2. 板书内容:人物形象:主人公形象分析情节结构:小说情节结构解析语言特色:课文精彩段落赏析主题探讨:人性异化与孤独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说明。
(2)从小说的情节结构出发,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3)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
高二语文《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小说与文化》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小说背景介绍,作者卡夫卡简介,小说主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以及小说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骑桶者》的背景,理解小说的象征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小说学习,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重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骑桶者”图片,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好奇心。
2. 背景介绍:介绍卡夫卡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小说奠定基础。
3.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
4. 精读课文:分析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5.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小说中的其他象征元素。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小说背景:卡夫卡、《骑桶者》2. 人物形象:主人公、桶3. 情节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4. 主题:社会现象、人性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程度,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卡夫卡的其他作品,如《变形记》、《审判》等,进一步了解卡夫卡及其创作风格。
同时,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和分析。
2. 教学重点:小说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的分析。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如“桶”的象征意义。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二册,具体章节为“小说单元”中的《骑桶者》。
详细内容包括对小说的全面阅读,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掌握小说的情节结构,学习作者的创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情节结构把握,以及语言特色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相似情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小说,教师提问检查阅读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3. 例题讲解: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讲解相关知识点。
4. 随堂练习: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某一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主要内容:人物形象:骑桶者、妻子情节结构:起承转合语言特色:讽刺、幽默3. 教学难点与重点: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骑桶者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2)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并说明其作用。
2. 答案:(1)骑桶者:勤劳、善良,但受生活所迫,陷入困境。
(2)情节结构:起承转合,突出主题,增强讽刺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讽刺小说,如《变色龙》、《套中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读与教学目标的设定。
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骑桶者》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章“情节:叙述的起伏”,详细内容为《骑桶者》。
该篇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骑桶者的奇特经历,展示了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2.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会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分析小说;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骑桶者》的情节、人物、主题;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生准备:教材、《骑桶者》原文、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奇特现象,引发学生对“奇特”的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
2. 朗读原文:让学生齐读《骑桶者》原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魅力。
3. 分析情节:让学生复述小说情节,讨论骑桶者经历的变化,理解小说的结构。
4. 分析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分析骑桶者的人物形象,讨论其象征意义。
5. 例题讲解:讲解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分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加深对小说的理解。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小说。
六、板书设计1. 《骑桶者》2. 情节:起伏变化3. 人物:骑桶者、其他角色4. 主题:现实与理想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人物形象;2. 答案要求:结合小说内容,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能积极分析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但对小说象征意义的理解仍需加强;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其他外国小说,如《动物农场》、《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小说《骑桶者》的象征意义的理解;2. 分析小说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技巧;3. 课后作业的设计与答案要求;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
《骑桶者》教学叙述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骑桶者》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四单元。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围绕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展开,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自然环境描绘和社会环境反映,以及作品深层主题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要素,提高小说阅读能力。
2.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炼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深层主题。
教学重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 初读:学生自主阅读,了解小说的情节。
3. 讲解: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绘和主题思想。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题目进行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小说中的难点和重点,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 人物:主人公、次要人物3.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4. 主题:深层主题、现实意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说明其特点。
(2)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2. 答案:(1)主人公:勇敢、善良、有毅力;次要人物:各有特点,丰富故事情节。
(2)小说主题:反映现实生活,揭示人性的弱点,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优秀小说,提高阅读水平,丰富知识储备。
组织课后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5. 板书设计的结构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和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分析《骑桶者》这篇小说的教学内容应深入挖掘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要素。
骑桶者教案
骑桶者教案《骑桶者》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学生能够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学生能够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 - 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情节。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 掌握小说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深入理解小说。
3. 分析法分析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掌握小说的分析方法。
4. 练习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2. 教学资源小说《骑桶者》的文本、图片、视频等。
3. 教学道具黑板、粉笔、纸张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 播放一段关于小说《骑桶者》的视频,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 提问学生:你们看过小说《骑桶者》吗?你们对小说有什么了解? -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授新课 - 讲解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等内容,让学生对小说有初步的了解。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
2024年《骑桶者》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为《骑桶者》一文,位于第二章“人物描写”单元。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分析小说《骑桶者》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学习作者对人物进行细腻描绘的方法;探讨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及人文关怀。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小说《骑桶者》的故事情节,分析主人公形象特点,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2. 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寓意。
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旧时社会底层人物的图片,引发学生对那个时代背景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故事情节有初步了解。
3. 内容解析:b. 情节结构分析:讲解小说的情节设置,探讨其寓意。
4. 写作技巧讲解:a. 结合课文,讲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
b. 举例分析,让学生领会并学会运用这些技巧。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描写技巧,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身边的普通人”为题,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答案示例:他中等身材,微微发福,脸上总是挂着和蔼可亲的笑容。
他的眼睛不大,却透着智慧的光芒。
他名叫张伟,是我们学校的一位普通清洁工。
2.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a.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b.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同时,关注社会现实,学会关爱身边的普通人。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导入环节的图片展示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2. 内容解析中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方法。
3. 写作技巧的讲解与实践应用。
《骑桶者》课堂实录
《骑桶者》课堂实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词条: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表现主义作家一战前后《变形记》教师:猜同学们根据上述词条猜猜这是哪位外国作家,并说出与词条有关的信息。
学生:卡夫卡。
学生:卡夫卡是奥地利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
卡夫夫的中短篇及随笔占其作品的大部分,中篇小说《变形记》在西方广为人知。
学生: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
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教师补充介绍:20世纪末,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法国《读书》等杂志都作了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为“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海明威、乔伊斯、普鲁斯特……结果卡夫卡总是第一。
美国大诗人奥登1941年用一句评价来说明卡夫卡在20世纪文学史上作用“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那么《骑桶者》表现了现代人的什么困境呢?下面我们来学习《骑桶者》。
二、整体把握1、教师:小说写了什么?请一名学生概括故事情节。
学生:一个寒冷的冬天,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我”想去煤店老板借煤,“我”不是拎着煤桶走去,而是骑着煤桶前去,可结果并不幸运,“我”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娘用围裙把我扇到了冰山区域。
2、教师: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小说以后最大的感触。
学生:冰冷。
学生:荒诞。
三、通过小说中的“虚构”探寻小说主题。
1、教师:小说读来让人感觉很不真实,很荒诞!请找出小说中你认为最荒诞的地方。
学生:“骑桶者”骑着桶去买煤。
“骑桶者”和老板娘的对话以及老板娘最后把他扇走。
结尾“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2、教师:小说家要通过塑造人物,展开情节等来表现主题,卡夫卡描写骑桶者这个形象并用如此荒诞的情节要表现什么呢?学生:揭示贫困者的窘状和有产者的自私无情。
最新骑桶者教案设计汇总(
最新骑桶者教案设计汇总(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学》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中的第2节“力的合成与分解”,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及其应用。
具体以骑桶者问题为实践情景,探讨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 学会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力的合成原理、力的分解方法、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模型桶、细绳、弹簧秤。
2. 学具:每组一把弹簧秤、一根细绳、一个模型桶。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骑桶者表演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力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力的合成原理及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力的分解方法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骑桶者问题为例,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具体问题中的应用。
4. 随堂练习(15分钟)(1)画出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示意图。
(2)计算骑桶者所受合力及分力。
5. 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学生分组操作,利用弹簧秤、细绳和模型桶,模拟骑桶者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合成原理2. 力的分解方法3.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4. 骑桶者问题解答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们的合力。
(2)已知合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分力。
(3)分析骑桶者实验中力的合成与分解。
2. 答案:(1)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力的合成示意图,求出合力。
(2)根据力的分解方法,画出力的分解示意图,求出分力。
(3)结合实验数据,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学语文《骑桶者》教学实录
中学语文《骑桶者》教学实录《骑桶者》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今天教学卡夫卡的《骑桶者》。
我这堂课对作者不作任何介绍,对文本背景也不作任何介绍,只是引导学生死死地阅读讨论文本本身。
下课铃响了,有学生说,我们正聊得有意思,怎么就下课了?一进入课堂,我只是说,卡夫卡的文章,我们读得很少,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骑桶者》。
相信同学们对这标题就有自己的想法,读了文章后,对文章本身将会有更多的想法和理解或者不解。
为了理解更为深入,我们再把全文齐读一遍。
就这样,我们认真地齐读了一遍,还没有等我开口,就有同学开始说了。
“这个老板娘好像比老板坏多了。
怎么就把我扇走了?”一位同学这样说。
“好像也不是老板娘坏,他只是‘挥动着手’,只是‘用围裙把我扇走’,这好像是‘我’太没用了,不能全怪老板娘。
做生意的人,当然为自己想啦,她只是冷漠了一点而已。
”原来是一位温州籍的同学在反驳,同时听到了有同学的“嘘嘘”声。
其实我读着也觉得,这里作者对老板娘也没有很大的谴责。
再者我想激起同学们的争论,不至于陷入平时的思维套路,一看到此类文章,总是认为作者批评什么,揭露什么,却不细读文本。
于是我就说:“我好像也有这位同学的感觉哦,谁能给我找找理由吗?”看我这么说,还真的有同学站起来替我说话:“我也觉得,文中的‘我’自己有问题,你看,老板娘只是‘用围裙把我扇走’,不是明摆着是‘我’太经不起‘扇’了吗?她又没有拿扫帚什么的赶你。
这里似乎让人觉得‘我’太渺小了,渺小得很小的风一吹,就什么都没有了。
”“我也觉得文中的‘我’太渺小了。
”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说,“你看第一自然段‘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闭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这是‘我’在去借煤前的所想,其实也是他当前的梦想,概括说只有两点,其一是‘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其二是‘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后面还讲了,哪怕是‘一铲最次的也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骑桶者》教学实录
《骑桶者》
第一课时
今天教学卡夫卡的《骑桶者》。
我这堂课对作者不作任何介绍,对文本背景也不作任何介绍,只是引导学生死死地阅读讨论文本本身。
下课铃响了,有学生说,我们正聊得有意思,怎么就下课了?
一进入课堂,我只是说,卡夫卡的文章,我们读得很少,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骑桶者》。
相信同学们对这标题就有自己的想法,读了文章后,对文章本身将会有更多的想法和理解或者不解。
为了理解更为深入,我们再把全文齐读一遍。
就这样,我们认真地齐读了一遍,还没有等我开口,就有同学开始说了。
“这个老板娘好像比老板坏多了。
怎么就把我扇走了?”一位同学这样说。
“好像也不是老板娘坏,他只是‘挥动着手’,只是‘用围裙把我扇走’,这好像是‘我’太没用了,不能全怪老板娘。
做生意的人,当然为自己想啦,她只是冷漠了一点而已。
”原来是一位温州籍的同学在反驳,同时听到了有同学的“嘘嘘”声。
其实我读着也觉得,这里作者对老板娘也没有很大的谴责。
再者我想激起同学们的争论,不至于陷入平时的思维套路,一看到此类文章,总是认为作者批评什么,揭露什么,却不细读文本。
于是我就说:“我好像也有这位同学的感觉哦,谁能给我找找理由吗?”
看我这么说,还真的有同学站起来替我说话:“我也觉得,文中的‘我’自己有问题,你看,老板娘只是‘用围裙把我扇走’,不是明摆着是‘我’太经不起‘扇’了吗?她又没有拿扫帚什么的赶你。
这里似乎让人觉得‘我’太渺小了,渺小得很小的风一吹,就什么都没有了。
”
“我也觉得文中的‘我’太渺小了。
”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补充说,“你看第一自然段‘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闭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这是‘我’在去借煤前的所想,其实也是他当前的梦想,概括说只有两点,其一是‘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其二是‘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后面还讲了,哪怕是‘一铲最次的也行’。
这说明他的梦想很卑微,但是却无法实现,这就是‘我’太渺小,‘我’是小人物,就好像前面我们学过的《在桥边》中的‘我’一样,理想仅仅是在‘姑娘’过桥时停下来美美地欣赏两分钟,在这两分钟里不数人,但这么卑微的愿望还是要无奈地被打断……”
我充分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理解以及联系前文的阅读方法后,我提醒同学们注意这里“我”出发前的所想。
于是,有学生又说:“其实‘我’比较了解煤店老板和老板娘的一些情况,第一段里还有一句说‘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他对自己的梦想不能实现也是有一点心理准备的,也可以说,老板他们原来也不见得好。
”
“这里‘我’既然知道通常情况下已经麻木不仁,那么我采取了哪些特殊措施?”我为了学生的思考深入下去,追问道。
“书上说了有两点,一个是骑着煤桶去,表明的确没有煤了,让他们相信‘我’,另一点就是尽量表现得可怜一点,包括‘像个乞丐’‘奄奄一息’以及说话的语气,希望博得他们的同情。
”
这时,另一个同学举起手来要发言,他说:“我觉得,这里的‘我’也不能全怪老板娘,其实天气也太坏了,你看,小说第一段第二句就这样写道:‘窗外的树木呆立在严寒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还有第三句‘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
这些都表明小说的基调是灰暗的冷色调,预示着人物命运的不好。
” “这位同学很敏锐,抓住了小说的调子,刚才他所说的几句,最关键的是哪几个词呢?”为了使大部分同学的理解细化,我作这样的追问。
“‘呆立’‘严霜’‘银灰色’‘盾牌’‘冷酷’等。
”刚才那位同学补充道。
“是的,这些词把灰暗的悲惨的基调渲染出来了。
这里有一个比喻很特殊‘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但这面盾牌不是抵挡寒冷的,却是‘挡住向苍天求助’的。
所以这么说,小人物我的命运在于作者,的确没有完全怪罪于‘老板娘或老板’,似乎只是让我们对小人物的不幸给予同情。
”
“对老板娘他们的谴责应该是有的,文章第二段写‘我’看到煤店老板家‘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与我的处境形成对比,他们比‘我’好多了,但最后连最次的煤都没有给‘我’一铲。
不是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佛陀’吗?他们尤其是老板娘怎么救见死不救呢?还是太自私了。
”
“我觉得她对她老公又很好,很体贴,”另一位同学似乎又发现了什么,急于补充说,“95页中间段这样写道‘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
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你救让我上去。
想想你昨天夜咳嗽咳得多厉害。
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
还是我去。
”这里可以明显感觉到她对她丈夫很好,人并不坏。
”
“作者写这一点单是为了表达他们夫妻的恩爱吗?”
“哦,让我听到了,这样还更加衬托出‘我’的凄凉悲苦,更加感觉自己的不幸。
”刚才那位同学若有所悟地说。
“我觉得,这里是否还有老板娘对老板的不放心?表面是关心丈夫,内心其实是怕丈夫心软把煤赊给‘我’?”又有一位同学补充说。
“同学们觉得有道理吗?”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其实经这位同学这么一说,我也觉得是如此。
还有同学想对老板和老板娘到底有没有听到我说话提出了质疑,但下课铃就响了。
所以就有了学生说,我们还没有聊完呢。
对此堂课也没有作小节,就下课了。
现在回想起来,课堂气氛总体是不错的,大多学生多动起来了,也的确思考了。
但总觉得这样自然的生成的教学内容有些零乱,我在课堂中的调控作用没有体现出来,偶尔的次把调控,似乎倒起反作用,没能很好的把课引导正道,反使课堂不流畅了。
呵呵,这一方面与我此课备课备得不够充分有关,另一方面对于这样自然生成的课堂缺乏尝试,调控经验不足,所以显得力不从心。
今后看来要好好注意,唯有如此,课堂方达行云流水的自然之境。
第二课时
为了学习指向比较明确,今天的课没有像昨天那样自由的漫聊,而是我向同学提出了问题:文中的我与老板或老板娘有没有发生对话,其结果怎么样,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阅读,同学们读出了我的“自卑和自尊”与老板娘的冷漠或者说是冷酷,是此次对话失败的根源。
其中我的“自卑和自尊”,在文中多有体现,尤其是“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是“我自卑和自尊”的集中体现。
最后,同学们认为,小人物我有如此处境的原因有三:其一是我的自尊和自卑,其二是老板娘的冷漠势力,其三是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最后,学生就此文对我们有些什么启发谈了自己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