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苏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
最新-江苏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4章生态工程课件 选修3 精品
![最新-江苏专用2018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4章生态工程课件 选修3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9d4a57e043323968001c928b.png)
思考感悟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提示】 以保持生态平衡为主导思想,促进物 质在系统内循环和重复使用,以最少的投入获取 最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高频考点突破
生态工程的原理和类型 1.生态工程的原理和类型
2.生态工程的实例
【易误警示】 在生态设计中食物链“相接”与 “加环” “相接”与“加环”要注意协调与平衡,即生物 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协调主要指生物要适应环 境,因此在建设生态工程时,不要盲目引种或栽 种;平衡是指某环境下生物种群的数量与环境的 承载力要平衡,如果生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承 载力的限度,就会引起系统的失衡和破坏,如草 原上的过度放牧就是典型的例子。
”
连接平行的原本不相连接 的种类,形成互利共生网 络,提高效率,促进物质
的良性循环
有意识地控制下,将一些 鱼苗放养在稻田,使稻田 生态系统的结构有所改变 ,促进物质循环和能量流
动更为合理
食物链(网 )的 “加
环”
在食物链(网)中增加一些 环节,以充分利用原先尚 未利用的那部分物质和能 量,促使物质流和能量流 的路径畅通,发挥生产潜 力,提高生态和经济效益
生态工程建设 1.生态工程建设的原理及过程
生态工程建设 的基本过程
具体内涵
1.设计目标:社会—经济—自然复合
拟定目标与本
生态系统整体的目标
底调查 2.本底调查内容:自然资源、社会经
济条件和环境条件
生态工程建设 的基本过程
具体内涵
1.系统分析的意义:系统分析是生态
工程可行性分析和决策的基础和依据
系统分析 2.系统分析的方法与内容:采用系统
第4章 生态工程
基础自主梳理
第
4
高频考点突破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苏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d6913bbe87101f69e3195ec.png)
生态系统的结构班级 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 时间 ____________基础知识梳理1概念:由 _______________ 与它的 _______________ 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渠道。
二、考点分析:考点一:生态系统的成分例仁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B •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 2的能量就越少C. 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 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变式训练1 •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 ②B .②③C .③④ D.②⑤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例2.如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 是A. 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 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 要成分B. 若丙种群数量下降 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 变化C. 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 3个营养级D. 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变式训练2.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在该食物网中,共有 5条食物链存在B. 在该食物网中,H 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 若B 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 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 在该食物网中,如果 C 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 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例3.生态系统成分中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重 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苏教版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苏教版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f0a0c143561252d380eb6e77.png)
[备选习题]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一定多于消费者和分解者同化的总能量。 B.消费者粪便被分解者分解表明该营养级的能量流向了分解者 C.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而非生物个体 D.生态农业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将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C
B [A 项, 该食物网中最长的食物链为: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幽蚊幼虫→ 太阳鱼→鲈鱼,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鲈鱼属于第五营养级。 B 项,第二营养级 包括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二者共有的能量为 3 780+4 200=7 980,因此从第 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7 980÷31 920×100%=25%。C 项, 一个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还有一部分用于自身呼 吸消耗和流向分解者等,题目中 1 357 是 1 483(太阳鱼总同化量)减去 126(下一 营养级摄入量)得到的, 因此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比 1 357 J· m-2· a-1 要少。 D 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而食物网 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无分解者, 所以食物网与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 ]
B [图中应是 A>D,B>E,C>F;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狼所处的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 B/A。]
[技法总结]
“拼图法”分析能量流动过程
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W1), 被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 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A1),一部分则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B1+C1+ D1)。而后一部分能量中,包括现存植物体的能量(B1)、流向分解者的能量(C1)、 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D1),如下图所示: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四章第2讲 生态系统的稳态课件 苏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大一轮复习第四章第2讲 生态系统的稳态课件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62a3a67a8956bec0975e3fc.png)
①生产者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来 ②其余各营养级的能量来自上一营养级所同 源 化的能量
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 ②流向下一营养级 去 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 路 ④未被利用:包括生物每年的积累量,也包括动
植物残体以化石燃料形式被储存起来的能量
即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被下 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分解者利用的能量+未被利用 的能量。
构建知识网络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分析
1.能量流动的过程 (1)图示
(2)析图:①能量流动的源头——太阳能。
②能量转化: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最终散失)。
③流动形式: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④散失途径:呼吸作用,包括各个营养级自身的呼 吸消耗以及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⑤能量散失的形式:以热能形式散失。
⑥箭头由粗到细:表示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逐级
递减。 ⑦随营养级的升高,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越来 越少。
2.每一营养级能量来源与去路分析 (1)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
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例如蜣螂利
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 象的能量。 (2)流入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指被这个营养级的 生物所同化的全部能量。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数量等。 ②实例: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的营养信息系统。
2.作用
(1)生物能根据环境信息的不断变化,调整 自身 的生活和行为。 (2)信息传递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调节机制 。 3.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四、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1.概念:生态系统对环境的干扰保持 相对稳定的状 态,是生态系统的 结构 和 功能 协调发展的重要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老高考苏教版全国通用知识点复习选修3第4讲 生态工程课件
![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老高考苏教版全国通用知识点复习选修3第4讲 生态工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822ef3d80eb6294dc886c1a.png)
A.用玉米的副产品玉米芯生产木糖醇,可增加经济效益 B.用残渣来培育食用菌和蛆蛹,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 C.图中的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该生态工程的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
(2)生态恢复工程 ①概念:对于受到不同程度干扰或破坏的生态系统 的保护、修复和改善。 ②首要步骤(第一步): 恢复植被。 ③实例: a.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工程: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要注意选 择生长快、抗逆性强的树种,优先选择固氮 树种,尽量选择适应性强 的乡土树种和先锋树种。
b.林业生态建设: ⅰ.目标: 维护环境与发展经济。 ⅱ.基础:优化土地利用。 ⅲ.依据: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 c.西部的生态治理:西部环境恶化的实质是水土流失。
第4讲 生态工程
第4讲 生态工程
考纲要求
1.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Ⅱ) 2.生态工程的实例(Ⅰ)
核心素养
1.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原 理(生命观念) 2.建立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等 (科学思维) 3.实施生态工程、减少污染、节约能源, 保护生态环境等(社会责任)
考点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 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 固体、液体和有机废弃物 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 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 考点二 生态工程的实例 发挥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
(4)整体性原理 ①核心:生态学、系统学和经济学相统一的原理。 ②含义:生态工程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只有 统一协调各种关系,才能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
(5)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 ①核心:系统学原理的核心是系统学中系统结构 决定功能的原 理,工程学原理的核心是 系统整体性原理。 ②含义:进行生态工程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工生态系统内部 不同成分 之间的结构,通过优化这种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5讲含解析
![2018版高考生物(苏教版)大一轮复习讲义(教师版Word文档)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5讲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37d2c9c02768e9950e7385a.png)
[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生物体的C、H、O、N、P、Ca 等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再回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3)与能量流动的关系: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4)意义: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使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成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碳循环(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CO2和碳酸盐。
(2)碳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含碳有机物.(3)循环过程: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现的。
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判断常考语句,澄清易混易错(1)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4)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细胞呼吸和化能合成作用等(√)(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2.分析命题热图,明确答题要点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提示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优秀课件资料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生物与环境构成生态系统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3e4ad0c7a5e9856a57126050.png)
2、食物网 Q12:图最中长有一多条少食条物食链物有链几?个营养级??
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
2、食物网 Q312:第图最三中长营有一养多条级少食动条物物食链有物哪链几些?个?营?养级??
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
2、食物网 Q3124:第图最猫三中长头营有一鹰养多条占级少食有动条物几物食链个有物营哪链几养些?个级?营?养级??
2、消费者 (异养型)
(1)概念:依赖生产者制造有机物生存异养生物 (2)类型: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的动物,
还有根瘤菌,寄生植物(菟丝子)等
(3)作用:加快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和播种 (4)地位:生态系统最活跃部分
3、分解者 (异养型)
(1)概念:把动植物含有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2)类型:主要是腐生细菌、真菌(如蘑菇),
物的总和。
【试一试】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大家熟悉的成语。 你能据此写出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吗?并注明各 生物的营养级。
1、食物链
植物
蝉
螳螂
黄雀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1、食物链(捕食关系)
小结:
1、食物链的组成:生产者和消费者。(分解者不参与) 2、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
17.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 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 3、对微小事物的仔细观察,就是事业、艺术、科学及生命各方面的成功秘诀。 9、不问收获,但问耕耘!自有天道酬勤。 17、一种美德的幼芽、蓓蕾,这是最宝贵的美德,是一切道德之母,这就是谦逊;有了这种美德我们会其乐无穷。 5. 你现在的努力,决定了你是否能实现你的梦想。 16. 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 9、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8、新路开始常是狭窄的,但它却是自己延伸拓宽的序曲。 3、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 18、智力教育就是要扩大人的求知范围。 8、别想一下造出大海,必须先由小河川开始。 1、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 3.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3.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1、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9.人这一生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在过程中要拼命地付出;简单在收获的唯一途径足够明确,就是往前走。道理都懂,目的也明确,那 就不要再给自己找借口拖延。漫漫人生,没有到不了的远方,只有不肯跋涉的人。
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含解析必修3
![生物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含解析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4c5beb68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95.png)
第33讲生态系统的功能一、选择题1.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多级利用B.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C.水产养殖业为充分利用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应以食物链长的鱼类为养殖对象D.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答案C解析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人工鱼塘生态系统中由于投放饵料,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往往大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正确;食物链越长,能量在流动过程中的损失越多,故水产养殖业应以食物链短的鱼类为养殖对象,C错误;根据生物富集作用和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营养级越高的生物种群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所获得的能量越少,D正确。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水华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水华是大量无机污染物排到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循环利用的特点,A错误;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B错误;生态系统中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10%~20%,即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分解者不存在于食物链中,C错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利用,D正确.3.如图为一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字母A、B、C、D、E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字母a、b、c、d表示能量,数字表示生理过程或能量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除生产者外,还有EB.图中生产者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食草动物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包括在图中的⑧内D.图中的生产者通过⑥过程可获得E中的能量答案A解析图中的E是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两种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A正确;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即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而不是生产者体内储存的有机物中的能量,B错误;B为食草动物,其排出的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B的同化量,是草同化量的一部分,应包括在图中的⑤内,C错误;分解者中的能量不能被生产者再次利用,D错误。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 苏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9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课件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70286a1a43323968001c920f.png)
第9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考纲展示]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01
栏 目
02
导 航
03
考点一 考点二
真题体验
考点一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因子
(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_生__长_、_发_育__、生殖、行__为__和分布等有直
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
非生物因子:光__、_温_度__、_水_等
(2)捕食或寄生异养型生物=消费者:异养型生物不能直接把无 机物合成有机物,而是以捕食或寄生方式获取现成的有机物来维持 生活,它们都是消费者。
(3)腐生异养型生物=分解者:腐生异养型生物能把动植物的遗 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包括少数的动物(如蚯蚓等),它们都是 分解者。
2.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如图所示:
答案
3.生态系统的组成
(1)_非__生__物__成__分_(又称_无__机__环__境_):光、水、空气、无机盐等。 (2)_生__物__成_分__(又称_生_物__群__落__):
比较项目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
_自__养_
异养
_异__养_
答案
①光合自养生物:
_绿__色__植__物_和蓝藻 大多数动__物__; 寄生的植物 _腐_生__细菌、真菌和少
(1)根据双向箭头确定 C、D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或“生 产者”,则 A、B 为消费者或分解者。
(2)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 C、D 中指出箭头 多的 D 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 C 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根据 D→A→B,确定 A 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2019高考苏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
![2019高考苏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ac40f869f01dc281e53af0d7.png)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对应学生用书第213页)[识记—基础梳理]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 ①输入⎩⎨⎧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生物:生产者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 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传递转化、散失过程通过上述图解可以看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去向是:a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c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能量流动规律可以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3.研究意义(1)帮助人们在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充分考虑能量的利用率。
(2)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思维辨析]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提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
2.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提示】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
4.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
(√)5.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提示】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6.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提示】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2018高考苏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 第9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2018高考苏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 第9单元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4622311bcd126fff6050b25.png)
4
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5年8考
2016丙卷T31,2015卷ⅠT4,2014卷ⅠT6,2014卷ⅡT31,2013卷ⅠT5、T32,2013卷ⅡT31,2012卷T32
5
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
\
6
群落的演替(Ⅰ)
5年2考
2014卷ⅠT30,2013卷ⅠT32
7
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5年7考
1.年龄结构并不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
2.种群数量不等于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强调“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量增加,种群密度不一定增加。
3.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对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或某种昆虫卵也可用样方法调查。
4.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2)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决定种群密度的间接因素——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
①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年龄结构种群密度
②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2.样方法与标志重捕法的比较
5年1考
2015卷ⅡT4
10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5年2考
2016甲卷T5;2015卷ⅡT4
11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Ⅱ)
\
12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Ⅰ)
\
13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及措施(Ⅰ)
\
第1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
1.种群的概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 苏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 苏教版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42ca53b6529647d272852dd.png)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学案苏教版必修3姓名时间一、基础知识梳理1、概念:由与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它们是的渠道。
二、考点分析:考点一:生态系统的成分例1、如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和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乙1的同化量越大,流向乙2的能量就越少C、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变式训练1、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②凡是自养型生物都是生产者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动物都是消费者⑤异养型生物都是消费者A、②B、②③C、③④D、②⑤考点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例2、如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变式训练2、如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三个不同的营养级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例3、生态系统成分中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分解为无机物,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
下面是某小组的同学为证明细菌对植物遗体的分解作用提出的两种实验方案。
他们将同一种树的落叶分成甲、乙两组,实验过程中不断地滴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潮湿。
方案一:将甲组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观察记录落叶的变化。
方案二:将甲组灭菌后放在无菌条件下,乙组放在自然条件下(暴露在空气中)。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共23张PPT)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共2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13565b31dd3383c4bb4cd2d1.png)
生态系统含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 物质与能量等基本成分。
原文再现:核心概念梳理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 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可以说是生 态系统的基石。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此外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具有重要作 用。
复习策略
1.回归课本对相应概念进行认 真梳理记忆;
2.构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 模型,理解辨析知识内在联系;
3.注重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4.关注生态学知识在生产生活 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原文再现:核心概念梳理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 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 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言之有理:运用术语准确表达
(2016年Ⅲ卷.T31)(8分) 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
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群__落__中__物___种__数__目__的___多__少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
呼吸作用
热能
学以致用:生态模型构建
4.构建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模型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生产者 (同化量) N初级消费者(同化量 )
n
学以致用:生态模型构建
4.构建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模型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呼吸作用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一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课件(必修3)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第一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课件(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6d4279f7c850ad02df8041a5.png)
生产者是 蓝藻、硝化细菌等自养原核生物也是生 绿色植物 产者,应该说生产者包含绿色植物
植物都是 菟丝子营寄生生活,属于消费者 生产者
2.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 (1)图示:
(2)判断方法: 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在试 题中经常出现,这种试题先根据双向箭头 A D 确定两者肯定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 量、生产者,再根据箭头指向:A 有三个指 出,应为生产者;D 有三个指入,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和 C,一个为消费者,另一个为分解者,A(生产者)和 B 均指向 C,则 C 为分解者。
3.食物链与食物网分析 (1)模型图示:
(2)相关说明: ①每条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 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属于食物链的成分,不出 现在食物链(网)中。
③由于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因此一种动物在某一 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消费者级别+1,如兔是初级消费者, 第二营养级。
c 所代表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b 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生物
B.a 中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
C.c 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
D.a 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一旦遇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
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题点二 食物链(网)中的营养级及其关系的分析 2.(2016·贵阳质检)根据图示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4)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
越大
(× )
4.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叙述的正误
(1) 生 态 系 统 维 持 正 常 功 能 需 要 不 断 得 到 来 自 系 统 外 的 能 量
(2015·海南卷 T25-C)(√ )
2018年高考一轮苏教版生物 必修3 第9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2018年高考一轮苏教版生物 必修3 第9单元 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https://img.taocdn.com/s3/m/4d7fe156f7ec4afe04a1dfd3.png)
第3讲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考点一|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因子(1)概念: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
(2)分类⎩⎨⎧ 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等生物因子: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如捕食、竞争等(3)特点(耐受性定律):生态因子在低于或超过生物体的耐受极限时均可成为限制因子,但在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内,每种生物都具有一个最适区。
2.生态系统和生物圈(1)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2)生态系统的类型:(将a ~j 按类型入座)a .海洋生态系统b .草原生态系统c .城市生态系统d .森林生态系统e .农田生态系统f .果园生态系统g .冻原生态系统 h .淡水生态系统 i .荒漠生态系统j .人工林生态系统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a 、h 陆地生态系统:b 、d 、g 、i 人工生态系统:c 、e 、f 、j(3)生物圈 ①概念: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
②组成:岩石圈上层、水圈和大气圈下层。
3.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态系统组成⎩⎪⎨⎪⎧ 非生物成分(又称无机环境):光、水、空气、无机盐等生物成分(又称生物群落)⎩⎨⎧ 植物动物微生物 (2)生物群落比较1.判断生态系统组成的说法的正误。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2)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异养生物,因而不属于生产者。
(×)【提示】 土壤中的硝化细菌是化能自养型生物,属于生产者。
(3)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4)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5)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提示】 硝化细菌是细菌,但它是生产者,营腐生生活的动物是分解者。
2018高考苏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 第9单元 第5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8高考苏教版生物一轮复习讲义: 必修3 第9单元 第5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a0188756caaedd3383c4d3d7.png)
第5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又称为生态系统稳态。
(2)意义: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发展的标志。
(3)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4)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连线)【提示】①—b—Ⅰ②—a—Ⅱ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干扰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于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人工生态系统,实施相应的物质与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1.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调节基础的说法的正误。
(1)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2)污染的湖泊,鱼类大量死亡,腐生细菌增多,进一步加重污染,这种调节是负反馈调节。
(×)【提示】这种调节是正反馈调节,因为其使生态系统远离了平衡状态。
(3)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提示】负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的基本调节方式,存在于生物群落中,也存在于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4)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 2.判断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说法的正误。
(1)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遭到严重破坏时,往往不易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原因是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
(×)【提示】森林被破坏后,短时间内不易恢复是由于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2)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3)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4)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1.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精编版】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精编版】2021版高考生物(苏教版)一轮复习课件:必修3 第9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https://img.taocdn.com/s3/m/9433fc21312b3169a551a461.png)
4.(2019·广东省六校高三联考)科研小组对某人工鱼塘的能 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整理资料时, 由于疏忽图中部分项目和数据模糊不能分辨。请你帮助恢复有关数 据和项目,并回答有关问题:[能量单位:J/(cm2·a),除表中所 列的消费者外,其他类型的消费者忽略不计]
未利 传递给下一
(1)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用 图中字母表示)。
(2)乙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包括哪些方面?能量D被下一营养级 同化后的去向是什么?
[提示] (1)[C/(B+F)]×100%;(2)乙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 和丙的粪便中的能量;大部分通过第四营养级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 能的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该营养级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 式散失,部分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所以营养级越高同化的能量就 越少,A正确;生产者只能固定光能或化学能,而不能固定每个营 养级及分解者所散失的热能,所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B正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不能人为改变,充分利用作 物秸秆只能提高能量利用率而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能 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D正确。]
分解者的能量去向是流向下一营养级;与其他营养级的生物相比, 最高营养级生物同化的能量的去向中不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4) 题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为第二营养级(甲和乙)的同化量与第一营养级(水草、藻类)的同化 量的百分比。乙的同化量/水草、藻类的同化量×100%=1 900/25 000×100%=7.6%,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大于7.6%。
e:_用__于__生__长__、_发__育__、__繁__殖__等__生_命__活__动__的__能__量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讲 生态系统的功能
考点一|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
(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2)过程:
①输入⎩⎨⎧ 能量来源:太阳能输入生物:生产者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 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传递转化、散失过程
通过上述图解可以看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能量流动相同的三个去向是:
a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b .被下一营养级同化。
c .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2.能量流动的特点
(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
(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研究意义
(1)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判断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说法的正误。
(1)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
【提示】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
(2)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
(3)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
【提示】生态系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
(4)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输入生态系统,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生态系统。
(√)
2.判断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作用的说法的正误。
(1)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提示】防治稻田害虫,可以使能量更多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2)农业生态系统中,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提示】沼液和沼渣可以为农作物提供肥料,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又能成为人类的能源物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3)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
【提示】拔去田地中的杂草是人为地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会改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4)研究能量流动,可合理设计人工生态系统,高效利用能量。
(√)
1.某一营养级能量的来源与去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