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字词活用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整理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
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E.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F.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G.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解析】 例句与F项均为动词活用作名词,A、B两项属于名作动,C项形容词作动词,D、E两项“险远”“幽暗”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G项“侧”为名词作状语。
C.焉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
D.故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A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B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C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D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答案】C
4.与“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中“传”活用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随他人而停止前进。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却没有外物帮助他。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情况。
提示:C项“至于”应译为“到了”。
答案:C
11.“此余之所得也”一句,总括了作者的游览体会,不属于“之所得”的一项是( )
2、用作副词
1)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②“乃”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
五、异义词
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平常。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量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知识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

你只是你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像对待任务似的应付学习。

但你如果深入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了解许多所不知道的道理。

知识的力量让你沉醉,甘愿深陷其中并发现宝藏。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之宇文皓月创作1.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发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缺乏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服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经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克不及到达的。

(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他人而停止(不前),然而量力缺乏的,也不克不及到达。

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他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需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克不及到达。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游褒禅山记》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现小编整理了课文重要知识点,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在文言文考试中运筹帷幄,包括通假字、诗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欢迎阅读!《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一词多义(扩展)(一)虚词“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二)实词“道”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三)实词“盖”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四)实词“文”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五)实词“然”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3、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4、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连词,表转折,但、但是(六)虚词“其”1、用作代词,可以作第一、二、三人称代词;可以作指示代词(这,那);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原文、字词解释--适用于积累文言知识课堂

《游褒禅山记》原文、字词解释--适用于积累文言知识课堂

游褒禅山记宋代:王安石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情感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主要包括游记和碑记两种类型。

游记主要记叙游览山川名胜的活动,以写景抒情为主;碑记是一种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记叙中皆有议论。

文章主旨思想:本文叙述作者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的经过,借此生发议论,说明要实现远大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写作背景:褒禅山亦谓之华(huá)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省略主语“人们”)名之曰“褒禅”。

谓:叫做,称为。

之:代褒禅山,它。

浮图:梵(fàn)语(古印度语)音译词,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这里指和尚。

慧褒:唐代高僧。

始:当初。

舍:名词活用作动词,建舍定居。

于:介词,在。

其:代华山。

址:地基,基部,基址,这里指山脚。

“舍于其址”为状语后置(也叫“介词结构后置”),正确的语序为“于其址舍”而: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卒:古义:死;通“猝”,突然;终于、最终(卒胜敌军)。

今义:士兵、完毕(卒岁、卒业-毕业)。

之:代褒禅山麓(山脚)。

以故:以:因为,故:缘故。

因为(这个)缘故,可译为“因此”。

其:指示代词,那,此代指慧褒埋葬之时。

其后:那以后。

名:名词作动词,命名。

之:代华山。

禅:梵语译音“禅那”的简称,意思是“静思”,指佛家追求的一种境界。

后来泛指有关佛教的人和事物,如禅师、禅子、坐禅、禅房、禅宗、禅林、禅杖等。

褒禅,慧褒禅师。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判断句)所谓:人们所说的。

慧空禅院:寺院名。

禅院:佛寺。

庐冢(zhǒng):墓旁的小屋。

庐:屋舍。

(一说指慧褒生前的屋舍。

)冢:坟墓。

古时为了表示孝敬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间,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也称“庐墓”。

这里指慧褒弟子在慧褒墓旁盖的屋舍。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量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填空+选择题,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填空+选择题,有答案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完整归纳一、通假字1. 长乐王回深父。

二、词类活用1. 始舍.于其址。

舍:2. 名.之曰褒禅。

名: 3. 有泉侧.出。

侧: 4.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 5.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 6. 而其见.愈奇。

见:7.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 8. 火尚足以明.也。

明:9.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 10.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 11. 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谬:● 传:● 名:三、特殊句式(一)下面这是 句式,请翻译①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③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余之所得也(二)倒装句1.这是 句式,请翻译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②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2.这是 句式,请翻译①有穴窈然。

(三)省略句①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省宾语)②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之)以怠。

(省宾语)③余于仆碑,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省宾语)④有碑仆(于)道(省介词)(四)文言固定句式 ,划线的是固定句式,请翻译划线的句式。

①其孰能讥之乎?( ) ②何可胜道也哉! ( )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四、重点语句1.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于是予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4.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5.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6.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五、多义词1. 乃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 )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 ) ③良乃.人,具告沛公( )④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 )2. 道 ①有碑仆道.(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④何可胜道.也哉( )⑤策之不以其道.( )3. 盖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 ) 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 ) 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 ) 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4. 文 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 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④文.过饰非( )5. 然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②吴广以为然.( ) 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 ” 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六、异义词 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知识真是一件很奇妙的东西。

你只是你只是浅尝辄止,那么只会觉得枯燥乏味,像对待任务似的应付学习。

但你如果深入探索,就会发现生活中的奇妙,了解许多所不知道的道理。

知识的力量让你沉醉,甘愿深陷其中并发现宝藏。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梳理(全)

《游褒禅山记》梳理(全)

王安石《游褒山记》梳理(一)一、古今异义词: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十分之一)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同一般的)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到了)4、由山以上五六里(而,上)5、何可胜道也哉(尽)6、于是余有叹焉(对此)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治学的人、求学的人)二、一词多义:1、“观”:(1)观察、看。

“古人之观于天地……”(2)景象。

“非常之观”。

2、“得”:(1)能够。

“不得极夫游之乐”。

(2)心得、收获。

“往往有得”。

3、以: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⑤由山以上五六里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承接)⑥无物以相之(来)4、而:(1)但是,却。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2)因而。

而人之罕至焉。

5、其: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院)③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那些)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我们,人称代词;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人”)⑩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6、之:(1)连接主谓取消句子性。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2)的。

此余之所得也;非常之观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这里。

卒葬之(4)代词,他。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

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高中《游褒禅山记》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①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基数词。

)②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底,达到,动词。

今天:表示另提一事,关联词。

)③ 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于是,对此)在这个时候。

今义:由于这个、因此。

)④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不同寻常。

今义:特别,副词。

)⑤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治学的人、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三、一词多义1.道① 有碑仆道(道路,名词)② 何可胜道也哉?(说,动词)2.名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命名、取名,名词作动词)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说出名字,名词作动词)3.其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词,指代慧褒埋葬的.时间)② 距其院东五里(那,代词,指代慧空禅院)③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它,代词,代仆碑)④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前“其”,代词,代“穴”;后“其”,代词,代好游者)⑤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也(前“其”,它,代词,指代后洞;后“其”,那些,代词,代游客)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它,代词,指华山洞)⑦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前一个“其”,结构助词,不译;后一个“其”,那个,指示代词)⑧ 而予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指作者)⑨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词,指代“古之人”)⑩ 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4.以①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因为,介词)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③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用来,介词)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5.之① 而卒葬之(代词,这里)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代词,它,代指华山)③ 褒之庐冢也/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结构助词,的)④ 而余亦悔其随之(代词,他)⑤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6.焉① 于是予有叹焉(兼词,于此,对这件事)② 而人之所罕至焉 / 然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指险远的地方)四、词类活用(一)名词作状语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从侧面、从旁边)(二)名词作动词①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舍,筑舍居住)②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名,命名、取名)③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说出)(三)形容词作动词①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四)形容词作名词①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深,深度)② 常在于险远(险远,险远的地方)(五)使动用法①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谬,使……谬误)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①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docx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docx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量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松柏《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长乐王回深父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2、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6、而其见愈奇。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8、火尚足以明也。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三、古今异义1.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 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四、虚词1、以故其后名之曰2、距其院东五里3、独其为文犹可识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5、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6、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7、而余亦悔其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8、视其左右9、谬其传10、咎其欲出者11、其孰能讥之乎?(二)“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3.险以远。

4.由山以上。

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7.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五、特殊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4、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5、不随以止也6、此余之所得也!7、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六、翻译句子1.既其出,则或责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3.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知识点梳理参考答案一、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知识点整理】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分,很。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5.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

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

6.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三、一词多义1. 乃①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②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竟,竟然,居然)③ 良乃入,具告沛公(于是)④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才)2.道①有碑仆道(路,道路)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③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主张)④何可胜道也哉(说,讲)⑤策之不以其道(方法)3.盖①日初出大如车盖(车盖)②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③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超过,胜过)④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有“大概”的意思)4.文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文字)②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纹)③属予作文以记之(文章)④文过饰非(掩饰)5.然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如此,这样)②吴广以为然(对,正确)③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然而,但是)6.舍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②而操舍鞍马,仗舟楫(动词,舍弃)③舍相如广成传舍(动词,安排住宿)④客舍青青柳色新(名词,宿舍、旅店)7.以①由山上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介词,在、从)②夫夷以近,则游者众(连词,表并列,并且)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连词,表顺承,就,便,或不译)④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与“故”组成固定结构,表因果,因此)⑤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与“所”组成固定结构,表原因,的原因)8.其⑴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重点文言字词整理(4)

《游褒禅山记》重点文言字词整理(4)

《游褒禅山记》重点文言字词整理(4)《游褒禅山记》重点文言字词整理文章来自:xx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9、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10、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11、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三、虚词“乃”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2、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何也副词,竟,竟然,居然3、良乃人,具告沛公副词,于是4、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2、而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其奇而:表示转折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因而表示因果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表示并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表示递进文章来自:xx一、通假字1、长乐王回深父。

父,通“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二、词类活用1、始舍于其址。

舍:名词活用为动词,筑舍定居。

2、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3、有泉侧出。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4、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

5、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穷: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穷尽,走到头。

6、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7、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

8、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游褒禅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

《游褒(一)山记》重点字词及翻译1.翻译褒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儿的山脚下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旁庐舍。

距离那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阳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上,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

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

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

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

”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

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

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

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

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未能尽情享受游山的乐趣。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

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

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虽然)有了意志,也不随从别人而停止(不前),然而量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有了意志与力量,也不盲从别人而有所懈怠,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

游褒禅山记(文言知识)
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让人迷惑的地方 于人为可讥 对于 / 是,算得上,动词 其孰能讥之乎 难道,副词,表反问语气
不随以止也 =不随(之)以止也。省略句 此余之所得也 判断句
第四段:重点词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因为 后世之谬其传 弄错,使…错,使动用法 而莫能名者 没有人 / 名→动,识其本名 何可胜道也哉 尽,完 / 说,动词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 ……的原因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1、慧褒始舍于其址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3、有泉侧出 4、入之甚寒,问其深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6、则其见愈奇 7、则其至又加少矣
知识归纳 ——词类活用
8、火尚足以明也 形→动,照明 9、常在于险远 形→名,危险偏远的地方 10、至于幽暗昏惑 形→名,幽暗的地方
令人迷乱的地方 11、后世之谬其传 使动,弄错,使…错 12、后世之谬其传 动→名,流传的文字 13、莫能名者 名→动,识其本名,说明白
⑩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A.①③④⑤⑥⑨⑩/②/⑦⑧
B.①③④⑤⑥⑦⑨/②⑩/⑧
C.①③④⑤⑥⑨/②/⑦⑧/⑩
2.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
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由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上五六里 承接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而又不随以怠
表修饰
表原因,因为
险以远,则至者少 夷以近,则游者众
通“而”,表并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 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动词作名词。 1、判断句: 非子天机清妙者 (“非”表否定判断) 2、省略句: 憩感配寺 (动词“憩”后省略介词“于”) 【景气】 古义:气候。 今义:兴旺。 【静默】 古义:休息、入睡。 今义:寂静,没有声音;不出声;无声肃立,表示哀悼。 【不一】 古义:不一一详述。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 今义:不相同,不固定(只做谓语,不做定语)。 【天机】 古义:天性。 今义禅山记》字词活用
【舍】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筑舍定居,名词作动词。 【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作动词。 【侧】 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作状语。 【深】 入之甚寒,问其深:深度,形容词作名词。 【穷】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走到尽头,形容词作动词。 【明】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作动词。 【得】 往往有得:收获、心得,动词作名词。 【险远】 常在于险远:险峻僻远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 【谬传名】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使错误,形容词使动用法。 流传的文字,动词作名词。 识其本名,名词作动词。 【见】 则其见愈奇:见到的景象,动词作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