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规划课程设计说明书

合集下载

明月镇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明月镇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明月镇环境规划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明月镇的环境规划,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说出明月镇环境规划的基本情况,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概念,掌握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明月镇的环境规划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培养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明月镇环境现状、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明月镇环境现状,介绍明月镇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环境问题。

2.第二章: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讲解环境规划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3.第三章: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介绍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4.第四章:明月镇环境规划案例分析,分析明月镇环境规划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明月镇环境规划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明月镇环境规划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实验法: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需要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明月镇环境规划教材,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

2.参考书:环境保护相关的参考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

3.多媒体资料:环境保护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实验设备:环境保护实践活动中所需的设备,如检测仪器、防护用品等。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具体评估方式如下:1.平时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环境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我国环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

3. 学生能了解环境科学的基本原理,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收集、整理和分析环境数据的能力,能运用图表等形式进行展示。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3. 学生具备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能力,能够设计并实施简单的环保项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生活理念。

2. 学生能尊重自然、珍爱生命,关注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3.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课程,培养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启蒙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对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环境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环境素养。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问题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2. 我国环境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现状及主要原因。

教材章节:第二章 我国环境现状与挑战3. 环境保护政策与法规:国家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及其实施。

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保护的政策与法规4. 环境科学基本原理: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科学基本原理5.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战略。

教材章节:第五章 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6. 环境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环境数据的方法、数据分析技巧。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模版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模版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模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及影响。

2. 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的原则和方法,能够列举并解释常用的环境规划工具。

3. 引导学生掌握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理解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环境数据分析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规划方法,提出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方案。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见解、倾听他人意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

2.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激发参与环境规划的积极性。

3. 增进学生对我国环境政策的认同感,培养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科学相关学科的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规划的基本知识体系,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环境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案例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进行环境规划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环境规划基本概念:环境、环境问题、环境规划的定义及内涵。

2. 环境问题分类及影响:介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的类型,分析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3. 环境规划原则与方法:阐述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如可持续发展、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等;介绍常用的环境规划方法,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容量分析等。

4. 环境规划工具:学习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等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5.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法规:解读《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政策法规,了解其在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6. 环境数据分析:运用GIS等工具进行环境数据的收集、处理与分析。

7. 环境规划实践:结合案例,学习环境规划报告的编写,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环保课程设计说明

环保课程设计说明

环保课程设计说明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基本概念,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环保行动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环保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掌握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提出环保解决方案的能力,以及参与环保行动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保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环保行动的实践等。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环保的基本概念1.1 环境的定义和分类1.2 环保的定义和意义1.3 环保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第二章: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2.1 环境问题的定义和分类2.2 环境问题的成因2.3 环境问题的影响第三章: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1 环境科学的基本知识3.2 环保技术和方法3.3 环保行为的养成第四章:环保行动的实践4.1 环保行动的定义和意义4.2 环保行动的类型和方式4.3 环保行动的实施和评估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讲授法:通过讲解环保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讨论法:学生就环保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使学生了解环保行动的实施和评估。

实验法:进行环保相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环保教材,用于讲解环保的基本概念、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环保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等内容。

参考书:提供更多的环保知识,供学生自主学习。

多媒体资料:包括环保相关的图片、视频等,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报告书设计报告书一、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在具体实践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强化环境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

同时,本课程可为学生提供应用性强的学科门类和职业发展的比较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进一步提高学生实际工作水平。

三、课程内容1.环境规划基本概念2.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和现状3.环境规划法律法规4.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5.环境规划的目标和任务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7.环境规划实践案例8.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9.环境管理的评价与认证10.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四、课程教学模式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践-讨论”教学模式。

通过讲授理论知识,结合案例分析生动形象地阐明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实际操作流程与管理方法;通过讨论,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水平的提高。

五、考核方式考核方式为组织性口头答辩和课程作业成绩加权得分。

其中,课程作业成绩占全部成绩60%,答辩为40%。

其中,课程作业包括理论知识演讲(30分)、实践操作实验报告(20分)、研究性论文(30分)。

答辩为组织性口头报告方式,由学生团队依次报告课程成果和总结,答辩时间不超过30分钟。

答辩评分采用百分制,占总成绩40%。

六、作业和实验1.理论知识演讲:要求将所学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和演练,从不同角度分析现实问题,制定环境规划和管理策略。

2.实践操作实验报告:学生需自行组织实验,实验过程中记录实验数据、过程、成果。

实验结束后,需要撰写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实验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3.研究性论文:学生需选择一个研究性课题,自主开展研究,撰写论文,包括研究背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参考文献等。

七、教学实践1.以案例教学贯穿整个课程,使学生在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市环境规划报告书二、设计目的1、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环境规划的原理、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各种手段查阅、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重点掌握环境规划目标确定的方法,培养学生编写环境规划文本的初步能力。

2、要求每位同学接到任务书后,查阅有关资料、收集有关数据;最后要求每位同学都必须单独的完成并编制规划文本。

三、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根据选定的实习内容,明确要求,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图片,收集积累调研资料(数据表格、图片、文字资料等),调研资料应整理归类,例如: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征;2、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计划;3、能源现状和发展计划;4、污染源调查评价与污染负荷分担率;5、环境污染现状评价;6、环境保护投资、防治措施及环境经济评价;7、环境管理的现状;8、市区远景规划。

资料收集可采用以下几种途径:1、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农业、环保、园林、统计局等)和研究机构,获取研究专题的资料。

2、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如统计年鉴、地方志、期刊、学报等。

3、通过图书馆的CNKI、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文章和研究成果。

四、设计内容1、实施规划的法律保障和技术路线;2、了解城市自然条件、社会环境状况及市区污染现状;3、城市区域环境污染发展趋势分析;4、制定城市污染综合防治措施;五、设计要求1、与正式规划一致,每章内容尽可能详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2、总字数:12000字左右,不低于10000字;提交打印版及电子版设计书。

3、设计时间为1/2周,设计地点为教室或图书馆。

4、实习期间注意安全。

人员分配情况:邯郸市(1,2);邢台市(3,4);衡水市(5,6);石家庄市(7,8);沧州市(9,10);廊坊市(11,12);保定市(13,14);唐山市(15,16);秦皇岛市(17,18);承德市(19,20);张家口市(21,22);太原市(23,24);临汾市(25,26);天津市(27,28)。

环境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及方法,掌握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相关知识体系。

2. 了解我国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法规。

3. 掌握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步骤,了解不同类型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特点。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环境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合理的环境规划与设计方案。

2. 学会使用专业软件或工具进行环境规划与设计,具备一定的绘图、制图能力。

3. 提高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环境规划与设计实践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 增强学生对环境规划与设计职业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相关领域的学习兴趣。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和规划设计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规划与设计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环境设计、可持续发展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规划与设计导论2. 环境规划与设计原则及方法:绿色环保、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等原则;系统分析、空间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等方法。

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3. 我国环境规划与设计现状及政策法规:介绍我国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解读相关政策法规。

教材章节:第三章 我国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现状与发展4. 环境规划与设计流程及步骤:项目策划、现状分析、规划设计、实施与评价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规划与设计的流程与步骤5. 不同类型环境规划与设计特点:城市环境规划、乡村环境规划、生态旅游区规划等。

教材章节:第五章 不同类型环境规划与设计的特点6. 环境规划与设计实践操作:结合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设计和评价。

环境规划课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课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规划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环境规划的定义、目的、原则和方法;了解环境规划的历史和发展;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流程和工具。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环境规划原则和方法,进行简单的环境规划案例分析;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环境规划设计和模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培养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环境规划的历史和发展,环境规划的流程和工具。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环境规划概述,介绍环境规划的定义、目的、原则和方法。

2.第二章:环境规划的历史和发展,介绍环境规划的起源、发展过程和现状。

3.第三章:环境规划的流程和工具,介绍环境规划的基本流程,以及常用的规划工具和方法。

4.第四章:环境规划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的环境规划案例,让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用于讲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环境规划的历史和发展。

2.讨论法:用于讨论环境规划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的环境规划案例,让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应用。

4.实验法:让学生使用相关软件和工具进行环境规划设计和模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环境规划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推荐一些与环境规划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阅读和拓展知识。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案等多媒体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和技术支持,让学生能够进行环境规划设计和模拟实验。

环境保护规划课程设计

环境保护规划课程设计

环境保护规划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4.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5.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3.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4.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5.环保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以及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法规;2.讨论法:分组讨论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影响,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挑战;4.实验法:学生进行环保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环境保护规划》教材,供学生学习和参考;2.参考书:推荐相关的环保参考书籍,供学生进一步阅读;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和视频资料,用于讲解和展示环保知识和案例;4.实验设备:准备环保实验所需的设备器材,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能力;2.作业:布置相关的环保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3.考试:安排一次环保知识的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4.小组项目:学生分组进行环保项目的实践和研究,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安排本章节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学大纲的安排,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2.教学时间:安排适量的课堂时间,结合课外作业和实践活动,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3.教学地点:选择适合的教室和实验室等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规划管理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管理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起迄日期:2012年 7 月 7 日目录一、规划的法律保障、技术路线、指导原则1. 规划的法律保障2. 规划的技术路线3. 规划的指导原则二、西安市基本情况1. 西安市自然条件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3. 能源消耗及SO2污染状况⑴.一次能源消耗状况⑵.市区SO2污染状况三、西安市SO 2污染控制规划方案1.二氧化硫排放量预测2.二氧化硫浓度预测3.污染控制目标四、规划实施保障五、结语六、参考文献.一、规划的法律保障、技术路线、指导原则1、规划的法律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国务院关于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有关问题的批复》;《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分方案》;《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及2010年远景目标》;《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编制大纲》(国家环保总局环发(1998)27号);《国务院关于二氧化硫排污收费扩大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6)24号);《关于下达“九五”期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陕环计发〔1997〕084号);《西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与2010年远景规划》;《西安市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长远规划》;《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00)》;《西安市区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市政发〔1998〕70号)。

2.规划的技术路线综合防治控制规划技术路线图1 SO23. 规划的指导原则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出发点,以改善环境质量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以总量减排为主线,以控制火电行业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重点,采取整体控制和分区要求的方法,因地制宜实施二氧化硫污染控制。

编制SO2 总量控制规划原则:①、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规划的原则和流程。

2. 学生能掌握环境现状分析方法,并运用相关技术对环境问题进行评估。

3. 学生能了解我国环境保护政策,认识到环境规划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针对具体案例提出合理的环境规划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环境现状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如GIS等,进行环境规划制图和空间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树立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责任感。

2. 学生能够关注我国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提高沟通与交流能力。

本课程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环境规划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定义、原则、类型及作用。

2. 环境现状分析:环境问题识别、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环境调查与分析技术。

3. 环境规划流程:规划目标确定、规划方案设计、规划实施与监测、规划效果评估。

4. 环境保护政策: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及主要政策。

5. 环境规划实践:案例分析、规划方案设计、小组讨论与汇报。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环境规划基本概念及原则第二课时:环境现状分析技术与方法第三课时:环境规划流程及实施要点第四课时: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及主要政策解读第五课时:环境规划实践与案例分析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系统性地组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全面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流程和政策进行系统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规划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使学生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理解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

3. 帮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及解决途径。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规划学方法分析、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环境调查、数据分析和规划方案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其关爱环境、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责任感。

2.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环境问题,培养其主动探究、持续关注环境问题的兴趣。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规划学的基本理论体系,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规划学基本概念与原则- 环境规划的定义、特点与分类- 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与目标2.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 环境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系3. 环境问题分析- 环境问题的类型、产生原因及影响- 典型环境案例分析4. 环境规划方法与实施- 环境规划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环境规划方案设计及实施5. 环境调查与数据分析- 环境调查方法与技巧-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6. 环境规划实践- 案例分析: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等- 小组讨论:环境规划方案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1周:环境规划学基本概念与原则第2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与可持续发展第3周:环境问题分析第4周:环境规划方法与实施第5周:环境调查与数据分析第6-8周:环境规划实践(含小组讨论、成果展示等)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与安排,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环境规划能力。

城市水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水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城市水环境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城市水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

2. 学生能掌握城市水环境规划中的关键指标,如水质、水量、生态等。

3. 学生能了解我国城市水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认识城市水环境规划的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具备分析城市水环境问题、提出合理解决方案的能力。

2.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城市水环境规划方案。

3.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树立保护城市水环境的意识,增强环保责任感。

2. 学生对城市水环境规划产生兴趣,激发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热情。

3.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到城市规划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具有一定的学科基础和独立思考能力,对实际问题有一定的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实际操作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城市水环境规划基本概念:介绍城市水环境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等,对应教材第一章内容。

2. 城市水环境现状及问题:分析我国城市水环境面临的挑战,如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结合教材第二章进行讲解。

3. 城市水环境规划方法:讲解城市水环境规划的具体方法,包括水质预测、水量计算、生态规划等,涉及教材第三章和第四章内容。

4. 城市水环境规划实践:分析典型案例,如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结合教材第五章进行讲解。

5. 城市水环境规划方案设计: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简单的城市水环境规划方案,涵盖教材第六章内容。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第一篇:《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生态环境规划》课程设计1、设计名称:湘潭天易示范区战略发展研究与规划(2012-2022年)2、包含的主要内容:(1)湘潭天易示范区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研究(2)湘潭天易示范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3)湘潭天易示范区环境与生态建设战略研究(重点)(4)湘潭天易示范区要素与资源发展战略研究(5)湘潭天易示范区文化、品牌与形象发展战略研究3、设计目标:设计目标是从发挥湘潭天易示范区的整体优势出发,结合区域发展新形势,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对湘潭天易示范区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若干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为提高湘潭天易示范区的区域竞争力,把握发展机遇,加强区域营销力度,提出推动区域整体良性发展的思路建议,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具有较高价值的参考意见。

4、内容要求:设计报告需包括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战略的提出及说明,并对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战略提出依据提供充分的资料说明和佐证。

设计既要立足现在面临的全球经济调整大环境和创建“两型”社会时期的现实基础,解决目前湘潭天易示范区发展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还要着眼未来,把握中长期发展趋势,注重长远效益和整体效益,对示范区工作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意见。

设计内容以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整体协调发展策略、城市空间发展模式为重点,需对城市发展中具有方向新、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集中、专题的设计。

5、设计说明(1)概述:“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时代的要求,是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长株潭城市群将加快构建区域规划体系,立足“两型”促进“两新”,“两新”带动“两型”,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落实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发展上,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龙头。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环境规划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环境规划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目标和原则,掌握环境规划的方法和步骤,了解环境规划在我国的应用情况和实例。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环境规划案例分析,能够制定简单的环境规划方案,并能够对环境规划方案进行评估和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规划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方法、环境规划的步骤和环境规划案例分析。

1.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包括环境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和内容等。

2.环境规划的方法:包括环境规划的编制方法、实施方法和调整方法等。

3.环境规划的步骤:包括环境规划的准备阶段、规划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估阶段等。

4.环境规划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环境规划案例,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环境规划案例,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1.教材:选用与环境规划学相关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2.参考书:提供与环境规划学相关的参考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与环境规划学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4.实验设备:准备与环境规划学相关的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和考试三个部分,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中学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中学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中学环境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问题的分类及影响。

2. 使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3. 引导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包括环境影响评估、资源调查和规划方案设计。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图、数据和现代技术手段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项目设计等形式,解决实际环境规划问题。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环境规划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其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积极性。

2. 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认识到环境规划对于区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中学环境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特点分析: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但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1. 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长。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环境规划基本概念与原则- 环境规划的内涵与外延- 环境问题的分类与影响- 可持续发展原则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规划概述2. 环境规划方法与步骤- 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资源调查与数据分析- 规划方案设计及优化- 环境规划实施与监测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规划方法与步骤3. 实际案例分析-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案例- 乡村环境规划案例- 工业园区环境规划案例教学内容关联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规划案例分析与实践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规划基本概念与原则第二周:环境规划方法与步骤第三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案例第四周:乡村环境规划案例第五周:工业园区环境规划案例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按照从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的顺序进行组织,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掌握环境规划的知识和技能。

安阳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安阳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安阳环境规划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安阳市的基本环境状况,掌握城市环境规划的基本知识。

2. 学生能够描述安阳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目标,了解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3. 学生能够列举并解释安阳环境规划中提出的具体措施,如节能减排、绿化建设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能够运用地图、数据和图表分析安阳市的环境问题。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环境规划方案,提出改善安阳环境的具体建议。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评估环境规划的实施效果,提出改进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2. 学生通过学习安阳环境规划,培养热爱家乡、关心社会发展的情感。

3.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意见,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4. 学生能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关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地理、环保等学科知识,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环保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自主学习能力,善于观察、思考,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要求: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安阳环境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为安阳的环境规划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教学内容1. 安阳市环境现状分析:介绍安阳市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环境问题,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相关教材章节:地理课本第四章“环境问题及其影响”。

2. 城市环境规划基本知识:讲解城市环境规划的定义、目标、原则,使学生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

相关教材章节:环保教材第三章“城市环境规划”。

3. 安阳环境规划内容与措施:详细解读安阳市环境规划的政策文件,分析规划中的具体措施,如大气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绿化建设等。

环境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规划与设计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并掌握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掌握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了解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应用领域和案例。

3.能够分析环境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介绍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环境规划与设计的方法:讲解环境规划与设计的方法和技巧,如现状分析、目标设定、方案设计等。

3.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应用领域:介绍环境规划与设计在城市建设、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4.环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环境规划与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应用和实践。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环境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环境规划与设计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与环境规划与设计相关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2.参考书:提供与环境规划与设计相关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收集与环境规划与设计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如视频、图片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4.实验设备:准备环境规划与设计所需的实验设备,如电脑、投影仪等,方便学生进行实践操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相结合的方法。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指导书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设计前期准备工作1. 查阅有关资料(1) 通过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手段查阅以下资料:① 编制规划的法律文件、原则;② 某城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特征、环境管理的现状; ③ 环境保护投资、防治措施及环境经济评价;④ 某城市2010年远景规划及西部地区“十五”规划内容; (2) 通过实地(环保局、统计局等)调研可以查阅以下资料:① 某城市能源现状和发展计划;② 污染源调查评价与污染负荷分担率; ③ 环境污染现状评价;④ 某城市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和发展计划; (3) 制定SO 2控制规划的技术路线图1 SO 2综合防治控制规划技术路线2. 分析资料阶段(1) 分析所查阅资料的相关性和实用性,整理出与本规划有关的数据或文字材料; (2) 对整理出的数据或文字资料进一步消化整理,得出相应图、表、文字性结论,从而进一步寻求线索、思路,为下一步制定具体规划奠定基础;3. 选定和书写关键材料阶段(1) 通过对SO 2污染现状分析,确定环境目标将某种保证率下的环境质量标准称为环境目标。

总量控制的环境目标值是以连续监测年平均浓度为基础。

为了简化计算,用选择控制日法确定各地点的浓度控制到环境标准以下,则全年在某种保证率下,不会发生超过环境质量标准的现象。

由于某城市二氧化硫重污染日主要发生在采暖期,从平均浓度来看,采暖期比非采暖期高得多。

所以从采暖期的全部日数中选择控制日,保证率(G )可以选择90%以上的任何数值(如90%和95%等)。

1)频率分布g (%):浓度在某一范围内的天数占参选总天数的比例。

%100⨯∆=ddg (a ) 式中 g-- 频率分布,%;d--参选的总天数,d ;d ∆-- 二氧化硫浓度在某一范围的天数;2)频率密度分布q (31%m mg ⋅⋅-):指单位浓度间隔宽度时的频率分布。

cgq ∆=(31%m mg ⋅⋅-) (b) 式中 q -- 频率密度分布,31%m mg ⋅⋅-; g-- 频率分布,%;c ∆--二氧化硫浓度增量;3) 保证率分布G (%):指小于某一浓度的天数占总参选总天数的比例。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环境规划课程设计
(2)周三下午中期检查;
(3)周五上午提交完整课程设计。
五、提交成果
规划编制方案初稿须经老师批改,修改后打印(小四字,1.5倍行距,A4纸)。
六、乡镇选择
两人一个地点,各自独立做方案,城镇及对应学号如下:
高邮市:高邮镇(1,2)、龙虬镇(3,4)、马棚镇(5,6)、车逻镇(7,8)、汉留镇(9,10)、汤庄镇(11,12)、卸甲镇(13,14)、三垛镇(15,16)、甘垛镇(17,18)、横泾镇(19,20)、界首镇(21,22)、周山镇(23,24)、菱塘乡(25,26)、临泽镇(27,28)、送桥镇(29,30)、郭集镇(31,32)、天山镇(33,34)
图1-1菱塘乡环境建设规划技术路线框架图
2
2.1
菱塘回族乡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市北郊,高邮湖西畔,西与安徽省天长市毗邻,南倚神居山。东经110°15′,北纬32°43′,海拔最高点19米,最低点4.3米。菱塘回族乡交通便捷,扬菱公路串通全乡南北,东可通向京沪高速公路,西可通向宁连高速公路,南可通向沪宁高速公路,北可由高邮湖水上运输与京杭大运河连接,通向四方。菱塘回族乡距南京禄口机场180公里,车程约2小时;距南京120公里,车程约1.5小时;距上海280公里,车程约3小时,距北京1000公里,车程约8.5小时。
1.3.2规划原则
(1)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镇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
(2)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针对小城镇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环境特征、功能定位,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
(3)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统一规划、同步实施,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序号: 19学号: 09452120C H A N GZ HO U U N I VER SI T Y课 程 设 计设计课程名称: 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设计题 目: C 市河流COD 总量控制规划设计说明书 学 生 姓 名: 吴晨曦 学 院(系): 环境与安全工程系 专 业 班 级: 环科091 指 导 教 师: 王明新 专业技术职务: 副教授设计时间: 2012 年 6 月 18 日 2012 年 6 月 22 日C市河流COD总量控制规划设计一、C市河流COD污染现状分析(一)C市COD排放现状分析1、污染源布局分析A河流有11个污染源,其流向为偏东南方向。

B河流有3个污染源,且它们的分布相距比较远,流向为西南方向。

C河流有4个污染源,流向可以看似为东西流向。

B,C河流为支流,最终流入A河流,C河流为化工污染源,污染较为严重,而B河流以畜禽养殖,污染比较轻,而A河流为最终排放河流,A河流的污染源分布比较密集,污染最为严重。

图1 C市河流污染源分布图2、主要污染源分析COD排放浓度按最高允许排放浓度计算则:表1 C市河流污染源信息序号污染源名称水污染排放量W(kg/d) 废水排放量Q(m3/d)排放浓度C(mg/L)最高允许排放浓度C0(mg/L)是否达标1 A1 330 1000 330 100 否3 A3 810 1500 540 180 否4 A4 1260 4000 315 180 否 5 A5 2100 6000 350 180 否6 A6 6300 18000 350 180 否7 A7 890 3000 297 150 否8 A8 990 4000 248 150 否9 A9 740 2000 370 150 否 10 A10 1440 4000 360 150 否 11 A11 800 2500 320 150 否 12 B1 1800 3000 600 100 否 13 B2 450 900 500 400 否 14 B3 960 2000 480 400 否 15 C1 360 2000 180 100 否 16 C2 840 2000 420 150 否 17 C3 690 1500 460 150 否 18 C4 720 1800400 150 否通过与标准比较可知,所有污染源排放都没达标。

(二)C 市COD 浓度分析1、模拟方法由于A,B,C 三条河流的流量都小于150m 3/s ,所以采用以为水质模型。

①河流一维模型平均流量Q<150m 3/s 的中小型河段,污染物在河段横断面上均匀混合,可采用河流一维模型计算水域纳污能力。

即:1/0x k x u C C e -=式中,C 为功能区某种污染物的水质标准;C 0为起始断面的污染物浓度;x 为混合区长度;k 1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常数;u x 河段的平均流速。

式中C 0可以按下式计算:0p p h hh pC Q C Q C Q Q +=+式中,Q p 为污水流量,Q h 是河流的流量。

C p 为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h C 为上游来水浓度。

2、结果分析根据河流特征,采用一维水质模型进行模拟,利用Matlab 程序做出COD 浓度的空间分布图,如下:图2 A河流污染物浓度现状分析图3 B河流污染物浓度现状分析图4 C河流污染物浓度现状分析二、C市污染源COD基础允许排放量1、功能区目标值的确定对于工业用水区,即A、B、C河,执行Ⅳ类水质标准,COD浓度目标值为30mg/L;2、基础允许排放量的确定表2污染源编号所属行业废水排放量Q(m3/d) 最高允许排放浓度Cmax(mg/L)水污染物基础允许排放量(kg/d)A1 生活源1000 100 100 A2 生活源2000 100 200 A3 纺织1500 180 270 A4 纺织4000 180 720 A5 印染6000 180 1080 A6 印染18000 180 3240 A7 食品3000 150 450 A8 食品4000 150 600 A9 食品2000 150 300 A10 食品4000 150 600 A11 食品2500 150 375100 B2 畜禽养殖 900 400 360 B3 畜禽养殖 2000 400 800 C1 生活源 2000 100 200 C2 化工 2000 150 300 C3 化工 1500 150 225 C4 化工1800150270三、C 市河流COD 削减量分配方案方案一: 等比例削减法按照这种方法进行分配的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Q 的计算公式为:'i i iqQ Q Q =⨯∑ (1-1) 'i i i iqQ k W Q =⨯⨯∑ (1-2) 式中,q 为区域允许排放量;Qi 为各污染源的污染物现状排放量;ki 为污染源i 的等比例削减调整系数,可以根据污染源所在行业,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或者单位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等因素确定。

假如有两个污染源排放量相同,但由于它们排放高度、所处位置等的不同,在同一控制点造成的污染物浓度有很大差异,对这两个污染源分配相同的允许排放量显然是不公平的。

此外,这种方法要求所有污染源在现有排放量的基础上削减同等的比例,它是“一刀切”的分配方法,对那些过去不积极进行治理的单位是一种鼓励,而对那些积极进行污染控制、已经花费了大量投资的单位是一种打击。

这种方法没有考虑到污染源排放量与控制点地面浓度之间的关系,只能保证区域总排放量要求,不能保证控制点的浓度要求。

方案二:比例削减法比例削减法是按各污染源对控制点的浓度贡献率将控制点的总超标浓度分配给每一个污染源,从而确定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即根据下式先计算各污染源对控制点贡献浓度的超标量,然后确定各污染源的削减量和允许排放量。

1ijij j niji C C C C=∆=∆⨯∑ (1-3)式中,△Cij ——第i 污染源对j 控制点贡献浓度的超标量; △Cj ——各污染源对j 控制点贡献浓度的总超标量; Cij ——第i 污染源对j 控制点的贡献浓度;N ——污染源个数。

设Qi 为第i 污染源的现状排放量;ΔCij 和nij 分别表示为保证控制点j 满足其环境目值, 第i 污染源的削减量和削减率;fij 为第i 染源对控制点j 的传递函数,即第i 污染源单位排放量对控制点j 的贡献浓度。

由上式可得:111ij ij j n ij ijiji C C C f f C =∆⨯=∆⨯⨯∑1ijij j niji C Q C C=∆=∆⨯∑1jij niji C n C=∆=∑对任一控制点,j C ∆为常数,1Nij i C =∑ 为常数,所以ij η为常数,即为使控制点j 满足其环境目标值,对j 有贡献的各污染源的消减率相同。

这说明此种方法实质上也是一种等比例的方法。

方案三:平方比例削减法平方比例削减法是按各污染源对控制点的贡献浓度的平方所占比重,将控制 点的总超标浓度分配给每一个污染源,从而确定各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即根据 下式先求出各污染源对控制点贡献浓度的超标量,再进一步确定各污染源的削减 量和允许排放量。

221ijij j niji C C C C=∆=∆⨯∑设Rj 为第j 个控制点的浓度超标率;rij 为i 污染源对j 控制点的浓度贡献率;Cj 为各污染源对j 控制点的浓度贡献之和,由上式可得:2222211111ij ij ij i ij ij j j j i n n n ij ij ij ij ij i i i C C C Q Q C C C C Q f f CC C C ===∆=∆⨯=∆⨯⨯=∆⨯⨯=∆⨯⨯∑∑∑1ij ijij Njiji C C r C C===∑21ij jij j ij niiji Q C C r Q Cη=∆==∆⨯⨯∑对任一控制点,j ,ij r ,2jC ,21Nij i C =∑都为常数,ij η与ij r 成正比,即对控制点浓度贡献率大的源其消减率也大,对控制点浓度贡献率小的源其消减率也小。

这种方法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一种公平合理分配污染源允许排放量的方法,但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不合理性。

222111i nNijiji i CijQij Cj Qi Q Cj fij CC==∆=∆⨯⨯=⨯∆⨯⨯∑∑对任一控制点,j ,j C ∆,21nij i C =∑ 都为常数,因此污染源的削减量与其排放量的平方成正比,与传递函数成正比。

假设有K 个排放条件相似的源,每个源的排放量相同,均为Q/K ,且对控制点j 的传递函数也同为ij f ,那么对于控制点j 来说这K 个污染源和单独一个源i 是等价的。

但是如果21nij i C =∑变化不大,那么这K 个源的总削减量约为ijQ k,即污染源i 的削减量大于与之等价的K 个污染源的削减量总和,污染源i 的允许排放量小于与之等价的K 个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总和。

由此可见,平方比例削减法是也有其缺陷的。

例如,有两个污染源A 和B 在R 点的落地尝试分别为5和1,如果地面浓度超标,则A 应承担2225/(51)+的削减量,现假定A 分解为5个与之等价的污染源,则这5个地面污染源地落地浓度均为1,则它们应承担削减量2222222222222(111111)/(1111111)5/6+++++++++++=,显然,5/6 < 25/26。

方案四:源强分析法源强优化法是在控制点达到环境目标值的约束条件下,使污染源排放量的削减量总和或削减率总和为最小,来求出污染源的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

目标函数为:121min (,)Ni i i Z Q Q ==∑约束条件:21Ni ijsj i Qf C =≤∑120i i Q Q ≥≥ i =1…N; j=1…M式中:Z 为控制区内污染源的削减量之和;Q1i 为第i 个污染源实际排放量;Q2i为削减后第i 个污染源排放量;f ij为第i个源在第j控制点上的浓度传递函数;Csj为第j控制点的大气质量目标值;下脚标i为污染源序数;N为污染源总个数;下脚标j为控制点;M为控制点总个数。

这种方法是要获得控制区允许排放总量最大的最佳分配,这样的分配对各污染源来说是不公平合理的,但从总量控制的总体观念上讲是合理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和降低治理费用投资。

(说明:B、C两条支流最终都将汇入A河,应先对B、C进行削减使得水质达标后,再与A河进行叠加削减,实际操作也如此,为了版面美观,故将书写顺序略微调整,具体过程如下。

)(一)A河流各污染源的削减方案1、控制断面的选择设A河源头为点A0,A河与B河的交汇点为D1,A河与C河的交汇点为D2,A河末尾为点A末。

各控制断面如下表3:表3 A河控制断面的设定河段河段长(m)相对于A0点的控制断面(m)A0-A1 406 20.3A1-A2 742 443.1A2-A3 700 1183A3-A4 1128 1904.4A4-A5 892 3020.6A5-D1 665 3901.25D1-A6 445 4555.25A6-A7 413 4998.65A7-A8 480 5415A8-A9 422 5892.1A9-D2 524 6319.2D2-A10 672 6850.6A10-A11 1071 7542.55A11-A末437 8583.652、污染源COD削减量分配方法及方案按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源头削减后A河COD排放现状浓度分析,如下图5:图5 源头削减后COD排放现状图A河COD最高允许排放量为30mg/L,由Matlab数据可知,根据污染物排放标准进行源头削减后,A河水质完全达标,因此不需要进一步削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