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因监测报告制度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全文)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全文)范本1: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目的本制度旨在规范死因监测报告的编制和管理工作,确保死因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提高对死因信息的分析和利用效果,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死因监测报告编制和管理工作,涉及的人员包括死因监测员、报告编制人员、报告审核人员等。
2.主要职责和工作流程2.1 主要职责2.1.1 死因监测员:负责采集死因信息和相关资料,核对数据准确性,及时上报给报告编制人员。
2.1.2 报告编制人员:依据采集到的死因数据和资料,编制符合规范和标准的死因监测报告。
2.1.3 报告审核人员:对编制完成的死因监测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1.4 报告发布人员:负责将审核通过的死因监测报告发布给相关单位和人员,并及时进行更新和通知。
2.2 工作流程2.2.1 死因监测员采集死因信息和相关资料,并及时上报给报告编制人员。
2.2.2 报告编制人员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和资料,编制死因监测报告。
2.2.3 报告审核人员对编制完成的死因监测报告进行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2.4 审核通过的死因监测报告由报告发布人员发布给相关单位和人员,并及时进行更新和通知。
3. 死因监测报告编制要求3.1 报告格式和内容3.1.1 报告应采用统一的格式,包括封面、目录、摘要、主体部分等。
3.1.2 主体部分应包括报告的背景、目的、研究方法、数据分析和结论等内容。
3.2 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3.2.1 报告编制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确保报告的准确性。
3.2.2 报告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及时发布给相关单位和人员。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无范本2: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1. 目的与适用范围1.1 目的本制度旨在建立和完善死因监测报告的管理制度,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提高死因数据的质量和有效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人死因监测管理制度
人死因监测管理制度一、概述人死因监测是指对死因进行系统收集、分析和评估,以识别和防止死亡事件,并促进公共健康的一项重要工作。
建立健全的人死因监测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死因监测的有效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死因监测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法律法规依据1.《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健康工作的意见》2.《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3.《传染病防治法》4.《医疗事故处理条例》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有关文件以上法规均对人死因监测管理制度有明确规定和要求,相关部门应当根据上述法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三、人死因监测管理制度的内容1.制度的基本要求(1)建立统一的人死因监测管理机构,负责统一管理死因监测工作,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机制。
(2)明确人死因监测的范围和对象,确保全面、系统地监测死因信息。
(3)建立健全的死因信息采集、报告和分析机制,保障死因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2.死因采集和报告(1)建立人死因信息系统,对所有死亡事件进行登记、报告和分析,并建立完整的死因档案。
(2)建立死因信息的标准化采集流程,确保信息的统一性和规范性。
(3)对于可疑死因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进行深入调查,确保及时发现风险因素。
3.信息分析和评估(1)建立完善的死因信息分析和评估机制,对死因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常见的死因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指导防控工作。
4.监测结果的发布和应用(1)定期发布人死因监测的结果和分析报告,向公众和相关部门传达监测结果。
(2)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多部门合作,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
(3)及时调整和完善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管理制度的实施1.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1)建立统一的人死因监测管理机构,明确机构设置和人员职责。
(2)配备专业的医务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2.培训和考核(1)建立员工培训机制,对监测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技能水平。
疾控中心死因工作制度
疾控中心死因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死因监测与管理,掌握人群死因分布规律,为预防疾病、制定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死因工作制度是指对全国人群死因进行系统、连续、全面的监测、分析与管理,包括开展死因登记、收集、整理、分析死因资料,以及发布死因报告等工作。
第三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负责本辖区死因监测与管理工作,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对本辖区死因工作制度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疾控中心死因工作应遵循科学、规范、统一、共享的原则,确保死因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二、死因监测第五条死因监测范围包括居民和非居民,覆盖全国各地区。
第六条死因监测方法包括:(一)开展死因登记,收集死亡资料,包括死亡报告卡、死亡证明书等;(二)对死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编制死因报表;(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死因监测数据库,实现数据共享。
第七条疾控中心应定期对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审核、分析,提出死因报告。
死因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死因谱及死亡率;(二)主要死因的构成比及变化趋势;(三)婴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死因分布;(四)性别、民族、地区间的死因差异;(五)其他需要报告的内容。
三、死因分析与研究第八条疾控中心应对死因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死因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为预防疾病提供依据。
第九条疾控中心应开展死因相关研究,包括但不限于:(一)死因相关流行病学研究;(二)死因干预措施研究;(三)死因预测模型研究。
四、死因资料管理第十条疾控中心应建立健全死因资料管理制度,确保死因资料的安全、保密和合法使用。
第十一条疾控中心应对死因资料进行整理、归档,按照国家和地方要求及时上报。
五、死因工作培训与技术指导第十二条疾控中心应定期组织死因工作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第十三条疾控中心应开展死因工作技术指导,促进全国死因监测工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范文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健全、规范和提高死因监测工作水平,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依法防控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对死因监测报告的收集、分析、报送和使用等相关工作的管理。
第三条死因监测报告是指对发生在本单位辖区内的死因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为改进和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和服务提供科学依据的报告。
第四条死因监测工作应当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遵循科学、客观、公正和保护隐私的原则。
第五条本制度的任务目标是明确死因监测报告的收集、分析、报送和使用等方面的职责和要求,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有效进行。
第二章责任第六条本单位(以下简称“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死因监测工作机构,明确专门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并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
第七条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部门(以下简称“监测部门”)应当具备相关的人员、设备和经费,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八条监测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一)负责死因监测报告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统计工作;(二)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收集和汇总死因监测报告的数据和信息;(三)定期报送死因监测报告及分析结果,向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汇报;(四)组织开展与死因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和宣传活动;(五)负责处理死因监测报告中的敏感信息,确保个人隐私的保护。
第九条死因监测报告的责任主体是监测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监测部门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第十条监测部门应当建立死因监测专家库,聘请相关专家参与死因监测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第三章流程第十一条死因监测报告的收集流程应当包括以下环节:(一)及时取得死亡证明、医疗机构出具的病历等相关材料;(二)归档和整理报告,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三)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填写报告内容;(四)分析报告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第十二条死因监测报告的分析流程应当包括以下环节:(一)对收集到的报告材料进行核实和分析;(二)提取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归纳和整理;...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五条死因监测报告的格式、内容和报送要求等相关事项,由监测部门进行制定和调整,并报上级有关部门备案。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报告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报告制度一、前言为了确保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死因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报告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管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分析,旨在提供可行的改进方案,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二、工作目标与职责范围1. 工作目标死因监测工作的目标是准确、全面地了解和解释各类死亡事件的原因及其分布情况,为政府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对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2. 职责范围(1)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死因监测信息交流机制。
(2)负责制定死因监测工作的标准和流程,并监督执行情况。
(3)收集、整理和分析死因监测数据,并及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报告和分析。
(4)开展死因监测工作的培训与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5)组织评估和监督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三、工作流程1. 数据收集(1)建立健全的死因报告系统,确保所有死亡事件都能及时上报和记录。
(2)制定统一的数据收集标准和要求,确保数据的可比性和准确性。
(3)建立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死因数据。
2. 数据分析(1)利用专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工具,对收集到的死因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2)关注死因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潜在的聚集和异常情况。
(3)对各类死因进行风险评估,确定主要风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
3. 报告和分析(1)定期向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交死因监测工作的管理报告,内容包括死因情况、分析结果和建议措施等。
(2)针对突发事件或高风险事件,及时向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专题报告和分析,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四、改进措施1. 完善数据收集和报告机制(1)加强对死因报告和数据录入的监督,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推广使用电子化死因报告系统,提高数据收集和整合的效率。
(3)建立跨部门的数据共享和交流机制,减少信息沟通和协调的成本。
2. 提高数据分析和利用效率(1)培养专业的数据分析人员,提高其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计划、总结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计划、总结一、管理制度为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制定本管理制度。
1. 工作职责(1)死因监测工作由专门部门负责,设立专职技术人员进行监测工作。
(2)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居民死亡的相关资料,及时发现诊断不明的、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
(3)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2. 工作流程(1)收集资料:由医疗机构、派出所、社区等相关部门提供居民死亡的基本信息。
(2)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医疗机构专职技术人员根据居民死亡情况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3)确定根本死亡原因:由专职技术人员依据《死亡医学证明书》确定根本死亡原因。
(4)资料上报:将填写完毕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相关资料按时上报至死因监测部门。
(5)数据汇总和分析:死因监测部门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上级部门。
3. 工作质量保障(1)定期对专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确保《死亡医学证明书》填写的准确率大于95%。
(2)建立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原始资料和卡片的安全、完整。
(3)建立例会及人员培训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例会,分析、评价、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4)建立资料的录入上报制度,按时完成《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录入和上报工作。
二、工作计划1. 工作目标通过死因监测工作,了解居民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为预防疾病、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2. 工作重点(1)加强死因监测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
(2)完善资料和档案管理制度,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
(3)提高死亡病例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深入开展死因监测数据分析,为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监测和预警提供基线数据。
3. 工作时间安排(1)第一季度:完成专职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2)第二季度:开展死因监测工作,收集和整理死亡资料。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制度
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死因登记报告工作,规范死因登记报告行为,提高死因监测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死因登记报告工作应当坚持科学、规范、及时、准确的原则,实行单位负责、个人负责和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第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是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第四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公安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做好死因登记报告工作。
二、死因登记报告第五条死因登记报告范围包括:(一)医疗机构死亡的病人;(二)家庭死亡的病人;(三)其他需要进行死因登记报告的病人。
第六条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并按照规定将死亡信息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七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收集到的死亡信息进行登记、核实和分析,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将死因信息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第八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建立和完善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实现死因信息的电子化和网络化报告。
三、死因调查与核实第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定期对死亡情况进行调查,核实死因信息,并对异常死亡情况进行分析、报告。
第十条对于疑似传染病病人死亡的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进行调查,核实死因,并按照规定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对于非正常死亡的情况,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现场勘查,查明死因,并将调查结果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四、资料保存与利用第十二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殡葬服务机构、公安派出所等有关单位应当妥善保存死因登记报告相关资料,确保资料的完整、真实、准确。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死因登记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为预防控制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五、培训与宣传第十四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组织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十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死因登记报告工作的认识和参与度。
死因监测报告七项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例会制度1、本院各科室临床医生,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等,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医院每半年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公共卫生科相关人员要参加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二、死亡报告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流程。
2、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医院综合考核内容。
3、明确相关科室职责,由专人负责全院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及编码工作,并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三、核查制度1、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审核医院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2、对无法编码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户调查。
四、档案管理制度1、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制度。
2、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
3、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式备份保存。
五、人员培训制度1、每年对全院院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出生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
2、每年对院内相关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
3、医务人员必须参加“关于正确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课程的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并将此纳入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考核。
六、工作考核制度1、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定期对医生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惩机制。
2、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定期组织开展死亡报告工作考核,每个月进行漏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纳入单位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
死因监测工作制度内容
死因监测工作制度内容一、总则第一条死因监测工作制度的目的和意义死因监测工作制度旨在通过对死亡个案的信息收集、报告、分析和利用,了解和掌握人群死亡原因和死亡趋势,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政策制定和卫生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监测点行政区划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第二条死因监测工作制度的原则死因监测工作应遵循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和保密性原则,确保死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及时。
第三条死因监测工作制度的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承担全国疾病监测系统工作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监测点行政区划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
二、死亡登记第四条死亡登记的对象死亡登记对象为发生在辖区内的所有死亡个案,包括在辖区内死亡的户籍和非户籍中国居民,以及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公民。
第五条不同情形死亡个案的登记(一)医院死亡个案: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生的死亡个案(包括到达医院时已死亡,院前急救过程中死亡、院内诊疗过程中死亡)均应由诊治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二)家庭死亡个案: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登记。
(三)其他场所发生的死亡个案:由事故发生地的医疗机构或公共卫生部门负责登记。
(四)非正常死亡个案:由公安机关或其他相关部门负责登记。
第六条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应包括死亡者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内容。
死亡原因不明者必须将死亡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背面的调查记录栏内。
三、死亡信息的报告第七条死亡信息的报告程序(一)医疗机构应在死亡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将死亡信息报告给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收到死亡信息后24小时内进行核对、整理和上报。
(三)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对下级报告的死亡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和反馈。
第八条死亡信息的报告内容死亡信息报告应包括死亡个案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亡原因等内容。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例会制度1.组织本院门诊医生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 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
2、医院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 每季度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 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 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 须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 采集病史, 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后3天内, 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 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
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 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 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死亡信息核实制度1.医院要建立死亡信息核实制度, 对死因信息不清楚, 死因不明的死亡病例要认真核实调查, 提高死因推断准确性。
2、医院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收集院内死亡的信息, 对有疑问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及时向诊治(填写)医生进行核实。
3、医院负责死亡报告工作的医生, 对在家中死亡, 死亡信息不清楚、死因不明的, 需核实调查或入户调查, 并在《死亡医学证明书》第二联及网络报告卡中填写调查记录。
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1.医院定期与当地派出所、计生等部门核对死亡资料, 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2、医院医生要定期了解院内死亡情况, 发现漏报及时补报。
档案管理制度1.医院要安排专人妥善保存死因登记信息原始资料(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个案数据), 填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由录入单位和县控中心按档案管理要求长期保存。
卫生院死因监测各种制度
效果评估
通过考核、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培训效果进 行评估,及时发现并改进存在的问题,提 高培训质量。
相关教育和宣传
教育活动
开展针对卫生院工作人员的死因监测教育和宣传活动 ,提高工作人员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宣传材料
制作宣传材料,包括海报、宣传册等,向卫生院工作 人员和社区居民宣传死因监测的重要性和意义。
《卫生院死因监测各种制度 》
2023-10-28
contents
目录
• 卫生院死因监测制度总则 • 卫生院死因监测流程 • 卫生院死因监测工作内容 • 卫生院死因监测制度保障 • 卫生院死因监测风险控制 • 卫生院死因监测培训和教育
01
卫生院死因监测制度总则
目的和依据
目的
为及时掌握居民死亡原因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和评价卫生政策及干预措施提 供依据,特制定本制度。
04
卫生院死因监测制度保障
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死因监测 工作领导小组,明 确各部门职责分工 ,形成工作合力。
加强死因监测工作 的考核评估,确保 工作质量和效果。
定期召开死因监测 工作会议,研究解 决工作中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人员保障
配备专职死因监测人员,负责 死因监测工作的日常管理。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死因监测 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依据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医疗机构死因监测工作规范》和《医疗机 构死亡病例管理规定》等文件制定本制度。
监测范围和对象
监测范围
本卫生院所辖区域的居民死亡情况。
监测对象
所有在卫生院辖区内死亡的居民,包括户籍和非户籍人口。
死因监测报告规章制度
死因监测报告规章制度一、总则为了准确、及时、全面地监测和分析死因信息,发现和预防死亡原因,确保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规定。
二、监测主体死因监测主要由卫生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协助完成。
卫生部门应当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导,明确责任、职责和工作流程。
三、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死亡、事故死亡、意外死亡和疾病死亡等各种死因。
四、监测内容1. 收集死因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死因信息,包括死者基本信息、死亡时间、死亡地点、死因诊断、医疗救治情况等。
2. 分析死因数据:对收集到的死因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死因规律、趋势和突出问题,为预防和控制死因提供科学依据。
3. 发布监测结果:每年定期发布死因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死因结构、死因分布和变化趋势等,提高公众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认识和支持。
五、监测方法1. 系统建立:建立完善的死因监测系统,包括人员、设备、数据库、流程等,确保死因信息的全面、及时、准确收集。
2. 标准操作: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确保死因信息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3. 培训考核:对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工作水平。
4. 质量控制: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死因数据进行常规监测和审核,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六、监测保密1. 保护隐私:对死因信息的收集、储存和传输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严格保护死者个人隐私,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2. 信息安全: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死因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七、监测工作责任1. 卫生部门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和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2. 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进行死因监测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协助。
3. 各级卫生部门要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督导和检查,确保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八、监测结果运用1. 依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高发死因的预防和控制。
2. 落实监测数据,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死因防控的意识和能力。
医院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总则为加强医院死因监测工作,提高死亡信息报告质量,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统计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医院成立死因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死因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2. 医院死因监测办公室设在医务科,负责死因监测工作的具体实施。
3. 临床科室负责本科室死亡患者的死因监测工作,包括病例报告、调查、分析等。
4. 医院各相关部门应积极配合死因监测工作,确保信息准确、及时。
三、死因监测工作流程1. 病例报告(1)临床科室在患者死亡后24小时内,由主治医师填写《死亡报告卡》,并由科室负责人签字。
(2)医务科接到《死亡报告卡》后,及时将信息录入医院死因监测信息系统。
2. 死因调查(1)死因监测办公室在接到《死亡报告卡》后,及时对死亡病例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病例进行核实。
(2)死因监测办公室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死亡病例进行死因调查,包括查阅病历、询问家属、走访社区等。
(3)调查人员应详细记录调查情况,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3. 死因分析(1)死因监测办公室对调查得到的死因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死因分析报告。
(2)死因分析报告应包括死因构成、死因顺位、死因变化趋势等内容。
4. 信息反馈与上报(1)死因监测办公室将死因分析报告报送医院领导及相关部门。
(2)死因监测办公室按照要求将死因信息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四、监督检查1. 医院定期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自查,确保死因监测工作质量。
2.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医院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五、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2. 本制度由医院医务科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医院领导另行决定。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一、目的死因监测工作是通过收集和分析人群死亡相关信息,了解死亡原因的分布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卫生政策、评估健康干预措施效果以及促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准确性,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参与死因监测工作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相关工作人员以及涉及到的死亡信息收集、报告、审核、分析和利用等各个环节。
三、职责分工1、医疗卫生机构负责在本机构内规范开展死亡信息登记报告工作,指定专人负责。
对医务人员进行死因监测相关知识培训,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建立健全死亡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定期进行自查自纠。
2、临床医生如实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确保死亡原因填写准确、完整。
按照规定时间和流程将填写好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提交给相关科室。
3、公共卫生科负责收集、审核本机构内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进行网络直报,并定期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数据核对。
4、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定期收集、整理、分析死因监测数据,撰写监测报告。
对死因监测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和评估。
四、死亡信息收集1、医疗卫生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对发生在本机构内的死亡个案,由临床医生在患者死亡后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2、在家中死亡的个案,由所在地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的医生进行调查,并填写《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
3、涉及非正常死亡的,由公安部门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死亡相关信息。
五、死亡信息报告1、医疗卫生机构应在患者死亡后 7 天内完成《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和网络直报。
2、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在 7 天内将填写好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报送至辖区内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代报。
六、死亡信息审核1、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科负责对本机构内填报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审核,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3篇)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例会制度1、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____本辖区村医(个体医),每两个月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并对入户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各村委卫生所、个体诊所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____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题要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镇卫生院安排人员参加各村委卫生所的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制度(二)人口死亡信息登记报告管理制度一、意义通过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所获得的死因资料是公共卫生的基础资料,连续稳定的死因报告能够客观估计卫生需求,评估人群健康状况的变化。
死因数据是公共卫生信息的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信息之一。
签发的《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是从事人口统计、生命统计等有关工作的基本信息来源,是判定死者死亡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
二、____管理各级医疗机构都应有主要领导分管该项工作,并指定科室、配备必要的设备及网络,并有专(兼)职统计人员1-____名进行网络报告工作。
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区内的医疗机构报告质量进行督导检查及评估。
反馈其存在的问题,对相关人员进行有关知识的培训。
三、人口死亡信息收集1、报告对象在____死亡的大陆居民、台____居民和外国人(含死亡的新生儿)。
2、报告单位和报告人报告单位。
负责接诊或死亡调查的医疗机构(包括急救中心和急救站)。
报告人。
负责救治的执业医师或负责死亡调查的执业(助理)医师。
3、死亡个案的填报⑴医疗卫生机构死亡个案在医疗卫生机构或来院途中死亡(含出诊医生到现场已死亡),由负责诊治的医生作出诊断并逐项认真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
不明原因肺炎或死因不明者必须将死者生前的症状、体征、主要的辅助检查结果及诊治经过记录在《死亡医学证明书》上的调查记录栏内。
⑵家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正常死亡个案在家中、养老服务机构或其他场所死亡者,由所在地的村医(社区医生),将死亡信息定期报告至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防保医生,根据死者家属或其他知情人提供的死者____、户口本及生前病史、体征或医学诊断,对其死因进行推断,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及调查记录。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报告制度
死亡病例监测报告制度为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提高疾病监测系统的预警能力,及时发现诊断不明、可能死于传染病的病例,主动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同时了解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的死因构成,分析其动态变化趋势,加强对可能发生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新发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的防范工作,特制定本制度.1、在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后,须填报《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应完成死因编码工作。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
对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医学死亡证明书》背面〈调查记录>一栏填写病人症状、体征.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协助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6、医务处要定期检查各科室死亡报告情况,并对预防保健科网络直报工作进行定期督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传染病管理科死亡病例报告工作流程1、在医疗诊治过程中患者死亡后,处置医生须填写《死亡病例报告卡》,对死亡案例进行死因医学诊断并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
2、医务处组织有关专家对死亡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核实,采集病史,并在死亡证明书上加盖公章。
3、诊治医生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3天内,病案室指定专业人员按照ICD-10要求完成死因编码。
4、网络直报人员在开具死亡证明书后7天内完成网络直报工作。
在进行直报时要认真填写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日期、诊断日期、报告日期、报告单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与传染病相关的死因及不明死因)。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报告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报告制度一、背景和目的为了加强对死因监测工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死因数据的质量和报告的及时性,制定死因监测工作管理报告制度,以规范工作流程、明确职责和要求。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医院、医疗机构、卫生部门、疾控中心等机构。
三、报告内容1.数据报告:每季度做一次统计报告,包括各类死因的发生情况、死亡人数、死亡率等。
报告中需要具体阐述各类死因的变化趋势,以及对此的分析和解读。
2.异常情况报告:对于出现异常的死因情况,需要及时向上级机构报告。
包括:可疑的传染病死亡、大规模的事故死亡、异常集体死亡等。
3.质量评估报告:对死因监测工作的质量进行定期评估,包括数据采集和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以及工作流程的规范性。
评估结果需及时向上级机构汇报。
4.效果评估报告:对死因监测工作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包括对公共卫生政策和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评估。
评估结果需及时向上级机构汇报。
四、报告流程1.数据收集与整理:各相关机构按照统一标准和要求收集死因数据,并进行初步整理。
2.数据汇总与分析:上级机构负责汇总各机构的数据并进行统一分析,得出相应的数据报告。
3.异常情况报告:发现异常情况需及时向上级机构报告,并提供详细的情况说明和处理措施。
4.质量评估报告:定期由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质量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给上级机构和参与死因监测工作的各方。
5.效果评估报告:定期进行效果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告给上级机构和参与死因监测工作的各方。
五、责任和要求1.相关机构应确保死因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数据采集和整理,不得随意篡改或删除数据。
2.数据报告中应提供详细的数据表格和图表,同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以便于上级机构和参与工作的人员了解数据的含义和趋势。
3.异常情况报告需及时向上级机构报告,报告内容应准确详实,提供处理措施和进展情况。
4.质量评估报告和效果评估报告应由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需及时向上级机构和参与工作的各方报告。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死因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旨在准确了解死亡原因,及时掌握疾病流行趋势,为公共卫生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为了保证死因监测工作的运行效率和数据质量,建立一套完善的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工作人员职责、数据收集与分析、信息共享与保护等方面探讨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职责1. 专业人员责任:(1) 定期进行死因监测工作培训,提高专业水平和技能;(2) 准确记录死因信息,包括基本信息和详细病史;(3) 协助医学鉴定、尸检等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配合。
2. 管理人员责任:(1) 制定和完善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2) 监督和检查死因监测工作的实施情况;(3) 组织开展监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二、数据收集与分析1. 死因报告制度:(1) 建立死因报告制度,要求所有医疗机构对所有死亡病例进行报告;(2) 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死因报告进行审核和核实。
2. 数据采集与整理:(1) 建立统一的死因监测数据采集标准和流程;(2) 确保数据准确性和完整性;(3)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归档。
3. 数据分析与应用:(1)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死因数据进行分析,掌握死因分布规律;(2) 研究死亡原因与疾病流行的关联性,提供科学依据;(3) 及时报告疾病异常流行情况,提供决策支持。
三、信息共享与保护1. 信息共享:(1)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与相关卫生部门进行数据交流与共享;(2) 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公开重要监测数据。
2. 信息保护:(1) 加强数据管理,确保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2) 严禁泄露和篡改数据,追究责任;(3) 定期备份数据,防止数据丢失。
四、监督与评估机制1. 监督机制:(1) 督促各医疗机构落实死因报告制度并完善报告流程;(2) 定期组织对死因监测工作开展督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 评估机制:(1) 建立定期评估死因监测工作的机制;(2) 对工作效果、数据质量和信息传递等方面进行评估;(3)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措施。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死因监测工作,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制定本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第二条死因监测工作是指对公民死亡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和统计的工作。
第三条死因监测工作的目标是及时准确地获取死因信息,为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条死因监测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同合作的原则。
第二章责任机构第五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的死因监测工作。
第六条省级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死因监测工作。
第七条市、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本市、县的死因监测工作。
第三章工作内容第八条死因监测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建立完善死因监测网络,确保死因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
(二)组织进行死因调查和病例分析,明确死因的病因学和病理学特征。
(三)开展死因研究,探索死因的发生机制和防控策略。
(四)开展死因统计,形成死因库和分析报告,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依据。
第九条死因监测工作应与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防控工作。
第十条死因监测工作应依法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安全。
第四章工作流程第十一条死因监测工作的流程如下:(一)接收死亡报告: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及时接收并登记死亡报告。
(二)调查与分析:根据死亡报告,组织专业人员进行死因调查和病例分析。
(三)研究与探索:针对常见死因,组织相关研究机构开展深入研究,探索病因学和病理学特征。
(四)统计与报告:每年进行死因统计,形成死因库和分析报告,并及时向上级卫生健康委员会报送。
第五章保障措施第十二条国家和地方应加强死因监测工作的人员培养和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应设立死因监测工作的专门机构,配备必要的设备和专业人员。
第十四条死因监测工作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
第十五条对于不符合监测要求的死亡报告,应及时进行追踪调查和核实,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六章制度监督第十六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应定期对各级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死因监测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一、序言死因监测是衡量一个社会的健康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及早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危险因素、制定和调整健康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建立健全的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对于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和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本报告旨在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以期达到更好的死因监测和健康状况评估的目的。
二、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的重要性1. 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建立健全的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可以及早发现和预防潜在的危险因素,避免不必要的死亡事件的发生,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
2. 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通过对死因数据的及时、准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为政府制定和调整相关的健康政策提供依据,从而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
3. 促进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建立健全的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可以收集和整理大量的死因数据,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数据依据,促进学术研究领域的进步。
4.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通过对死因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发现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为其改进提供依据,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1. 设立死因监测机构建立一个专门的死因监测机构,负责死因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工作,确保死因监测工作的及时、准确。
2. 制定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明确死因监测报告的内容、格式、报告周期和报告方式等相关规定,确保死因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建立死因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建立一个电子化的死因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实现死因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提高死因监测报告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4. 培训专业人员对从事死因监测工作的专业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其死因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评估的专业水平,确保死因监测报告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死因监测报告管理制度的实施1. 死因数据的收集死因监测机构通过各地卫生机构和公安机关等部门的协助,收集死因数据,包括死亡人口基本信息、死亡原因、死者的疾病病史等相关信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死因监测报告制度
篇一:死因监测报告七项制度
死因监测报告七项制度
1.例会制度
? 每月由各级医疗机构公卫科组织村(社区)卫生人员,召开死
亡资料报告、填写和审查的会议。
县疾控中心应轮流参加各医疗机构的会议,了解情况,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各方关系。
? 各医院应定期借院周会等形式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提高《死
亡证》的填报质量。
2.医疗机构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 各级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流
程。
? 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医院综合考核内容。
? 明确相关科室职责,由专人负责全院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的
收集、整理、核查、盖章(转载于: 小龙文档网:死因监测报告制度)及编码工作,并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3.核查制度
? 乡镇(社区)防保科负责死亡报告的医生,对村(社区)卫生
人员填报不清的个案,需查阅原始资料,或入户调查。
? 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要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审核辖区内医院上
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县疾控中心要对无法编码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
户调查。
4.死亡信息补充报告制度
? 户籍管理信息核对:定期与当地派出所核对死亡资料,侧重于
死亡数量以及意外死亡信息的核对。
? 殡葬信息核对:定期与当地殡葬管理部门核对死亡资料,侧重
于死亡数量以及在家死亡信息的核对。
? 孕产妇保健资料核对:定期与当地妇幼保健机构或计生部门核
对新生儿死亡和孕产妇资料。
? 社区(村)死亡信息收集:定期向居委会(村委会)
了解死亡
情况,重点了解在家死亡情况以及外地死亡情况。
5.档案管理制度
? 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
机数据库)管理制度。
? 县疾控中心要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
? 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式备份保
存。
6.人员培训制度
? 各医疗机构每年对辖区内医疗机构的死因报告医院医生、村
医、社区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应侧重于出生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
? 医疗机构每年对院内相关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
? 医务人员必须参加“关于正确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课程的培
训,每年至少一次,并将此纳入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考核。
7.工作考核制度
? 县卫生局每年定期组织开展辖区内县及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死
亡网络直报和常规死亡报告工作考核,并纳入单位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
? 县疾控中心定期(每年1~2次)对辖区内开具《死亡医学证
明书》的单位(医院、村医、社区医生)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惩机制。
篇二:死因监测相关制度
一、成立死因监测管理领导小组,设专(兼)职人员负责医院死亡信息的收集、整理、核查、登记及网络报告工作等。
二、患者在院内死亡后,须由诊治医生填报《死亡医学证明书》;医务部负责审核并加盖公章。
三、公共卫生科做好原始《死亡医学证明书》的保存与管理,并协助牡丹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相关调查工作。
四、公共卫生科在7天内(从填报之日起)完成网络报告工作。
网络填报时需将列因链、调查纪录等原始信息如实录入,并进行根本死因确定编码。
发现不明死因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中所规定的报告程序和要求进行报告。
五、每年组织对临床医生或新进医生进行一次培训,培训内容:《死亡医学证明证》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六、将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对全院医务人员死因登记信息网络报告工作的督导检查。
七、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1
一、为妥善保管和利用死因监测资料,加强死因监测档案的管理,根据上级有关规定,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死因监测档案包括死亡报告卡片、登记册、报表等监测的原始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
三、死因监测资料设专人负责管理,科室人员负责自身工作范围内业务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
四、档案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档案保管状况,注意防火、防虫、防潮、防鼠,保证档案的绝对安全。
对有损坏的资料及时进行修复、复制。
五、档案管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注意死亡个案资料的保密工作,不得擅自公布。
六、死因监测工作的原始记录要长期保存,录入计算机的数据使用有效的方式备份保存。
七、对于其他需要使
用死亡信息的,应由申请人按有关行政审批程序进行审批,申请书应明确信息的用途、范围、时段和类别。
2
一、为提高死因监测工作人员死因监测方面的业务素质,满足监测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制度。
二、医院医务科、公共卫生科联合,每年组织对临床医生进行一次培训,培训内容侧重于《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正确填写及根本死因的确定。
三、医院每半年要对医生进行二级培训一次,培训内容侧重于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工作。
四、对新从事死因监测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进行《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死因监测工作规范(试行)》、《全国死因登记信息网络直报工作规范(试行)》等有关等知识的培训,考核合格方可上岗。
五、医院每年派出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以及死因编码人员参加国家或省级培训班。
3
死因监测例会制度
一、为及时收集死因监测资料,了解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发现和解决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各临床科室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等,提高死亡报告的填报质量。
四、各科室要高度重视死因监测工作,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死亡报告讨论会,讨论死因监测相关事宜,对存在的问题要
尽快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完善。
五、死因监测管理工作人员应及时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的例会,了解死因监测工作的开展情况,协调处理各方面关系。
六、例会应有签到,做好会议记录并妥善保存。
4
死因监测工作考核评比通报制度一、为了全面、及时、准确地了解我院死因监测系统工作开展情况,依照国家死因监测点工作要求,制定本制度。
二、医院将该项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医务部、公共卫生科联合,每月组织一次对死因监测上报工作的督导检查,并进行考核评分。
三、检查、督导应有详细记录,检查人员和被检查科室负责人要在督导材料上签名。
检查结果以简报形式上报和反馈,定期进行通报。
四、实行奖惩机制,对有漏报、迟报的科室、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对开展工作好的科室进行奖励。
5
篇三:死因监测报告七项制度
死因监测工作管理制度
一、例会制度
1、本院各科室临床医生,每季度召开一次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主要内容为讨论死亡信息的收集、报告及《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等,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
2、医院每半年组织召开死亡报告讨论会,对存在的问
题要及时解决,使《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得到不断的完善。
3、公共卫生科相关人员要参加死因监测工作会议,了解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和协调。
二、死亡报告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死因登记报告管理制度,完善填报流程。
2、将此项工作纳入各级医院综合考核内容。
3、明确相关科室职责,由专人负责全院的《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收集、整理、核查、盖章及编码工作,并进行台帐登记,建立死亡登记册。
三、核查制度
1、公共卫生科工作人员安排专门人员及时审核医院上报的《死亡医学证明书》。
2、对无法编码的《死亡医学证明书》进行复查,住院死亡以
医院病历为依据;急诊死亡及来院时已死亡、无诊疗记录或病史不详的个案,要进行入户调查。
四、档案管理制度
1、建立死亡信息(包括原始记录、死亡登记册、各种报表和计算机数据库)管理制度。
2、安排专人对资料进行管理。
3、原始资料须长期保存,录入后的数据应使用有效方
式备份保存。
五、人员培训制度
1、每年对全院院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应侧重于出生死亡信息的收集和根本死因的确定。
2、每年对院内相关人员和新上岗人员进行培训。
3、医务人员必须参加“关于正确填写死亡医学证明书”课程的培训,每年至少一次,并将此纳入医院对医务人员的考核。
六、工作考核制度
1、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定期对医生开具《死亡医学证明书》的死亡登记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记录检查情况,定期进行通报,完善奖惩机制。
2、公共卫生科专职人员定期组织开展死亡报告工作考核,每
个月进行漏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纳入单位考核内容,完善奖惩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