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2019年文档
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第一篇: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诵读经典诗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
在这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经典诵读让书香满校园,是经典诵读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那么如何引导小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呢?一、立足课内阅读,探索高效的古诗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册都安排了三四首隽永的古诗词,这些诗词经过岁月的洗练、沉淀,彰显出特有的经典魅力。
它们语言凝练,内涵丰富,需凭借丰富的想象、超时空的感知,方可体会蕴含其中的意境和主题,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实现审美的目的。
作为教师要从平常的课堂教学入手,从具体特点出发,探讨古诗教学的内在规律,寻求古诗教学的最佳路径。
如教学《望湖楼醉书》时,从把握诗眼入手来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作为古诗词钻研的有效切入点。
这首诗的诗眼在题目之中,就是一个“醉”字。
教学中就抓住“醉”字,以一个问题“诗人被什么而醉?”展开了一幅瑰丽的画面:第一句,“黑云翻墨未遮山”教师主要是通过抓词“翻”“遮”,让学生来感受云的厚、重、猛,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来势汹汹的云,“乌云翻滚、乌云密布、乌云滚滚......”;第二句,“白雨跳珠乱入船”教师则通过视频,唤起学生对暴雨、骤雨的记忆,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像跳珠一样的雨会是什么样的”?感受雨的急、快、大。
“卷地风来忽吹散”,教师围绕“忽”字,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触类旁通,感受“忽”带来的惊喜等。
让学生通过云的浓墨、壮观,雨的圆润、活泼,风的急速、力量,水的茫茫一片,感受到诗人被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所陶醉,为大自然的变幻和力量所惊叹的那份情感。
通过抓诗眼,形成教学主线,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体会古诗的意境,感悟诗人的感情,课堂才彰显生气和价值。
小议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议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泛。
但是,相对于扩大知识面,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则成为了一种问题。
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表现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灵性等综合素质,而阅读则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这里,本文将从“阅读与人文素养”、“阅读过程在人文素养中的作用”、“阅读材料对于人文素养的影响”三个方面论述如何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阅读与人文素养阅读是锻炼人文素养的好途径。
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为阅读涉及的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感情、态度、文化等多方面因素。
例如,当我们阅读一本小说时,不仅仅是看文字和了解故事内容,还要借助情感去理解故事情节和角色内心。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深层含义,在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中体会作品内涵,才能真正领悟到这个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阅读过程在人文素养中的作用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心与心的沟通,也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自己的情感、认识和智力水平,可谓收获丰富。
而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文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是人们在创造和传承中留下的文化符号。
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类智慧和精神,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同时也让学生在情感和思想上得到满足和补充。
其次,阅读可以使学生快速处理信息,扩展思维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需要不停地学习新知识和准确理解信息的真正含义。
这样的过程只有通过反复的阅读和体验才能有效保证。
怎么快速理解文章内容、怎么把一些信息合理组合在一起并详细表达出来,会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最后,阅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多种多样的人生感悟和意义。
阅读让我们更加敏感,是具有启迪、启示、感悟和醒世意义的。
在大量的阅读中,学生可以不断与各类人物和文化的精神交流,从而得到受教育、折磨、鼓励和启示,更好地理解社会和人性的各种规律。
以经典诵读为载体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以经典诵读为载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摘要]儿童的经典教育,关系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道德的建设、人文精神的重构。
、文章着重从经典诵读与学生素养培养的途径、方法上进行探讨,使学生在经典诵读中获得启迪和感悟,从而打好人生起步的根基。
[关键词]经典;经典著作;人文精神《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小学六年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中华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具有历久弥新的品质,是学校教育用之不竭的财富。
、经典诵读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教育方法。
在学生心灵纯真、年龄幼小的时候熟读成诵,不光能涵养品德、规范行为,还可以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众多的民族精神教育活动形式中,东业晨曦小学尤其注重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以经典诵读活动为载体,推动学生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
一、探索经典诵读与学生素养培养相结合的途径(一)宣传发动,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1.宣传保障。
良好的育人环境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采用家校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发动,一方面组织语文老师搜集整理部分经典中华古诗文作为诵读重点篇目;另一疗面利用家长会、给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读经活动意义、要求,介绍读经的方法,鼓励家长积极主动参与其中。
2.教材保障。
“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是东业晨曦小学开展经典诵渎活动的最为明确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领导在学校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了“琴棋书画进课堂,经典诵读要加强”的工作思路,立志把东业晨曦小学建成真正的书香校园,国学乐同。
学校组织语文教师积极编写了《踏上经典诵读之旅》作为四、五、六年级经典诵读教材,并将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论语》经典文化诵读作为富有东业晨曦小学特色的课程列入午间渎书时间课程表,使经典诵读活动由室外进入课堂,也使《弟子规》等经典名篇真正走进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
3.时间保障。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优秀毕业论文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的必要性增强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教学是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应用能力的基础。
而且随着我国市场社会体制改革活动的进行,用人单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
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先文化课再专业课,最后才是实习课程。
学习过程的阶段性十分明显,三段课程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较大,不利于增强汉语言文化的应用性。
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口号。
但是多数学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依然停留在表层,没有实施更加适宜的教学模式,将汉语言文学教学活动与社会需求相连接,推动汉语言文化应用性教学模式的发展。
1.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学活动的基础,是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专业特殊性,那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涉及的范围较广。
涉及到十余门课程,其中不乏有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存在交叉或者重叠的现象。
这种现象不利于学生构建系统的专业知识框架。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将多种文学知识串联到一起,成为教师提高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教学水平,需首要考虑的问题。
通过优化创新汉语言文学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从业技能。
以学生就业为指导,认真分析设计每一门课程内容,根据学生专业技能需要而精简或者侧重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2.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实践经验在学生求职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实践经验体现个人的实际工作能力。
上文提及,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活动被置于教学活动的末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
将实践活动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高一个广阔的实践平台,多组织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认知,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知识结构,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相互转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
诵读经典诗词,培养人文素养-2019年文档资料
诵读经典诗词,培养人文素养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
诗词是心的灵动、情的迸发、智的体现、德的化身、美的象征,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我们将“古诗词诵读”引入学校,引入课堂,是因为我国的经典诗词博大精深,流淌着人类丰富的情感,蕴藏着丰富的“素质”内涵,是中华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它能引导我们的学生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有益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创设诗词环境,感受人文魅力美感总是与美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愉悦的情绪分不开的,所以我们必须优化诗教活动的整体环境,使教师乐于接受,使学生乐于诵读。
因此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师生共同创设良好的古诗导读环境,再借助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中融入诗歌的美丽意境,在与环境交互作用中感受美的情趣,产生美的情感,接受美的熏陶,品味诗词魅力。
因此在班级墙壁上张贴古诗文名句,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等名言警句。
学生一走进教室,抬头便见诗,置身于浓浓的古诗气氛中,从中感受特有的人文魅力。
浓厚的文化氛围和人文魅力,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二、组织各种竞赛,体察人文精神教师每学期都应组织五次以上的古诗词诵读比赛,比赛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穷魅力;每月组织一次古诗词书画作品展,让学生将诗词和书法、绘画结合起来,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组织诗配画活动,让学生对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精选和分类,配上相应的图画,或制成手工作品,让浓浓的诗情变成生动鲜明的图画;组织古诗词知识比赛,内容涉及作者、代表作、作品背景、作品风格、诗歌流派、艺术手段等;组织学生将古诗中优秀的篇目在欣赏的形式上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在班内表演、演唱、朗诵,如学生自编的《赠汪伦》《春江花月夜》以及《月夜》等。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关怀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关怀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化修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社会责任感。
本文将从阅读、写作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关怀。
一、阅读拓宽视野,培养文学素养阅读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基础。
通过大量阅读文学名著,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面。
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情感共鸣的重要途径。
学生通过与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产生联系,从而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和体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加读书俱乐部、开展读书分享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二、写作提升表达能力,培养人文关怀写作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文关怀。
教师可以组织写作比赛、作文讲评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写作指导,提供良好的写作环境和反馈机制,帮助学生提升表达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三、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文关怀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
通过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社会问题和他人的困境。
这样的经历可以唤起学生的同理心和责任感,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社会问题,并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人文关怀。
四、课堂教学融入文学元素,综合培养学生除了阅读、写作和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也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关怀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融入文学元素,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例如通过文学赏析、文学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总之,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与人文关怀过程中,教师起到关键的作用。
他们应该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真正地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关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文学与人文素养是息息相关的,通过文学的学习与阅读,人们可以培养出更高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探讨文学与人文素养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不同的培养方法。
一、文学作品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性、社会与文化。
它通过情节、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式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从而深化读者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培养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养:1. 情感共鸣和同理心的培养:文学作品中的故事和人物往往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引发读者对于人物遭遇和命运的体验和思考。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培养人们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提升他们对于他人感受的理解和关爱。
2. 价值观的构建与反思:文学作品往往涵盖多元的价值观,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行为和思想,读者可以在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中审视自我,反思并建立自己的价值观。
比如,《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府衰败的描写呈现出封建社会的虚荣和丧失,引发读者对于封建制度和人性的反思。
3. 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增强:文学作品往往富含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文化和历史元素,通过阅读,读者可以了解和感知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思想观念,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
比如,通过阅读《了凡四训》,读者可以了解到明代的社会文化风貌。
二、培养人文素养的方法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经典作品代表了人类文明的高峰,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拓展视野,培养人文素养。
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参加文学社团或读书会:参加文学社团或读书会可以与其他文学爱好者交流,共同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3. 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博物馆和艺术展览不仅能够提供历史和文化的知识,同时也能够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4. 参与诗歌、散文等文学创作: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创作过程和技巧,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摘要】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发展性。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立足于教材,从阅读感悟中潜移默化的接受人文熏陶。
感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富有人文色彩的一面,揣摩人文意味,感受人文精神,吸收人文精髓,培养爱国情怀,奉献精神等。
【关键词】人文素养语文阅读培养人文素养的语义不很确定,人们通常把它和人文精神等同起来。
普遍的理解是,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的“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的统一,简单说是指做人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态度。
人文素养最典型的标志是人文精神。
它追求的是高尚的道德情感,是人的理想的人格,是对人的关怀及人的和谐发展。
语课标明确规定: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就说明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拥有开创事业、发展自己、实现自我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传授、熏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达到性情和心灵的陶冶塑造,形成个体人的精神面貌,获得理想人格的全面发展。
故人文素养的培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但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渗透性、感染性、发展性。
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
那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一、以教材为本,鼓励学生探究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美文,具有人文成分,教学中教师对此要加以点化,使学生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感情的熏陶。
特别是一些展现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篇章,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感悟人的内心世界,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如表现亲情的《背影》《我的母亲》《父母的心》。
关于生命价值和感悟的《钢铁是怎样练成的》《把牢底坐穿》,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的《松鼠》《国宝-大熊猫》等等,教师要从这些课文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言语中传达出来的对亲情的依恋,对生命价值的追问,对祖国美好山河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同类型作文的写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人类生活中美好的感情,崇高的感情。
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精选教育文档
阅读教学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形式之一。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从一个侧面看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人的真善美。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常常把“人”的因素忽视了,课文中许多情文并茂、文质兼美的作品,由于忽视了人,致使人文底蕴大量流失,语文的学习也脱离生活实际。
这就在教学中把充满情感魅力的语文课上成了支离破碎的“知识课”。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对儿童的爱,应当做到启发他的心灵去关怀周围世界,关怀人本身,关怀人所创造和使用的一切,当然,首先是关怀人本身。
”所以,人是需要关爱的,需要教育的,教育过程就是一种摆渡过程。
高晓声在《摆渡》一文中的结尾认为,“摆渡”就是用真情实意渡人到纯洁而理想的精神境界。
高晓声谈“摆渡”体现了一个作家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取向。
那么,教师作为一名特殊领域的摆渡人,在摆渡中如何树立和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取向呢?我们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就是用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作品)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让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修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
”也有人说过:“生活的面有多宽广,语文教学的面就有多宽广,语文教学内容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
”①因此,作为肩负着塑造学生人文品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的视野,广博的知识。
通过阅读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及作品本身对学生的潜移默化,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唤醒生命意识阅读是一种精神的传达,要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对“人”的塑造。
语文教材大多以人文性为价值取向,撷取的篇章一般都是精华,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思考和智慧资源,能给予学生汲取正确对待生活并且适应生活的精神养料。
教学中一定要把人品教育、人格塑造渗透其中,要让学生的心灵坦荡地与作品拥抱,唤起生命意识。
比如,课文《口哨》一文,通过“我”吹口哨这一普通的情节,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作者(张海迪)自身的遭遇本身就是对生命进行顽强抗争的极好例子,她对生命的呼唤是如此的强烈,引导学生感同身受后,碰撞出共鸣的火花。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当代社会,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
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指人文学科的学习,更是指对于人类文化、价值观和道德伦理的理解与尊重。
本文将会从多个角度来阐述学校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首先,学校应注重教育学生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通过历史课程的设置,学生能够了解到自己所处社会的历史背景和演变过程。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教授历史事件和人物,而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通过讲述世界战争的悲惨故事,可以引导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珍惜与追求。
其次,学校应该重视文学艺术的教育。
文学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学习,学生能够领略到人类情感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学生能够接触到众多的思想和观点,培养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此外,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文艺活动,例如朗诵比赛、戏剧表演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第三,学校应该注重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培养。
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应该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
可以通过课程设置,例如德育课、班会等方式来进行道德教育。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活动安排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尊重他人、关爱弱者、维护公平等。
只有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有高度人文素养的人。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社会问题,理解自己的责任所在,进而培养对社会的关爱和热爱。
创新能力是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要求,学校应该提供多样的培养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等,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敢于面对挑战。
总结起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大阅读”提升人文素养
“大阅读”提升人文素养在“大阅读”的课程理念指导下,重庆十一中统合各种资源,突破线性的学科体系,依托学科、论坛和学生社团开展了大量的以阅读为主体的各种活动,大力营造“书香校园”的氛围,如阅读征文大赛,读书演讲比赛,课本剧演出,辩论等等,唤醒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初步构建了以“阅读”为载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建设特色选修课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有着百年办学史,以“培养‘有人文精神、有科学素养、有创新能力’的家国栋梁”为育人目标。
对全国高中新一轮课改内在逻辑的解读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改革的目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为保证与课程改革的形势相适应,提出“积极探索,稳步推进,有所作为”的指导思想,追求课改实效,发展特色,有所作为,有所突破。
学校把课程改革提到特色发展的战略高度。
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体系的要求,课程设为基础课程(国家课程)、拓展课程(含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和探究课程三类。
把拓展课程作为学校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在高中非毕业年级四个学期,根据学生需要轮流开设。
统一部署,组织力量,完成拓展课程的编写和修订。
十一中成了立拓展课程开发领导小组,钟进友校长负总责。
由教科处牵头,具体组织课程的编写、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
拓展课程设置,依据学校“博文修德,精益求精”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课程分为博文、修德、启智、健康、艺馨、活动等六大体系。
为了推出高质量的拓展课程,十一中对教师队伍进行了认真分析,组建了市区级骨干教师为主编,新毕业大学生为主体的编写队伍。
第一阶段培训,制定课程纲要,定期完成编写任务;第二阶段试用,修改,最后考核。
从2010年7月开始,教科处根据课程规划,先后组织力量编写出127门拓展课程的完整教学方案。
2013年6月,十一中把3年来开设过的总计127门课程制成调查表,在高2015级开展学生问卷调查。
根据统计结果,选择学生喜欢程度比较高的,整合成41门课程,作为学校常设课程。
拓展课程的新设定根据特色发展和育人目标的需要,学校将拓展课程分为必选和任选两种。
关于新时代下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探析
学术与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关于新时代下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探析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刘思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文精神不仅可以完善自我,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因此,在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和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水平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文明以止,人文也”,优秀的人文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特殊功能。
随着现代媒体的不断发展,人们多是碎片化阅读,青年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
社会上的浮躁之气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高校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盛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荒芜。
人文教育就其目标而言,在于培养知识渊博、思想独立、心智健全的人,它引领社会风尚,主导个人与社会的人文价值倾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从社会、校园、家庭三个方面大力营造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优良环境。
一、在社会中以现代媒体为载体,营造浓厚的人文素养氛围“学习强国”是面向全社会的优质学习平台,是新形势下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教育的创新探索。
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空闲时间,通过看理论、听新闻、读文字、答练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大学生与科学的新风尚融为一体,培育自身心系祖国的价值观念,提升了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文明素养和科学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社会已掀起了文化建设高潮,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
“文化”一词已成为一个热点,人们开始关注人文素养,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喧闹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相遇,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
诗言志,诗言情。
近年来涌现了如《中国诗词大会》等传承古典诗词的节目,多位选手虽是普通人,却在浮躁纷扰的生活中保持一份心中的恬淡与宁静。
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
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在当代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似乎掩盖了人文精神的光芒。
然而,文学教育作为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依然在塑造人们的心灵、提升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情感、道德观念、人生哲理以及审美体验,对个体的精神世界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不仅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能激发思考、净化心灵,从而促进人文素养的提升。
文学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艺术构建起一个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体验到美的存在。
这种审美体验能够提升个体对美的感知能力,进而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好地发现和创造美。
文学教育有助于锤炼人的道德品质。
经典文学作品往往包含了作者对于正义、善良、勇敢等人性光辉的颂扬,以及对贪婪、自私、懦弱等人性的批判。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读者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这些道德营养,内化为个人的行为准则,形成坚定而正确的价值观。
文学教育能够增强人的情感共鸣和社会同理心。
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如爱情、亲情、友情等。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与作品中的角色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加深对自己和他人情感的理解与尊重,培养出更加丰富细腻的情感和更强的社会同理心。
文学教育还能促进人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文学作品往往不受现实限制,可以天马行空,极富创造力。
读者在跟随作者进入一个个奇妙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锻炼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培养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文学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审美能力,锤炼道德品质,增强情感共鸣和社会同理心,还能促进创新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更应该重视文学教育,让文学的光芒照亮人心,引领人们走向更加丰富、和谐、美好的生活。
人文素养教案:小说阅读及文学欣赏
人文素养是指人类在理解人类文化和文明的世界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在当今社会,许多人缺乏人文素养,这不仅会影响人们对文化和文明的理解,还会影响人们的人际交往和社会价值观。
小说阅读是提高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通过读小说,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经验和哲学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我们需要制定一个有效的教案,教导学生如何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
第一步: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小说选择小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与学生相关的主题。
选择与学生年龄和兴趣爱好相关的主题,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生活、人性和社会的问题。
2.文学水平适当。
小说的文学水平应与学生的语言水平相适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主旨和主题。
3.有代表性和经典性。
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和经典性的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平凡的世界》等,这些作品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文明的演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能力。
第二步:设计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我们需要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阅读、讲解、问答、分组和讨论等,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1.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阅读技巧,如推测、结构分析和意象分析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教师可以提供学生阅读辅助材料,如词典、注释和背景介绍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
2.讲解活动在讲解活动中,教师需要讲解小说的主题、结构、语言特点和文学价值等,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影响,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修养。
3.问答活动在问答活动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例如小说的含义、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等,这些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
4.分组和讨论活动在分组和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以进行小组讨论和表演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影响
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影响作者:杨泉焱白金龙王叶莲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9年第05期内容摘要:人格的好坏、涵养的高低一定程度上是受人文素养的影响。
而大学中文学教育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有一些的影响。
目前,在大学生中人文素养缺失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刻不容缓。
鉴于此,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分析文学教育与大学生人文素养之间的联系。
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文学知识掌握程度越好,文学作品阅读量越大,人文素养也越高,这说明文学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目前国内高校的文学教育相对不足,今后需要普及和充实大学校园的文学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文学教育人文素养大学生一.引言人在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水平及研究的能力称为人文素养,它体现的是将人作为对象和中心的精神,即人的内在品质。
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都被其包含在内。
人文素养的最终目的是人文行为中展现的“技巧”和“能力”(陈曦,杨艳萍,2008)。
人文素养与人格、涵养、思维、才能、民族存亡、国家兴盛、人类祸福密切相关。
但是当代大学生(尤其是理科生)缺乏人文知识且缺少相关的学习兴趣,对国家及民族的历史认识充分,缺乏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和民族认同感,在人文素养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赵磊,2002)。
培育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龚光军,2007)。
文学教育即以文学为媒介来培养人的活动,它涵盖古今中外知识,不只是纯粹的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
文学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吴伟,2014)。
文学教育在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中,除了能够传授文学知识、提高读写水平、增强审美能力、讲解文学作品,还可以传承民族经典文化、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净化心灵(李卉,2016)。
但是,随着社会实用风气影响的加重,教育日渐呈现出工具性以及功利性的特点,文学视野狭窄、文学素养不高的迹象在当代大学生中频频显露(周寻,2015)。
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点总结
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知识点总结在当今社会,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文字和形象的描绘,能够深入人们的内心,启迪人们的思想,提升人们的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指个体对人类文化和智慧的全面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以文化的眼光去思考问题和行动。
下面将对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培养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的定义及作用文学是一种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形式。
它以文字为媒介,通过虚构的故事、形象的描写等手法来表现人类的情感、思考和体验。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还能够启发人们的思维,拓宽人们的视野。
二、文学与人文素养的关系1. 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与价值观对读者的人文素养产生直接影响。
文学作品常常探讨人性、道德、伦理等重要议题,通过描绘人物的情感和行为,引发读者对这些议题的思考,帮助读者形成独立的人文观念和价值观。
2. 通过欣赏和阅读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培养宽容和包容的态度。
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常常反映着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人们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增强人文素养。
3. 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析,培养了人们的文化批判能力和批评眼光。
通过学习文学批评理论和对文学作品的深入分析,人们能够对文学作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理解,提高自己的批判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
三、培养文学与人文素养的途径1. 广泛阅读文学经典作品。
阅读文学经典作品是培养文学与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经典作品,人们可以接触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文化精华,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2. 与他人分享文学阅读体验。
通过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文学阅读体验,可以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同时也可以从他人的角度获得新的思考和观点。
3. 学习文学批评和欣赏的基本知识。
了解文学批评和欣赏的基本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在阅读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
在阅读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作者:余佳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第18期余佳莹(商丘学院应用科技学院,河南开封 475000)摘要:当今教育过于偏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阅读是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大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通过设置通识课程、开设讲座、主题活动、读书小组、延伸阅读等多种形式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营造书香校园,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关键词:阅读;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4)09-0271-03英国教育家纽曼曾经说过,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什么?不是专业教育,不是技术教育,而是博雅教育,大学的理想在于把每个学生的精神和品行升华到博雅的高度[1].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在两千年前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然而,目前高校过多地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更关注人的生存、价值、情感与自由,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教育若要更加合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人文素养的提升不能仅仅靠教师课堂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意识,其中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是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对阅读的重视、做好阅读的引导工作,从而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亟需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的一个课题.1 大学生阅读现状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寄托着我们民族未来希望、作为今后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他们课余的阅读状况如何呢?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编辑出版系梁春芳教授以及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编辑出版系余皓明教授曾先后做过大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调查的范围涉及杭州和广州的数十所高校的学生.因为参与调查学校和学生样本量较大,分布较广,所以调查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阅读状况.调查显示:大学生把大部分时间用于上网,上网时间超过了读书的时间;超过六成的大学生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兴趣爱好;他们喜欢阅读文学名著,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但又困惑于不知道读什么书和不知道怎么去读书[2].复旦大学也曾经做过关于学生阅读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3%;阅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3].由上述三个调查可以发现,阅读量太少的状况在当今大学生中是具有普遍性的,尤其是现在无所不在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阅读的便捷性、丰富多彩的图像和易于理解的文字更容易吸引大学生,需要深刻思考的经典文本阅读却越来越被忽略,而恰恰是这些优秀文本著作的深入阅读才能使人们领略和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美感,形成精神领域的升华,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可以达到500-800页各类书籍,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一位接受采访的原北大女生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阅读量,如此悬殊的数字真该令我们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反思.2 阅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2.1 阅读可以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可以使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增加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厚度.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4]”古今中外,创造丰富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往往都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格言和典故,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正是这些格言故事鼓舞着读书人把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也与其酷爱读书的传统有关,据有关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的数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4500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德国一户普通家庭每月用于购书的支出达到50欧元以上,占业余爱好总支出的10%左右.德国有句谚语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5].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对于个人、社会乃至国家民族的重要意义,作为领风气之先、将要承担国家建设和发展重任的大学生来说,养成阅读的习惯,既可以丰富其个人的人生体验,使个人的人格更加完善,发展更加全面,又可以涵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更可以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对学生的精神和灵魂的陶冶,通过阅读让学生领悟什么是真理,如何追寻真理;领悟什么是生命及其价值,如何尊重和爱惜生命:自己与他人的生命,从而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2.2 阅读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国家的综合实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由这两种实力组成:硬实力是他的专业知识,软实力是他的人文素养,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丰富个人的人文知识,从而提升个体的人文素养.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通过直接经验去学习,但是通过读书学习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则是无限的.读古人之书好比与先贤对话,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谈.阅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读书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让我们视野开阔;读书给了我们认识社会的深度,让我们思想深刻;读书给了我们改造世界的武器,让我们人生丰富.一个人由于读了一本书,可能改变思想观念从而前途命运也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一些影响深远的名著往往成为改变社会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先导.“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读书可以让我们终身学习人类灿烂的文明,科学的前沿,增进智慧,提升境界.2.3 阅读可以提升大学生的品德修养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孔子说:“见贤思齐”.优秀的经典著作蕴含着深刻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文思想,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曾说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优秀的经典著作就是我们心灵的“源头活水”.对经典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精神境界的提升.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阅读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典籍,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特别是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如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以德治国、修身为乐的重德精神;推己及人,追求人际和谐的仁爱精神;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的优良美德;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人和精神;言行一致、恪守诺言的诚信精神;“协和万邦”、睦邻友好的共处协作精神等.3 大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根据前述大学生阅读的现状以及阅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可以得出结论,在大学生中形成阅读的风气和氛围,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培养都是必要的和亟需的.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大学生的阅读风气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阅读习惯.3.1 开设通识课程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要求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应该是广泛而平衡的,不仅要深入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阅读本专业的经典著作,还要广泛阅读相关专业乃至人类历史上各类优秀文明成果都要去阅读和学习.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课程安排,调整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通识课程,毕竟一些优秀典籍内容深刻、博大精深,仅靠学生个人的阅读也许难解深意,如果能有专门的课程去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从而把学生引入阅读经典的桃源圣地,那么我们希望通过阅读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就会逐步实现[6].比如,加强文科学生学习和阅读自然科学著作的课程,使文科生认识到科学的深邃和严谨,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从而增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珍重;加强理科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课程的设置.用文学经典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和文学修养,用历史知识使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有更深远的洞察;用哲学思想培养大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这三维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所在.3.2 设置讲座开设讲座也是大学生亲近经典、营造校园阅读氛围、培养大学生阅读兴趣的良好方式.可以依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的要求邀请相关专业的专家和学者开设讲座,可以针对某一部经典作品,比如学生比较熟悉的《论语》、《道德经》、《史记》等深入讲解,也可以针对某一个专业开设讲座,比如针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特点,开设关于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导读讲座,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宏观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等,此类讲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另外,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或者知名人士,以自身的读书经历来做关于读书的讲座,以他们丰富的专业素养、人生经验谈论读书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也是营造书香校园的有效途径.3.3 开展阅读主题活动时事热点是人们一段时期关注的对象,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阅读主题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弘扬校园的书香氛围,在书香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4、25世界读书日”,设置“一本好书,一生财富”的主旨演讲,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书,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并推荐给大家,由此掀起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热潮.每年10月份世界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诺贝尔奖公布期间,开展“领略大师风采、攀登科学高峰”的诺贝尔奖相关图书阅读活动,比如获得诺奖的科学家的人物传记《诺贝尔奖获得者传略》、《居里夫人传》,文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品集》,经济学领域的《24位诺贝尔奖大师解读经济学与人生》等,既跟踪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成就,也领略了诺奖大师的风采,他们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勇攀高峰的开拓精神都是对学生最好的感染和熏陶.2013年12月,我国发射了嫦娥三号,开始了中国的探月旅程,以此为主题,引导学生阅读相关书籍《神秘的宇宙》、《万物简史》等,以知识竞赛、经典图书推荐、相关纪录片欣赏等形式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对宇宙奥秘的探求,引发学生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成就的自豪感,对科学的敬重.3.4 组建学生读书协会利用大学校园中的社团活动平台,组建学生读书协会,以读书小组、读书沙龙的形式开展社团活动,把有阅读兴趣和爱好的同学组织到一起交流读书心得,分享读书体会,相互交换阅读经典好书,也是营造书香校园的极好途径.《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意思是说,如果学习中缺乏学友之间的交流切磋,就必然会导致知识狭隘,见识短浅.在组织以读书为共同爱好的社团活动中,可采取多种形式,既可以以某一本经典著作为主题开展阅读和讨论,尽情畅谈阅读经典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就某个社会热点为中心组织校园读书活动,结合当下社会现象和亲身生活感受,交流看法、碰撞思想,以达到情感上的共鸣;或者以专业学习内容为主题组织本院系、本专业的读书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3.5 阅读的新形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也有了更多样更创新的形式,这些形式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更加符合大学生喜爱利用新媒体的习惯.有电视媒体上以读书为主题的栏目,比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读书》、凤凰卫视的《开卷八分钟》、河北电视台的《读书》,都办的非常精彩,他们用直观的电视手段传递书中的精华和信息,邀请爱书人士与观众分享读书的快乐,同时解读和推荐好书,带动民众读好书、好读书,在鱼龙混杂的图书市场为读者打开了一个阅读优秀图书的窗口,是爱书人的一道文化大餐;也有以为大众讲解经典国学为主题的电视讲堂,比如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节目,主要以中国传统经典国学为内容,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另外,以优秀经典著作为题材改编的影视作品也是让大学生亲近经典、培养阅读兴趣的良好方式,古今中外众多佳作有很多被影视工作者改编为优秀的影视作品,以另一种方式再现了原著的精彩,比如我国的四大名著、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都是难得的影视佳作,以影视的形式欣赏经典避免了文字阅读的枯燥和乏味,寓直观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为一体,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最喜爱的方式之一.4 小结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7].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一生与书为伴,在孤单的时候得到慰藉,在失败的时候给予前行的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人们前进的阶梯,在事业的发展中给人以指引和导航.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营造书香校园,使大学生在读书中提升修养,砥砺品德,成长为既有精深专业知识,又有高尚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1〕沈文钦.纽曼博雅教育学说的历史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9(6):32-37.〔2〕梁春芳.大学生读什么书——杭州16所本科高校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J].中国出版,2009(4):48-52.〔3〕刘丽静,戴行德.面向高校留学生群体的阅读服务探索——基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留学生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4):74-77,48.〔4〕蒋承勇,云慧霞.大学语文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3(2):53-55.〔5〕/content/09/0624/10/3930_401 3885.shtml.〔6〕刘淑红,朱海霞.阅读文化经典: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105-107.〔7〕/ldhd/2009-04/23/content_1294455.ht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党的十八大明确把“立德树人”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这为高等教育发展明确了方向,即要求高校要把“育人”放在首
位,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2013 年,国务院将“全民阅读”列入立法计划。
在此背景下,
一些有识之士呼吁应在大学生中推广文学阅读,提高大学生人文
素质,引起社会热议。
、大学生阅读现状
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寄托着我们民族未来希望、作为今后国家建设中坚力量的中国当代大学生,他们课余的阅读状况如何呢?
根据调查可以发现,阅读量太少的状况在当今大学生中是具有普遍性的,尤其是现在无所不在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精神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网络阅读的便捷性、丰富多彩的图像和易于理解的文字更容易吸引大学生,需要深刻思考的经典文本阅读却越来越被忽略,而恰恰是这些优秀文本著作的深入阅读才能使人们领略和思考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美感,形成精神领域的升华,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大学生平均每周的阅读量可以达到500-800 页各类书籍,央视《世界著名大学》制片人谢娟曾带摄制组到哈佛大学采访,一位接受采访的原北大女生说,我在这里一个星期的阅读量是我在北大一年
的阅读量,如此悬殊的数字真该令我们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反思。
二、阅读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意义
人文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提供价值理性,塑造有理想和人格健全的人。
“科学”提供工具理性,认识和改造自然世界,为人类生活服务。
当今世界科学和技术飞速发展,创造了巨大社会财富,给人类发展带来优越的物质生活,但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人们沉迷于物质享受,忽视了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潜能的全面发展。
现代社会,人们功利主义横行,价值取向偏轨,道德修养滑坡,环境问题突出,这些情况不容忽视,而在教育领域,功利色彩也日益浓厚,教学过分偏重职业素质教育,忽视人文素质的教育。
因而,提倡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发挥文学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帮助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在当今社会非常必要。
一)阅读可以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可以使我们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增加我们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说:“ 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也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
”古今中外,创造丰富物质文明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和民族,往往都有崇尚读书的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许多关于读书的格言和典故,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等,正是这些格言故事鼓舞着读书
人把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一代代传承下来. 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也与其酷爱读书的传统有关,据有关统计,以色列人均拥有图书馆的数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4500 人就拥有一所图书馆. 德国一户普通家庭每月用于购书的支出达到50 欧元以上,占业余爱好总支出的10%左右。
德国有句谚语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就等于一间
房子没有窗户。
二)阅读可以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
国家的综合实力是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部分组成,个人的综合素质也是由这两种实力组成:硬实力是他的专业知识,软实力是他的人文素养,二者缺一不可. 因此,在学好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多地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丰富个人的人文知识,从而提升个体的人文素养.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的一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通过直接经验去学习,但是通过读书学习别人的智慧和经验则是无限的. 读古人之书好比与先贤对话,读今人之书好比与智者交谈. 阅读一本好书,可以让我们深入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读书给了我们观察世界的高度,
让我们视野开阔; 读书给了我们认识社会的深度,让我们思想深刻; 读书给了我们改造世界的武器,让我们人生丰富. 一个人由于读了一本书,可能改变思想观
念从而前途命运也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一些影响深远的名著往往成为改变社会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思想先导“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读书可以让我们终身学习人类灿烂的文明,科学的前沿,增进智慧,提升境界。
三)学习经典人物的品质,提升道德修养
中国传统文学经典渗透了儒家思想内容。
儒家教育观念的核心是道德人格的培养,教育目的是培养君子。
《孟子》提出独立人格的标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我们读《三国演义》,感受到了关羽的义,诸葛亮的忠,刘备的仁,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道德的价值观; 读《水浒传》,我们感受到的是梁山泊好汉除暴安良,为社会伸张正义的群体形象; “三言”“两拍”可算作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教科书,从中我们可以有分辨地学习中国传统道德的可取之处,完善我们的道德修养。
修养最后一定要达到某种境界。
我们读陶渊明的诗歌,可以学习他不为权贵折腰,回归自然生活,追求自由精神的人生境界; 我们读王维、孟浩然的诗歌,会感受到山水田园
的生活乐趣,甚至感受到王维诗中浓浓的禅意,给我们生命更多
的启示。
三、大学生阅读的有效途径
一)开设通识教育
开设通识课程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它要求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应该是广泛而平衡的,不仅要深入学习本专业的基础知识,阅读本专业的经典著作,还要广泛阅读相关专业
乃至人类历史上各类优秀文明成果都要去阅读和学习 . 这就要求 我们改变传统的课程安排, 调整大学教育中的课程设置, 课的形式开设通识课程, 毕竟一些优秀典籍内容深刻、 博大精深,
仅靠学生个人的阅读也许难解深意, 如果能有专门的课程去引导 学生阅读和理解, 从而把学生引入阅读经典的桃源圣地, 们希望通过阅读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就会逐步
实现。
比如,加强 文科学生学习和阅读自然科学著作的课程, 使文科生认识到科学 的深邃和严谨, 领悟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奥秘, 从而增强对自然的 敬畏,对生命的珍重 ; 加强理科学生文学、历史、哲学课程的设 置. 用文学经典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和文学修养,用历史知识使 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有更深远的洞察 ; 用哲学思想培养大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世界 . 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这三维 合在一起构成了人类的精神家园, 这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所 在。
二)开展阅读主题活动
时事热点是人们一段时期关注的对象, 可以以此为契机开展 阅读主题活动, 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弘扬校园的书香氛 围,在书香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 比如“ 4、25 世界读书日” 设置“一本好书, 一生财富”的主旨演讲, 让学生谈谈自己最喜 欢的书,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书, 并推荐给大家, 由此掀起多读书、 读好书的读书热潮 . 每年 10 月份世界科技领域的最高奖项诺贝 尔奖公布期间, 开展“领略大师风采、 攀登科学高峰”的诺贝尔
奖相关图书阅读活动, 比如获得诺奖的科学家的人物传记 《诺贝 尔奖获得者传略》、《居里夫人传》,文学领域的《诺贝尔奖获 奖作品集》,经济学领域的《 24 位诺贝尔奖大师解读经济学与 人生》等,既跟踪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成就,也领略了 诺奖大师的风采, 他们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 勇攀高峰的开拓 精神都是对学生最好的感染和熏陶 .2013 年 12 月,我国发射了
以选修 那么我
嫦娥三号,开始了中国的探月旅程,以此为主题,引导学号,
生阅读相关书籍《神秘的宇宙》、《万物简史》等,以知识竞赛、经典图书推荐、相关纪录片欣赏等形式开展活动,激发学对宇宙奥秘的探求,引发学生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成就的自豪感,对科学的敬重.
总之,高校担负着“育人”职责,应该重视文学经典的宣传与推广平台,培养大学生高雅的阅读趣味,让大学生在高雅、深刻、美好而纯净的文学经典阅读氛围中健康成长。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读书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勇敢,可以让人温暖. 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就可以一生与书为伴,在孤单的时候得到慰藉,在失败的时候给予前行的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人们前进的阶梯,在事业的发展中给人以指引和导航.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营造书香校园,使大学生在读书中提升修养,砥砺品德,成长为既有精深专业知识,又有高尚人文素养的优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