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bbdfc5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b.png)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其中每年大约有40万人死于与丙型肝炎相关的并发症,如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对于制定预防和控制策略至关重要。
一、感染途径丙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药物使用、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等途径。
此外,性传播和与感染者共享个人卫生用品等也可能导致感染。
因此,一些特定人群,如吸毒者、输血受过多次、接受器官移植或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医务人员等更容易感染。
二、地区差异丙型肝炎的流行呈现明显的地区差异。
根据数据显示,亚洲、北非和中东地区的感染率较高,而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的卫生条件、医疗设施和感染防控措施有关。
三、潜伏期和病程丙型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至26周,平均为6至7周。
大多数感染者在初次感染后会出现急性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等。
然而,约70-85%的感染者无明显症状,这使得丙型肝炎的流行范围更加广泛。
四、慢性感染和并发症约75-85%的感染者会发展为慢性感染,其中一部分患者可能在数十年后出现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并发症。
丙型肝炎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根据研究,长期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人群患肝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20倍以上。
五、预防和控制措施预防和控制丙型肝炎的关键是加强宣教,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这包括:1. 定期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的筛查,及时发现感染者并提供适当的治疗;2. 推广安全注射和输血操作,杜绝血液传播的可能;3. 提倡安全性行为,减少性传播的风险;4. 加强卫生教育,普及个人卫生知识,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5. 为高风险人群提供疫苗接种服务,如吸毒者、医务人员等。
六、疫苗和药物研究目前,已经研制出丙型肝炎疫苗,但其覆盖范围有限。
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以减少丙型肝炎的感染和并发症。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828fa540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f.png)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感染。
它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全球约有7100万人感染HCV。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和感染预防非常重要,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病人,预防疾病的传播。
1.隐匿性感染:大部分感染HCV的人没有明显的症状或体征。
他们可能在数十年后才发现自己感染了病毒。
这就意味着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携带病毒,容易将病毒传染给他人。
2.长期慢性感染:大约80%的HCV感染者会发展成为慢性感染。
长期感染可能导致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
3.高风险人群:丙型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因此与注射毒品、输血、器官移植、医疗操作和性接触等高风险行为有关的人群更容易感染。
4.全球流行:丙型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流行,不同地区之间的感染率各不相同。
一些地区有更高的感染率,如北非、中东、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
1.接种疫苗:目前尚无可用的丙型肝炎疫苗,但可以接种其他类型的肝炎疫苗来预防其他肝炎病毒的感染。
2.血液安全:遵守血液安全的重要措施,如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避免共用注射器和针头,并确保接受输血和器官移植的人只接收经过严格筛查的血液和器官。
3.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或其他避孕措施来减少性传播的风险,避免与有HCV感染史的人发生性行为。
4.避免注射毒品:通过避免使用非注射器使用的物品进行药物滥用来减少通过注射毒品传播HCV的风险。
5.个人卫生习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洗手,不共用个人用品,如牙刷和剃须刀等。
了解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和感染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病毒感染非常重要。
通过遵循安全行为和个人卫生习惯,同时加强血液安全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
丙肝防治形势分析及工作要求
![丙肝防治形势分析及工作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6a5a4751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b.png)
丙肝防治形势分析及工作要求汇报人:日期:•丙肝防治形势分析•丙肝防治工作要求•丙肝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目录•丙肝防治工作的保障措施•总结与展望01丙肝防治形势分析预防丙肝的形势依然严峻。
发病率在逐年上升。
于缺乏有效的疫苗和治疗药物,丙肝防治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
我国是全球丙肝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丙肝患者人数已超过3000万。
传播途径以血液传播为主,但近年来性传播和母婴传播的比例逐渐上升,加大了我国丙肝防治工作的难度。
丙肝在我国的流行趋势与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条件、人口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发病率存在差异。
开展丙肝防治工作不仅有助于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有效减少社会卫生支出,促进经济发展。
丙肝是一种慢性肝炎,长期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后果,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丙肝的潜伏期长,且多数患者在感染后无明显症状,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丙肝防治工作的重要性02丙肝防治工作要求03建立健全考核评估机制,定期对防治工作进行评估,确保工作目标的实现。
01建立完善的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和县级四级丙肝防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级职责,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02加强各级领导小组的协调与沟通,确保信息畅通,及时解决问题。
建立健全组织架构制定全面的丙肝宣传教育计划,明确宣传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利用媒体、网络等多种渠道普及丙肝防治知识。
针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教育,提高防控意识。
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全面的筛查计划,明确筛查的目标和实施步骤。
加强筛查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确保筛查覆盖到目标人群。
对筛查结果进行及时反馈和跟踪管理,确保及时发现和治疗感染者。
提高筛查覆盖率加强医疗机构建设,提高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规范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和管理,确保安全、有效、规范的使用。
制定丙肝诊疗规范,明确诊疗流程和服务标准。
规范诊疗服务010203针对医务人员进行丙肝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b1c00b85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b8.png)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它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重点讨论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全球流行病学特征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肝炎,其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医疗操作和器官移植等。
此外,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尤其在一些高流行区域。
丙型肝炎具有隐匿性和潜伏性强的特点,感染者往往在症状出现之前数年甚至十几年内不知道自己感染了病毒。
这使得丙型肝炎的感染者数量庞大,全球估计有超过7000万人感染了HCV。
二、地理分布规律丙型肝炎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分布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丙型肝炎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
其中,埃及是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该国的感染率高达10-15%。
此外,一些亚洲国家如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也是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
丙型肝炎的地理分布与各地区的卫生条件、医疗水平以及人口迁移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些地区由于医疗资源匮乏,输血安全措施不完善,以及注射毒品和性行为等高风险行为的普遍存在,导致了丙型肝炎的高发生率。
此外,一些地区的人口迁徙也加剧了丙型肝炎的传播。
三、预防与控制针对丙型肝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促使人们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
2. 提高医疗质量: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确保输血和医疗操作的安全性,减少丙型肝炎的血液传播。
3. 推广疫苗接种:目前已经有丙型肝炎疫苗问世,疫苗接种是预防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
各国应积极推广疫苗的接种,特别是在高流行区。
4. 加强监测和筛查:建立健全的监测系统,及时掌握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和干预,有助于早期发现感染者并进行治疗。
总结起来,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肝炎疾病,其流行病学特征和地理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预防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d8cdbe50ec3a87c24128c493.png)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与预防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的病因,也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
全球的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感染率约为執即感染人群约有1亿7千万。
在美国有%〜2% 的人口(约4百万人)抗-HCV阳性。
我国人群中抗-HCV阳性率约为理〜3%,因此估计我国的抗-HCV阳性人群约有3千万。
抗-HCV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有增加趋势,每10岁约增加%〜%, 30〜40岁年龄段抗-HCV阳性率最高。
丙肝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在感染后极易慢性化,约75%〜80%的急性丙肝想者转为慢性感染,其中大多数人发展为慢性肝炎。
据估计,经过10〜20年的慢性病程后,至少20%的患者发展为肝硬化,部分患者发展为肝癌。
在欧、美国家,丙型肝炎肝硬化已成为肝移植的主要病因。
一、丙肝的传播途径丙肝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常见的方式有输血或血制品(如血浆、白蛋白、凝血因子、球蛋白、成分血制品等)、静脉或肌肉注射(非一次性使用的注射器如静脉吸毒)、手术操作(包括齐种外科手术、内窥镜检査、牙科治疗、文身、美容等)、血液透析、医务人员被注射针头或手术刀剪意外刺破、性行为传播、母婴传播、器官移植(供者为HCY感染者)、公共场所共用剃须刀及修脚等。
西方国家的丙肝传播途径以注射毒品为主,尤其是年轻的丙肝患者。
由于对献血员的HCV指标筛査较为严格,因此四方国家经输血传播的丙肝较少见。
据报道,在1986年以前发达国家的输血后丙肝发病率为5%〜13%, 1986-1990年降为%〜9%,在建立了第一代丙肝检测试剂后,输血后丙肝的发病率再次降低为%^3%o我国的丙肝传播途径以输血为主,其次为手术或注射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或性传播"母婴传播率较低,不超过6%« 80年代末,在我国的职业献血员中曾出现因为成分献血导致的丙肝眾发流行,且由于献血员的感染而导致了大批受血患者感染HCV。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https://img.taocdn.com/s3/m/86231d2c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f0.png)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一定的流行病学特点和风险因素。
本文将探讨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以加深对该疾病的理解和预防控制。
一、流行病学调查1.1 流行病学特点丙型肝炎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全球约有7000万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
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是高流行地区,其中埃及是世界上丙型肝炎感染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1.2 传播途径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注射毒品、输血、器官移植、医疗操作、共用注射器等。
此外,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是常见途径。
近年来,注射毒品成为丙型肝炎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1.3 高危人群丙型肝炎感染的高危人群包括注射毒品者、输血受过污染者、接受过器官移植手术者、医务人员、性伴有丙型肝炎感染者、妊娠期妇女等。
此外,长期接触血液制品的人群,如血友病患者,也存在感染风险。
二、风险评估2.1 个体风险评估个体风险评估是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的,主要通过了解其暴露史、感染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来评估感染丙型肝炎的风险。
对于高危人群,如注射毒品者和医务人员,应加强相关宣教和防护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2.2 群体风险评估群体风险评估是对特定人群或特定地区进行的,通过调查病例分布、流行病学调查和相关数据分析来评估感染丙型肝炎的整体风险。
这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
2.3 风险因素控制针对丙型肝炎的风险因素,可以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
例如,加强医疗操作的感染控制,确保安全注射和手术操作,避免血液制品的交叉感染。
此外,推广安全性行为,如避免共用注射器、使用安全套等,也是减少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
结语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风险评估是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重要基础。
通过了解流行病学特点和风险因素,可以制定针对性的预防策略和控制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个体和群体风险评估的结合,有助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预防意识,共同促进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66a06ffcfc789eb162dc845.png)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该上阐述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对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的分析,提出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预防、治疗现状的分析。
提出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合理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感染者,控制传染源,在对流行病学趋势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可控制丙型肝炎的发病和流行。
标签:丙肝;丙肝病毒;防治;策略Hepatitis c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ResearchSUN BoThe Health Bureau Health Authority of Mudanjiang C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 Province,15700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hepatitis C disease 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treatment status of the analysis,the hepatitis C virus has a high replication and mutation rate,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C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Rational drug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source of infection,based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analysis,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C.[Key words] Hepatitis c;Hepatitis c viru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trategy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HCV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感染很难治愈,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11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
![11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65ba6c6cfc789eb162dc842.png)
11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分析【摘要】目的了解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
方式对112例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该组人群感染HCV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
结果112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经输血或利用血制品感染者48例,占%,有手术等有创操作者23例,占%,有血液透析者5例,占%;有静脉注射毒品者8例,占%;其他不明缘故者28例,占25%;归并HBV感染者4例,占%。
112例患者中,B超声像、肝实质回声增强者105例,占%。
结论我国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感染途径多为输血或利用血制品,经手术等有创操作感染也不可轻忽。
而除血外,静脉注射毒品,血液透析等感染亦增加。
大多数患者发病隐匿,无明显肝炎病症和体征。
但B超声像、肝实质回声增强。
【关键词】慢性肝炎丙型输血流行病学B超丙型肝炎(HCV)呈市世界性流行,是欧美及日本等国家终末期肝病的最要紧缘故[1]。
依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量约亿人感染了HCV,每一年新发病例约万例。
国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市丙型肝炎的多发区,抗HCV阳性率为%[2],今年来有上升趋势。
HCV感染具有较高的慢性化比例,其中75%-85%的急性感染者将转为慢性[3],进而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发病较隐匿,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已成为一个日趋严峻的全世界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对丙型肝炎患者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点的分析将有助于开展和实施有效的防治方法。
现将2006年1月-2020年1月就治于我院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资料作一分析。
1对象与方式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1月-2020年1月,就医于我院医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12例,18-79岁,平均(±)岁,其中男性58例,女性54例,诊断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4]。
实验室检测ALT水平检测,采纳日本olrmpus《AU400》全自动生化仪。
1018例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1018例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5e662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d8.png)
1018例丙型肝炎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作者:李艳艳任慧芳朱龙川徐龙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1年第35期[摘要]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
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诊断为丙型肝炎的1018例患者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式,记录性别、年龄、传播途径、临床表现、ALT、HCVRNA、基因分型等。
将患者分为慢性丙型肝炎(无肝硬化)组846例和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组172例,比较两组年龄及HCVRNA。
结果 1018例患者中,男518例,女500例。
年龄0.05)。
结论丙型肝炎感染者无性别差异,抗-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上升。
感染途径以经血液为主,常见的病毒基因型为1b和2a。
丙型肝炎症状轻,ALT轻度异常,在临床上遇到症状轻、ALT反复异常者,即使无输血史也应行丙型肝炎相关检测。
进展至肝硬化多见于年龄较大者,与HCVRNA载量高低无关,因此对于HCVRNA阳性的丙型肝炎患者,应尽早抗病毒治疗。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丙型;流行病学;临床特点[中图分类号] R512.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1)35-0154-04Analysis of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1018 cases of hepatitis CLI Yanyan1 REN Huifang2 ZHU Longchuan3 XU Long11.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Liver Diseases,Nanchang Ninth Hospital,Nanchang 330000,China;2.The Second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Nanchang Ninth Hospital,Nanchang 330000,China;3.The First Department of Liver Diseases,Nanchang Ninth Hospital,Nanchang 330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epatitis C.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1018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hepatitis C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0 to December 2018 was used to record gender,age,route of transmission,clinical manifestations,ALT,HCVRNA,genotyping,etc.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hronic hepatitis C(no cirrhosis)group(846 cases)and the hepatitis C cirrhosis(cirrhosis)group(172 cases).The age and HCVRNA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518 cases were male and 500 cases were female among in 1018 patients,and 120 cases were 0.05).Conclusion There is no gender difference in hepatitis C infection,and the anti-HCV positive rate gradually increases with age.The main route of infection is through blood.The common virus genotypes are 1b and 2a. Hepatitis C symptoms are mild and ALT is mildly abnormal.Patients who have mild symptoms and repeated ALT abnormalities in the clinic should be tested for hepatitis C even without a history of blood transfusion.Progression to liver cirrhosis is more common in older people,and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level of HCV RNA load.Therefore,for HCVRNA-positive hepatitis C patients,antiviral treatment should be given as soon as possible.[Key words] Viral hepatitis;Type C;Epidemiology;Clinical characteristicsHCV感染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全球超过1.7亿人为慢性HCV感染者,我国约有1000万。
丙型肝炎的流行趋势与预防策略
![丙型肝炎的流行趋势与预防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a81ccf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d.png)
丙型肝炎的流行趋势与预防策略近年来,丙型肝炎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探讨丙型肝炎的流行趋势以及预防策略,以期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一、丙型肝炎的流行趋势丙型肝炎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主要途径包括输血、注射毒品、性接触以及垂直传播等。
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率在全球范围内存在差异,高负担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东南亚地区,而低负担国家主要包括欧美等地。
然而,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显示,丙型肝炎的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丙型肝炎的流行趋势与许多因素相关,其中包括医疗条件、卫生设施、人口迁移、社会行为等。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医疗条件相对较差,输血安全措施不完善,导致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增加。
此外,注射毒品和不安全的性行为也是丙型肝炎传播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人口迁移和交流增加,丙型肝炎的传播范围也扩大。
二、预防策略为了控制和预防丙型肝炎的传播,采取一系列的预防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1. 提高公众认知加强对丙型肝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媒体、健康教育等渠道,向公众传递正确的预防知识,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
2. 加强医疗设施建设提高医疗设施的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强输血安全措施,确保输血过程中的血液安全。
同时,加强医疗废物处理,防止医疗废弃物对环境和人群的污染。
3. 推行安全注射和安全性行为加强对注射毒品人群的干预和戒毒工作,提供安全注射设施和替代药物治疗,减少注射毒品对丙型肝炎传播的风险。
同时,加强对性病的预防和治疗,推广正确的安全性行为,降低性传播的风险。
4. 提供疫苗接种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各国政府应加强疫苗接种计划,提供免费或低价的疫苗接种服务,尤其是针对高风险人群,如新生儿和医务人员等。
5. 加强国际合作丙型肝炎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
国际组织和机构应提供技术支持和援助,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医疗条件和卫生设施,提高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水平。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与趋势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e8a771ff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f1.png)
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与趋势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脏疾病,其流行病学特点和趋势对于我们认识和应对该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感染途径、患病人群、全球流行趋势以及预防控制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感染途径: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包括输血、注射毒品、医疗操作等。
此外,性传播和垂直传播(从母亲到婴儿)也是感染途径之一。
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肝炎病毒,HCV的感染途径较为有限,但其传播效率较高,因此预防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患病人群:丙型肝炎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约有7150万人感染HCV。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静脉毒品使用者、输血史、接受器官移植或血液透析的患者以及医疗工作者等。
此外,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性传播感染者以及婴儿也容易受到丙型肝炎的影响。
全球流行趋势:丙型肝炎在不同地区的流行状况存在差异。
亚洲、非洲和东欧地区是丙型肝炎的高流行区,而北美和欧洲地区的感染率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国际间的交流和人口流动增加,丙型肝炎的全球传播呈上升趋势。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和卫生设施的不完善,丙型肝炎的传播仍然存在较高的风险。
预防控制策略:针对丙型肝炎的预防和控制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加强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对丙型肝炎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其次,加强血液和器官的安全筛查,确保输血和移植手术的安全性。
此外,推广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减少注射毒品和医疗操作中的交叉感染风险。
最后,加强疫苗研发和普及工作,提供有效的预防手段。
总结起来,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和趋势需要我们重视和关注。
通过加强预防控制措施,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我们有望有效控制丙型肝炎的传播,减少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d991ab7f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7.png)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炎类型之一。
据统计,世界上约有1.7亿人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而其中至少有400万人因病导致死亡。
我国也是丙型肝炎的高负担地区之一,全国感染人数已超过1千万。
本文将重点介绍丙型肝炎的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
一、流行特征1.传播途径广泛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传播,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
其中血液传播是主要途径,如输血、血制品感染、注射毒品、非医疗器械污染等。
2.多数患者没有症状丙型肝炎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可表现为轻微不适、消化不良等,因此很容易忽略。
据研究,大约70%的患者可以在感染后6个月内自愈,但仍有30%的患者会发展成慢性感染,并可能引发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3.易复发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疗后易于复发,而且易于形成药物抵抗性。
因此,对丙型肝炎的治疗需要密切观察和个性化治疗,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4.不易预防尽管已经开发出了有效的丙型肝炎疫苗,但该疫苗只能预防部分丙型肝炎病毒亚型的感染;此外,该疫苗对于已经感染丙型肝炎的患者无效。
因此,对于此类群体,应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如加强卫生、使用有效的消毒措施等。
二、感染预防1.加强卫生和消毒为防止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个人和公共场所应加强卫生和消毒。
在使用医疗器械前,应彻底清洗器械,使用消毒剂进行消毒;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定期更换牙刷、剃须刀等用品。
2.预防血液传播为防止病毒通过血液传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使用非医疗器械,特别是注射器、打针器等;(2)勿轻信不规范医疗机构的输血或手术服务;(3)注射毒品者应选择干净的、无菌的注射器和其它注射器器械;(4)避免交换个人物品,如剃须刀、牙刷等。
3.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丙型肝炎的风险。
具体措施包括:(1)控制饮酒和吸烟行为;(2)保证良好的营养和身体锻炼;(3)避免大量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如有毒物质、废水、煤烟等。
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
![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8d5250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5b.png)
丙肝流行状况及防治策略背景介绍丙肝又称为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肝炎。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全球大约有1.7亿人感染了丙肝病毒,其中约70%患者没有任何症状。
而在中国,丙肝病毒感染率也很高,据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病毒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丙肝感染人群总体阳性率为0.43%。
流行状况丙肝病毒传播途径丙肝病毒传播途径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1.血液传播:如输血、注射药物、医疗器械污染、母婴传播等。
2.性传播:丙肝病毒可以通过性交传播,尤其是与感染者交往的高危人群。
3.母婴传播:丙肝病毒可以经由被感染母亲传递给胎儿和新生儿。
丙肝感染症状丙肝病毒感染后,大部分人没有丝毫症状,甚至无法察觉自己已经感染了丙肝病毒。
而少数人可能会出现下列症状:1.肝区不适:出现肝区隐痛或不适,可能会伴随有轻度压痛。
2.疲劳:疲劳感是丙肝感染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能会表现为长时间的疲劳、强烈的乏力感或精神不振等症状。
3.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肝功能异常表现。
4.黄疸:黄疸是指皮肤和眼白变黄,可能伴随肝炎恶化,经常与肝病相关。
防治策略个人防护1.个人卫生:注重个人卫生,加强个人生活习惯的培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清洁卫生。
2.避免危险行为:丙肝病毒主要途径是血液和性传播,应避免危险行为,如勿进行无保护或不安全的性行为,不私用注射器、采血针等医疗器械。
疫苗接种疫苗接种是预防丙肝病毒感染的一种有效措施。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高流行地区或高危人群中,以及在不同类型医疗工作人员中推广疫苗接种。
早期治疗如果检测到丙肝病毒感染,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
现代医学上推荐应选择副作用较小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丙肝是一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在我国丙肝感染人群也很高。
预防和早期发现对于控制疫情的实现至关重要。
在预防方面,需要注重个人卫生和避免危险行为,建议接种疫苗。
在早期发现后,应尽早采取治疗措施,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及防制策略研究进展
![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及防制策略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b0fea76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39.png)
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及防制策略研究进展
李旭
【期刊名称】《口岸卫生控制》
【年(卷),期】2002(007)002
【摘要】病毒性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
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HCV)的发现结束了国际上研究非甲非乙病毒困惑的时期,现已弄清了它是引起输血后肝炎的主要原因。
由于近年来血液、血制品广泛使用和性乱、吸毒人群增加,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已引起广泛重视。
目前全球大约有500万人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下面就HCV的流行病学及防制策略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总页数】3页(P6-8)
【作者】李旭
【作者单位】天津出入境检验检疫局,3003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1
【相关文献】
1.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潘华伟;苑远
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潘华伟;苑远;
3.口蹄疫流行病学及防制研究进展 [J], 王赢
4.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J], 刘丽改;王艳斌
5.丙型肝炎病毒流行病学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J], 王全慧(综述);潘彤(审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a2d4097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d.png)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引起的慢性肝炎。
它是一种广泛流行的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常见。
据统计,全球约有1.3亿人感染了HCV,其中大约1400万人患有慢性肝炎,每年死亡数达到37万人。
本篇文章将介绍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及其预防方法。
一、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1. 输血、血液制品史:HCV传染源主要是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或血制品,通过血液或血制品传递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
2. 非符合卫生标准的注射操作:如麻醉注射、器械污染、毒品注射等。
3. 性接触:高危人群之间存在一定的性传播途径。
4. 其他途径:如采猎人员经常使用未消毒的针具、甲鱼血和血制品等。
1. 隐匿传染:HCV与HIV一样,具有非常高的隐匿性,传染源主要在无症状携带者和慢性感染者中。
因此,可能有相当多的人感染了HCV,但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
2. 高发病率:成年人HCV 感染率普遍在1-3%左右,全球HCV感染率为1.3亿左右。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该病的感染率更加高。
3. 病情严重:HCV感染后,可能会引起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也可能无任何症状,长期慢性的肝病和肝功损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为肝衰竭和肝癌是HCV感染的后果。
1. 严格控制血源安全:加强对血液采集、输血等操作的管理,确保血液来源的安全性。
2. 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水平:HCV传染的隐匿性很强,很容易被医务人员忽视,因此应加强知识学习,提高对该病的认知。
3. 禁止注射毒品:通过注射吸毒的方式,也是HCV的一种传播途径,因此应加强宣传,禁止毒品的使用。
4. 健康生活方式:少饮酒、戒烟、营养均衡、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有助于降低感染HCV的风险。
总之,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广泛流行的传染病,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它的感染。
因此,做好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要避免危险的行为,更好的控制血源安全。
此外,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降低感染该病的风险。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治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fbea472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5.png)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治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
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潜伏期长、临床症状轻微等特点,不少患者无症状或轻度症状,很难早期发现。
但是,如果不及时治疗,丙型病毒性肝炎会引起严重的肝硬化和肝癌。
近年来,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
科学家们通过对病毒的生物学和免疫学研究,开发了许多新型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以下是关于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治的一些介绍。
一、病毒的生物学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RNA病毒,属于肝炎病毒科。
HCV包含一个单链RNA基因组,由一系列编码不同蛋白质的基因所组成。
HCV可以引起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癌,也是导致世界各地乙型肝炎高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毒的复制是HCV生物学的一个重要部分。
HCV主要通过肝脏内质网中的复制酶在细胞内复制。
复制过程包括四个步骤:进入细胞、解除RNA核衣壳、复制RNA和组装病毒颗粒。
这些步骤是HCV引起感染和病理损害的关键。
对病毒复制的研究可以揭示病毒的生命周期,有助于开发新型治疗手段。
二、免疫学研究HCV感染后,人体的免疫系统会产生抗体来抵抗病毒。
然而,由于HCV具有强烈的变异性,人体不易产生长期的免疫保护。
此外,HCV可以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使病毒更容易存活和复制。
这是导致慢性HCV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免疫学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抗HCV免疫反应的机制,促进了HCV疫苗和抗病毒治疗的开发。
针对HCV的抗病毒药物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治疗方法和药物对许多年来,HCV被认为是无法治愈的肝脏疾病。
然而,随着对病毒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发展,许多新型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被开发出来,使得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更加便捷和有效。
当前,HCV治疗的主要方法是利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丙酸韦可视等。
这些药物可以干扰病毒复制,减轻感染和疾病的负担。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RNA干扰技术的HCV治疗药物正在开发中,预计将会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和防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中。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31a20bd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9a.png)
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感染预防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疾病,它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流行趋势。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传播方式与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病毒性感染类似,它主要通过血液途径和性传播途径传播。
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特征与高危人群、病毒病程等方面有关,并且该疾病在各个地区和人群中的传播方式和确诊方法也存在差异。
一、高危人群丙型病毒性肝炎的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注射吸毒人员:由于吸毒人员往往存在共用注射器或采用非正规的侵入性操作,因此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
(二)受过输血、手术、注射等操作的人群:这些人群在用血、手术和注射时易被丙型肝炎病毒侵入,尤其是在医疗卫生领域工作的人群。
(三)性传播高风险人群:包括男男性行为者、高危性行为人群、多伴性人群等。
(四)新生儿和儿童:由于母婴传播和日常生活等多种途径,婴儿和儿童在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和传播中易处于高风险状态。
二、丙型肝炎病毒病程丙型肝炎病毒病程长,潜伏期长达6-8周,其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病程可以自愈,也可以发展为慢性病程。
慢性病程有时会导致肝硬化、肝癌和死亡等后果。
丙型肝炎病程的特征在于:(一)多数人无症状或轻微的症状,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二)从暴露病毒后潜伏期开始,丙型肝炎病毒可以通过肝脏排放到体表,此时病毒载量可能非常高,而且这个时间点的个体是没有症状的。
(三)急性感染可以自愈,也可以发展为慢性感染。
(一)加强自我卫生管理:个人应养成勤洗手、做好饮食卫生等生活习惯,减少不必要的接触污染物的行为。
(二)避免不必要的输血:除非必要,避免输血。
对于需要输血的人群,应选择符合标准的、经过检测的血制品。
(三)避免促成丙型肝炎病毒传播的行为:如避免注射吸毒、采用使用不干净注射器、未能正确使用保护套等行为。
(四)开展疫苗接种: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对于高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接种疫苗预防丙型肝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及防治策略的研究该上阐述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通过对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点的分析,提出丙型肝炎的发病特点、预防、治疗现状的分析。
提出丙型肝炎病毒具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丙型肝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合理用药治疗丙型肝炎感染者,控制传染源,在对流行病学趋势和特点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
可控制丙型肝炎的发病和流行。
标签:丙肝;丙肝病毒;防治;策略Hepatitis c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ResearchSUN BoThe Health Bureau Health Authority of Mudanjiang C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 Province,157000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pidemiology of hepatitis C,hepatitis C disease characteristics,prevention,treatment status of the analysis,the hepatitis C virus has a high replication and mutation rate,the incidence of hepatitis C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Rational drug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source of infection,based on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analysis,targe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control the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of hepatitis C.[Key words] Hepatitis c;Hepatitis c viru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trategy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丙肝)是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病,HCV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感染很难治愈,患者将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在我国多地发生丙肝疫情的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
因此防治形势十分严峻,目前是全世界较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丙肝无特效的预防方法,所以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丙肝是当前研究的主要课题。
1 丙肝病毒及丙肝的危害1.1 丙肝病毒1998年成功地从受感染的黑猩猩血克隆出HCV cDNA从而确认其病原体为丙肝病毒。
丙肝病原体为丙肝病毒(HCV),属于黄病毒科肝炎病毒属,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可产生自发性变异,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在人体内呈准种分布。
目前将其分为6个基因型,其基因组差别达到30%,HCV基因分型是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预测抗病毒疗效的重要依据[1]。
1.2 丙肝的危害人类对HCV普遍易感,HCV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而且感染后80%的病人转为慢性感染,如果不进行及时和正确的抗病毒治疗,有相当比例的病人发展为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产生严重的临床后果。
目前全球约1.85亿人感染HCV,其中1.3~1.7亿人为慢性感染,每年有35万人死于丙肝导致的肝硬化和肝癌。
我国是丙肝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一般人群的感染率为 3.2%,有近3千万HCV感染者,尤其近年来我国丙肝病例不断增加,初步估计我国丙肝的经济负担117.26亿~215.59亿元,对公共卫生构成了沉重的负担。
2 传播途径经输血和使用血制品传播:从事易造成皮肤损伤的职业及输血是丙肝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2]。
据国外报道,90%以上输血后肝炎,25%以上急性散发性肝炎。
注射、血液透析、注射器和针头重复使用,医疗器械和各种介入性治疗医疗操作的医院内感染的传播方式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的重要途径。
母婴传播:母亲感染丙肝病毒后,病毒经胎盘母婴血液交换,分娩过程和亲密接触。
性行为传播:与HCV感染者性交以有性乱性行为者感染HCV的危险性更高[3]。
性传播持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4]。
此外可能过器官移植传播。
3 丙肝的发病特点HCV感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病情轻,但是丙肝在临床上具有极强的隐匿性,患者一般很难察觉,而且慢性丙肝极易转化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的终末期肝病,所以很多患者在发现丙肝病毒感染时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期,造成无法承担的后果[5]。
急性感染者15%康复,余者至少20%发展为肝硬化,最终约半数发生肝衰竭或肝细胞癌。
由于HCV通过各种机制逃避天然免疫反应,在部分病人末能在感染初期产生有效的免疫反应而转为慢性感染。
HCV感染后由于HCV基因组的高变性,新产生的病毒能够逃逸获得性免疫反应,人体并不产生对同源或异源病毒的免疫保护作用。
4 丙肝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
4.1 丙肝的流行趋势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常年散发,每月均有病例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变化[6]。
4.2 地区分布特点地区特点是丙肝全球均有发病,中心市区发病率高于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发病率高于山区[7]。
4.3 年龄和性别特点年龄和性别特点是丙肝发病以30~39岁青壮年为主,发病随着年龄逐渐上升;女性发病高于男性[8]。
4.4 人群发病的特点职业特点是医务人员最高[9]。
发病病例以农民居多[10],其次是家务、待业和工人。
5 丙肝的治疗5.1 治疗原则和机理治疗目的最大限度的抑制病毒复制甚至清除病毒,减少肝细胞的感染改善肝脏功能及纤维化程序,防止进展为肝硬化,减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11],阻止病毒RNA附着于核糖体。
影响抗病毒药物疗效的因素包括病毒基因型、病毒裁量、初次应用干扰素的应答情况。
干扰病毒蛋白的翻译和处理、复制并阻止HCV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对急性丙肝患者的治疗应充分估计病毒自发清除率和治疗的最佳时间,因为20%~25%的病人可以通过在早期产生中和抗体和T细胞免疫反应自发清除HCV感染,说明对丙肝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治疗慢性丙肝患者的标准方案是联合应用长效干扰素与利巴韦林,但其持续应答不理想,并且药物的不良反应比较明显。
α-干扰素对治疗丙肝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疗效并末达到满意程度[12]。
在α-干扰素治疗丙肝同时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有助于避免并发症发生,提高临床治愈率,效果显著[13]。
近年来,随着多种针对HCV的抗病毒药物的上市,新上市的抗病毒药物将丙肝的持续病毒应答率(SVR)提高到95%以上,让人们感到了根除HCV的希望。
5.2 药物治疗的不良反应应用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用药初期多为流感样症状,反复多次用药后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出现多种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应开展用药监测,积极预防并对症给予及时处理[14]。
6 丙肝的预防和控制策略6.1 对传染源的管理合理控制传染源,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是丙肝的传染源,尽可能筛选出隐性感染者,隐性感染者绝大多数不知道自己已患该病,而且不能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急性患者应严格隔离治疗,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70%以上的丙肝患者是可以治愈的。
6.2 预防控制传播切断传播途径,由于目前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发病,所以显得阻止传播的主要途径尤为重要。
对传播途径进行理性分析,切断与危险因素相关的高危传播途径[15]。
加强流行病学监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丙肝病毒病发病率。
对丙肝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传播途径以及合并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开展和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16]。
6.3 预防发病的策略6.3.1 保护易感人群保护易感人群可明显减少丙肝病毒的传播。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7]。
严格筛选献血源,不合格者不得献血。
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HCV后,经血液传播已经得到有效控制。
6.3.2 对高危人群的管理丙肝的高危人群包括:输过血及血液制品的人;静脉毒瘾者;与丙肝患者有密切接触者;妈妈是丙肝的婴幼儿;与丙肝感染者有过性行为的人;接受脏器移植者;血液透析者;有过在消毒不严的场所进行过牙科手术、肌肉或静脉注射、针灸、耳朵打孔、纹身美容、修脚和有过意外刺伤的医务人员。
丙肝高危人群存在着丙肝传播与流行的高危因素,HCV具有较高的感染率,是丙肝防治的重点人群。
高危人群的感染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8]。
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查,加强监测和管理,采取综合性干预措施,阻断和降低丙肝在高危人群的传播。
6.3.3 丙肝疫苗的研制丙肝疫苗是预防丙肝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尚无针对HCV有效的疫苗,HCV疫苗的研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由于人们还没有提出可信的丙型肝炎结构图谱,缺乏有效的HCV感染的细胞模型,并且对HCV 感染的机制了解还不够透彻使丙肝预防性疫苗的研制举步维艰。
因而开发有效的预防性疫苗从而阻断新发感染,成为丙肝研究领域的热点[19]。
加快丙肝疫苗的研制用于预防丙肝发病。
6.3.4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由于丙肝病毒易产生变异,丙肝隐性感染者的存在,部分HCV感染者的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又无有效的疫苗预防新发病例,丙肝的预防策略应该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控制丙型肝炎的发病和流行。
7 结语丙肝是我国感染率人数最多的国家,丙肝病毒是单股正链RNA病毒,具有较高的复制率和变异率,具有很强的传染性。
人类对HCV易感,HCV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和经济负担。
丙肝的发病特点是病情轻,但是极易转化慢性感染、肝硬化、肝癌。
发病无明显季节变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丙肝的治疗对急性患者要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原则,对慢性患者的治疗要在治疗的同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预防丙肝的疫苗仍在研制阶段,这就显得采取综合性预防方法和对丙肝感染者治疗格外重要。
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加快丙肝疫苗的研制,控制丙肝的发病和流行。
[参考文献][1] 黄艳秋,史昌河.丙型病毒性肝炎基因分型及临床意义[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2012,48(5):468-470.[2] 谭英.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J].当代医学,2015,21(4):462-463.[3] 肖青,王鹏,泰淑红,等.确山县丙肝在四种人群中的感染分布情况[J] .医药论坛杂志,2013,34(3):77-78.[4] 还锡萍,傅更锋,管文辉,等.2014年江苏省艾滋病性病和丙肝防治发展研究报告[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5):54-57.[5] 王国栋,余正.澳大利亚丙肝防治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5,19(8):843-846.[6] 徐向华,贾桂华.2004-2012年许昌市丙肝流行特征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5,26(2):136-138,148.[7] 黄亚兰,洪思让,吕文辉,等.1990-2011年福建省泉州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3,14(10):767-769.[8] 蒋庆,吴杨,陈小惠.湖北省2008-2012年丙肝流行特征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4,22(4):287-289.[9] 元顺女,延吉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初步分析[D].延吉市:延边大学,2010.[10] 岑小莉,郭广文,甄毅燕.2004-2013年恩平市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及趋势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4,14(12):1640-1642.[11] 徐佳.干扰素治疗丙肝对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影响[D].长春:吉林大学,2015.[12] 贾梦山. α-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21):122-123.[13] 陈彩红.干扰素治疗丙肝的临床护理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76-177.[14] 黄琼.干扰素治疗丙肝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应对[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44-45.[15] 王国见.浅谈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对策[J].求医问药,2013,11(1):77-78.[16] 潘献红,陈兆霞,杨宗风.600例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特征与预防对策[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3,15(5):692-693.[17]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93号,1997.[18] 郭慧玲.2010-2012年职业体检人群丙肝、梅毒、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3,29(11):1287-1288.[19] 付娟娟,朱武洋,殷建忠,等.丙型肝炎重组病毒载体疫苗的研究进展[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11,25(4):313-315.(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