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例丙型肝炎的临床特点及流行病学

合集下载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丙肝病例诊断报告标准1、丙肝临床诊断病例:抗-HCV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1)有流行病学史中任一项①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②有血液透析史、不安全注射史或其他有创操作史,如手术、腔镜、内镜、穿刺、导管、插管、口腔诊疗、针灸、美容、纹身、修脚等;③有既往有偿供血史;④有共用针具注射毒品史;⑤职业暴露史;⑥有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日常生活接触史;⑦有与HCV感染者无保护的性接触史;⑧出生时其母亲为HCV感染者。

(2)有临床表现①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和右季肋部不适或疼痛。

②部分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可有轻度肝脾肿大,少数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部分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③部分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有肝病面容、黄疸、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部分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黄疸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腹水、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出血史。

(3)有生化学异常检查结果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多有血清ALT、AST升高,部分患者有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有ALT、AST及胆红素升高。

2、丙肝确诊病例(急性):HCVRNA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有明确的就诊前6个月以内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其他辅助检查呈现急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抗-HCV检测结果阴性,且排除免疫抑制状态。

慎下急性的结论!!!3、丙肝确诊病例(慢性):抗-HCV及HCVRNA均阳性,且符合下列任何一项:①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有6个月以前的流行病学史;②临床表现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③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④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呈慢性丙型肝炎的特征;⑤流行病学史或感染时间不详,已排除急性丙型肝炎。

丙肝的特点和危害重庆丙肝医院

丙肝的特点和危害重庆丙肝医院

美国
西欧
HCV感染引起 其他
HCV感染引起 其他
HCV感染引起 其他
HCV感染引起 其他
肝癌
肝癌
肝硬化
肝硬化
我国报告的丙肝病例数大幅增加
卫生部历年公布的全国丙型肝炎疫情概况数据
尤其在部分城市及农村地区高发
辽宁建平县流行率高1
福建莆田市发病率高 ~10%2
吉林扶余县流行率高
河北宽城 流行率高40%
6
4
2
0
100
80
60
40
20
0
8
10
时间(年)
生存率(无需肝移植) (%)
SVRs
p < 0.001
Non SVRs
SVRs
Non SVRs
103
204
86
151
49
28
12
5
73
28
8
5
PEG-IFN治疗实现SVR者 生存率显著提高
共纳入307例患者,其中对接受PEG-IFN单药或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评估,随访中位时间为年
HCV流行率
时间
总 结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我国基层地区高发 丙型肝炎起病隐匿,给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带来显著危害 丙型肝炎可实现治愈,获得SVR降低肝癌、肝硬化的发生率及导致的死亡率 丙型肝炎防治的关键是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 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6个
月)、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诊断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肝功能异常。
1.4.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汇管区淋巴浸润甚
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 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 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影像学检查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1.3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 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 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升高。
1.3.2 血清抗-HCV阳性。 1.3.3 血清HCV 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 珠状;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海南
HCV感染年龄分布的四种模式
50 抗 -HCV 呈阳性的百分比 40
埃及
30
20 10
日本,意大利
中国
0
0~9 10~19 20~29 30~39 40~49 年龄组(岁)
美国/澳大利亚
50+
HCV感染的自然史
100 位 HCV 急性感染
20% 痊愈 80% 持续感染
30% 稳定,慢性,无进展
40% 有不同程度进展
30% 呈严重进展
肝脏疾病终末期,肝细 胞癌,肝脏移植,死亡
Adapted from Alter HF, Seeff LB. Semin Liver Dis. 2000;20:17-35
HCV感染的危险因素
• 1992年前输血或血制品 • 多位性伴侣
• 静脉药瘾 • 医院内传播
诊断丙肝感染者和现患病人的最佳实验室方法
HCV-RNA定性试验
PCR、TMA
HCV血清学试验
EIA检测抗HCV、 Immunoblot assay
HCV-RNA定量试验
PCR、bDNA
诊断、监测 方法
ALT
基因分型
肝活检
肝纤维化非损伤试验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Statement: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2002-June 10-12,2002
– 抗-HCV IgM持续阳性,提示病毒持续复制,易转
为慢性。
– 抗-HCV IgG可长期存在。 – HCV感染后1~2周即可从血中检出HCV RNA,治
愈后则很快消失。

丙型肝炎的诊治进展幻灯片

丙型肝炎的诊治进展幻灯片

感染者,需要通过HCV RNA定性试验确证。HCV RNA定
性检测的特异度在98%以上,只要一次病毒定性检测为阳
性,即可确证HCV感染,但一次检测阴性并不能完全排除
HCV感染,应重复检查。
2.HCV RNA定量检测:
定量聚合酶链反响(qPCR)、分枝DNA(bDNA)、实时荧光 定量PCR法均可检测HCV RNA病毒载量。国外HCV RNA 定量检测试剂盒有PCR扩增的Cobas V2.0、SuperQuant、 LCx HCV RNA定量分析法等,但bDNA的Versant HCVRNA 2.0和3.0定量分析法应用较为广泛。国内的实 时荧光定量PCR法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视管理局(SFDA) 的正式批准。不同HCV RNA定量检测法可用拷贝/ml和 IU/ml两种表示方法,两者之间进展换算时,应采用不同 检测方法的换算公式,如罗氏公司Cobas V2.0的IU/ml与 美国国立遗传学研究所的SuperQuant的拷贝数/ml换算 公式是:IU/ml=0.854×拷贝数/ml+0.538。
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
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
(quasispecies)。
(二)HCV基因组构造特点 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框(ORF),
编码10余种构造和非构造(NS)蛋白,NS3 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 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 活性;NS5B蛋白是RNA依赖的RNA聚合酶, 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 要靶位。
(三)HCV RNA检测
在HCV急性感染期,在血浆或血清中的病毒基因组
水平可到达105~107拷贝/ml。在HCV慢性感染者中,
HCV RNA水平在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变化范围

辽宁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辽宁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辽宁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摘要】丙型肝炎病毒是一种常见的肝炎病原体,其基因分型对病毒变异和临床表现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对辽宁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总结了该地区基因分型的特征和临床表现,探讨了不同基因分型在病毒感染及治疗过程中的影响。

通过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分析,揭示了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及挑战。

本文强调了辽宁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这些结果对于丙型肝炎病毒的防控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关键词】关键词:辽宁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临床意义、研究方法、结果、临床应用、重要性、未来研究、结论总结1. 引言1.1 辽宁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通过血液传播的病毒,全球范围内广泛感染,成为世界卫生组织认定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HCV的基因分型多样,目前已知有7种不同的主要基因型(Genotype 1-7),每种基因型又可细分为若干亚型。

这种基因的多样性不仅影响了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疗效,还对临床医生的治疗策略提出了挑战。

辽宁地区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情况较为严重。

辽宁地区的HCV基因型分布具有一定的特点,其中以Genotype 1b和Genotype 2a为主要类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感染病例。

辽宁地区的HCV基因型亚型也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异性,不同亚型的临床表现和传播途径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对于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的研究不仅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了解病毒的传播规律和演变趋势,还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通过对病毒基因型的分析,可以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对辽宁地区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概述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RNA病毒。

丙肝的诊治

丙肝的诊治
(施贵宝公司) (用于1型、2型和3型) (强生公司) (用于基因1型)
吉利德公司(Gilead) (用于基因2型和3型)
丙肝发展自然史与优先治疗
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C Infection
急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史
• 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 • • •
我国丙肝的人群感染率和估计数
2006年结合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CV 抗体调整阳性率为 0.43%。
如果依据2006年流调结果,结合高危人群 及其感染率,估计我国HCV抗体阳性者约 760万
丙肝可以治愈!——传染源可以消灭!
• 目前标准治疗方案(长效干扰素+利巴韦林)48周注射:70-80% • 新一代直接抗病毒药(DAA) 12周口服:>95% 主要障碍:
急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特征
• 部分HCV感染早期阶段较难发现的
• 暴露后7~21天后血清可检测到丙肝病毒RNA
• 暴露后4~12周的血清ALT增加
• 约1/3的感染者可能没有检测到抗体时出现肝炎活动
• HCV RNA是诊断急性HCV感染的唯一可靠指标
Mosley J, et al. Viral and host factors in early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Hepatology 2005 Jul;42(1):86–92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适应症
• 所有因HCV感染导致的代偿性肝病的病人,都应该接受治疗。 • 出现明显纤维化(METAVIR评分F3-F4)需要及时安排治疗,而不选择 延迟观察。 • 中度纤维化(METAVIR评分F2)的病人进行治疗是合理的。 • 对于疾病不严重的患者,治疗的指针和时机可以个体化。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

丙型肝炎危害评估

丙型肝炎病毒危害评估报告1.危害程度分类1.1分类等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丙型肝炎病毒(HCV)属于乙类传染病。

在卫生部2006年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将丙型肝炎病毒列为危害程度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运输包装仅病毒培养物为B类,UN编号为UN3373。

1.2不同实验室操作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要求根据《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要求:丙型肝炎血清学检测属于未经培养的感染材料的操作,应在符合Ⅱ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要求的实验室中进行。

2.背景资料2.1一般生物学特性HCV病毒体呈球形,直径小于80nm(在肝细胞中为36~40nm,在血液中为36-62nm ),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在核衣壳外包绕含脂质的囊膜,囊膜上有刺突。

2.2对外界环境的稳定性对环境敏感性:对温度较敏感,加热100℃5分钟或60℃1小时可将其灭活。

20%次氯酸钠可消除其传染性,对氯仿、甲醛、乙醚等有机溶剂敏感。

2.3致病性丙型肝炎病人约50%可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及肝细胞癌。

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丙型肝炎发病机理仍未十分清楚,当HCV在肝细胞内复制引起肝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或干扰肝细胞蛋白合成,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表明HCV直接损害肝脏,导致发病起一定作用。

但多数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病理反应可能起重要作用,发现丙型肝炎与乙型肝炎一样,其组织浸润细胞以CD3+为主,细胞毒T细胞(TC)特异攻击HCV感染的靶细胞,可引起肝细胞损伤。

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人感染HCV后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力很差,能再感染不同,甚至部分病人会导致肝硬化及肝细胞癌。

其余约半数病人为自限性,可自动康复。

2.4传播途径:HCV主要血源传播。

此外还可通过其他方式如母婴垂直传播,家庭日常接触和性传播等。

输入含HCV 或HCV-RNA的血浆或血液制品,一般经6-7周潜伏期例急性发病,临床表现全身无力,胃纳差,肝区不适,1/3病人有黄疸,ALT升高,抗HCV抗体阳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