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肝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
丙肝的诊断标准要诊断丙肝,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正确的认识它,尽量不要走入疾病的误区,这样才能更好的治疗,康复就指日可待了。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知道丙肝的诊断标准呢?怎么根据丙肝的诊断标准来判读自己或者是别人是否得丙肝呢?首先,必须明确感染丙型肝炎病毒,不一定就患丙型肝炎,因为丙型肝炎也存在无症状病毒携带者,他们一般没有明显的肝脏损害。
诊断丙型肝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丙型肝炎病毒的标志物是否为阳性,二是有无肝脏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
病毒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抗—HCV(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HCV RNA(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
肝脏损害的检查主要包括肝功能、B超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检查。
急性和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一)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1.流行病学史:有输血史、应用血液制品史或明确的HCV暴露史。
输血后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为2~16周(平均7周),散发性急性丙型肝炎的潜伏期尚待研究。
2.临床表现: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等,少数伴低热,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出现黄疸。
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为隐匿性感染。
3.实验室检查:ALT多呈轻度和中度升高,抗-HCV和HCV RNA阳性。
HCV RNA常在ALT 恢复正常前转阴,但也有ALT恢复正常而HCV RNA持续阳性者。
有上述1+2+3或2+3者可诊断。
(二)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1.诊断依据:HCV感染超过6个月,或发病日期不明、无肝炎史,但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分析,亦可诊断。
传播的预防(一)丙型肝炎疫苗预防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可预防丙型肝炎。
(二)严格筛选献血员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推行无偿献血。
通过检测血清抗-HCV、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严格筛选献血员。
应发展HCV抗原的检测方法,提高对窗口期感染者的检出率。
(三)经皮肤和黏膜途径传播的预防推行安全注射。
对牙科器械、内镜等医疗器具应严格消毒。
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标准
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标准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标准这事儿。
你说这丙型肝炎啊,就像个隐藏在身体里的小捣蛋鬼,得靠实验室的各种检查才能把它给揪出来呢!那怎么揪呢?这就得好好说道说道啦。
先来说说丙肝抗体检测吧。
这就好比是个探测仪,专门找丙肝留下的“蛛丝马迹”。
要是检测出丙肝抗体阳性,那可就得高度重视啦,就好像发现了敌人的踪迹,得进一步去侦查呀!这时候就该其他检查出马啦。
还有丙肝病毒 RNA 定量检测呢,这可是个厉害的角色。
它能准确地告诉我们身体里丙肝病毒的数量,就像是给这个小捣蛋鬼称称体重一样,知道了它的分量,咱也好心里有数呀!如果这个数值高,那可真得打起十二分精神来对付它了。
然后呢,肝功能检查也不能少。
肝脏就像是身体的大工厂,丙肝这个小捣蛋鬼在里面捣乱,肝功能就可能会受到影响。
看看转氨酶呀、胆红素呀这些指标,就知道肝脏这个大工厂有没有被小捣蛋鬼折腾得够呛。
咱再想想,要是没有这些实验室检查,那丙肝不就像个偷偷摸摸的小贼,在身体里肆意妄为咱还不知道呢!所以说呀,这些检查可太重要啦。
你说,咱的身体就像一个大舞台,丙肝病毒就是那个想搞破坏的坏角色,而实验室诊断就是那盏照亮舞台的聚光灯,让这个坏角色无处可藏!咱可不能小瞧了这些检查,它们就像是我们的健康卫士,帮我们守护着身体这个大城堡呢!
总之呢,对于丙型肝炎,实验室诊断标准就是我们的有力武器,通过这些检查,我们能及时发现丙肝的存在,尽早采取措施去对抗它,让我们的身体重新恢复健康和活力呀!难道不是吗?。
丙肝诊断标准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1 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史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 临床表现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1.1 病程在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发。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1.2.2.1 病程超过6 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 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d)常见界面性炎症。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上报的新标准
丙肝的上报新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病例定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丙肝的病例包
括以下情况:
- 有丙肝病毒(HCV)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确认感染病毒。
- 有丙肝病毒感染的患者,通过实验室检测发现病毒RNA或抗体。
- 有丙肝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如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
2. 实验室检测:对于丙肝的实验室诊断,按照新标准应包括以
下内容:
- 病毒RNA检测: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如RT-PCR或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患者血液中的病毒RNA。
- 抗体检测:采用ELISA或免疫层析试纸法,检测患者血液中的丙
肝抗体。
3. 报告内容:根据新标准,丙肝的上报内容应包括以下信息:
-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 丙肝感染情况:包括病毒RNA和抗体检测结果、感染途径等。
- 相关临床信息:包括肝功能指标、肝脏病变情况等。
- 医疗措施:包括是否接受治疗、治疗方案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地区或国家的丙肝上报标准可能会有所差异,以上内容仅代表一般情况,具体以当地相关机构的规定为准。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讲述
3、报告管理要求
(一)流行病学史和既往病史
丙肝流行病学史较为复杂,多数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 没有进行详细询问,或者询问时病人不愿意、不能进行 确切回答。医务人员接诊中应仔细询问,特别是近六个 月的流行病学史和既往丙肝诊疗史。
(二)严格依据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的基本条件是有流行病学史,同时具备临床表 现或肝功能生化指标异常。
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流行病学史。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临床表现。 符合血清抗-HCV阳性和肝功能异常。
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血清HCV RNA阳性。
• 所有实验室检测遵照《丙型肝炎病毒实验室检测技术规范》
疫情报告及管理要求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在同一家医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诊且已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 由门诊医生或防保科大夫确认后,在门诊日志上注明 “复诊”后,不再重复报告。
医生诊疗和网络直报过程中发现病例曾被明确诊断报 告的丙肝病例,可不再进行报告,但需在门诊日志或 传染病登记薄中分别注明“复诊”、“具体诊断时间” 或“XX医院XXXX年X月X日已报告”。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 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 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传播途径,为诊断方法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03
快速、便携式诊断设备
随着便携式设备技术的发展,未来将开发出更加快速、便携的丙肝诊断
设备,便于在基层医疗单位和偏远地区开展筛查和诊断工作。
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和预防意识
加强健康教育
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 ,增强预防意识。包括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治疗方法和 定期检测等方面的知识普及。
05
丙肝诊断报告内容与 格式
丙肝诊断报告基本内容
01
02
03
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年龄、就诊 科室、就诊日期等。
病史回顾
询问患者是否有丙肝相关 病史、家族史和生活习惯 等。
临床表现
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以 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等。
丙肝诊断报告基本内容
01
02
03
04
诊断依据
包括肝功能检查、病毒学检测 (HCV RNA检测)、肝脏超
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丙肝 的挑战。通过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分享经验 、技术和资源,协同开展研究和技术创新。
规范报告制度
推动各国建立规范的丙肝报告制度,及时掌 握全球范围内的流行趋势和疫情动态。同时 ,加强跨国合作,共同打击丙肝相关的非法 活动,如非法药品交易、血液制品流通等。
THANK YOU
临床表现
患者主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等症状。查体未见黄疸、肝 掌、蜘蛛痣等体征。实验室检查:ALT 45 U/L(正常值0-40 U/L),AST 38 U/L(正常值0-35 U/L),HCV RNA阳性 。
丙肝诊断报告模板与示例
诊断依据 1. 肝功能检查异常,ALT和AST高于正常值; 2. HCV RNA阳性,提示存在丙肝病毒感染;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诊断标准
丙肝临床诊断的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丙肝病毒感染的证据:通过检测丙肝病毒核酸或特异性抗体来确认丙肝病毒感染。
2. 血清标志物:检测血清中的丙肝病毒相关标志物,如丙肝病毒抗体、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核心抗原)、丙肝病毒相关免疫球蛋白M(HCV IgM)等。
3. 肝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肝功能指标,如肝酶、胆红素、血清谷丙转氨酶等,来评估肝脏受损程度。
4. 肝脏影像学检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来评估肝脏病理改变,如肝脏纤维化、肝硬化等。
根据以上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综合判断丙肝的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丙肝的确诊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病因,如酒精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因此,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和肝脏影像学检查结果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诊断。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检测标准
丙肝核酸定量,即丙型肝炎病毒RNA(HCV RNA)定量检测。
HCV RNA定量检测的正常范围需要根据不同医院以及不同试剂盒进行判断。
如果是普通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可能是小于1000IU/ml、小于500IU/ml或小于100IU/ml。
如果是高敏检测方法,正常范围可能是小于25IU/ml或小于15IU/ml。
可以根据HCV RNA定量检测报告单上的参考数值进行判断。
HCV RNA定量检测是用于诊断是否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一种手段。
HCV RNA定量检测数值越大,说明体内丙型肝炎病毒量越多,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越活跃,传染性就越强。
丙肝病例报告及疫情管理要求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4、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 急性、慢性丙肝及丙肝肝硬化可呈现不同组织病理学改变
5、 影像学及其他辅助检查
➢ 急性丙肝:腹部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 慢性丙肝:腹部超声、CT或MRI可显示肝脏实质不均匀, 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增大。
诊断原则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 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生化学检查以及抗-HCV阳性结果 做出临床诊断。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确诊病例:血液HCV RNA检测结果为阳性的病例。
丙型肝炎诊断标准
≤ 18个月婴幼儿,应以HCV RNA阳性作为诊断HCV感染及报告的 依据。新生儿如在母亲分娩时发生HCV感染,在出生1周~2周以后, 可在血清中检测到HCV RNA,6个月后复查HCV RNA仍为阳性者, 可确诊为慢性HCV感染。
• 确诊病例、急性病例、年龄小于15岁的病例
二、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1、病例诊断不准确 2、病例分类不清 3、临床诊断病例分期 4、仅丙肝抗体阳性就报告 5、报告卡不规范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丙肝疫情报告中常见问题
小练习
案例3——15个月的婴儿,HCV抗体阳性,HCV RNA未检测 • 不报告
案例4——12月婴儿,HCV抗体及HCV RNA均阳性,感染时间不明, 母亲感染状况不明
• 确诊病例,慢性
如果这个孩子年龄是5个月,如何报告? • 确诊病例,急性
三、丙肝防治工作现场督导核查
督导指标
• 丙肝网络成员相关知识和技术标准培训率及合格率均达 95% • 丙肝疫情报告率调查95% • 丙肝报告病例准确性核查95% • 丙肝重复报告率小于5% • 丙肝抗体阳性者成功转介率达50% • 丙肝抗体阳性者核酸检测比例达90% • 丙肝病例传染病报告卡个人信息填写规范率达95% • 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告知率95% • 丙肝聚集性疫情预警乡镇/村病例个案流调率、及时率达95% • 按时、按质量上报丙肝综合防治信息年度报表
最新丙肝诊断及报告标准
诊断原则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等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诊丙型病毒性肝炎须 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
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6个
月)、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诊断
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符合流行病学史和肝功能异常。
1.4.2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汇管区淋巴浸润甚
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 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理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 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影像学检查
1、报告原则及分类
丙肝诊断分型包括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 实验室诊断病例。
没有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的诊断分型。 报告疑似病例时,应及时进行排除和确诊。 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丙肝,慢
性丙肝。
2、报告要求
丙肝属于法定乙类监测报告传染病。 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都有责任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在 24小时内规范报告发现的丙肝病例。
1.3实验室检查
1.3.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 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部分慢性丙型病 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升高。
1.3.2 血清抗-HCV阳性。 1.3.3 血清HCV RNA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 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病变,即单个核细胞浸润于肝窦中,形成串 珠状; 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 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有淋巴滤泡形成; 常见界面性炎症。
《传染病诊断标准》
狂犬病(WS 281-2008)
2 、麻痹型 麻痹型在我国较为少见。临床表现为前驱期多为高热、
头痛、呕吐及咬伤处疼痛等,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 喉痉挛和吞咽困难等表现。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 症状,麻痹多开始于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 。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故称“ 亚狂犬病”。
整理课件
麻疹(WS 296-2008)
(二) 临床诊断病例 符合以下任何一项者: 1 、疑似病例与实验室确诊病例没有流行病联系者。 2 、疑似病例未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者。 3 、疑似病例在完成调查钱失访/死亡者。 4 、 疑似病例无实验室诊断结果且不能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 者。 (三)流行病学诊断病例
整理课件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
3.3.1 急性丙肝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1.1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3.3.1.2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 3.3.2慢性丙肝诊断 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2.1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
3.3.2.2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4.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
1.3.2.3 符合1.3.3血清HCV RNA 阳性和1.5.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影像学检查改变(B超、CT或MRI可显示肝实 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肿大)
整理课件
丙型病毒性肝炎(WS 213-2008)
整理课件
麻疹(WS 296-2008)
(三)实验室诊断
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导语:肝病的治疗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尤其是经常听说的肝炎,每一种肝炎都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这导致许多人对肝炎存有畏惧的心理,其实只
肝病的治疗一直是大家关心的话题,尤其是经常听说的肝炎,每一种肝炎都会对人体造成巨大的伤害,这导致许多人对肝炎存有畏惧的心理,其实只要平时注意的好,不被传染,早发现就能够早日治疗好肝炎,下面就来看看丙肝诊断标准有哪些。
1.抗HCV
即丙肝抗体,目前诊断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指标。
但因感染HCV 后抗HCV出现较慢,一般在发病后2~6个月,甚至1年才转阳,故不能作为早期诊断的方法。
而且1次阴性,也不能直接否定诊断。
当各型病毒性肝炎特异性标志检测阴性,临床症状及单项ALT升高,提示急性病毒性肝炎时,应考虑是否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2.HCV-RNA
即丙型肝炎病毒的核糖核酸,是HCV的遗传物质,是表示体内感染HCV的直接指标。
目前用PCR方法可以直接检测血中的HCV-RNA,可用于HCV感染的早期诊断。
因其较丙型肝炎抗体出现早,故是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和判断传染性的一项有用的指标。
总之,对有典型临床表现且其发病与输血及血制品密切相关,已排除其他肝炎的可疑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可进一步查HCV-RNA及抗HCV,如HCV-RNA及抗HCV均阳性或HCV-RNA单独阳性即可确诊为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干扰素抗病毒效果好,90%患者可获得完全应答而彻底痊愈;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情相对较乙型病毒性肝炎为轻,经标准抗病毒方案治疗,有机会清除病毒获得痊愈。
部分患者感染20-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肝硬度诊断标准
肝硬度诊断标准
肝硬度诊断标准如下:
1、当胆红素正常且没有进行过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度≥17.5kPa就可以诊断乙肝肝硬化。
2、肝硬度≥12.4kPa可诊断为进展性的肝纤维化,肝硬度<10.6kPa可排除肝硬化的可能。
3、肝硬度≥9.4kPa可诊断显著的肝纤维化,肝硬度<7.4kPa可排除进展性的肝纤维化。
4、当胆红素异常时肝硬度≥29.2kPa方可诊断为乙肝肝硬化,而肝硬度<7.8kPa时就可以排除进展性的肝纤维化。
5、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14.6kPa可诊断丙肝的肝硬化,肝硬度≥7.3kPa则可诊断显著的肝纤维化。
不同病种之间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比如对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硬度≥14.6kPa可诊断丙肝的肝硬化,肝硬度≥7.3kPa则可诊断显著的肝纤维化,如遇到临床决策困难时应考虑组织活检。
肝脏硬度是通过肝脏彩超检查得出的结果,通过手持探头的抖动和对肝脏的加压,测量肝脏的相对弹性,得出具体数值。
随病程进展,若不及时加以控制,可导致肝脏纤维化,出现肝脏硬度增高的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肝硬化。
但通常不能通过这一个指标诊断肝脏纤维化,需要与其他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肝脏CT等,以及临床表现相结合,诊断肝脏疾病。
一般出现血清白蛋白降低、转氨酶升高、凝血功能下降、CT见肝脏异常大小或硬块等异常结果,以及有右上腹不适、食欲减退、黄疸、面色暗沉等症状时,怀疑有肝脏疾病,存在肝脏纤维化。
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导致肝脏纤维化的原因。
最新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22)
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13-202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那么、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缩略语HCV: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HCV:抗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抗体HCVRNA:丙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核糖核酸RT-PCR: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响EI・IS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A:酶免疫检测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B超:腹部超声显像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3诊断依据3・1流行病学史3.1.1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3.1.2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毒品史。
3.1.3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3.1.4与HCV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HCV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3.2临床表现3.2.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1.1病程在6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1.2可有轻度肝肿大、局部患者可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疽。
3.2.1.3局部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3.2.1.4局部患者可无明显病症和体征。
3.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3.2.2.1病程超过6个月,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2.2局部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3・2・2.3局部患者可无明显病症和体征。
3・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3.2.3.1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3・2・3・2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3・2・3・3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3.3实验室检查3・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ALT、AST升高,局部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
慢性丙肝是一种严重的肝病,如果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严
重威胁。
因此,准确的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
首先,慢性丙肝的临床表现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
不振、恶心、腹胀、黄疸等症状。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肝区不适或疼痛。
这些临床表现与慢性丙肝的患者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来进行诊断。
其次,实验室检查是诊断慢性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的升高是慢性丙肝的常见表现。
此外,患者血清中丙肝病毒RNA的检测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慢性丙肝患者,
还需要进行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实验室检查,以评估肝脏的功能状态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最后,影像学检查也是诊断慢性丙肝的重要手段之一。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影
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肝脏的形态和结构,并对肝脏的病变进行初步评估。
此外,CT、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对肝脏进行更为精细的检查,发现肝脏的病变和并发症。
综上所述,慢性丙肝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可以对患者是否患有慢性丙肝进行准确的诊断,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因此,对于可能患有慢性丙肝的患者,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广大患者和医生能够重视慢性丙肝的诊断工作,早日发现并治疗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HBsAg 阳性连续时间 不详/抗HBc IgM -
慢性肝病体征如肝病 面容,肝掌、蜘蛛痣和 肝、 脾肿大等。
HBsAg 阳性连续时间 不详/抗HBc IgM -
血清ALT 反复或连续↑, 可有血浆白蛋白↓和或球 蛋白↑,或胆红素↑。
WS
2
毒症状。
重症患者伴有惊厥、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也可引起脱水和 电解质紊乱,可有左下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
WS
5
细菌性痢疾 WS 287-2023
1.2
临床分型
临
1.2.3.1 急性一般型(经典)
床 体
起病急,畏寒、发烧,可伴乏力、头痛、纳差等毒血症
现
症状,腹泻、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黏液便,左下
腹部压痛。
体
现
1.2.2 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
疸者。
WS
1
甲肝 WS 298-2023
1.3
1.3.1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试 验 1.3.2 血清总胆红素(TBIL)不小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 室 检 上和(或)尿胆红素(BIL)阳性。 验
1.3.3 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双份血
病 学
1.1.3 性伴淋病感染史
史
1.1.4 新生儿旳母亲有淋病史
WS
6
淋病 WS 268-2023
1.2
1.2.1 无合并症淋病
急性轻型(非经典)
症状轻,可仅有腹泻、稀便
WS
5
细菌性痢疾 WS 287-2023
1.2
急性中毒型
1.2.3.3.1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丙肝诊断标准(WS 213-2008)
1诊断标准
1.1流行病学史
1.1.1 曾接受过血液、血液制品或其他人体组织、细胞成分治疗,或器官移植。
1.1.2 有血液透析史、不洁注射史,或其他消毒不严格的有创检查、治疗史,有静脉注射史。
1.1.3 职业供血者,特别是接受过成分血单采回输者。
1.1.4 与 HCV 感染者有性接触史,或 HCV 感染者(母亲)所生的婴儿。
1.2临床表现
1.2.1 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1.1 病程在 6 个月以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1.2 可有轻度肝肿大、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少数患者可伴低热或出现黄疸。
1.2.1.3 部分患者可有关节疼痛等肝外表现。
1.2.1.4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
1.2.2.1 病程在 6 个月内,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部疼痛或不适等。
1.2.2.2 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
1.2.2.3 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1.2.3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1.2.3.1 可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和右季肋区疼痛或不适等。
1.2.3.2 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腹壁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脾脏肿大和脾功能亢进。
1.2.3.3 失代偿期患者可有腹水、肝性脑病及消化道出血史。
1.3 实验室检查
1.3.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有血清 ALT、 AST 升高,部分病例可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部分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患者亦可有 ALT、AST 升高。
1.3.2 血清抗-HCV 阳性。
1.3.3 血清 HCV RNA 阳性。
1.4组织病理学检查
1.4.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小叶内及汇管区炎症等多种病变,其组织学特征包括;a)单核细胞增多症样变,即单个核细胞浸瑞于肝窦中,形成串珠状;b)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c)胆管损伤伴汇管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d)常见界面性炎症。
1.4.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常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界面炎、管区淋巴浸润甚至淋巴滤泡形成、胆管损伤及不同程度的纤维化,小叶内肝细胞脂肪变性、库普弗细胞或淋巴细胞聚集。
1.4.3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在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病例改变的基础上出现肝纤维化及小叶结构的改变,即假小叶形成。
1.5影像学检查
1.5.1急性丙型病毒性肝炎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脾轻度肿大。
1.5.2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B超、CT或MRI可显示肝实质不均匀,可见肝脏或脾脏轻度肿大
1.5.3丙型病毒性肝硬化B超、CT或MRI可显示肝脏边缘不光滑甚至呈锯齿状肝实质不均匀甚至呈结节状,门静脉增宽,
脾脏增大。
2 诊断原则依据流行病学资料、症状、体征和肝功能试验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定丙型病毒性肝炎依据HCV RNA检测。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及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3诊断
3.1疑似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1.1符合1.1和1.2。
3.1.2符合1.1和1.3.1。
3.2临床诊断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2.1符合1.3.2和1.1
3.2.2符合1.3.2和1.2
3.2.3符合1.3.2和1.3.1
3.3确诊丙肝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和1.3.3。
3.3.1急性丙肝诊断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1.1符合1.3.3和1.2.1。
3.3.1.2符合1.3.3和1.4.1。
3.3.2慢性丙肝诊断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2.1符合1.3.3和1.2.2
3.3.2.2符合1.3.3和1.4.2
1.3.2.3符合1.3.3和1.5.2
3.3.3丙肝肝硬化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
3.3.3.1符合1.3.3和1.2.3。
3.3.3.2符合1.3.3和1.4.3。
3.3.3.3符合1.3.3和1.5.3。
4 鉴别诊断
4.1 其他病毒性肝炎
其他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和肝功能检查结果可以和丙型病毒性肝炎相似,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相应的血清学和(或)病毒学检查阳性,而抗-HCV阴性、特别是HCV RNA阳性。
4.2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已被清除
HCV感染后自行恢复或经治疗后病毒已清除者,抗HCV可以长时间阳性,但反复检测HCV RNA均应为阴性。
4.3自身免疫性疾病伴抗-HCV阳性
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也可出现抗-HCV阳性,但通常有多种自身抗体阳性,而HCV RNA始终阴性,可以与丙型病毒性肝炎鉴别。
4.4母婴抗-HCV被动传输
母体的IgG型抗-HCV可以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因此6个月内的婴儿抗HCV阳性并不一定代表HCV感染。
应以婴儿HCV RNA 阳性(出生两个月以后)作为其HCV感染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