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17例临床处理

合集下载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的专家共识课件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的专家共识课件

2023
PART 05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REPORTING
脂肪栓塞综合征
脂肪栓塞综合征是骨盆骨折后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由于 骨折后骨髓腔内脂肪滴进入血液循环,阻塞肺血管而引起。
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发绀、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 呼吸衰竭和死亡。预防措施包括早期固定骨折、减少搬动和 避免过早活动。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如吸氧、保持呼吸道 通畅等。
发病机制
骨盆骨折常伴有周围软组织和血管损 伤,导致大量出血。
患者可能同时存在其他并发伤,如腹 腔脏器损伤、脊柱骨折等,这些损伤 也可能导致失血和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骨盆骨折可能损伤到盆腔内重要的血 管,如髂内动脉,导致难以控制的出 血。
临床表现与诊断
01
02
03
临床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 脸色苍白、四肢厥冷、心 率加快、血压下降等休克 症状。
合并血管损伤的处理
紧急手术 介入治疗 抗凝治疗
对于合并血管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探 查和修复,以恢复血液循环,避免造成肢体坏死或休克 等严重后果。
对于部分合并血管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可以采用介入 治疗的方式进行血管修复,如血管栓塞或球囊扩张等, 以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
对于合并血管损伤的骨盆骨折患者,术后应进行抗凝治 疗,以预防血栓形成和血管阻塞,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 凝血功能和肢体血液循环情况。
深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肺栓塞则 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预防措施包括早期活动、 穿弹力袜等,治疗以抗凝和溶栓为主。
2023
PART 06
预后评估与康复
REPORTING
预后评估
评估指标
包括骨折类型、骨折移位 程度、合并伤情况、患者 年龄、身体状况等。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与护理特点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与护理特点

21休克 的护理 . ①注重生命 体征 的监 测 。骨盆 骨折 的骨 折松质面 出血量大 ,是引 起患者 大出血导致 休克的 主要原 因,不 稳定型骨盆 骨折 因常伴有 盆腔 内脏 或血管神 经损 伤 ,所 以必须严密监 测生命体征 的变化 ,采取 心 电
监护系统,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SO 。掌 p
均在术前所有并发症和其它器官系统的损伤。非手术治疗则根线摄片
的检查结果 ,采取 卧床休息 、制动和对症处理 。 2护 理方 法 ①骨盆骨折 的常规护理 。②根 据的不 同情 况、不 同病 程实施个性
床休息,为防止术后出血 ,还要躯体制动,易出现褥疮。应根据损伤
及骨折部位 取恰当 的预 防褥 疮的有效措施 ,骨 突处垫 以棉 圈,每2 臀 h
国眶|虱睚珂
2 1 年 1 月第 9 第 3 期 0 1 1 卷 3

临床护理 ・ 4 4 3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与护理特点
尚 军
( 长春市 中心 医院,吉林 长春 10 5 ) 3 0 1
【 摘要】 目的 从对 1 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特点及对策。方法 对 1 例 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临床特 6 6
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 1临床资料
2 0年 1 09 月至2 1年 5 0 1 月我 院收治 1例不 稳定型骨 盆骨折患者 其中 6 男 1例 ,女6 。年龄257 . ,平均 年龄3. 。致伤原 因: O 例 . 40 - 岁 5岁 5 交通事 故伤9 ,坠落伤 2 ,砸 压伤5 。入 院时l例 出现合并症 : 例 例 例 6 失血性 休 克l例; 4 单纯性 骨盆骨折2 ,外伤 至手术 时间5 1d 例 -5 。 1 治疗方法 . 2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处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处理
不错 • 有一部严重外伤的病人,无法离开急诊科
无法离开急诊科的案例 1
• Dead
无法离开急诊科的案例 2
无法离开急诊科的案例 2
无法离开急诊科的案例 3
无法离开急诊科的案例 3
无法离开急诊科的案例 3
《美国西部创伤学会 关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
骨折的处理指南》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
• 定义:低血压(≤90mmHg),并伴有需要 大量输血(4~6单位浓缩红细胞)、显著的 碱缺失(BE≤-6 mmol/l)或两者兼有。
• 死亡率为18%~40% • 最初24小时内死亡的原因通常是急性失血。
关键:明确出血部位并控制出血
• 动脉 • 静脉 • 松质骨 • 合并腹腔脏器
指南的目的
• 采用标准的流程进行处理,能够显著降低 患者的死亡率。
A
初步评估:
• 1.前后位的骨盆平片 • 2.采用FAST扫查(针对创伤的腹部重点超
声检查),或者脐上进行诊断性腹膜穿刺 (DPA)
B
• 持续的复苏:凝血功能、酸中毒、体温
大量输血治疗方案 : 1:1的比例输注浓缩红细胞和冰冻血浆,每
5~10 U浓缩红细胞输注1U新鲜浓缩血小 板
C
• FAST或DPA结果阴性的稳定患者,或经最 低限度复苏而稳定(收缩压持续超过 100mmHg,碱剩余正常,液体需求量减少) 的患者可以进行CT扫描。如果CT提示肝或 脾损伤,对合适的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 多学科协作
谢谢!
H
• 如果患者填塞后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必 需行紧急血管造影和血管栓塞。
• 80%有动脉损伤的阳性发现。
I
• 如果FAST和DPA结果阳性, 患者需送手术室进行剖腹探查。

骨盆骨折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骨盆骨折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功能恢复。
CHAPTER 03
治疗方案与程序
保守治疗方案
01
02
03
04
卧床休息
确保患者卧床休息,减轻骨折 部位的负担,避免活动加重损
伤。
制动与固定
使用石膏、牵引等手段对骨折 部位进行制动和固定,以维持
骨折部位的稳定。
药物治疗
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患者止痛 、消炎等药物治疗,缓解疼痛
和炎症。
康复训练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克 服因骨折带来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CHAPTER 04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大出血与休克
总结词
骨盆骨折可能导致大出血和休克,需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
详细描述
骨盆骨折可能导致骨折部位大量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为预防大出血与休克, 应迅速止血,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同时密切监测生 命体征,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详细描述
骨盆骨折可能压迫或损伤坐骨神经、骶神经等周围神经。对于神经损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明确 损伤部位和程度。根据神经损伤的类型和程度,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CHAPTER 05
预防措施与宣教
高危人群筛查
老年人
既往骨折史患者
由于骨质疏松和骨强度下降,老年人 更容易发生骨盆骨折。
转运与途中监护
平稳搬运
在转运过程中,应保持患 者身体平稳,避免剧烈震 动和颠簸,以免加重伤情。
途中监护
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如血压、心率、呼吸等, 以及意识状态,以便及时 发现和处理病情变化。
急救措施
在转运途中,根据病情需 要,可采取相应的急救措 施,如心肺复苏、输血等。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急诊应对措施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急诊应对措施

骨盆骨折疾病发生的概率占全部骨折疾病的1.5%,但骨盆骨折患者住院治疗的概率极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死亡的概率在50%,其中在院内死亡患者在10%—20%,患者在身体出现损害之后24小时之内死亡的概率为40%。

有研究数据显示,骨盆骨折患者出现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大出血。

所以,抑制患者的出血是治疗重点,特别要注意有明显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骨折患者。

降低骨盆骨折死亡概率的显效方式为多学科相互帮助,比如骨科、放射学科、血管学科以及普通外科等科室进行联合诊治。

预估到2030年,患有骨盆骨折的患者是现在的2.4倍。

目前,临床上没有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疾病的有效方式。

因此,本文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急诊应对措施进行简介。

复苏、评估以及处理医院工作人员在面对骨盆骨折患者时,需要马上开放绿色通道,无论在受伤现场还是在创伤复苏室,为了保持患者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经常实施限制性输液进行治疗,要求患者动脉压的平均值大于80毫米汞柱,而患者的血压值小于正常的血压值(IC 级别)。

若是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同时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现象,可以采用平衡盐溶液进行治疗,避免注入大量盐晶体液,可适量扩容到500毫升。

注入患者身体的晶体液大于1000毫升,会提升患者死亡的概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的急诊应对措施姻梁国栋(甘肃中医药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健康域手术100RRJK率。

有研究推出RBC(红细胞)和FFP(新鲜冷冻血浆)根据2∶1的比例进行调配,RBC、FFP和血小板可以根据1∶1∶1的比例注入成分血或者全血。

研究表示,同单独注入红细胞、FFP以及结合红细胞/FFP进行对比,给患者注入晶体液会分别提高1.4倍、1.7倍以及2.4倍死亡率。

创伤比较严重的患者会伴有凝血功能障碍,治疗这种类型疾病(IC级别)是在患者受到损伤后3小时之内,立刻考虑使用氨甲环酸(TXA)。

在患者从院外转到院内的过程中,可注入一剂TXA(1A,1C 级别),减少应用冷沉淀或者浓缩纤维蛋白原(1C),只有在患者大出血伴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情况下使用这两种药物。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综合临床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综合临床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综合临床护理1 休克的护理骨折后可引起广泛出血,出血量常达1000 mL以上,失血性休克是骨盆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死亡原因中占69 %,所以抢救休克是入院急救的重点。

快速建立双路静脉输液通道,通道宜建立在上肢,以免液体不能有效进入血液循环,必要时行深静脉插管,补充液体并加压输血,防止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发生。

注意全身情况,严密监测中心静脉压、观察尿量,以正确指导输液。

动态监测并详细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SpO2、尿量、皮肤颜色和意识状态。

及时掌握病情变化,为抢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护理依据。

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防止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受到损害,提高抢救成功率。

2 脏器破裂的护理由于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因骨盆完整性受到破坏,容易出现多种内脏破裂及管腔脏器破裂。

但是有些内脏闭合性损伤,损伤初期出血量不多,容易被骨盆骨折伤情锁掩盖,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出血量的增加,患者病情加重。

因此必须严密观察腹部情况,注意评估腹痛部位、性质、程度,腹胀范围、程度及有无腹膜刺激征等,如经积极抗休克治疗无法纠正休克体征、血压仍不平稳或进行性腹胀等应考虑合并有盆腔内脏器损伤,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3 膀胱及尿道损伤的护理膀胱破裂多由于骨折片刺破膀胱或膨胀膀胱忽然受暴力挤压引起,多发生在顶部。

尿道损伤多由于骨盆内软组织的严重牵引使后尿道撕裂或被骨折片刺伤引起。

如出现血尿、小便不能自解、尿潴留、导尿时尿管难以进入膀胱或膀胱侧漏试验阳性可考虑膀胱或尿道损伤。

尿道损伤可放留置尿管,要保护引流管通畅,每天常规消毒尿道口2~3次,及时清理分泌物,以免逆行感染,嘱患者勿屏气或使用腹压。

引流出来的尿液要认真观察性质、量及颜色,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出现尿潴留者,可行膀胱穿刺抽吸尿液及膀胱造瘘等,以观察尿液量、颜色。

4 骨盆完整性破坏的护理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躯体制动,防止搬动,以免引起反复出血。

对骨盆骨折的临床处理

对骨盆骨折的临床处理

对骨盆骨折的临床处理针对骨盆骨折来说骨盆骨突起部位的皮肤擦伤、挫伤或血肿可为骨折的体表标记。

应检查会阴部以发现阴囊或阴唇血肿;应做肛门检查,在女性也应做阴道检查以了解情况并除外开放性骨盆骨折。

一、保证和维持通畅的呼吸道对伴有面颌损伤、吸入性烧伤、颈部损伤累及气道的病人和颅脑损伤后神志不清发生误吸的病人,其气道受到不同程度的阻塞,直接影响通气功能,造成低氧症,重者可发生气道完全阻塞立即危及病人生命。

清除口咽部呕吐物、血或异物,向前推动两下颌角,用鼻或口咽气道防止舌后坠是必要的措施。

应用以上技术仍不能保证和维持气道畅通时,已有人用喉罩气道或食管气管组合管以确保气道通畅并行有效的通气和供氧。

确保伤者获得一个通畅的气道是紧急救治中的首要措施,但必须强调在实施通畅气道过程中避免引起颈椎损伤者伤情加重。

由于钝性创伤者出现颈椎损伤的概率为1.5%~3%,其中不稳定型占25%~75%,有头颅伤者出现颈椎损伤的概率可至4.9%,而GCS分值小于8者则高达7.8%;因此,对根据损伤机制和初步检查结果,对疑有颈椎损伤的钝性创伤者,特别是有头颅或颈部伤者,在未经影像学检查除外颈椎损伤而需做紧急气道处理时,应格外小心,不能用提起颌部增大颈椎过伸的手法,且应在制动颈椎的条件下做气道处理。

喉罩气道或食管气管组合管已用于院前;颈托固定和用手直接制动颈椎能明显减少颈椎的伸展和旋转活动。

手直接制动颈椎的方法是:一助手用两手沿着头部两侧用手指紧握乳突,以防止颈椎活动和对抗伸展。

确保气道通畅是维持正常通气和治疗创伤后低氧血症的先决条件,经口气管内插管是最佳选择。

在有颅脑损伤、高位截瘫、胸部创伤或其他影响伤者呼吸功能的情况下,除紧急相应的措施(如胸腔闭式引流,镇痛等)外,应增加吸入气体的氧含量和辅助呼吸。

对创伤病人用鼻塞或鼻管供氧是无效的,面罩供纯氧是一过渡方法。

在用气袋通气时将胃吹胀,则须用胃管吸出气体。

目前已不主张在无监测的情况下对重度脑损伤进行过度通气。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急诊处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急诊处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急诊处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1)钝性外力导致的骨盆骨折;(2)合并低血压(收缩压≤ 90 mmHg);(3)伴需大量输血(伤后6 h 内需要输注4~6U 或以上的浓缩红细胞)和/ 或明显碱缺失(≤﹣6 mmol/L)。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是各种高能量损伤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病死率可高达40%~65%,早期快速有效地处理非常重要。

2015 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 4 个学会共同合作,组织国内相关学科的200 多名专家,重新修订了最新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急诊处理专家共识」,并于2015 年12 月同时在《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和《中华创伤杂志》发布。

最新的2015 版与2011 版的有什么不同?更多具体内容如下。

多学科团队与诊治流程建立多学科团队(即创伤小组),制定并落实与医院救治能力相匹配的创伤小组启动标准和诊治流程。

1. 建立创伤小组:包括急诊科、创伤外科、骨科、普外科、放射/ 介入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输血科等。

2. 组长:创伤救治理论扎实、严重创伤救治临床经验丰富、组织协调能力强。

能有效组织指挥从急诊室-手术室/ 导管室-ICU 的整个救治过程。

3. 成员:相关科室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接受过美国高级创伤生命支持之类急救课程的培训。

紧急伤情评估与处理1. 快速评估并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问题:紧急的气道管理、呼吸和循环的评估与支持。

对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且怀疑有骨盆骨折者:不过多搬动,禁行骨盆挤压- 分离试验,尽早使用骨盆带固定。

2. 床旁X线和床旁超声:重伤者尽快行前后位骨盆片和胸片、针对创伤的超声快速评估,明确胸、腹腔和心包腔有无大量积液。

如有紧急剖腹/ 剖胸手术指征,应立即送往手术室。

3. 排除腹腔内出血:诊断性腹穿(穿刺点:建议选脐以上水平,避免穿到腹膜后血肿)和诊断性腹腔灌洗。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专家共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专家共识

六、腹膜外填塞/剖腹探查手术
1. 腹膜外填塞作为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多学科处理临床路径的综合措施 之一(还包括血管造影和栓塞,支架外固定),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出血,即 使作为挽救性止血手段也有效。可以在没有条件进行血管栓塞时,或者血管栓 塞后有继续出血时使用。
2. 腹膜外填塞可在床旁或者送手术室进行,最好选择能够同时进行血管造影的 杂交手术室。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 专家共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是急诊创伤领域的重大 难题,具有很高的病死率和并发症率,早期快速有 效地处理尤为重要,这需要每家医院制定和落实与 医院级别相匹配的救治流程,并依赖于急诊、创伤、 骨科、外科、放射介入、麻醉、ICU等多学科团队 的高效协作。
编写单位
二、多学科团队与诊治流程
处理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需要医院建立一个多学科 的团队即创伤小组,包括急诊科、创伤外科、骨科、普外 科、血管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放射科/ 介 入 治 疗 科 、 输血治疗科及相关学科,通过制定并落实匹配医院救治能 力的创伤小组启动标准和诊治流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救治 效果。
创伤小组成员应该具有本专业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的资格, 并 接 受 过 美 国 高 级 创 伤 生 命 (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ATLS)之类课程的培训。创伤小组需要有明确 的组长,负责整个急救过程。创伤小组组长应该掌握先进 的创伤救治理论知识,有丰富的严重创伤救治的临床经验, 并具有很好的组织协调能力,能够有效指挥从急诊室—手 术室/DSA—ICU的整个救治过程。
3.骨盆骨折合并腹腔脏器损伤的概率为16%~55%不等, 如 有 明 确 证 据 或 者 高 度 怀 疑 存在腹内脏器损伤的患者,需 尽快送手术室进行剖腹探查。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分析_0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分析_0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治愈,其中19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由于股骨发生粉碎性骨折,在术后出现下肢不等长情况,其余均获得满意疗效。

41例非手术治疗患者经对症处理均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结论针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分型和临床特点,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和护理,能够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特点;护理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损伤能量较大,出血量多,且伴有多种合并症,死亡率居高不下。

本文回顾性分析总结了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2.5岁;其中33例交通事故伤、12例坠落伤、15例重物砸压伤;26例失血性休克,15例脊柱或四肢骨折,11例颅脑损伤,8例脏器破裂;按照Tile分型:27例B 型旋转不稳定型,33例旋转及垂直不稳定型。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5~15 d。

1. 2 方法患者入院后积极止血,给予补液、输血治疗,在骨盆骨折伤后7~23 d可进行手术治疗[1]。

根据骨盆骨折分型以及患者具体伤情,切开后予以不同方式复位并加内固定。

术前,对接受手术治疗患者予以纠正器官损伤和并发症治疗;对非手术治疗者,根据X线检查结果,给予卧床静养、制动、骨外固定、骨盆都悬吊固定[2]、骨牵引等对症处理。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临床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①休克护理。

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纠正休克。

骨盆骨折的松质面大量出血是导致休克的重要原因,而且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多伴有盆腔血管神经和内脏损伤,因此患者入院后必须密切观察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为积极有效的抢救和治疗提供依据;遵医嘱补液,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双管输液,以改善微循环;尽早行深静脉插管,期间注意中心静脉压的监测;留置尿导管,每小时记录尿量,待休克纠正后减慢输液速度。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 邓慧丽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  邓慧丽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护理对策分析邓慧丽发表时间:2017-04-14T14:59:13.6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4期作者:邓慧丽[导读]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实施优质的临床护理,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康复,减轻痛苦。

湘潭市第一人民医院湖南湘潭 41001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护理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1——2016.6.30收治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9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结果:接受护理期间,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4.34%,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8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5.66%,对照组患者接受护理期间并发症发生率为17.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实施优质的临床护理,有效的降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快康复,减轻痛苦,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大大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护理;效果盆骨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类型,受到外力的撞击对盆骨造成挤压,而骨盆前后环联合损伤并发生移位时,骨盆的稳定性受到影响,称为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目前临床中主流的治疗此类骨折的方法是非手术卧床牵引、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外固定加牵引治疗,而临床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患者的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护理效果,特选取2016年1.1——2016.6.30收治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9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1——2016.6.30收治的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93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前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53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4例;年龄21岁到78岁,平均年龄(59.21±4.51)岁。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8 6例 中手术治疗 3 O例 ,非手术治疗 5 6例。采用规 范护理与
分析 。根据 临床特点 ,探讨取得 最佳 效果 的护理对策。结果
个性化护理相结合、8 例康复 ,治愈 率 9 .%。结论 1 4 O
型骨 盆 骨 折 患 者 的 护 理 关键 。
针对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损伤 重、出血 多、多伴有 内脏损伤及管腔脏器
腔 医学 纵横 , 1 9 ; 1 () 9 9 8 4 1 :5 .
组 的有效率 为 9 % 7 ,二组 的有 效率为 8% x2 9 0 4。 .9 =
P00 < . 1差异有显著性 ,一组的有效率 高于二组 。
3 讨 论
[] 尚永一. 2 四种根管充填材料 的密封性比较 [] 第二军 医大 J. 学 学报 ,2 0 ,2 4 :4 4 3. 0 3 4( ) 3 —4 6
者结合 , 既具有强烈杀菌 灭菌作用 , 又有较好 的骨质修复作用 ,
从 而达 到治 愈 的 目的 。另 外 , 在 一些 学 者 的研 究 中 ,V t p x i a e
在体外表现 出良好 的根尖封闭性。 氧化锌丁香油湖剂是传统的根管充填材料, 其中的丁香油酚 对多种细菌尤其是乳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梭杆菌作 用明显,充填后逐渐硬固,有持续消毒作用 , 少量超出根尖的可 逐渐吸收 0 。但是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微渗漏和微缝隙均较大有 持续收缩性 , 随观察时间延长, 收缩越来越 明显, 从而影响根 尖封闭性。有研究者发现 ,几乎所有患上颌窦曲霉菌症的病人都 有上颌后牙氧化锌丁香油糊剂根管治疗史, 认为氧化锌丁香油糊 剂是曲霉菌属生长的培养基,主张淘汰这种糊剂 。
维普资讯
20 07年 l 月第 4 第 l 期 1 卷 l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急救处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急救处理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急救处理李连欣;王利民;周东生【摘要】目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病死率仍然很高,出血性休克是其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确定并控制所有出血源是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的关键.其初步处理一般包括早期损害控制复苏、骨盆束缚带临时固定和出血源识别.经初步处理后如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骨盆外固定结合腹膜外填塞可控制大多数骨盆源性出血,合并动脉性出血者可行血管造影栓塞术.同时,多学科合作处理伴随损伤必不可少.【期刊名称】《创伤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21)001【总页数】4页(P5-8)【关键词】骨盆骨折;血流动力学;急救处理【作者】李连欣;王利民;周东生【作者单位】250021 济南,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250021 济南,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250021 济南,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立医院创伤骨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3.3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是指骨盆骨折伴有低血压(收缩压≤90mmHg),需要大量输血(4~6U以上的浓缩红细胞)或显著的碱缺乏(≤-6mmol/L)或两者同时存在[1]。

虽然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在骨盆骨折中所占比例不足10%,但其病死率高达32%[2]。

同时由于该类损伤多为高能量暴力所致,往往伴随其他系统损伤,导致其治疗极具挑战性。

据统计,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早期(24h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失血性休克[3],因此迅速查明出血源并采取干预措施及时控制出血是提高该类患者早期生存率的关键。

本文重点介绍目前针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相关研究和急救处理的最新进展,包括骨盆源性出血解剖及骨折分型,早期复苏策略和初步处理(损害控制复苏、骨盆束缚带的应用、出血源识别),损害控制手术处理骨盆源性出血(外固定、腹膜外填塞、血管造影栓塞)。

1 骨盆源性出血的解剖基础及骨折分型骨盆骨折导致的出血有3个主要来源:静脉、动脉和松质骨。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分析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分析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护理对策分析目的:研究分析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临床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9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7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特点,研究分析最佳护理对策。

结果:72例患者中,手术治疗30例,非手术治疗42例。

采用常规护理与个性化护理相结合,67例痊愈,痊愈率为93.1%。

结论:针对不稳定骨盆骨折损伤严重,出血量大,合并内脏损伤、致死率高,具有较高的护理难度等特点,应认真观察患者病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及心理护理,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标签: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临床特点;护理对策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所造成的骨折损伤严重,出血量大,并发症多,有较高的致死率。

为有效治疗患者,临床一般采用保守以及手术复位治疗,为研究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笔者选取我院于2012年9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7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根据患者骨折特点,采用常规护理与个性护理相结合,疗效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12年9月到2013年7月收治的72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男43例,女29例,年龄为14-70岁,平均年龄为42±±1.1岁。

致伤原因:砸压伤21例,坠落伤23例,交通事故28例。

入院时出现并发症:股静脉破裂2例;阴道、肛管断裂7例;尿道断裂例;膀胱破裂10例;乙状结肠破裂11例;肺挫伤5例;肾挫伤4例;肝、脾破裂2例;颅骨外伤3例;坐骨神经挫伤1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4例;开放性骨盆骨折3例;四肢骨折2例;单纯型骨盆骨折3例;失血性休克8例。

外伤至手术时间约为5-14天。

1.2治疗方法所选取的72例患者中,30例手术治疗,42例接受非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是根据不稳定型骨折的分型以及患者受伤以及具体骨折情况而确定,切开后对患者实施不同方式的复位加内固定治疗。

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患者,先于术前纠正患者的并发症以及其他器官所受损伤。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合并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2 . 3 泌尿 系统 合 并伤 骨盆 骨 折受 到挤 压 或 外 力
直 接作用 于会 阴部 时 , 很可 能使 尿路 损伤 , 造 成排 尿 功能 障碍 。临床 表现 为排 尿 困 难 或无 尿 、 尿 道 口滴
血和血 尿 、 腹 肌紧 张 、 会 阴部及下 腹胀 痛等 。
2 . 4 直肠 肛管损 伤 由于骨盆 骨折 移 位 , 撕 破 或骨
是早 期死 亡 的首 要原 因 。
给氧, 患者 因失血性 休 克循环 血量 减少 , 肺循 环 亦相
继 发生循 环 障碍 导致 氧 分 压下 降 , 可能 发 生 呼 吸 困
整 氧流量 , 以迅 速提 高动脉血 氧含 量 , 改善 机体 ; ( 4 )
保 持 呼吸道通 畅 , 对 烦躁 、 意识不 清者 应及 时 清除 呼 吸道分 泌物 , 必要 时行气 管插管 或气管 切开 。 3 . 2 合并 器 官损 伤的观 察及 护理 3 . 2 . 1 肺损 伤 的护 理 严 密 观察 患 者 呼 吸 系统 的 症状 、 体征 、 血 氧饱 和度 及 血 气 指 标 , 保 持 呼 吸道 通
血性休 克 l l 例、 肺 损伤 2例 、 尿道 损 伤 7例 、 直肠 损
伤1 例、 膀胱 损伤 4例 、 女性 生殖 道损 伤 5例 。3 0例

患者 中采取手术 治疗 2 5例 ( 其 中外 固定 2 o例 ) , 保 守
治疗 5 例 。本组 患 者平 均住 院时 间为 ( 1 4 ±2 . 1 8 ) d , 随访 时间 为 6 ~1 8个 月 , 所 有 患 者 均恢 复 了 自理 能 力且 能从 事力所 能及 的劳 动 。
因盆 腔壁 内血运 丰富 , 盆 内邻 近 器官 多 , 常合 并失 血 休克 、 尿道 损伤 、 直肠 肛管损 伤 、 神经 血管 损 伤 , 以及 其他 部位 的合 并 伤 , 伤后 患 者 常 出现休 克及 其 他 合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急诊处理专家共识PPT课件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急 诊处理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骨
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等。
目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 折的急诊处理仍存在一些争议和 难点,需要制定专家共识以规范
临床实践。
目的和意义
制定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 折急诊处理的专家共识,为临 床医生提供指导和参考。
规范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 折的急诊处理流程,提高救治 成功率。
05
治疗方案选择与优化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和时机选择
适应症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特 别是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或骨盆 环严重不稳的患者。
时机选择
早期手术有利于控制出血、减轻 水肿,降低并发症风险。一般而 言,伤后6-8小时内是最佳手术时 机。
手术方式和技巧优化
手术方式
根据骨折类型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如 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固定架等。
临床表现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通常表现为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意识模糊等。同时,患者可能伴有其他部位损伤,如腹部脏器损伤、脊柱骨折等 。
诊断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骨盆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临床检查包 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和 MRI等,可帮助医生了解骨折部位和损伤程度,为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技巧优化
术中应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保护骨折端血供;选择合适的 内固定物,确保骨折稳定固定;同时,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 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术后康复和并发症预防
术后康复
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预防关节僵硬、 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促进骨折愈合和 功能恢复。
并发症预防
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同时,注意预防感染、血栓形成等并 发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诊控制措施回顾分析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诊控制措施回顾分析

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诊控制措施回顾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急诊控制措施方法,以提高存活率,降低死亡率和后期并发症。

方法: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36例,给予快速补液限制性输液结合,减免搬运。

临时稳定骨盆环,开放伤口创口填塞包扎,血管介入栓塞等抢救措施。

结果:抢救成功32例,死亡4例。

结论:急诊科在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期间取得良好的疗效,并明显降低期死亡率;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

关键词不稳定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急诊控制措施暴力致不稳定骨盆骨折是一种严重创伤。

伤情变化快,在抢救室通过急诊控制措施:早期合理性液体复苏、适当控制血压、急诊室减免搬运、尽早徒手牵拉复位,使用临时外固定、血管介入栓塞;采取良好干预抢救措施,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5年10月~2011年9月收治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36例,男25例,女11例;无合并伤10例,有合并伤26例,年龄17~64岁,平均35.2岁。

采用Tile分类,均为B、C型不稳定骨盆骨折型。

根据AIS-ISS创伤评级标准:不稳定骨盆骨折3例,AIS评分2~6分,平均3.7分;不稳定骨盆骨折合并其他部位损伤采用ISS评分:16~25分6例,26~35分例,36~45分11例,46分以上8例,平均33.3±15.5分。

全部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轻度休克9例,中度休克16例,重度休克11例。

方法:①临床初诊及应诊:有车祸外伤、塌方压轧等骨盆部创伤史,面色苍白,精神状态改变,心率快,呼吸改变,血压下降,脉压改变;检查骨盆,会阴部局部青紫肿胀、畸形、上移、下肢短缩、挤压分离试验阳性;骨盆,会阴部开放伤口,腰骶,臀部皮肤剥脱;有以上症状与体征提示有严重骨盆骨折。

立即入急诊抢救室减免搬运、吸氧、于上肢先开放两条静脉通路(>16号留滞针头)、然后尽量深静脉置管;呼吸管理,必要时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心电血压监护、指氧饱和度监测;血样采集。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分析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分析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分析发表时间:2013-07-26T09:43:43.12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8期供稿作者:韩云李文翠赵喆赵丽红苏黎[导读] 骨盆骨折的患者伤势一般较为复杂,并且常合并内脏神经血管的损伤,因而会导致大量出血。

韩云李文翠赵喆赵丽红苏黎(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广东深圳 518030)【摘要】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45例,对45例患者根据病情分别采用骨牵引、外固定架固定、前环或后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的方式,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结果45例患者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优秀27例,良好13例,尚可2例,差3例,总体优良率为88.9%(40/45)。

结论对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关键词】不稳定骨盆骨折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8-0275-01 骨盆骨折是指在暴力的撞击下对骨盆挤压所致的损伤,一般临床上分为稳定型、旋转不稳定型、旋转和纵向均不稳定型三种骨盆骨折,对于稳定型的骨盆骨折,一般可行保守治疗,但是对于不稳定型的骨盆骨折则需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

本文就对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护理对策进行分析,探讨其疗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骨科在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不稳定骨盆骨折患者45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在19岁到61岁之间,平均年龄31.2。

致伤原因:高空坠伤8例,重物压砸伤6例,交通事故伤29例,其它2例;其中闭合性损伤39例,开放性损伤6例;32例患者伴有合并损伤:5例患者胸部损伤,4例患者腹部损伤,3例患者尿道损伤,11例患者膀胱破裂,9例患者腰骶从损伤。

1.2 治疗方法对所有患者待病情稳定后进行合并伤的处理,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根据病情分别采用骨牵引、外固定架固定、前环或后环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的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17例临床处理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双重结扎双重措施控制不稳定型骨盆骨
折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

方法: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17例,先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再经盆腔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双重结扎。

结果:16例24h内大出血全部得到控制,1例死亡。

13例获得12~18个月随访,骨盆骨折全部正常愈合,后期盆腔内脏器未见缺血表现。

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盆骨折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双重结扎双重措施,可以彻底控制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导致的大出血。

由于侧支循环的广泛存在和重建,结扎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对骨盆骨折愈合和盆腔内脏器血供无
明显影响。

关键词:骨盆骨折大出血髂内动脉结扎外固定支架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091-02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为骨科常见创伤之一,常常导致大出血,且多数患者合并多发伤,伤情严重,部分患者由于处理不及时或不当而死于失血性休克。

笔者自2006年10月~2012年3月,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稳定骨盆骨折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
双重结扎双重措施成功救治了17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7例,男性10例,女性7例;年龄22~58岁,平均38岁。

受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1例,高处坠落伤5例,重物砸伤1例。

骨折类型(采用tile分类):b1型2例,b3型5例,c1型6例,c2型2例,c3型2例。

合并头面部损伤5例,胸部损伤3例,腹内脏器损伤1例,膀胱尿道损伤1例,肾挫伤1例,四肢骨折5例(股骨3例,胫腓骨1例,肱骨1例),脊柱骨折2例。

全部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失血性休克。

iss90评分17~43分,平均30分。

受伤至手术时间:2~12h,平均6h。

1.2手术方法。

病房或急诊科采用外固定支架快速、简单地固定稳定骨盆骨折,注意尽可能不要影响手术探查。

同时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出血严重、预计疗效不佳者或经1~2h输液3000~4000ml 或输血达2000ml以上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则立即进入手术室。

采用全身麻醉或持续硬膜外阻滞麻醉,取下腹部正中探查切口,经盆腔显露后腹膜并切开。

解剖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及其易损伤主要分支,先在其主干部位进行结扎,然后对其易损伤主要分支阴部内动脉、闭孔动脉、臀上动脉、臀下动脉、髂腰动脉和骶外侧动脉等分别进行再次结扎;如果合并静脉丛损伤,一并结扎。

病情平稳后5~10d再行确定性手术。

合并头面部损伤5例,胸部损伤3例,腹内脏器损伤1例,膀胱尿道损伤1例,肾挫伤1例,请相关科室医师
同时协助处理。

合并四肢骨折7例采用外固定支架快速、简单地固定。

病情平稳后5~10d再行确定性手术。

脊柱骨折2例因无椎管狭窄和神经压迫表现,仅予以非手术治疗。

1.3术后处理。

术后根据血液检验,继续补液和输血彻底纠正休克、水与电解质紊乱和血流动力学紊乱,防治多器官功能不全和凝血功能紊乱;并予以预防感染5~7d,加强支持、对症治疗。

高度重视患者营养状况,并注意及时纠正。

2结果
16例急诊术后24h内大出血得到控制;1例术中直接死于无法控制的大出血。

4例早期出现一过性下腹部、臀部或髋部疼痛,考虑系局部组织血供不足所致,经1~2周对症治疗好转。

其中13例获得12~18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

骨盆骨折全部正常愈合,临床愈合时间12~16周,平均13周;骨性愈合时间9~13个月,平均11个月;全部病例双下肢基本等长,无跛行,后期盆腔内脏器未见缺血表现。

3讨论
3.1骨盆骨折出血原因。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主要来自大面积骨折断面(由髂内动脉系统供血),因骨盆松质骨成分较多,骨内静脉窦多,血供极其丰富。

其次是合并的髂内静脉或盆腔静脉丛损伤,因静脉血管壁薄,容易受到损伤,破裂的静脉收缩力差,其周围组织结构松软,难以产生压迫止血作用。

少见的有盆腔内动脉、盆壁肌肉和盆腔内脏器损伤。

动脉管壁厚,富有弹性,损伤破裂的
概率低于静脉,且破裂的动脉收缩力强,故造成大出血的概率较低。

但近年来随着介入血管造影的广泛开展,多数学者认为骨盆骨折出血主要来自髂内动脉或其分支破裂。

3.2骨盆骨折止血方法。

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大出血主要控制措施有骨盆骨折的整复和固定、通过介入进行动脉造影和栓塞术、髂内动脉结扎术。

因骨盆骨折大出血主要来自大面积骨折断面,故骨折的初步整复和固定是控制出血的首要措施。

如骨折不稳定,在搬运或翻动患者时往往会导致骨折部位的再次损伤和出血部位的血凝
块脱落而加重出血。

外固定支架对骨盆骨折固定效果确切,操作简单、快捷,创伤小,对全身情况干扰小。

另外,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创伤小、定位准确。

因骨盆的主要血供来自髂内动脉系统,故对经大量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者,也可行髂内动脉结扎术。

因双侧髂内动脉在正中平面形成广泛吻合,建议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控制出血的目的。

由于骨盆内外血管具有丰富的侧支吻合,单纯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结扎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出血,不能达到彻底止血,只有行双侧髂内动脉主干和易损伤各大分支双重结扎才能阻断侧支循环,更好地控制出血。

介入动脉造影和栓塞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几乎取代了髂内动脉结扎术,但尚未广泛普及;在无条件行介入动脉造影和栓塞术的情况下,经大量输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效果不佳,对患者生命出现威胁时仍然可以考虑行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术。

参考文献
[1]桑显富,鲍光欣,武钢等.紧急血管内栓塞救治骨盆骨折大出血.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8):535
[2]张英泽,宋朝晖,潘进社等.介入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附44例报告).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7):4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