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电起痕指数的测试方法

合集下载

电痕化指数测定方法的解读

电痕化指数测定方法的解读

电痕化指数测定方法的解读上海时代之光照明电器检测有限公司 冯雷引言GB7000.1-2007《灯具-第1 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中13.4 条规定灯具中固定载流部件或安全特低电压部件就位或者与这些部件接触的非普通灯具的绝缘部件,应经受耐起痕试验,有防尘和防水保护的部件除外。

电痕化指数主要是考核绝缘材料在严酷环境下尤其是在电应力和电解杂质联合作用下的耐受能力。

为了对绝缘材料耐漏电起痕性进行判定、筛选,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订了两个试验方法标准:IEC 60112《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起痕指数和耐漏电指数的测定方法》,用来筛选绝缘材料;IEC60587《评定在严酷环境条件下使用的电气绝缘材料耐漏电起痕和耐腐蚀的试验方法》,用于评定使用于户外严酷环境中的绝缘材料。

通常在照明电器中,我们参照GB7000.1-2007《灯具-第 1 部分:一般要求与试验》中13.4 条,但是以GB/T4207-2003为依据。

1、电痕化试验中的概念绝缘材料在户外及严酷环境中运行往往受到盐露、水分、灰尘等污秽物的污染,在表面形成电解质,在电场作用下,在材料表面出现一种特殊放电破坏现象。

在材料表面导电通路的逐步形成过程称为电痕化(见图1),而绝缘材料在放电作用下引起的材料损耗称为电蚀损(见图2)。

图1 电痕化 图2 电蚀损 材料经受50滴电解液而没有电痕化的以伏特为单位的最大电压称为相比电痕化指数(CTI);材料经受50滴电解液而不出现电痕化的以伏特为单位的耐电压值称为耐电痕化指数(PTI)。

测定某一材料的CTI,一般是指通过不断的提高电压,直到出现电痕化为止;而PTI有相对应的电压值,表示为PTI耐电压值通过或PTI耐电压值不通过。

2、电痕化产生的原因在材料表面的电痕化除与材料表面的润湿状态和污染程度有关外, 还随材料表面电场的强弱,表面电流的大小和由它们所引发的放电状况而变化。

造成电痕化的是表面电流和火花放电。

CTI漏电痕迹测试

CTI漏电痕迹测试

CTI漏电痕迹测试比较性漏电指数,也叫相比痕迹指数。

基板漏电痕迹是指电子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在PCB 的线路表面间隔的位置上,由于长时间地受到尘粒的堆积、水分的结露等影响而形成碳化导电电路的痕迹,这种漏电痕迹的出现,会在施加了电压下,放出火花、造成绝缘性能的破坏。

因此,覆铜板的耐漏电痕迹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安全特性项目。

特别是应用于高湿、外露、高压等恶劣条件下的PCB 更有此方面的要求。

耐漏电痕迹性,一般用相比起痕指数(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 ,简称CTI)来表示。

IEC 112 标准中的对CTI 指标的定义是:在实验过程中,材料受到50 滴电解液(一般为0.1%的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出现漏电痕迹现象的最大电压值(一般以伏表示)。

IEC950 还根据在上述实验条件下,基板所经受住的不同电压值,规定、划分出了基板材料的三个CTI 的等级。

即I 级(CTI≥600V)、II 级(600V≥CTI≥400V)、III 级(400V>CTI≥175V)。

一般基板材料的CTI 的等级越小,说明它的耐漏电痕迹越高。

比较性漏电指数是对单面板材或绿漆绝缘性质所进行的一种〈抗漏电〉试验。

其做法是将两白金电极相距4MM 刺入待测的板材上,通以48—60HZ,100—600V 的交流电,并于两电极间不断滴以0.1%的氯化铵导电液(每30 秒一滴,总共50 滴)。

当两电极间有导电液时则有电流通过,也会出现电阻,因而发热使导电液蒸发变干,按着又有新液滴下。

当持续50 滴后不漏电时,即表示板材的〈抗漏电〉性质已经及格。

所谓〈漏电〉发生。

如此同一板材经过5 个不同位置试验皆及格时,即以其五次过关之最高电压表示其读值如〈CTI 425〉之写法,即表示五次测试过关之最高电压为425V。

当然CTI 的电压值越高,就表示其板材之〈抗漏电〉性越好。

用于高功率产品(如大型电视及分离式冷气等)的单面板很重视此一品质。

漏电起痕试验仪操作指导书

漏电起痕试验仪操作指导书

一、仪器介绍漏电起痕试验仪是根据IEC60112、GB420标准设计制造,主要用于测量固体电气绝缘材料在电场作用下表面暴露于含杂质的水时的相对耐电痕化性能。

二、技术参数技术参数电极材质铂金电极间隔4±0.1mm电极压力 1.0±0.05N支持样品Ф90mm*20mmMAX ±0.05%箱体容积大于0.5立方电源参数1KW/220VAC/480HZ满载压降100-600V范围内小于10%三、设备调试和操作方法1.设备的调试调试前需确认:Z 接触检查:检查电箱后面配线是否正确。

Z 安装排烟管,拧紧接头。

2.滴液测试:调整出合适的滴液Z 按要求配制滴液,将滴液加入到滴液容器中。

Z 调节滴液调节旋钮,将滴液大小调到标准值(调节好后,不要随意更改调节旋钮位置)。

滴液系统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Z 溶液配制后需在4小时使用,以确保合格电导率。

Z 溶液需完全溶化后方能加注,防止颗粒物阻塞管道。

Z 当天试验完成后,需将液杯中溶液放完,并用清水清洗滴液装置。

3.电极的安装与调整版本修改内容修订日期修订者制订吴家琅 A1 转换格式审核Z 调整升降支撑,使到绝缘管处于水平位置。

Z 用4mm量规测试电极间隔距离。

Z 用测力计测量当前电极压力,改变重物砝码位置可改变压力。

Z 固定电极螺丝。

4.样品的安装与调整Z 样品尺寸:大于15mm*15mm*3mm表面平整无异物。

Z 将样品放在升降支撑的玻璃皿中。

Z 重新调整升降支撑到水平位置。

1——铂电极2——黄铜引申部分3——支撑5.调整距:调整滴液阀之间的距离(图A)。

调整滴液高度(图B)。

调整滴液间距(图C)。

(图A)(图B)(图C)6.试验过程:在完成前面后,关闭观察窗,进入正常试验程序。

Z 当门关闭后,控制系统中会增加几个功能键。

Z 首先按,设置所需要做试验的电压。

Z 改变电压调节旋钮使实际电压值等于试验电压值。

Z 按,通过电流微调把短路电流调整到1.00A后,关闭短路。

漏电起痕指数CTI

漏电起痕指数CTI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或称相对漏电起痕指数)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CTI):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伏。

1模型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

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2CTI等级划分等级CTI值(单位:V)Ⅰ600≤CTIⅡ400≤CTI﹤600Ⅲa175≤CTI﹤400Ⅲb100≤CTI﹤1753测试方法IEC-60112标准:《固体绝缘材料耐漏电起痕指数和相比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ASTM D2303-13《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Liquid-Contaminant, Inclined-Plane Tracking and Erosion of Insulating Materials》该标准与其它类似标准方法有区别。

ASTM D3638-93UL746AGB/T4207-84: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GB/T4207-2003idt IEC60112-1979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电痕化指数和耐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4CTI测试影响因素试样厚度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CTI 漏电起痕

CTI 漏电起痕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编辑相比漏电起痕指数(或称相对漏电起痕指数) 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 ( CTI ):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V。

目录1模型2如右图3测试方法4CTI测试影响因素? 蒸馏水的电阻率? 试验短路电流? 液滴量大小? 电极的清洁5其它概念1模型编辑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漏电起痕模型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

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如右图漏电模型:2CTI等级划分3测试方法编辑IEC-60112标准:《固体绝缘材料耐漏电起痕指数和相比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CTI测试仪器电极示意图Methods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proof and the comparative tracking indices of solid insulating materialsASTM D2303-13 《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Liquid-Contaminant, Inclined-Plane Tracking and Erosion of Insulating Materials》该标准与其它类似标准方法有区别。

ASTM D3638-93UL746AGB/T 4207-84: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GB/T 4207-2003 idt IEC 60112-1979 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电痕化指数和耐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如右图CTI测试仪器电极示意图ASTM D2303-13&amp4CTI测试影响因素编辑试样厚度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 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漏电起痕报告

漏电起痕报告

漏电起痕报告
报告编号:LE001
报告日期:2022年5月10日
1. 报告目的
本报告是针对位于xxx小区的xxxx号楼进行的漏电起痕检测分析,旨在评估该楼的漏电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 检测方法
本次漏电起痕检测采用了“电子多功能测试仪”(型号:EMT10)进行,检测范围涵盖了该楼的所有房间。

3. 检测结果
经过现场检测,共发现xxx个漏电点,其中yyy个漏电点的漏电电流大于标准值,属于危险漏电。

具体结果如下:
房间号 | 漏电点数量 | 危险漏电点数量
--------|---------|-----------
101 | 2 | 1
102 | 3 | 2
103 | 1 | 0
…… | …… | ……
4. 解决方案
根据检测结果,我们向xx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提出了以下解决方案:
①将危险漏电点立即停电处理,并及时通知业主进行维修;
②对所有漏电点进行排查,并进行修缮或更换;
③引导业主加强用电管理,避免长期过载使用电器;
④定期请专业电工进行检测维修,确保住户生活的安全。

综上所述,本次检测结果表明该楼存在漏电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我们将持续关注该楼的漏电情况,并与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
会保持沟通,共同维护住户的安全和保障。

联系人: xxx,联系电话:xxx。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和漏电起痕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和漏电起痕

相对漏电起痕指数相比漏电起痕指数(或称相对漏电起痕指数) 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 ( CTI ):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V。

相关概念漏电起痕(Tracking):固体绝缘材料表面在电场和电解液的联合作用下逐渐形成导电通路的过程。

耐漏电起痕指数 Proof Tracking Index( PTI ):材料表面在30秒一滴速率下经受住50滴电解液的作用后形成永久性导电炭通路所需的电压,以V表示。

模型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等级划分如右图CTI测试仪器电极示意图试样厚度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 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因此在试验时应保证试样厚度不小于3 mm,应采用同材质的试样叠加的方式,使试样厚度不小于3 mm。

同时叠加的试样尺寸应尽可能一致。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GB/T4207-2003中规定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调制NH4Cl溶液,使溶液的电阻率达到(395±5)欧·cm。

但标准中未规定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

漏电起痕指数cti测试标准

漏电起痕指数cti测试标准

漏电起痕指数cti测试标准
CTI测试旨在模拟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潮湿和污染环境,以确定绝缘材料的击穿性能。

测试方法的原理是将两个电极固定在绝缘材
料的表面上,然后通过电介质液体模拟污染物,施加一定的电压,观察绝
缘材料上是否形成电弧通道,并测量到该电弧通道的时间。

根据这些测试
数据,可以计算出材料的漏电起痕指数CTI。

CTI测试标准通常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进行,其中包括国际电
工委员会(IEC)的标准以及美国和欧洲的标准等。

UL746A:这是美国安全实验室(UL)的标准,涵盖了塑料材料以及其
他形式的材料。

铜加速腐蚀试验是CTI测试的一种常见方法。

测试中,使用一定的电
压在材料上施加一定的电流,导致材料表面发生电化学反应,模拟了电气
设备中可能发生的污染。

这种测试方法可以检查绝缘材料在潮湿和污染环
境下的耐电击能力。

通过CTI测试,我们可以了解到绝缘材料的质量和可靠性,并对其在
具体的应用环境中的耐电击能力有一个定量的评估。

这对于确保电气设备
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漏电起痕试验仪操作规程

漏电起痕试验仪操作规程
2)保险丝断
2
按试验启动键14高压加不上
门没关好,门开关25未接通
关紧试验箱箱门
4.2仪器相关附件每年至少要检验和校验一次,以确保安全与准确;
4.3保持仪器的每天的清洁。仪器应放置于干燥、阴凉之处,尽量避免放置在潮湿、高温与强阳光之处。
2.1.4检查电极、重块的固定螺钉是否拧紧,如有松动,应按标准重拳校正1.0±0.5N并将重块固定。
2.2试验操作
2.2.1将电源插头与AC220V电源接通。请配备稳压电源。调节试验电压和短路电流。
2.2.1.1将电极紧贴在一起固定好,下面垫绝缘片,试验箱门关紧,使门开关接通,将试验电压选择开关旋至当前试验电压一档。
2.2.2参数设置
2.2.2.1滴液次数的设置:在滴液次数设置计数器上分别拨动每一个数位的齿轮,使得计数器显示数据为0050(国标规定是50滴),参数设置好后再按一下“电极短路“进行确认,该参则被记存。
2.2.2.2滴液间隔的设置:在滴液间隔设置计数器上分别按每一个数位的增(+)减(-)按键,使得计数器显示数据为3000(国标规定是30s),参数设置好后再按一下“电极短路”进行确认,该参数则被记存。
2.2.3电极调节
把试品置于试验托盘上,两电极置于样板上,调节托盘高度,使两电极与圆盘平面平行。电极之间为4±0.1mm。滴针尖离试品高度为30~40mm,定位后移开测量块规。每个电极对式样表面的作用力为1+/-0.1N(已调好)。(元器件功能分布图见图一、图二)
2.2.4试验方法
2.2.4.1将试品移开,并将电极左右分开,将玻璃皿置于托盘上,用来接住针尖滴下的溶液。溶液按标准配制倒至滴液杯内,按住排空键使溶液从滴针流出,直到滴针内的空气排掉为止。

漏电起痕指数CTI

漏电起痕指数CTI

相比漏电起痕指数(或称相对漏电起痕指数)Comparative Tracking Index(CTI):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伏。

1模型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

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2CTI等级划分等级CTI值(单位:V)Ⅰ600≤CTIⅡ400≤CTI﹤600Ⅲa175≤CTI﹤400Ⅲb100≤CTI﹤1753测试方法IEC-60112标准:《固体绝缘材料耐漏电起痕指数和相比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ASTM D2303-13《Standard Test Methods for Liquid-Contaminant, Inclined-Plane Tracking and Erosion of Insulating Materials》该标准与其它类似标准方法有区别。

ASTM D3638-93UL746AGB/T4207-84: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漏电起痕指数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测定方法GB/T4207-2003idt IEC60112-1979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电痕化指数和耐电痕化指数的测定方法4CTI测试影响因素试样厚度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漏电起痕测试作业指导书

漏电起痕测试作业指导书
6、结果评定:
试验在五个不同的点重复5次,5个试验点应能经受住50滴溶液而不形成0.5A的导电通路,且试样不应燃烧即为合格。
7.0注意事项:
7.1试验应在空气不流动,温度为23±5℃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7.2调试或装夹试品时一定要断开电源。
编写:
审核:
核准:
5、试验方法:
5.1将样品水平放置在金属或玻璃支撑板上。
5.2按“滴液”按钮,试验开始。试品在试验期间如电流大于0.5A,连续时间超过2S,继电器会动作,自动切断电源并报警,指示试品不合格。或试品在试验时起火燃烧也应该立即按“停止”键或切断电源终止试验。
5.3试验结束后,将“电压调节”旋钮旋至最小,并弹出“电压”按钮,按“复位”键复位,随后按“排液”键,排光测试溶液并换上清水排液,清洗滴液杯、滴液管及电磁阀,最后开启风扇排出废气和烟雾,排浄后关闭电源。
4.4电压调节
接通主机电源并打开照明灯,将试验箱门关紧,此时“复位”键灯必须亮起,否则将无法检测。然后将“电压选择”旋钮打至接近试验电压的275V一档,按下“电压”键,接着调节“电压调节”旋钮,调至试验所需电压。
4.5电流调节
先将“电流调节”旋钮调至最小,再按“电极短路”按钮,此时同步调节“电流调节”旋钮,调至电流表显示值为(1±0.1)A。(注意:调短路电流时,按“电极短路”按钮不要超过2S,应保持按一下,调一下,松一下的节奏,同时观察电流表,若短路电流大于0.5A时,按“电极短路”按钮又超过2S,此时继电器动作,电极断电,并报警,如果这时还未调好所需电流值,可按“复位”键,重新启动调节)调完后按“复位”键待测试。
在确保主机断电的情况下,将配置好的电解液注入滴液杯至1/2位置,然后把电极左右分开,将玻璃皿置于底座上,用来接住针尖滴下的溶液。再接通主机电源,按“排液”键排出一定的溶液,使滴液管内的空气排净。然后设定滴液的时间间隔30S和滴液次数50滴,调节滴液完毕后再将主机电源切断。

耐漏电起痕测试仪操作规程

耐漏电起痕测试仪操作规程
5、补充规范:滴液要求及配制过程规范:
溶液配制基准比例:1000ml(纯水):1g(氯化氨),溶液电导率要求为2.53~2.56 mS/cm,电阻率要求为:385~395m﹒Ω。
溶液配制:用大容量烧杯(1000ml)或量杯(500ml)取装纯水至少500ml,用电子称或分析天平称量出氯化氨固态晶体0.5g,放到50ml容量的小烧杯内,加水50ml,用玻璃棒搅拌直至完全溶解后,将溶液用玻璃棒导引到容量瓶(500ml)中,再以每次50ml使用量,用纯水洗刷小烧杯和玻璃棒三次,洗刷后的液体同样导引到容量瓶里,然后直接加入纯水直到水量距离容量瓶上刻度标记线约2cm处为止。盖上容量瓶瓶塞,一手按紧瓶塞把握住容量瓶上端,一手托住容量瓶底部,上下颠倒往复并同时摇荡容量瓶,以达到溶液混合均匀的目的。
5、实验前须确认设备是否在计量有效期内,如超期则不能进行实验。
6、操作过程中,人员注意个人防护,避免漏电受伤或被溶液沾染到口、眼部位造成伤害。
编制
审核
批准
耐漏电起痕测试仪操作规程
文件编号:
一、目的:规定了耐漏电起痕试验的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二、范围:本细则适用于公司型号的耐漏电起痕测试仪。
三、引用标准:
四、操作步骤:
1、开机设定参数,打开“电源”开关,待各仪表显示正常后,按实验规范要求设定好主控面板上的各项实验控制参数:
溶液滴落时间间隔:30秒/滴(控制器面板:每滴间隔),实验过程溶液滴落总数:50滴(计数器面板:滴液次数)。
同时检查溶液盛载筒内液体是否保留在20ml以上。调节电极,使两个电极的之间的间距保持在3.9 ~4.0mm,每个电极对试样表面的作用力保持在1±0.1N。电极之间的夹角应保持在60°。
调节溶液滴落针头高度,保持液滴从针头滴出到样块表面的的行程高度为35±4mm。按控制面板上“排空”按键,排除溶液供输管道内的空气,同时调节液量控制阀门,将滴出溶液重量控制在(标准为50滴量总重)0.997 ~1.147g,并保证首20滴液滴单重控制在0.380 ~0.480g/。最后进行实验机电流校准,即进行短路实验,操作方式为:按下“短路”开关,电流表应显示为1±0.1A,2秒后蜂鸣器发出警报提示,“短路”开关指示灯亮

漏电起痕试验方法

漏电起痕试验方法

漏电起痕试验方法
漏电起痕试验方法(部件等成品)
1、用具准备:
烧杯、高精度天平、nacl或nh3cl、秒表、透明化防水眼睛、喷雾器(各事业部通用型)、相继、电源(拎电路保护器nfb)、功率(整机也可以)、排气扇(将实验中分解
成的煤灰排泄室外,也可以在室外展开)
2、试验准备:
布局不好1%的nacl或nh3cl溶液
nf直接短路。

试验件负载负载:当试验件产生短路时,能保证电流有流动回路,防止电源
可供漏电起痕试验的样件必须与在整机上的加装方向相同,必须存有展开试验的环境,确保能够洒水或者导电性液体(万不容敬爱那个液体甩到电气设备、计测器、相机、摄像
机等上面)。

3、试验开始(机器处于上电待机状态):
3-1、务必先采用清水展开漏电起痕试验:
从喷雾器喷口距离试验器件30~40mm处喷洒,正常情况下,器件能承受20次左右无
异常情况发生(务必数喷洒次数)。

3-2、用1%的nacl或nh3cl溶液试验:
(喷口距离同上)喷药后特别注意观测短路出现处,由于随时存有熄火、
火花喷出的可能,观察时戴好防护眼镜,仔细观察,起火多发生在水分蒸发完成的时刻,此时要加倍小心。

要注意喷洒次数,明确起火发生在第几次以及起火的时间(用秒表
测量)。

起火有大量煤灰产生时关闭电源即可。

3-3、火烧后部件的观测:
有时金属部分等会被烧化,烧后部件不要废弃,要用相机拍下烧后的状态并保存好,
仔细观察并记录燃烧后的状态。

3-4、漏电起痕着火的状态因当时相同的冷却状况而各存有变化,冷却方式未必相同。

试验数量3各左右。

漏电起痕试验作业指导书

漏电起痕试验作业指导书

型号:序号物料名称用量1硅橡胶适当2碳化硅砂纸适当仪器、工具、1吸液器2漏电起痕设备河北新华高压电器股份有限企业作业指导书工序名称:漏电起痕试验文件编号: QR/XH01-B-220-版本 B 页码共2 第1页(31)-A/11.试验前 ,试验人员一定对试验设施、线路及仪表认真检查,做到正确无误。

2.将试样做成长 120mm,宽 50mm,厚 6mm 的形状 ,除有规定外 ,试样表面应略微打磨打磨时 ,用碳化硅砂纸在去离子水或蒸馏水中打磨,直至整个表面润湿 ,干燥后显然地展现出粗拙表面为止。

3. 8 层滤纸的近似尺寸参照GB/T 6553- 2003。

4.将试品与滤纸按规定要求安装在试验架上。

5.将吸液后的吸液器推入体液装置(污染液除还有规定外,一般采纳含有±%重量份的剖析纯氯化铵和±%重量份的异辛基苯氧基聚乙氧基乙醇 ,非离子型润湿剂配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

污染液在 23± 1℃时的电阻率应为395±5Ω .cm,污染液的寄存不该超出 4 礼拜 ,每次试验前均应丈量其电阻值)。

6.合上控制柜的空气开关 ,电源指示灯亮。

察看电源电压表能否正常。

7.按级别要求调整污液的流量,启动污液滴出开关。

8. 10 分钟后 ,手动调压器 ,顺时针高升电压 ,使试验电压达到试验要求。

并注意察看五只试品电流表的数值,随时记录下来。

9.假如试品在试验过程中每路试品的漏电电流值都小于60mA,则试品合格。

10.试品中有一路或多路漏电电流值大于 60mA, 则该路指示灯熄灭 , 同时高压电源将自动切断 ,本次试验结束 ,该批试品不合格。

编制:审查:同意:型号:序号物料名称用量1硅橡胶适当2碳化硅砂纸适当仪器、工具、1吸液器漏电起痕设备编制:河北新华高压电器股份有限企业作业指导书工序名称:漏电起痕试验文件编号: QR/XH01-B-220-版本 B 页码共2第2页(31)-A/111.试验时间到后( 6h),将调压表手动复零位 ,切断电源 ,对试品进行分级 ,若烧蚀深度> 2.5mm,则该批试品不合格。

关于漏电起痕试验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确定

关于漏电起痕试验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确定

关于漏电起痕试验和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确定国家电光源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查跃丹摘要:耐漏电起痕指数是固体绝缘材料特性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如果设备构件在潮湿条件下使用较低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绝缘材料,则电气设计者应更加注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安全问题。

耐漏电起痕指数是由漏电起痕试验确定。

由于试验过程环节较多,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也很多,相同材料不同设备试验结论有可能不同。

因此通过对漏电起痕试验过程的描述,及试验中遇到的现象进行说明,力求试验结果能够反映绝缘材料的真实性能。

关键词:耐漏电起痕指数 漏电起痕试验 蚀损深度 电痕失效 电蚀损 持续火花 闪络1 引言耐漏电起痕指数PTI 是固体绝缘材料特性的一项重要技术指标。

该指数可以用于材料质量控制、材料合格标准,以及材料特性检验、不同材料特性比较等用途;但不能作为电子类产品漏电程度的依据。

耐漏电起痕指数是通过漏电起痕试验确定,当电压施加到放在试样表面上电极装置之间,电解液以规定的时间间隔滴到两极之间时,能导致漏电痕迹的形成;引起材料破坏所必须的液滴数随着施加电压的降低而增加,当低于某一数值时,不形成漏电痕迹,这个过程为漏电起痕试验。

如果设备构件在潮湿条件下使用较低耐漏电起痕指数的绝缘材料,则电气设计者应更加注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安全问题。

漏电起痕试验是在LDQ-1型漏电起痕试验仪上进行,仪器结构图1所示。

仪器特点:①电极、试样托盘、滴液针采用标准配置;②电极之间的距离、滴液针位置、托盘高度均可调;③电极头由铂金制成,耐高温耐腐蚀;④滴液装置采用泵压抽吸原理,配有电子计数装置,实现自动滴液;⑤试验电压100—600V 可调;⑥过流报警。

短路电流超过0.5A 时维持2s 切断电源,报警示意样品不合格。

试验设备电气原理图见图2。

2 试验前的准备2.1 试验仪器的检查标准要求漏电起痕试验装置的电极对试样表面作用力为 1.0±0.05N (等效质量为96.94—107.14g),使用电子天平校准电极作用力, 在支撑板上放置电子天平,在保证绝缘管水平和两电极间距为(4.0±0.1)mm 的前提下, 图1 漏电起痕试验装置其中:1—铂电极 2—黄铜杆 3—支撑板4—重物 5—绝缘管6—滴液针 7—试样 图2试验线路原理图 其中:1—开关 2—调压器 3—100---600V 交流电源 4—延时过流继电器 5—可调电阻 6—电极 7—试验样品左右移动重物块,使每个电极在天平上的作用力的等效质量在 96.94—107.14g范围内。

漏电起痕测试标准

漏电起痕测试标准

漏电起痕测试标准GB/T 4207-2003 : IEC 60112-2003 : GB4706.1-2005:1. 适用范围:适用于600V以下的固体电气绝缘材料的耐电痕化性能的测量。

2. 试验样品形状和尺寸:试验表面应平整、无伤痕。

表面面积应使得试验时液体不会从试样边缘流出,其尺寸不小于15mm*15mm试样厚度应不小于3mm3. 试验预处理:温度23C±5C,湿度50%± 10% 处理24h以上。

4. 试验溶液:4.1 A液:约0.1% NH4C(99.8%以上)水溶液,在23C±1C时的电阻率为395 Q .cm土5Q .cm;4.2 B液:约0.1% NH4C(99.8%以上)和0.5%土0.002%的二异丁基萘-磺酸钠盐的水溶液,在23C±1C时的电阻率为198Q .cm±5Q .cm。

(注:优先采用A液,但有更多腐蚀性污染物质要求时,推荐使用B液。

为了表示使用了B液,CTI或PTI后面应跟字母“ M')5. 实验说明:5.1试样具有平整表面,尺寸不小于15mm*15mm试样厚度应不小于3mm对于厚度小于3mm的试样,可把两块或多块叠起来做实验;5.2试样表面应清洁,没有灰尘、脏物、指印、油脂、脱模剂或其他有可能影响结果的污染物,在清洁试样时应注意避免引起材料的熔涨、软化、实质性擦伤或其他损伤;5.3实验前应将电极清洗。

如果电极边缘已被蚀损,应重新研磨;5.4试验溶液应使用蒸馏水和氯化铵;5.5样品应水平放置在金属或玻璃支撑板上;5.6应将试样放在无通风,并在23C±5C的环境下进行试验。

5.7由于氯化铵溶液容易吸潮,为确保试验准确性,应做到每次实验前用电导率仪对溶液浓度进行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合物中的CTI
英文全称Comparative Tracking lndex,中文解释为相对漏电指数(或相比漏电指数)。

材料表面能经受住50滴电解液(0.1%氯化铵水溶液)而没有形成漏电痕迹的最高电压值,单位为V。

结果表征采用GB/4207-2003《固体绝缘材料在潮湿条件下相比电痕化指数和耐电痕化指数的测试方法》(等同IEC60112:1979)将相对漏电起痕指数改为相比电痕化指数。

目前试验均按GB/4207-2003进行。

一般指五个测试样品能经受50滴的试验过程而不产生漏电起痕失效及持续火焰的最高电压值。

它还包括对材料在进行100滴测试时所显现的特性的有关说明。

一般用在阻燃工程塑料的测试,如PA,PC 等。

如右图CTI测试仪器电极示意图:
CTI测试仪电极示意图
1. 漏电起痕模型
与无机绝缘材料相比,聚合物绝缘材料有着特殊的电气破坏现象,即聚合物绝缘材料表面在特定的条件下会发生电痕劣化现象,并且可以导致电痕破坏。

电痕破坏是指当材料表面存在潮湿与污秽、电场足够大时,表面将有漏电流产生,在电流的焦耳热作用下,水分被蒸发,随着材料表面液膜的分离形成的缝隙(称为干燥带),在干燥带形成瞬间液膜间场强达到放电场强而导致放电,放电产生的热量使材料表面局部碳化,由于碳化生成物的导电率高,此处的电场密度集中于该碳化部分,引起放电的重复发生,在其周围产生更多的碳化物,形成碳化导电路,并向电极方向伸展,最终导致短路。

如右图漏电模型:
漏电起痕模型
2. CTI测试影响因素
CTI试验要求高、难度大,试验中的一些关键环节不仅难以掌握,而且容易疏忽。

CTI试验中的一些关键环节理解和解决方案如下:
2.1试样厚度
GB/T4207-2003规定,试样厚度不得小于3 mm,因为通常情况下试样下的垫块是玻璃或钢板,由于试验时电离NH4Cl溶液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在试样必须耐受热量的情况下,如果试样过薄试样上的热量就会很快传递掉,就起不到试样耐受电离NH4Cl溶液的作用。

因此在试验时应保证试样厚度不小于3 mm,应采用同材质的试样叠加的方式,使试样厚度不小于3 mm。

同时叠加的试样尺寸应尽可能一致。

2.2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
GB/T4207-2003中规定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调制NH4Cl溶液,使溶液的电阻率达到(395±5)欧·cm。

但标准中未规定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

笔者在长期的试验中得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会影响验结果,使试验结果电压降低。

因为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较低,就意味着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似含有可忽视的离子,这些杂质离子会影响配成的NH4Cl 溶液中的NH4+和Cl-,甚至加速了NH4Cl溶液的电离。

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越高,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所含的杂质离子就越少,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就越小。

从笔者大量的实验结果来看,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的电阻率应不小于10 M欧·cm,以此控制蒸馏水或去离子水中杂质离子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3试验短路电流的设定
GB/T4207-2003规定,试验前应将试验短路电流设定为1 A。

那么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1)不同的试验电压只设定一次短路电流;
(2)每种试验电压单独设定短路电流。

对于不同的试验电压只设定一次短路电流,例如,试验电压为200 V,短路电流设为1 A,再将试验电压升高到300 V时,然后验证短路电流,可发现电流超过1 A。

如果将试验电压降低到150 V时,验证短路电流,会发现电流不到1 A。

因此为保证试验符合标准的要求,每调整一次试验电压,均应再次调整短路电流。

2.4液滴量大小的控制
GB/T4207-2003中规定的液滴量的大小应控制在44滴/毫升~45滴/毫升。

在试验中,滴数可通过液滴计数器控制,那么怎样确定44滴~45滴是1 mL呢?笔者总结了一个简易而有效的方法。

由于NH4Cl溶液的百分比浓度为0.1%,NH4Cl的量很小,那么可将溶液的密度定为1 g/mL。

将溶液注入滴液器中,用一小容器,先称取空容器的重量,然后将小容器置于滴液器下,以容纳液滴。

启动仪器,滴出NH4Cl溶液44滴~45滴,再称取小容器的重量。

两次称量相减后就可以得出44滴~45滴液滴的重量。

如果重量是1 g,就说明44滴~45滴溶液是1 ml;如果超过1 g,就说明液滴量过大,应调整液滴量延时器;如果小于1 g,就说明液滴量过小,也应调整液滴量延时器。

这样就可以保证液滴量的大小符合标准要求。

2.5电极的清洁
GB/T4207-2003规定:试验后应对电极进行清洁。

这就是说每做一次试验以后,均应对电极进行清洁,无论是同一电压下还是在不同电压下。

清洁可以使用清洁剂,也可以用酒精等进行清洗,但不得使用有腐蚀性的清洁剂。

清洗后,应用配制NH4Cl溶液用的去离子水或蒸馏水冲洗如果试验时试样发生燃烧,使得铂电极熔融,那么应及时对电极进行修整。

修整时可用 1 200目以上的砂纸对烧蚀的部分轻轻打磨,以除去烧蚀的痕迹。

打磨时应十分小心,不能改变电极的轮廓,应保持电极刃的角度R不变,不
能使电极刃口变圆柱面,仍应保持尖的状态,但不得变锋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