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5、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法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而结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2022年1月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高频考点(含答案及解析)
十一月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高频考点(含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最正确或最符合题意。
选对每题得一分,没选或选错均不得分)。
1、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A、剩余价值学说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C、劳动学说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参考答案】D2、当代教师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是()。
A、教师的个人修养B、教师的专业素养C、教师的个性品质D、师生关系【参考答案】B【解析】:当代教师素质能力集中体现是教师的专业素养。
3、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称为()。
A、讨论法B、谈话法C、讲授法D、练习法【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了谈话法的含义,即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4、在教育思想史上明确提出教育应该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A、卢梭B、洛克C、杜威D、赫尔巴特【参考答案】C5、教师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侵犯了学生的()A、隐私权B、名誉权C、人格尊严权D、受教育权【参考答案】C6、课外活动不包括()。
A、社会活动B、科技活动C、文学艺术活动D、选修课【参考答案】D【解析】:选修课不属于课外活动,它属于课堂教学。
7、教育学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是()。
A、教学工作B、教学方法C、教学组织D、教学策略【参考答案】B【解析】:教学方法是教育最古老、最基本的核心。
8、中小学智育的根本任务是()。
A、传授知识B、发展学生的智力C、形成技能D、培养个性【参考答案】B9、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参考答案】C【解析】:所谓班级平行管理,是指利用集体与个人相互影响的关系,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学科教育学》知识点必背一、教学原理1. 教育学的基本概念-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的科学,包括教育的目的、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 教育活动是有意识地进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教学原理的基本概念- 教学原理是指指导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 有效的教学原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研究。
二、教学方法1. 教学方法的分类- 教学方法可分为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研究法等。
-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教学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讲授法适用于知识传授和讲解,需要教师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
- 讨论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意识,需要教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讨论。
- 实验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需要教师提供必要的实验条件和指导。
- 研究法适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教学评价1. 教学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评估和反馈,旨在改进教学效果。
- 教学评价可以通过考试、测验、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2. 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应用- 考试和测验是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可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 观察和访谈可以了解学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惯,对教学进行及时调整和改进。
四、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研究需求。
- 教学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达到合理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的要素和步骤- 教学设计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要素。
- 教学设计的步骤包括教学计划、教学组织和教学调整,确保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教育学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学记》(先秦):孔子弟子整理——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学思结合、温故知新2、《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古罗马)——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比《学记》晚了400多年1、《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捷克):1632年——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教育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2、《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1776~1841)1806年出版,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旧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传统教育的代表教育学的作用:1、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2、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赏能力;3、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观点: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法)、沛西·能(英)勒图尔诺(1831-1902)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的教育。
”沛西·能(198 7~1994)1923年在不列颠协会教育科学组大会上的主席演说词《人民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错误: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从而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养育行为之间质的差别,把教育的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二)心理起源说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1869~1947)孟禄在其所著《教育史教科书》中,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他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发展。
”●错误:把全部教育归于无意识状态下的模仿行为,从而把有意识的和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排除于教育之外,走向极端。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目录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三、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此考点易出简答题)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五、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此考点易出简答题)六、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七、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此考点易出简答题)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十、学习动机理论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1)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问题。
(2)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
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1)教育心理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
来源于考试大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1)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一)一、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规律的学科,它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借助教育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人的成长和进步。
教育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关注教育的理论和原则,还关注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教育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性:教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如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这些学科的知识对于教育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实践性:教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它关注的是实际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法,研究的对象是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
3. 原则性:教育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原则和规律,这些原则和规律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指导。
4. 预测性:教育学的研究不仅关注当前的教育问题和现象,还要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对未来的教育发展趋势和变化进行研究和预测。
二、教育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教育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基本问题: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它决定了教育的方向和目的。
教育目标主要包括个体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个体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使其实现自身价值;社会发展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2.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指教育活动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应当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既要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也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育方法应当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要求来确定,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要注重个体的个性发展。
三、小学教育的特点和任务1. 小学教育的特点:(1)启蒙性:小学是孩子接受教育的起点,学生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有限,需要通过教育来进行启蒙。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提示:黑体部分为特殊关注的知识点,红群部分为增加内容。
)绪论识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略:教育学的产生与进展:一、教育学的萌芽时期: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
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进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咨询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
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以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一般教育学》,被以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日子”、“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时期: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进展识记: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别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讲: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以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讲: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以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摹仿”。
3、劳动起源讲:劳动起源讲是在批评生物起源讲和心理讲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要紧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惟独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故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要紧内容,语言与交往的进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后要经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进展的需要紧密相关。
二、教育随社会的进展而进展。
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非常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日子中举行的。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教育学课程的需要从复习资料中掌握一些复习重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㈠原始社会教的育㈡奴隶社会的教育㈢封建社会的教育㈣资本主义教育㈤社会主义教育2、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①贯彻“三个面向” ②实施“科教兴国” ③推进素质教育3、教育的概念: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而言,凡属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从狭义而言,专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对教育所下的定义,也是就学校教育而言。
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生产性、民主性、科学性、革新性。
5、教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6、小学教育的重要性:一是决定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二是决定小学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启蒙作用。
7、小学教育基本特征:全民性、义务性、全面性。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二章1、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这就是《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2、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过程。
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物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3、我国小学管理基本内容:①思想品德教育管理②教育工作管理③教务行政管理④总务工作管理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行政方法、法律方法、教育方法、经济方法、学术方法。
4、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学习社会化,社会化学习”正逐步成为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第三章1、儿童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㈠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小学教育本《小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一、单项选择题1、近代随着大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分组教学D、班级教学2、《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A、启发性原则B、直观性原则C、激励性原则D、巩固性原则3、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其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表现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不稳定性4、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要坚持()A.全面发展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统一要求5、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备课 B.上课 C.辅导 D.成绩评定二、简述题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哪些方面?2、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是什么?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4、教师的教育素质包括哪些内容?三、论述题1、论述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关系。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B A BC B二、简述题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表现在哪些方面?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学生观是什么?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学生有无限创造潜能;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
3、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教学目的明确规定;教学内容正确;教学方法适当;教学过程紧凑;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4、教师的教育素质包括哪些内容?教育理论知识;教育实践能力;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三、论述题1、论述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的关系。
(一)教育与生产力关系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能再生产劳动力;教育能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发展创新;(二)教育与政治制度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制约着受教育的权利;决定教育目的;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小学教育教育学重点
小学教育教育学重点
一、小学教育的定义与特点
小学教育是指针对6-12岁儿童进行的基础教育阶段,其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
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小学教育的特点包括课程内容以培养综合素质为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二、小学教育的教育学重点
1. 学习理论
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和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在教育学中,了解学习
理论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发展心理学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了解发展心理学对于教师很有帮助。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3. 教学设计与评价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需要掌握有效的教学设计与评价方法。
通过科学合理的教
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4. 教育技术应用
随着教育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教育技术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
教
师需要灵活运用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小学教育教育学重点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教学设计与评价、教育技术
应用等方面。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专业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重要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复习提要本章概括地介绍了教育和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不同时期的特点、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知识点梳理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3.古代中国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比较完备,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小学教育学(黄济、劳凯生、檀传宝主编)重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育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
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
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
192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A设置目的不同B调节手段不同C与政府关系不同D产出不同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小学教育学 综合复习1 适用于黄济主编《小学教育学》
第二节 教师素质
• 教师的一般素质: • 文化素质、教育素质、职业道德素质 • (必须非常熟悉)
第三节 师生关系
• 一、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what): •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 二、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how): • ——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 ——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 ——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
• 二、不同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 育无目的论;
•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主观依据、客观依据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 • (1)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 (2)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
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1)社会生产力及其决定的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
验教育学;3.文化教育学;4.批判教育学;5.马克思 主义教育学
• 第二节 教育学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教育学的地位(基础、必修)、教育学的作用(三个方
面) • 第三节 怎样学习教育学 •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 三、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 四、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第三节 小学教育
•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 地位、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
•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 用、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 蒙作用
第二章 学校
• 第一节 学校概述 • 第二节 学校文化 • 第三节 学校管理 • 第四节 学校、家庭与社会
• 一、儿童发展的内涵(四个方面) • 二、儿童发展的特点(五个特点) • 三、教育与儿童的发展 • (一)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主从关系、目的与手段
小学教育学重点复习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基本概念:•教育学P3;教育现象P3;教育规律P4;教育科学P5;教育改革P21行动研究法P301、论述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教育活动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概括地说,可从两个角度来认识. •⑴从纵向上看,有原始教育现象、古代教育现象、近代教育现象、现代教育现象和当代教育现象.•⑵从横向上看,教育的基本形态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和自然形态的教育等形式。
2、论述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及特点•⑴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等其他学科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体系。
•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阶段•教育学逐渐从哲学、宗教、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在学科与内容上走向独立,形成了较为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⑶科学教育学的建立阶段。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使教育上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得到了科学的解释和论证.3、学习教育原理的实践意义是什么?•⑴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⑵掌握教育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⑶在教育理论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⑷教育原理可为继续学习教学原理、德育原理、学校管理学等学科提供坚实的理论根基,具有深化和奠基的作用。
4、学习和研究教育原理的方法论是什么?•⑴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⑵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础教育研究.第二章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本概念•生物起源论P35、心理起源论P37、劳动起源论P37、终身教育P64 •1、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⑵原始社会的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劳动服务的.•⑶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在整个社会生活中进行的.•⑷原始社会的教育手段是极端简单的。
2、古代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什么•⑴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⑵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
《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升级版)(1)
《小学教育学》问答题复习要点[渣渣升级版]1.什么是教育学?师范学校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① 使师范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育实践。
② 使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
③ 使师范生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2.学习教育学必须注意哪几方面?答: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②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③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④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3.孔子的教育思想。
答:①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教育宗旨,第一个提出启发性原则;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人格;③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耻下问、身体力行、学思结合、温故知新等教育原则方法。
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答:他毕生倡导和推行生活教育,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重要主张。
5.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答: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泛智”)②首创班级授课制③教育“遵循自然”7.杜威的教育思想。
答:①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教育和教学原则,②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教学模式。
③现代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8.教育的本质特点是什么?怎样正确理解教育的概念?答: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培养人,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①广义教育: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②狭义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9.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①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②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公平性上。
③科学性: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科学性。
④革新性: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
10.简述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和启蒙作用。
答:(1)基础地位①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②小学教育在实施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地位(2)启蒙作用①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②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③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11.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
复习提纲小学小学教育学
1.教育学是探讨教育的一般规律。
2.教育学的基本任务:发展教育理论、解释教育问题、改造教育实践。
3.“性相近,习相远”出自孔子的《论语》。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4.我国战国后期的《学记》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步教育专著。
5.《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的是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柏拉图《理想国》7.教育学的创立是指教育学脱离哲学母体,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8.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
洛克写的《教育漫话》且提出《白极说》9.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被认为世界第一部现代教育学著作,他因而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通常所说的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
”也被看做教育学的代表。
10.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
实用主义学反对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压抑儿童的“教师中心”,主张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
1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
12.广义的教育繁殖一切影响人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13.农业社会的教育: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十分鲜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奇偶碍于的生产性十分薄弱;教育的依附性十分明显;官学和私学并行的学校教育制度。
14.信息社会的教学: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
15.学校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样三个要素组成。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
16.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清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7.主要的教育类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
18.当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学前教育的地位不断提升;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综合化;成人继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提示:黑体部分为特别关注的知识点,红色部分为增加内容。
)绪论识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活动,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领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还没有成为独立学科,其作为教育思想常同哲学、政治、伦理、宗教等思想混杂在一起。
此间的教育专著是《学记》、《雄辩术原理》等。
《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二、教育学的形成阶段: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批教育专著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形成了独立的科学。
其中,夸美纽斯在1632年写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于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学著作,杜威发表的《学校与社会》,强调“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从做中学”等教学原则,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
三、教育学的科学化阶段: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诞生,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代表作有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和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识记:一、教育的起源有三种不同的主张:1、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勒图尔诺,这种观点认为动物界也有教育,其基本错误识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孟禄,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唯物史观指导下形成的。
主要观点是:a教育具有社会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b、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原始的教育中,传递生产劳动经验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语言与交往的发展也与劳动密集相关;d、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e、教育要实现社会需要,最终要通过人的培养来实现,与人的发展的需要密切相关。
二、教育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按社会生产关系分为:1、原始社会的教育:教育水平很低;教育未独立,是在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2、奴隶社会的教育:出现了学校和教师;教育具有明显的阶级性。
斯巴达的教育以军事教育为代表。
3、封建社会的教育:基本特点是其封建的等级性。
西方封建社会的教育主要是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内容是神学,目的是培养僧侣;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技”,目的是培养武士。
4、资本主义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实施班级授课制。
5、社会主义教育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可把教育划分为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和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识记与领会:一、如何正确认识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所施加的影响,都是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几个方面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
是指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或身心两方面)生动活泼地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教育有什么样的功能?1、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教育对社会的反作用.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又反过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教育能促进社会生产,巩固经济关系;教育可以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建设;教育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
2、教育的人的发展功能主要指对人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是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过程中进行的。
第二节现代教育识记: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1、生产性。
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民主性。
主要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平等性上。
3、科学性。
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4、革新性。
理解: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方针:1、贯彻“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实施“科教兴国”: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推进素质教育。
第三节小学教育识记:一、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保证的、强制、免费和普通的国民基础教育。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民性。
所有适龄儿童必须接受,面向所有适龄儿童。
2、义务性。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从各自的方面创设条件,尽到责任。
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否则,均视为违法。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3、全面性。
教育目标和内容的全面性,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
理解: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
在我国的学校教育体系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中,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
二、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第二章学校第一节学校概述识记:一、学校:学校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
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的专门化要求,是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二、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
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
三、现代学制的产生:首先产生于欧洲。
类型有:1、双轨制。
以英国、法国、德国为代表。
2、单轨制。
以美国为代表。
3、分支学制。
以前苏联为代表。
我国也是分支学制。
四、我国学制的产生:我国学制是从西方引进。
第一个学制是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第一个首次规定中小学六三三分段的是1922年的“壬戌学制”;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使我国学制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纪元。
该学制最突出的就是增加了从初等教育到中等教育的工农和业余教育系统。
五、我国现行学制纵向分为四个等级即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横向有若干不同类型的学校,如普通学校、职业学校、师范学校、军事学校等。
第二节学校文化识记:一、学校文化:也叫学校文化特质。
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二、学校文化的形式可分为:1、物质文化;2、制度文化(学校传统、学校仪式、学校规章);3、精神文化,包括校风、学风、师生关系、师风等。
第三节学校管理识记:一、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
学校管理的对象: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1、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2、学校管理中沟通的两种形式(1)正式沟通:是指按照学校机构设置的渠道所进行的信息传递。
一般可以分为下行、上行、平行、斜向几种渠道。
下行沟通是自上而下的命令、指示、审批、批复、批转等。
请示、汇报、申请、建议、申诉等属于上行沟通。
(2)非正式沟通三、学校绩效是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学校绩效是学校功能发挥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标志。
四、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一)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1、思想品德管理2、教学工作管理3、教务行政管理4、总务工作管理(二)小学管理的基本方法1、行政方法2、法律方法3、教育方法4、经济方法5、学术方法第四节学校与家庭和社会识记: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方法主要有:1、互访:包括教师访问家长和家长访问教师;2、家长会:是学校和家庭取得联系的较为普遍的方式;3、家长委员会:是学校与家长互相联系和配合的经常性组织。
领会:二、学校、家庭、社会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是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主要和决定性的因素,家庭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是儿童发展最初也是重要的因素;社会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对一个小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大的社会因素主要有社会交往、社会道德、大众传媒。
第三章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识记:三种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合论。
一、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二、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及观点:洛克:教育万能论;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三、辐合论:该理论认为,心理的发展不是单纯地靠天赋本能的逐渐显现,也不是单纯地对外界影响的接受或反映,而是其内在品质与外在环境合并发展的结果。
第二节儿童的发展与教育识记:一、儿童发展的内涵: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遗传给儿童的发展提供潜在的发展可能性,反对遗传决定论。
2、儿童的发展蕴涵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1990年9月“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的《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指出:“最优先地重视儿童地权利、儿童地生存以及儿童地保护和发展。
”4、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地几个问题:a、发展不等于变化,b发展是儿童生理成熟与生活的社会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生理成熟过程;c、发展也不等同于儿童的学习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总之,儿童的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一、儿童发展的特点: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二、教育与儿童的发展的关系:教育是手段,发展是目标;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具体作用表现为: 1、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4、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教育中尊重和发挥儿童主体性的原则有:(1)尊重儿童的感受;(2)尊重儿童的选择;(3)鼓励学生的创造;第四章教师第一节教师的社会地位、作用与劳动特点识记:一、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二、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领会)领会:一、教师的社会作用:1、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2、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以培养人;3、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二、、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