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注射的并发症
【实用】皮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内注射法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并发症】疼痛【发生原因】1.注射前患者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 (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不当或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患者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患者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1)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患者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 (儿童患者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2)采用横刺迸针法 (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并发症】局部组织反应【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患者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皮内注射并发症
皮内注射并发症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㈠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皮内注射常见副作用的防范与处理规范
皮内注射常见副作用的防范与处理规范
引言
皮内注射是一种常见的药物给药途径,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
出现一些副作用。
本文将介绍皮内注射常见的副作用,并提供相应
的防范和处理规范。
1. 常见皮内注射副作用
- 局部瘙痒和疼痛:部分患者在注射后会出现局部瘙痒和疼痛,可能由于针头刺激皮肤或药物引起的局部过敏反应所致。
- 红斑和局部肿胀:皮内注射后,注射部位可能出现红斑和局
部肿胀,这可能是因为药物刺激皮肤引起的炎症反应。
- 出血:在注射时,由于血管损伤或穿透到血管中,可能会引
起局部出血。
- 感染:皮内注射可能引起皮肤感染,如发热、红肿、化脓等
症状。
2. 防范和处理规范
- 注射时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选择皮肤完整、无损伤的部位
进行注射,以减少局部瘙痒、疼痛和感染的风险。
- 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和干燥:注射前应用适当的消毒剂清洁皮肤,注射后保持注射部位干燥,避免感染。
- 规范注射技术:注射过程中要注意使用正确的针头和注射角度,避免刺激皮肤引起不必要的副作用。
- 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在注射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异常症状及时处理,避免症状恶化。
- 合理选择药物:在选择皮内注射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结论
正确防范和处理皮内注射常见副作用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医护人员应该根据前述的防范和处理规范来进行皮内注射操作,并在患者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措施,以提高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最新皮内注射并发症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㈠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皮内注射并发症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㈠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皮内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皮内注射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一.皮内注射并发症:
1.注射失败
2.过敏性休克
二.预防措施:
1.掌握正确的注射方法。
2.操作前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
3.皮试观察期间,嘱患者不可随意离开,严密观察患者有无不适症状。
4.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等急救药品。
三.处理措施:
1、注射失败时(无皮丘或皮丘过小),可重新选择部位进行注射。
2.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抢救:
(1)立即停药,使患者平卧。
(2)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1ml,小儿酌情减量。
(3)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受抑制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肌肉注射尼可刹米、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
必要时予以插入气管导管,喉头水肿引起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
(4)根据医嘱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
(5)血压低患者,根据医嘱应用升压药,补充血容量。
(6)若心跳骤停,即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抢救。
(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记录患者呼吸、脉博、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
(8)注意保暖。
皮内注射并发症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3.2.3.方约4.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㈢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㈠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3.3.1.2.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
多见于体质虚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㈢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皮内注射并发症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3.2.3.方约4.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㈢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㈠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3.3.1.2.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
多见于体质虚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㈢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皮内注射是将药物注入表皮层下的浅层组织中,常用于一些需要快速吸收药物的治疗和预防性注射。
这种注射方法相对无痛,易于实施,同时减少了使用注射器的难度和危险。
虽然皮内注射是一种常见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并发症需要注意。
操作技术不当不正确的注射技术可能导致潜在的并发症。
例如:•深度太浅或太深:浅注可能导致漏出,而深注可能破坏注射针或穿透过多组织。
•位置不当:药物应注射到皮肤上平的部位,以确保药物能够正确吸收。
•皮肤准备不充分:如果皮肤没有被充分准备,可能导致感染或其他问题。
解决操作技术不当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参加专业课程学习皮内注射技术。
•专业医护人员应根据百科全书上的指南和操作程序进行操作。
•在身体标记注射点的位置前,务必先确保该区域没有明显的皮炎、失血性出血或皮下硬结的情况。
•在注射前,将皮肤上的油脂和污垢洗净,消毒或者使用更加昂贵的单次使用注射器。
细胞毒性药物对注射点周围环境的细胞毒性可能是另一个问题。
毒性程度因药物而异,但常见的潜在问题包括:•神经性疼痛•局部水肿和红肿•出血或注射点进一步感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该尽快就医,在遇到毒性高的药物时,应该特别警惕是否在使用正确的药量。
过敏反应一些人可能对某些皮内注射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一般而言,局部和轻微过敏反应可以通过加重或低剂量处理,不需要紧急治疗。
潜在的过敏症状包括:•喉部痉挛,导致呼吸困难•皮疹或荨麻疹•血管扩张、低血压和其他严重症状。
应慎重使用药物,听从医生的嘱咐,特别对于过敏体质者应加倍,密切监测。
皮内注射法是一种相对容易实施的并且安全的注射方式。
仔细地准备注射部位并发挥你的专业技能,可以最小化出现并发症的机率。
同时注意药物的毒性和过敏反应,随时调整药物的使用量和方式,尽可能切掉迟发性疼痛的症状。
最后,任何不适应该及时就医。
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皮内注射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与处理并发症1:疼痛预防与处理规范: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8、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并发症2:局部组织反应预防与处理规范: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的药物。
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局部皮肤瘙痒者,嘱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外科换药处理。
并发症3:虚脱预防与处理规范:1、注射前应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消除紧张心理,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瘢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
3、对以往晕针、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
如有不适,立即停止注射,正确判断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
如发生虚脱现象,将病人平卧,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必要时静脉推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皮内注射并发症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更㈠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㈢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2.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5.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6.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病人对护士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心情更加紧张;生理方面,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2.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疤痕处等,引起患者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㈡临床表现头晕、面色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见于体质虚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㈢预防及处理1.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器,做到二快一慢;3.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张的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4.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还是虚脱;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病人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五过敏性休克,,直,肾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⑥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体外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⑦密切观察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处置提供依据;六疾病传播㈠发生原因1.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肤消毒不严格等;2.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规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㈡临床表现传播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细菌污染反应,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乙型肝炎,病人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状;㈢预防及处理1.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液和针头;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
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皮内注射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产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意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3)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且更具有敏感性;(4)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起发生机体过敏反应的药物。
(5)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感染。
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药处理。
(二)注射失败1、发生原因:(1)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2)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过窄等。
(3)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斜面未完全进入皮内。
(4)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2、临床表现:无皮丘或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血现象。
3、预防及处理:(1)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对不合作者,肢体要求充分约束和固定(3)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窄小者,可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出。
皮内注射并发症
第一章注射法操作并发症第一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一疼痛㈠发生原因1.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裂样疼痛。
3.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4.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㈡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㈢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解。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
②采用横刺进针法(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性。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6.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㈠发生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第三节 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第三节皮内注射法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一)疼痛1.原因(1)病人精神紧张、恐惧。
(2)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大,阻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疼痛。
(3)药物浓度过高,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受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痛觉。
(4)操作者操作手法欠熟练。
(5)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疼痛。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疼痛,推注药物时加重。
有时伴全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
疼痛程度在完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3.预防及处理(1)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人配合。
(2)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
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刺激。
(3)改进皮内注射方法: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嘱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约2cm处用拇指按压,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内,待药液注入,至局部直径约O.5cm的皮丘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减轻皮内注射疼痛。
(4)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
如选取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亦能减轻疼痛。
(5)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O.1ml)。
(6)注射待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7)对剧烈疼痛者,给予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二)局部组织反应1.原因(1)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如疫苗注射)。
(2)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大。
(3)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2.临床表现注射部位有红肿、疼痛、瘙痒、水疱、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等表现。
3.预防及处理(1)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正确配制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或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局部组织反应
㈢ 预防及处理 1. 避免使用对组织刺激性较强的药物。 2. 正确配置药液,推注药液剂量准确,避免因剂量 过大而增加局部组织反应。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 让病人了解皮内注射的目的,不可随意搔抓或揉 按局部皮丘,如有异常不适可随时告知医护人员。 5. 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可引发机体过敏反 应的药物。
二局部组织反应
㈠ 发生原因 1. 药物本身对机体的刺激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的炎症 反应(如疫苗注射) 2. 药液浓度过高、推注药量过多。 3. 违反无菌操作原则,使用已污染的注射器、针头。 4. 皮内注射后,病人搔抓或揉按局部皮丘。 5. 机体对药物敏感性高,局部发生变态反应。
二局部组织反应
㈡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瘙痒、水疱、 溃烂、破损及色素沉着。
一 疼痛
4. 可选用神经末梢分布较少的部位进行注射。如选取 前臂掌侧中段做皮试,不仅疼痛轻微,更具有敏感 性。 5. 熟练掌握注射技术,准确注入药量(通常是0.1ml) 6. 选用口径较小、锋利无倒钩的针头进行注射。 7. 注射在皮肤消毒剂干燥后进行。 8. 疼痛剧烈者,予以止痛剂对症处理;发生晕针或虚 脱者,按晕针或虚脱处理。
谢谢!
五过敏性休克
㈢ 预防及处理 1. 皮内注射前必须询问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尤其 是青霉素、链霉素等易引起过敏的药物,如有过 敏史者则停止该项试验。有其他药物过敏史或变 态反应疾病史者应慎用。 2. 皮试观察期间,瞩病人不可随意离开。注意观察 病人有无异常不适反应,正确判断皮试结果,阴 性者可使用该药,若为阳性结果则不可使用(破 伤风抗毒素除外,可采用脱敏注射)。
一 疼痛
4. 注射针头过粗,欠锐利或有倒钩,或操作者操作 手法欠熟练。 5. 注射时消毒剂随针头进入皮内,消毒剂刺激引起 疼痛。
一 疼痛
㈡ 临床表现
注射部位疼痛感尖锐,推注药物时加重。有时伴全 身疼痛反应,如肌肉收缩、呼吸加快、出汗、血 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晕针、虚脱。疼痛程度在完 成注射后逐渐减轻。
传播不同的疾病出现相应的症状。如细菌污染反应, 病人出现畏寒、发热等症状;如乙型肝炎,病人 出现厌油、上腹饱胀不适、精神不振、乏力等症 状。
六疾病传播
㈢ 预防及处理 1. 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不可共用注射器、注射 液和针头。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 原则及消毒隔离要求。 2. 使用活疫苗时,防止污染环境。用过的注射器、 针头及用剩的疫苗要及时焚烧。 3. 操作者为一个病人完成注射后,需作手消毒后方 可为下一个病人进行注射治疗。 4. 对已出现疾病传播者,报告医生,对症治疗。如 有感染者,及时抽血化验检查并及时隔离治疗。
四虚脱
4. 注射过程中随时观察病人情况。如有不适,及时 停止注射,立即做出正确判断,区别是药物过敏 还是虚脱。如病人发生虚脱现象,护理人员首先 要镇静,给病人及家属以安全感;将病人取平卧 位,保暖,针刺人中、合谷等穴位,病人清醒后 给予口服糖水等,数分钟后即可恢复正常。少数 病人通过给氧或呼吸新鲜空气,必要时静推5%葡 萄糖等措施,症状可逐渐缓解。
五过敏性休克
⑤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或平衡溶液扩充血容量。 如血压仍不回升,可按医嘱加入多巴胺或去甲肾 上腺素静脉滴注。如为链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 可同时应用钙剂,以10%葡萄糖酸钙或稀释一倍 的5%氯化钙溶液静脉推注,使链霉素与钙离子结 合,从而减轻或消除链霉素的毒性症状。
五过敏性休克
⑥若心跳骤停,则立即进行复苏抢救。如施行体外 心脏按压,气管内插管人工呼吸等。⑦密切观察 病情,记录病人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尿量 等变化;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为进一步 处置提供依据。
六 疾病传播
㈠ 发生原因 1. 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如未 执行一人一针一管;抽吸药液过程中被污染;皮 肤消毒不严格等。 2. 使用疫苗,尤其是活疫苗,未严格执行有关操作 规程,用剩的活疫苗未及时灭活,用过的注射器、 针头未焚烧,污染环境,造成人群中疾病传播。
六疾病传播
㈡ 临床表现
四虚脱
㈠ 发生原因 1. 主要有心理、生理、药物、物理等因素引起。心 理方面病人多数无注射史,对肌肉注射存在着害 怕心理,精神高度紧张,注射时肌肉强烈收缩, 不能放松,使注射时的疼痛加剧。此外,病人对 护士的不了解和不信任,导致心情更加紧张。生 理方面,由于病人身体虚弱,对于各种外来刺激 敏感性增强,当注射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可出现 头晕、眼花、恶心、出冷汗、摔倒等虚脱现象。
四虚脱
2. 护理人员操作粗暴、注射速度过快、注射部位选 择不当,如注射在硬结上、疤痕处等,引起患者 剧烈疼痛而发生虚脱。 ㈡ 临床表现 头晕、面色 苍白、心悸、出汗、乏力、眼花、耳鸣、心率加 快、脉搏细弱、血压下降,严重者意识丧失。多 见于体质虚弱、饥饿和情绪高度紧张的病人。
四虚脱
㈢ 预防及处理 1. 注射前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并且态度热情,有 耐心,使患者消除紧张心理,从而配合治疗;询问 病人饮食情况,避免在饥饿状态下进行治疗。 2.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硬结疤痕等部位注射, 并且根据注射药物的浓度、剂量,选择合适的注射 器,做到二快一慢。 3. 对以往有晕针史及体质虚弱、饥饿、情绪紧张的 病人,注射时宜采用卧位。
五过敏性休克
3. 注射盘内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尼可刹米、 洛贝林注射液等急救药品,另备氧气、吸痰器 等。 4.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立即组织抢救:①立即停 药,使病人平卧。②立即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 1ml,小儿剂量酌减。症状如不缓解,可每隔半小 时皮下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5ml,直至脱离危险 期。
三注射失败
㈡ 临床表现 无皮丘或皮皮丘过大、过小,药液外漏,针口有出 血现象,或皮肤上有二个针口。
三注射失败
㈢ 预防及处理 1. 认真做好解释工作,尽量取得病人配合。 2. 对不合作者,肢体要充分约束和固定。 3. 充分暴露注射部位:穿衣过多或袖口狭窄者,可 在注射前协助病人将选择注射的一侧上肢衣袖脱 出;婴幼儿可选用前额皮肤上进行皮内注射。 4. 提高注射操作技能,掌握注射的角度与力度。 5. 对无皮丘或皮丘过小等注射失败者,可重新选择 部位进行注射。
五过敏性休克
③给予氧气吸入,改善缺氧症状。呼吸受抑制时, 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肌内注射尼可刹米、 洛贝林等呼吸兴奋剂。有条件者可插入气管导管, 借助人工呼吸机辅助或控制呼吸。喉头水肿引起 窒息时,应尽快施行气管切开。④根据医嘱静脉 注射地塞米松5~10mg或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 200~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内静 脉滴注;应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肌内注射盐酸 异丙嗪25~50mg或苯海拉明40mg。
二局部组织反应
6. 对已发生局部组织反应者,进行对症处理,预防 感染。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者,告诫病人勿抓、挠, 用5%碘伏溶液外涂;局部皮肤有水疱者,先用 5%碘伏溶液消毒,再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 抽出;注射部位出现溃烂、破损,则进行外科换 药处理。
三注射失败
㈠ 发生原因 1. 患者躁动、不合作,多见于婴幼儿、精神异常及 无法正常沟通的病人。 2. 注射部位无法充分暴露,如穿衣过多、衣服袖口 过窄等。 3. 操作欠熟练:如进针角度过深或过浅,导致针头 注射部位不在表皮、真皮之间或针头斜面未完全 进入皮内;针头与注射器乳头连接欠紧密导致推 药时药液外漏;进针用力过猛,针头贯穿皮肤。 4. 注射药物剂量欠准确,如药液推注量过多或不足。
一 疼痛
㈢ 预防及处理 1. 注重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注射的目的,取得病 人配合。 2. 原则上选用无菌生理盐水作为溶媒对药物进行溶 解。准确配制药液,避免药液浓度过高对机体的 刺激。
一 疼痛
3. 改进皮内注射方法:①在皮内注射部位的上方, 瞩病人用一手环形握住另一前臂,离针刺的上方 约2cm处用拇指加力按压(儿童病人让其家属按 上述方法配合),同时按皮内注射法持针刺入皮 内,待药液注入,直至局部直径约0.5cm的皮丘 形成,拔出针头后,方将按压之手松开,能有效 减轻皮内注射疼痛的发生。②采用横刺进针法 (其注射方向与前臂垂直)亦能减轻疼痛。
注射法操作并发症
一 疼痛
㈠ 发生原因 1. 注射前病人精神高度紧张、恐惧。 2. 传统进针法,进针与皮纹垂直,皮内张力高,阻 力大,推注药物时使皮纹发生机械断裂而产生撕 裂样疼痛。 3. 配制的药物浓度过高,药物推注速度过快或推药 速度不均匀,使皮肤游离神经末梢(感受器)受 到药物刺激,引起局部定位特征的痛觉。
五 过敏性休克
㈠ 发生原因 1. 操作者在注射前未询问病人的药物过敏史 2. 病人对注射的药物发生速发型过敏反应。
五 过敏性休克
㈡ 临床表现
由于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肺水肿而引起胸闷、 气促、哮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呼吸困难;因周围血管扩张而导致 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表现为面色苍白、出冷汗、 口唇发绀、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因脑组织缺氧, 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二便失禁等;其他过 敏反应表现有荨麻疹、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