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化实验3实验报告数据处理-北京科技大学-冷却
物化实验报告

物化实验报告实验一粘度法测定高聚物的相对摩尔质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乌氏粘度计测量粘度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粘度法测定聚乙烯分子量的原理、过程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由于高聚物的分子质量大小不一、参差不齐,且没有一个确定的值,故实验测定某一高聚物的分子质量实际为分子质量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分子质量(即平均摩尔质量)。
根据测定原理和平均值计算方法上的不同,常分为数均分子质量、质均分子质量、Z 均分子质量和粘均分子质量。
对于同一聚合物,其测得的数均、质均、Z均或粘均分子质量在数值上往往不同。
人们常用渗透压、光散射及超离心沉降平衡等法测得分子质量的绝对值。
粘度法能测出分子质量的相对值,但因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并有很好的实验精度,故是人们所常用的方法之一。
粘度是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大小的反映。
纯溶剂粘度反映了溶剂分子间内摩擦效应之总和;而高聚物溶液粘度η是高聚物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高聚物分子与溶剂分子间内摩擦以及溶剂分子间内摩擦三者总和。
因此,通常高聚物溶液的粘度η大于纯溶剂粘度0η,即η>0η。
为了比较这两种粘度,引入增比粘度的概念,以sp η表示:sp η=001r ηηηη-=- (3-1) 式中r η为相对粘度,sp η表示已扣除了溶剂分子间内外摩擦效应,只留下溶剂分子与高聚物分子之间、高聚物分子相互间的内摩擦效应,其值随高聚物浓度而变。
Huggins(1941年)和Kraemer (1983年)分别找出sp η/C (称为比浓粘度)以及ln r η/C (称为比浓对数粘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2/[]'[]sp C K C ηηη=+ (3-2)2ln /[]''[]r C K C ηηη=+ (3-3)实验发现:对同一高聚物,两直线方程外推所得截距[]η交于一点;常数'K为正值,''K 一般为负值,且两者之差约为0.5;[]η值是与高聚物分子质量有关的量,并称之为特征粘度。
水的冷却速度实验报告

水的冷却速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的冷却速度,探究影响水冷却速度的因素,为实际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热传递问题提供参考。
二、实验原理热传递是指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能传递现象。
水的冷却过程主要通过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向周围环境散失热量。
当水与环境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会从高温的水传递到低温的环境中,导致水温逐渐下降。
三、实验器材1、电子温度计:测量水温,精度为 01℃。
2、恒温水浴锅:提供初始高温的水。
3、量杯:盛放实验用水。
4、秒表:记录时间。
5、保温杯、玻璃杯、塑料杯:用于对比不同材质容器对水冷却速度的影响。
6、风扇:加速空气流动,研究空气流速对水冷却速度的作用。
7、冰块:用于制造低温环境。
四、实验步骤1、准备不同体积的水用量杯分别量取 100ml、200ml、300ml 的水,倒入三个相同材质的玻璃杯。
将这三组水同时放入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 80℃。
2、测量初始水温从恒温水浴锅中取出盛有 100ml 水的玻璃杯,迅速用电子温度计测量水温,并记录为初始温度 T₀。
同时启动秒表,每隔 1 分钟测量并记录一次水温,直至水温降至30℃。
3、重复步骤 2,分别对 200ml 和 300ml 的水进行测量和记录。
4、对比不同材质容器将 200ml、80℃的水分别倒入保温杯、玻璃杯和塑料杯中。
按照上述测量水温的方法,记录水温随时间的变化。
5、研究空气流速的影响取 200ml、80℃的水倒入玻璃杯,放置在无风的环境中,按照常规方法测量并记录水温变化。
再取同样条件的 200ml、80℃的水倒入另一个玻璃杯,放置在风扇前,开启风扇中档风速,测量并记录水温变化。
6、探究低温环境的影响准备两个相同的容器,各盛 200ml、80℃的水。
将其中一个容器放入装满冰块的大容器中,另一个放在室温环境中,同时测量并记录水温变化。
五、实验数据记录1、不同体积水的冷却数据|水的体积(ml)|时间(min)|水温(℃)||||||100|0|800||100|1|725||100|2|650||||||200|0|800||200|1|760||200|2|720||||||300|0|800||300|1|775||300|2|740|||||2、不同材质容器的冷却数据|容器材质|时间(min)|水温(℃)||||||保温杯|0|800||保温杯|1|785||保温杯|2|770||||||玻璃杯|0|800||玻璃杯|1|760||玻璃杯|2|720||||||塑料杯|0|800||塑料杯|1|750||塑料杯|2|700|||||3、不同空气流速的冷却数据|空气流速|时间(min)|水温(℃)||||||无风|0|800||无风|1|760||无风|2|720||||||风扇中档风速|0|800||风扇中档风速|1|730||风扇中档风速|2|680|||||4、不同环境温度的冷却数据|环境条件|时间(min)|水温(℃)||||||室温|0|800||室温|1|760||室温|2|720||||||低温(冰块)|0|800||低温(冰块)|1|700||低温(冰块)|2|600|||||六、实验结果分析1、水的体积对冷却速度的影响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初始温度和环境条件下,水的体积越小,冷却速度越快。
冷却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常见应用及使用方法

冷却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常见应用及使用方法物理实验中,温度的控制和调节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至关重要。
为了实现物理实验中的冷却需求,冷却技术被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冷却技术在物理实验中的常见应用及使用方法。
一、液氮冷却技术液氮冷却技术是实验室中广泛使用的冷却方法之一。
液氮温度为-196℃,可以实现对材料和设备的极低温冷却。
对于一些需要低温测量的实验,如超导材料和低温物理研究等,液氮冷却技术是必不可少的。
液氮的应用方法通常是将液氮倒入一个容器中,将需要冷却的样品或设备放入容器中进行冷却。
在使用液氮冷却技术时,需要注意装液氮的容器要有良好的绝热性能,以减少液氮的蒸发损失。
二、制冷机冷却技术制冷机冷却技术在物理实验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制冷机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循环压缩制冷剂来实现冷却。
它可以提供稳定的低温环境,适用于实验室中对恒定低温环境的需求。
使用制冷机冷却技术时,需要将需要冷却的样品或设备放入制冷机的冷却室中。
通过调节制冷机的温度范围和工作方式,可以达到所需的冷却效果。
制冷机的使用需要注意空气循环和散热问题,以保证制冷效果和设备的稳定性。
三、气体冷却技术气体冷却技术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冷却方法,它通过高压气体的膨胀来实现冷却效果。
气体冷却技术适用于大部分实验室实验中的冷却需求。
气体冷却技术的使用方法相对简单。
通常是通过将高压气体通过特定的喷嘴或喷雾系统喷射到需要冷却的样品或设备上。
由于气体的膨胀过程中会吸收热量,因此可以实现对样品或设备的冷却。
气体冷却技术需要注意气体选择和压力控制以及冷却时间的控制,以达到最佳的冷却效果。
四、热电制冷技术热电制冷技术是一种利用材料的热电效应来实现冷却的技术。
该技术适用于对一些小尺寸或需要局部冷却的样品或设备。
热电制冷技术使用方便、灵活,并且可以提供较低的温度。
使用热电制冷技术时,需要将热电制冷器与需要冷却的样品或设备相连接,并通过外部电源提供电流。
通过调节电流的大小,可以达到所需的冷却效果。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篇一:物理化学------各个实验实验报告参考1燃烧热的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通过萘和蔗糖的燃烧热的测定,掌握有关热化学实验的一般知识和测量技术。
了解氧弹式热计的原理、构造和使用方法。
2.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差别和相互关系。
3.学会应用图解法校正温度改变值。
二、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1mol物质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为恒容燃烧热(QV),恒压条件下测得燃烧热为恒压燃烧热(Qp)。
若把参加反应的气体和生成气体视为理想气体,则Qp?QV??nRT。
若测得Qp或QV中的任一个,就可根据此式乘出另一个。
化学反应热效应(包括燃烧热)常用恒压热效应(Qp)表示。
在盛有定量水的容器中,放入装有一定量样品和样体的密闭氧弹,然后使样品完全燃烧,放出热量使水和仪器升温,若仪器中水量为W(g),仪器热容W?,燃烧前后温度为t0和tn,则m(g)物质燃烧热QV?(Cw?w’)t(n?t0。
若水的比热容)C =1。
摩尔质量为M的物质。
其摩尔燃烧热为QMV??m(W?W?)(tn?t0),热容W?可用已知燃烧热的标准物质(苯甲酸,QV=26.434J?g?1)来标定。
将其放入量热计中,燃烧测其始末速度,求W?。
一般因每次水量相同,可作为一个定量来处理。
QMV?m(tn?t0) 三.实验步骤1热容W?的测定1)检查压片用的钢模,用电子天平称约0.8g苯甲酸,倒入模具,讲样品压片,除去样品表面碎屑,取一段棉线,在精密天平上分别称量样品和棉线的质量,并记录。
2)拧开氧弹盖,擦净内壁及电极接线柱,用万用表检查两电极是了解燃烧热的定义,水当量的含义。
压片要压实,注意不要混用压片机。
否通路,将称好的棉线绕加热丝两圈后放入坩埚底部,并将样品片压,在棉线上旋紧弹盖,并再次检查电极是否通路,将氧弹放在充氧架上,拉动扳手充氧。
充毕,再次检查电极。
3)将氧弹放入热量计内桶,称取适量水,倒入量热计内桶,水量以没氧弹盖为宜,接好电极,盖上盖子,打开搅拌开关,开始微机操作。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实验人:*****学号:*********班级: **********实验日期:2012/3/17实验一计算机联用测定无机盐溶解热一、实验目的的积分溶解热。
(1)用量热计测定KNO3(2)掌握量热实验中温差校正方法以及与计算机联用测量溶解过程动态曲线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盐类的溶解过程通常包含着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晶格的破坏和离子的溶剂化。
前者为吸热过程,后者为放热过程。
溶解热是这两种热效应的总和。
因此,盐溶解过程最终是吸热或放热,是由这两个热效应的相对大小决定的。
在恒压条件下,由于量热计为绝热系统,溶解过程所吸收的热或放出的热全部由系统温度的变化放映出来。
如下图:v1.0 可编辑可修改△H△H 1=0绝热由图可知,恒压下焓变△H 为△H 1和△H 2之和,即:△H=△H 1+△H 2 绝热系统,Q p =△H 1所以,在t 1温度下溶解的恒压热效应△H 为:△H=△H 2=K (t 1-t 2)=-K(t 2-t 1) 式中K 是量热计与KNO 3水溶液所组成的系统的总热容量,(t 2-t 1)为KNO 3溶解前后系统温度的变化值△t 溶解。
设将质量为m 的KNO 3溶解于一定体积的水中,KNO 3的摩尔质量为M ,则在此浓度下KNO 3的积分溶解热为:△sol H m =△HM/m=-KM/m ·△t 溶解 K 值可由电热法求取。
K ·△t加热=Q 。
若加热电压为U ,通过电热丝的电流强度为I ,通电时间为τ则:K ·△t 加热=IU τ 所以K =IU τ/△t 加热真实的△t 加热应为H 与G 两点所对应的温度t H 与t G 之差。
三、 试剂与仪器试剂:干燥过的分析纯KNO 3。
仪器:量热计,磁力搅拌器,直流稳压电源,半导体温度计,信号处理器,电脑,天平。
四、 实验步骤1用量筒量取100mL 去离子水,倒入量热计中并测量水温。
2称取~(精确到量热器+水+ KNO 3量热器+ KNO 3水溶液量热器+ KNO 3水溶液±)。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目录1. 实验目的与要求 (2)1.1 实验的目的 (3)1.2 实验的要求 (3)2. 实验原理 (4)2.1 实验的理论基础 (5)2.2 实验所需的化学原理 (6)3. 实验仪器与材料 (7)3.1 主要仪器的使用说明 (8)3.2 所需化学试剂和材料的清单 (8)4. 实验步骤 (9)4.1 实验前的准备 (10)4.1.1 仪器的检查与调整 (11)4.1.2 材料的称量和准备 (12)4.2 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 (13)4.2.1 步骤一 (13)4.2.2 步骤二 (14)4.2.3 步骤三 (14)4.3 数据记录与收集 (15)4.3.1 数据记录的方法 (16)4.3.2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17)5. 观察记录与数据处理 (18)5.1 实验现象的详细记录 (19)5.2 数据的处理方法 (20)5.2.1 数据处理步骤 (21)5.2.2 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23)6. 讨论与结论 (23)1. 实验目的与要求通过实验学习物质的分子动理论,理解温度、压强和浓度等因素对气体性质的影响,并能够应用理想气体定律等方程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和计算。
学习液体和固体的热学性质,包括比热容和熔点,理解物质的热容随温度变化的特点,并能够通过实验数据推算物质的能量变化过程。
掌握电解质溶液的性质,学会使用电位滴定等方法测定溶液的pH值,了解酸碱指示剂的工作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光化学反应,学习光谱分析技术,理解光的吸收和发射现象以及电子能级的跃迁理论。
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设计、操作步骤、数据记录、结果分析、讨论和总结,并且能够撰写实验报告的所有必要部分,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准备前,学生应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和相关教材,了解实验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
实验过程中,应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准确的数据,遵守实验室的安全规定。
实验结束后,应独立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物化实验部分实验报告

。 n1
冲淡热 在恒温恒压下,1mol 溶剂加到某浓度的溶液中使之冲淡所产生的热效应。冲淡热也可 分为积分(或变浓)冲淡热和微分(或定浓)冲淡热两种。 积分冲淡热 在恒温恒压下, 把原含 1mol 溶质及 n01mol 溶剂的溶液冲淡到含溶剂为 n02 时的热效 应,亦即为某两浓度溶液的积分溶解热之差,以 Qd 表示。 微分冲淡热 在恒温恒压下,1mol 溶剂加入某一确定浓度的无限量的溶液中产生的热效应,以
图 1-3
恒温水浴灵敏度曲线示意图
Ts 为设定温度,波动最低温度为 T1,波动最高温度为 T2,则恒温水浴的灵敏度为:
物理化学实验 3 |
S
T2 T1 2
三、仪器与药品:
玻璃缸(配电加热圈和搅拌) 数字贝克曼温度计 蒸馏水 1个 1支 秒表 数字温控仪 1个 1台
四、实验步骤:
1. 将蒸馏水注入水浴槽中, 根据恒温水浴组装的原则按图 1-1 分别将所需各部件按要求装备好。 2. 使用数字温控仪设定水浴温度为 30℃,选择合适的回差。 3. 加热器功率调节为强,待水浴温度快速达到设定的温度后将功率调节为弱。 4. 将数字贝克曼温度计调制“温差”档位,设定基温为 40℃。 5. 使用秒表计时,每隔 15s 读取并记录数字贝克曼温度计的读数。读取 4 个温度波动的周期。 6. 将水浴温度设定为 40℃,按以上步骤读数并记录,该温度下读数间隔为 10s。
Q Q Q n n1 n n2 1 n2 2 n1
(6)
式(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以 n2 除之
Q Q n1 Q n2 n1 n2 n 2 n 2 n1
物化实验实验报告与数据分析

物化实验一 实验报告1. 摘要弹式量热计,由M.Berthelot [1][2]于1881年率先报导,时称伯塞洛特(Berthlot bomb )氧弹。
目的是测∆U 、∆H 等热力学性质。
绝热量热法,1905年由Richards 提出。
后由Daniels [3]等人的发展最终被采用。
初时通过电加热外筒维持绝热,并使用光电池自动完成控制外套温度跟踪反应温升进程,达到绝热的目的。
现代实验除了在此基础上发展绝热法外,进而用先进科技设计半自动、自动的夹套恒温式量热计,测定物质的燃烧热,配以微机处理打印结果。
利用雷诺图解法或奔特公式计算热量计热交换校正值∆T 。
使经典而古老的量热法焕发青春。
1mol 物质完全氧化时的反应热称为燃烧热,燃烧产物必须是稳定的终点产物CO 2(g )和H公式:(2.1.1)求水当量C J 及萘的燃烧热Q VQ J V -样 (2.1.2)第一次燃烧,以苯甲酸作为基准物,求水当量C J (热量计热容),单位为J ⋅K -1。
第二次燃烧,测被测物质萘的恒容燃烧热Q V ,利用(2.1.1)式再求算Q p 。
两次升温值都利用雷诺校正图求∆T 值。
或用奔特公式校正∆T :1关键词:燃烧热 氧弹式热量计 水当量 误差传递 2. 仪器与试剂氧弹热量计 1套 氧气钢瓶 1只 压片机 1台 容量瓶 2000mL 1个 万用表 1个 烧杯(1000mL 2000mL ) 各1只专用燃烧丝(中间绕几圈成电炉丝状) 10~15cmHR —15B 多功能控制箱 1台 可与微机连接并打印输出 苯甲酸(A ⋅R )1.0~1.2克 萘(A ⋅R )0.6~0.8克 均压成片状。
经典式: 贝克曼温度计现代式: 铂电阻+电桥代替贝克曼温度计 新式氧弹与压片机半自动: 热敏电阻探头,数显型或微机型外夹套恒温式。
全自动式:铂电阻传感,WZR -1微电脑精密快速自动热量计,自动数据处理。
半自动式:WHR —15A (B )数显型氧弹式(B 型可配微机)热量计主机部分:3. 预习与提问(1) 什么是燃烧热?其终极产物是什么?(2) 实验测仪器常数采用什么样的办法?水当量是什么含义?(3) 氧弹式热量计测燃烧热的简单原理?主要测量误差是什么?如何求Q p ? (4) 为什么说高精度的燃烧热数据较之生成热数据更显得必要? 4. 操作注意 准备工作:①检验多功能控制器数显读数是否稳定。
冷却水化学处理实验方法.doc

目录第一章水质分析方法第一节水质分析一般知识一、水质分析中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1)二、水质分析中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第二节水的物理性质测定一、PH值的测定——玻璃电极法 (5)二、电导率的测定——电导仪法 (6)三、浊度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9)四、总溶解固体含量测定——重量法 (9)五、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10)第三节水中阳离子的测定一、总硬度的测定——EDTA法 (11)二、钙离子的测定——EDTA法 (12)三、镁离子的测定——差减法 (12)四、锌离子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13)五、总铁离子的测定——邻菲罗啉分光光度法 (14)六、磺基水杨酸法测定水中铁离子 (16)七、铵离子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16)八、铜离子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17)第四节水中阴离子的测定一、氯离子的测定——硝酸汞滴定法 (19)二、亚硝酸根的测定——格里斯试剂分光光度法 (20)三、硝酸根的测定——麝香草酚分光光度法 (21)四、碱度的测定——指示剂法 (22)五、硫酸根的测定——EDTA滴定法 (23)六、正磷酸盐含量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24)七、总无机磷酸盐含量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25)八、总磷含量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26)九、钨酸根含量的测定——硫氰酸盐快速吸收光度法 (28)十、钼酸根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28)十一、硅酸根含量的测定 (29)第五节氧化性物质及化学耗氧量的测定一、游离性余氯的测定——比色法 (31)二、化学耗氧量(COD)的测定 (32)第六节油含量的测定一、水中油含量的测定 (33)第二章冷却水化学处理污垢分析方法一、污垢组分含量的测定 (34)第三章冷却水化学处理实验方法一、钙螯合值的测定 (43)二、水处理剂阻垢性能测定——碳酸钙沉积法 (44)三、水处理剂阻垢性能测定——鼓泡法 (46)四、水处理剂阻垢性能测定——极限碳酸盐实验法 (48)五、水处理剂阻垢性能测定——磷酸钙沉积法 (49)六、水处理剂阻垢性能测定——锌盐沉积法 (51)七、水处理剂缓蚀性能的测定——旋转挂片法 (52)八、冷却水动态模拟实验 (54)附录附录A 推荐标准配水 (60)附录B 浊度、总铁、杀生剂干扰实验 (60)附录C 试验管表面后处理方法(动态实验) (60)附录D 试验结果和蒸发水量、补水量、排污水量计算(动态) (61)附录E 试验用水配制方法(以淮北电厂水质为例) (62)第一章 水 质 分 析 方 法从工业水处理的需要出发,本章在简要介绍溶液浓度及其表示方法、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水样采集等一般知识之后,主要讨论工业用水的水质分析方法。
化学冷却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化学冷却的基本原理。
2. 掌握冷却剂的选择和应用。
3. 观察并分析不同冷却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
二、实验原理化学冷却是利用化学反应放热或吸热来控制温度的一种方法。
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根据能量变化的不同,可以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1. 放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导致反应体系的温度升高。
例如,氧化反应、燃烧反应等。
2. 吸热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吸收能量,导致反应体系的温度降低。
例如,中和反应、某些溶解反应等。
本实验通过观察不同冷却条件下化学反应速率的变化,验证化学冷却原理,并探讨冷却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冰块、酒精、水等。
2. 实验仪器:烧杯、玻璃棒、秒表、温度计、滴定管、试管等。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分别置于三个烧杯中。
2.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冰块,将温度计插入溶液中,记录溶液的初始温度。
3. 分别向三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氯化钠溶液,观察溶液温度变化。
4. 同时开始计时,用滴定管向每个烧杯中加入硫酸铜溶液,记录滴定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
5. 滴定过程中,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判断反应终点。
6. 记录每个烧杯中反应速率,即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量。
7. 将酒精滴入溶液中,观察溶液温度变化及反应速率变化。
8. 重复以上步骤,对比不同冷却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在加入氯化钠溶液后,三个烧杯中溶液温度均有所下降。
(2)滴定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明显,且与初始温度有关。
(3)加入酒精后,溶液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加快。
2. 结果分析(1)加入氯化钠溶液后,溶液温度下降,说明氯化钠溶液具有冷却作用。
(2)滴定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与初始温度有关,说明反应放热或吸热程度与初始温度有关。
(3)加入酒精后,溶液温度降低,反应速率加快,说明酒精具有冷却作用,且对反应速率有促进作用。
北科物化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燃烧热测定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6日实验目的:1. 理解燃烧热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
2. 掌握氧弹量热计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技术。
3. 通过实验测定苯甲酸萘的燃烧热,并了解恒压燃烧热与恒容燃烧热的区别。
实验原理:燃烧热是指1摩尔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在恒容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称为恒容燃烧热(\( \Delta U \)),而在恒压条件下测得的燃烧热称为恒压燃烧热(\( \Delta H \))。
若将参与反应的气体和反应生成的气体作为理想气体处理,则有下列关系式:\[ \Delta H = \Delta U + P\Delta V \]本实验采用氧弹式量热计测量苯甲酸萘的燃烧热。
实验原理是将一定量的苯甲酸萘样品放入氧弹中,在高压氧气环境下完全燃烧,燃烧放出的热量使卡计本身及氧弹周围介质(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仪器与材料:1. 氧弹量热计2. 燃烧皿3. 苯甲酸萘4. 高压氧气瓶5. 量筒6. 水银温度计7.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将苯甲酸萘样品放入燃烧皿中,称量其质量。
2. 将燃烧皿放入氧弹中,确保氧弹充满高压氧气。
3. 将氧弹放入量热计中,加入一定量的水。
4. 启动计时器,点燃苯甲酸萘,迅速关闭氧弹。
5. 观察并记录水银温度计的温度变化,持续一段时间后停止计时。
6. 计算燃烧放出的热量。
实验数据与处理:| 样品质量 (g) | 初始温度(℃) | 最终温度(℃) | 温度变化(℃) | 燃烧热(J/g) ||--------------|--------------|--------------|--------------|--------------|| 0.200 | 20.0 | 25.6 | 5.6 | 2800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苯甲酸萘的燃烧热为2800 J/g。
与理论值相比,实验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1. 燃烧不完全:苯甲酸萘在燃烧过程中可能存在不完全燃烧的现象,导致燃烧放出的热量小于理论值。
物理冷却原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名称物理冷却原理实验二、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冷却的基本原理。
2. 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冷却方法对物体冷却速度的影响。
3. 探讨影响物体冷却速度的因素。
三、实验原理冷却是指物体由于与周围环境的热交换,使物体温度降低的过程。
冷却过程通常涉及以下原理:1. 热传导: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
2. 热对流:流体(如空气或水)流动时,带走物体表面的热量。
3. 热辐射:物体通过发射电磁波(如红外线)的方式散发热量。
本实验通过对比不同冷却方法,观察和记录物体冷却的速度,以验证上述冷却原理。
四、实验器材1. 烧杯(1000ml)2. 水银温度计3. 酒精灯4. 铝箔5. 风扇6. 热水7. 计时器8. 秒表五、实验步骤与记录1. 将1000ml热水倒入烧杯中,用温度计测量初始水温。
2. 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至80℃。
3. 关闭酒精灯,观察并记录水从80℃降至室温(25℃)所需时间。
4. 在烧杯周围放置铝箔,重复步骤3,观察并记录冷却时间。
5. 打开风扇,将风扇对准烧杯,重复步骤3,观察并记录冷却时间。
六、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确保酒精灯火焰稳定,避免火焰过大导致水沸腾。
2. 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酒精灯,防止火灾事故。
3. 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水温变化,准确记录数据。
七、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验证了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冷却原理对物体冷却速度的影响。
2. 在相同条件下,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冷却效果明显优于热传导。
3. 铝箔和风扇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物体的冷却速度。
八、讨论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是影响物体冷却速度的主要因素。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达到加快物体冷却的目的。
2. 在本实验中,铝箔和风扇的应用提高了冷却速度。
铝箔可以反射热量,减少热量向周围环境传递;风扇可以加速空气流动,增强热对流效果。
3.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温度计的测量误差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78dbb256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62.png)
[北科大]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无机化学实验,让学生掌握和理解无机化学基本实验操作和技术,并通过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加深对无机化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实验操作和技术: 1. 酸碱滴定:利用酸碱滴定法测定溶液中酸碱度的方法,通过滴定剂与被测溶液中物质的化学反应,达到酸碱中和的终点。
2. 沉淀反应:利用溶液中的离子产生的沉淀反应,通过观察沉淀的形态和数量,判断离子的种类及其浓度。
3. 晶体生长:通过溶液中溶质的逐渐减少和晶体的逐渐增长,形成晶体。
4. 颜色反应:某些无机化合物溶液具有特殊的颜色反应,可以通过颜色对比、测定光的吸收等方法,定量分析物质的浓度。
实验器材和试剂•器材:–酸碱滴定管、量筒、均质机、烧杯、玻璃棒、滴管等•试剂:–氢氧化钠(NaOH)、硫酸(H2SO4)、碳酸银(Ag2CO3)、氯化钡(BaCl2)、硝酸银(AgNO3)等。
实验步骤以下是本实验的具体步骤: 1. 实验前准备: - 清洗实验器材,并确保器材干净无残留物。
- 准备所需试剂,并按照要求标注好试剂瓶的名称和浓度。
- 确认实验室安全,佩戴好实验室必须的防护设备。
2.实验操作:–第一步:进行酸碱滴定实验。
将待测溶液取一定量放入烧杯中,加入适量指示剂,然后滴加滴定剂,直至溶液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记录滴定剂的用量。
–第二步:进行沉淀反应实验。
将待测溶液与特定的试剂混合,观察是否有沉淀生成,并记录下沉淀的颜色和形态。
–第三步:进行晶体生长实验。
将指定的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并搅拌均匀,直至溶液中出现晶体的生长。
–第四步:进行颜色反应实验。
将待测溶液置于特定的光源下,观察溶液的颜色和反应情况,并使用相应的仪器测定光的吸收度。
3.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计算出所需的参数值或者浓度值。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结论。
4.实验报告:–按照实验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和分析等内容。
物化实验报告册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册—学年第学期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物理化学实验是继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和有机化学实验之后的一门基础实验课。
综合了化学领域中各分支所需的基本研究工具和方法,通过实验的手段,研究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这些物理化学性质与化学反应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有关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实验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培养学生正确地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以及分析式样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通过物理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还可以验证所学的原理,加深和巩固对物理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物理化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而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并提出明确的要求。
实验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实验前的预习1.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了解所用仪器、仪表的构造和操作规程,熟悉实验步骤,明确实验要测量的数据并做好实验记录。
2.写出预习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和简单的实验内容提要,针对实验时要记录的数据详细地设计一个原始数据记录表格,预习报告在实验前交教师检查。
二、实验过程1.进入实验室后不得大声喧哗和乱摸乱动,根据教师安排按实验台编号进入到指定的实验台,检查核对所需仪器。
2.不了解仪器使用方法前不得乱试,不得擅自拆卸仪器。
仪器安装调试好后,必须经教师检查无误后方能进行实验。
3.遇有仪器损坏,应立即报告,检查原因,并登记损坏情况。
4.严格按实验操作规程进行,不得随意改动,若确有改动的必要,事先应取得教师的同意。
5.应注意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记录数据要求完全,准确.、整齐、清楚。
所有数据应记录在预习报告上,不能只拣好的记,不得用铅笔或红笔记录。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炉空气喷吹冷却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转炉空气喷吹冷却技术成果简介
由于高导热率镁碳砖炉衬在转炉上的普遍使用,转炉出现了炉壳温度升高、炉壳变形加剧的问题,导致炉壳使用寿命缩短。
为了延长炉壳的使用寿命,应当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降低炉壳的工作温度,抑制炉壳的变形。
北京科技大学与宝钢合作,对转炉空气喷吹冷却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相似性原理,对管式和板式两种空气喷吹冷却系统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不同参数条件下空气喷吹系统的对流换热系数,在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基础上,获得了空气喷吹冷却系统换热系数的准数方程。
综合利用计算机仿真和现代测试分析技术,建立了流固耦合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转炉炉壳空气喷吹系统的冷却机理,形成了空气喷吹冷却的分析方法和设计理论。
同时建立了大型转炉在射流冷却条件下的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转炉稳态和瞬态温度场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钢水温度波动、炉衬厚度、溅渣护炉对炉衬和炉壳温度的影响,并证实了采用空气喷吹冷却系统后能较大幅度地降低炉壳温度。
在充分吸取上述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宝钢一炼钢厂的现场实际情况,在国内首次完成了转炉风冷系统设计。
该系统已经在宝钢的两座300吨转炉上投入使用,实验证明该系统投资少,运行稳定,能够较好地控制炉壳温度。
该成果达到了国内
首创,国际领先水平。
该项技术适用于各种需要控制炉壳温度的氧气转炉,并可以向需要冷却的大型高温容器上进行推广。
经济效益及市场分析
本项成果的应用可以有效地降低炉壳寿命、抑制炉壳的变形,最终延长炉壳的使用寿命、减少停炉时间并减少维修费用。
A00物化实验绪论

返回
2021/7/17
⑤ 细心操作,认真观察,详细记录,积极思考;
⑥ 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节约药品水电,保持室内安 静整洁卫生,不乱丢乱倒杂物废液,不大声谈笑嬉 闹,不到处乱走乱动;
⑦ 实验完毕后,将实验数据交老师检查、登记、签名, 然后才结束实验,清理仪器、桌面,经老师同意后 才能离开实验室;
⑧ 值日生清扫地面,检查水、电、气、窗、门是否关 闭,确保实验室安全。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7/17
3、实验记录
① 准确记录实验日期、实验室室温、大气压、同组者 姓名;
② 记下所用仪器名称、型号规格,药品名称(分子 式)、纯度级别,溶液浓度;
③ 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应随时详细准 确地记录在预习本上,标明数据的单位和符号,尽 量采用表格形式,做到实事求是,不主观拣选或随 意涂改。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7/17
1、实验目的
① 巩固并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 解;
② 掌握物理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以及常 用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
③ 学会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处理实 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
④ 培养勤学、认真、求实、节约、环保的优良 品德和科学精神。
上一内容 下一内容 回主目录
返回
2021/7/17
5、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必须及时独立完成,字迹工整,叙述清 晰,条理分明。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 简明原理或公式、主要实验步骤、原始数据、结果处 理和问题讨论。 实验数据尽可能采用表格形式记录,数据处理按有效数 字的有关规则进行,作图要用坐标纸,(如果是计算 机处理数据,可不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