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趋”记情》浅析杨绛的干校文学
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
苦难岁月中的淡然从容——读杨绛先生《干校六记》近来因教学杨绛先生的文章《老王》的缘故,在之前读了先生的《我们仨》之后,又找来了她的《干校六记》一读。
《干校六记》可以看成是清代沈复《浮生六记》的现代版本。
杨绛先生记述了与丈夫钱钟书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下放五七干校时的生活回忆。
一如她一贯的文风,语言清新隽永,淡然从容。
在那场浩劫——“文化大革命”的苦难岁月中,这份豁达与超脱,令人感慨。
这本薄薄的小书中,记述了大量平凡小事却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情趣。
比如下放前,人们打听干校里的生活,作者写到“大家最爱听的是何其芳同志吃鱼的故事”,说的是一次“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
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愈吃愈怪。
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要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在漱口杯里没有拿掉。
”下放之后呢,杨先生又写到,默存(即钱钟书)整日劳动,“又黑又瘦,简直换了个样儿”,一次他去看病,在签名簿下写下自己的名字,原本认识他的黄大夫竟怒道:“胡说!你什么钱钟书!钱钟书我认识!”特别是《“小趋”记情》篇,作者记述了在那寂寞无聊的岁月中,一只狗对她的忠诚与她为伴,以幽默风趣的笔法,写自己和狗朝夕相处,分享晚餐,杨先生“蓄意结识”两条以势欺人的大狗,帮助“小趋”涨气势。
所有的事情,都有浓浓的生活情趣。
看得出作者以乐观平和的心态在面对那平淡而无味的生活,用寻找生活原味的方式在观察和体味生活中的细节,这才使平淡干瘪的生活,翻出趣味。
平凡平淡的故事中还渗透着浓浓的情意。
这些情谊有杨绛先生和她丈夫钱钟书先生这对老人相互的牵挂,有同事之间相互的关心关照,有杨绛先生对当地农民的同情和怜惜,有对动物“小趋”的的深情厚谊。
作为已经60岁的老人,在五七干校劳动期间,他们只能利用劳动间隙,“默存可由我们的油菜地过溪往邮电所去,不必绕道。
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
”有一次,一只猫搞了个恶作剧,将一只血淋淋的开膛破肚的老鼠扔在杨绛的床上,她将这件霉事告诉默存,默存以拆词解字安慰她说这是表示“离开此处”的吉兆,杨先生却在书中如是写到:“凭他运用多么巧妙的圆梦术或拆字法,也不能叫我相信他为我编造的好话,我大可仿效大字报上的语调,向他大喝一声:‘你的思想根源,昭然若揭!想离开此地吗?休想!’ ”在《冒险记幸》篇中,记述了杨绛为了见丈夫一面后,雪地里隔着河摸着黑,回来差点在菜地里迷路,冒着掉进粪坑的惊险经历。
读《干校六记》后感_五年级作文
读《干校六记》后感读了杨绛的这本回忆录式的《干校六记》,我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
无论是离愁、闲趣、忧愁或是冒险,书中那些真实的描写都令我仿佛来到了那个年代。
杨绛写了“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这六记。
从送丈夫第一个离开,到最终与丈夫一道回京和女儿团员。
当终于重获“自由”的时候,可以说有很多东西物是人非,又有很多其他未曾改变。
这本书写得很生动,许是杨绛所经历的实事之缘故吧?一件事扣着一件事,总引得人不断寻觅下去。
在干校中,每个人的内心可谓都是百感交集——即体会到了“大我”的团结:如杨绛所写的“我们感”;也同样会在孤身一人的时候,觉出徘徊惘然吧?在“记幸”中,杨绛去看看自己的丈夫,竟也要如此涉险!真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得见一面。
而好不容易见到,又因怕人发现而要匆匆离去了。
看着作者笔下对那泥泞道路的细致描绘,我不禁也在心下感慨:真苦啊!而有苦总还有甜。
“记情”中的小狗“小趋”就令我眼前一亮: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在物质上缺乏,但总还是被很多人爱护的。
杨绛对小趋好,它便也懂得,只把杨绛认作了自己跟随的主人。
在那样日复一日的无趣日子里,有这样一只忠心的小狗相伴,也要算十分幸运的了。
但最终,干校迁移到别处,小趋就还是被遗弃在了原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不过即便结局如此,这还是我最喜欢的“一记”。
因为那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小生命,无疑是苦闷生活中的亮点。
文末,作者一家人终于得以团聚。
杨绛和钱钟书都认为,如果再来一次,也还是不会出国,还将留下去五七干校再教育。
他们这种爱国的精神,令我敬佩。
但是,杨绛也同样提出:“改造十多年,再加干校两年,且别说人人企求的进步我没有取得,就连自己这份私心,也没有减少些。
我还是依然故我。
”那么,既然“依然故我”,“伟大的文化大革命”又做到了什么呢?人们在苦闷的生活中挣扎,却只因得不到而平添了私心。
其中利害,引入深思。
干校六记书评
干校六记书评坦然生活——读《干校六记》有感杨绛的《干校六记》的写作背景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黑暗的十年——“文革”。
在这期间,所有的学校停课,知识分子大多下放进行劳动改造,而有些知名学者往往不堪羞辱,选择自杀……而杨绛所记录的这轰轰烈烈的十年,看似却是平静的,每一天的点点滴滴的乐趣都渗透在了这本薄薄的小书里,不紧不慢地叙述着杨绛在文革十年的生活。
在那个年代,杨绛最在乎的,是钱钟书。
因为钱钟书是先遣队而自己不能给默存过虚岁六十岁的生日的那点小惆怅;默存往邮电所去时,菜园相会的那点浪漫情调,“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读着默存的家信,看着默存的背影的那点幸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一篇《冒险记幸》,杨绛在黑暗,细雨,还有泥泞中走向她心中的那盏闪烁的爱的灯火,冒着生命危险见到了挚爱,在返回的途中又险些迷路。
虽然杨绛轻描淡写地叙述了冷静寻路的整个过程,但是我作为一个路痴,在脑海浮现的书中的那些场景中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不禁觉得一身颤栗。
在别人还在为自己生存所需的粮食发愁时,杨绛心中时时挂念的却是自己的“老头儿”,这对老夫老妻的浓浓情意可真真是叫人羡慕啊。
在那个年代,杨绛最珍贵的,是人性的真善美。
和阿香一起为下去挖井的小伙子的身体而担心;去厨房抱了画大骷髅头的酒坛子并弄了些烧酒和泥块似的水果糖与大家分着吃,为一项“伟大工程”的“竣工”而庆祝;为雪后陌生人的地坟塌陷而发愁,怕尸体给野狗拖出来……这样一颗纯洁善良的美好心灵,哪怕是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也只有少数人会像她一样会关心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虽然没有什么利益的共同目的却也是照样愿意为集体出汗出力,甚至为一个死人的坟而担忧。
这种由内而外的善良,体贴,还有单纯的“我们感”是现在的很少有的,更不要说那个动乱的十年了。
可是那个黑暗的十年,真的就这么平淡如水吗?事实并不是如此。
在这本《干校六记》中,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另一幕幕极为可怕的画面。
下放的知识分子倍受虐待,饱尝艰辛,《下放别记》中,他们挖完防空洞又搬书,“咳出的尽是黑痰”“贴身的衣裳磨破”,冬天洗衣服“好多女同志脸上生了冻疮”,而《菜园记闲》中知识分子在菜园子里付出了辛勤劳动,但到最后离开的时候,整个菜园子却被全部夷为平地……“最经磨的还是人的血肉之躯!”知识分子做牛做马,大量人力资源被浪费,社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付费复制用心排版原创优秀范文复制下载限时特价:4.98元原价:22元在线支付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欢迎使用微信支付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怎么复制?亲,您好!付款成功后,无需验证码,直接复制哦!•2.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复制内容?亲,请尝试刷新一下网页(按键盘F5键),再进行复制。
•3.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更换电脑进行复制?亲,更换浏览器或电脑会导致复制不成功哦!请确保付费时的浏览器及电脑和复制文章时所用的浏览器是一样的。
•4.如何联系客服?麻烦您添加客服微信:zjdddx1 ,留言“付款后无法复制文章”,并发送相关付款截图,客服将为您处理。
复制成功!那该是一个幸福的年代,因为将人置身于水火中的战争终于结束了。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一场更大风暴正在酝酿。
他叫作文化大革命。
他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战争。
而是一场针对文人的蹂躏,文化的侮辱。
当一位爱国青年站到那千疮百孔的故土上,想伸手献出一份力时,却被那场无情的“革命”赶出了国。
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哀。
在这场战争后人们述说着文革之错,干校之苦,杨绛所写的《干校六记》却用最平凡的语言讲述了那个年代的平凡故事。
本书写了“记别”、“记劳”、“记闲”、“记情、”“记幸”、“记妄”六记。
从送丈夫第一个离开,到最终与丈夫一到回京和女儿团圆,可以说许多东西早已物是人非,但也有很多其他都从未改变。
本书写得十分生动,或许这是因为书中纪录的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吧。
在本书中,干校中每个人的内心都可谓是百感交集,其中就有杨绛所写的劳动中的“我们感”和一个人中的“孤独感”。
在“记幸”中,杨绛想去看自己的丈夫竟也要如此涉险!真是经历千辛万苦才可以见到一面。
好不容易见到,也要因怕被人发现而匆匆离去。
看着作者笔下那描写细致的泥泞的道路,我不仅感叹道:“真苦啊”!“记情”中的小狗,却犹如沙漠中的绿洲,给予人希望。
一个可爱的小动物,虽然在物质上很缺乏,但总能被很多人爱抚。
杨降对小趋好,它也懂得,把杨绛当成了自己的主人,在这样无趣的日子里,有一只小狗做陪,也是很幸运了,虽然它最后被遗忘,但那样一个快乐无忧的小生命,无疑是苦闷生活中的亮点。
《干校六记》心得体会
《干校六记》心得体会或许是我早已熟知了关于文革的固定化表达,也或许是我早已形成了对于文革的始终如一的印象,如果要我用两个词来概括文革,我或许会选择“狂风骤雨”和“摧残人性”。
我不会忘记那个年代死去的闪着光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老舍和傅雷,我也不能忘记在时代的颠簸中也最终未能幸免于难的刘少奇、彭德怀。
关于那个年代的“虐杀”和“血腥记忆”多得填满了我对十年时光的印象,以至于当我刚刚捧起《干校六记》的时候还真的会有些许的不适应。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与清代沈复留下的《浮生六记》有着极其相似的体例。
《干校六记》共分为:“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记,都源于杨绛先生下放河南息县“五七干校”的真实经历和体验。
在写作笔法上,《干校六记》体现了杨绛先生一贯的朴素、平和和淡雅,具有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格调。
在书中,杨绛先生以“文革”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为大背景,穿插具体的小事做详细讲述,比如和年轻人一同开凿水井时每个人投入劳动的场面,再比如看菜地的时候照顾一些前来“偷菜”的老农,还有当杨绛先生目睹人们将没有棺材盛装的尸体埋藏地下时所表露的悲悯和担忧,日子的点点滴滴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从杨绛先生的笔触缓缓流淌出来,让人们足以循着墨迹对文革的些许点滴做一次深深的反思和探源。
文革过后,“反思”文学和“伤痕”文学大量兴起,在这一部分作品中,受害者多振聋发聩地号哭自己所遭受的不公待遇,加害者则细细梳理自己犯下错误的心路历程,前者歇斯底里,后者深挖不懈,歪曲了事实也加剧了人们对于那样一个年代理性批判和深思的苦难。
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则独辟蹊径,在娓娓道来的语句中,甚至在一桩又一桩的趣事当中,让苦闷和埋怨蕴藏于字里行间,不批判也不呐喊,让人们在自主的阅读中去体会那样一个时代的悲痛,去感受作为知识分子所遭受到的迫害的苦难。
这样的“反思”和“伤痕”比血泪书要有意义地多。
反观当代散文,或立足于文化的悲怆大声呼号历史的沧桑,或夸大事实虚假歪曲,只为博得受众关注的眼球。
《干校六记》赏析
《干校六记》赏析一、作品概况《干校六记》为杨绛所著的散文集,收《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首记是“下放记别”,写的是下放干校的别离之情。
1969年,钱钟书还未来得及过六十生日就被下放干校。
次年七月,杨绛也下放干校。
送别钱钟书时,有杨绛和女儿、女婿;而杨绛下放时,就只有女儿一人送她(女婿得一因为不愿捏造名单害人,已在一个月前含恨自杀)。
第二记是“凿井记劳”。
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参与集体劳动和掘井的工作,产生了“合群感”,从而有“我们”和“他们”的分别。
“不要脸的马屁精”、“雨水不淋,太阳不晒的”、“摆足了首长架子的领导”,是“他们”;“我们”则包括各派别、受“我们”看管的人。
这种阶级感情,不是基于各人的阶级背景,而是基于人性。
但在贫下中农的眼中,“我们”又变成了“他们”,农民对干校学员都很见外,还常常把他们种的菜和农作物偷去。
第三记是“学圃记闲”。
杨绛是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
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同伴都笑嘻嘻地看我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
”钱钟书的专职是通信员,每天下午要经过菜园到村上的邮电所。
“这样,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第四记是“小趋记情”。
“小趋”是一头黄色的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与狗倒能发展出一段真挚的感情。
这头瘦弱的小狗,因为得到杨绛和钱钟书的一丁半点的食物救济,就成为他们忠实的朋友。
后来干校搬家,狗不能带着走。
有人传话说,他们走后,那小狗不肯吃食,又跑又叫,四处寻找。
钱钟书说,那狗也许“早变成了一堆大粪了”,杨绛则认为,“也许变成一只老母狗,拣些粪吃过日子,还要养活一窝又一窝的小狗。
”第五记是“冒险记幸”,记三次冒险的经历。
高中作文 干校六记读后感
读《干校六记》有感说起杨绛,大多数人还是觉得有些陌生,但说起她的丈夫钱钟书,也许大多数人就比较熟悉了,他所著的《围城》算是妇孺皆知了,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写作背景是这样一种情形,它的诞生与杨绛对钱钟书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杨绛,作为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同样也取得了不容小视的成就,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是散文,由《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组成。
每一篇都包含了杨绛内心最真实地感受。
首篇《下放记别》写杨绛一家4口下放干校的两次离别。
第一次是杨绛和女儿钱瑗、女婿得一送别钱钟书,第二次是女儿钱瑗一个人独自送别杨绛离去,其中还有与女婿得一的生死之别,至此一家4口各自散落天涯。
字里行间无一不透漏着那种心酸无奈的感情,杨绛想与丈夫约好60岁生日吃长寿面这一小小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还是在餐馆吃了简简单单的一顿饭,却也是难以下咽。
《凿井记劳》杨绛被分配在菜园班,每天早出晚归,集体劳动,又参与掘井的工作,体验了乡下地道农民的农耕生活。
在这其中,杨绛产生了“合群感”,在她的描述中,有了“我们”与“他们”的区别。
在乡下,农民对这些下放的知识份子是有敌意的,杨绛的字里行间也有了轻微的讽刺。
《学圃记闲》记录的是在干校的工作。
杨绛的工作其实不太艰苦,就是单调。
杨绛专管菜园,菜园距离钱钟书的宿舍不过十多分钟的路。
钱钟书看守工具,杨绛的班长常派她去借工具,于是,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年近古稀,加上这次的下放,彼此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简单、随意的生活,仅此而已。
“他们在风和日丽时,就同在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有时站着说几句话就走。
钱钟书平日三言两语,断续写就的信,就在这时亲自交给杨绛。
杨绛陪钱钟书走一段路,再赶回去守菜园,“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生活就是两人的心心相印。
《“小趋”记情》“小趋”是一头黄色的小母狗,在人与人之间难以建立互信的日子,与狗倒能发展出一段真挚的感情。
读《干校六记》有感
读《干校六记》有感读《干校六记》有感1683135 袁璐进入大学以后,很难静下心来去读一本书,即便读书长篇很难读下去,在老师的推荐中,偶然看到了杨绛先生的《干校六记》篇幅短小,于是便买了书读了起来。
读下来,便停不下眼,读完后,更是意犹未尽。
《干校六记》讲的主要是七十年代初钱钟书和杨绛作为文青下乡入干校两年间的艰难生活,主要由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片散文构成。
是很小的一本册子,很快便看完了。
我们都知道文革时期是一个苦难与磨难并存的时期,我原以为这本书读起来会令人充满了艰辛之感,但是实则不然。
读完之后却感觉到,这本应是艰难的岁月,却被杨绛先生写出了一种平淡与朴实,甚至偶有欢笑,充满了小情趣,不禁令我唏嘘不已,感叹道:每朵乌云都有道银边,在困难的日子里,有爱情的调味剂真好,歆羡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希望也能遇到一个同甘共苦,不忘初心的人。
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段是杨绛先生戏称的“菜园相会”,“班长派我看菜园是照顾我,因为默存的宿舍就在砖窑以北不远,只不过十多分钟的路。
默存是看守工具的。
我的班长常叫我去借工具。
我就兴冲冲走去走回,借了又还。
默存的专职是通信员。
默存每天沿着我们菜地东边的小溪迤逦往南又往东去。
他有时绕道到菜地来看我。
默存从邮电所拿了邮件,我们就隔着小溪叫应一下,问答几句。
我一人守园的时候,我们老夫妇就经常可在菜园相会,远胜于旧小说、戏剧里后花园私相约会的情人了。
有时风和日丽,我们就在窝棚南面灌水渠岸上坐一会儿晒晒太阳。
有时他来晚了,站着说几句话就走。
他三言两语、断断续续、想到就写的信,可亲自撂给我。
我常常锁上窝棚的木门,陪他走到溪边,再赶忙回来守在菜园里,目送他的背影渐远渐小,渐渐消失。
他从邮电所回来就急要回连分发信件和报纸,不肯再过溪看我。
不过我老远就能看见他迎面而来;如果忘了什么话,等他回来可隔溪再说两句。
”(选自《干校六记》“学圃记闲”)从中不难看出,在当时那种困难情况下,两人能互相关心和爱护,相处和谐,并在日常中洋溢着生活的情趣,不禁让我感叹,现实中的我们在对待爱情时也需要真心和坚持。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范文
杨绛散文心得体会范文近日读完了杨绛的散文集,感想颇多,收获亦颇多。
我是在学完《老王》后买了她的文集的。
厚厚的一本书里,藏着无数个故事。
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当属《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分为六篇短文,即《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分别讲述了杨绛先生下放到农村后的六件事情。
读罢此文,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下放这么辛苦的事情,在杨绛先生的笔下竟然如此的温暖而充满情趣。
在干校的生活本身根本不可能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下放,意味着告别家乡,离别亲人,想想,一个个都是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知识分子,倏的就被要求去干农活,一个养尊处优的学者一下子沦就为了一个卖劳力的苦工。
在那个黑暗到看不见一丝曙光的年代里,很多人甚至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准备。
文杨绛散文心得体会范文2:为什么天地这般复杂地把风约束在中间硬的东西把它挡住,软的东西把它牵绕住。
不管它怎样猛烈的吹;吹过遮天的山峰,洒脱缭绕的树林,扫过辽阔的海洋,终逃不到天地以外去。
或者为此,风一辈子不能平静,和人的感情一样。
也许最平静的风,还是拂拂微风。
果然纹风不动,不是平静,却是酝酿风暴了。
蒸闷的暑天,风重重地把天压低了一半,树梢头的小叶子都沉沉垂着,风一丝不动,可是何曾平静呢风的力量,已经可以预先觉到,好像蹲伏的猛兽,不在睡觉,正要纵身远跳。
只有拂拂微风最平静,没有东西去阻挠它:树叶儿由它撩拨,杨柳顺着它弯腰,花儿草儿都随它俯仰,门里窗里任它出进,轻云附着它浮动,水面被它偎着,也柔和地让它搓揉。
随着早晚的温凉、四季的寒暖,一阵微风,像那悠远轻淡的情感,使天地浮现出忧喜不同的颜色。
有时候一阵风是这般轻快,这般高兴,顽皮似的一路拍打拨弄。
有时候淡淡的带些清愁,有时候润润的带些温柔;有时候亢爽,有时候凄凉。
谁说天地无情它只微微的笑,轻轻的叹息,只许抑制着的风拂拂吹动。
因为一放松,天地便主持不住。
假如一股流水,嫌两岸缚束太紧,它只要流、流、流,直流到海,便没了边界,便自由了。
干校六记读后感
干校六记读后感干校六记读后感(一)前几天把杨绛的《干校六记》重读了一遍,很薄的一本小册子,花2个小时就看完了。
在大多数人眼里视为灾难的事情,通过杨绛的文字,变得清新又温婉。
文字很朴实,折射出其为人性情的朴实。
她们夫妻间的爱护和情感,不温不火,似秋日的暖阳,明媚又不刺眼,这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相濡以沫的爱情吧。
除却茅厕积肥,挖井,看菜园子等风趣小事,有两个场景令人深深感喟:夜晚铺天盖地的大雨中,她却不愿呆在屋里,打着伞,迈着到膝盖的泥泞去看望自己的丈夫,按现在的说法,是给丈夫一个惊喜。
另一个是吃完年夜饭,怕丈夫眼睛不好找不到回家的路,先送丈夫回几里地外的家,等自己返回时,大雪已经覆盖了大地,辨认不出东南西北了。
就这样,艰难的冒着风雪找回家的路。
通过这两件小事,把夫妻之间那种情谊,全部不温不火的表达出来了。
都说知识分子自私,可在杨绛身上,你看到的只是质朴的情感和坚忍不拔的行动。
她的心是向外敞开的,处处是与任何艰难融合的姿态。
所以,她象柔韧的萱草一样,任何风雨都刮不倒她。
今年她应该是102岁的老人了,在人生的很多苦难之后,她享有平静悠长的晚年,能给自己和心爱的家人的人生画一个完美的句号,这是她应得的奖赏吧。
她是真正美丽动人的人(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是人)。
祝福这位老人!干校六记读后感(二)一个偶然的机会听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讲到《干校六记》,激起了阅读的好奇心。
可能是因为自己年龄阅历还没丰富到心如止水的境界,向来不喜欢散文。
之前虽然也读过杨绛先生的着作《我们仨》、小说《洗澡》《洗澡之后》。
但是相较而言,散文《干校六记》是给我印象很深的。
《我们仨》充满了家庭的温馨,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更像是三个互相依偎取暖的人儿围成的圈儿。
《洗澡》在我看的那本宣传语写着“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官场现形记》”我觉得非常不准确,她的语言更为平和,只是用近乎平淡的语言讲述一群知识分子在经历一段特殊的政治风暴时,所作出的反应。
同时《洗澡之后》又刻意去完成一个结局,一个经历大苦难之后,给人一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皆大欢喜的结局,真能如此吗?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上在经历如此巨大的灾难之后还能回到一起,和爱人携手共赴美好生活,还能释然吗?这可能是为了安慰人心吧!《干校六记》记述了1970——1972年间,杨绛夫妇在河南干校的种种“琐细的旧闻和飘零的感受”,作者用温婉淡然,近乎白描的手法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代画一幅意味深长的剪影。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
杨绛干校六记读后感读了杨绛的《干校六记》,我被书中流淌的真情实感所深深打动。
这本书记录了作者和她的丈夫钱钟书在上山下乡运动中被下放到新疆的经历,揭示了中国历史上悲惨的一章。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真实。
杨绛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智慧,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力,以真实的笔触记录了当时干校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从她的描述中,我能感受到她内心对家人、对爱情、对知识的深深思念,同时也感受到她对社会现象的冷静观察和批判。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生活的本质和人性的复杂。
通过作者对自己和他人的描写,我也深深地被书中的人物所打动。
特别是作者对她和钱钟书的爱情的真挚表达,让我感受到了爱情的伟大和坚韧。
即使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他们依然相互支持、彼此鼓励,让我对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同时也让我对干校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许多知识分子被迫下放到农村、边远地区,他们的权利和尊严被剥夺,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但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仍然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自我教育,克服了困难,保持了智慧和理智。
这让我深深地敬佩他们的精神品质和坚强意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历史的认知也有了新的解读。
干校生活虽然苦难,但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珍贵经验。
它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过去的不幸和错误,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和自由。
同时,它也给我们的当下带来了警示,让我们珍惜现在,不让历史的悲剧再次发生。
总之,杨绛的《干校六记》是一本温暖又深邃的作品,通过真实的叙述和深刻的观察,让我对历史、对人性、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感谢作者的真情流露,让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思考。
简述干校六记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简述干校六记的文学史价值与意义
《干校六记》是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包括《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
该书从不同侧面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下放到干校劳动改造的经历,具有一定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
1. 社会历史价值:《干校六记》以个人经历为线索,生动记录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遭遇和生存状态,反映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性状况,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
2. 文学艺术价值:作品以平实、细腻的笔触,真实地描绘了作者在干校的生活点滴,展示了她坚韧、乐观的人生态度。
杨绛的文字简洁、朴实,富有感染力,体现了她独特的文学风格。
3. 思想价值:书中所传达的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价值。
4. 对后世的影响:《干校六记》的出版,让更多人了解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真实情况,也让人们对杨绛的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这部作品对于研究“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历史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总之,《干校六记》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为人们了解“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一个窗口,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关于《干校六记》的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
关于《干校六记》的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干校六记》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1981年7月。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干校六记》的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关于《干校六记》的读后感范文五篇精选(一)第一次知晓《干校六记》这本书,是现当代文学老师在讲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时提到的,那时的自己,未看过《围城》,也没有看过老师随口提到的《我们仨》和《干校六记》,后面,抽时间看了《围城》,写了自己的一些小感想。
对于《围城》这本小说,很久之前就想拜读,但一直搁浅,听各种讲座,都差不多有三位教授讲过这本书,这次终于捡起这本书,因未在图书馆找到实体书,所以看了金金姐发的电子版。
《围城》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
不仅仅是婚姻,世间万物都是如此,人就是如此矛盾的动物。
”看着门里门外的人进进出出,自己却不小心就这样坐在门里看了一辈子,但看得清总好比过得糊涂。
或许还没到合适的年龄,还是没有看懂《围城》这本书,也不打算在大学期间重读,等真正到了合适的年龄,或许再读也不迟。
后面,又看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看这本书,缘于看到一份各个大学图书馆借书排行榜,《我们仨》位列我国第一理科学府清华大学的第四名,前三本是类似于偏理科的书,其中好像有《时间简史》,但自己都没看过。
总觉得一部回忆录似的文学书占据理科第一学府图书馆借书的第四名,觉得自己很有必要看一看,何况听闻这本书也很久了,只知道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是国礼,但自己也没读过,本想读读她的《干校六记》,后来在图书馆没找到这本书,也就作罢了。
但看完《我们仨》后,决定再看看杨绛先生的作品,尤其是《干校六记》,因为《我们仨》是本心痛加温暖的书,看完后,我对家、对父母有了新的体会。
终于抽出时间看了《干校六记》,文本很短,只有两万八千多字,短短一个多小时我就读完了,但心里感慨万千,不禁想起了季羡林老先生的《牛棚杂忆》,都是时期的故事,每读类似的书,就再一次体会到的残酷,在那个黑暗的时代,能咬紧牙活下来,真的已经是一个奇迹。
冰冷的时代 温润的情感
冰冷的时代,温润的情感——评析《“小趋”记情》《“小趋”记情》是杨绛《干校六记》里的第四记,在“别”“劳”“闲”“情”“幸”“妄”六记里,“情”记以情触人心弦,以情发人深感。
但此情经作者有意的克制,经平常小事的铺叙,经看似淡然平实语言的包裹后,褪掉了一般批判文学的激烈情感与浅薄思想,沉淀了深沉温润的真情,对疯狂荒谬社会现实的冷静清醒的审视与无声苦涩的控诉以及冲淡平远恬然从容的人生态度。
《“小趋”记情》记的是小趋和下放到干校菜园的知识分子间的情谊。
小趋是一只出生不久无依无靠被诗人从砖窑里抱回的一只小黄狗。
收留流浪狗在当下算不得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但在当时,在狗被视为资产阶级夫人小姐的玩物的时代,在疯狂批判“走”“资”“修”的时代,在人命被视为草芥更不说狗命如何的时代,诗人的行为称得上是惊世骇俗了。
但诗人的执意无形间流露了他内心的孤独。
受到诬陷、只身下乡、成天劳作,何者可解忧,何者可解聊。
内心孤苦的人们给小狗取名字,造小窝,只可惜能用的只有残砖断瓦,冷硬的黍秸,加上小窝周围纵横的冰冷的泥浆浑浊的水渠,知识分子们的热心却连给小趋提供温暖住处的能力也不够。
当然即便是他们自身也没有个温暖的住处,还不是远下他乡,妻子分离,以天地为盖庐。
人和狗的生活想来大致是差不多的吧。
知识分子们从厨房里拿出白薯头头和零碎的干馒头泡软了喂小趋,就是因为这点吃食,他们受到了“正确”的老先生的疾言厉色的训斥,居然拿白面喂狗,人不如狗云云。
知识分子们抱愧,只好用嘴边剩下的白薯零块喂小趋。
“其实,馒头也罢,白薯也罢,都不是狗的粮食。
”这是作者在这次事件后的结语,不到20字,无一字含作者的爱憎,淡漠的甚至有些隔膜的语言读来却让人倍感苦涩。
这竟是人哪,连一点点粮食都不愿施舍与狗的人哪,与狗抢食的人哪!为了报答知识分子救命与收养之恩,小趋以真诚的狗心示人。
“因为默存总拿带毛的硬肉皮或带筋的骨肉”即狗的正经吃食给小趋,“小趋一见它就蹦跳欢迎”,“它远远看见默存,就迎上前去,跳呀,蹦呀,叫呀,拼命摇尾巴呀,还不足以表达它的欢欣,特又饶上个打滚儿;打完一滚,又起来摇尾蹦跳,然后又就地打个滚儿。
它为我们保存了人性的温暖——《小趋记情》解读
它为我们保存了人性的温暖——《小趋记情》解读作者:黄键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7年第6期摘要:在杨绛的《干校六记》中,《小趋记情》是一篇透着较多亮色与轻松的文章,文章的叙述充满机趣与幽默,显示了作者及其同伴们在艰难的岁月中仍然努力保持着心灵的自由与人性的温情,而对于小趋的种种记述则更透露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极“左”意识形态在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中所投下的阴影,而小趋则成为杨绛等人在艰难的生活环境中寄托与守护人性温情的一个特殊存在。
关键词:幽默心灵自由人性温情在杨绛的《干校六记》中,《小趋记情》无疑是一篇非常独特的文章。
仅就题目而论,这篇文章也与其他“五记”颇不相同,其他“五记”的题目,都是“记”前是一个动词性的词,“记”后跟着一个形容词性的词,动词的主语自然是“我”或者“我们”,记的是“我”在种种事态中的体验与状况。
只有“小趋记情”,在“记”前是一个名词,“记”后跟着的“情”也是一个名词,这样的题目提示出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似乎是这只名叫“小趋”的小狗。
尽管在如今这个宠物流行的时代,爱狗甚于爱人已不足为奇,但是考虑到这篇文章所书写的那个有些遥远的年代,而且在其他几无祥和之气的“五记”之中,这篇文章仍然显得极为另类与醒目,我们不禁好奇,这条小狗究竟对于杨绛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以至于当杨绛在记述当年那一段生活的时候,要专门为它写这样一篇“记”?“六记”当中,这是唯一一篇透着较多亮色与轻松的文章。
文章开头从小趋名字的由来写起,读来令人不禁莞尔。
区区一条小狗的名字,其中却颇隐含着一些曲折与机趣。
原来小趋之名来自于诗人与阿香两个人的玩笑:阿香为小狗取名“小趋(区)”,这是将小狗算作区诗人的女儿,诗人给予了机智的报复———将小狗与阿香排行,取名“阿趋”,但是因为“小趋”比较顺口,就叫开了。
在其他“五记”灰暗阴郁的气氛中,这篇文章一上来就给我们一种轻松幽默的谐趣。
这多少显示出,尽管干校的生活压抑而痛苦,但是,这些人似乎仍然保有某种心灵的自由度,一个人只有在心灵上自由、精神上有余裕的状态下才有可能有心情玩幽默,正如周国平说:“幽默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宽容的微笑。
高三作文坦然生活--评《干校六记》
高三作文坦然生活--评《干校六记》
《干校六记》是一本纪实散文集,一共六篇。
杨绛先生记录了她在文革下放干校期间的一些琐事。
杨绛先生说“回京已八年,琐事历历,如同在目前,这一段生活是难得的阅历,因此作六记。
”
初识《干校六记》,由于知道它是反应文革期间的一些事,总以为该是布满火药味的,满是不满而气愤、不满或是埋怨。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小引中写的:“学部在干校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搞运动,清查‘五一六分子’。
干校两年多的生活是在这个批判斗争的气氛中度过的;根据农活、造房、搬家等等需要,搞运动的节奏一会子加紧,一会子放松,但仿佛间歇疟疾病,始终缠住身体。
”在这样一场受熬煎的运动之后,会不怨恨有所埋怨吗?然而,读完之后才发觉,《干校六记》透露出来的是杨绛先生的那份心境:以平和的心态坦然的面对生活的责难,不偏不倚。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史无前例的大运动,期间有多少大事,《干校六记》中不管是《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还是《“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都只是这场大运动中小得不能再小的一些琐事。
“‘记劳’,‘记闲’,记这,记那都不过是这个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
事的小穿插。
”然而,杨绛先生记录下这些琐事,“那番往事,究竟是我一生难忘的亲身经受,也是应当让大家知道的一段历史,别人的传奇都不详、不尽、不实。
我应当在自己有生之年,把这段往事公之于众,我说的话可有我负责。
”。
杨绛:干校六记之“小趋”记情
杨绛:干校六记之“小趋”记情文丨杨绛我们菜园班的那位诗人从砖窑里抱回一头小黄狗。
诗人姓区。
偶有人把姓氏的“区”读如“趋”,阿香就为小狗命名“小趋”。
诗人的报复很妙:他不为小狗命名“小香”,却要它和阿香排行,叫它“阿趋”。
可是“小趋”叫来比“阿趋”顺口,就叫开了。
好在菜园以外的人,并不知道“小趋”原是“小区”。
我们把剩余的破砖,靠窝棚南边给“小趋”搭了一个小窝,垫的是秫秸;这个窝又冷又硬。
菜地里纵横都是水渠,小趋初来就掉入水渠。
天气还暖的时候,我曾一足落水,湿鞋湿袜渥了一天,怪不好受的;瞧小趋滚了一身泥浆,冻得索索发抖,很可怜它。
如果窝棚四围满地的积秸是稻草,就可以抓一把为它抹拭一下。
秫秸却太硬,不中用。
我们只好把它赶到太阳里去晒。
太阳只是“淡水太阳”,没有多大暖气,却带着凉飕飕的风。
小趋虽是河南穷乡僻壤的小狗,在它妈妈身边,总有点母奶可吃。
我们却没东西喂它,只好从厨房里拿些白薯头头和零碎的干馒头泡软了喂。
我们茶园班里有一位十分“正确”的老先生。
他看见用白面馒头(虽然是零星残块)喂狗,疾言厉色把班长训了一顿:“瞧瞧老乡吃的是什么?你们拿白面喂狗!”我们人人抱愧,从此只敢把自己嘴边省下的白薯零块来喂小趋。
其实,馒头也罢,白薯也罢,都不是狗的粮食。
所以小趋又瘦又弱,老也长不大。
一次阿香满面扭怩,悄悄在我耳边说:“告诉你一件事”;说完又怪不好意思地笑个不了。
然后她告诉我:“小趋——你知道吗?——在厕所里——偷——偷粪吃!!”我忍不住笑了。
我说:“瞧你这副神气,我还以为是你在那里偷吃呢!”阿香很耽心:“吃惯了,怎么办?脏死了!”我说,村子里的狗,哪一只不吃屎!我女儿初下乡,同炕的小娃子拉了一大泡屎在坑席上;她急得忙用大量手纸去擦。
大娘跑来嗔她糟塌了手纸——也糟塌了粪。
大娘“呜——噜噜噜噜噜”一声喊,就跑来一只狗,上炕一阵了舔吃,把炕席连娃娃的屁股都舔得干干净净,不用洗也不用擦。
她每天早晨,听到东邻西舍“呜——噜噜噜噜噜”呼狗的声音,就知道各家娃娃在喂狗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小趋”记情》浅析杨绛的干校文学
作者:刘美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
摘要:干校文学是将文化大革命阶段干校生活作为创作背景,其中的内容与思想具备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杨绛先生的干校文学创作风格是非常淡泊而且写实,通过坚韧不拔的人文情怀来吸引众多读者,本文则是结合《“小趋”记情》来分析干校文学,进一步了解杨绛先生独有的创作风格与思想情感,同时也对在当时生活中的人物心理情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关键词:《“小趋”记情》;杨绛;干校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01
一、引言
《干校六记》是在1981年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其中包含了《下方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以及《误传记妄》六篇作品,作者杨绛先生分别从衣食住行、友情、爱情等多方面来体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中的干校劳动生活,同时从不同的经历、情感等视角来抒发自身对劳动改造的感受,身处异地的思想之情,睹物思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现实深深的无奈和苦涩,同样也由于杨绛先生经历了人生风浪,而在这种境遇下并没有激烈的不满情绪,更多表现出的是从容。
本文选择《“小趋”记情》来分析干校文学中的具体情感,其中的内容是阐述了杨绛先生在劳动生活中和同志们一起收养了一致流浪狗,是一篇叙情文,通过饱满的情感来展现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的真实情感,引发众多读者的情感回应并展开了深入的思考。
二、《“小趋”记情》概述
在文中,“小趋”是一只无处可依、无人可靠的流浪狗,当大家把“小趋”带回来的时候,它的身上满是泥水,而且在冷风中瑟瑟发抖,但是大家并没有什么能用的东西来帮“小趋”擦干身体,于是便将它带到温暖的太阳下。
小趋的“家”是大家用废弃的砖头和黍秸搭建起来的,在晚上时候会透进来冷风,但是,尽管是这样的艰难环境下,“小趋”还是顽强的活下来了。
接二连三的生活困难并没有阻挡“小趋”的成长,而且“小趋”依然保持着一颗热忱的心,每天都喜欢围着大家玩闹,给每个人释放着最大的善意,会因为杨绛给它提供的一些剩饭菜而高兴。
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杨绛先生并没有大肆渲染,而是采用诙谐的方式来展现,“小趋”对于生命中出现的困难,或者是“砸”到它身上的挫折,它都没有表现出愤怒或是不满的情绪,反而对生活依然有善意,并以快乐的情绪来度过每一天。
和其他知青文学作品相比,干校文学没有过多的愤懑,反而体现出一丝从容和淡泊,当杨绛先生被迫接受劳动改造的时候,已经是一位年近60岁的老人了,对于干校劳动生活中的所有困难,杨绛先生并没有不满或者是反抗,她选择了承受这一切,运用轻松的叙事方式来体现生活中的困苦,而这种逆境中的从容在文章中随处可见。
三、《“小趋”记情》人物心理分析
大概是由于被温柔以待的原因,“小趋”从刚开始时候就十分喜欢和大家玩乐。
而对喂过自己的杨绛先生更是非常依赖,比如是当杨绛先生要去劳动的时候,“小趋”就会紧紧地跟在“我”身后,之后“小趋”被送走了还要自己回来找“我”,也正是因为“小趋”的知恩图报对干校劳动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产生了影响。
“小趋”的知恩之情不仅是体现在收养它的人身上,同样也在干校生活中其他人也能够感受到“小趋”表现出来的善良,这种温暖的感情让大家在艰难的生活中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而且更有力量来面对各种挫折。
杨绛先生在这样积极而又温暖的帮助与陪伴下,不仅显得非常珍贵,同时也让杨绛夫妇两人在乏味的劳动生活中感到些许的庆幸。
在文中,杨绛先生会提到北京生活,会因为相似的事物而引起回忆,但今时不同往日,以往的欢乐生活与子女的陪伴都转变成眼前单调的干校劳动生活,又加上女婿因为无法忍受而愤然离世都增加了杨绛先生的难过之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是没有言论自由的,无法畅快语言,时刻绷紧一根弦在生活,缺乏生活的归属感,和对子女的深切思念,都让杨绛先生十分珍惜“小趋”。
“小趋”可能是因为“我”收养了它,而对非常依赖并且认定“我”是它的主人,而“我”如此依赖“小趋”,就是因为强烈的诉说情感,同时希望有人能够时常陪伴左右。
四、结论
与其他知青文学作品相比,杨绛先生的干校文学中接受劳动再教育的人年龄会更大,社会阅历也更丰富,过了大半的人生经历了多个风浪,而这也是让每个人能从容面对艰苦的劳动改造生活环境。
此外,由于在被迫接受劳动改造之前,其中许多人都早已经定型了生命轨迹,和只有一腔理想的知青不同,许多人都是各自领域中的优秀人才,而且获取了出色的成绩,而劳动改造则是剥夺了他们原有的生活色彩,因此痛苦之情自然更加深刻,一生的信仰被全部摘除,几十年的人生观要进行转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艰难的。
对于知青来说,劳动改造只是让他们接受思想教育,体验下乡生活,感受的生活困难,增加人生的阅历;但是,对于干校中的人,勞动改造意味着思想和观念的改造,而这种改造一定是痛苦而苦涩的。
因此,“小趋”到来之后给大家给予的善意,让每个人在痛苦的生活中感受到积极向上的情感,在互相的陪伴中感受到生活的希望,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与向往。
参考文献:
[1]朱寒嘉. 夜读《干校六记》[J].文学教育(上),2016,(08):188.
[2]杨绛. 杨绛全集[J].全国新书目,2016,(05):21-22.
[3]闫玉婷. 杨绛的智性散文[D].山西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