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读书报告
教师看书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使命。
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近期阅读的心得体会,以供大家参考。
二、阅读书目及心得1.《教育的情调》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阐述了教育的真谛,让我明白了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情怀。
以下是我从书中获得的几点启示:(1)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个性,让教育充满温度。
(2)教师应具备同理心,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3)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典之作,书中关于教师工作的建议,对我触动颇深。
以下是我从书中获得的几点启示:(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教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勇气》这本书让我对教师角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提到“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守护者”,这让我深感责任重大。
以下是我从书中获得的几点启示:(1)教师要勇敢面对教育中的挑战,敢于创新,不断追求卓越。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3)教师要善于与学生沟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育是什么》这本书让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作者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以下是我从书中获得的几点启示:(1)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
(2)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学生的潜能。
(3)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三、阅读体会与反思1.阅读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
2.阅读让我认识到,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教育学类著作读书报告
教育学类著作读书报告《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学家约翰·杜威的代表著作之一。
这本书是对教育哲学的经典著作,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以及如何实现优质教育。
首先,杜威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教育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使其成为自主的人。
他强调了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其次,杜威强调了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他认为教育不应该只是教师对学生的灌输,而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
这种互动是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来实现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要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
第三,杜威强调了实践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只有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体验和发现问题,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教师应该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性的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杜威还对教育的社会意义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的个体,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这种教育,不仅仅关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关注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总的来说,《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是一部对教育思想进行系统探讨的经典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从中我了解到,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通过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互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养和公民意识的个体,他们能够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顾明远
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思想汇前不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一份新的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70年以来,继1972年发布的学为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简称富尔报告和1996年发布的教育,内在的财富简称德洛尔报告以后第三份重要的报告;这份报告必定像前两份报告那样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1.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反思教育下面简称报告面对世界新的挑战,提出教育应负的责任和教育的变革,提出要重新定义知识、学习和教育;总的精神如报告导言中说的:教育应该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社会正义、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为可持续的未来承担共同责任;在教育和学习方面,要超越狭隘的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采取开放的灵活的全方位的学习方法,为所有人提供发挥自身潜能的机会,以实现可持续的未来,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报告提出未来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报告强调经济发展必须遵从环境管理的指导,必须服从人们对于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的关注;报告认为,人文主义方法可以让教育辩论超越经济发展中的功利主义作用,应对全球学习格局的变化;教育和学习要超越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将人类生存的多个方面融合起来;要将通常受到歧视的那些人包容进来,包括妇女和女童、土着人、残疾人、移民、老年人以及受冲突影响国家的民众;这将要求采用开发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法;由此,报告提出,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2.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关于教育是全球共同利益的理解,报告在最后一章作了详细的解释;我认为有这么几层意思:一是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报告强调教育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教育要尊重生命、尊重公正、平等,使人们过上有尊严和幸福的生活;报告提出:“根据当前形势重新审视教育权”;指出:“国际发展讨论常常会将教育作为一项人权和一项公益事业;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并且有助于实现其他各项人权”;这意味着国家要确保尊重、落实和保护受教育权,除了提供教育之外,还必须成为受教育权的担保人;报告批判了功利主义和经济主义;报告认为,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报告说:“教育的经济功能无疑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超越单纯的功利主义观点以及众多国际发展讨论体现出的人力资本理念;教育不仅关系到学习技能,还涉及尊重生命和人格尊严的价值观,而这在多样化世界中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维护和增强个人在其他人和自然面前的尊严、能力和福祉,应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根本宗旨;”二是强调教育的共同利益;报告认为,“共同利益”可以定义为:“人类在本质上共享并且互相交流的各种善意,例如价值观、公民美德和正义感;”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概念超越了个人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共同利益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在界定什么是共同利益时,强调参与过程,知识必然成为人类共同遗产的一部分;指出,“要在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这意味着知识的创造、控制、获取、习得和运用向所有人开放,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报告批评了教育私有化,并为知识的私有化趋势担忧;报告说:“教育是社会平等链条上的第一环,不应将教育出让给市场;”教育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国家要确保教育权的落实;三是强调多样性、多元化;报告认为,共同利益的含义必须根据环境的多样性以及关于幸福和共同生活的多种概念来界定;共同利益有多种文化的解读;因此,在尊重基本权利的同时要承认并培养关于环境、世界观和知识体系的多样性;教育作为共同利益应该具有包容性;因此,必须探索主流知识模式之外的其他各种知识体系,承认并妥善安处其他知识体系,而不是将其放在劣势地位;这里指的是各种社会、民族,特别是弱势群族的文化知识体系;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过去人们总是用工具理论来解释教育;教育要不是作为阶级斗争、政治斗争的工具,要不就是作为经济增长的工具,缺乏对教育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缺乏教育对人的本体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的确离不开政治和经济并要为它们服务;但教育更是人的权利,同时只有人个体得到发展,才能为政治经济服务;3.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报告认为,面临当前的社会挑战,学习方式需要改变,要重新定义学习的概念;学习可以理解为获得信息、认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既是过程,也是这个过程的结果;学习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个人行为,也是集体努力;学习是由环境决定的多方面的现实存在;报告批评当前国际教育讨论张口闭口谈学习,但“主要关注的是教育过程的结果,而往往忽视了学习的过程;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面对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变革,教育要帮助人们改变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同时,报告认为,教育作为全球共同利益,需要采用开放和灵活的全方位的终身学习方式;过去,把教育理解为有计划、有意识、有目的和有组织的学习;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都是制度化的;但是人的许多学习是非正式的;“我们在生活中学习到的许多知识并非有意为之;这种非正式学习是所有社会化经验的必然体验;”所以要重视非正式学习;报告提出要“反思课程编排”,强调人文主义课程和多元化课程,反对一切文化“霸权”、定型观念和偏见;把课程建立在跨文化的基础上;当今世界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改变了人们获取消息和知识的途径、交流方式;报告认为,数字技术为表达自由创造了更多机会,但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关心的重大问题:个人信息涉及隐私和安全等重要问题;需要用法律和其他保障措施来防止数字技术的误用;“在这个新的网络世界里,教育工作者需要帮助新一代‘数字国民’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应对现有数字技术乃至今后更新技术的伦理和社会问题;”4.学校教育和教师不会消亡在数字化、互联网时代,学校和教师起什么作用会不会消亡报告的回答是否定的;报告提到,现在有些人认为,由于电子学习、移动学习和其他数字技术提供了大量学习机会,学校教育没有前途;但是报告认为,正如富尔报告和德洛尔报告中说的,虽然知识的来源改变了,人们与知识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也改变了,但正规教育系统变化缓慢;因此,报告认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没削弱;学校教育是制度化学习和在家庭之外实现社会化的第一步,是社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学会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不应只是个人的事情,作为一种社会经验,需要与他人共同学习,以及通过与同伴和老师进行讨论及辩论的方式来学习;”这一段话,既说明学校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又说明当代学习方式的变化;学习不是个人埋头读书,需要与同伴和老师共同学习;当然,数字化、互联网大大拓宽了学习空间,给以课堂为中心的学习带来挑战;报告介绍了慕课MOOC和移动学习的方式和特点,但目前的发展趋势是从传统教育机构,转向混合、多样化和复杂的学习格局,实现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和非正式学习,让学校教育和正规教育机构与其他非正规教育经验开展更加密切的互动,而且这种互动要从幼儿阶段开始,延续终生;报告指出,某些人起初预测,教师职业会消亡,数字技术将逐步取代教师;但报告认为,“这种预测已不再令人信服”,教师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从幼儿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学习轨迹通过不断扩大知识库来实现发展与进步;”因此“所有国家必须仍将有效的教学职业视为本国教育政策的优先事项;”顾明远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链接富尔报告发表在1972年,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充满了科学主义和经济主义的精神;该报告认为: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世界,科学技术革命把人类带入了学习化社会;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和社会的变革;而“教育是随着经济的进展而进展的,从而也是随着生产技术的演进而演进的”;因而科学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与训练,也就是教育有了全新的意义;报告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概念,并特别强调“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两个基本观念;这两个观念影响了世界教育的发展;德洛尔报告发表在1996年,是在世界经济经过七八十年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逐步走向衰退的时候,也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人们期望21世纪经济能有更好的发展、社会矛盾能有所缓解、环境得到有效的改善;报告充满了乐观主义和理想主义的色彩,并对教育充满了希望;在教育上提出“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
教育读后感二年级
教育读后感二年级《教育读后感》读完《教育》,我深感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塑造人性和培养品质的过程。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令人深思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部分:教育变革的力量本书首先聚焦于教育变革的力量。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坚持理念的教师,他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用心去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师们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深入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方式。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挖掘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
第二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书中还提到了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书中描述了一对父母用心教育孩子的故事。
他们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同理心的人。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也同样重要的发生在家庭中。
第三部分:学校环境的作用《教育》中也强调了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尊重和帮助。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教育。
第四部分:教育的意义及挑战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塑造人性和培养品质的过程。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和挑战,如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布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结语通过阅读《教育》,我深刻理解到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培养和品质的塑造。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育常识读书心得体会四年级下册
教育常识读书心得体会四年级下册最近,我读完了四年级下册的《教育常识》这本书。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这样一本以教育为主题的书籍。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教育的了解更加深入了。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读后感。
第一部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在这一部分,书中谈到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教育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它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我通过这本书了解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品德、智慧和创造力。
只有通过全面的教育,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第二部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这一部分介绍了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书中提到了教育的多样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我认为,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
第三部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一部分探讨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书中指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互补充的关系,两者缺一不可。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教育环境,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学校教育则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和社交平台,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并明白了双方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培养学生。
第四部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这一部分涉及了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很多挑战,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教育公平的缺失等。
通过学习这一部分,我深深意识到,教育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解决教育的问题,提升教育质量。
第五部分:个人成长和教育的关系在这一部分,书中着重强调了个人成长和教育的关系。
教育对于个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个人的成长则反过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我通过这本书明白了,个人成长需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育,努力学习和锻炼自己的能力。
只有通过个人的不断努力和发展,才能获得更好的教育。
教育是什么读书笔记高一下册
教育是什么读书笔记高一下册教育是什么:读书笔记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和成才之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环。
在高一下册的学习中,我读了很多关于教育的书籍,这些书籍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和对教育的理解。
在这篇读书笔记中,我将结合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分享我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的思考。
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指从出生到成长过程中,通过教学和学习,在社会和学校等教育机构中接受的知识与技能的系统培养过程。
然而,我认为教育的本质远不止于此。
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流的过程。
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人的品德、个性和价值观念。
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非单纯追求知识的增长。
在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有担当的人才。
二、教育与学习教育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是教育的核心活动,而教育则为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指导。
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通过思考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能够主动地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和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除了自主学习,交互式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交互式学习强调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问题,培养批判思维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三、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社会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社会对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出了诸多要求和挑战,而教育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育应该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教育应该关注社会变革和科技进步的发展方向,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学校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教育基础》读后感
《教育基础》读后感教育基础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促进社会发展等重要使命。
在读完《教育基础》这本书后,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下面将从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读后感。
一、教育的本质1.1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
书中提到,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的过程,这些都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
1.2 教育是一种持续的过程。
教育不仅仅发生在学校课堂上,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形式,贯穿整个人生。
1.3 教育是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手段。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取知识、培养技能、提升素质,实现自身潜能的最大化。
二、教育的目标2.1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个体在道德、智力、体魄、美感等方面得到平衡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3 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发展,更应该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社会做出贡献。
三、教育的方法3.1 个性化教育。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3.2 多元化教育。
教育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包括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教育与技术的结合。
现代教育需要与技术相结合,利用互联网、智能设备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育的挑战4.1 教育资源不均衡。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等问题依然存在,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解决。
4.2 教育质量不高。
一些学校存在教学质量不高、教育资源浪费等问题,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改善教育管理机制,提高教育质量。
4.3 教育体制改革困难。
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向更加科学、民主、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2024年教师暑假读书心得范本
2024年教师暑假读书心得范本2024年的暑假对我来说是格外充实的一段时间。
作为一名教师,暑假是我调整状态、充电学习的最佳时机。
今年的暑假里,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阅读当中,通过阅读图书,我不仅更新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获得了很多启示和思考。
下面,我将结合我阅读的几本书,分享一下我的读书心得。
1.《教育的本质》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作者通过对教育的定义、分类以及不同教育哲学流派的分析,引导读者思考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在阅读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情感、有价值观的人。
2.《阅读的力量》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阅读的重要性和好处。
阅读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思维的活动,可以开启我们的想象力,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阅读,我们可以拓宽眼界,了解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思想。
同时,阅读也是培养情感和人文素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我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引领者和榜样,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并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教育技术的新未来》这本书介绍了教育技术应用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景。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通过教育技术,我们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很多新的教育技术应用案例和实践经验,比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
我深感教育技术的发展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潜力,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积极学习和应用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体验。
4.《教育的逻辑》这本书对教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思考。
作者通过逻辑学的方法,解析了教育中的各种概念和问题,如教育的目标、教育的方法、学生评价等。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我的生本教育]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我的生本教育]》摘要:比如,作文的能力,犹如叙述说话的能力,其实是最贴近于本能的,然而,我们满怀热情的教,年复一年,花费了许多精力,却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它正在改变教育生态,它拒绝冗繁,通过教育的生态保护,让所有的人,享受为生命的神奇所蕴育的美好的教育,它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的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展示,甚至主动评价《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我的生本教育首先,用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来开启我的读书报告: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
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已,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好书能使人审视自己,好书能使人反思自己,好书能使人改进自己。
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无疑引起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
这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郭教授的《教育激扬生命》,有关生本教育,我有几点想法。
学习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之后,我才对这个陌生的词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谓的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教育的宗旨不应是控制生命,而是要激扬生命,教要以学为皈依,让生命自己行动,让生命扬起风帆。
所谓教学,应该是教师支持下的学生的自主学习。
而我们现在的教学用个词来描述就是师本教育,而更让我感慨的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似乎已经满足不了科技、信息时代孩子们的好奇心,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意识到了,开始迈出了课改的步伐。
我相信,刚接触生本教育的老师肯定都有这样的困惑,尤其要说的是生本教育可是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学生。
在我还没接触生本教育之前,我对素质教育这个词可不陌生,可是如果让我说出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我还真说不准确,但是读了郭教授的生本教育之后,我认为,生本教育和素质教育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进行的素质教育,增添了不少活跃的课外活动,也常常将以学生为主挂在嘴边。
而生本教育以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去学习。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我所看的这本《什么是教育》作者是卡尔·雅斯贝尔斯,出自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于1991年,由邹进翻译。
雅斯贝尔斯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作为二十世纪“视野最辽阔”的存在哲学家,雅斯贝尔斯用他的教育观,直接并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什么是教育》从雅斯贝尔斯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为世人认识和理解教育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领我们去探寻教育的真谛。
该书由三个部分组成:什么是现代教育,教育的本质与现代,现代的学校教育。
(一)教育的本质是“教育即生成”雅斯贝尔斯在书中反复提及“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
这种思想使得在他的教育观中,他始终秉承的是成就人的灵魂的思想,强调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学科知识的堆砌。
他清晰的认识到在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人这个主体。
这在当今的教育中仍然是十分重要的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去解放“人”,去时间教育改革,而不是用教育压抑人的灵魂,就像他说的“仅凭金钱人们还是无法达到教育革新的目的,人的回归才是鉴于改革的真正条件”。
(二)教育的过程是“精神性交往”雅斯贝尔斯将教育的交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教育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二是教育是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三是教育是个体自我教育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他的观点中仍有许多可以为今所用的高见。
他倡导正在教育过程中应是没有权威和中心存在的师生平等交流关系。
他也倡导在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被机械地灌输,机械地接受,而是主动去汲取知识,去寻找自己的意识,成为一个思想上的独立的人。
同时,学生也应该学会自我教育,将自我放在教育的两个面,自我练习,自我成长,“不要追随他人,要追随你自己”。
(三)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雅斯贝尔斯从个人和社会的两个方面上都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本质阅读
教育的本质阅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的全面素质,让人们获得自我提升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作为获取知识和扩展视野的主要途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教育的本质与阅读的关系角度探讨教育的价值,以及阅读在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使人发展成全面人格,培养人的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过程。
它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关注人的实际需求和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使人们具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社会的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的认知和情感,帮助人们不断实现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需要多种手段来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其中阅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途径。
阅读与教育的关系阅读作为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不仅仅是教育的一部分,更是教育的基础和核心。
通过阅读,人们可以获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拓展视野,增强综合能力,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阅读不仅可以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还可以引导人们审视社会现实,反思自我,促使人不断进步。
教育需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和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各种观点和文化,拓展认识边界,提高思维深度和广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
阅读在教育中的作用阅读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增长见识,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情感情感,提高学习效率和成绩。
首先,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主动性,增强记忆力和理解能力,使学习更加有效果。
其次,阅读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帮助他们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观点。
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书籍和文章,学生可以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增加见识,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另外,阅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好书,学生可以学习到优秀的文字表达技巧,提高写作水平,拓展词汇量,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书报告——从中国传统文化谈人性塑造学校:专业:班级:学号:姓名:《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书报告——从中国传统文化谈人性塑造一、书名: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二、著者:贾馥茗三、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四、页数:205五、内容概要:《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是由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家贾馥茗教授据其六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写就的。
全书包括五个章节,从“天道自然”出发围绕人性展开综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提出人道教育要旨,探索教育的本质。
第一章“从人开始”,围绕人的生命历程,提出人的生长倾向应体现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阐述了自我期望的心理和意志力及追求意义与人生价值。
第二章“人性论点”,对古代中外的人性善恶说分别加以比较评析,挖掘人性内涵,倡导从人的作用着眼。
认为人性善恶源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形成的关系,善恶的辨别在于“行为”,而行为的决定,又出于意志和意向,善行是“基于人情的最基本的必需”。
第三章“率性修道”,紧承上一章分析了人性善恶,就开始提出如何引导人“弃恶从善”。
作者主张率人性,修人道,修己成人。
从《中庸》的“率性之谓道”引出导发潜能之善、善用可塑性、排除不良习染、确定方向几个方面的作法。
主张修己,君子之道,通天彻地的人道,提出修仁、行义、致诚的道德原则。
并且还注意了教师的作用,对教师的修养和教育模式也作出了要求。
第四章“人道上承天道”,阐述完人道修为,作者将人道最终回归到了天道,认为除了“人”自身的作用外,还应注意自然万物的影响,引经据典,以《周易》为本,强调了天道的作用和精神,总结出人道配天道的模式,是人性塑造的最佳模式。
最后一章“人道教育要旨”,在前文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概括,提纲挈领,明确说明了人道教育的原则,得出以发展人性为本,以培养生活能力为基,因材施教,把握教育的适应性与不变性这四点发展人道教育,至此作者倡导的人道教育观构建完成。
《什么是教育》读书报告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一、著作背景1.写作背景雅斯贝尔斯1909年在医学院毕业,到海德堡精神科病院工作。
当时艾米·卡普林(Emil Kraepelin)已经在那里工作。
雅斯贝尔斯对当时的医学界对精神病的研究方式很不满,立志要改善精神病学研究。
1913年,他在海德堡大学得到临时心理学教师一职。
后来,转为长期聘任,从此不返回临床工作岗位。
40岁的雅斯贝尔斯,从心理学转投哲学,并且扩展到精神病学的工作。
他便成了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在德国与欧洲享有盛名。
1948年雅斯贝尔斯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大学工作。
他在哲学界中仍然表现突出,直到1969年与世长辞。
2.作者简介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1969年),他是德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一生从教四十多年的教育家。
曾任海德堡大学、巴塞尔大学等大学教授,对教育具有深刻的洞见。
如果你不是雅斯贝尔斯的至亲好友,那么当你去拜访他的时候,他一定会高高在上地坐在他的沙发椅中,就像一位亲王那样从他的宝座上慈祥地俯视着你。
他会听你谈论上帝、世界和人类的知识。
但是他会在亲切地赞同或反对之后,继续陈述他自己的观点。
有人说,这多少有点仪式化的小把戏中的些许威严,不免让你顿生凉意。
这的确就是卡尔·雅斯贝尔斯的写照。
他年幼时得过一种怪病,使他无法进行爬山、骑马、跳舞等激烈的运动。
于是,他长期过着单调的生活,显得十分孤独而又很难与别人进行沟通。
除了公务,他从没有去过公共场所。
而在大学教书期间,他和同事间也从来没有什么亲密的联系,更不用提他对哲学家大会的厌恶了。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孤独地,但又十分固执地同所有人辩论。
他的这种不容分辩的说教口气,被有的人称作“雅斯贝尔斯式的表演”。
3.写作意义全书以“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从宏观教育谈起,对教育的本质、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的意义和任务、大学教育等方面有深刻的洞见,集中反映了他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
教育的目的读后感教育的目的,是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以教育的目的为中心,探讨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意义,对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这本书中,杜威通过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进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有责任感的人。
他强调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分数和成绩。
在我看来,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在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传统的死记硬背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这也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另外,教育的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品格。
在这个物质丰富、精神贫乏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通过阅读教育的目的,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我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使他们成为有思想、有创造力、有责任感的人。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也可以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希望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够读一读这本书,认真思考教育的真正目的,为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教育 读后感
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
《教育》是一部由艾略特·斯派策所著的小说,通过描写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这部小说让我深刻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以及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严格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有用的人才。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却使得孩子们感到压抑和失落,他们渴望自由和独立,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
另外,小说中也展现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
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主人公的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这使得孩子们感到压力巨大,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
这让我明白到,家庭教育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而是要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阅读《教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
而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不应该过分干涉孩子的成长,而是要给予他们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
而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成为有用的人才。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快乐地成长。
读教育的本质有感
读教育的本质有感
引言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然而,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我
们往往会被琐碎的任务和流程所淹没,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本质,并思考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更好地体现这一本质。
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
是引导学生成为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的公民。
因此,教育的本质并不在于升学率、考试成绩,而在于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教育的方式
教育的方式应该体现人本主义,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每个学生的潜能。
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
教育需要从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教育的评价
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只注重学生的表面成绩,忽略了学生的发展过程。
教育的
本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评价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思维素养,而不是仅仅看重分数。
教育的角色
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应
共同承担教育的角色,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除了传授知识,教育还应该关注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结语
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的成长,促进社会的进步。
我们应该不忘教育的初心,
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差异。
通过对教育的本质深入思考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使命,培养出更多有担当、有智慧、有创造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300字怎么写
教育的本质读后感
在阅读《教育的本质》一文后,我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人们探索、成长和实现自我。
文中提到的“教育的真谛在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这句话让我深思。
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灌输知识的层面,而应该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引导他们成长。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学会自主思考、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另外,教育也是一种价值观传递的过程。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育的本质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的社会公民。
总的来说,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激发学生潜能、促进个体成长、传递价值观念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使命和意义。
愿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能怀着责任和爱心,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类读后感
教育类读后感
《教育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一门艺术,这是我在阅读《教育的艺术》一书后的深刻感悟。
这本书由
美国教育家艾伦·莱克斯利撰写,他在书中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本质、教育者的责任以及教育的方法。
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深刻理解到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教育者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
首先,书中提到了教育的本质。
作者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
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教育者应该把学生视作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学习成绩。
这种关怀和爱心是教育的本质,也是教育者应该具备的品质。
其次,书中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
教育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
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教育理念。
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帮助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最后,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方法。
作者认为,教育需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
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教育者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教育的艺术》,我深刻理解到教育是一门艺术,需要教育者有高度
的责任感和爱心。
教育者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培养他们的品格和能力。
同时,教育者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希望每一位教育者都能以艺术家的心态对待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真正的教育。
有关教育书籍的读后感
有关教育书籍的读后感《教育书籍读后感》。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比如网络、电视、杂志等。
然而,教育书籍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读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而教育书籍更是我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对此我有了一些感悟。
首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了解到了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比如学习、记忆、思维、情感等。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实证研究,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让我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在这本书中,作者强调了教育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
教育不应该是一种机械式的灌输,而应该是一种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
通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对我今后的教育实践将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另外,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实践有了更多的启发。
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可以指导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
在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很多关于教学方法、学习策略、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这些对我今后的教学实践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我可以更好地设计课堂教学,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育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教育实践有了更多的启发。
我相信,这本书对我今后的教育实践将会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我也相信,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我们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工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阅读教育书籍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活动。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可以了解到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的原理。
读过一些教育书籍后,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价值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
阅读教育书籍还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和个人成长。
教育应该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来提高自己。
此外,教育书籍还启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它们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让我更全面地了解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也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教育书籍,我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
阅读这些书籍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情和动力,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教育者和学习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本质》读书报告教育的本质,换言之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的确是一个十分严肃但却为许多人所忽略的问题。
台湾教育家贾馥茗女士在其新著《教育的本质》一书中说,现代的教育顶多是“就事论事”,“多数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把‘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做‘理所当然’,反而忽略了”。
这显然是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因为如果搞教育的人都只知“教什么”和“怎么教”,而忽略了“为什么教”这一根本性的问题,教育不出问题,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先哲们就讨论过。
《中庸》一文开篇即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因为《中庸》的作者相信人性本善,所以“率”人之性,引领和发展人的善性,使人成为一个有良知、有道德、有完美人格的人。
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修道,修“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孔子甚至以嘲讽的口气讽刺那些只懂专业不懂人文的人,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在孔子看来,君子不能只懂专业技术,君子当修君子之道。
君子之道就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不懂为人之道,只懂专业技能的人,就称不上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就是有完美人格的人,有高尚道德的人。
因此,教育的本质说到底就是要培养和陶冶人,使人有完美人格和心灵,使人有良知和德行。
教育关心的更多的是人的知识和技能,而不是有关人的发展的本身,更谈不上以人为本。
什么是人?人的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是什么?这个看似十分简单的问题实际并不简单。
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围绕着这个问题曾有过一场辩论。
辩论的中心问题:一曰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二曰人禽究竟有何区别。
这场辩论的代表人物是大家熟悉的孟子和荀子。
孟子曰人性善,说人生下来就具有善端,倘若人没有善根只有恶欲,后天的教育则成为不可能。
正因为人有善端所以通过教育人可以将此善端“扩而充之”,以形成善性和善行。
孟子的这一发现很了不起,他证明了教育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荀子曰人性恶,是说人生下来就有许多恶欲,但荀子不像法家那样,认为人的恶性是不可改变的,荀子认为,人只要通过后天的努力,而不是“顺人之性,从人之情”,人完全可以“积善成圣”和“化性起伪”。
伪即人为之也,在荀子看来,人能否改恶从善,全赖后天人之所为。
也就是说,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才需要教育,通过教育“途之人可以为禹”(《荀子·性恶》)。
这同样是一个伟大的发现。
孟子、荀子的辩论看上去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其实他们都想说明教育对于人的发展的巨大作用,说明以善恶为评价标准的道德才是人最重要的社会属性。
为了进一步阐明道德之于人的重要性,先秦哲学家们不仅进行了人胜辩,还进行了人禽辩,人禽之辩表面上阐述的是人和动物的区别,但其根本目的是想进一步说明道德才是人的最根本属性。
孟子虽没有直接指出人禽到底有何区别,却认为没有恻隐之心,没有羞耻之心,没有辞让之心,没有是非之心的人都“非人也!”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告子上》)换句话说,不懂得仁义礼智的人,不懂得基本道德的人,都不是人,与禽兽无异。
对于人禽之别,荀子似乎说得更直截了当,他说,“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 , “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
故人道莫不有辨。
”(《荀子·非相》)即人和动物之区别在于人知人伦、人有道德。
荀子还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荀子·王制》)可见,人之所以为人者,是人知礼义、懂人伦、有道德。
无德之人无异于禽兽。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先哲们进行人性之辩、人禽之辩的根本目的有二:一、人的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是人有道德,人和道德有着相当的同一性;二、正因为道德是人的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所以教育的本质应当是培养人,使人首先成为有良知的人,有德行的人。
我们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技术和能力的重要性,没有先进的技术和技能,人类的生活就不可能得以提高。
但是任何科学和技术都需要由人去掌控,人有道德,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人无道德,科学和技术就可能是破坏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完善人钱培养德行,并无不妥。
作为教育类的作品,作者没有把精力放在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上,而是重点探究为什么而教。
全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从人开始、人性论点、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要旨。
从书的框架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试图将人的发展和天道联系在一块,以“率性修道”作为契合点,引出人的发展在于秉承天道“诚”“仁”的精神,经过“修仁”、“行义”、“致诚”,做到修己成人;而人的教育在于尊重“生而为人”的学习者,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任务,“成人”即是成为合乎天道,发扬人性的人。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作者在书中广泛引用中国古典典籍的精神和要义,从这些精神和要义中推究出教育的本质。
我感触最深的是“率性修道”、“人道上承天道”、“人道教育”这三个章节“率性修道”这一章中,讲了三个问题:1、率人性,2、修人道,3、修己成人。
在“率人性”中,作者首先讲了人类的潜能是人性发展的基础,潜能的开发既要讲究时机也要讲究方式。
人的可塑性使得人的潜能得以开发,所以要善用人的可塑性,所以率人性不但要注意排除不良的习性,还有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
在“修人道”中,作者说人道在于修己,即每个人都从自己做起。
所谓道也,不可须臾离,可离非道也。
所以修道就在于自己的一言一行之中,不但无须他求,更不必煞费苦心地周张用事刻意而为。
修道的准则就在于:修仁、行义、致诚。
在“修己成人”中,作者主要阐明《中庸》里面一个观点:“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即在“成己”之后,还要“成人”才算人道的完成。
于是作者接着提到了成己者的条件在于师德师范,成人之道在于明白师的守则,即教学相长,还有确定学习方式,即正业居学,以及了解“学者之失”,做到“长善就失”,确定教学方法,有本有末。
在这部分提到了很多《学记》里面的理论。
在“人道上承天道”这一章里面,作者讲了四个话题:“天道自然”、“天道作用”、“天道精神”、“人道配天道”。
这里谈下感触较深的“天道精神”和“人道配天道”。
作者从《中庸》的探讨中,发现天道的精神主要是“诚”字,从各种现象归纳还发现天道精神的另一特征是“仁”字。
诚者,天之道也。
天道以诚贯彻天地万物,经久不息。
“诚”表现在始终如一或执一不变,有形迹可见,而非出于自言,如孔子所说的:天和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天道的另一种精神“仁”表现为至公至正,即“天无私载,地无私载”的精神。
也可以说天道之仁是爱之理,其作用表现在“博爱无私”上。
在“人道配天道”中,作者说,人认识到天道造化之功与天道精神,憬悟到人万物之中,独邀天眷坐而为万物之灵,因而必须负起人的义务,先求本身的完善,在这方面,即是修习人道,实现人道,以应合天道,并在修习有成之后,更要助长别人,以求同类都能达到完美的境地,发挥如此天道般普济万无的精神。
所以天道至诚,人则要致诚,天道仁济万物,人则要修仁,用致诚修仁实现人道,参天地之化育以求止于至善。
在实践方面则是:从修己成己到与人为善以见仁,从身体力行始终不懈以见诚,从为之不已以求精益求精。
在“人道教育要旨”这一章里面,作者谈论“原则”、“以发展人性为本”、“以培养生活能力为基础”、“因材施教”、“把握教育的适应性与不适应性”五个话题。
这一章是本书的落脚点,前面讨论了人性天道,那么在修己成人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教育观呢?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在这里作了回答。
简而言之:人的教育就在于尊重“生而为人”的学习者,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任务,“成人”即是成为合乎天道,发扬人性的人。
《教育的本质》这本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视角,即从中国的传统经典中去推究教育的本质,无论是《中庸》里面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还是《孟子》里的“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乃至《学记》里的“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后来人总能从中得到很多启发。
作为学教育学的人,我们应该静下心来好好研读这些经典。
其实教育的核心就是“人”,无论讲课,还是听课,都是不可能用别的东西来代替的。
讲课时当然要讲到知识,但是知识只是老师与学生交往的一种媒介,而不是一种目的。
这种知识的媒介,就如一个情人手捧鲜花亲手交给自己心爱的人一样。
如果离开了送鲜花的人与被送的对象,那么,这个鲜花本身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知识一旦离开了活生生的人,也是没有意义的。
老师与学生交往之所以要通过知识的探讨与交流,其实目的还是要触动学生的思考,当然也顺便带动老师的思考,这就是“教学相长”,这个相长,不是知识层次的,而是思想层次的。
真正的教育,就是师生互动过程中,不断地产生的灵动的思想与智慧。
不断地促进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能力与创造力。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就是人要到场,就是要在人与人之间产生思想灵魂上的碰撞,让生命在现场不断地产生智慧,同时要具体地关注到每一个人的生命的感受。
因此,教育就是要还原人的本来的样子。
比如,人本来的样子是好奇的,是有强烈的探究欲的,是富有想像力与创造力的,那么,教育就是要保护这种可贵的品质。
如果这些东西被磨灭了,那么,教育就变成了反教育,或者教育的异化。
读完这本书也加深我对教育的理解。
我们都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谈论教育,往往是指向于外,即怎么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但本书提及“人道上承天道”“修己成人”的观点,一方面为我们解答了为什么要教育人,同时也引起了我们关注方向的转变,作为教育,不应该只是教育他人,也应该包括自身修养(自我教育),从“修己”开始,然后“成人”,两者相互相乘。
我们当前讨论得多的是如何“成人”,却不知道“成人”前也要“修己”,这是不完整的,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唯其从“诚”出发,历经“修己”与“成人”,才能最后达到参天地之化育而止于至善的大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