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合集下载

最新ICU“三管”防控

最新ICU“三管”防控

ICU“三管”防控.ICU“三管”防控疗48 hICU“三管”防控道V AP发病率为9%~70%,病死率可高达50%~69%.国内据文献报道,V AP发生率在18%~60%,病死率高达30%~50%.V AP集束化管理:也称V AP bundles,采用各种被循证医学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对V AP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一、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二、加强口咽护理,每日至少2次洗必泰口腔护理.三、重视气道湿化,采用人工鼻、加温湿化器等方式四、定时监测气囊压五、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指南意见:建议临床医师应考虑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六、呼吸机管路的管理,.根据1项2级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呼吸机通气管道的更换频率不影响V AP 的发生率.较少更换呼吸机通气管道并不与害处相关,而较多更换呼吸机通气管道与费用增加相关..指南意见:建议每例病人都使用新的通气管道;如果管道被污染,则也要进行更换;但不要定期更换通气管道.七、维持30-45°半坐卧位,定时翻身.研究目的:确定机械通气病人半卧位的可行性以及预防V AP效果的实验研究,研究认为平卧位胃肠营养病人较半卧位病人胃液反流增加.取半卧位可将胃内容物误吸降到最低程度,半卧位能减少VAP的发生.八、正确有效的吸痰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吸痰)1.气管内吸痰仅仅是在病患有痰的时候,而不是常规性的.也就是说病患有需要吸痰的指征时才吸痰suctioning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when secretions are present andnot routinely) ;2.如果病患在吸痰时,临床上有明显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的问题,建议吸痰前提高氧浓度(It is suggested that pre-oxygenation be considered ifthe patient has a clinically important reduction in oxygen saturationwith suctioning);建议在吸痰前的30-60秒,向儿童和成人提供100%的氧;向婴儿提供基础氧浓度的10%(10% increase of baseline in neonates);3.建议在给呼吸机上的病患吸痰时不要让病患与呼吸机分离(Performingsuctioning without disconnecting the patient from the ventilator issuggested);4.基于对婴儿和儿童所做的研究证据,建议使用浅吸痰而不是深吸痰.主要是避免深吸痰有可能会造成气管黏膜的损伤(Use of shallowsuction is suggested instead of deep suction, based on evidence frominfant and pediatric studies);5.建议不要在气管内吸痰前常规的使用生理盐水滴注.(It issuggested that routine use of normal saline instillation prior toendotracheal suction should not be performed);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6.建议对使用高浓度的氧或PEEP,或具有肺泡重新塌陷风险的成人和婴儿采用封闭式吸痰(The use of closed suction is suggested foradults with high FiO2,or PEEP,or at risk for lung derecruitment,and for neonates);7.建议对婴儿采取封闭式的气管内吸痰(Endotracheal suctioning without disconnection(closed system) is suggested in neonates);8.如果有急性肺损伤的病患发生由于吸痰导致的肺(泡)重新塌陷,建议避免将病患与呼吸机断开和采用(吸痰后的)肺复张(Avoidance of disconnection and use of lung recruitment maneuvers aresuggested if suctioning-induced lung derecruitment occurs inpatients with acute lung injury);9.建议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吸痰管(直径)要小于他们使用的气管插管的直径的50%,婴儿则要小于70%(It is suggested that a suction catheteris used that occludes less than 50% the lumen of theendotracheal tube in children and adults, and less than 70% in infants);10.建议每次吸痰的时间不要超过15秒钟(It is suggested that theduration of the suctioning event be limited to less than 15seconds);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九、检测胃液PH值及监测胃残余量.通常每6小时监测胃残留量(GRV)–胃内储留量≤200 ml,维持原速度–胃内储留量≤100 ml,增加输注速度20ml/h–胃内储留量≥200 ml,暂停输注或降低输注速度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危重患者营养支持指导意见(2006)关于GRV的争议ADA guideline 2008: > 250 ml Canada CPG > 250 ml ESPEN EN guideline 2006 NA ASPEN/SCCM 2009 > 500 mlGRV评估价值.要考虑病人的特点,以及单位时间的喂养量GRV的标准与喂养方式与单位时间输注量相关GRV动态观察优于单次测定结果GRV评价应考虑到病情的变化.Or 1 次以上GRV > 250 mL.Or >喂养量的50%.以下标准可以参考.2次以上GRV > 200 mL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十、镇静患者每日唤醒对躁动的危重病患者采用镇静冶疗时,必须在充分镇痛和妥善处理可逆病因的前提下开始.(C级推荐)ICU目标性监测.呼吸系统感染控制.中央静脉导管感染控制.尿管感染控制.手术切口感染控制.多重耐药菌的感染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每年美国有近7百万个CVC,4百万个PICC,5百万个动脉导管,以及1亿8千万个外周导管在使用. .在美国不太清楚确切的CLABSI数字,但数字在下降,1990年代以来,估计每年有:80,000 in CLA-BSI in ICUs250,000 total.粗死亡率:10%-35%,归因死亡率:1%-25%(2%).住院日延长:5-20天.每病例花费8千->5万美金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使CR-BSI明显减少导管相关BSI干预流行病学/操作改进39 month period 237 cath.-rel. bloodstream infections avoided BUMCEstimated annual cost savings in cost avoidance = $2.5 4 x 106Mean BSI/1000 CVC d .108家ICUs的干预措施.每日目标表.手卫生.全身无菌屏障.CHG消毒剂.避免股静脉置管012345678Baseline18 mo .尽快移除CVC(P<0.002).最新血管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指南-SHEA,IDSA,APIC,JCI,AHA(2008) -INS(2011)-CDC(2011).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最新推荐:集束化管理-IHI,SHEA,INS,CDC(2011)2011年美国CDC指南CRBSI预防中,加入维护的BundleInsertion bundles.导管插入核查表.手卫生.穿刺点,避免股静脉.最大屏障保护.洗必泰消毒皮肤Maintenance bundle.擦拭接口(洗必泰-酒精或酒精,>15秒).使用抗菌导管.含洗必泰的贴膜.抗菌剂封管.洗必泰洗澡(ICU)The National Database of Nursing Quality Indicators(NDNQI) 全美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国家数据库.护理管理敏感性指标.院内感染发生率-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病人跌倒或坠床率.压疮.儿童疼痛.周围静脉渗出.家庭为中心护理.每个住院日护理时数.护理人员配置.护士工作满意度.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ANA,2006推荐程度总结.所有103项推荐.21 IA.37 IB.3 IC.31 II.11项为未解决的问题1.教育、培训与人员配备.明确插管指征、正确操作和维护程序及正确感染控制措施.(ⅠA).对进行导管插入和维护的相关人员对指南知晓和遵从程度进行周期性评估.(ⅠA).只有接受过培训并证明有能力进行周围和中心静脉导管插入和维护的人员才能被指派本项操作.(ⅠA).确保ICU适当的护理人员的水准.观察性研究表明,没有经验的护士或患护比例增加,与ICU中插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相关.(ⅠB)教育项目的效果.外科ICU.为ICU护士制定的10页自学模块材料.总体的BSI发生率.教育前:10.8/1000 导管日.教育后:3.7/1000导管日Coopersmith CM, et al. Critical Care Med, 20022.中心静脉导管(CVC).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对于成人,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ⅠA).当对成人进行非隧道式中心静脉置管操作时,应选择锁骨下静脉而非颈静脉或股静脉,以减少感染风险.(ⅠB).对于隧道式CVC放置部位,尚无适宜推荐意见. (未明确).对于血液透析或终末期肾病患者,应避免选择锁骨下静脉部位,以防锁骨下静脉狭窄.(ⅠA).对于须接受长期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应采用造瘘或植入等方式而非CVC.(ⅠA).使用超声引导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如果这项技术可用的话),以减少反复插管试探次数和机械并发症.超声引导技术仅供接受过全面培训的人员使用.(ⅠB).21 / 21。

(完整版)ICU“三管”防控

(完整版)ICU“三管”防控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 AP).概念:是指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后所并发的肺部感染。

接受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医院内感染。

国外报道V AP发病率为9%~70%,病死率可高达50%~69%。

国内据文献报道,V AP发生率在18%~60%,病死率高达30%~50%。

V AP集束化管理:也称V AP bundles,采用各种被循证医学证明行之有效的措施对V AP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集束化护理一、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二、加强口咽护理,每日至少2次洗必泰口腔护理。

三、重视气道湿化,采用人工鼻、加温湿化器等方式四、定时监测气囊压五、声门下分泌物引流,指南意见:建议临床医师应考虑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六、呼吸机管路的管理,.根据1项2级临床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呼吸机通气管道的更换频率不影响V AP的发生率。

较少更换呼吸机通气管道并不与害处相关,而较多更换呼吸机通气管道与费用增加相关。

.指南意见:建议每例病人都使用新的通气管道;如果管道被污染,则也要进行更换;但不要定期更换通气管道。

七、维持30-45°半坐卧位,定时翻身.研究目的:确定机械通气病人半卧位的可行性以及预防V AP效果的实验研究,研究认为平卧位胃肠营养病人较半卧位病人胃液反流增加.取半卧位可将胃内容物误吸降到最低程度,半卧位能减少V AP的发生。

八、正确有效的吸痰2010年AARC临床实践指南(机械通气患者气道吸痰)1.气管内吸痰仅仅是在病患有痰的时候,而不是常规性的。

也就是说病患有需要吸痰的指征时才吸痰(It is recommended that endotrachealsuctioning should be performed only when secretions are present andnot routinely) ;2.如果病患在吸痰时,临床上有明显的血氧饱和度下降的问题,建议吸痰前提高氧浓度(It is suggested that pre-oxygenation be considered ifthe patient has a clinically important reduction in oxygen saturationwith suctioning);建议在吸痰前的30-60秒,向儿童和成人提供100%的氧;向婴儿提供基础氧浓度的10%(10% increase of baseline in neonates);3.建议在给呼吸机上的病患吸痰时不要让病患与呼吸机分离(Performingsuctioning without disconnecting the patient from the ventilator issuggested);4.基于对婴儿和儿童所做的研究证据,建议使用浅吸痰而不是深吸痰。

三大导管感染的防控

三大导管感染的防控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定义
•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 48 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 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 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 感染源[1]
• 最普遍的感染路径:穿刺点部位皮肤的病 原菌定植在导管尖端并随之进入导管隧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 1、置管时 •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 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
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 所用各种医疗用品和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 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 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时间和范围应当符合 置管要求
内发生的肺部感染。
VAP发生的危险因素
患者本身的原因:
1、高龄 2、原有基础疾病的危重程度 3、是否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医源性因素
1、医疗操作技术 2、治疗方法 3、药物因素等 4、如机械通气时间长、支气管镜检查、长期使用H2受体 阻断剂等。
VAP 发生的两方面因素
口咽部细菌定植 污染分泌物误吸
气管导管的气囊压力检测
1、手捏气囊感觉法 以手捏气囊感觉“比鼻尖软比口唇硬”作为判断标
准 2、气囊压力表测量法 3、定量充气法 4、采用“最小封闭压力”与“最小封闭容积”方法确 定气囊压力
VAP防控要点五:患者体位
半卧位与仰卧位相比,临床诊断VAP风险可降低53%;仰 卧位与俯卧位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 痰标本勿放冰箱,运输时勿置于冰块中。
痰标本收集注意事项
• 痰标本采集:
• ▼ 自然咳痰:晨痰,清水漱口清洁口腔,用力 咳出深部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首先,病人隔离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首要措施之一、根据传染性、疾病种类和传播途径等因素,将病人进行科室或病房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常见的病人隔离方式包括单间隔离、呼吸道隔离、胃肠道隔离和皮肤隔离等。

此外,还应加强对隔离病房的管理,确保隔离措施的实施,减少医务人员和其他患者的感染风险。

其次,护士隔离也是重要的感染控制预防措施之一、护士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可能会被患者的分泌物或排泄物污染,从而传播病原体。

因此,护士要严格遵守洗手、消毒、穿戴手套等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

同时,护士还应定期接受感染控制知识和培训,提高自身的感染防控意识。

此外,医生和护士穿戴防护用品是预防院内感染的关键措施之一、医生和护士在与患者进行诊疗和护理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

因此,医生和护士在接触这些生物材料时,应穿戴适当的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和防护服等,确保自身的安全。

此外,医生和护士在穿戴防护用品时要注意正确使用,如戴手套前要先清洗双手,戴口罩时要注意盖住口鼻等。

除了以上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还有一些其他的预防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如环境清洁消毒,医院内的各种设施、器械、床单、衣物等应经常进行清洁和消毒,减少污染物的存在;垃圾的分类处置,将医疗垃圾、感染性垃圾等按规定的方式进行分类处置,减少感染源的污染;医务人员的健康管理,定期进行体检,发现有患传染病的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工作,并进行处理和隔离等。

综上所述,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包括病人隔离、护士隔离、医生和护士穿戴防护用品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医院内院内感染的传播。

当然,我们还必须加强培训、加强管理、强化宣传和科学使用抗生素等多种手段,以全面提高医院内感染控制水平,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1 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 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 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医院感染三管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三管管理制度

一、前言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接受治疗、护理等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而发生的疾病。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修订和监督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 设立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日常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包括监测、预防、控制、培训和宣传教育等。

3. 临床科室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三、管理制度1. 监测制度(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监控网,以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

(2)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各科室做好预防工作。

(3)定期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感染风险,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2. 预防制度(1)严格执行消毒、灭菌、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

(2)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其对医院感染的认识和防控能力。

(3)定期对医疗设备、器械进行清洁、消毒和灭菌,防止交叉感染。

3. 控制制度(1)对疑似或确诊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采取隔离、治疗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2)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制度,确保病例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对医院感染病例进行分析,查找感染源,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感染率。

4. 培训制度(1)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

(2)组织专项培训,针对医院感染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讲解。

(3)鼓励医务人员参加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学术活动,提升专业水平。

5. 宣传教育制度(1)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提高患者及家属的防控意识。

(2)定期开展医院感染防控主题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防控氛围。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进医院感染防控工作。

四、监督与考核1.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定期对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 医院感染管理科对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考核挂钩。

“三管感染”预防及监测

“三管感染”预防及监测
对感染爆发。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01
02
03
04
新型抗生素研发
加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以应 对细菌耐药性问题。
提升医疗设施
通过国际合作和政府投资,改 善医疗设施,提高三管感染预
防和监测能力。
患者教育普及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公众对三 管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建立有效监测系统
建立和完善三管感染监测系统 ,实现及时发现和应对感染爆
三管感染预防及监测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 三管感染概述 • 三管感染预防措施 • 三管感染监测方法 • 三管感染治疗与管理 • 三管感染预防与监测的挑战与展

01 三管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三管感染是指留置在体内的导管 引发的感染,包括血管内导管相 关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尿路 插管相关感染等。
健康教育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对感染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疫情,需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
流行病学调查
对感染患者及相关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感染源和传播途 径。
防控措施
采取一系列防控措施,如加强消毒、限制人员流动等,以遏制疫 情的传播。
05 三管感染预防与监测的挑战与展望
呼吸道和接触隔离
对疑似或确诊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 采取呼吸道和接触隔离措施,以减少 传播风险。
患者自我防护措施
遵从医嘱
增强免疫力
按照医生的建议接受治疗,并按时服药。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充足的睡眠、 均衡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避免吸烟和过 量饮酒。
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及时就医
在感染期间,尽量待在家中休息,避免前 往公共场所或人群密集的地方。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三管得预防与控制措施ppt课件

三管得预防与控制措施ppt课件

2019
-
48
3、置管后
• (9)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 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
• (10)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 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
2019
-
49
后面内容直接删除就行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资料仅供参考,实际情况实际分析
2019
-
40
1、置管前
•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 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 意事项。
2019
-
41
2、置管时
• 1、严格执行手卫生,戴手套。 •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铺无菌巾,保持最大的无菌
屏障 • 3、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 4、尿管插入后需打水囊确认固定通畅,不会脱出
水顺气管插管流入下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口腔 护理时一定要固定好气管插管,口腔护理后,检 查气管插管距门齿刻度是否准确再固定。
2019
-
32
五、呼吸机管道管理
1、应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
2、管道中冷凝液及时倒掉, 集水瓶置于管路最低位置, 防止流向湿化罐及患者气道。
2019
-
33
同一患者使用的呼吸机,管路不宜频繁更换
2019
-
38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要点 1 置管前
2 置管时
3 置管后
2019
-
39
1、置管前
• (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 应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 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 不应当使用。 • (3)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大小、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三管感染控制预防措施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三管感染管理制度

三管感染管理制度

三管感染管理制度一、三管感染管理制度的概念和意义1.1概念三管感染管理制度是指对医疗机构内感染病例的排查、追踪和监测,以及对可疑病例的隔离、治疗和防范措施的实施。

通过三管感染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隔离和治疗感染病例,最大程度地减少疾病传播的可能性,提高医疗机构和人群的健康安全水平。

1.2意义加强三管感染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对于提高医疗机构的感染控制能力,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当前新冠疫情的背景下,更需要重视和加强对感染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实施,为防止疫情扩散、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坚实的保障。

二、三管感染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点2.1感染病例排查和追踪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的感染病例排查和追踪机制,对所有入院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和筛查,及时发现感染病例并追踪相关的密切接触者。

同时,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健康监测和检测,提高其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避免成为传染源。

2.2可疑病例的隔离和治疗对于发现的可疑病例,医疗机构应当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将病人单独安置在隔离区或隔离病房进行治疗,避免疾病传播。

同时,及时对病人进行病原学检测和诊断,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扩散。

2.3防范措施的实施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和规范操作流程,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管理,定期开展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

同时,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宣传,增强公众对传染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共同维护医疗机构和社会公共卫生安全。

2.4信息管理与监测机制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和汇总医疗机构内的感染病例和可疑病例情况,及时发布疫情通报和预警信息,指导医护人员和患者做好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同时,加强感染病例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为疾病的防控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三、三管感染管理制度的实施方法和建设路径3.1建立制度和规范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和规范的三管感染管理制度,明确相关的管理职责和流程,健全感染控制机构和工作人员的配备,建立相关的政策和制度文档,为实施感染管理措施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引。

三管得预防与控制措施PPT课件

三管得预防与控制措施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最新
10
1、 2、 3、
3、皮肤消毒:
用皮肤消 毒剂(Ⅲ安 尔碘)消毒 穿刺部位 皮肤
自穿刺点 由内向外 以同心圆 方式消毒
消毒后皮 肤穿刺点 应当避免 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精选ppt课件最新
11
• (4)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 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 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40
1、置管前
• (4)对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应当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 • (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 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 意事项。
精选ppt课件最新
41
2、置管时
• 1、严格执行手卫生,戴手套。 • 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铺无菌巾,保持最大的无菌
屏障 • 3、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 4、尿管插入后需打水囊确认固定通畅,不会脱出
高水平消毒( 环氧乙烷、过氧乙酸、含氯 消毒剂)(提倡一次性 呼吸机管路 )
• 呼吸机管道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应及时更 换;
• 每天评估有无拔管的必要
精选ppt课件最新
35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精选ppt课件最新
36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定义
• 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 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精选ppt课件最新
25
预防VAP发生的护理措施
• 1、病房管理
• 7、改进营养支持,保护胃粘膜
• 2、机械通气(MV)治疗选择 • 8、预防气管导管表面生物膜形
• 3、口腔护理与口咽腔冲洗 成
• 4、防止反流和误吸

重症病房院感防控—三管感染的预防措施

重症病房院感防控—三管感染的预防措施

避免耐药菌的交叉传播:整体减负
阳性球菌:MRSA:主要定植在皮肤表面和鼻前庭 传播方式:人-人,防护关键:洗手、口罩
肠道相关菌群:ESBL(+)大肠:主要定植在肠道,抗生素诱导产生 传播方式:粪-血,粪-气道,防护关键:洗手、床单位管理
环境相关菌群:鲍曼不动、铜绿假单胞菌:主要长期存活于环境 传播方式:人-环境-人,防护关键:环境清洁和消毒
实现第二目标之实操要点
接触隔离: 重在洗手 一视同仁 物品分开 管好二便 防止飞溅
环境清洁: 监督培训 顺序擦拭 不留死角 多多益善
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医生的情怀
细菌耐药:本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 人畜、土壤、空气
抗生素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生活环境的局部平衡
临床应用抗生素指征诠释: 首先获得的是坏处,获益是否能够多于坏处
实现第三目标之实操要点
目标明确、避免盲目 欲获其利、先想其害 胃肠营养、保护肠道
临床技术篇:其实很简单
第一层:封闭感染入路、降低菌负荷 第二层:接触隔离、环境清洁 第三层: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尽早启动胃肠
感控管理篇:也许更为重要
执行力 监督和反馈 培训和教学 制定规范 人力、物力、领导力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不是原因就是后果 抗感染:有别于普通感染的治疗
没有院内感染时是预防 存在院内感染时既是预防也是治疗
重症感染的内涵决定应对策略:
以院感防控为基础的抗感染策略
从理论到实践:
从治疗向预防转化 把感控理念贯穿到到治疗中
预防的诠释:理清层次
第一目标:避免和控制病人的感染 第二目标:避免耐药菌的交叉传播 第三目标:避免、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首先获得的是坏处获益是否能够多于坏处实现第三目标之实操要点目标明确避免盲目欲获其利先想其害胃肠营养保护肠道临床技术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1.1如无禁忌证,应将床头抬高30-45°取半卧位控制胃内容物的返流,尤其是机械通气的病人采用此姿势是减少胃内容物吸入下呼吸道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1.2加强口腔护理,每2~6小时一次。

鼓励、指导并协助术后病人勤咳、深咳、深呼吸、采取体位引流及叩背手法助病人排痰,控制影响病人术后咳嗽、深呼吸引起的疼痛。

1.3 尽量减少使用或尽早停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药物。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维持正常的菌群状态。

1.4鼓励手术后患者(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早期下床活动。

1.5坚持病室通风换气,湿式清扫,不在室内及走廊内抖被单等。

1.6有呼吸道感染的医护人员不应直接护理高危病人。

1.7认真做好隔离工作:对传染病病人及病原体携带者应采取相适当的隔离措施,对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及携带者进行接触隔离。

对高危病人如: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应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医务人员进入病室时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等;1.8采用多种方式提高病人机体免疫功能。

1.9减少或清除口咽部胃肠道病原菌的定植与吸入:尽可能采用胃肠内营养,小肠喂养可最大限度减少细菌通过肠粘膜向外移行,并维持正常肠道菌群平衡;控制胃内容物返流。

1.10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经口气管插管优于经鼻气管插管。

使用可吸引的气管导管,定期(每小时)作声门下分泌物引流。

气管套囊应保持在25~30cmH2O。

1.11对于人工气道/机械通气应用镇静剂患者,每日停用或减量镇静剂1次,评估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尽早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12做好手卫生:严格执行洗手时点,医务人员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呼吸道插管或气管切开病人后应落实手卫生。

对气管插管或切开患者,吸痰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必须遵循手卫生规则。

在接触两个病人之间、处理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品后及接触另一病人、物品和周围环境表面前,在接触人体污染和清洁部位之间应更换手套和洗手。

1.13医疗器械的消毒与灭菌: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送供应科集中消毒灭菌,呼吸机管道、湿化瓶、雾化吸入器等呼吸道治疗设备应该定期进行更换消毒,用于雾化的液体一定要严格无菌。

直接接触下呼吸道粘膜的物品必须灭菌或用高效消毒法处理。

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每天消毒,内盛无菌液体每天更换。

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干燥保存。

呼吸机螺纹管每周更换1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则应及时更换;呼吸机湿化罐内加入无菌水,24小时彻底更换一次,湿化罐及滤纸应每周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清除,做为污水处理,集水瓶应垂直向下,位于管路最低处,防止冷凝水倒流至气管插管或呼吸机内。

正确进行呼吸机及相关配件的消毒,不必对呼吸机的内部进行常规消毒。

呼吸机使用中根据产品说明定期清洗防尘网垫。

1.14对于气管切开病人,切开部位及其周围应保持清洁干燥,在切开部位的一切操作均应采用无菌技术,吸痰时原则上吸痰管只能提拉一次。

1.15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1.16科室每月对下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1.17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定义: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机械通气(MV) 48h后出现的肺部感染。

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防控措施:2.1定义: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主要是指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者拔除导尿管48小时内发生的泌尿系统感染。

2.2插管前(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应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

(2)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

(3)根据年龄、性别、尿道选择合适的导尿管口径、类型。

(4)对留置导尿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系统。

2.3 插管时使用0.05%~0.1 %聚维酮碘(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每一个棉球不能重复使用,程序如下。

(1)男性:自尿道口、龟头向外旋转擦拭消毒,注意擦净包皮及冠状沟。

(2)女性:先清洗外阴,原则由上至下,由内向外,然后清洗尿道口、前庭、两侧大小阴唇,最后肛门。

插管过程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尿道黏膜损伤。

2.4、插管后(1)悬垂集尿袋,不应高于膀胱水平,并及时清空袋中尿液。

(2)保持尿液引流系统通畅和完整,不应轻易打开导尿管与集尿袋的接口。

(3)如要留取尿标本,可从集尿袋采集,但此标本不应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

(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生理盐水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来预防尿路感染。

(5)疑似导尿管阻塞应更换导管,不得冲洗。

(6)每日对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以后应消毒。

(7)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把导管浸入水中。

(8)导尿管不慎脱落或导尿管密闭系统被破坏时,应更换导尿管。

(9)疑似出现尿路感染而需要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先更换导尿管。

(10)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没有充分证据表明定期更换导尿管可以预防导尿管相关感染,不提倡频繁更换导尿管。

建议更换频率可为导尿管4周1次,普通集尿袋2次/周,精密集尿袋1次/周。

(11)应每天评价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尿管。

(12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2.5科室每月对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3.1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3.2置管时(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着装符合要求,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及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选择合适的穿刺点。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3)消毒穿刺点皮肤。

(4)选择合适的导管。

(5)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3.3、插管后(1)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

(2)应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天,专用贴膜可至7天,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应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检查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手卫生。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患者洗澡或擦身时应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易过频,但在输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10) 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3.4科室每月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4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4.1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手术后30天以内,植入物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4.2手术前(1)择期手术患者应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

(2)充分控制糖尿病手术患者的血糖水平,尤其避免术前高血糖。

(3)尽可能缩短术前住院时间。

(4)若无禁忌证,术前应使用抗菌皂或皂液洗澡。

(5)避免不必要的备皮,确需备皮应术前即刻或在手术室进行,尽量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如剪毛或脱毛。

(6)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即可。

(7)有明显皮肤感染的工作人员,未治愈前不宜参加手术。

4.3手术中(1)有预防用药指征者,应切皮前30min或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

手术时间超过3 h,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失血量大(>1 500 m1),术中应追加一剂。

(2)严格遵循《医务人员外科手消毒标准操作规程》。

(3)手套穿孔率较高的手术,如部分骨科手术,应戴双层手套。

(4)术前严格皮肤消毒。

(5)术中应主动加温,保持患者正常体温。

(6)手术野冲洗应使用温(37℃)的无菌生理盐水。

(7)需引流的切口,首选闭式引流,应远离切口部位戳孔引流,位置适当确保充分引流。

4.4、手术后(1)接触切口以及切口敷料前后均必须进行手卫生。

(2)换药操作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3)除非必要,尽早拔除引流管。

(4)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及时送检病原体。

4.5 做好手术病人目标监测工作。

4.6科室每月对手术部位感染的控制情况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做好持续改进工作。

5、皮肤软组织感染预防控制措施5.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无汗液;衣服和被服清洁干燥、无皱褶,被汗液、尿液等浸湿时应及时更换;大小便失禁患者及时清洁局部皮肤,肛周可涂皮肤保护剂,减少皮肤摩擦和刺激。

5.2积极防治易引起皮肤改变或损伤的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肾病、血液系统疾病、皮肤病、蚊虫叮咬等,保持皮肤完整性,防止损伤,预防皮肤软组织感染。

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提高机体抵抗力。

5.3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腰穿、骨髓穿刺、活检、关节穿刺、静脉输液等必须严格皮肤消毒;给患者换药时应戴口罩、无菌手套。

严格执行《临床换药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4加强褥疮易发者的护理:对昏迷、瘫痪、老年等患者定期检查受压部位皮肤,避免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协助定时变换体位,2~3小时一次,必要时缩短变换体位的时间。

尽量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刺激;因治疗需要不允许过多翻身者,应使用特殊床垫、器具防止褥疮发生。

若有局部水肿、皮肤微红或发白等情况应立即采取措施;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天气寒冷时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等要防止烫伤。

5.5对患有皮肤病者应积极治疗,避免抓破损伤;注意皮肤出现的浅表伤口,及时处理体表软组织的损伤,防止继发感染;做好环境、物表、医务人员手的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时采集标本送检,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5.6对手术病人要认真备皮,严格消毒,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术后伤口要保持清洁干燥并勤观察,严格执行《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5.7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认真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

接触皮肤感染部位分泌物、脓液、血液及其污染物品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标准操作规程》,努力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

5.8严格器械清洗、消毒灭菌,无菌物品的使用一人一用一灭菌。

按医院《消毒灭菌管理制度》执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