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C++)
水准网的间接平差
水准网的间接平差测量平差基础实验报告(三)水准网的条件平差班级学号姓名一、实验原理输入矩阵元素—组成法方程—法方程解算—未知数平差值计算—精度计算。
二、实验目的通过实例水准网间接平差计算,理解水准网间接平差原理,掌握其应用方法,能应用平差软件计算一个实际水准网。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计算机和相应平差软件及打印纸。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根据给定的水准网列出误差方程式并完成相应的间接平差计算。
五、实验地点建测楼测绘机房409步骤:(1)确定未知数及其个数,列出误差方程,确定观测值权阵,权函数式;(2)输入误差系数阵、自由项矩阵、观测值权阵和未知数近似值阵的元素;(3)根据观测值的平差值进行验证。
间接平差计算质量报告观测值个数n:8未知数个数t:3多余观测r:5已知计算数据一:已知矩阵B:100-10000100-1010-110010已知矩阵l:-0.006-0.0030.003-0.008-0.005已知矩阵P:1000000001000000 001000010000000000000000已知矩阵某0:11.42510.3612.521已知矩阵L:0.8520.235-2.3110.15-1.062-1.931-2.166全部计算结果:得到矩阵B的转置1-1000000001-1得到矩阵Nb0000100100000-1110000000000100100110-13-10-14-10-13得到矩阵Nb的逆0.3666666666666670.10.03333333333333330.10.30.1 0.03333333333333330.10.366666666666667得到矩阵W0.003-0.010.002得到矩阵某^:0.000166666666666667 -0.0025-0.000166666666666667得到矩阵V:0.000166666666666667 0.00583333333333333 0.00283333333333333 0.000166666666666667 -0.0025-0.00566666666666667 0.00550.00266666666666667得到平差值L^:1.251166666666670.8578333333333330.237833333333333-2.310833333333330.1475-1.06766666666667-1.9255-2.16333333333333精度评定结果:单位权中误差:0.00485455112926691得到矩阵Q某:0.3666666666666670.10.03333333333333330.10.30.10.03333333333333330.10.366666666666667得到权函数阵:1.5得到权函数协防差阵:3.535E-05六、思考题1.试比较与水准网条件平差的不同。
水准网间接平差及可视化程序设计
水准网间接平差及可视化程序设计
段艳慧;葛于祥;张晓莹;郭伟
【期刊名称】《北京测绘》
【年(卷),期】2022(36)4
【摘要】针对测量平差烦琐的矩阵运算问题,本文利用矩阵实验室(matrix laboratory,MATLAB)平台进行水准网平差、精度评价与可视化展示。
由于间接平差误差方程式建立的规律性很强,而条件平差的条件方程式的规律不够明显,本文根据间接平差的原理进行程序设计并进行实例验证,实现了水准网间接平差的程序化及可视化表达,该程序的设计与可视化界面的设计降低了误差出现的概率,极大提高了水准网平差及精度评价的速度和精度,可应用于水准网间接平差的计算中。
【总页数】5页(P488-492)
【作者】段艳慧;葛于祥;张晓莹;郭伟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7
【相关文献】
1.粗差探测在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中的实现
2.基于Matlab的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
3.浅议同一水准网条件平差与间接平差处理之异同
4.水准网条件平差粗差检测程序设计方法
5.水准网条件平差粗差检测程序设计方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中的关键问题
数据处理
如何高效地读取和处理大规模数据, 避免内存占用过多或计算效率低下。
算法优化
如何优化算法以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减少计算时间和资源消耗。
可扩展性
如何设计程序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 可扩展性,便于未来功能扩展和维护。
健壮性
如何提高程序的健壮性,使其能够处 理异常情况,避免因数据错误或异常 输入导致程序崩溃。
05
程序测试与验证
测试环境与测试数据
测试环境
选择合适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测试数据
准备充足的水准网平差数据,包括已知的控制点数据和待处理的观测数据,以覆盖各种实际情况。
测试结果分析
精度分析
01
对测试结果进行精度分析,包括闭合差、中误差等指标,评估
程序的精度水平。
效率分析
06
总结与展望
工作总结
完成了水准网平差程序设 计的需求调研和分析,明 确了程序设计的目的和功 能要求。
实现了水准网平差程序的 基本功能,包括数据导入、 平差计算、结果输出等。
ABCD
完成了程序设计方案的制 定,包括算法选择、数据 结构设计和界面设计等。
对程序进行了全面的测试 和调试,确保程序的稳定 性和正确性。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
• 引言 • 水准网平差基础 •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 • 水准网平差程序实现 • 程序测试与验证 • 总结与展望
目录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目的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对水准网进行精度分析和优化,以提高测量 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背景
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水准网在各种工程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建筑、水 利和交通等。然而,由于测量过程中存在误差,需要对水准网进行平差处理, 以消除或减小误差的影响。
水准网平差程序
AfxGetApp()->m_pMainWnd->MessageBox( "数据文件不存在或数据文件错!", "进程. . . . . .!!!",MB_OK|MB_ICONSTOP);
//重要说明:原始数据文件中,未知点的高程可以随意输入,也可以不输入空缺, 程序自动把待定点高程赋值为 0
} for(i=ne;i<nz;i++) {
fp.ReadString(buff,MAXLINE); sscanf(buff,"%d%s%lf",&dh,ch1,&gc); dm[i]=ch1;H[i]=0; } for(i=0;i<nn;i++) { fp.ReadString(buff,MAXLINE); sscanf(buff,"%d%d%lf%lf",
教师 评语
// Gckzwpc.cpp: implementation of the CGckzwpc class. // //////////////////////////////////////////////////////////////////////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Survey.h" #include "Gckzwpc.h" #ifdef _DEBUG #undef THIS_FILE static char THIS_FILE[]=__FILE__; #define new DEBUG_NEW #endif ////////////////////////////////////////////////////////////////////// // Construction/Destruction ////////////////////////////////////////////////////////////////////// CGckzwpc::CGckzwpc() { } CGckzwpc::~CGckzwpc() { } bool CGckzwpc::ReadData(CString filename) {
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
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水准网间接平差是测量水准网中各测站的高程值,通过观测值的处理,进行计算来消除观测误差,得到准确的高程数据。
在进行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时,需要考虑观测值的处理方法、具体的计算步骤、误差的传递和消除等因素。
下面将详细介绍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的内容。
首先,在水准网间接平差的程序设计中,需要对观测值进行处理。
观测值的处理包括检查观测数据的精度、合理性及完整性,并进行数据的筛选和滤波处理。
在这一步骤中,需要使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异常值和明显错误的数据,保留符合要求的观测值。
接下来,在进行水准网间接平差计算之前,需要对网络进行拟合,拟合过程即将观测值与已知高程值进行比较,并进行拟合计算得到误差。
网络拟合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计算,即通过最小化观测值与已知高程值的差的平方和,来求得最优拟合结果。
然后,进行水准网的平差计算。
平差计算是根据测站之间的观测关系,通过一系列的计算公式,将所有观测值联立起来,并通过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最终的平差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传递误差的计算,即通过误差传递公式计算各点高程值的精度,以评估平差结果的可靠性。
最后,在完成水准网间接平差计算之后,需要对平差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估。
检查结果是否符合工程要求和精度要求,评估平差的可靠性。
如果结果不符合要求,需要重新进行观测值的处理和计算。
在进行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数据的输入与输出:程序需要提供方便的数据输入和输出方式,以便用户输入观测数据,并输出平差结果。
同时,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和传输方式,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完整性。
2.程序的可扩展性:设计程序时应考虑未来可能的数据规模扩大和功能的增加。
通过模块化设计和灵活的架构,使程序能够方便地扩展和添加新的功能。
3.用户友好性:程序应提供简单易用的操作界面,提供友好的用户交互方式。
用户应能够方便地输入观测数据和设置计算参数,并能够直观地查看和分析计算结果。
测量程序设计_条件平差和间接平差
程序代码如下:
disp(‘-------水准网间接平差示例-------------’) disp(‘已知高程’) Ha = 5.015 % 已知点高程,单位m Hb = 6.016 % 已知点高程,单位m
A h2 D h1
C h6 E h7 B h4
h5
h3
disp(‘观测高差,单位m’)
L = [1.359; 2.009; 0.363; 1.012; 0.657; -0.357] disp(‘系数矩阵B’)
则: PV AT K
V P A K QA K
T
1 T
4、法方程: 将条件方程 AV+W=0代入到改正数方程V=QATK 中,则得到:
AQAT K W 0
r1 r1 r1
记作: 由于
N aa K W 0
rr
R( Naa ) R( AQAT ) R( A) r
Naa为满秩方阵, K Naa1W ( AQAT )1 ( AL A0 )
if H(1,1)+H(2,1)-H(3,1)+HA-HB==0 && H(2,1)H(4,1)==0 disp(‘检核正确') else disp(‘检核错误') end disp(‘平差后的高程值') HC = HA + H(1,1) HD = HA + H(1,1) + H(4,1)
二、间接平差的基本原理
其中l=L-d.
ˆ 设误差Δ和参数X的估计值分别为V 和 X
则有
ˆ V AX l
X0 为了便于计算,通常给参数估计一个充分接近的近似值
ˆ ˆ X X0 x
则误差方程表示为
水准间接平差程序设计说明书
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水准间接平差实验报告书课程名:《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学号:姓名:黄黎东指导老师:日期: 2015年12月7日一、任务概述利用MATLAB或者C++编程间接平差程序,通过该程序读取观测数据文件,并计算出平差结果。
二、计算结果截图:图一图二图三图四三、水准网图四、输入的数据格式数据格式为TXT文件,如图所示:TXT文件格式说明:(1)第一行格式第一行分别表示观测个数5个,水准点数4个,未知点3个,已知点1个,所有数据用英文逗号隔开(2)已知点数据格式第二行开始是已知点点号和高程,一行列一个已知点点号和高程,由于该水准网只有一个已知点,所有只能列出一行。
图中表示已知点点号为1,高程为237.483m(3)测站起始点号格式(4)测站终点点号格式(5)高差格式(6)距离格式该部分表示测站的起始点点号该部分表示测站的终点点号该部分表示各测站的高差该部分表示各测站的距离S 五、流程图六、附件代码function SDJianJiePingCha()[FileName,PathName] = uigetfile('*.txt','打开水准观测数据');%打开文件f=csvread( strcat(PathName,FileName));%打开文件并存在矩阵f中point=f(1,2);%获取所有水准点个数n=f(1,1);%获得观测个数nt=f(1,3);%获得必要观测个数ty=f(1,4);%获得已知点个数yXX=zeros(point,1);%初始化XX阵等于0,方便下面把已知点高程和未知点参数估值放到XX阵B=zeros(n,t);%初始化B阵,方便下面求V=Bx-l中的系数阵B;for j=1:yXX(j,1)=f(j+1,2);%把已知点高程放到XX阵中enddata=f((2+y):end,:);%从文件中获取观测数据,并放到data阵中h=data(:,3);%从data中获取观测高差,并放到h阵中P=zeros(n);%初始化权阵Pfor j=1:nP(j,j)=10/data(j,4);%以10km观测值为单位权误差计算权阵Pendfor i=1:n%通过循环求B阵point1=data(i,1);%获取某个测站的起始点号point2=data(i,2);%获取某个测站的终点点号if point1>y&&point2>y%当某测站起始点和终点高程都未知时,求B阵第i行B(i,point1-y)=-1;B(i,point2-y)=1;elseif point1<=y&&point2>y%当起始点高程已知和终点高程未知时,求B阵第i 行B(i,point2-y)=1;XX(point2,1)=XX(point1,1)+h(i,1);%求第i个参数估值elseif point1>y&&point2<=y%当起始点高程未知和终点高程已知时,求B阵第i 行B(i,point1-y)=-1;XX(point1,1)=XX(point2,1)-h(i,1);%求第i个参数估值endendl=zeros(n,1);%初始化小l阵,方便下面求V=Bx-l中的系数阵l;for i=1:n%通过循环求小lpoint1=data(i,1);point2=data(i,2);l(i,1)=-(XX(point2,1)-XX(point1,1)-h(i,1));end%带入间接平差数学模型公式进行计算:r=n-t;%求多余观测数N=B'*P*B;W=B'*P*l;x=N\W;X=XX((y+1):end,1)+x; V=B*x-l;L=h+V;a0=sqrt(V'*P*V/r); Qxx=inv(N);Dxx=a0*a0*inv(N);%输出计算结果:disp('参数改正数:') x=x'disp('参数平差值:') X=X'disp('观测值改正数:') V=V'disp('观测值平差值:') L=L'disp('协方差阵:') Dxxdisp('单位权方差:') a0disp('协因数阵:') QxxBlPNWend。
测绘程序设计—实验八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报告
《测绘程序设计》上机实验报告(Visual C++.Net)班级:测绘0901班学号: 04姓名:代娅琴2012年4月29日实验八平差程序设计基础一、实验目的巩固过程的定义与调用巩固类的创建与使用巩固间接平差模型及平差计算掌握平差程序设计的基本技巧与步骤二、实验内容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
设计一个水准网平差的程序,要求数据从文件中读取,计算部分与界面无关。
1.水准网间接平差模型:2.计算示例:近似高程计算:3.水准网平差计算一般步骤(1)读取观测数据和已知数据;(2)计算未知点高程近似值;(3)列高差观测值误差方程;(4)根据水准路线长度计算高差观测值的权;(5)组成法方程;(6)解法方程,求得未知点高程改正数及平差后高程值;(7)求高差观测值残差及平差后高差观测值;(8)精度评定;(9)输出平差结果。
4.水准网高程近似值计算算法5.输入数据格式示例实验代码:#pragma onceclass LevelControlPoint{public:LevelControlPoint(void);~LevelControlPoint(void);public:CString strName;trName=pstrData[0];m_pKnownPoint[i].strID=pstrData[0];m_pKnownPoint[i].H=_tstof(pstrData[1]);m_pKnownPoint[i].flag=1;trName=pstrData[i];m_pUnknownPoint[i].strID=pstrData[i];m_pUnknownPoint[i].H=0;lag=0;pBackObj=SearchPointUsingID(pstrData[0]);pFrontObj=SearchPointUsingI D(pstrData[1]);ObsValue=_tstof(pstrData[2]);ist=_tstof(pstrData[3]);trID==ID){return &m_pKnownPoint[i];}}return NULL;}trID==ID){return &m_pUnknownPoint[i];}}return NULL;}LevelControlPoint* AdjustLevel::SearchPointUsingID(CString ID){LevelControlPoint* cp;cp=SearchKnownPointUsingID(ID);if(cp==NULL)cp=SearchUnknownPointUsingID(ID);return cp;}void AdjustLevel::ApproHeignt(void)lag!=1){pFrontObj->strID==m_pUnknownPoint[i].strID)&& m_pDhObs[j].cpBackObj->flag==1 ){ =m_pDhObs[i].cpBackObj->H - m_pDhObs[i].ObsValue;*/m_pUnknownPoint[i].H=m_pDhObs[j].cpBackObj->H + m_pDhObs[j].HObsValue;m_pUnknownPoint[i].flag=1;break;}}if(m_pUnknownPoint[i].flag!=1)pBackObj->strID==m_pUnknownPoint[i].strID)&& m_pDhObs[j].cpFrontObj->flag==1 ){ =m_pDhObs[j].cpFrontObj->H-m_pDhObs[j].HObsValue;/* m_pUnknownPoint[i].H=m_pDhObs[i].cpFrontObj->H+m_pDhObs[i].ObsValue;*/ m_pUnknownPoint[i].flag=1;break;}}}}if(i==m_iUnknownPointCount-1)lag!=1)ist);p(i,i)=value;}return p;}void AdjustLevel::FormErrorEquation(CMatrix &B, CMatrix &L){(m_iDhObsCount,m_iUnknownPointCount);(m_iDhObsCount,1);for(int i=0;i<m_iDhObsCount;i++)pBackObj->strID);tmpFront=SearchPointUsingID(m_pDhObs[i].cpFrontObj->strID);trID==tmpBack->strID)trID==tmpFront->strID)bsValue-(m_pDhObs[i].cpBackObj->H-m_pDhObs[i].cpFrontO bj->H);*/L(i,0)=m_pDhObs[i].HObsValue-(m_pDhObs[i].cpFrontObj->H - m_pDhObs[i].cpBackObj->H);(_T("%.3f"),L(i,0));L(i,0)=_tstof(tmp);L(i,0)=L(i,0)*1000;+=x(i,0);xt"));xt"));if()==IDCANCEL) return;CString strFileName=();setlocale(LC_ALL,"");CStdioFile sf;if(!(strFileName, CFile::modeCreate|CFile::modeWrite)) return;(LevleContent);();UpdateData(FALSE);}void CIndircLelveDlg::OnBnClickedComputelevel(){f\r\n"), [i].strID,[i].H);LevleContent+=Temp;}(_T("单位权中误差:%.1f mm\r\n"),r0*1000);LevleContent+=Temp;LevleContent+=_T("未知点高程中误差(mm):\r\n");for(int i=0;i< ;i++){();(_T("%s,%.1f\r\n"),[i].strName,Qx[i]*1000);LevleContent+=Temp;}UpdateData(false);}void CIndircLelveDlg::OnBnClickedSavelevleresult(){xt"));if()==IDCANCEL) return;CString strFileName=();setlocale(LC_ALL,"");CStdioFile sf;if(!(strFileName, CFile::modeCreate|CFile::modeWrite)) return;(LevleContent);();UpdateData(FALSE);}三、实验结果打开文件数据:平差结果:四、实验心得这从实验是我们测绘程序设计的最后一次实验,虽然这个学期我们做了好几次相关的实验,但是我却发现自己学的东西也越来越模糊,感觉很多内容都不理解。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水准测量是现今城市测量工作中测定高程和对建筑物进行变形观测常用的测量方法。
水准网平差的目的在于依据最小二乘原理,消除观测之间的矛盾和不符值,进而求出点的最后高程及评定精度,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实现水准网的自动平差,才能提高计算效率,然而近似高程的自动推算、闭合差的计算、以及误差方程、法方程的列立解算是程序设计的重点和难点。
标签:水准网平差;高程;程序设计1 数据库的建立1.1 建立建网信息表格建网信息表用于保存建网信息。
1.2 建立观测高差录入表格记录高差和高差起点终点点号和两点之间的距离。
1.3建立已知高程录入表格记录高程用于以后计算。
1.4建立平差成果表用于记录和输出结果。
2 应用软件用户界面的设计本程序共设计了五个窗体,分别为主窗体,建网信息输入窗体,测量高差输入窗体,已知高程输入窗体,平差计算结果显示窗体。
其中主窗体是程序的启动窗体,所有窗体都从主窗体界面弹出。
建网信息输入窗体用于输入项目名称,测量单位,负责人,测量范围,备注信息,并于数据库连接。
测量高差输入窗体用于输入高差观测值和路线长度,并和数据库连接。
已知高程输入窗体用于输入已知高程,并连接数据库。
平差计算结果显示窗体聚集了大部分的算法,包括待定点高程计算,误差方程和法方程的列立,法方程的运算等等,并通过DataGrid控件输出。
3 程序算法的基本思想及部分代码3.1 高程控制网间接平差的步骤(1)计算待定点的近似高程X=(x1,x2 …)T;(2)列出误差方程;(3)组成法方程;(4)解算法方程,求得dX=(dx1,dx2 …)T;(5)求得平差后的高程X=X+dX;(6)精度评定。
3.2 网形的编号及部分变量的定义3.2.1 网形编号为了使编程更加方便,首先约定各高程点编号由小到大按自然数的顺序编码,不可重复也不可缺少。
已知点优先于待定点,靠近已知点的待定点编号要尽量小。
3.2.2 部分变量定义Option Base 1Public IKP As Integer’已知点点个数;Public IUP As Integer’未知点点个数;Public IQ As Integer’总点个数;Public IOH As Integer’高差观测数;Public IZ As Integer’必要观测数。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水准网平差是测绘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涉及到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处理,以达到测量精度的要求。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程序设计的目的和意义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计算机软件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自动化处理,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这对于大型工程测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 准确性:程序需要能够准确地处理水准测量数据,减少人为误差。
- 稳定性:程序在运行过程中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避免因系统崩溃等原因导致数据丢失。
- 用户友好性:程序应具备良好的用户界面,使得非专业用户也能方便地使用。
- 扩展性:程序设计应考虑未来可能的功能扩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测量需求。
3. 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水准测量原理:了解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视线高、转点高、已知点高程等概念。
- 误差理论:掌握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及其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 最小二乘法:水准网平差通常采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处理,需要理解其数学原理和应用方法。
4. 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 数据输入:设计高效的数据输入界面,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导入。
- 数据处理:实现数据的自动校验、筛选和处理功能。
- 平差计算:编写平差计算算法,包括闭合差计算、误差分配等。
- 结果输出:设计结果输出模块,支持多种输出格式,如文本、图表等。
5. 程序设计的实现步骤1. 需求分析:明确程序设计的目标和用户需求。
2. 系统设计:设计程序的整体架构,包括模块划分、数据流等。
3. 编码实现:根据设计文档进行编码,实现各个功能模块。
4. 测试验证:对程序进行测试,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5. 用户手册编写:编写用户手册,指导用户如何使用程序。
6. 程序设计的注意事项- 数据安全:确保程序在处理数据时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泄露。
- 异常处理:程序应能妥善处理各种异常情况,如数据格式错误、计算溢出等。
c+间接平差法
间接平差法是一种测量平差方法,通常用于解决线性系统中的超定方程问题,即有多余观测的情况。
这种方法通过解最小二乘问题来找到最佳的参数估计值。
在间接平差法中,待估参数和已知参数是通过最小二乘目标函数(通常是误差项的平方和)进行连接的。
具体步骤如下:
1. 列出误差方程:误差方程是观测值与计算出的观测值初值之间的差值。
2. 计算出V后与观测值求和,得到最终的平差值。
此外,间接平差法还可以用于解决GNSS SPP、摄影测量解算、光束法平差、控制网平差等测绘问题。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常会使用非线性最小二乘解法中的其他方法,如梯度下降法(最速下降法)来获得最佳的参数估计值。
总之,间接平差法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测量平差方法,通过最小化目标函数来求解线性系统中的超定方程问题。
它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测绘解算问题,为参数估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Matlab的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
基于Matlab的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设计赵亚红;周文国【摘要】设计水准网数据结构,存储在文本中,按照水准网的起点、终点、观测数据相对应关系建立矩阵,利用Matlab强大的矩阵运算功能,通过间接平差方法,按照最小二乘原理,求得任意水准网的未知点的最或然高程值,对平差结果输出存储,程序直观、简便。
并用实例验证了其正确性及通用性。
%On the basis of data structure designed, the relation of point s and lines of level net, the surveying data and the known data are st ored in the text, the matrixs were set up through the relation of the jupping -off points, end -points and the surveying data. And a program is designed in MATLAB to get the value of most probable by its strong abilty of calculating matrix, the result was output and stored. At last,the example proved the programme was right.【期刊名称】《华北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8)003【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水准网;间接平差;Matlab【作者】赵亚红;周文国【作者单位】华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北京东燕郊101601;华北科技学院土木工程系,北京东燕郊1016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207.2水准网间接平差的的具体过程是:(1)根据水准网形进行分析,列误差方程;(2)根据误差方程系数列法方程;(3)解算法方程,求参数X及V;(4)求最或然值、精度评定。
毕业设计--水准网条件平差程序设计[管理资料]
本科生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题目:水准网条件平差程序设计水准网条件平差程序设计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大力于投资各种铁路建设和公路建设,测绘工程的运用也越来越突出。
以水准网布设的高程控制网在各类工程中随处可见。
但观测到的数据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误差,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简易平差或严密平差来对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使数据能够达到工程的预期精度。
本文主要研究如何解决绘图软件行业标准的网络数据处理问题。
从水准网的结构,平差基本原理、调整模型,基本方程及其解,并对法方程组成,求解,平差值的计算及其精度评定作了介绍。
和Visual ,利用C语言是程序设计的相干事情。
在今后的测量工作中,可结合实际平差方案进行平差计算。
关键词:平差模型;精度评定;程序设计Leveling Network Adjustment Program Design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tate vigorously investment in all kinds of railway construction and road construction, the use of mapping project is also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order to control the network level network in various engineering in everywhere. But the observed data exist various error, this needs us through simple adjustment or rigorous adjustment for data processing, so that data to achieve the desired precision engineering.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mapping software industry standard network data processing. From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leveling network, the basic principle, adjustment model, basic equation and its solution,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solution of equations, adjustment calculation and precision evaluation, gross error elimination are introduced as well. And the use of Visual programming software, using C programming language is related to program design. The measurement work in the future,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actual adjustment adjustment calculation.Key words: adjustment model;the accuracy assessment;program desig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第一章绪论 (1) (1) (2) (2)第二章条件平差数学模型 (3)条件平差模型 (3) (6) (8) (11) (13) (17)第三章水准网的设计 (18) (18) (18) (19) (19) (20)第四章C语言介绍 (21) (21) (22) (22)第五章程序设计 (24)水准网条件平差和测角网条件平差实例 (24) (24) (27) (32)参考文献 (57)附录A:外文文献 (57)附录B:中文译文 (69)致谢 (74)第一章绪论施工测量工作是非常基本的,重要环节。
CASIO fx-CG20计算机水准网间接平差程序
p i l e d a n y i n d i r e c t a d j u s t me n t p r o ra g m mi n g o f l e v e l i n g n e t w o r k u s i n g 一 C G 2 0 C a l c u l a t o r i s p r e c i s e c a l c u —
第2 9卷 第 1 期 2 0 1 3 年 1 月
昆明冶 金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Ku n mi n g Me t a l l u r g y Co l l e g e
Vo 1 . 2 9 No .1
J a n .2 0 1 3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9— 0 4 7 9 . 2 0 1 3 . 0 1 . 0 1 0
OU L o n g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i v i l a n d S u  ̄e y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u i l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a t N a n n i n g ,N a n n i n g 5 3 0 0 0 1 ,C h i n a )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
水准点编号,该点名称
其中点名长度不超过8个字符,即4个汉字。但最好 用字符串命名。
以下为一具有两个已知点、三个待定点和七个测段的
水准网的示例数据,打开TXT文件文件后,内容如下。
2,3,7 4 , 5.016 5 , 6.016 1 , 4 , 1 , 1.359 , 1.1 2 , 4 , 2 , 2.009 , 1.7 3 , 5 , 1 , 0.363 , 2.3 4 , 5 , 2 , 1.012 , 2.7 5 , 1 , 2 , 0.657 , 2.4 6 , 1 , 3 , 0.238 , 1.4 7 , 3 , 5 ,-0.595 , 2.6 1 ,P1 2 ,P2 3 ,P3 4 ,A 5 ,B
组建误差方程,即 B、l的生成
代入相应的公式 进行计算 x 、v
计算待求量 的平差植
精度评定 成果输出
2.1 水准网平差中数据的组织(数据文 件格式的设计)
水准网平差程序设计中数据的组织是一个关键 问题。文件格式的设计就是规定数据文件中包含 的内容、各类数据的先后顺序以及各种数据的书 写格式。从程序设计者的角度来说,数据文件格 式设计相当于告诉用户应当怎样准备数据文件, 当然,程序中也必须按照约定的格式从文件中读 取数据。数据文件由四个部分组成,其格式如下。 1)基本信息部分:该部分仅占一行,其内容为 已知点数N1,未知点数N2,高差观测值个数NS。
设p1选择p2作为邻接点,P2到目标点的路线长
度为S2, p1到p2的路线长度为S12,则p1到目标点 的路线长度S1为
S1=S2+S12 若还有一点P3也是P1的邻接点,则经由P3到 目标点的路线长度为
间接平差程序设计
间接平差程序设计间接平差程序设计是现代测量技术中的重要一环,它通过计算和优化一系列观测数据,求解未知量的准确值。
在实际测量工程中,程序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以生动、全面且有指导意义的方式介绍间接平差程序的设计要点。
首先,间接平差程序设计要考虑数据的质量控制。
测量数据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因此必须引入合理的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方法。
在测量前,需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检查、去除异常值、数据修正等。
同时,为了保证计算结果的可靠性,还需统计数据的精确度和准确度指标,如偏差、方差等。
这些统计指标为后续的程序设计提供了基础数据。
其次,间接平差程序设计要注重数学模型的选择与建立。
根据测量任务的不同,需要选择适当的数学模型,建立测量任务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多项式模型、线性模型、非线性模型等。
在选择数学模型前应充分了解测量任务的特点,避免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化的模型。
模型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最终计算结果的精度,因此,合理选择和建立数学模型是程序设计的核心环节。
然后,间接平差程序设计要注重计算方法的优化。
测量数据量庞大,且存在不同类型的误差,对于计算效率和稳定性要求高。
设计程序时,可采用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估计法等优化方法,以实现精度和效率的平衡。
同时,针对不同任务,还需克服计算矩阵的秩亏、条件数过大等问题,设计相应的算法和模型。
通过优化计算方法,可以提高程序的运行速度和结果的准确度。
最后,间接平差程序设计要充分考虑软件工程的要求。
测量任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计算和结果分析。
因此,程序应具备良好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良好的代码结构、注释和文档,能够保证程序的易读性和易理解性,并便于后续开发和维护工作。
此外,程序还应具备友好的用户界面,便于用户输入数据、查看结果,并提供适当的错误处理机制。
综上所述,间接平差程序设计是现代测量技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完整)C语言间接平差程序
教材《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P108页的例7—1的运行结果:源程序:#define N 5 /*N是观测值个数*/#define T 3 /*T是必要观测数*/#include<stdio.h>#include<math。
h>float Nbb[T][T],Nb[T][T],W[T][1],x[T][1];main(){float D(float a[T][N],float b[N][N],float c[N][T]);float K(float a[T][N],float b[N][N],float c[N][1]);float G(float a[T][T]);float F(float ca[T-1][T—1]);float DM(float a[1][N],float b[N][N] ,float c[N][1]);int i,j,m,n;float B[N][T],BT[T][N],V[N][1],VT[1][N],P[N][N],C[N][1],Bx[N][1],f,g,h,x1; printf("请输入V的系数B[N][T]:\n”);for(i=0;i<N;i++)for(j=0;j〈T;j++)scanf(”%8f”,&B[i][j]);printf("请输入观测值的权阵P[N][N]:\n");for(i=0;i<N;i++)for(j=0;j<N;j++)scanf("%8f”,&P[i][j]);printf("请输入常数C[N][1]:\n”);for(i=0;i〈N;i++)for(j=0;j<1;j++)scanf(”%8f”,&C[i][j]);for(i=0;i〈N;i++)for(j=0;j<T;j++)BT[j][i]=B[i][j];g=D(BT, P, B);h=K(BT, P, C);f=G(Nbb);for(i=0;i〈T;i++)for(j=0;j〈1;j++){x[i][j]=Nb[i][0]*W[0][j];for(m=1;m〈T;m++)x[i][j]+=(Nb[i][m]*W[m][j]);}for(i=0;i〈T;i++)x[i][0]=x[i][0]/f;for(i=0;i〈N;i++)for(j=0;j〈1;j++){Bx[i][j]=B[i][0]*x[0][j];for(m=1;m〈T;m++)Bx[i][j]+=(B[i][m]*x[m][j]);}for(i=0;i〈N;i++)V[i][0]=(Bx[i][0]-C[i][0]);for(i=0;i<N;i++)for(j=0;j〈1;j++)VT[j][i]=V[i][j];x1=DM(VT,P,V);x1=x1/(N-T);printf("参数x[T][1]=\n");for(i=0;i〈T;i++)printf("%15f",x[i][0]);printf("\n");printf("改正数V[N][1]=\n”);for(i=0;i<N;i++)printf("%15f”,V[i][0]);printf("\n单位权中误差x1=%15f”,sqrt(x1)); printf("\n协因数阵Qxx[T][T]:\n");for(i=0;i<T;i++){for(j=0;j〈T;j++)printf(”%15f”,Nb[i][j]/f);printf(”\n");}}float G(float a[T][T]){int i,j,m,n;float c[T—1][T—1],y=0;for(i=0;i<T;i++)for(j=0;j<T;j++){for(m=0;m<T;m++)for(n=0;n〈T;n++){if(m〈i&&n<j)c[m][n]=a[m][n];if(m>i&&n〈j)c[m-1][n]=a[m][n];if(m<i&&n>j)c[m][n—1]=a[m][n];if(m>i&&n>j)c[m-1][n-1]=a[m][n];}if((i+j)%2==0)Nb[j][i]=F(c);elseNb[j][i]=(-1)*F(c);}for(m=0;m<T;m++)y+=(a[0][m]*Nb[m][0]);return (y);}float F(float ca[T—1][T—1]){int i,j,m,n,s,t,k=1;float f=1,c,x,sn;for (i=0,j=0;i<T—1&&j〈T—1;i++,j++){if (ca[i][j]==0){for (m=i;ca[m][j]==0;m++);if (m==T—1){sn=0;return (sn);}elsefor (n=j;n<T—1;n++){c=ca[i][n];ca[i][n]=ca[m][n];ca[m][n]=c;}k*=(-1);}for (s=T—2;s>i;s--){x=ca[s][j];for (t=j;t〈T-1;t++)ca[s][t]—=ca[i][t]*(x/ca[i][j]);}}for (i=0;i<T-1;i++)f*=ca[i][i];sn=k*f;return (sn);}float D(float a[T][N],float b[N][N] ,float c[N][T]){int i,j,m;float d[T][N];for(i=0;i<T;i++)for(j=0;j〈N;j++){d[i][j]=a[i][0]*b[0][j];for(m=1;m〈N;m++)d[i][j]+=(a[i][m]*b[m][j]);}for(i=0;i〈T;i++)for(j=0;j〈T;j++){Nbb[i][j]=d[i][0]*c[0][j];for(m=1;m〈N;m++)Nbb[i][j]+=(d[i][m]*c[m][j]);}return (Nbb[0][0]);}float K(float a[T][N],float b[N][N],float c[N][1]){int i,j,m;float d[T][N];for(i=0;i<T;i++)for(j=0;j<N;j++){d[i][j]=a[i][0]*b[0][j];for(m=1;m<N;m++)d[i][j]+=(a[i][m]*b[m][j]);}for(i=0;i<T;i++)for(j=0;j〈1;j++){W[i][j]=d[i][0]*c[0][j];for(m=1;m〈N;m++)W[i][j]+=(d[i][m]*c[m][j]);}return (W[0][0]);}float DM(float a[1][N],float b[N][N] ,float c[N][1]){int i,j,m;float d[1][N],x;for(i=0;i〈1;i++)for(j=0;j<N;j++){d[i][j]=a[i][0]*b[0][j];for(m=1;m<N;m++)d[i][j]+=(a[i][m]*b[m][j]);}for(i=0;i<1;i++)for(j=0;j<1;j++){x=d[i][0]*c[0][j];for(m=1;m<N;m++)x+=(d[i][m]*c[m][j]);}return (x);}程序说明:1) 用该程序前,根据具体情况输入N和T;2)该程序中的(N-T)自由度(即多余观测数)必须大于等于2,不然程序运行时会出错,原因在于求行列式的逆时,有语句for (s=R-2;s>i;s—-),R=1时s=-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visual C++6.0 编译通过 /////////////////////////////////////////////////////////////////////////////////////////////////////////// 参考资料 //// 部分网络资料 //// 宋力杰《测量平差程序设计》 ////连壁《基于matlab的控制网平差程序设计》 /////////////////////////////////////////////////////#include<iostream>#include<fstream>#include <stdlib.h>#include<math.h>#include <iomanip>using namespace std;//////////////////////////////////////////////////////////////////////////class class SZWPC{private:int gcz_zs; //高差总数int szd_zs; //总点数int yz_szd_zs; //已知点数double m_pvv; //[pvv]int *qsd_dh; //高差起点号int *zd_dh; //高差终点号char **dm; //点名地址数组double *gcz; //观测值数组double *szd_gc; //高程值数组double *P; //观测值的权double *ATPA,*ATPL; //法方程系数矩阵与自由项double *dX; //高程改正数、平差值double *V; //残差double m_mu; //单位权中误差public:SZWPC();~SZWPC();int ij(int i,int j);//对称矩阵下标计算函数bool inverse(double a[],int n);//对称正定矩阵求逆(仅存下三角元素)(参考他人)void inputdata(char *datafile);//输入原始数据函数int dm_dh(char *name); //点名转点号void ca_H0(); //近似高程计算函数void ca_ATPA(); //法方程组成函数void ca_dX(); //高程平差值计算函数void printresult(char *resultfile); //精度估计与平差值输出函数double ca_V(); //残差计算函数void zxecpc(char *resultfile);//最小二乘平差函数};////////////////////////////////////////////////////////////////////// // 构造函数SZWPC::SZWPC(){gcz_zs=0;szd_zs=0;yz_szd_zs=0;}////////////////////////////////////////////////////////////////////// // 析构函数SZWPC::~SZWPC(){if(gcz_zs>0){delete []qsd_dh;delete []zd_dh;delete []gcz;delete []P;delete []V;}if(szd_zs>0){delete []szd_gc;delete []ATPA;delete []ATPL;delete []dX;for(int i=0; i<szd_zs;i++)if(dm[i]!=NULL)delete[](dm[i]);delete []dm;}}////////////////////////////////////////////////////////////////////////// // 对称矩阵下标计算函数int SZWPC::ij(int i,int j){return (i>=j)? i*(i+1)/2+j :j*(j+1)/2+i;}////////////////////////////////////////////////////////////////////////// // 对称正定矩阵求逆(仅存下三角元素)(参考他人)bool SZWPC::inverse(double a[],int n){double *a0=new double[n];for(int k=0;k<n;k++){double a00=a[0];if(a00+1.0==1.0){delete []a0;return false;}for(int i=1;i<n;i++){double ai0 = a[i*(i+1)/2];if(i<=n-k-1)a0[i]= -ai0/a00;else a0[i]= ai0/a00;for(int j=1;j<=i;j++){a[(i-1)*i/2+j-1]=a[i*(i+1)/2+j]+ai0*a0[j];}}for(i=1;i<n;i++){a[(n-1)*n/2+i-1]=a0[i];}a[n*(n+1)/2-1]=1.0/a00;}delete []a0;return true;}/////////////////////////////////////////////////////////////////////// 原始数据输入函数void SZWPC::inputdata(char *datafile){ifstream infile(datafile,ios::in);if(! infile){cerr<<" Open error!"<<endl;}infile>>gcz_zs>>szd_zs>>yz_szd_zs;int unPnumber=szd_zs-yz_szd_zs;szd_gc=new double [szd_zs];dX=new double [szd_zs];ATPA=new double [szd_zs*(szd_zs+1)/2];ATPL=new double [szd_zs];qsd_dh=new int [gcz_zs];zd_dh=new int [gcz_zs];gcz=new double [gcz_zs];V=new double [gcz_zs];P=new double [gcz_zs];dm=new char* [szd_zs];for(int i=0;i<szd_zs;i++){dm[i] = NULL;// dm_dh函数根据dm[i]是否为NULL确定dm[i]是否为点名地址}char buffer[128]; //临时数组,保存从文件中读到的点名for( i=0;i<=yz_szd_zs-1;i++)// 读取已知高程数据{infile>>buffer;int c=dm_dh(buffer);infile>>szd_gc[i];}for(i=0;i<gcz_zs;i++)// 读取观测数据{infile>>buffer; //读取高程起点名qsd_dh[i]=dm_dh(buffer);infile>>buffer;//读取高程终点zd_dh[i]=dm_dh(buffer);infile>>gcz[i]>>P[i]; //读取高差值与路线长度P[i]=1.0/P[i];//线路长转化为观测值的权}infile.close();}//////////////////////////////////////////////////////////////////// 点名转点号,返回点名对应的点号int SZWPC::dm_dh(char *name){for(int i=0; i<szd_zs; i++){if(dm[i]!=NULL){if(strcmp(name,dm[i])==0)return i;//将待查点名与已经存入点名数组的点名比较,若存在返回点号}else{int len = strlen(name);//判断点名长度dm[i] = new char[len+1];//为点名申请存储空间strcpy(dm[i], name);//待查点名是一个新的点名,将新点名的地址放到dm 数组中return i;//返回点号}}return -1; //dm数组已经存满,且没有待查点名}////////////////////////////////////////////////////////////////////////////高程近似值计算void SZWPC::ca_H0(){for(int i=yz_szd_zs;i<szd_zs;i++)szd_gc[i]=-10000.9;//为计算机设置辨别未知高程点的标志for(int j=1;;j++){int k=0; //计算出近似高程的点数for(i=0;i<gcz_zs;i++){int k1=qsd_dh[i]; //高差起点号int k2=zd_dh[i]; //高差终点号if(szd_gc[k1]>-10000.0 && szd_gc[k2]<-10000.0)//k1点高程或高程近似值已知,k2点高程或高程近似值未知{szd_gc[k2]=szd_gc[k1]+gcz[i];//计算近似高程k++;}elseif(szd_gc[k1]<-10000.0 && szd_gc[k2]>-10000.0)//k2点高程或高程近似值已知,k1点高程或高程近似值未知{szd_gc[k1]=szd_gc[k2]-gcz[i];//计算近似高程k++;}}if(k==(szd_zs-yz_szd_zs))break;//所有的近似高程计算完成,退出}}//////////////////////////////////////////////////////////////////////////// 组成法方程void SZWPC::ca_ATPA(){//int t=szd_zs;for(int i=0; i<szd_zs*(szd_zs+1)/2; i++) ATPA[i]=0.0;//赋初值for(i=0; i<szd_zs; i++) ATPL[i]=0.0;//赋初值for(int k=0; k<gcz_zs; k++){int i=qsd_dh[k];//获取点号int j=zd_dh[k];//获取点号double Pk=P[k];//获取权值double lk=gcz[k]-(szd_gc[j]-szd_gc[i]);//获得第k个自由项ATPL[i]-=Pk*lk;//获得法方程自由项ATPL[j]+=Pk*lk;ATPA[ij(i,i)]+=Pk;//获得法方程系数矩阵ATPA[ij(j,j)]+=Pk;ATPA[ij(i,j)]-=Pk;}}////////////////////////////////////////////////////////////////////////// // 高程平差值计算void SZWPC::ca_dX(){for(int i=0;i<yz_szd_zs;i++) ATPA[ij(i,i)]=1.0e30;//处理已知点if(!inverse(ATPA,szd_zs))//矩阵求逆{cerr<<"法方程系数矩阵降秩!"<<endl;//矩阵为奇异矩阵,无法求逆exit(0);//退出程序}for(i=0; i<szd_zs; i++)//计算高程改正数{double xi=0.0;for(int j=0; j<szd_zs; j++){xi+=ATPA[ij(i,j)]*ATPL[j];}dX[i]=xi;szd_gc[i]+=xi;//计算高程平差值}}////////////////////////////////////////////////////////////////////////// // 残差计算double SZWPC::ca_V(){double pvv=0.0;for(int i=0;i<=gcz_zs-1;i++){int k1=qsd_dh[i];int k2=zd_dh[i];V[i]=szd_gc[k2]-szd_gc[k1]-gcz[i];pvv+=V[i]*V[i]*P[i];}return(pvv);}//////////////////////////////////////////////////////////////////////////// 原始数据和平差值输出void SZWPC::printresult(char *resultfile){double pvv=ca_V(); // 残差计算ofstream outfile(resultfile,ios::out);//以输出方式打开文件,若文件不存在,创建文件//输出原始观测数据outfile<<endl<<"观测总数:"<<gcz_zs<<" "<<"总点数:"<<szd_zs;outfile<<" "<<"已知点数:"<<yz_szd_zs<<endl;outfile<<endl<<"===================== 已知高程====================="<<endl;//输出原始观测数据已知点点号、高程for(int i=0;i<=yz_szd_zs-1;i++){outfile<<" "<<dm[i];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0)<<setprecision(4)<<szd_gc[i]<<endl;}outfile<<endl<<endl<<"===================== 高差观测值====================="<<endl<<endl;//输出原始观测数据高程观测值与路线长outfile<<"起始点名"<<" "<<"终点点名"<<" "<<"高差观测值(m)"<<" "<<"两点间距离(km)"<<endl;for(i=0;i<=gcz_zs-1;i++){outfile<<" "<<dm[qsd_dh[i]]<<setw(9)<<dm[zd_dh[i]];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6)<<setprecision(4)<<gcz[i];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6)<<setprecision(4)<<1.0/P[i]<<endl;}m_mu=sqrt(pvv/(gcz_zs-(szd_zs-yz_szd_zs)));//计算单位权中误差outfile<<endl<<"===================== 单位权中误差====================="<<endl;//输出单位权中误差outfile<<endl<<"σ0="<<m_mu<<endl;outfile<<endl<<"===================== 高程平差值及其精度====================="<<endl<<endl;//输出高程平差值及其精度outfile<<"点名近似高程改正数高程平差值中误差"<<endl;for( i=0; i<szd_zs; i++){outfile<<setw(2)<<dm[i];double dx=dX[i];double qii=ATPA[ij(i,i)];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2)<<setprecision(4)<<szd_gc[i]-dx;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0)<<setprecision(4)<<dx;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1)<<setprecision(4)<<szd_gc[i];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0)<<setprecision(4)<<sqrt(qii)*m_mu<<endl;}//输出观测值平差值及其精度outfile<<endl<<endl<<"===================== 观测值平差值及其精度====================="<<endl<<endl;outfile<<"起点终点观测高差v"<<" 高差平差值观测权中误差"<<endl;for(i=0;i<=gcz_zs-1;i++){int k1=qsd_dh[i];int k2=zd_dh[i];double qii=ATPA[ij(k1,k1)];double qjj= ATPA[ij(k2,k2)] ;double qij=ATPA[ij(k1,k2)];double ml=sqrt(qii+qjj-2.0*qij)*m_mu;outfile.width(2);outfile<<dm[k1];outfile.width(7);outfile<<dm[k2];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2)<<setprecision(4)<<gcz[i];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0)<<setprecision(4)<<V[i];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0)<<setprecision(4)<<gcz[i]+V[i];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0)<<setprecision(4)<<P[i];outfile<<setiosflags(ios::fixed);outfile<<setw(10)<<setprecision(4)<<ml<<endl;}outfile.close();}////////////////////////////////////////////////////////////////////////// // 水准网最小二乘平差void SZWPC::zxecpc(char *resultfile){ca_H0(); //近似高程计算ca_ATPA(); // 组成法方程ca_dX(); // 高程平差值计算}///////////////////////////////////////////////////////////////////////int main(){char *datafile ="算例\\Data.txt";//原始数据文件存储地址指针char *resultfile ="算例\\Result.txt";//平差结果输出地址指针cout<<endl<<endl<<"水准网经典间接平差"<<endl<<endl;cout<<"原数据文件位置:"<<datafile<<endl;cout<<"平差结果文件位置:"<<resultfile<<endl<<endl;SZWPC new_net;//定义新的对象new_net.inputdata(datafile);//输入原始数据new_net.zxecpc(resultfile);//最小二乘平差计算new_net.printresult(resultfile);//输出平差结果return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