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传教士

合集下载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2012—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本科生公共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传教士,一个在晚清发挥了重要角色的团体。

是文化侵略的始作俑者?还是传播福音的天使?又或是舍己为人的圣徒?他们的身份一直饱受争议。

早在西方人用炮火打开国门之前,想要使普天下受到救赎的传教士带着西学知识来到了东方。

这不仅深深地影响了清朝皇帝的行事作风及思想,更是影响中国人民的生活。

来到中国的第一位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带着传扬基督的目的开启了尘封一百多年的大国之门。

在马礼逊的影响之下,英国人见到了方块字,少部分英国人开始学习中文,中国人开始学习英文。

尽管是带有明显的西方性道德传扬的目的,但是传教士为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不少贡献,使国人突破了固有的传统观念逐渐接受外来文化。

来到中国的传教士的初衷都是一样的,但随着中国的社会变革,传教士在不知觉的情况下逐渐接受东方思想,但他们仍然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自身拥有的文化。

他们创办了基督学校、中文刊物,宣扬了基督教教义的同时也传播了科学和技术。

被中国人视为不带任何侵略目的的友好的美国传教士由于清王朝的政策被吸收进了统治阶层,这使他们有机会抨击过时了的孔教的罪恶、妇女的从属等中国人民愚昧的行为。

尽管许多人认为基督教的传播是对中国的剥削与掠夺,但事实上传教士做了许多对中国社会有益的事情。

尽管前面说到的传教士有多么的深入人心,但也有许多披着传扬基督的外衣的传教士进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

19世纪60年代后,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强行推行基督教,与百姓发生冲突。

此后几十年间,中国各地反对教会的呼声不断。

外国教会还企图通过杂志改变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政治思维,大肆宣扬人种地位高低,以及为他们的侵略制造有理的舆论。

可是这些措施不但没有是事情往西方人预想的轨道运行,反而更是激起了国人强烈的反侵略意识和反抗。

这些所谓的传教士的行为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使传教士与群众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了。

传教医生雒魏林

传教医生雒魏林

here Nhomakorabea 以医促传教
• 中国传教之优势与劣势
法律与语言 ` 穷苦人的需求
• 传教医生之产生和消失
1835年第一位传教医生伯驾创办广州眼科医院。 1866年“中华博医会”的成立标志基督教在华 行 医传教工作的结束。
• 传教医生之影响
一定程度上消除对基督教的偏见
感谢倾听
Reference: [1]韩清波. 传教医生雒魏林在华活动研究[D].浙江大学,2008. [2]王中.近代上海西医院及西医诊疗的出现——以仁济医院为例的考察 [J].中国外资,2013(16):357-358. [3]袁媛,严世芸.雒魏林和他创办的上海仁济医院[J].医学与哲学 (A),2016,37(09):94-97.
1844年,雒魏林关闭舟山诊所前往上海,开办专为中国百姓治 病、免费施诊的仁济医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 上海最早的西医医院和新教传教事业中心 • 西方现代式的经营管理体制 • 使上海跟上世界先`进医疗技术的发展潮流
1849出现氯仿麻醉法,第二年仁济医院就将其应用于外科手术中
• 本土医学人才的培养
第 贰 章
PART.2
传 教`经 历
Enter text information
h
e
r
e
主要传教方式
一、分发宗教书籍和小册子
二、实行“先听道后看病”的制度
`
三、由传教士向病人集体布教
四、集中病人进行宗教祈祷仪式
第 叁 章
PART.3
总 结 与` 启 示
Enter text information

传教经历 P A R`T T W O
叁 总结与启示 P A R T T H R E E

介绍杰姆逊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介绍杰姆逊对聊斋志异的评价

介绍杰姆逊对聊斋志异的评价杰姆逊(James Legge)是一位英国传教士、翻译家和学者,他对中国文化和文学有着深厚的研究。

在19世纪,他将《聊斋志异》这部中国古代奇幻小说集翻译成了英文,并且对其进行了评价。

杰姆逊对《聊斋志异》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认可。

他认为这部作品展现了中国民间传说和超自然现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思想的某些方面。

在他的翻译序言中,杰姆逊称赞《聊斋志异》是“中国小说中最具原创性和优秀性质的代表之一”。

他认为这部作品在描写人物情感和心理方面非常出色,并且充满了神秘和惊奇的元素。

此外,杰姆逊也赞扬了《聊斋志异》中所蕴含的道德教诲和社会批判。

他认为作品中的许多故事都包含了隐喻和寓意,通过描述各种超自然现象来阐述对于人性弱点、道德规范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杰姆逊对《聊斋志异》持有积极评价,并将其视为中国文学瑰宝中的一颗明珠。

他的翻译工作使得西方读者能够接触到这部精彩的作品,并对其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李提摩太对于中国的贡献

李提摩太对于中国的贡献

李提摩太对于中国的贡献100多年前⼀个从英国威尔⼠来的基督教传教⼠李提摩太,对于当时封闭的中国的开化,睁眼看世界起到了很⼤的作⽤,⽽且拯救了很多在饥荒年⽉⾥的⼭东、⼭西灾民,他的主要贡献如下:⼀、赈灾募捐。

1875年-1879年中国⼭东、⼭西遇到旱灾,颗粒⽆收,饿殍满地,饥荒成为最⼤的灾难,清政府拿不出解决办法,李提摩太先后在上海和家乡伦敦发起了赈灾捐款,拯救很多的⽣命。

⼆、促进中外⽂化的交流。

他⼀个将中国的《西游记》翻译成为英⽂,并且翻译了2000多本西⽅经典著作,影响了中国的⼀代的知识分⼦。

三、促进变⾰,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分⼦,梁启超曾经是他的秘书,⾃诩为“康⼦”的康有为读了他的书,受到思想启蒙,开始了“戊戌变法”,李提摩太是变法的精神领袖,他担⼼变⾰派急于求成,但当时变⾰派太过头,过多影响利益集团利益,”戊戌变法“失败。

⽽经过义和团的流氓运动后,义和团的总后台慈禧认为还得变⾰,⼜请他出⼭,进⾏变⾰。

四、建⽴了⼭西⼤学。

⽤庚⼦赔款中的50万两⽩银和清政府官员岑春煊,合作建⽴⼭西⼤学,为⼭西各⽅⾯建设培养了⼤批⼈才。

他的思想现在也不过时,在⽇本曾经见过孙中⼭,并⼒劝孙中⼭放弃暴⼒⾰命,他说”真正的变⾰来⾃于精神和智慧的提⾼,不会来⾃于武⼒,拔剑者必死于剑下“。

他对以前的秘书梁启超说”中国的很多⼈都是凭着⼀知半解⽽前⾏,他们不能⽤最⾼等的服务榜样,去赢得同胞的信任,但我们不能丧失勇⽓“,他还谈起中国的教育,他说到:“这个国家的教育有四⽅⾯的缺陷,⼀是没有真正的科学教育,⼆是没有真正的历史教育,三是没有真正的经济教育,四是没有真正的宗教教育”。

100年过去了,他的话好像是昨天说的,他验证了中国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太平天国拿着略知⽪⽑的基督教教义,建⽴”拜上帝教“的邪教,⼗⽉⾰命的⼤炮打来洋经,也是囫囵吞枣,折腾⼏⼗年,现在算是稳当点了,100年⾥中国有了点进步,但是很多事情仍然不是那么令⼈信服,我的感觉应该重温李提摩太、明恩浦、莫⾥循、赛珍珠、丁韙良、司徒雷登、洛克菲勒等等对于中国开放和发展做出做出卓越贡献的外国⼈著作,并且给予这些⼈实事求是的历史地位,世界未来⼀定融合为⼀个⼤家庭,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年代。

英国女传教士礼荷莲拍晚清中国社会民生

英国女传教士礼荷莲拍晚清中国社会民生

英国女传教士礼荷莲拍晚清中国社会民生1888-1906年,福建,磨米礼荷莲(Lilias Graham)是一名英国长老公会的女传教士,1888年来到福建厦门传教,随后于1889年被指派到泉州,开办了一所教会女校(培英女学的前身?)。

1895年,礼河莲在泉州驿内埕创办盲人学校,名为“指明堂”。

1906年,礼河莲因病回国,盲人学校也随之停办。

图片均出自英国女传教士礼荷莲的个人相册。

1888-1906年,中国南方,中国官员和随从1888-1906年,中国南方,新郎和新娘合影1895年,福建,新婚夫妇1888-1906年,福建,可能是文庙1888-1906年,中国南方,中国乐师1888-1906年,中国南方,牙医和患者1893年,福建,汲水1900年代,福建,中国画家1888-1906年,中国南方,修伞者1888-1906年,福建,葬礼上儿童的装束1900年代,福建,中国弓箭手1888-1906年,福建,街头理发师1888-1906年,福建,戴木枷示众的囚犯1888-1906年,福建,江上摆渡船1888-1906年,福建,打谷场1888-1906年,福建,踩水灌溉1888-1906年,福建,水牛压榨甘蔗1888-1906年,福建,垒房的情景1888-1906年,福建,木匠锯木头1888-1906年,福建,木匠刨木头1888-1906年,福建漳浦的城门1888-1906年,福建漳浦的城墙1888-1906年,福建漳浦的三个女孩1895年,福建漳浦的教堂1888-1906年,福建安溪,河上的小船1888-1906年,中国南方,粮食加工1895年,福建,洗衣的女子1898年,福建永春,贵妇和孩子孩童合影1897年,福建永春,官员的母亲1897年,福建永春,官员的住所1888-1906年,福建泉州,南门外的船只和桥梁1891年,福建泉州,开元寺1895年,福建泉州,郊外的墓地1895年,福建泉州,贡院内的花园1895年,福建泉州,一名中国摄影师的住所1895年,福建,寺庙内主持葬礼的法师1897年,福建泉州,盲人学校的女教师和女舍监的合影1897年,福建泉州,盲人学校1897年,福建泉州,盲人学校1895年,福建泉州,盲人学校。

雅理各

雅理各
雅 理 各
目录
人物生平 汉学研究 学术评价
人物介绍
理雅各(1815-1897), 生于苏格兰。先毕业于阿伯丁 大学,后进海贝利神学院学习。1839年受伦敦布道会的 派遣去马六甲,任英华书院院长。1844年随该院迁香港 ,继续主持院务。1853年,由该院印刷所印行的《遐迩 贯珍》创刊,1855年继麦都思、奚礼尔之后担任该刊主 编,并开始翻译和注释“四书”、“五经”,其间多得 王韬的帮助。1854—1858年间,洪仁轩曾在香港伦敦会 工作,与其共事。1873年回国。 理雅各是伦敦布道会传教士,英华书院校长,近代英 国第一位著名汉学家。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 古代经典的人,从1861年到1886年的25年间,将“四书 ”、“五经”等中国主要典籍全部译出,共计28卷。当 他离开中国时,已是著作等身。理雅格的多卷本《中国 经典》、《法显行传》、《中国的宗教:儒教、道教与 基督教的对比》和<中国编年史>等著作在西方汉学界占 有重要地位。他与法国学者顾赛芬、德国学者卫礼贤并 称汉籍欧译三大师,也是儒莲翻译奖的第一个获得者。 理雅格翻译的《中国经典》各卷陆续出版后,在西方引 起轰动,该书使欧美人士得以了解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 以及中国民族伦理道德。理雅各的英译本直到今天仍被 公认为标准译本,他本人也因此蜚声西方汉学界,吸引 了海内外不同学科的学者。
学术评价
理雅各葬在牛津以北的墓地,阿伯丁花岗岩做的墓碑上写着“赴华传教士与牛津大 学首任汉学教授”。 20世纪60年代初,香港大学为纪念理雅各,再版了他的五卷《中国经典》,并设立 理雅各奖(James Legge Prize)。1961年,伦敦会捐款5000英镑设立该奖,奖给中文 系四年级本科生在毕业前用汉语或英语写的对中西文化的诠释有所贡献的最佳论文。 自1948年以来,根据联合国大会的提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努力促成成员国文化经典 的翻译工作,尤其是亚洲国家,但缺少能胜任的翻译家,而且时间紧迫。最后,儒莲 编辑的《东方圣书》系列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代表文集推出,理雅各是该系列的 主要译者之一。该系列在1891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1966年与1968年由印度的 Motilal Banarsidass再版。 在中国,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注释校正华英四书》全部采用理雅各的译文。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出版社近年系统出版中国古代文献的系列译本,其中《四书》仍 选用了理雅各的译本。

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

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

当年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做了什么网络上美丽的福音使者1、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医院中国此前也许有太医院之类的东西,但那与现代的医院概念相差甚远。

外国传教士在进入中国后就开始医药活动。

利马窦开创了传教与医疗并重的传教路线,法国传教士张诚曾用金鸡纳霜治愈了康熙皇帝的疟疾,马礼逊也曾在澳门开办西医诊所。

但最早在中国建立现代意义上医院,对中国的近代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的是美国传教士彼得·伯驾。

伯驾〔Peter Parker〕1804年生于马萨诸塞,1831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34年被美部会派遣来华,成为基督教第一个来华传教医生。

1835年11月4日,他在广州新豆栏街7号的丰泰洋行内租屋开设“广州眼科医局”〔Canton Ophthalimic Hospital〕,又称“新豆栏医局”。

这是中国第一所新式教会医院,西医自此正式传入中国。

1837年,伯驾在医局内向关韬等3名中国人传授西医知识,使关韬成为中国第一个“西医学医生”。

从这个意义上讲,伯驾又是第一个向中国人传授现代医学的外国医生。

后来的一些教会医院在中国非常有名气的湘雅医院、齐鲁医院、协和医院等至今仍然是全中国最好的医院,虽然它们的名称可能已经改了。

2、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图书馆中国古代也有藏书楼,但是其功用是储藏,与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大相径庭。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最早最著名的是西什库教堂北堂图书馆。

鸦片战争后,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一些城市的教堂机构和教会大学中创建了一座座令中国的藏书家瞠目结舌的明显居于先进水平的新式图书馆。

其阅览规则,图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技术,图书在民众中的流通状况和藏书利用程度与当时大清帝国的古代藏书楼状况形成强烈的反差,对于开启民智起了巨大的作用。

3、传教士与中国最早的女子教育中国以前不是完全没有女子教育,但限于富裕人家的家庭内部,且内容狭隘。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德国传教士郭实腊的妻子在澳门收容了几个穷人家的女孩,开办女子读书班。

这可以说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展女子教育的最初尝试。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

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科学发展的作用引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传播,他们也带来了现代科学的知识和理念,对中国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科学教育的贡献、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以及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等方面进行论述,以展示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科学教育的贡献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不仅仅将基督教的信仰传递给了中国人民,还将西方的科学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他们积极创办学校,为中国人提供了接触现代科学知识的机会。

例如,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许多学校,如南京金陵女子师范学校、汉口英华中学等,这些学校不仅传授了基督教的信仰,还开设了科学课程,教授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知识。

这些学校的存在为中国的科学教育奠定了基础,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西方传教士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引入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不仅仅传授了科学知识,还引入了科学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科学研究的现代化进程。

传统的中国科学研究多以经验和观察为主,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方法。

而西方传教士将西方的科学研究方法引入中国,如实验法、观察法、统计法等,为中国科学研究的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马卡蒂在中国开展了地球物理研究,他运用了现代地质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进行了地质调查和地震观测,为中国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西方传教士对于科学知识的传播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过程中,积极传播了西方的科学知识,推动了中国科学知识的更新和发展。

他们将西方的科学书籍、期刊、研究报告等带入中国,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了解西方科学的窗口。

例如,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麦克尔在中国翻译了许多西方科学书籍,如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通过翻译和出版,将这些重要的科学著作介绍给了中国学者,为中国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傅兰雅名词解释

傅兰雅名词解释

傅兰雅(John Fryer,1839年-1928年),是一位英国传教士、教育家和翻译家。

他在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西方科技的使者”。

傅兰雅于1839年出生在英国肯特郡的一个苏格兰牧师家庭。

他在剑桥大学学习医学,后来成为一名传教士。

1861年,傅兰雅来到中国,开始了他的传教生涯。

他先后在福建、广东、江苏等地传教,并在传教过程中发现中国民众对西方科技知识的渴求。

因此,他决定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向中国传播西方科技知识的事业中。

傅兰雅的主要贡献在于翻译和传播西方科技著作。

他与多位中国学者合作,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技书籍,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

这些译著对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他与徐寿合译的《化学鉴原》是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奠基之作;与李善兰合译的《几何原本》则是中国近代数学教育的重要教材。

此外,他还翻译了《地学浅说》、《植物学原理》、《动物学原理》等众多科普读物,为中国民众普及科学知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了翻译工作,傅兰雅还积极参与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曾在上海创办了英华学堂(后更名为圣约翰书院),这是一所融合中西教育理念的学校,培养了大量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此外,他还参与了上海格致书院的创建工作,为推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傅兰雅在中国的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敬。

他曾荣获清朝光绪皇帝颁发的二等宝光嘉禾章,表彰他在传播西方科技知识方面的突出贡献。

他的事迹也被后人传颂,成为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然而,傅兰雅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

在当时的中国,保守势力仍然强大,许多人对西方科技知识抱有敌意和排斥。

傅兰雅在推广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来自外部的压力,还要克服内部的阻力。

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总之,傅兰雅是一位杰出的传教士、教育家和翻译家,他在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麦都思及其《中国:其现状与传教展望》研究(可编辑)

麦都思及其《中国:其现状与传教展望》研究(可编辑)

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麦都思及其《中国:其现状与传教展望》研究中文摘要作为第三位来华的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以向中国传播基督教教义为其首要目的。

然而总结他一生的活动成果时,不难发现他有着多重不同身份的复合。

麦都思是印刷工,是传教士,是报刊创办者,是语言学家,是翻译家,是出版家, 也可能是西方殖民者的先锋。

1817 年,麦都思来到南洋是协助当地教会的印刷工作。

1819年,他被按立为牧师,正式以传教士身份开始传教。

至鸦片战争前,他参与编辑了多份的中文报刊,又编纂了《福建方言字典》和《华英词汇》等语言字典,用汉语、英语及马来语撰写的各种著述总数更超过 90 种。

自 19 世纪30年代至 50年代,他两次成为《圣经》修订、翻译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人。

鸦片战争后,他移居上海,创立墨海书馆,有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印刷业务的发展。

1838年,麦都思著《中国:其现状与传教展望》,是当时很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也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该书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向读者综合性地介绍中国文明,描述清代中国的社会状况。

第二部分麦都思先是对基督教新教在中国以及南洋地区的传教历史作扼要叙述,此后便集中记述了 1835 年他与史第芬在中国沿海航行和传教的一次经历,在叙述其游历的体会时,当中内容虽有偏颇,但也不乏精到的个人见解。

该书有近 600页,麦都思以?精炼、准确的语句,比较准确、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了中国社会制度的诸多方面以及其沿海游历的所见所闻。

书中记述有大量关于麦都思的传教经历和观点体验,值得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麦都思传教士中国:其现状与传教展望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麦都思及其《中国:其现状与传教展望》研究AbstractWalter Henry Medhurst, was the third missionary of the London MissionarySociety who visited to China. During his life, his primary mission and duty, was to bea missionary and preaching the Christianity to the Chinese. However, when summingup his achievements and activities, we would find that he actually had a series ofmultiple and different identities. Except the missionary, Rev. Medhurst was a printer,founder of some Chinese newspapers, linguist, translator, publisher, even the pioneerof the Western colonizers. In 1817, he used to be a printer in Nanyang 南洋,Southeast Asia to help the local churches with printing works. In 1819, he wasordained as a missionary and began preaching formally. Before the Opium War, hehad involved in editing a few Chinese newspapers, written more than 90 writings inChinese, English and Malay. From the 1830s to 1850s, he had been the mainparticipants and responsible person in revised the Bible translation twice times. Afterthe Opium war, he moved to Shanghai, and founded 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Press, which provided a strong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odernprinting businessIn 1838, the Book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 was written and published byhim, which was a very influential book at that time. And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isbook mainly. This book can divide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d theChinese ancient civilization to the European readers comprehensively, and also madea description of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second part, Medhurstmade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Protestant missionary in China andSoutheast Asia regionSince then, he concentrated to make a description of the China voyage withEdwin Stevens in 1835. When he made a description about his experience in China,he also liked to add a personal comment at the same time. Although some of thiscomments were biased, but there were still some subtlety opinions.China: Its Stateand Prospects was less than 600 pages with lots of the refined, related accuratestatements. Most of the statements were relate to the experiences and opinions ofMedhurst, some of them even were the first-hand materials, which needed the furtherreseachesKeywords: Walter Henry Medhurst Missionary China: Its State and ProspectsI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麦都思及其《中国:其现状与传教展望》研究目录绪论1一、已有研究成果及其回顾..1二、本课题的价值与意义4三、本课题研究方法说明5第 1 章麦都思来华及其背景.81.1 新教“海外传教”活动的缘起91.2 中国政府的“禁教”政策与基督教新教的早期传教.101.3? 英国东印度公司和澳门天主教势力的阻挠..121.4?“恒河外方传道团”的兴起13第 2 章麦都思的在华活动172.1 来华之前的学习与传教经历172.1.1? 麦都思在南洋的传教活动..182.1.2? 麦都思进行的撰述与出版工作212.2? 上海之行.352.2.1? 伦敦会在上海的发展与开发“麦家圈”..362.2.2? 墨海书馆创建及其意义382.2.3? 麦都思与“青浦教案”及其影响..422.3? 麦都思晚年在华的活动经历..442.3.1? 主编《遐迩贯珍》..452.3.2? 对太平天国的态度与英国的政策..46第 3 章麦都思的汉学成就493.1? 麦都思的语言学成就..493.2? 麦都思与《圣经》中译.543.2.1? 麦都思“修订本”的改进..563.2.2? 围绕“修订本”的质疑与辩护583.2.3? 麦都思与《圣经》委办本..61III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麦都思及其《中国:其现状与传教展望》研究3.2.4? 麦都思对《圣经》中译的影响643.2.5? 麦都思的译经策略与贡献..66第 4 章麦都思的中国观.694.1? 悠久灿烂的文明与停滞排外的民族性格734.2? 崇拜与迷信国度.774.3? 贫穷匮乏的人口大国..794.4? 社会道德的堕落.814.5? 虚弱的政府83结论.87参考文献90附录.92后记..104IV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麦都思及其《中国:其现状与传教展望》研究绪论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1817 年,麦都思以印刷工的身份来到南洋,协助当地教会的印刷工作。

傅兰雅 简介

傅兰雅 简介

5、1868年进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工 作,时间长达28年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傅兰雅于 1868 年 5 月底正式到翻译馆任职。 他在馆中从事的工作似乎颇为繁杂,并不只是 译书一项,1871 年他与江南制造局签订的合约 中规定,“除译西国格致制器等书之外,局中 不可另有他事以纷译书之心,傅先生亦不在外 另办新闻纸馆及一切别事。”
傅兰雅和徐寿创造的元素汉译名,是中西文 化巧妙的融合,使我国学者非常顺利地接受 西方化学知识,从而近代化学才有可能在中 国生根、开花、结果,我国才能从古代的经 验化学步人先进的近代化学。这个历史的 转折,是由傅兰雅和徐寿创造元素汉译名原 则所奠定的,它是近代化学发展的里程碑。
影响和 总结
LOGO
总结 傅兰雅在中国的期间翻译出版了近百种涵盖各 类近代西方科技知识的书籍。他还编辑发行了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具有真正意义的中文科技 杂志—《格致汇编》,还从事了很多其它有益 于中国科技教育进步的事业。 傅兰雅将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传播和普 及科学,对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以及 后来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格致汇编》
《格致汇编》对新颖科技成果的传播,特别是对西方医 学家科技学术报告的报道,在现代中文科技期刊进化 和现代中国科技传播事业的发展中具有突出的重要意 义,也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科技与西方前沿科学的距 离。
化学鉴原
『化学鉴原』
《化学鉴原》由徐寿 和傅兰雅编 译而成, 首次将西方无机化学 知识系统地引进中国 ,是中国近代化学译 著中最具代表性的著 作之一,也是研究我 国近代化学史的重要 文献,在近代化学教 育、化学名 词术语 的命名、化学教科书 的编写等方面有重要 影响识为目的,中国近代第一所科学专门 学校----格致书院

英国传教士苏慧廉与中西文化交流

英国传教士苏慧廉与中西文化交流

•语言文化!英国 :士苏慧廉与中西文化交流I I宋永林苏慧廉(Q EEm Edward Soothill,1861 — 1935),英国 会传教士,名汉学家。

1883年,在中国最积弱的时代,苏廉来华传教,初居温州,广布施,兴学禁烟,西 知和科学技术,温社会的发展。

1907年,苏廉应李提之邀,赴原出任山西大学堂西 。

在 间,苏廉积极融地的社会,谢福芸被翁斌孙(翁同孙,时山西知府),翁之(翁孙#结拜为姊妹。

苏廉中国和文化传统,回国 牛 学汉学教授,于中国文化的推介和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出出贡献。

一、初到温州主动调适晚清 ,中西文 繁,而西方传士在其中 的 。

1881年,英国基会 派遣一位新传教士 温,于西方社会普遍盛行的有关中国“、脏、愚”的影响,苏慧廉得知 消息后跪地 :“,去,但 中国,中国!”然 运 人,苏廉最终中并于1883年达温州。

到温州,苏廉发觉中国文学作品的 ,眼一幕幕祥和的:情片异国土地心生好感,开始 里的人们。

源于中西方两 异的文 ,来自社会的苏慧廉来到中国后,一始和 的诸 。

地 ,苏慧廉 ,说温 ,做温人。

语言苏慧廉传教的最 ,,一修中文,另一 还要学习温州地的。

知一旦把学好,“:们(温人#的谈话,会有 获”。

苏慧廉 好学,学会了温 ,还根据发 拉 母编排了一套词汇,日后的传教。

此外,、和来乍到的苏慧廉来说都是极大的,但在 和碰撞中,苏慧廉 文化优越至上心理,地纳温州地方文化,入。

时的温 有蛋糕和 ,苏廉平日里中国的日 )西,清饰;解温州的 文化,以中国的礼仪惯例来处 边人事。

的 苏慧廉来说是 的,但凭 的 和信念,历经 终使一个“温人”,地社会,的传教和一系列 事业的 有的。

、西学东渐改造地方苏 廉 ,有 ,温州地区的教会 疗 事业的发的推 ,温 历 去的一位洋教父。

苏廉在温余载,扎根当地,殚精竭虑,将温州视 的 故乡。

39•语言文化!传教期间,苏慧廉将《圣经》翻译成温州方言版本,用温州话向公众布道,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李提摩太(英国传教士)

李提摩太(英国传教士)
作演讲,使他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给他们指出“一条利用蕴含在自然中的 上帝的力量去为他们的同胞谋福利的路”,进而影响他们去修建铁路、开掘矿藏,避免饥荒再度发生,把民众从 “赤贫之境”解救出来。于是,李提摩太开始将传教的重点转向结交权贵,联络士绅。他和李鸿章、张之洞、左 宗棠、曾纪泽、庆亲王奕劻、恭亲王奕忻等几乎所有的朝廷大员都保持着接触,李提摩太还曾做过曾纪泽家的英 语家庭教师。
李提摩太外国传教士深入内地赈灾,在两种文化相互打量、提防的背景下,自然遭到了清政府的疑忌。当李 提摩太对官方提出赴山西的要求时,军机大臣瞿鸿禨上了一道《请防外患以固根本疏》。在瞿氏的心目中,洋教 士救济灾民只是借口,“其居心则险不可测。
李提摩太1890年,李提摩太去天津临时任《中国时报》中文版主笔。接下来他几乎一生里主要的时间都是负 责上海广学会的工作(1891年-1916年)。广学会1891年到1915年这段时间是中国最大的最重要的新式出版社之 一。这家出版社范围很大,包括书籍、小册子、单张、杂志。同时广学会也有一点宣教的工作,不过基本上是一 个出版社与文学机构,是在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出版社。出版过两千种书籍和小册子。他主持翻译了一些著名书 籍,这些著作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主要译著有:《在华四十五年》、《七国新学备要》、《天下五大洲各 大国》、《百年一觉》、《欧洲八大帝王传》、《泰西新史揽要》、《新政策》等20多种。其中《泰西新史揽要》 为英国马恳西所著,由李提摩太和蔡尔康(1851~?)合译,1895年出版。内容是19世纪欧美各国各国变法图强 的历史,出版后风行一时,印行3万部。是戊戌变法时期光绪皇帝的主要参考书之一。
李提摩太在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外关系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是他却有意无意被人们淡忘了,甚至大 学历史专业教科书中也很少提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希望通过李提摩太回忆录的翻译出版,能够唤 起学界对李提摩太的**。

戴德生(清末英国来华传教士)

戴德生(清末英国来华传教士)
六、在经济上完全凭信心仰望神︰戴德生认为神的仆人当凭信心生活,不借贷、不募捐、完全仰赖神的供给。 内地会每个月都等候神亲自感动弟兄姊妹奉献,每个月把收到的平分给传教士,这些就是传教士的工资。因此, 内地会的传教士,每个月薪金都是不固定的,但他们都有坚定的信心,并能捱苦。
一、环境的有利条件:戴德生在中国传教的四十年,中国是比较安定的。因着条约的签定,宣教士在中国可 以自由出入内地一些省份,中国人在那时也有信仰的自由。
戴德生对神的爱亦体现在他对中国失丧灵魂之爱上。他初来华时,常遭地痞流氓之欺凌,他被欺压,在受苦 的时候却不开口。别人都有枕头的地方,但是戴德生游行布道,遭人歧视拒绝,甚至不得不夜宿街头庙前。为要 方便传福音,他不愿别人之误会和轻视,毅然改着中装染发蓄长辫。一八六六年,扬州的绅士反对西人住在本城, 他们诬陷戴德生及其同工,鼓动一群地痞流氓闹事。暴徒冲入他们的住处动武,李德教士为救戴夫人,眼被一块 砖击伤,戴夫人从二楼跳下,摔伤脚,流很多血,女秘书跳楼时伤了左臂。他们的东西几乎被抢光。戴氏去请来 官兵,暴徒才离开,但官兵一走,暴徒又至,如此几番,受尽煎熬。事过后,戴德生和大家满心感谢,因为被算 是配为主耶稣的名受辱。一点无报复之心,也不要求赔偿,只盼望早日再回扬州传福音。哪怕性命受威胁,都不 能动摇他向中国人传福音的心志。
确实,他把生命也为中国舍了,他的子女中,有二男二女在中国夭折,他的爱妻亦病死于中国。他并不是不 爱惜幼嫩的子女,他并不是忍心让爱妻积劳成疾,乃是他的心为内地无数未得救的灵魂所焚烧。
基于这焚烧的爱,戴德生创办了中国内地会(China Inland Mission)。内地会并不在基督之名已被传开 之沿海城市传福音,而要深入内地,叫没有听见的人得知神的救恩。在经济上,戴氏坚持不求助基金,不向人募 捐。他说:“出来遵行神的命令,做神的工作,仰赖 神的供应。你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这些东西都加给你 们了。”他的信心是大的,神给内地会的祝福更大。戴氏第一次从英国回中国时,带来22位男女宣教士同工。不 到九年,内地会已在中国设立了50个教会,训练了不少中国同工。

brooksmith大概内容

brooksmith大概内容

brooksmith大概内容
John Langalne Brook Smith (1805–1879) 是一位传教士,也是在19
世纪中后期的宗教作家和教育家。

他出生于英国谢菲尔德,在一个非
常宗教的家庭中长大,其父亲是一个基督教牧师。

1820 年,当他只有
15岁时,他便加入了布里斯托尔大学,并在1824 年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

后来他又获得了历史和艺术硕士学位,进而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1831 年,他加入了英国传教士协会,于1832 年出发,来到了德国的柏林,作为一名圣经教育家和传教士,他把他的激情投入到改良旧教徒
的信仰和实践上,并且发表了很多的著作和写作,为宗教以及教育事
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慈善家,曾多次捐款支持慈善机构。

他在1863 年去世,享年74 岁。

于思礼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于思礼英雄事迹心得体会

于思礼英雄事迹心得体会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于思礼前往中国传教,他不仅传播了基督教,还在天津创办了卫理公学,为中国培养了许多名人才。

但是,他的传教生涯并不顺利,多次遭到压迫和困难,最终于1867年在天津被处死。

作为一个传教士,于思礼的事迹感人至深,让人们对他的生命和信仰有很多的思考和感慨。

首先,于思礼的信仰是他不屈不挠的坚持。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基督教信仰是非常不受欢迎的。

于思礼前往中国,不仅面临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还要面对宗教信仰的悖论和中国人的排斥。

但是,他没有被挫败,他用自己的信仰鼓舞自己,坚持传教事业,不断助人为乐和传播爱的精神。

正是他坚定的信仰和勇敢的行为,让他的事业在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后来的传教士开拓了一扇扇门。

其次,于思礼的生命力和执着精神是他不断创造历史的原因。

在为了传播文化和教育中国人的过程中,于思礼创办了卫理公学。

这个公学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为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做出了很多贡献。

于思礼不仅是一位传教士,更是一位开拓者和教育家,他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一直激励着人们勇敢探索和创造。

最后,于思礼的死亡对我们有很深的启示。

他的死让我们意识到信仰是多么强大和珍贵,人类为信仰而战的历史永远为人类深深铭刻在记忆中。

在于思礼的故事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传教士的奉献和执着,更看到了人类的信仰和探索的核心,在现代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于思礼的事迹不仅令我们感叹,还促使我们思考和反思。

每一份事业和信仰都需要付出艰难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坚持,每一个时代也需要英雄的创新和探索。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应该以类似于思礼的精神,为自己的信仰和事业而奋斗,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且要关注心灵的力量,重视信仰和精神的滋养,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更多驱动力和力量。

james legge论语

james legge论语

james legge论语
James Legge是一位英国传教士和翻译家,他于19世纪上半叶将《论语》翻译成了英文。

这个翻译版本被普遍认为是最早、最准确和最通行的英文《论语》版本之一。

Legge的翻译主张忠实地传达《论语》的原意和思想,并尽量避免自己的解释和评价。

他通过详细注释和引用来帮助读者理解文字背后的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并提供了大量的引用和注释的来源。

Legge的翻译使得《论语》在西方更加广为流传,并对西方人对中国文化和思想的理解产生了积极影响。

虽然他的翻译在一些细节上可能存在争议,但整体上被认为是一部重要的、经典的英文翻译作品。

总的来说,James Legge的《论语》翻译版本以其准确、传神的翻译和详细的注释而闻名,对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论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传教士
伟烈亚力
墨海书馆
1843年底,上海开 埠伊始,伦敦会传 教士麦都思和雒魏 林就来到上海,建 立了墨海书馆。
伟 烈 亚 力
生于1815年4月6 日,英国伦敦。英 国汉学家,伦敦传 道会传教士。
汉 文 启 蒙
法国传教士马若瑟曾用拉丁文边比划口述,一边完 成记录
六 合 从 谈
上海第一家中文报刊,是第一份现代 中文报刊,是第一个通过市场渠道向 大众发行的报刊。
伟烈亚力不但对西学东渐作 出重要的贡献,他在东学西 渐方面的工作更是功不可没, 是公认的汉学家。伟烈亚力 热心中国文化,收罗大量中 文古典文献,有近二万种。 他在1867年在上海出版的 Notes on Chinese Literature(<中国文献录 >),介绍了二千多部包括 古典文学、数学、医学和科 学技术等方面的中国古典文 献,至今仍无人企及。
将伟烈亚力列为外国议员之首而他却 潜心研究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