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如何在中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
如何在中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在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
学科的核心素养涵盖了知识、能力、思维方法和价值观等方面,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中学教育中有效地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
一、在语文学科中体现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学科。
要在中学教育中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 提倡阅读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作为教材,鼓励学生广泛阅读。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修养。
2. 引导思辨语文学科不仅仅是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思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通过思辨,学生可以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表达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水平。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一些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在数学学科中体现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学科。
要在中学教育中体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1. 强调基础知识数学学科的核心在于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原理。
教师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数学基础。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数学学科的核心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解决。
通过解决问题,学生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实践应用数学数学学科的核心也包括实践应用数学。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践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作者:王元华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06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结构体系:语文核心素养由“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构成,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将其他三个融合为一个彼此交织、相辅相成的整体。
然而,这一“四维”体系在征求意见阶段就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最关键的问题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这四个之中,哪个才是‘核心’呢?或者,四个都是‘核心’?如果四个都是核心,那么语文教学中,到底以哪个为最主要的教学依据?或者,四个同等看重?它们有无权重的差异呢?‘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个词实际上囊括了语文所及的方方面面。
这种提法,仍然使得教师很难在实际教学中掌握教学的重心,因而本质上仍然是模糊的。
”①这一质疑切中要害。
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必须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机结构中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作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魂魄所在;如果没有核心,或者说不清核心在哪里,语文核心素养有可能重蹈“语文素养”的覆辙,既不能让人准确把握其内涵,也不能让人具体运用,既不能形成学科特质,在诸多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课程理念中获得自己的独特、鲜明特征,也不能切实指导文本解读、课堂教学策略、语文评价等。
本文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基本理念、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和语文教学实际,细致阐释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
一、语文核心素养显而易见的核心不言而喻,语文核心素养是有核心的。
2015年,钟启泉先生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的构图》,就清楚告诉我们核心素养是有核心的。
钟启泉先生并没有在文章中直接回答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但贯串其中的基本原则是明确的。
那就是在相互关联、交互作用之中寻找核心素养的核心。
钟启泉先生认为,“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件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之中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件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的个人而存在。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
钟启泉
【期刊名称】《内蒙古教育》
【年(卷),期】2016(000)006
【摘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
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
造的关键DNA.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
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
【总页数】2页(P33-34)
【作者】钟启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J], ;
2.核心素养、体育核心素养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概念、构成及关系 [J], 尚力沛;程传银
3.在"核心素养"研究的核心处探索——王锦飞老师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问题的实践研究 [J], 沈笑英
4.素质教育视域下数学核心素养融入课程与文化的实践——核心价值观、学生发展
核心素养、数学核心素养三个“核心”的关系图谱分析 [J], 陆广地
5.在“核心素养”研究的核心处探索——王锦飞老师关于高中思想政治“核心素养”问题的实践研究 [J], 沈笑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亲子教育三元论:明确目的,连接关系,构建环境。
核心素养是什么呢?它是知识、技能、态度的综合表现。
它既包括认知性素养,具体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也包括非认知性素养,具体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从过去的重知识轻能力转变到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核心素养像盖楼一样,不是凭空突击得来的,而是在我们和孩子一点点的相处当中,在对孩子生命和精神需求的一点点的支持和满足当中慢慢的发展起来的。
那在这里我们也是会想要去借用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也就是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理论。
我们认为任何年龄段的教育的忽视,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来造成一些遗憾。
所以他告诉我们,为人父母要去学习,要去懂得孩子的生命发展。
0 到 1 岁半这样一个阶段的时候,也就是婴儿的前期。
这时候孩子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也就是我们说的要打安全感的地基,跟父母来实现安全型的依恋关系,这是我们后面去实现爱的连结的基础,孩子在这里将收获人格特质当中的充满希望的能力。
我们的父母都不要去离开孩子,而外住到很远的地方去。
小孩子反正很小,我出去挣钱,孩子大了我再回来。
实际上在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一个基本需求的回应,你要在他身边陪伴他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了在青春期的时候,我们的沟通是不是能够在爱的连结基础上较为顺畅的进行。
1 岁半的 3 岁婴儿后期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是自主感,克服的是羞耻感,也就是我们说要在爱的基础上开始获得自我的认知、自主探索世界的勇气,核心素养当中所提到的自主发展的能力,它的根基在哪里?实际上就在于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主探索世界的勇气。
这个时候要从两岁开始,我们大家会发现孩子进入了第一叛逆期,他能够随心所欲地决定要做什么,不做什么。
国际核心素养的几个模型
国际核心素养的几个模型近年来,国际社会已出现了学力模型研究的若干典型案例,从这些典型案例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核心素养中的“核心”究竟在哪里。
一是五大支柱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
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学会求知(learring toknow),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learringto do),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learning toliveto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learning toc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二是关键能力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
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
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
三是八大素养说。
欧盟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
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体现尤为重要,它既是学科素养的集中体现,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并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首要体现是思维素养。
语文学习是一个极具思维性的过程,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思考、写作等一系列活动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阅读中,学生需要通过理解和分析文字内容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写作中,学生需要通过构思和表达来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思维素养,才能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体现还包括信息素养。
信息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资源。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各种文献资料来获取知识,需要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各种信息。
良好的信息素养可以帮助学生获取准确、有用的信息资源,更好地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核心素养还包括语言素养。
语文学习是语言运用的学习,学生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需要通过语言来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良好的语言素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字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更好地理解他人。
语言素养还包括文字表达能力和修辞能力等,这些都是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还包括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来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需要通过文学常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这些都是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体现。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体现,包括思维素养、信息素养、语言素养、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
谈谈你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谈谈你对核心素养的理解谈谈你对核心素养的理解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起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自主发展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1).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1、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2)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1、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关于核心素养的话
关于核心素养的话
核心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多个方面展现出来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它是指一个人拥有的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具备自我学习、合作创新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核心素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学习能力: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整合信息、解决问题和创新思考。
2. 创新能力:具备创造和创新的思维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勇于尝试和追求卓越。
3. 沟通能力:具备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协作和合作。
4. 批判性思维能力: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能够分析、评估和解决问题,发展独立的、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5. 社会责任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能够以道德和道义为指导,关心和参与社会问题解决。
6. 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能够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开展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核心素养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关键,能够帮助个体在不
同领域展现出色的能力,提高个人的竞争力,并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时,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面对未来的能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与协作能力、信息素养、文化素养等。
批判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
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文章的主旨,分析文章结构,辨别合理与不合理的论点和观点,并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
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提高逻辑推理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判断、比较和评价的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之一。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和构思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作文中,学生可以通过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等创造性思维方法,使文章更有趣味性和表达力。
在创作诗歌、故事等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突破思维定势,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
沟通与协作能力也是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之一。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强调交流和表达的学科,而沟通与协作能力正是实现有效交流和合作的基础。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与同伴合作,进行讨论和交流,互相启发和丰富自己的思想。
在小组合作中,学生需要通过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达到协作的目的。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能力。
第四,信息素养是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体现。
信息素养是指学生获取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获取各种信息,理解和评估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并能够有效地利用和应用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和研究。
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或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培养或学业质量标准【知识文章】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学生的基石导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核心素养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作为教学中的培养目标和学业质量的标准之一,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将着重探讨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培养方法以及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和重要性1.1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学习和社会生活具有重要价值的能力和品质。
它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1.2 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为之后的学习和人生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
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综合能力是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基础。
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也表现在学生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上,帮助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承担责任的公民。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法2.1 以学科为基础的培养在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应该立足于学科教学,将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综合素养的跨学科培养除了学科知识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跨学科的能力培养。
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世界。
2.3 课堂与实践相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在课堂中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同时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实际操作和传递社会价值观。
教师可以组织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
三、核心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的意义3.1 学生自主发展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为其以后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职业需求。
初中语文核心素养
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我们要真正领会
诗书滋味长
的悠远意味。
三、培养核心素养的一般策略有哪些?
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更是民族精神和灵魂代言人。《西游记》培养孩子无限的想象力,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天马行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既可三头六臂,也可长生不老;既可飞行三界,又可畅游龙宫;少年奇妙的想象力就在一部《西游记》中被熊熊点燃。《水浒传》培养了学生公平侠义精神,
如果问:
为什么汪伦早不送,迟不送,偏偏等到李白坐上船要走时,才赶来相送?
这就是真问题,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必须联系俩人关系,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做出答案。
其二,不给学生唯一的答案。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果强调统一的标准答案,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语文答案不是用
”“
来评价的,而是用
不好
来衡量的。例如用
孙行者
做上联,要学生答出它的下联。学生可以答
唐三藏
,可以答
胡适之
,也可以答
祖冲之
,都是对的答案。但相比较而言
祖冲之
对得更工整,更恰当,因此就更为优秀。如果把学生思维打开,让每位学生都说出与众不同的答案,那学生的创新思维火花就会熠熠生辉。
3.
重视表达
课前三分钟演讲,小小故事会,让学生在小组和班级内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评选班级发言明星等,都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教育原理核心素养
教育原理核心素养
教育原理核心素养是指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核心价值观,它是教育的灵魂和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
教育原理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目标: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就要求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传授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品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2. 教育内容:教育内容应该是全面、系统、科学的,既要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包括思想政治、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教育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3. 教育方法:教育方法应该是多样化、灵活的,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育方法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4.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科学的,要注重评价的多元化和过程性。
教育评价应该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素质。
总之,教育原理核心素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原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不同情境下保持和发挥自己的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和自尊感的能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不仅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还包括思维能力、情感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素养。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体现在于语言表达能力。
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使自己的思想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赞同。
这种表达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业上取得好成绩,也可以在社会交往中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魅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体现还包括思维能力。
语文学习并不仅仅是背诵和记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境和挑战。
语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体现还包括情感管理能力。
语文学习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知识,还包括对情感的体验和表达。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感知和表达各种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管理能力,使自己的情感更加丰富和多彩。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活动,让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培养自己的情感认知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体现还包括人际交往能力。
语文学习是一种社会性学习,它既是人类的交流工具,又是人际交往的载体。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沟通、合作和分享,逐渐形成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小组交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增进友谊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际交往能力。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向往太阳 CFP供图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接课堂转型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是怎么出来的?研究者是借助怎样的框架来界定核心素养的?本文讲了支撑核心素养的三大研究,以期回答这些问题。
——编者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它又是怎么出来的呢?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人格构成及发展研究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
人格结构说主张,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形成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第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第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第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
也有把世界观、思想和道德的基本信念视为人格核心的人格学说。
众多的人格学说可以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的指针,提供思想资料。
我们期待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件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之中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件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的个人而存在。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六大素养
三个方面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1、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指的就是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所以核心素养一般是要求学生去发展的,也是一个学生所必备的一种品格。
当然,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也是老师们落实立德树人的一项重要措施。
2、三个方面:核心素养一共是有三个方面。
分别是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
每一个方面都对我们自身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去认识并且学习。
3、六大素养:核心素养一共有六个大的要素。
分别是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一定要正确地认识核心素养。
2024年《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
【读书感悟】刘丽锋:《从教走向学》——在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伴随着春节的喜庆阅读了《从教走向学》这本书,这本书解开了我很多的疑惑,也让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
一、解读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定义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从这三个维度又衍生出了18个基本点。
在此基础上,每一个学科都凝练出了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2022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里提及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如下: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数学核心素养的总体表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数学抽象)(数学的一般性)。
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逻辑推理)(数学的严谨性)。
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模型)(应用的广泛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首先教师要明白什么样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只有教师心中有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心中明白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才能从核心素养出发,让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
二、教学目标如何服务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从哪里来?教师每天备课都在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从哪里来呢?来自教材和教参,来自教师的经验,来自学生的具体情况……似乎都有道理,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教学目标要来自课程标准。
有人对教学工作做过一个比喻,把课程标准比作圆心,教学目标比作半径,无论我们教授哪一门课程,不论圆有多大,半径有多长。
都离不开圆心。
综观课程标准,其中每一项内容都为教学和评估指明了方向,指导我们不论是教学还是评估时,都要更加关注真实生活,更加关注学习的过程,在学生的真实学习和深度体验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最关键的要素有哪些
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最关键的要素有哪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
那么,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最关键的要素究竟有哪些呢?语言建构与运用,无疑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
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丰富的词汇、语法规则和语言表达方式,从而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读多写,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同时通过写作练习,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例如,在阅读经典小说时,学生可以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比喻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场景;在写作时,则可以尝试运用所学的技巧,使自己的文章更具感染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也是关键要素之一。
语文学习不仅是语言的学习,更是思维的锻炼。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比如,在阅读一篇议论文时,学生要能够分析作者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思考其合理性和不足之处;在写作议论文时,则要能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合理的论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展现了美的形式和内涵。
学生通过欣赏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感受语言的美、形象的美、情感的美,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语文学习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进行文学创作、诗歌朗诵、戏剧表演等活动,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比如,在学习诗歌时,学生可以模仿诗人的创作手法,尝试自己创作诗歌,表达内心的感受;在参与戏剧表演时,可以对剧本进行改编,加入自己的创意,展现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需的基本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等。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核心素养的体现尤为重要,因为语文学习不仅仅是文字和语言的学习,更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从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来分析核心素养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批判性思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阅读文章和文学作品来培养对文字的批判性思考能力。
他们需要理解作者的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批判性地思考其中的道理和价值。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自己的作品,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逐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加理性和深刻地思考问题。
沟通能力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语文学习是一种主要的交流和传播工具,而沟通能力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培养的重要素养。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朗读、演讲、辩论等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并通过写作来提高自己的书面表达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沟通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他人的意见,从而更好地融入社会。
合作精神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体现。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合作学习的过程。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需要通过讨论、小组活动、课堂表演等形式来展现自己的合作精神。
在阅读课文和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与同学们共同思考问题、交换意见,形成集体智慧;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批评,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培养出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帮助的精神,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钟启泉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迎接课堂转型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是怎么出来的?研究者是借助怎样的框架来界定核心素养的?本文讲了支撑核心素养的三大研究,以期回答这些问题。
——编者■钟启泉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它又是怎么出来的呢?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人格构成及发展研究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
人格结构说主张,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形成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第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第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第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
也有把世界观、思想和道德的基本信念视为人格核心的人格学说。
众多的人格学说可以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的指针,提供思想资料。
我们期待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件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之中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件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的个人而存在。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核心素养为当代世界所普遍重视,是各国际组织与政府在进行教育改革与课程改革时密切关注的热点。
推进核心素养引导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需要深入剖析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内涵特征、基本框架、政策定位,为构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历史演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个比较现代的词汇,但蕴含的思想由来已久。
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一直都是教育家、哲学家探讨的核心。
(一)东西方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以“品德”为中心的人才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方,苏格拉底教育人们要“努力成为有德行的人”。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伦理学最重要的命题。
到后来,无论是柏拉图还是亚里士多德,或是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都提出公民必须拥有的几种主要德性(commit virtue),如正义、智慧、勇敢、懂得节制等,由此构成古典理论下的公民素养。
同时,亚里士多德希望城邦公民也要具有公民参与的精神。
在我国,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们也很早就围绕健全人格进行了思考,可将其归纳为“内圣外王”的传统人才观,认为人最重要的是德行修养;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主张教育学生自幼就须“洒扫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开始,以修养其孝悌忠信之道”,并强调“立志”“主敬”“存养”“省察”“力行”的人才培养方法和途径。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在传统的人才标准中,人们都将高尚的道德品性列为第一位,而这些德性品质也正体现了先哲们对人才培养内涵的理解。
(二)工业社会到来后逐渐出现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观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工业社会的到来,人们普遍加强了对专门行业技能及职业需求导向的关键能力的重视。
于是,以“能力”为中心,20世纪不同学科取向下的研究者对素养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新的思考与分析,使其变得更加丰富。
皮亚杰在发展科学领域将能力解释为一般智力,通过同化和顺应双向建构过程实现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诺姆·乔姆斯基(Avram Noam Chomsky)在能力-表现模型中提出了“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将智力分为九种智能,为我们理解能力或素养的概念提供了新视角;斯宾塞等人提出的素质“冰山模型”认为人的能力包含外显表现,也包含潜在特质,而后者具有跨领域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素养的“核心”在哪里——核心素养研究的构图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是怎么出来的?研究者是借助怎样的框架来界定核心素养的?本文讲了支撑核心素养的三大研究,以期回答这些问题。
——编者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迎接课堂转型的挑战,难以绕过“核心素养”这一重要问题。
因为学校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国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高无上的课题,核心素养指导、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没有核心素养,改革就缺了灵魂。
核心素养的概念不是凭空捏造的,那么,它又是怎么出来的呢?核心素养研究是一种持续的多学科、多领域协同研究的集成,历来受到国际教育界的关注。
从其发展趋势看,大体涉及“人格构成及其发展”、“学力模型”和“学校愿景”研究三大领域,而这三大领域,也启发了我们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人格构成及发展研究发现人格发展的法则基础教育的使命是奠定每一个儿童学力发展的基础和人格发展的基础,而人格发展的研究是首要的。
人格结构说主张,人格由四层要素组成,形成金字塔结构:第一层是志向,包括冲动、愿望、兴趣、能力倾向、理想、世界观和信念等;第二层是经验,包括知识、技能、熟练和习惯等;第三层是反映,包括情绪、感觉、思考、体悟、感情、意志和记忆等;第四层是气质,包括性别特质、年龄特质、病理学变化和身体变化等。
也有把世界观、思想和道德的基本信念视为人格核心的人格学说。
众多的人格学说可以为我们思考基础教育实践的指针,提供思想资料。
我们期待于学校教育的是,从儿童人格成长的角度,不是局限于一门学科的知识,而是有长远的展望,寻求课程与教学的改进,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
人格的结构与发展研究所引出的发展法则,为界定“核心素养”提供了基本视点:人格并不是个体心理机能与要素的简单总和,而是相互关联的内在条件的总体,这些要素交互作用,使得人格不断形成新的品质;人格并非单从个人自身之中就能求得诸要素之依据,它是受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具体的、历史的条件所制约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仅受周遭外在条件所制约的,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与社会乃至个人自身,从而展开创造性变革的一种存在;人格并不是脱离社会集体的个体存在,唯有介入社会、集体的关系之中,才能作为社会地、集体地行动的个人而存在。
人格的发展过程,是受种种社会条件所规定、所制约的。
在思考儿童的人格发展之际,重要的是要认识到,人格的发展不是先天预成的,也不是凭借适应主义、个人主义所能决定的。
人格是儿童周遭的外部条件及其自身的内部条件交互作用的一个过程、一种结晶。
其间的中介,无非就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
人格在活动中并且唯有通过活动才能得到发展。
学力模型研究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众多国家把强调“国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视为国民教育发展的基因,而学力模型研究就是要寻求国民教育基因改造的关键DNA。
法国的“共同文化”、德国的“关键能力”、美国的“核心知识”、日本的“基础学力”、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语文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等研究,都是学力模型研究的适例。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根据日本学者恒吉宏典等主编的《授业研究重要术语基础知识》,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学习场所习得的、以人类文化遗产与现代文化为基轴而编制的教育内容,与生存于生活世界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作为关键能力的内核”。
核心素养是作为客体侧面的教育内容与作为主体侧面的学习者关键能力的统一体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
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教育思想的进步与教育制度的健全发展。
近年来,国际社会已出现了学力模型研究的若干典型案例。
一是五大支柱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强调,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学习也需要核心素养。
终身学习的五大支柱即素养彼此关联,同时涉及生命全程与各种生活领域:学会求知(learring to know),包括学会如何学习,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思考力;学会做事(learring to do),包括职业技能、社会行为、团队合作和创新进取、冒险精神;学会共处(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包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同理心和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包括促进自我实现、丰富人格特质、多样化表达能力和责任承诺;学会改变(learning to change),包括接受改变、适应改变、积极改变和引导改变。
二是关键能力说。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5年提出,知识社会要求三种关键能力:第一种关键能力是交互作用地运用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包括运用语言、符号与文本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阅读素养、数学素养;运用知识、信息互动的能力,如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的科学素养;运用科技互动的能力。
第二种关键能力是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包括同他人建构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管理与解决冲突的能力。
第三种关键能力是自立自主地行动的能力,包括在广泛脉络情境中行动的能力;设计并执行人生计划、个人计划的能力;表达并维护权利、利益、责任、限制与需求的能力。
三是八大素养说。
欧盟2005年发表的《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欧洲参考架构》正式提出终身学习的八大核心素养:母语沟通,外语沟通,数学能力及基本科技能力,数位能力,学会如何学习,人际、跨文化与社会能力及公民能力,创业家精神和文化表达。
同时提出贯穿于八大核心素养之中的共同能力,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
日本的学力模型研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连绵不断,成为日本各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引擎。
考察日本的学力研究可以发现,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这是因为在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
因此,在“核心素养”牵引下,界定“学科素养”或“学科能力”需要有如下三个视点的交集:一是独特性,即体现学科自身的本质特征,也就是学科的固有性。
如语文学科中的文字表达、文学思维与文化传统,数学学科中的数学思维与数学模型的建构,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意识、历史思考与历史判断等。
二是层级化,即学科教学目标按其权重形成如下序列:兴趣、动机、态度;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观察技能、实验技能等;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观。
这种序列表明,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是学科的素养或能力,而不是单纯知识点的堆积。
这就颠覆了以知识点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
三是学科群,即语文、外语学科或文史哲学科,数学与理化生等学科,音体美或艺术、戏剧类学科,它们之间承担着相同或相似的学力诉求,如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自然体验与科学体验,动作的、图像的、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可以构成各自的学科群。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学科自身的独特性不等于僵化学科的边界,不能走向分科主义,而软化学科边界的好处就在于,为诸如“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新兴学科的创生提供了空间。
学校愿景研究勾勒未来学校的图景学校不是官僚机构,不是公司,不是军队。
学校是以知识与技能为媒介,师生在互动关系之中,生成各自的意义、相互交换,创生新的学校文化的学习共同体——这就是国际基础教育学校愿景研究得出的结论。
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教育使命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求得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多元智慧的存在,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这种学校寻求不同个性的交融、多元声音的交响,寻求“和而不同”的世界。
一些校长和教师张口闭口“拔尖子、选苗子”,却又口口声声“教育公平”,岂不滑稽可笑?作为学习共同体,学校的改革旨在通过国民教育的正式课程来铸造未来国民的核心素养。
如今,被誉为21世纪课堂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
在这股浪潮中,布劳翁(A.Brown)倡导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原理,值得我们品味。
这一学习原理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是积极参与自我学习的学习者。
学生自身积极地尝试方略、保障学习,设置反思自己的理解过程的机会。
为了求得更好的理解,学生也进行相互监督。
分散的资源与分享的合法化。
班级是多种多样的熟练者的集合,是人力资源的集合,班级成员应当分享集合的资源。
班级的成员承担着多种多样的作用,认识到相互之间有差异是十分重要的。
每个人都是某一方面的熟练者,分担构筑的责任,共同分享。
重要的是,学生不是期待片面发展,而是在学习中通过人际关系,运用书本、电脑等工具,重视偶然性,重视多样的发展方向与机会。
对话与合作是基础。
分享对话与知识,共同交流意义。
通过对话,使课堂成为播撒思考的种子、展开交流的场所。
参与并实践真正文化活动的共同体。
参与有真正文化意义的活动,展开使儿童实践与成人实践贯通起来的活动。
超越班级屏障,参与活动。
学生投身于具有学习价值的探究活动,为自己的事情作出选择。
脉络化、情境化的学习。
明确活动的目的,在行为中思考,反复参与尝试。
研究者或是教师实际地体验想象的世界,并且展开应答性评价。
授课计划灵活应变。
依此愿景,未来的学校是一种“超越学校的学校”。
从根本上来说,承担起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不是每一位教师,而是整个教师团队;不是每一间教室,而是整所学校;不是每一所学校,而是整个社会文化。
佐藤学说,“所谓‘好学校’,绝不是‘没有问题的学校’,而是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面对‘问题’、齐心合力致力于问题解决的学校”。
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迈出了合作、奋斗的第一步,那么,也就做好了迎候未来学校与社会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