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角蛋白在口腔粘膜癌变过程中的变化.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病

2018年【必考】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病2018年口腔执业医师考试时间在6月份,考生要好好备考,争取一次性通过考试!小编整理了一些口腔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考点,希望对备考的小伙伴会有所帮助!最后祝愿所有考生都能顺利通过考试!更多精彩资料关注医学考试之家!概述发生在口腔粘膜软组织中的疾病,主要为局部疾患,也有一些全身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
口腔粘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度角化 hyperkeratosis角化亢进,是指粘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1.过度正角化 hyperorthokeratosis2. 过度不全角化 hyperparakeratosis二、角化不良 dyskeratosis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是指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1. 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2. 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形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 acanthosis----指棘细胞层较正常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可由棘层细胞的肥大或细胞数目增加所致,但通常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加所致。
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四、上皮异常增生 epithelial dyspla非典型性增生:个别细胞改变。
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紊乱,包括:1.细胞多形性;2.细胞核浓染;3.核浆比例增加;4.核仁增大;5.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6.上皮浅表1/2处出现有丝分裂;7. 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8. 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9. 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10. 上皮钉突呈滴状;11. 上皮层次紊乱;12. 细胞粘着力下降。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重度异常增生实际上就是原位癌,其上皮层内细胞发生恶变,但基底膜尚完整,未侵犯结缔组织。
口腔医生考试-口腔粘膜病讲义

口腔医生考试-口腔粘膜病讲义一、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度角化和角化不良过度角化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
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在口腔黏膜指正常情况下有角化的区域角化层增厚或正常时无角化的区域出现角化。
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过度角化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和过度不全角化两种。
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尚见残留的细胞核,粒层不明显。
角化不良也称错角化,是指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细胞分化好;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细胞核,细胞形态有异型性,见于重度异常增生、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例题】下列属角化不良的是A.角化层增厚B.角化层变薄C.基底层细胞角化D.透明角质颗粒明显E.角化细胞含细胞核【答案】C【解析】正常的角化层位于上皮最表层,角化不良是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出现个别或成群细胞角化,故选C。
【例题】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个别或成群的细胞角化称为()A.过度角化B.过度正角化C.过度不全角化D.错角化E.棘层增生【答案】D(二)上皮异常增生与癌前病变有关的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上皮异常增生可发生以下变化:1.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2.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3.核浆比例增加;4.上皮钉突呈滴状;5.上皮层次紊乱;6.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7.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8.细胞多形性;9.细胞核浓染;10.核仁增大;11.细胞黏着力下降;12.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并不是以上12项均出现才诊断为上皮异常增生,根据以上项目出现的数目,而分为轻、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
(三)棘层松解棘层松解是由于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发生变性、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

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2017年口腔执业医师口腔组织病理学考点:口腔粘膜导语:口腔粘膜病是指除肿瘤以外,发生在口腔粘膜和软组织的疾病。
口腔粘膜病病种较多,患病率较低,病损多种多样,病因复杂,有些病与全身因素关系密切,在诊治过程中要有整体观念。
以下是详细内容介绍。
概述:皮肤为体表提供干性被覆,粘膜则为腔隙(与外界相通)表面提供湿性衬覆组织。
口腔粘膜指覆盖于口腔表面,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相连,后与咽部粘膜相连。
第一节基本组织结构上皮(表皮)固有层(真皮,但无皮肤附属器)粘膜下层(部分粘膜有)一、上皮种类:复层鳞状上皮不全角化非角化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一)角质形成细胞1、基底层光镜:上皮最深层,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胞核圆、染色深、胞质相对较少电镜:与结缔组织相连接处形成半桥粒,附着在基板上。
2、棘层光镜(1)位于基底层上层,多层体积较大的多边形细胞,上皮中层次最多。
(2)胞核圆形,位于中央,1-2个核仁(3)细胞间桥,牙龈和硬腭上皮明显电镜:细胞间桥即细胞间桥粒连接构成桥粒的蛋白:(1)桥粒钙依赖性粘蛋白(跨膜蛋白) ------桥粒芯蛋白、桥粒胶蛋白(2)膜内附着斑的蛋白(连接蛋白)------桥粒斑珠蛋白、桥粒斑蛋白作用:维持上皮的完整性。
受到破坏----寻常性天疱疮。
3、颗粒层光镜:2~3层细胞组成胞质内含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染色深,胞核浓缩。
表面正角化,此层明显;表面不全角化,此层可不明显。
作用:透明角质颗粒的主要成分是纤丝聚集蛋白原,它是在棘细胞层形成的蛋白质,有利于细胞内钙的贮存。
4、角化层光镜:位于上皮最表层,细胞扁平,体积大正角化: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细胞间桥消失;红染的条索。
不全角化: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细胞核角化鳞状上皮细胞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交联的蛋白质和脂类形成的所谓角化包膜。
是上皮屏障的主要构成成分。
并且和胞内角蛋白相交联。
口腔组织病理学整理笔记 口腔粘膜病(相关知识)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细胞角蛋白18、1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侵袭转移中表达的研究进展

的酸性 角蛋 白。 在正 常上 皮细 胞 中 , 一种 I型角蛋 白 和 一种 Ⅱ型 角蛋 白按 一定规 律成 对表 达 于胞 质 中构
成 中 间丝 。 根据 角蛋 白组 成不 同 , 以把 上皮 分为 单 可
层 上皮 、 复层 扁平上 皮 和其他 上皮 l l I 。 12 单层 细胞 角蛋 白 . 通 常 C 81 K /8和 C 9表 达 于单层 上 皮 , 称 为 K1 被 单 层 上皮 细胞 角蛋 白. K 9也可 散在 表达 于非 角化 C 1 复层 上 皮 的基 底 层 。在正 常 口腔上 皮 中均无 C 8 K1 的表 达 , C 9散在 表达 于基 底 细胞 层 , 底上 层 而 K1 基 不 表达 , 常牙龈 及舌 背黏膜 上皮无 C 9的表达[ 正 K1 2 1 。
子 量较 小 , 电点 偏 酸性 , 中 C 9为分 子量 最 小 等 其 K1
收 稿 日期 :2 0 — 60 0 9 0 —8 基 金 项 目 : 北 京 市 留学 人 员 科 技 活动 择 优 资 助 市 优 秀 项 目 : 京 市 北 卫生 局 留学 回 国人 员 科 研 专 项 经 费项 目 ; 育 部 留 学 回 教 国人 员 科 研 启 动 基 金 ( 外 司 留 [ 0 4 1 6号 ) 教 2 0 ]7 作 者 简 介 : 舒 萍 (9 0) 女 , 18 . , 湖北 人 , 院 医师 , 士 . 住 硕
[ 图 分 类 号】 7 98 中 R 3. 【 献 标 识 码】 文 A [ 章 编 号 】 10 —9 9 2 1 )204 — 文 0 54 7 (0 0 0 —1 1 4 0
Adv nc sofCK 1 nd CK1 a e 8a 9 Expr s i n i t n so a v r i n f OSCC e so n he I va i n nd Di e so o
细胞角蛋白19和抑癌基因PTEN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研究

S QUAMoUS C LL CARCI E NoMA
Pe g W e , ta n ie l
D p r n o r n xlfca S rey teC nrl opt u i e at tfO d adMa ioail ugr , e t si lfS i n me l h aH ao n g A src 0be t e o ivs aeterlt n b te n epes n o K1 n T N a d p tooia b ta t jci :T net t h e i e e x rsi fC 9 a d P E n a lg l v g ao w o h c
口腔肉瘤样癌1例

237欢迎关注本刊公众号·个案报道·《中国癌症杂志》2020年第30卷第3期 CHINA ONCOLOGY 2020 Vol.30 No.3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6A030313312)。
通信作者:毕卓菲 E-mail: sumsjessie@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0岁,于2017年10月9日因“发现右下牙龈肿物1月余”就诊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科。
患者在2017年9月拔牙后出现右侧下牙龈肿物,且逐渐增大,在进食后肿物会因为摩擦而出血。
患者否认既往射线接触史、手术外伤史,否认患其他疾病,否认吸烟、酗酒、咀嚼槟榔病史。
查体发现右下牙龈可见约5 cm×3 cm 的红色肿块,触之疼痛。
颈部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
MRI 显示,右下牙龈肿块大小为46 mm×45 mm×36 mm ,与右下颌骨分界不清,与周围软组织和舌界限清晰,同时可见双侧多个小的颌下淋巴结(图1)。
影像学的初步诊断为牙龈恶性病变。
其他检查包括胸部X 线和腹部超声结果均正常。
患者接受了根治性肿瘤切除术和区域淋巴结清扫术。
标本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提示癌细胞表现为许多小而不规则的梭形细胞混合少量鳞癌细胞,癌细胞侵犯骨骼,淋巴结阳性(1/8),无淋巴脉管癌栓。
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肿瘤细胞的P63、P40、vimentin 和Cam5.2表达呈阳性,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 ,CK )5/6和34βE12呈弱阳性表达,肌动蛋白、结蛋白、S-100、CD34和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MA )表达呈阴性(图2)。
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右下牙龈肉瘤样癌(T 4N 1M 0 ⅣA 期)。
因肿瘤侵犯骨骼、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接受了4个周期由奈达铂(100 mg/m 2)和紫杉醇 (135 mg/m 2)组成的辅助性化疗,同时接受调强放疗(intensity-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 )。
细胞角蛋白1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

细胞角蛋白1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魏魁杰;张雷;杨筱;韩伟;钟来平;叶冬霞;张志愿【摘要】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7(CK1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以期为口腔鳞癌的诊断和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方法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口腔黏膜上皮体外癌变模型、口腔鳞癌细胞株及30例原发口腔鳞癌标本中的CKl7 mRNA及蛋白质的表达.结果与永生化HIOEC细胞相比,CK17 mRNA在HB56和OSC细胞株中表达明显升高,CK17蛋白表达水平在所有细胞株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口腔鳞癌患者癌组织中CK1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1).结论 CK17表达上调可能与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cytokeratin 17(CK17)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 as well as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Detection of the mRNA level and protein expression of CK17 in the in vitro cellular carcinogenesis model of OSCC, some OSCC cell lines and tissue specimens from 30 primary OSCC patients were performed using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Western blot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pectively.Results Increased CK17 mRNA level was observed in the HB56 and OSC cell lines compared with the HIOEC using real-time PCR technique. Western blot showed increased CK17 protein expression in all the cell lines compared with the HIOEC. Increased CK17 mRNA and immunoreaction levels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e cancerous tissue specimens from OSCC patients compared with normal adjacent tissues(P<0.01). Conclusion Th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K17 gene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tumori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OSCC.【期刊名称】《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11(029)004【总页数】5页(P404-408)【关键词】细胞角蛋白17;口腔鳞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作者】魏魁杰;张雷;杨筱;韩伟;钟来平;叶冬霞;张志愿【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口腔系,湖州,313000;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上海,20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50%,对于肿瘤晚期和复发患者,生存率更低[1]。
口腔黏膜疾病显微诊断

口腔黏膜疾病显微诊断口腔黏膜疾病显微诊断口腔黏膜疾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一类疾病,常见的有口疮、舌炎、口腔溃疡等等。
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口腔健康,还会给患者带来不适甚至疼痛。
因此,准确的显微诊断对于治疗和预防这些疾病至关重要。
显微诊断是通过显微镜观察黏膜组织的形态、结构和细胞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疾病。
在进行显微诊断之前,医生需要先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然后进行口腔黏膜的检查。
口腔黏膜疾病的显微诊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形态学变化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黏膜表面的形态学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变化。
比如,口疮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溃疡边缘呈红色或白色,周围组织水肿。
2. 细胞学变化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黏膜细胞的结构和变化,可以判断细胞的异常情况。
比如,溃疡边缘的细胞常常出现增生和坏死的现象,细胞核变形、核分裂增多等。
3. 组织学变化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黏膜组织的结构和变化,可以判断组织的异常情况。
比如,舌炎的黏膜上会有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水肿,口腔溃疡的黏膜会出现溃疡表面坏死和炎细胞浸润等。
4. 免疫组化检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可以检测黏膜组织中特定的蛋白质表达情况,进一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比如,口腔白斑患者可以通过检测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情况来判断病变的性质。
综上所述,口腔黏膜疾病的显微诊断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技术,能够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未来随着显微镜和免疫组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黏膜疾病的显微诊断将更加精准和可靠,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口腔健康服务。
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470 •口腔医学2021年5月第41卷第5期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臧文丽,李佳博,潘亚萍[摘要]角蛋内(kemtin,K)是细胞骨架蛋白中间丝家族的成员之一,主要分布在上皮细胞胞质中角蛋白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不仅能够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性,还通过调节上皮细胞凋亡、增殖、迁移以及免疫炎症反应,参与炎症和肿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成为多种炎症和肿瘤疾病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和治疗靶点近年来,角蛋白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逐渐增多,该文就角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在口腔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关键词]角蛋白;牙周炎;口腔鱗状细胞癌;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中图分类号]Q71;丨U8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872(2021)05-0470-05[doi] 10.13591/ki.kq>x.2021.05.017Biological functions of keratin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in oral diseasesZANG Werili, U Jiabo, PAN Yaping. ( Department o f Periodontology, School o f Stomatology,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2, China)Abstract :Keratin ( K) , a member of the middle filament family of cytoskeletal proteins,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cytoplasm of epithelial cells. Keratin has various biological functions. It not only can maintain the integiity of epithelial cells, but also plays important rol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inflammation and tumor diseases by regulating epithelial cell apoptosis, proliferation, migration and immune inflammatoiy responses. Therefore, it has l)ecome a molecular marker and therapeutic target for early diagnosis and prognosis judgment of various inflammatory and tumor diseases. In recent years, the research of keratin in oral disease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iological functions of keratin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in oral diseases.Key words:keratin;periodontitis;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ral lichen planus;oral leukoplakiaStomatology, 2021,41(5): 470-474角蛋白(keratin,K)是上皮细胞中间丝的主要 组成成分,占细胞总蛋白的17%~27%[1:。
【口腔粘膜病】总结

【口腔粘膜病】总结一、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角化角化层过度增厚,角化层细胞核消失为过度正角化,伴粒层明显;角化层胞核未消失为过度不全角化,粒层不明显。
2.角化不良,又称错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良性角化不良见于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恶性角化不良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3.棘层增生棘细胞层增厚,伴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常见于白斑。
4.上皮异常增生上皮总的紊乱,丧失正常细胞成熟及分层过程(个别细胞改变称非典型性)。
上皮异常增生的病理变化:①上皮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质比例增加;④上皮钉突呈滴状;⑤上皮层次紊乱;⑥有丝分裂象增加,可见少数异常有丝分裂;⑦上皮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⑧细胞多形性,细胞黏着力下降;⑨细胞核浓染,核仁增大;⑩在棘细胞层中单个或成团细胞角化。
5上皮萎缩棘层细胞数量减少,上皮层变薄。
可见于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及扁平苔葬等。
6,海绵形成,上皮细胞间水肿,细胞间隙加宽,常见于黏膜炎症。
7.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较轻时称空泡性变;严重时基底细胞液化溶解,排列不齐,基底膜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葬和红斑狼疮。
8.气球样变上皮细胞内水肿,增大变圆,见于病毒性黏膜病。
9.网状变性上皮细胞水肿破裂,残存的细胞成分呈网状,网眼中充满水肿液。
见于疱疹性口炎等病毒感染疾患。
10.细胞凋亡程序化细胞死亡,受基因控制的主动性细胞自杀过程,形成凋亡小体,无炎症反应。
11.棘层松解上皮棘层细胞间张力原纤维及黏合物质变性破坏,细胞间失去联系,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
见于天疱疮等。
12.疱黏膜或皮肤内贮存液体而成。
5mm以上者称大疱,聚集成簇称疱疹。
棘层内疱因棘层松解而致。
基层下疱因基底细胞变性所致,可致上皮全层剥离。
13.糜烂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不留瘢痕。
14.溃疡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而脱落形成凹陷。
浅层溃疡只破坏上皮层,不留瘢痕。
深层溃疡波及黏膜下层,遗留瘢痕。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细胞角蛋白研究进展

【 src】 O a su m u e ac o Abt t a rl q a oscl cri ma( S C)i tem s fml a gac hc o e o p em s noa l n OC s h ot a ia m l nnyw ihcm s rm ei r i i rl i r i f d
皮、 间皮 、 某些 腺上 皮 ) 三大类 ¨ 。 1 2 C 1 C 9为 I 角 蛋 白 , 子 质量 敏海 (9 7 ) 男 , 16 ・ , 四川 富顺人 , 教授 , 士 , 博 主要 从事 口腔
黏 膜病 病 因 和 发病 机 理 研 究 。
e o p t eilc ls K1 i r s n b o ma x r s in i ea iig-go i g a d ta se C 鹤 fe i l e .C 9 w l p e e t n r l p so n t r n h a l l a e e h s r w n n n f ro OS C.T i ril u u a i r f h sat es n n r c — z s t e r s ac r g e s o K1 n OS C. e e r h p o r s C 9 i C h e f
维普资讯
医院临床杂志 2 0 0 7年 3月
鲞箍
3 5
口腔 鳞 状 细胞 癌 中细胞 角蛋 白研 究 进 展
聂敏 海 , 冯 燕
( 州医学院附属 口腔 医院 口腔 内科 , 泸 四川 泸州 66 o ) 4 o o
【 摘要 】 口腔鳞状 细胞癌 ( SC 是 口 最常见 的上皮 源性恶性 肿瘤 , 中大 多数 是 由 口腔黏 膜癌前 病 变发展 而 OC ) 腔 其
LCP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General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18 年7月第5卷/第21期V ol.5, No.21 July. 201822LCP1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翟 荣1,朱彦霖1,常 渊1,陈 晖2(1.华北理工大学研究生学院,河北唐山 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河北唐山 063000)【摘要】目的 探讨LCP1在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OSCC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LCP1的表达。
结果 (1)LCP1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LCP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分期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原发灶、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
结论 LCP1与OSCC的淋巴结转移、T分期密切相关,具有促进OSCC发生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LCP1;口腔磷状细胞癌;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73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8.21.22.03口腔磷状细胞癌(oral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口腔恶性肿瘤的90%左右[1]。
其发病率高,生存率低,恶性程度较高,易出现淋巴结远处转移,多见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导致的死亡率为口腔癌之首[2]。
虽然在OSCC 的防治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总的5年生存率很低,局部复发率较高。
扩散和转移是影响恶性肿瘤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而,寻找并鉴定与OSCC转移相关的基因,以阐明该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对OSCC的防治具有积极的意义。
淋巴细胞胞浆蛋白1(LCP1)是一种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其通过与肌动蛋白相互作用来调控细胞运动,同时在细胞移行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的常见病理特征

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的常见病理特征1. 引言白塞氏病是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为慢性复发性口腔黏膜溃疡和生殖器溃疡,常伴有眼部病变。
而口腔癌则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时的常见病理特征。
2. 白塞氏病和口腔癌的关系白塞氏病和口腔癌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但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研究表明,白塞氏病患者发生口腔癌的几率较一般人群高。
此外,有研究发现,白塞氏病可引起口腔黏膜的慢性炎症,从而增加了口腔癌发生的风险。
3. 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的常见病理特征3.1 口腔溃疡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时,常见的病理特征是出现复发性溃疡和溃疡边界不清的情况。
这些溃疡通常位于口腔黏膜,尤其是舌头和唇部。
白塞氏病患者的口腔黏膜溃疡呈现为慢性炎症性改变,而伴发的口腔癌溃疡则呈现更为侵袭性的特征。
3.2 组织学变化口腔癌伴随白塞氏病时,病理组织学上可见到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和恶性转变。
典型的变化包括上皮层的不典型增生、核的大小和形态异常以及核分裂活跃。
此外,还可见到了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以及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
3.3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组织学改变的基础上,可使用特定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进行进一步的检测。
一般使用的标记物包括细胞角蛋白(CK)、Ki-67蛋白和p53蛋白等。
其中,Ki-67蛋白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在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时往往较高。
3.4 分期和预后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的分期和预后与口腔癌单独存在时有所不同。
在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的患者中,常见的病理类型是鳞状细胞癌。
研究发现,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的患者通常具有较早的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其预后相对较差。
因此,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提高预后非常重要。
4. 结论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时,口腔溃疡、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及分期和预后均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特点对于提高白塞氏病伴有口腔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19、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检测意义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19、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检测意义刘艳华【摘要】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ntin-19,ck19)、乙酰肝素酶(heparinase,HPA)的表达及其检测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各项资料,采集标本、检测ck19以及HPA的表达情况,分析其检测意义.结果 HPA的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无显著关系,与患者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是否转移明显相关;ck19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关,与TNM分期以及组织学的分化存在明显的关联,P<0.05;HPA诊断的灵敏度为94.0% (47/50),特异度为50% (1/2),ck19诊断的灵敏度为91.3%(42/46),特异度为33.3% (2/6),对比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k19、HPA 的表达与患者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展有着明显的相关性,能够作为潜在的诊断标志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期刊名称】《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年(卷),期】2016(023)003【总页数】3页(P291-293)【关键词】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角蛋白19;乙酰肝素酶;诊断【作者】刘艳华【作者单位】河北省清河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北邢台 054800【正文语种】中文口腔鳞状细胞癌是较为常见的口腔肿瘤,具有很强的侵袭性,预后效果较差[1]。
口腔鳞状细胞癌占到全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80%以上,对患者的正常生活有着极为恶劣的影响[2]。
目前临床上将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视作口腔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对于患者预后的判断以及辅助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常规的检查手段难以发现隐匿性较高的微转移癌细胞,而临床普遍认为乙酰肝素酶(heparinase,HPA)与细胞角蛋白19(cytokerantin-19,ck19)与癌细胞的转移存在明显的关系[3]。
细胞角蛋白19 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

细胞角蛋白19 mRNA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的研究冯燕;古亚兰;聂敏海;张齐梅;梁尚争【期刊名称】《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09(027)003【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CK)19mBNA的变化和其发生的可能机制以及CK19 mRNA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未接受过放疗和化疗的20例OSCC患者的手术标本(包括癌组织20块、癌旁组织20块和颈清扫的淋巴结43枚),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法检测组织内CK19mRNA的表达,比较CK19 mRNA在上述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CK19 mRNA在OSCC癌组织内表达比其在正常口腔黏膜内表达高1.85倍,比其在癌旁组织内表达高1.66倍.9例患者颈清扫淋巴结内CK19 mRNA表达阳性,阳性率为45%(9/20),而9例患者的22枚淋巴结中CK19 mRNA表达阳性率是81.8%(18/22),占20例患者43枚淋巴结的41.9%(18/43).淋巴结CK19mRNA阳性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的表达量比CK19mRNA阴性患者低.结论 CK19mRNA在OSCC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其在癌旁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内的表达,可能是由于癌组织中CK19的合成明显增加所致.淋巴结中CK19 mRNA的表达可以作为检测OSCC淋巴结微转移的指标之一,运用FQ-PCR法检测淋巴结中CK19 mRNA的表达来检测OSCC的淋巴结微转移比普通病理法检测更灵敏.【总页数】4页(P241-243,247)【作者】冯燕;古亚兰;聂敏海;张齐梅;梁尚争【作者单位】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四川,泸州,646000;泸州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四川,泸州,64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相关文献】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19、乙酰肝素酶的表达及检测意义 [J], 刘艳华2.口腔鳞状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 mRNA表达的定量研究 [J], 李倩;赵继志;陈永宁;张韬;周炼;金晔3.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差异微小RNA/mRNA表达谱的对接研究 [J], 刘思玉;谢龙;祁兵;马长艳;桑磊;李宏卫4.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p57kip2和Cyclin D1 mRNA的表达及意义 [J], 黄涛;张令达5.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TM4 SF1 mRNA的筛选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观察 [J], 刘佳艺; 邵梦楠; 檀燕君; 郑盛峰; 杨小丽; 李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k17和ck1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ck17和ck1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储德强;颜雨春【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46)007【摘要】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17(ck17)、19(ck19)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78例OSCC根治标本中ck17和ck19的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病理分期之间的关系.结果正常口腔黏膜中ck17、ck19均未见阳性表达;OSCC中ck17、ck19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7.4%、61.5%.Ck17、ck19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0.05).结论 ck17、ck19在OSCC 的高表达可能对O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Objective To study the express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k17 and ck19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SCC ). Methods Immunohistochemical assay was employ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ck17 and ck19 in 78 cases OSCC and 10 cases normal control oral mucosa. ck17and ck19 expression in OSCC and its clinicopathological parameters were analyzed. Results ck17 and ck19 were undetected in all the control samples, while their positive rate among OSCC were 47. 4% and 61. 5% respectively. The expression of ck17 andck19 were correlated with clinical stage and pathological grade( P <0. 05 ). Conclusion ck17and ck19 might promot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SCC.which had high expression in OSCC.【总页数】3页(P675-677)【作者】储德强;颜雨春【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合肥,230022;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合肥,23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8;R730.2;R341【相关文献】1.半乳糖凝集素-9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分子3在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王辉; 张利娟; 杨芳2.β1、β2肾上腺素能受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陶识丞;刘诗奇;张翀;马振;陈国生;黄应斌;刘海峰;麦华明3.口腔鳞状细胞癌外周血、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4+T、CD8+T淋巴细胞上TIM-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J], 闫秋杰;南丽君;赵芳源;李俊冉;张媛媛4.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PD-L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J], 高巍朕;王天祥;张晓鹏;柳宏志5.MMP-9、COX-2、NF-κB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J], 张旭;刘佳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舌体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角蛋白谱的分析

舌体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角蛋白谱的分析席庆;周育森;陈万荣;潘英;丁美;于虹;步荣发【期刊名称】《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年(卷),期】2007(5)3【摘要】目的:研究口腔舌体高分化鳞状细胞癌角蛋白谱的特点.方法:舌体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及正常舌体组织活检标本,提取角蛋白,进行SDS-PAGE电泳和利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杂交方法对比研究舌体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及正常舌体组织中角蛋白谱的表达.结果:舌体高分化鳞状细胞癌中出现了单层上皮角蛋白如CK18、19.结论:舌体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变异性表达的CK18、19和CK 10的不表达,是舌癌发生演变过程的结果,舌癌角蛋白谱的变化与肿瘤的变化有密切关系,可以作为研究肿瘤生物学特征的重要指标.【总页数】3页(P150-152)【作者】席庆;周育森;陈万荣;潘英;丁美;于虹;步荣发【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北京,100853;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分子病原学实验室,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分子病原学实验室,北京,100071;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北京,100853;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分子病原学实验室,北京,100071;军事医学科学院五所分子病原学实验室,北京,100071;解放军总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北京,1008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相关文献】1.新疆132例舌体鳞状细胞癌的预后分析 [J], 王博青;刘攀;赵化荣;张宋安;胡尔西旦·尼牙孜;包永星2.颊黏膜中分化鳞状细胞癌角蛋白谱的分析 [J], 席庆;步荣发;周育森;刘洪臣;陈万荣;丁美;于虹3.新疆地区不同民族老年舌体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特征及生存分析 [J], 阿不都克力木江·买买提;艾尼瓦尔·米吉提;居来提·吐尔逊;阿地力·莫明4.舌体鳞状细胞癌中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的Meta分析 [J], 陈兢芝; 张思娜; 李先明; 廖桂祥; 陈善义5.新疆不同民族舌体鳞状细胞癌HPV16、18表达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张洋;张宋安;赵化荣;胡尔西旦.尼牙孜;刘攀;宿伟鹏;包永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角蛋白在口腔粘膜癌变过程中的变化细胞角蛋白(CK)是中间丝蛋白的主要组成成份,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随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不同而表达类型有差异。
根据其分子量(MW)和等电点不同分为两型[1],Ⅰ型为酸性,MW为40~64kd,包括编号9~20(K9~K20)的角蛋白多肽,Ⅱ 型为中性或碱性,MW为52~68kd,包括编号1~8(K1~K8)的角蛋白多肽。
通常CK在上皮中以“角蛋白对”的形式表达,角蛋白对由一个Ⅰ型角蛋白分子和比其大8kd的Ⅱ型角蛋白分子构成。
CK具有高度的细胞和组织特异性。
近来发现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癌中的CK发生了改变,本文对这种变化及其意义进行综述。
一、正常口腔粘膜上皮中CK的表达规则[1,2]基底细胞层表达基底细胞标志K5/K14,非角化上皮的基底细胞层还散在表达K19 ,角化上皮(如硬腭、附着龈和部分舌背)的基底上层表达终末分化标志K1/K10,非角化上皮 (如颊粘膜、口底舌腹、软腭和部分舌背)的基底上层表达复层标志K4/K13。
此外,正常口腔粘膜中还可不稳定地检测到K2、K3、K4、K8、K16、K17、K18。
二、动物诱癌过程中CK的动态变化叙利亚金黄地鼠颊囊癌发生模型可能是与人类口腔癌发生最为相似的动物系统。
Gimenez-Conti等[3]用免疫组化、电泳和Western杂交方法检测DMBA 处理的金黄地鼠颊囊的各个病变时期的组织,发现正常颊囊上皮基底层表达K14,基底上层表达K13,而未检测到K1;自单纯增生起,K14不再局限于基底层而表达于分化细胞中,K13在整个过程中持续存在;而K1自2周开始在基底上层成弱斑片状表达,8周后表达增强而且均匀,但在鳞状细胞癌中却几乎缺乏K1,仅见于少数分化很好的细胞。
Shearer等[4]发现在金黄地鼠颊囊上皮癌前病变和癌组织中,42~56kd的CK增加而62~75kd的CK减少;电泳分析发现异常45kd和54kd的CK新带。
Boyd等[5]在诱发大鼠口腔癌的实验中,发现自中度上皮异常增生起,58.3kd的CK进行性减少,至重度上皮异常增生时53.5kd的CK也减少。
动物实验说明:在粘膜癌变过程中,组织特异性的CK发生了变化并出现了异常CK。
三、人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CK的变化CK具有高度保守性,原发癌和其转移癌仍部分保留原正常上皮CK的特征。
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CK的变化,各个学者研究结论不一。
1.组织特异性CK的减少或增加:Morgan等[6]发现口腔癌中分化相关的CK(K1/K10、 K4/K13)表达减少,K5/K14表达也有下降的趋势。
Ogden等[7]发现低分化口腔癌中K 10和K13完全缺失,高分化口腔癌中13%表达少量的K13,47%有限表达K10。
Kannan等[8 ]发现K10与肿瘤的阶段成负相关。
Schulz 等[9]研究发现癌前病变中K1表达增加,但与病理学诊断的异常增生分级之间无明显联系,而在高度未分化癌中,表达于正常粘膜的K5、K6/K11、K14/K15缺失与其不良预后有关,因为这3位患者在术后半年内均死亡。
而Va idya等[10]发现颊部高分化鳞癌中有K1和K16表达。
Heygen等[11]用双色免疫荧光法检测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K10、K13、K14的表达,发现轻度上皮异常增生时,K13成簇细胞表达,随细胞异型性增加而缺失,在过角化区,K13消失而表达K10;中度和重度上皮异常增生时,上皮全层细胞K14阳性,而K13、K10阴性,正常与异常交界处几个上皮细胞联合表达K14和K13;口腔癌中,K14普遍存在但更不均匀,K13和K10阴性,但分化良好的口腔癌中K13、K10散在阳性,邻近癌的上皮K13表达正常。
K14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的改变不仅发生在蛋白水平,而且也发生在其mRNA水平,Marley等[12]发现上皮异常增生的白斑中K14 mRNA较正常粘膜和癌中的高,而口腔癌中K14 mRNA 较正常粘膜和白斑中的低,说明癌变后K14 mRNA的转录下降,这与Morgan[6]的研究结果相符合,而与Heygen[11]不相符。
2.单层上皮CK在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的异常表达:K8/K18、K19为单层上皮的标志,K8/K18通常不表达于口腔粘膜,K19可以散在表达于口腔非角化上皮的基底细胞。
而Linbe rg等[13]发现中-重度上皮异常增生时,不论有无角化,基底上层细胞K19均强阳性,K19阳性细胞层数与异常增生程度成正相关,在口腔癌中,K19呈斑片状表达,认为基底上层表达K19可作为口腔癌前病变的标志。
Schulz等[9]用与Linberg相同的抗体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但Coltrera等[14]发现K19表达在口腔上皮单纯增生与上皮异常增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认为基底上层表达K19不能鉴别单纯增生和异常增生,作为判断口腔癌前病变的标志既不敏感亦不特异。
10%~30%的头颈部肿瘤患者有第二次患原发肿瘤的危险,“区域癌化”观点认为消化道癌患者的消化道上皮易恶变。
Copper等[15]检测舌癌患者的临床正常的口腔粘膜脱落细胞中K19的表达,发现其阳性率为正常非癌患者的3倍;Ogden等[16,17]的一系列试验中,发现口腔癌患者患侧脱落细胞中K8/K 18、K19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健侧的脱落细胞;35%患者的癌周正常上皮基底层表达K8/K7,而非癌患者K8为阴性,K19在基底层表达增加,且表达于基底上层;而Morgan等[6]在研究口腔癌变过程中CK的变化时,也发现自中度上皮异常增生始,伴随终末分化CK的紊乱,病变上皮表达K8/K18。
Vaidya等[10]研究发现多数中分化鳞癌中有K17和K18的表达,认为异常角蛋白的出现似乎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关。
Ogden[7]为排除石蜡切片对角蛋白染色的影响,用8种抗角蛋白抗体(其中5种识别K8、K18、K19)检测冰冻切片上角蛋白的表达,结果否认了单层CK只存在于低分化口腔癌中,而在许多高分化口腔癌中亦检测到单层CK。
K19 mRNA在口腔癌细胞系的水平也高于正常[18],说明K19在口腔癌中的转录增加,但其机制并不清楚。
综上所述,K8/K18和K19在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持续的异常表达对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口腔癌的诊断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3.角蛋白对失去成对性:在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部分CK不再成对表达。
Schulz等[9]研究发现,异常增生的白斑表达K1和K4而未表达其对子K10和K13,在口腔癌中,表达K1而未表达K10;Vaidya等[10]用电泳和免疫印迹法检测14例中分化颊癌和12例高分化颊癌中角蛋白的表达,发现许多肿瘤只表达K4和K14,而不表达其对子K13和K5。
不表达K5、K10和K13似乎是恶变的结果。
四、出现CK的降解产物Schulz[9]用Western杂交的方法检测口腔粘膜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CK 的变化,发现2例异常增生的白斑中出现38Kd的条带,与K19的单克隆抗体反应,认为38Kd是 K19的降解产物,另2例中发现40Kd的不与K19单抗反应而与广谱CK抗体反应的条带,另3例中发现42Kd与广谱CK抗体反应的条带,在口腔癌中发现小于40Kd与广谱CK抗体反应的条带,认为这些条带均为较大角蛋白的降解产物。
但这些降解产物产生的机理和意义不清楚,有待于更深入广泛的研究。
存在的问题:CK是细胞骨架的组成成份,含有20种不同的多肽,其分布因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而不同,因而相当复杂。
因角蛋白抗体种类较多,甚至一种角蛋白有几种抗体,各位学者使用的抗体不尽相同,得出的结果也不完全一致。
CK为多基因家族编码,其基因位于不同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目前对其基因和基因表达及表达调控的研究还未深入。
尽管发现CK在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表达发生了改变,但这种改变发生的机理和与癌基因之间的关系更不清楚。
五、展望尽管CK在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异常表达的机理和意义不太清楚,但已有研究[19]发现K18是Ras信号转导途径的直接靶子,活化的癌基因Ha-Ras,Src,Lck或Ra f皆可刺激K18的转录,为一些肿瘤中持续表达K18提供了分子水平解释。
进一步研究口腔癌前病变和口腔癌中CK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有利于解释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定提供有用的标志。
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资助(960040)作者单位:李秉琦(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610041)聂敏海(现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参考文献1,Velden LAVD,Schaafsam HE,Mannii JJ,et al.Cytoke ratin expressionin nornal and (pre) malignant head and neck epithelia an overview.Head & Neck,1993,15:133.2,Maeda H.Keratin staining pattern in clinically normal and diseased oral m ucosa of Lichen planus patients.Scand J Dens Res,1994,102:210. 3,Gimenez-Conti IB,Shin DM,Bianchi AB,et al.Changes in keratinexpression d uring 7,13-Dimethylbenz[a] anthracene-induced Hamster cheek pouch carcinogenes is.Cancer Research,1990,50:4441.4,Shearer BH,Jenkinson HF,McMillan MD.Changes in cytokeratins following tre atment of hamster cheek pouch epithelia withhyperplastic or neoplastic agents.J Oral Pathol Med,1994,23:149.5,Boyd NM,Reade PC.Temporal alterations in cytokeratin expression during ex perimental oral mucosalcarcinogenesis.Carcinogenesis,1991,12:1767.6,Morgan PR,Su L.Intermediate filaments in oral neoplasia.I Oral cancer and epithelia dysplasia.Eur J Cancer B Oral Oncol,1994,30B:160. 7,Ogden GR,Chisholm DM,Adi M,et al.Cytokeratin expression in oral cancer an d its relationship to tumor differentiation.J Oral Pathol Med,1993,22:82.8,Kannan S,Balaram P,Chandran GJ,et al.Alterations in expression of termina l differentiation markers of keratinocytes during oral carcinogenesis.Pathobiolo gy,1994,62:127.9,Schulz J,Ermich T,Kasper M,et al.Cytokeratin pattern of clinically intact and pathologically changed oral mucosa.Int J Oral Maxillofac Surg,1992,21:35.[ HK〗10,Vaidya MM,Borges AM,Pradhan SA,et al.Altered keratin expressionin bucca 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J Oral Pathol Med,1989,18:282.11,Heyden A,Huitfeldt HS,Koppang HS,et al.Cytokeratins as epithelial differ entiation markers in premalignant and malignant oral lesions.J Oral Pathol Med,1 992,21:7.12,Marley JJ,Robinson PA,Hume WJ.Expression of human cytokeratin 14in norm al,premalignant and malignant oral tissue following isolation by plaque differen tial hybridisation.Eur J Cancer B OralOncol,1994,30B:305.13,Linberg K,Rheinwald JG.Suprabasal 40 kd keratin (K19) expression as an i mmunohistologic marker of premalignancy in oral epithelium.Am J Pathol,1989,134: 89.14,Coltrera MD,Zarbo RJ,Sakr WA,et al.Markers for dysplasia of the upper ae rodigestive tract .Suprabasal expression of PCNA,p53,and CK19 in alcohol-f ixed,embedded tissue.Am J Pathol,1992,141:817.15,Copper MP,Braakhuis BJ,de Vries N,et al.A panal of biomarkers of carcino genesis of the upper aerodigestive tract as potential intermediate endpoints in chemoprevention trials.Cancer,1993,71:825. 16,Ogden GR,McQueen S,Chisholm DM,et al.Keratin profiles of normal and mali gnant oral mucosa using exfoliative cytology.J ClinPathol,1993,46:352.17,Ogden GR,Lane EB,Hopwood DV,et al.Evidence for field change inoral canc er based on cytokeratin expression.Br J Cancer,1993,67:1324. 18,Hu L,Crowe DL,Rheinwald JG,et al.Abnormal expression of retinoic acid re cepters and keratin 19 by human oral and epiderm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 cell lines.Cancer Res,1991,51:3972.19,Pankov R,Umezawa A,Maki R,et al.Oncogene activation of human keratin 18 transcription via the Ras sinal transduction pathway.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4 ,91:87收稿日期199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