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xx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
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
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
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
(《xx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xx(《记xx夜游》)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
(《xx刿论战》)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故/君子有不战。
(《xx刿论战》)(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今/南方已定。
(《出师表》)今/齐地/方千里。
古诗文划分停顿

划分停顿的注意事项:
按意义停顿,兼顾音节来划分,配合题目要求确定答案。 理解文言文句子中一般需要停顿和不能停顿的情况: 文言文中常要停顿的地方,如: 1.主语和谓语间要停顿。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2.谓语与宾语、补语间要停顿。 乃重修/岳阳楼。 3.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山肴/野蔌。
划分停顿的注意事项:
诗文朗读节奏划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句内停顿的原则:按意义停顿,兼顾音节来划分,配合 题目要求确定答案。(解题核心)
二、理解文言文句子中一般必须停顿和不能停顿的五种情况。
三、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
四、骈句与诗句有专门的规范。
划分停顿的注意事项:
一、明确句内停顿的原则:按意义停顿,兼顾音节来划分,配合题目要求确 定答案。(解题核心提示)
1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分)
1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2、下车引之。 13、生亦我所欲 14、一鼓作气。
结语:
正确地划分停顿是对句意和句子结构的明确。 平时读古诗文时注意读出节奏感。
2.介宾短语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外人”是介宾短语,作“道”的补语) 其/如土石何?
划分停顿的注意事项:
按意义停顿,兼顾音节来划分,配合题目要求确定答案。 了解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文体名称等。若遇到这些情况要 做停顿。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陋室/铭。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侍中侍郎郭攸之。
划分停顿的注意事项: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一)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
读是语言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句中停顿,特别是文言文中的阅读停顿是阅读能力的重要体现。
有以下六种情况注意停顿。
1、主谓之间要停顿。
2、谓宾之间要停顿。
3、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4、“古二今一”之间要停顿。
5、关联词后面要停顿。
6、总领性词语后面要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1、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例如至若春和景明若夫淫雨霏霏然则北通巫峡诚宜开张圣廷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例如且焉置土石虽我之死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其如土石何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2、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3、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佳木/秀而繁阴。
③问/今是何世④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古诗文节奏划分

一、节奏划分原则
• 一、最重要原则: • 不能将一个词割成两半 • 会当/凌绝/顶
• 二、主谓断开
• 三、动宾断开
• 四、偏正可断可不断(仍怜/故乡/水)(最好不断)
• 五、句首的关联词和语气助词后要停顿。(主要针对 文言文)
• 盖╱大苏╱泛赤壁云 故/人/不独亲其亲
• 六、句首状语后要停顿。后遂/无/问津者
十一、否定词放在谓语动词前面后遂/无/问津者
•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 顿,"王毅"是姓名,"叔远"是字,姓名和 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 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 遂/与外人/间隔 • 斯/是陋室 • 能/以径寸之木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万里/送/行舟 • 徙倚/湖山/欲/暮时
七、 并列短语间要停顿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八、表转折关系可停顿(且断在“而”前面) 出淤泥/而不染
九、 介宾短语不能断 不足/为外人道也
适/与野情/切
十、出现“之”是要按意思判断 1.结构助词,的 洞庭之东/江水西 花之隐逸者 2.主谓之间,消独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3.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陋/之有
• 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也╱久
• 其一╱犬坐╱于前
初中语文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初中语文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
常用的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主要有以下这些:句首发语词:如“至”、“若”、“至若”、“夫”、“若夫”、“盖”、“然”、“则”“然则”、“岂”、“岂若”、“宜”、“诚宜”、何尝、其等。
关联词:且、虽、因、“惟”、“故”等。
诵读时,这些词语后面都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如:①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
②可/以一战。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①中的“于是”,“于”是介词,“给”的意思“是”是代词,“这”的意思,它们都应分开来读。
例②中“可以”是两个单音词,“可”是能愿动词,“可以”的意思,“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
例③中的“中间”,“中”是“中间”,“间”是“夹杂”。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永之人/争/奔走焉。
“争”是“奔走”的状语,应该分开读。
③佳木/秀而繁阴。
④问/今是何世⑤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例③中“佳木”是动作的发出者,陈述的对象,它与后面谓语部分之间应作停顿。
例④⑤中的动词“问”、“刻”与其支配的对象之间也要作停顿。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②山行/六七里例①中的“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词“坐”,译为“像狗一样”;例②中的“山”修饰中心语“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句子成分之间要停顿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如:(1)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2)问/今是何世(《桃花源记》)(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二、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起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的作用。
如“夫”、“盖”、“故”、“惟”、“至若”、“若夫”、“诚宜”等,在这些词语后面应稍作停顿。
如:(!)夫/环而攻之(《孟子二章》)(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三、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如:(1)其一/犬坐/于前(《狼》)(2)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四、朗读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份朗读中不能把成份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五、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如:(1)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六、对文言文中的国名、年号、官职、史实、地名要了解清楚,切不可破读。
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七、文言文中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节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而不能读成双音合成词。
如:(1)可/以一战(《曹刿论战》)(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八、“者”“也”“矣”“乎”“哉”“耶”“邪”(yé)“耳”“而已”“与”(欤)等语气助词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①余闻之也/久矣。
(《伤仲永》)②洋洋乎/与灏气俱(《始得西山宴游记》)九、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文朗读节奏划分

文言文语句节奏的划分:一、句首语助词〔又叫句首发语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
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双音节词的,要分开读。
三、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
四、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要连读,即名词作状语时,一般在该词前停顿,且不能把状语与中心词读开。
假设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
五、“而”字后应该停顿。
但“而”字在句中假设起到以下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1.“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2.“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而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续。
3.“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4.“而”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六、节奏停顿应表达句子结构的原貌。
七、节奏停顿要表达出省略成分。
八、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九、“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如作句尾语气助词则不作停顿。
十、停顿要表达关键词的管辖范围。
十一、句式整齐的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等,朗读时可用相同的停顿来读,使语气语调一气贯穿。
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三条规律: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主、谓、宾〕。
二、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

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古诗文朗读节奏划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⒈故人具鸡黍。
解析:按"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故人╱具╱鸡黍.也可按"二三"的节奏形式划分为:故人╱具鸡黍。
例⒉谁家新燕啄春泥。
解析:按"二二三"的节奏形式可以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也可以按"二二一二"的节奏形式划分为: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连在一起的两个单音词,朗读时须读断。
例⒈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解析:"于是"是两个单音词,不得连读,这句话的节奏应该划分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不能误读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例⒉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解析:"妻子"是两个单音词,朗读时它们之间应有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要误读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三、句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例⒈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解析:"若夫"是句首语气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例⒉盖大苏泛赤壁云。
解析:"盖"是句首语气词,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四、根据古代文化常识,正确划分节奏。
例⒈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解析:"虞山"是山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王毅"是姓名,"叔远甫"是字,姓名和字之间朗读时也要停顿,因此,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划分为: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如果缺乏古代文化常识,就很难正确划分这句话的节奏。
例⒉侍中侍郎郭攸之。
解析:"侍中"、"侍郎"都是官职名,朗读时其后要停顿,即,侍中╱侍郎╱郭攸之。
五、"也"用在句中作语气词,其后应停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文中朗读节奏或停顿几个原则
对古诗文的停顿和节奏的考查,是近几年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较为常见的一个题型。
要做好这一题型,得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首先:要弄懂其意,即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如:其一犬坐于前。
(《狼》)其正确的停顿为:其一/犬坐/于前。
因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而有人则会这样停顿:其一犬/坐于前,其原因是把“犬”误认为是主语,这明显是不符合文意的停顿。
再如:可以一战。
(《曹刿论战》)其正确的停顿是:可/以一战。
而有人常划成:可以/一战。
原因是他把“可以”看成是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一词,古汉语中“可以”实际是“可”与“以”两个词,它们可译为:可以凭借。
其次:掌握一些古文化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及其成分,也可帮助确定正确的停顿。
以下几种情形需要停顿:
(1)主语与谓语之间可停顿。
如:吾/视其辙乱。
(《曹刿论战》)
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2)动宾之间可停顿。
如:寻/张怀民(《记承天寺夜游》)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3)句中转折连词之前可停顿。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人不知/而不愠。
(《论语》)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介宾短语之前可停顿。
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5)在表示议论、推断、反问、结果等语气的句子里,若前面有:“夫、盖、其、故”等词语领起时,在这些语气词后可停顿。
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岳阳楼记》)
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
故/君子有不战。
(《曹刿论战》)
(6)提前状语之后可停顿。
如:今/天下三分。
(《出师表》)
今/南方已定。
(《出师表》)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7)古人有姓、名、字、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尊称、官名以及文体名称等后面可停顿。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陈涉世家》)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陋室铭》)
陋室/铭。
爱莲/说。
出师/表。
(铭、说、表均为古代文体)
再次:古诗词曲中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规律。
在诗词曲中朗读节奏,可从音节或意义来划分。
按音节划分的话,古诗中四言诗的节奏以“22”为主,五言诗的节奏以“221”“212”居多,七言诗则以“2221”“2212”居多,四言诗每句为两个节拍,五言诗每句大多三个节拍,七言诗每句则多为四个节拍。
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按意义划分的话,古诗中五言诗的节奏则大多数为每句两个节拍,而七言诗则多为三个节拍。
同样是上述两个例句,就会这样划分: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过故人庄》)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