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人生的两个代表时期看其文学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苏轼的人生经历与文学创作
第一节 苏轼的人生经历
一、早期的生活学习经历
苏轼,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无论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还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位“奇人”笔下所散发的文学魅力都让人惊叹不已。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渗透着时代的痕迹,还展示了他本人的心灵世界,甚至于记载了他对自身生命存在的种种体验以及对生命即将消亡的思辨。能留下如此精彩作品的文人,我想他的人生经历也不会过于平淡。
在中国文学史上,四川眉州的一个小镇因为当地一个杰出的文学世家出了名。这一家便是苏家,即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父亲苏洵,生有二子,长子苏轼,次子苏辙。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苏轼出生在这个拥有良好氛围的知识分子家庭,母亲程夫人德才兼备,深受家族和邻里的敬重,在父亲赶考游学时在家严格管教苏轼兄弟二人。父亲苏洵精读六经百家之说,考究古今战乱成败,在苏轼十二岁时从外游学归来,用自己丰厚的学识和游学经历来教育、引导苏轼、苏辙两兄弟,在指导孩子们阅读经史子集的同时,鼓励他们饱读诗书学以致用,广泛接触社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为苏轼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苏轼六岁入学,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为了准备科举考试,他熟读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在宋仁宗嘉佑元年,在父亲的带领下同弟弟一起进京应试,这是苏轼第一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在等待考试的日子里,他与父亲和弟弟在京都内游览,参加社交活动,结交社会知名人士。虽然之后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志》获得欧阳修的赏识,但是因为母亲的病逝,苏轼不得不退隐守丧。在居守丧礼的三个多月里,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守丧期过了之后,苏氏父子三人前往京城汴梁,沿途中他们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留下了许多诗句。在回京参加完应试之后,苏轼便被任命签书凤翔府判官,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活跃期。也可以说,凤翔时期是东坡体的形成期。
二、贬谪经历与晚年生活
在苏轼再次回到朝廷之后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因为苏轼针对变法提出了驳论,后又遭奸人诬陷,就被任命到杭州作通判,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遭贬。在之后的五年里,他又先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做太守。直至元丰二年“乌台诗案”的爆发,苏轼经历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灾难。虽然最后逃过了生死之灾,但是被贬到黄州做一名级别和待遇都很低的“团练副使”。在黄州四年多的清贫生活培养了苏轼

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这种思想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他的文学创作。同时在黄州的谪居期间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现存的东坡词,大约有四分之一写于贬谪黄州期间。因此,谪居黄州期间不仅改变了苏轼的人生,还是东坡体的发展成熟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小巅峰。
苏轼颠沛流离的命运在他晚年也无法避免。宋哲宗亲政之后,此时的苏轼已
年近花甲,因为政局的变化,又从扬州贬至惠州,开始了谪居的岭南生活。到了绍圣四年,苏轼再次被贬到琼州,生活十分凄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泉”。最后徽宗继位,苏轼被赦,在归途中写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终于,一代文豪苏轼在一一零一年卒于常州。
回望苏轼的一生,在事业的失意,生活的不幸,亲人的离世等种种打击之下,他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将自己的豪情壮志寄托于山水,寄托于文字,用自己的作品叙述这传奇的一生。
第二节 苏轼文学创作的内容
一、诗歌
燮星期的《原诗》中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苏轼的诗歌豪放雄浑,清新浪漫;苏轼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苏轼的诗歌想象丰富,奇趣灵动。
从数量上看的话,现存的苏轼诗歌有两千多首,我们从内容上可以大致以下几类:一是通过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描写民间疾苦或天灾人祸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二是很少有诗人涉及的社会题材,比如《石炭》、《秧马歌》等;三是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思考和表现自己内心的旷达。这其中有表现内心苦闷的《寒食雨二首》,也有表现旷达乐观的《初到黄州》;四是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这类作品是苏轼诗歌颇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影响最大的。
除了以上这些内容之外,苏轼的唱和诗和题画诗等也都具有他的“苏氏”特色。
二、 词
苏轼在北宋词坛上算得上是一个启明星似的人物,他“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丰富了词的情感内涵,拓展了词的时空场景,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爱情之词变革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情怀抱负和人格个性;苏词也大量运用题序和典故,丰富和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对后来词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
从苏轼对词体的变革来看,他极大的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在他的笔下词作内容丰富多彩,有对自身人生思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描写自然美景的《满江红》;有展现乡村生活风貌的《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有

抒发自身豪情壮志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等等。
三、 散文
苏轼写散文的基本原则是和欧阳修保持一致的,他的散文影响较大,是古代散文的新高峰,南宋皇帝是这样评价的:“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
苏轼散文的题材同诗歌、散文一样,涉及广泛,内容丰富,有政论文、史论文、叙事记游文、题记等。其中影响深远且最具有艺术价值的便是叙事记游的散文。苏轼的叙述体散文,一般集议论、描写和抒情于大成,在体裁上,勇于创新;在创作风格上,独树一帜,颇受《庄子》和佛道文学的影响。
综上所述,苏轼在诗歌、词、散文这三个方面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苏轼之所以留下了这么多的作品,跟他坎坷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或者说,就是这样一个独特的人生成就了名垂千古的“东坡先生”。
第二章 苏轼凤翔期间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凤翔期间的作品概况
一、 作品的整体特征
苏轼在第二次回到京城参加应制科试,提出了“当今之患,外之可畏者西戎北胡,而内之可畏者天下之民也”的民本思想。之后不久就被任命签书凤翔府判官。在凤翔的三年多的时间里,一方面因为公务繁忙,一方面因为早期的粗浅和刻意的缺陷,此时的文学成就并未全面发展,其中以诗歌为主,词作只有一篇。但是凤翔的作品不仅体现了贯穿苏轼一生创作中儒释道交融的思想痕迹,也隐隐展示了他在文思、诗艺上的匠心独运○2。
从苏轼早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因为大都是借古论今、咏怀古迹的题材,而且生活经历过少、还未涉足官场,所以写作风格豪放恣肆却单一。但是在《凤翔八观》中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开始尝试将主观感情寄放在客观的描写之中。在任官之前苏轼随着家人游山玩水、与友人畅谈古今留下了许多诗歌,内容上大多关于写景抒怀。而在凤翔时却因身在官场不得不为人生感叹(《凌虚台记》)。这些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生活经历让苏轼的思想开始发生了改变,而他笔下的文字就把这些变化记载下来,承载着千百年来岁月的流逝。
因而,我们既不过分夸大凤翔期间的文学作品,也不能忽视苏轼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人生时期的创作和其重要的转折地位。
二、 凤翔的创作环境对苏轼的影响
一方面,在苏轼出任凤翔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弟弟却居住在京师,于是兄弟二人经常互通书信。由于初登宦途,苏轼感到心神不安,兄弟二人就在来往的信函中互相唱和。“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这首七绝是苏轼写给弟弟的第一首唱

和诗,现在已是东坡诗的佳作。由此看来,苏轼虽然因为出任凤翔与家人分隔,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契机。
另一方面,苏轼在到达凤翔后的第二个月就在《凤翔到任谢执执政启》中说到:“伏自到任以来,日夜厉精,虽无过人,庶几寡过”。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对于这份工作苏轼是很看重的。在他任职期间,不仅要忙于管理官府的琐事,还要“于副中实掌理欠”(《上蔡省主论放欠书》卷48)、“议以官榷与民”(论场务书》卷48)。此外,从孔凡礼的《苏轼年谱》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苏轼在凤翔府任签判官期间为祷雨祈福等一些公务一共下访了四次,大约二十多天。因此苏轼就没有足够的私人空间进行文学创作,而且从生活经历来看的话,尽管与做官之前相比多了一些为官的感触,但还是缺少丰富的阅历去开拓又一崭新的豪放派领域。
第二节 凤翔期间的诗歌创作
一、 诗歌内容及其分类
在凤翔任职的短短三年时间里,可以说是苏轼的第一个文学创作的小高峰。根据资料记载统计,苏轼在凤翔写下的诗歌有一百三十多首,主要保存在《东坡集》、《东坡后集》、《东坡诗集》以及陕西、凤翔的一些地方志。这些诗歌不仅数量居多,而且题材广泛,比如咏物、咏史、写景记游、亲情诗等都有涉及。以下我们便对诗歌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分类。
(一)兄弟唱和诗
在上面我们提到了,因为与弟弟苏辙分隔两地,所以兄弟二人之间互通信件,这其中就以写给弟弟的诗与唱和弟弟的诗为主,其数量达到了七十多首。唱和诗是苏轼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诗里的字里行间不仅表现了兄弟间的深厚感情,还抒发了苏轼内心的真情实感。我们且来看看这首《和子由苦寒见寄》
人生不满百,一别费三年。 三年吾有几,弃掷理无还。 ……
千金买战马,百宝妆刀环。 何时逐汝去,与虏试周旋。
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来,苏轼在刚入官场的早期充满豪情壮志,时刻关注国家命运,并希望自己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仅加深了对家人的思念,还表明了害怕失去为国效力的机会的担忧。这既是一首唱和诗,自然会提到弟弟。但此次不仅没有别离的伤感色彩,还对弟弟的“久不出”泰然处之,从而凸显出对“庙谟久不战”的忧虑。因此,唱和诗中除了饱含苏轼的思念之情之外,还点燃了他内心壮志报国的火苗。
(二)记行咏怀诗
苏轼非常喜欢旅游,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去游览当地的名胜古迹。在到凤翔之前,他们一家举家东迁,沿途经过长江三峡,欣赏了不少美妙的自然风光,同时苏轼也留下了不少诗句佳作。

凤翔是先秦古都、汉唐名郡,苏轼在到达凤翔,游览了几处名胜古迹之后,写下了组诗《凤翔八观》,这也是他在凤翔的开篇之作。从诗的内容上看,苏轼不只是简单的介绍所游览的古迹,还加入了自己的看法与评价。例如组诗中的《秦穆公墓》。在这首诗里,诗人苏轼不仅介绍了秦穆公墓地的位置,还有了自己新的考证发现,并且认为历史上关于秦穆公死亡的说法是不对的。
除了介绍文物古迹的诗歌,苏轼还写了大量的记游咏怀诗。比如记下自己登上阁楼遥望家乡感想的《题宝鸡县斯飞阁》。
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栏魂飞不可招。野阔牛羊同雁骛,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水汽浮山麓,冷冷春水弄麦苗。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整首诗除了记叙自己登上阁楼遥望故乡 ,还表现自己对亲人和思念和不得不远离家乡的惆怅。
(三)政治讽刺诗
苏轼在凤翔创作的政治讽刺诗也很具有代表性,比如《骊山》和《骊山三绝句》。这两首诗中讽刺了历史上一些君王因为“亲小人”、迷女色等原因而遭遇亡国之灾,希望当今的君王能够以史为鉴,不要重蹈覆辙。
二、 诗歌的艺术特色
苏轼在凤翔的诗歌创作已经有了“以文为诗”的初步准备,开始形成了清新自然、雄浑豪放的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
为了表现出诗作清新自然的风格,苏轼主张“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这在《东湖》一诗中有所体现:“吾家蜀江上,江上清如蓝。……新荷弄晚凉,轻棹极幽探。飘摇忘远近,偃息遗落千丈。……暮归还倒栽,种鼓已谙谙。”在这首诗中,苏轼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别致的东湖园林画面:清澈见底的湖水里,新荷飘拂,龟鱼潜游,湖岸上杨柳轻拂,情趣盎然。面对此番景致,难怪苏轼要“聊为湖上饮,一纵醉后谈”。那么以《王维吴道子画》为代表的风格则是雄浑豪放。“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魔诘留手痕。……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问言。”诗题中所提到的两人都是著名画家,整首诗则是对两人作品的评价。全诗跌宕起伏,信马游疆,句句深稳、浑成,“海波翻”、“气已吞”、“一一可寻源”等语句,不仅形象描绘了王吴二人画作的特点,亦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雄浑奔放,挥洒自如”的诗风,“笔势奇纵,浑脱浏亮,一气奔赴中。” ○3
第三节 凤翔期间的散文创作
一、 《喜雨亭记》
苏轼在凤翔期间,虽然只创作了一首词,但是有大量的诗歌和散文,其中值得一提的两篇有《喜雨亭记》和《凌虚台记》。在前文我们提到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