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词中的浪漫情怀与人生观
苏轼词中的浪漫情怀与人生观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巨匠之一,他的词作被称为苏派,其浪漫的情怀和深刻的人生观表达了他对世事万物的独特认知。
本文将探讨苏轼词中所体现出的浪漫情怀与人生观,并从其中汲取启发。
浪漫情怀在苏轼词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明快而激昂的浪漫情怀。
无论是对山水景致、花鸟虫鱼还是对爱情和友谊,他都以别样的姿态去描绘。
例如,在《赤壁怀古》一词中,他借着回忆历史战争之际写下了“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豪迈激昂之辞,展示了英雄气概和人生意志;而在《青玉案·元夕》一词中,他以形象生动的文字描绘了欢乐祥和的元宵节场景,将浪漫情怀与节日氛围融为一体。
苏轼的浪漫情怀不仅表现在文字上,也表现在其独特的生活态度和追求自由奔放的精神中。
他喜爱饮酒作乐,无拘无束地享受人生中美好的瞬间。
例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苏轼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样的句子,表达了他对自由和欢乐的渴望。
人生观苏轼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浪漫情怀背后蕴含着深邃的人生观。
他对于人生意义、命运和性格与命运相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首先,苏轼秉持着“活在当下”的态度对待人生。
他常常强调人应珍惜眼前美好瞬间,并把握住当前时光。
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苏轼写下了“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这样的句子,表达了他对逝去时光的珍惜和对当下人生的畅怀。
其次,苏轼对于命运和性格之间的矛盾也有深刻思考。
他认为个体的力量有时受到外部环境和命运的限制。
在《东坡引·送人》一词中,苏轼写道“我亦攀龙附凤尔”、“居然无计报王孙”的句子反映了他身居高位却无法充分施展才华的矛盾心情。
启示与收获从苏轼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浪漫情怀与人生观,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与收获。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珍惜眼前美好。
生活中往往有许多令人感动和愉悦的瞬间,我们应该懂得享受它们,并将其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水龙吟苏轼的人生态度
水龙吟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在《水龙吟》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慨: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认为任何人都难以逃脱时代的淘汰和历史的遗忘。
这种思考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2、对友情和爱情的珍视:苏轼在词中表达了对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追求,希望人们能够珍惜彼此,在时间的长河中一起走过人生的旅程。
这体现了苏轼重视人际关系,珍视情感的生活态度。
3、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苏轼在词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他认为自然的力量是无法抵抗的,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体现了苏轼热爱大自然,与自然共生的生活态度。
4、对艺术创作的追求:苏轼在《水龙吟》中展现了自己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创作才华,通过词中的意境和词藻展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追求。
这体现了苏轼对艺术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5、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与无常:诗中流露出对时光流转的无奈与无常,以及对人生经历的反思和对命运的思考。
这体现了苏轼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感慨,以及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反思和对命运的思考。
总之,苏轼在《水龙吟》中展现了自己深沉悲凉的情感,表达了他对人生和人性的思考和感慨。
他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对友情的珍视、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创作的追求以及对时间流
逝的感慨。
从苏轼诗观人生
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深刻的人生哲学和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苏轼的诗歌表现了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和挫折时,总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
例如,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这首词充满了豪情壮志,表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其次,苏轼的诗歌还体现了他对人生的豁达和胸襟。
他在《赤壁怀古》中写道:“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只道是寻常。
”通过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苏轼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超脱和豁达,显示出一种宽广的胸襟。
此外,苏轼的诗歌还富含人生哲理。
他在《题西林壁》中写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以山为喻,阐述了人生的真谛:人们往往因为身处其中而看不清事物的真相,需要跳出局限,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待人生。
总的来说,从苏轼的诗观人生,我们可以学到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深刻的人生哲理。
这些智慧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依然具有指导意义,让我们在面对人生的种种境遇时,能够更加从容、坦然地面对。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深具人生智慧的哲学家。
通过他的诗词作品,我们可以窥见他对生活、人生和世界的独特见解,可以说苏轼的人生哲学是他作品中最珍贵的部分之一。
在宋词中,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词不仅展现了他的艺术成就,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深切体会。
在他的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促的思考。
比如他在《江城子·夜雨寄北》中写道:“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表达了对自己生命的短促和对世事变化的感叹。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写道:“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顶老将牙。
”表达了对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生命短促的深切体会,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时光的珍视。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人性的观察和对人情的体悟。
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比如他在《临江仙·夜归鹦鹉楼》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表达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在《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中写道:“只恐双飞鸟,无那团团圆。
”表达了对人情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批判。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人性的观察和对人情的体悟,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人性的批判和对人情的感悟。
苏轼在诗词中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他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注。
比如他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眺望》中写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表达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怀。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
这些词句中透露出了苏轼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关怀,他以诗词的形式表达出了对生活的赞美和对世界的关怀。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
从苏轼的诗词总结其思想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他的诗词作品繁多,几乎涉及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咏史到抒怀,从山水到人情,展现出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苏轼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人生、自然、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上,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对他的思想进行总结。
首先是对人生的思考。
苏轼在他的作品中常常表达对人生短暂而无常的感慨。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东汉末年临江时的景象写出了人生离别和岁月流转的凄凉之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他认为人生如梦幻泡影,宛如白驹过隙,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人生充满变化和不可预测性,常常以“何事长向别时圆”来表达此观点。
其次是对自然的热爱和欣赏。
苏轼喜爱登高望远,饱览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并以此激发了他对自然美的深刻思考。
《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他既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又反映了社会现实对美好自然景色的破坏。
在另一首《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苏轼通过船夫的视角描述了大自然的广阔和强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问青天。
”他对自然的感悟,表现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热爱。
此外,苏轼对社会和人情的观察和思考也是他诗词中的重要主题。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亲身经历了政治斗争和官场苦闷,这使他对社会状况有了尖锐的观察和批评。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揭示了官场的黑暗和丑陋:“寒食东风御柳斜,城南春水日边斜。
少年行处千人散,骑马出郊时百纵。
”他坦然直言,指出了官吏们的腐败和政治上的无能。
苏轼还对贫困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在《蝶恋花·春景》中,他写道:“百花东向碧云开,东风吹雨透清晖。
君问春意向谁诉,寒梅只待雪中飞。
”他通过诗词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疾苦和生活状态。
苏轼的思想既反映了个人的悲观意识和对人生的无奈,也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情的热爱和敬畏。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
苏轼词中的哲学思考与人生境界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他的词作有着深厚的哲学思考,描绘了丰富的人生境界和对世事的观察。
本文将以苏轼词为主线,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思索。
一、逆境与平淡苏轼生活经历多次际遇逆境,这使得他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人生。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无情最是台城柳”,表达出对命运无情的触动;而在《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中抒发“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豁达心态。
这种积极向上、乐观面对逆境的态度给予了读者强烈的启示。
此外,在平淡中品味生活也是苏轼常常提到的主题之一。
用“从容”一词来形容人生,展示出随遇而安、宽怀待人的心态。
在《临江仙·梦后楼台遗世华》中,“从容”一词贯穿全篇,意味深远。
二、自然与人生苏轼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寄托。
在《赤壁怀古》中,他以大自然为背景,表现出对英雄事迹的思考;而在《念奴娇·过洞庭》中,他将风景与心情巧妙地结合起来。
这些描写展示出苏轼与自然相融的态度,给予读者参悟生活哲理的启发。
三、社会与人性苏轼对社会风俗和人性较为敏锐地观察,并以笔触实力勾勒出真实而鲜活的形象。
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他借写一个街头卖艺女子来反映封建社会下底层人民艰难生存的境况;而在《东篱乐府·重九登高作》中则通过描述游客雅集场景暗含对官僚主义的批判。
此外,苏轼对人心的洞察也是他词作中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艺术手法将人性的善恶、真假、称誉和诽谤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临江仙·月下独酌》中写道:“取次花丛懒回顾,卧看层林尽染,不似班珠弹。
”展示了对人性欲望的理性思考。
四、名节与理想苏轼对名利和个人的追求抱有独立自主的态度。
他嫌弃权贵名望,以清贫自赏,追求内心价值的升华。
在《青玉案·元夕》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再现了他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志向;而在《杨州西柳春日赋衣为乐府词四首之首》中则表现出推崇自由意志和追求个性独立。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
对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感悟苏轼,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东坡先生”。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雨,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豁达的人生观。
从他的诗词和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困境的积极应对。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苏轼在他的诗词中常常表达了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他在《定风波》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世界的宽容和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他认为人生就像一场波浪,时而平静,时而翻腾,但只要心怀豁达,就能应对生活的起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以平常心面对,保持乐观的心态。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还体现在他对名利的看法上。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漠态度。
他认为名利只是人生中的过眼烟云,而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对美好事物的欣赏。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名利,而应该追求内心的满足和对生活的热爱。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在他的人际关系中也得到了体现。
他在《水调歌头》中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短暂性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如同明月,短暂而美好,所以应该珍惜眼前的友情和人际关系。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善待身边的人,珍惜与他们的相遇和相知。
苏轼对人生的豁达理解还体现在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感悟中。
他在《东篱乐府》中写道:“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这句诗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的融合感受。
他认为人应该像山一样坚强,像树一样朴实,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他的这种豁达人生观告诉我们,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与自然相融相通。
苏轼的豁达人生观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感悟。
他教会我们如何以平常心面对生活的起伏,如何看待名利的得失,如何珍惜人际关系,如何与自然界相融相通。
他的人生哲学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保持乐观的态度,用豁达的心态去看待人生的起伏。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
古诗词鉴赏苏轼的浪漫主义与人生哲思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词作品以情感丰富、意境深远、表达自由、语言优美著称。
本文将从苏轼的浪漫主义和人生哲思两个方面对他的诗词进行鉴赏。
一、苏轼的浪漫主义苏轼的浪漫主义表现在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寄托。
在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几乎是写实而又充满浪漫色彩的。
他以细腻入微的笔触表现出了大自然的绚丽多彩,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例如他在《赤壁赋》中写道:“把火照在芰荷上,泛然灯影弄晴河。
”通过这样的描写,苏轼将自然景色与人生的情感融为一体,使读者在阅读中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感受到他强烈的浪漫情怀。
苏轼对个人感情的表达也是他浪漫主义的体现。
他笔下的女性形象,常常是具有柔美婉约、温柔细腻的特点。
他在《卜算子·咏梅》中写道:“可怜未央杨柳堤,呜呜咽咽十三丝。
”这样的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女性的情感寄托,同时也展现出了他浪漫诗人的特质。
二、苏轼的人生哲思苏轼的诗词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思,对于人的生存、人际关系、人生态度等问题都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他写诗的目的是希望借助文字的力量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苏轼对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思考。
他的《后赤壁赋》中写道:“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通过这样的诗句,苏轼表达了对人生痛苦与遗憾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痛苦不仅来自外界的风与月,更源自于人性中的情感和追求,体现了他对人类内心世界的关怀和拷问。
苏轼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也是他人生哲思的一部分。
他在诗中对友谊、亲情、爱情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在《赤壁赋》中写道:“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样的诗句表现了他对友谊的珍视和对逝去的友谊的思念之情。
苏轼对亲情和爱情的描写也同样充满了哲思,他在诗中表达出对家庭温暖与幸福的向往。
总结起来,苏轼的诗词作品既具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又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思。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诗词及人生智慧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具有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以下是一些苏轼的诗词及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通过描绘明月和酒来表达苏轼对人生
短暂和无常的感慨。
他表达了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
2.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表现了苏轼豪放、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
对壮志未酬、英雄无路的感慨。
他通过描绘狩猎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3. 《赤壁赋》:这篇赋文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苏轼对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苏轼认为人生是短暂的,但宇宙是永恒的,我们应该摆脱尘世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4.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表现了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
达的心态。
他通过描绘雨中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态度。
苏轼的人生智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正的自我。
2. 追求超越的精神自由:苏轼强调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无限的精神自由和超越的愿望,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3. 对社会的关怀和责任感:苏轼不仅关注个人的人生,也关注社会的命运和人类的未来。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关怀。
4. 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苏轼在文学、艺术和社会问题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他不随波逐流,坚持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从苏轼诗词看其人生观
嘿,朋友!咱来聊聊苏轼这位大文豪的诗词,从里头瞧瞧他的人生观。
你想啊,苏轼写“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像
不像一个洒脱至极的人,在风雨中大喊:“我才不怕!”就好比咱在生
活里遇到点小挫折,别人都唉声叹气,咱却能甩甩头,笑着继续往前走。
这难道不是一种对困境的无畏吗?
再看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多温暖啊!这不就是他在告
诉我们,哪怕相隔千里,心也能相连。
这就好像你和远方的好友,虽
然见不着面,但抬头看看那同一轮月亮,心里就充满了牵挂和安慰。
难道你不觉得这种情感特别珍贵吗?
还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气势!仿佛苏轼站在
江边,对着滚滚江水感叹:那些英雄豪杰都成了过去,我又能留下什
么呢?这多像我们在回望历史时,会感叹时光的无情和生命的短暂。
苏轼的诗词里,有乐观,有深情,有感慨。
他面对人生的起起落落,始终保持着一颗豁达的心。
他不抱怨,不放弃,就这么一路笑着、唱着。
我觉得啊,苏轼的人生观就是告诉我们,生活再难,也要笑着面对,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从苏东坡诗词看苏轼的人生思考
3.从东坡词看苏轼的人生思考东坡词中,有一个或显或隐、贯穿始终的基调,我们不妨称之为“人生咏叹调”。
与之相伴随的,则是作者持续不断的人生思考:其广度和深度在词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的。
东坡词所体现的人生思考主要有以下三对人生矛盾:一、出仕与退隐。
苏轼早在26岁时即踏上仕途,长时间在宦海浮沉,反复地面临着人生抉择,尤其是在感到失落以及在上受挫,遭致贬窜之时。
儒家入世思想本是他的“主心骨”,早年“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的豪言壮语,最能代表他对事功的向往和追求。
然而日久而事功无多,便渐渐倾向恬退:“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在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词人更体悟到仕途的曲折与险恶:“三十三年,飘流江海,万里烟浪云帆。
”其退隐的内在要求格外强烈。
而一旦被朝廷“放归”却又想到功业未建不由慷慨悲歌起来:“老去君恩未报,空回首,弹铗悲歌。
”可见词人仍在出入之间徘徊。
在词人看来,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功成身退:“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
二、理想与现实。
词人尽管怀抱着“致君尧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烦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的,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他的飘泊感、沦落感、厌倦感也油然而生:“生人到处萍飘泊”;“天涯同是伤沦落”。
乌台诗案,黄州及岭海两度流贬,都曾使词人的理想破碎,“宦游处,青山白浪,万重千迭”。
词句饱含曲折和难言的苦衷!词人忽而迷惘:“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忽而自嘲:“三入承明,四至九卿,问书生、何辱何荣”;忽而负屈:“问公何事,不语书空”;忽而沉痛:“珠泪溅,丹衷碎”;这些都是由仕途的升沉不定所引发的。
词人从现实出发,走向理想的步履为什么那样艰难?一是朝廷党争的存在,各派彼此掣肘,互相攻讦,争斗不休,使苏轼难以大展经纶。
二是宋王朝国力的贫弱,再加上国策的保守,决定了统治者不可能有大的作为,“道大难容,才高见嫉”(薛瑞生语)的苏轼的命运不问可知。
苏轼古诗鉴赏与人生哲理分析
苏轼古诗鉴赏与人生哲理分析概述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
他被视为中国文化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名人之一。
苏轼的诗作广泛流传于后世,并以其深刻的哲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而闻名。
本文将通过鉴赏苏轼的古诗,深入分析其所表达的人生哲理,探讨其对读者和后世思考生活、人性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诗歌风格与特点苏轼的诗歌风格多样,涵盖了山水田园、宴会咏怀、反对战争等不同主题。
他运用豪放而自由的笔调,充满情感和浪漫主义色彩。
在形式上,他多运用绝句、律诗和七绝等形式创作。
人生哲理分析对自然与人生的观察苏轼在他的古诗中展现了对自然万物和人生命运的敏锐观察。
他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通过描绘四时变化、风云变幻等景象,他意识到万物皆有生命和流转的规律,并借此反思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对情感与人性的洞察苏轼深刻理解人类情感丰富多样,并将其融入他的诗歌中。
在一些咏史抒怀作品中,他通过对英雄人物的塑造和悲壮场景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潮流和个人命运的痛惜和思考。
同时,他也通过婉约细腻的方式展现了个体之间的纠葛、友谊、爱情等复杂情感。
道德观念与社会关系苏轼对道德价值观持有高度关注,在他的古诗中经常表达对贪官污吏、亲疏不公等社会问题的批评。
他提倡真诚笃实、廉洁自持和正义平等等价值观念,呼吁社会秩序与道德规范之重要性。
影响与启示苏轼的古诗作品具有深远的影响,不仅对当时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留下宝贵资源。
他的思想观念和人生哲理在当代依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通过阅读和鉴赏苏轼的古诗,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
他让我们明白生活之美、人性之善以及对社会问题持有批判精神的重要性。
苏轼所传达的人生哲理激励着读者思考存在意义、珍惜时光和追求内心平静。
结语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他所创造的古诗作品以其卓越艺术成就和深邃哲理而闻名于世。
通过鉴赏其古诗,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对自然、人性与社会等方面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
由《赤壁赋》看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
由《赤壁赋》看苏轼人生的三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而深得儒、释、道思想精髓的苏轼,在其《赤壁赋》中,充分体现了他人生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壬戌之秋,七月月明之夜,苏轼与好友一同泛舟赤壁(黄州赤鼻矶)。
惠风和畅,波平如镜,皓月当空,水光潋滟,烟波浩渺,在这一片无边的秋江月色之中,作者的欣愉、舒畅之情完全无法自已,所以他们一面饮酒诵歌,一面驰骋于无穷的想象之境。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任小船飘荡在江上,如乘风而飞,不知所终;随游人飘飘欲举,脱离人世,登临仙境。
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巧凑在一起,作者完全忘却了俗事的烦恼,无牵无碍,沉浸在这江天一色、风月无边的畅游之境中,或饮酒,或赋诗,或歌咏。
这时的山水了无机心,不掺一丝杂念。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世间万物就是这么简单明了、玲珑剔透,山就是山,水就是水。
江山月色就是如此美丽,怡情悦性。
江月之下,游人理当畅享这良辰美景。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然而,当人的心情到达至高点往往会急转直下,所谓“乐极生悲,喜极而泣”。
接下来“饮酒乐甚,扣舷而歌”,歌咏和洞箫的相和之声禁不住使游人的感情由乐转入了悲。
悲究竟从何而来呢?还是从一川风月说起。
这里是作者假想中的赤壁,望着同样“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的永恒的大自然的美景自然会联想到历史上(三国)何人曾在此。
“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曹操是历史上声威赫赫、既具武功又有文治的一代英雄。
而今谁人在此?迁谪之人和“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等闲之辈。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年那不可一世的曹阿瞒已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中,何况吾辈没有任何功名、孑然一身之人呢?幸与不幸,知遇于时与穷途末路在历史长河的比较中,无不突显出游人的悲苦和怨艾之情。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从宋词中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非常重视人生哲学的探讨。
他的诗词中经常反映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和探讨,深刻描绘了苏轼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下面就从苏轼的词中选出几首,来探讨苏轼的人生哲学。
1.《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首词是苏轼失官归来后写的,描绘了他当时的感受。
苏轼认为人生十分短暂,十年已经足够两个生命的轮回,而人在生死轮回中的命运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
但是,尽管人们往往会被生活的重压和遭遇所击垮,但是不能忘记对生命的关注和对未来的期望,要勇敢地面对人生。
2.《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苏轼在放逐途中所作,表达了他对亲友们的祝愿。
苏轼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康长寿,但是生命的尽头是无法拒绝的,人类最终都要面对死亡。
这时,千里之外的明月便成了人类的精神寄托,它象征着人类的灵魂和永恒的不朽。
苏轼希望自己的礼赞和祝愿可以和月亮一起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传达到世人的心中。
3.《赤壁赋》:“士别三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这段话写的是刘备离开诸葛亮三天后的感受。
苏轼认为离别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就像切刀划痕、磨石削蹭一样,会让人感到疼痛和伤痕累累。
但是,离别也是必要的,它可以磨砺人的心智和意志,使人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苏轼认为人类的成长都需要离别这种经历来刻画和丰富。
4.《钱塘湖春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这首词描绘的是苏轼在钱塘湖畔饮酒作乐的场景。
他喝醉了,感受不到天地的距离和分隔,心里只有无限的畅快和自由。
这个时候他沉浸在清梦之中,意识飘忽不定,仿佛在星河里航行。
苏轼认为这种饮酒舞蹈的体验是人生一种难得的“享受”,在感官饱满的同时,也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从苏轼的词中可以看出他重视人生哲学的追问,并试图从中寻找生命的真谛和意义。
他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也体验到了生命的快乐和坎坷。
他认为人生离别和重聚都是必要的,而在人生的舞台上,他努力追求自我、享受生命、关注情感,最终尝试找出“人生何在”的答案。
从苏轼诗词论其乐观豁达的人生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词不仅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的诗词以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著称,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这种乐观豁达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苏轼的乐观豁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一、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在苏轼的诗词中,常常可以看到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他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谙世务终难明”等诗句表现了对自己命运的坦然接受,同时也象征了他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即使面对挫折和困难,苏轼也能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不会被挫折打倒,而是选择接受和享受生活。
二、对人生的热爱在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人生的热爱。
他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诗句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苏轼将生活比喻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将自己比喻为飞鸿踏雪泥,表达了对人生的豁达和欣赏。
三、对人与世界的包容苏轼的诗词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对人与世界的包容。
他用“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诗句表现了对世界的包容和对人性的理解。
苏轼能够用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世界,这种包容和理解也体现了他的乐观豁达。
苏轼的乐观豁达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诗词作品中,也贯穿于他的一生。
他虽经历过困顿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开朗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地面对各种困难。
他对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对世界的包容理解,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苏轼的诗词作品以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而闻名于世。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命运的坦然接受、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人与世界的包容,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他的乐观豁达精神不仅在他的诗词中流露无疑,在他的一生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轼的乐观豁达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启示,让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也能够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享受生活。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对苏轼人生观的看法
苏轼啊,那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人呢。
一、苏轼的乐观旷达
苏轼的一生那是起起落落,被贬到好多地方。
但是他可没有整天愁眉苦脸的哦。
就像他在黄州的时候,那生活条件可差了,可是他还能写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样的词句。
他好像把那些倒霉的遭遇都不当回事儿,还能乐呵呵地去享受生活。
他会自己种地,研究美食,什么东坡肉就这么来的呀。
感觉他就是那种不管遇到啥难事,都能在小日子里找到乐趣的人,这种乐观旷达的人生观真的很让人佩服。
二、苏轼的随缘自适
苏轼到一个地方,就很快能融入当地。
在岭南的时候,那地方在当时可偏远了,可是他却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不会去抗拒命运的安排,而是随缘自适,在哪就把日子过好。
不管是在朝廷当官,还是在偏远之地做个小官或者平民,他都能适应,还能根据不同的境遇调整自己的心态,这一点真的很厉害呢。
三、苏轼的积极进取
虽然苏轼老是被贬,但是他心里还是有那种想要为国家为百姓做事的想法。
他在地方任职的时候,就做了很多好事。
比如修水利工程之类的。
他没有因为自己仕途不顺就完全放弃自己的理想,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在他身上也体现得很明显。
他的诗词里也经常
能看到他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对百姓生活的思考。
反正就是说,苏轼的人生观是非常多元而且值得我们学习的。
他的乐观旷达让我们知道生活中的困难都不是事儿,随缘自适告诉我们要适应环境,积极进取又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论文成绩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姓名乔丽红
学号311061
专业汉语言文学
批次/层次
指导教师
学习中心
目录
一、论文摘要 (3)
二、正文 (4)
1、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4)
(1)苏轼生平简介 (4)
(2)苏轼诗词简介 (5)
2、“人生如梦”对苏轼的影响 (6)
(1)仕途之坎坷 (6)
(2)人生之无常 (7)
3、苏轼作品中显现的人生观 (9)
(1)苏轼的词作 (9)
(2)苏轼的诗作 (9)
(3)苏轼的散文 (10)
(4)苏轼儒道释融合的人生观在其作品中的显现 (10)
4、多种因素形成苏轼超然自适与乐观旷达的人生观 (11)
5、小结 (12)
三、参考文献 (13)
四、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日志 (14)
五、毕业论文(设计)评定表 (15)
论文摘要
【摘要】苏轼是我国文化史上颇具影响的人物,他在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生观,具有以儒家为根本,道家为辅助,佛禅为补充的文化特点和自身相矛盾的特征。
“戏作一篇书,千古发争端”①使得苏子“久戏风波”②。
在北宋的政治迷乱中,苏轼成了党派之争最大牺牲品之一,他由此仕途坎坷,命运漂泊,多年离索,加之个人情感生活的波折与不幸,曾一度使他嗟叹“人生如梦”、“人生如寄”,而他又是乐观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他深感自己不过天地间“一蚁寄大磨”,由此,他谅解了人生的无常和个体生命的卑微:富贵本无定,世人自荣枯。
入狱、贬谪、丧妻,这一连串的劫难经历,使苏轼对政治与人生进行了全面的反省,在思想上缓入佛、老哲学作为对儒家信仰的补充。
旷达虚静,随遇而安,而又桀骜倔强,不改正直的品性、济世的初衷,坦荡堂正,从而形成了苏轼最为世人崇敬的人格魅力。
也正由于这样糟糕的人生际遇使他更深地体悟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不过求个“自乐”。
因此,他能一身浩然气,心灵超乎凡俗,在政治高压和生活困苦面前,“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③,这才是真正的超然自适耳。
他特殊的人生观,实现了单一文化在人生问题上的超越,铸就了他光彩的文化人格和令人称道的艺术人生,把我国传统的人生哲学引向了更深层次。
【关键词】苏轼诗词人生观儒家道家佛(释)家思想
①引自《苏轼全集·诗集·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其五
②引自《苏轼全集·词集卷二·满庭芳·归去来兮》:问人间何事?久戏风波。
③引自《苏轼全集·诗集卷二十四·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从苏轼诗词浅析苏轼的人生观
前言
苏轼,这个文学史中独一无二的奇才。
他在词、诗、文、绘画理论的创作中都有很大成就。
他开创了宋词中的豪放一派,在宋词中加入哲理的反思;他引领了诗歌中的理趣诗潮流;他又是散文中的唐宋
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风格自然而雄放,有很多惊绝千古的名篇存世。
他在书法、绘画上的造诣也很深,他对绘画理论有独到的见解。
东坡其身,逃不脱仕途,虽“甘与麋鹿友”却“苦为世味诱”,因此其归隐之心隐逸之情只能诉于诗词中、于对释道空无、逍遥思想的追随与渴盼中。
所谓“大隐隐于金马门”,大概指的就是东坡这种“身为仕宦累,心为不系舟”之人。
一切文章,皆由心出,心性相似,故其文采亦是相仿。
本文通过对苏轼诗词等文艺作品的研究,浅析东坡先生合佛、道、儒三家,而又自成一体的人生思想。
一、苏轼生平及诗词简介
(一)苏轼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
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
神宗元丰三年(1080)御史台兴“乌台诗案”,苏轼(45岁)被以“谤讪朝廷”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元祐初,哲宗年幼,高太后主政,起用于反对熙宁变法的旧官,苏轼受到太后特别的器重,累官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礼部尚书。
但苏轼又不赞成司马光等尽废新法,因政见不合,就主动请求出知杭州、颍州等地。
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改元绍圣,罢“元祐党人”,苏轼于绍圣初年(1094)四月以“讥斥先朝”罪贬知英州,尚未到达贬所,八月又贬惠州,绍圣四年四月再贬儋州。
在儋三年,徽宗即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
徽宗朝立“元祐党人碑”(罪人碑),苏轼碑上有名。
高宗朝才得正名,赠太师,谥文忠。
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看到李公麟作的苏轼画像,遂题诗云:“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④由此可见苏轼一生仕途之坎坷、命运之漂泊。
(二)苏轼诗词简介
④引自《金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