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概述

教学内容:

1、会计的概念。

2、会计核算的对象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3、了解会计核算的对象和方法。

4、理解会计的基本职能及各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的概念、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对象。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有人说会计就是记账、算账、报账;有人说在财务部门工作的人就是会计;请同学们思考:这些说法对不对?究竟什么是会计?会计是怎样产生的?日常的会计工作主要有哪些?

新课讲授: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概念(重点)

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程序及方法,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我国会计产生于西周,发展于唐朝,从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 , 会计的产生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和制约的,其中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更是密切相关。

给学生简单介绍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社会:结绳记事、刻木记事。

2、周朝:“ 会计” 一词开始使用。

3、西汉与东汉:账簿产生,如,“ 草流” 和“ 誊清簿” ,设“ 钱谷账” 。

4、唐宋时期:官厅会计把钱粮的收支分为四个部分“ 原管、新收、已支、现在” 来反映财产的增减变化。“ 四柱” (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式会计方法的应用,根据四柱结算法编造的账簿称为“ 四柱清册” 。

5、明末清初:“ 龙门账” 的产生,把全部账目分为四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进- 缴= 存- 该” ,分别相当于现代会计的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期末编制“ 进缴表” (资产负债表)和“ 存该表” (利润表)。

6、我国在清朝后期从国外引进了借贷复式记账法。

7、会计科学在20世纪30年代逐步形成了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管理会计体系,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从此,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讲完会计的相关概念后,教师可利用启发式向学生提出:你怎么理解“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进行课堂讨论。

二、会计的职能及特点(重点)

会计职能的定义:

会计职能是会计固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体现。所谓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客观上所具有的功能。

1、核算职能及其特点

(1)核算职能的概念

会计的核算职能,主要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2)核算职能的特点

①会计主要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从数量上核算各单位经济活动情况;

②会计主要核算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

③会计在反映经济活动时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2、监督职能及其特点

(1)监督职能的概念

会计监督职能主要是对各单位经济活动全过程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

(2)监督职能的特点

①会计监督利用货币计价进行监督,也要进行实物监督;

②会计监督是一个包括事前监督、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的一个过程;

③会计监督是单位内部的监督,使外部监督不可代替的。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

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二者相辅相成,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证。

第二节会计核算的对象

一、会计对象的概念(重点)

学习了会计的概念和职能后,同学们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会计工作日常核算的内容具体又包括那些呢,是否包括企业或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从而引导出会计对象的概念

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具体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或者说是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一)资金:是指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包括货币本身。

(二)企业的资金运动:

1、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货币资金

2、商业企业资金运动:

货币资金→商品资金→货币资金

3、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预算资金的拨入→预算资金的支出

总结:企业的资金运动,是经营资金的运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是预算资金的运动

一、会计的特点(重点)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引导学生共同总结出会计的特点。

(一)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

(二)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三)会计具有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

三、会计方法(了解)

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完成会计任务,实现会计目标的方式,是会计管理的手段。会计方法包括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和会计检查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经济业务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为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所应用的方法,它是整个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

本书主要学习会计核算方法。先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你所知道的会计核算方法有哪些?然后进行讲解。

会计核算方法一般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七种方法。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

1、思考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

2、复习本节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总结:“基础会计学”是会计学专业的入门课程,本节又属第一次课,因而讲述会计的

概念一定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济学知识,不可照本宣科。既要激发学生对会计的学习兴趣,又要加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为“会计学基础”后续知识的学习以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开设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和一般性原则

教学内容: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理解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2、会计核算的一般性原则。

本节课主要是难在理解、把握和应用上。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理论联系实际,间以课堂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概念,大家知道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为了保证这些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对错综复杂的经济业务从空间上、时间上以及计量方法上作一些必要的、在会计上合乎推理的判断和规定,这些规定和判断就是会计核算的前提和条件,也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给大家讲述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讲授新课:

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重点/难点)

一般认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货币计量四项。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又成为会计实体、会计个体,它是指会计人员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会计主体前提要求会计人员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活动。这一前提的主要意义在于:一是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二是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相关。

例如,一项商品购销业务,甲方是买方,乙方是卖方。按照会计主体的要求,会计人员应站在本企业的立场上处理业务,即甲方的会计应作商品购进的账务处理,而乙方的会计应

作商品销售的账务处理。

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

法人可以作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例如由自然人所创办的独资和合伙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这类企业的财产和债务在法律上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但在会计核算上必须将其作为会计主体,以便将企业的经济活动与其所有者的经济活动以及其他实体的经济活动区分开来。企业集团由若干个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各个企业既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也是法律主体,但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还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企业集团是会计主体,但通常不是一个独立法人。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根据正常的经营方针和既定的经营目标持续经营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和清算。例如:企业固定资产计量应按购建时的历史成本入账,固定资产价值通过提取折旧的形式,在其使用年限内分期转作费用等,都是以持续经营为前提的。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间隔,以便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收入、费用、利润,确认某个会计期间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编制会计报表。这一基本前提的主要意义是: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段落,为分期结算帐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贯彻落实权责发生制、可比性原则、一贯性原则、相关性原则、配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及谨慎性原则奠定了基础。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将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的起讫日期采用公历日期,即会计年度与公历年度相同,从1月1日开始到12月31日为止。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四)货币计量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会计核算以人民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会计报表时必须换算为人民币。

以上会计核算的四项基本前提,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会计主体确立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与会计分期确立了会计核算的时间长度,而货币计量为会计核算提供了必要的手段。没有会计主体,就没有持续经营,没有持续经营,就不会有会计分期;没有货币计量,就不会有现代会计。

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重点/难点)

(一)客观性原则:如实地反映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不弄虚作假

(二)相关性原则: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三)可比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息

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它是指企业之间的横向比较,要求各企业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一致。

(四)一贯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它主要指同一会计主体前后各期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稳定,不得随意变更

(五)及时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也不得滞后

(六)明晰性原则: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七)权责发生制原则:指在会计核算中以应收应付作为计算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账务处理方法。

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记账的基础,要求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发生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八)配比原则: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内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费用,应当在该会计期间内确认。

配比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二是时间配比。

(九)历史成本原则:指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实际成本计量。各项财产如果发生减值,应当按照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除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账面价值。

(十)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指凡支出的效益及于本会计年度(或一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及于几个会计年度(或几个营业周期)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

收益性支出:仅与本会计期间相关的支出→作为当期费用

资本性支出:与几个会计期间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

(十一)谨慎性原则: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

根据该原则,在制度中计提了相应的减值准备,但不得提秘密准备

(十二)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进行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地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误导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

(十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指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1、请同学们自己举出四个例子来分别说明会计的四个基本前提。

2、给出实例让同学们判断属于一般原则中的哪种原则。(题目见随堂所发习题)

教学总结:由于受学生所学知识和“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的限制,会计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无法让学生深透的理解。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

第二章会计要素和会计平衡公式

第一节会计要素

教学内容:

1、会计要素的概念

2、会计各要素的含义及包括的具体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要素的概念。

2、能熟练地说出会计要素的构成。

3、了解会计各要素的具体内容。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六要素的概念、特点、包含的内容。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配以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4课时

课时说明:因会计六大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用一个教案封面分两次讲解。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给大家介绍了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的对象,那么,会计究竟核算些什么呢?可以说形形色色,名目繁多,但归纳起来,就是六大类,即我们今天将给大家讲解的会计六大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新课讲授:

一、会计要素(重点/难点)

会计要素就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基本分类,它是会计对象的组成部分,是会计报表内容的基本框架,也是账户的归并和概括。

企业会计的基本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

(一)资产

1、概念: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2、资产的特征。

第一,资产必须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

第二,资产作为一项资源,它必须具有能力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

第三,作为一项资产,应当能以货币计量其价值。

3资产的内容:

资产按照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1)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货币资金:指货币资金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它货币资金等。

②短期投资:指各种能够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它投资。

③应收及预付款项:指应收而尚未收回的账款和预付的购货款,属于短期债权。包括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其它应收款等。

④存货: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销售或耗用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商品、产成品半成品、在产品以及各种材料、燃料、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等。

(2)非流动资产

非流动资产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长期投资:指不准备在一年以内变现的投资,包括股票投资、债权投资和其它投资。

②固定资产: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限额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和工具器具等。

③无形资产: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和商誉。

(二)负债

1、负债的概念: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实义务,履行该义务回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2、负债的特征:

第一,负债的本质是一种现时经济义务。

第二,负债对债务人的资产具有要求权。

第三,负债必须有能力用货币确切计量或合理预计的金额。

第四,负债的偿还的方式有:以资产偿还;以提供劳务偿还;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3、负债的内容

负债按其流动性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1)流动负债:指将在一年( 含一年) 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

流动负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短期借款:为维持正常生产经营周转且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借款。

②应付票据:因商业信用产生,须于约定日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书面证明。

③应付款项:指因赊购货物或接受劳务等原因而发生尚未支付的、预收的或应付的款项。包括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其他应付款和应付股利等。

④应付工资:指企业应付而未付给员工的劳动报酬

⑤应交税金:指企业按税法规定应交而未交的各项税金。

(2)长期负债:是指在一年以上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偿还的债务。

长期负债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长期借款:指企业为购置长期资产且偿还期在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

②应付债券:指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而发行的,约定于某一特定日期还本付息的书面证明。

③长期应付款:是指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其他各种长期应付款。如应付融资租赁租入固定资产的租赁费等。

(三)所有者权益

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指企业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2、所有者权益的内容:

①实收资本:指投资者按企业章程、合同或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

②资本公积:包括资本( 或股本) 溢价、接受捐赠资产等。

③盈余公积:按国家有关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共积累。

④未分配利润:企业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或待分配利润。

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较:虽统称为权益,但两者性质、数量关系和偿还的法律责任不同。

(四)收入

1、收入的概念: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收入的特征

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不是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

②收入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

③收入本身能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④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3、收入的内容

①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收入。如销售产成品的收入。

②其他业务收入:指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经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如材料销售、技术转让、固定资产出租、包装物出租、无形资产出租、运输收入等。

注意:给学生讲解营业外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在性质上的不同。

(五)费用

1、费用的概念: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

2、费用的特征

①费用发生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而不发生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

②费用的发生一方面要导致资产的减少,另一方面会导致资产形态的转换。

③费用要以收入来补偿,本身及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④费用和成本虽都是企业经济资源的耗费,都属于费用,但人们通常将计入某一成本计算对象的费用,又称为成本。

3、费用的内容:费用按其用途和得到补偿的时间不同分为产品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①产品生产费用:与产品生产或提供劳务有关并计入成本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直接材料费用、直接人工费用、其他直接费用和制造费用等。

②期间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从当期收入中得到补偿的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营业费用。

(六)利润

1、利润的概念: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余额。

2、利润的特征

①利润是收入和费用两个会计要素配比的结果。

②利润是广义的收入和广义的费用相抵后的差额。

③利润将最终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3、利润的内容

①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减去主营业务成本和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后的余额。

②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减期间费用后的余额。

③利润总额:营业利润加投资净收益加营业外收入减营业外支出。

④净利润:利润总额减去应纳所得税后的余额。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课堂练习:

1、简述所有者权益与负债的区别。

2、三年前,几个人合伙创建了一家公司,共筹资400万元(其中合伙人投资300万元,从银行借款100万元),用以建厂房、买设备和材料,形成企业的资产。经过两年的苦心经营,企业已拥有资产600万元,需要偿还各种债务200万元,试计算,企业的净资产为多少?企业的留存收益又是多少?

布置作业:1、举例说明你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要素的认识。

2、举例说明你对收入、费用、利润三个会计要素的认识。

教学总结:由于受学生所学知识和“基础会计学”课程内容的限制,会计要素在“基础会计学”课程中,容易无法让学生深透的理解。授课中应力求简明易懂、深入浅出。

第二节会计平衡公式

教学内容:

1、会计平衡公式

2、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能解释会计基本等式

2、能根据会计平衡公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经济业务类型对会计要素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平衡公式。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并配以相应的习题进行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创办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筹集一定数额的资本金,这些资金我们可以通过吸收别人投资获得,也可以通过负债方式取得;然后再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购置必要的厂房、设备、原材料等资产,才能开展正常的经济活动。企业的这些资产一方面表现为特定的物质实体存在形式,如:现金、固定资产等;另一方面又表现为相应的要求权,即这些资产是如何取得的,为谁所有,比如:向别人借钱要支付利息、吸收别人投资要给人家分红等。人们常把对资产的要求权称为权益。由此可见,资产与权益是同一资金的两个方面,而且在总额上有一种必然的相等关系,即资产=权益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讲授新课:

一、会计恒等式的表现形式(重点)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静态表现)

利润=收入—费用(动态表现)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综合表现)

二、经济业务的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重点)

(一)经济业务的概念

经济业务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能够使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事项。具体分

为:

交易:指会计主体与外界一切单位或个人发生的往来。例如:购买材料、销售产品、向银行借款、吸收投资等。

事项:指会计主体内部各部门之间发生的资金活动。例如:领用材料、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分配费用等。

(二)经济业务发生对会计等式的影响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下列经济业务发生后引起的资产与权益之间的变化。

1、资产项目之间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以银行存款购入3000千克原材料,每千克10元。(原材料增加,银行存款减少)

2、负债项目之间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2005年甲企业向银行借入为期3个月的借款70000元,偿还前欠料款。(短期借款增加,应付账款减少)

3、资产与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同增同减,总额变化。

例如:2005年甲企业向银行借入为期3个月的借款70000元,存入企业存款户。(短期借款增加,银行存款增加)

4、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此增彼减,总额不变。

例如:某单位向银行借款200万元,后因企业管理不善,发生财务困难,与银行进行债务重组,经协商,银行同意将该笔借款转为对该企业的投资。

该笔业务:借款减少200万元,实收资本(股本)增加了200万元,权益总额未变

总结:企业发生的任何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产与权益的变化无非是以下四种类型:(1)资产与权益同时增加;(2)资产与权益同时减少;(3)资产之间有增有减;(4)权益之间有增有减。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上四项经济业务对会计基本等式的影响。

1:双方总额等额增加;2:双方总额等额减少;3:双方总额不变;4:双方总额不变

由以上分析得出,经济业务的发生不影响会计等式的成立。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假如你和几个好朋友共同创办一个公司,必定会涉及资产与权益的问题,你认为

应该如何描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教学总结:本节内容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会计要素的分类基础上设计的,可大量运用具体实例讲解会计恒等式的应用;通过典型例题,帮助学生理解会计基本等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经济业务的发生是否影响会计等式的平衡,加深印象;重点板书会计恒等式的应用实例,并初步引入“会计报表雏形”。

第三章账户和复式记账

第一节会计科目与账户

教学内容:

1、会计科目

2、账户

3、账户的分类

教学目标:

1、理解会计科目的概念。

2、能说出会计科目的分类。

3、理解账户的概念。

4、根据账户的设置原则,熟练的设置账户。

5、正确识别账户的基本结构。

6、明确会计科目与账户的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会计科目的内容、账户的含义及其基本结构、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关系。

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同时配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课时安排:2课时。

导入新课:

带领大家回顾会计六大要素的名称和内容,引导同学们思考六大要素是对会计对象的分类,如果要再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该如何分?如:企业的厂房、机器设备等都是企业的资产,而且是固定资产的实物形态,为了反映其增减变动情况,根据管理的要求,就要将其归为一类,设置“固定资产”科目,从而引出会计科目的概念。

讲授新课:

一、会计科目(重点)

会计科目的概念: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照不同的经济内容和管理需要进行分类的项目。会计科目是设置账户、处理账务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依据,是正确组织会计核算的重要条件。在实际工作中,通常是先设置会计科目再依据会计科目设置账户。会计科目也可简称为科目。

会计科目的分类:

1、按经济内容分类,可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

科目和损益类科目。

2、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详细程度分类,可分为:总账科目和明细账科目。

二、账户(重点)

会计科目只是规定了会计对象具体内容的类别名称,还不能进行具体的会计核算。为了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由于经济业务的发生而引起的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必须根据规定的会计科目在帐簿中开设账户。

账户就像每个家庭户口簿中的一页页卡片,每个家庭成员有一页卡片,每页卡片按规定的格式记录每个人的基本情况及其变动情况。

账户的概念: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其结果的一种工具。

(一)账户的基本结构

账户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汇集经济业务数据的工具和场所,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合理结构。这是账户不同于会计科目之所在。

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变动,而这种变动不外乎两种情况:增加或减少,因而账户相应地分为左右两方,一方用于登记增加额,另一方用于登记减少额。账户的名称加上登记增加额和减少额的两方,就构成了账户的基本架构。反映账户基本结构最简单的形式是“T”形账户。

如图:

账户左右两方,哪一方登记增加金额,哪一方登记减少金额,其余额在哪一方,则取决于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和账户本身的性质。

(二)账户的具体结构

1、资产类及成本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期初期末余额:在借方——增加栏方

2、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期初期末余额:在贷方——增加栏方

3、损益类账户

(1)收入类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期初期末余额:无余额

(2)费用类账户

借方(本期借方发生额):增加栏——登记本期增加额

贷方(本期贷方发生额):减少栏——登记本期减少额

期初期末余额:无余额

(三)期初余额、本期发生额、期末余额之间的关系

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1、资产类及成本类账户

期初借方余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期末借方余额

2、负债、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期初贷方余额+本期贷方发生额--本期借方发生额==期末贷方余额

(四)账户与会计科目的关系

相同点: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设的,会计科目是账户的名称;二者反映经济内容相同。

不同点:会计科目是账户名称,不存在结构;账户是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结果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纪录,不仅要有反映的内容,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结构。

提示学生:在会计教学中,因限于客观条件,不可能在课堂上对列举的经济业务都按照账户的正规格式一一举例,通常还是将账户结构简化为丁字账结构。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

1、简述会计科目与账户的区别和联系。

2、举例说明你对会计科目与账户的认识。

教学总结:授课过程一定要进一步结合前面所讲会计要素的概念,解释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要素与会计恒等式的内在联系。

第二节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

教学内容:

1、复式记账原理

2、借贷记账法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复式记账的基本原理。

2、能说出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3、明确账户的对应关系和对应账户的含义。

4、能借助试算平衡原理编制试算平衡表。

5、能说出账户的平行登记的要点

6、能熟练地编制简单的会计分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复式记账原理的理解、编制试算平衡表、会计分录的编制。

教学方法: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并给出学生业务题让学生边听边练。

授课时数:2课时。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知道了经济业务的发生会引起某些会计要素项目发生增减变动,也明确了这数量上的变动应当在账户中加以记录。怎么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记账方法问题。新课讲授:

一、复式记账(重点)

复式记账法是从单式记账法发展而来的。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所引起的会计要素及其项目的增减变动,都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登记的记账方法就是复式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重点/难点)

(一)借贷记账法的概念:借贷记账法以“借”、“贷”二字作为记账符号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二)借贷记账法的特点:

1、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

2、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作为记账规则

3、对账户不要求固定分类

4、以“借方金额等于贷方金额”作为试算平衡公式

(三)借贷记账法的账户结构

借贷借贷

期初余额期初余额

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本期减少额本期增加额

本期发生额合计本期发生额合计本期发生额合计本期发生额合计

期末余额期末余额(四)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五)借贷记账法的试算平衡

1、余额的平衡(理论依据:会计恒等式)

全部账户的期初(期末)借方余额合计==全部账户的期初(期末)贷方余额合计

2、发生额的平衡(理论依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

四、会计分录(重点)

(一)会计分录的概念

所谓会计分录,就是依据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对经济业务列示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一种书面记录。

(二)会计分录的分类

会计分录分为简单会计分录(一借一贷)和复合会计分录(多借一贷、一借多贷)见多媒体课件演示借贷记账法的运用。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内容并预习下节课内容。

教学总结:本次课要大量的板书,即多媒体课件,显示账户的结构、业务的类型。力求运用形象化教学阐述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具体运用,进一步理解会计恒等式。

第三节总分类账户与明细账户的平行登记

教学内容: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账户的平行登记。

教学目标:

1、握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的要点。

2、能够进行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平行登记。

教学方法: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然后给出业务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授课时数:2课时

导入新课:

会计上为什么要同时设置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对于这两种账户我们如何进行登记呢?

讲授新课:

一、总分类账户(重点)

总分类账户是按照总分类会计科目开设的账户。核算该账户内容的综括资料,只用价值指标进行计量。它对明细分类账户起统驭作用。所以,又称总账账户。

二、明细分类账户(重点)

明细分类账户是对总分类账户所作的更详细的分类,是对总分类账户的细项进行核算,是总分类户的补充。

三、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重点)

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的要点:

(一)依据相同

(二)方向相同

(三)期间相同

(四)金额相等

具体内容见多媒体课件。本部分内容的讲解是:首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其登记过程,边演示边讲解,然后给出业务题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巩固新课:可采用提问、练习等方式巩固本节内容。

布置作业:练习总分类账户与明细分类账户的平行登记。(详见配套习题)

教学总结:本次课要重点教授学生编制会计分录与试算平衡的技能,把前面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理解并掌握借贷记账法。

第四章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

教案说明:

因本章几节内容均为阐述账户和复式记账的应用,所以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本章一至四节教案和起来编写。

教学内容:

1、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2、供应过程的核算

3、生产过程的核算

4、销售过程的核算

5、利润形成和分配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总分类核算主要账户的用途、结构。

2、能正确编制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基本会计分录。

3、能界定利润总额的组成内容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及难点:

筹集、供应、生产、销售、利润核算过程中各种经济业务的处理。

教学方法:

结合实际业务进行讲授,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给出实际业务让学生练习。

课时安排:共8课时。

导入新课:

给出学生实际业务题,如:某日,A投资者以30万元向企业投资,款项存入银行,作为会计我们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

新课讲授:

第一节企业筹集资金的核算

筹集资金的账户设置:(重点)

1、“实收资本”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按法定程序减少的资本数额,贷方登记实际收到的投资额,期末余额在贷方表示投入资本的实有数。

例如:1日收到国家投入资本500 000元,存入银行。

借:银行存款500 000

贷:实收资本——国家资本500 000

2、“资本公积”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因接受捐赠等而引起的投资者公共积累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按规定转赠注册资本的数额,贷方登记因接受捐赠等原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数额,期末贷方余额表示资本公积的节余数。

例如:3日收到外商捐赠的设备一台,价值120 000元。

借:固定资产120000

贷:资本公积120000

3、“短期借款”账户(负债类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从银行借入的偿还期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借款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到期偿还的借款,贷方登记借入的各种短期借款,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偿还的短期借款。

例如:5日,向银行借入为期六个月的借款50000元,存入银行存款户。

借:银行存款50000

贷:短期借款50000

4、“长期借款”账户(负债类账户)

用来核算企业从银行借入的偿还期在一年以上的各种借款的增减变动情况。

借方登记到期偿还的借款本息,贷方登记借入的各种长期借款的本金以及应付的利息,期末贷方余额表示尚未偿还的长期借款。

例如:向银行借入期限为三年,年利率为8%的借款100000元,存入银行存款户。

借:银行存款100000

贷:长期借款100000

《基础会计》完整版优质教学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版优质教学教案 一、个人简介 经济管理学院 二、课程要求 会计学科体系简介 “会计”这个词,早在我国西周时代(约在公元前1 100年到770年之间)就已经出现。但是,会计作为一种专业知识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过是最近一、二百年的事。 会计学的分支: 从应用范围上看,可分为: 1.宏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运行情况。 2.微观会计学 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或组织的经济活动情况。 微观会计学,按照其所服务主体的性质,可以分为: 1.预算会计(也叫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非营利组织的业务活动。 2.企业会计(也叫营利组织会计) 反映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情况。 企业会计,按照其服务对象,可以分为: 1.管理会计 提供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服务的、关于未来的经济信息。 2.财务会计 提供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服务的、关于过去的经济信息。 财务会计,按照其所应用的行业,可以分为: 工业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金融企业会计、交通运输企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等等。 会计学基础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地位。 第一章总论(绪论)

一、会计的含义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管理活动论,信息系统论。 二、会计的职能 (一)基本职能: 1. 核算 2. 监督 核算是基础,监督是保证 (二)其他职能 预测经济前景 参与经济决策 评价经营业绩等 三、会计对象 特定主体可以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四、会计目标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 五、会计基本假设 1. 会计主体 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界定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 2. 持续经营 3. 会计分期 年度、半年度、季度、月度。 4.货币计量 记账本位币 六、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第一篇:基础会计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会计的概述 一、会计的涵义 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专门的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管理活动。 任何社会的经济管理活动,都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管理越要加强,会计就越重要。 会计是一门经济管理科学,它的理论与方法体系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创新。 二、会计学科的分类 三、会计的核算职能 会计管理是通过会计的职能来实现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固有的、内在的客观功能。 会计的核算职能亦称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核算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核算的时间看,它既包括事后的核算,也包括事前、事中的核算;从核算的内容看,它既包括记账、算账、报账,又包括预测、分析和考核。 会计的基本职能可归结为核算和监督两个方面。 四、会计的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就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工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督。监督的核心就是要干预经济活动,使之遵守国家法令、法规,保证财经制度的贯彻执行,同时还要从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出发,对每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事前、事中监督,以防止损失浪费。会计监督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第一,以国家的财经政策、财经制度和财经纪律为准绳,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合理性进行监督。 第二,从单位内部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将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全过程,以评价各项经济活动是否有效,能否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对

贪污盗窃、营私舞弊等违法犯罪活动进行监督,以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 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两项职能关系十分密切,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核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就无法进行监督,只有正确地核算,监督才有真实可靠的依据。而监督则是核算的继续,如果只有核算而不进行监督,就不能发挥会计应有的作用,只有严格地进行监督,核算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才能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会计的特点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 2.会计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3.会计具有一整套科学实用的专门方法 为了正确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会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实用的专门核算方法,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顺序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计算,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必要的经济信息。这些专门核算方法相互联系,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方法体系,是会计管理区别于其他经济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二节我国会计工作的管理体制 一、我国会计管理体制结构 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 (一)财政部的管理职责 1、主要任务 在我国,由财政部的会计事务管理司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的主要任务是在财政部领导下管理全国会计工作,制定全国性的会计法令、制度、规划和组织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 2、具体职责 (1)制定全国的会计法令、规章、制度,组织贯彻实施国家的有关会计法令、法规,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办法。(2)了解、检查全国的会计工作情况,总结、交流会计工作经验,研究、制定改进会计工作的措施。(3)制定全国会计干部培训规划,推动和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讲课讲稿

《基础会计》完整教 案

基础会计教案 课程责任教师刘晓菲-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基础会计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基础会计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会计账簿的概念、分类方法、及登记方法。 2、熟练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以及结账和对账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 三、教学难点: 错账的更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相结合。 五、教具准备: 各种账簿、凭证。 六、教学时数: 四课时,理论课2课时、实验课2课时。(总48课时之19—22课时) 第一、二课时会计账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账簿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账簿的启用和登记规则 3、熟悉日记账、分类账和备查账的设置 4、掌握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 5、掌握错账查找和更正的方法 6、掌握对账和结账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各种账簿的登记方法 三、教学难点: 错账的查找和更正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请大家看账簿的登记,然后进行讲解。 二、教学内容: 1、账簿概述 2、账簿使用规则 3、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4、错账的更正方法 5、对账和结账 新课讲授: 一、会计账簿的概念 会计账簿是由一定格式的帐页组成,并以会计凭证为依据,序时地、充分地反映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方法之一,是整个会计工作的中心。 二、会计账簿的作用 1、账簿记录可以全面、连续、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 2、账簿记录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依据。 3、账簿记录是重要的经济档案。 4、账簿记录可以为经济监督提供依据。 三、会计账簿的分类 ⒈会计账簿按用途分类:分类账簿、序时账簿、备查账簿 ①序时账簿: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的先后顺序逐笔逐日连续登记的账簿。目前,我国企业等单位设置的日记账一般有:现金日记账、银行存款日记账。 ②分类账:分类账簿是对各项经济业务按照他所涉及的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分类账簿按其提供的核算资料的详细程度不同,又可分为总分类账簿和明细分类账簿两种。总分类账簿是根据总分类科

基础会计教案(5篇)

基础会计教案(5篇) 基础会计教案(5篇) 基础会计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高校;基础会计 1基础会计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课程是讨论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和编制财务报告的一门应用性管理学科,它是高等财经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1]。通过开设基础会计课程,使同学理解会计核算原理,系统把握企业会计处理的方法,培育同学具有较强的会计处理、分析、推断的力量。在高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基础会计属于核心课程。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案例教学法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中,尚未得到广泛推广。而基础会计作为理论和实践相互融合的有用性专业课程,承载着培育适应时展要求、具有较高实践力量的高级特地人才的重任。但是,“老师讲,同学听;老师考,同学背”的刻板的教学方式仍旧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不利于会计专业人才力量的培育。因此,如何结合基础会计专业教学实践,汲取国内外优秀案例教学的阅历,推动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值得高校同仁深化争论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主要通过重现或者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景,让同学身临其境,通过分析和争论来开展学习的教学方式,主要用在法学、管理学等学科,如今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也有广泛应用。教学中既可以采纳比较和分析,讨论各类胜利的和失败的管理阅历,从中提取出某些普遍性的管理原理或管理结论,也可以让同学独立思

索或借鉴他人的成果来开拓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专业学问。案例教学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月,由美国哈佛商学院首次采纳,当时是运用一种很特殊的案例形式的教学,这些案例来源于商业管理的真实大事或情景,通过这样方式,提高了同学参加课堂争论的主动性,实施之后,教学效果良好[2]。始终到了上世纪八十年月,案例教学法才被教育界所重视,美国卡内基小组在1986年公开出版的《预备就绪的国家:二十一世纪的老师》著作中,高度赞扬了案例教学法在培育课程方面的价值,充分确定其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的价值和成效。而国内教育界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月才开头关注案例教学法在培训课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但推动了教学方式改革,而且关心老师更加深刻理解教学实践学问,有利于其教学力量提升。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提前预备经典案例教材,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消化汲取案例精华,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推广上受到肯定制约。但是,处在教学模式及方法变革的时代,案例教学法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具有宽阔的进展前景。 2案例教学法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2.1在观念上对基础会计案例教学存在误区。目前,我国大部分基础会计教学主要采纳以传统讲授为主的方式,对于案例教学的重要性、规范性与关键点等都缺乏深刻理解[3]。在此现实状况下,虽然是在课堂上实施了案例教学,也缺乏引导和组织同学学习、思索与争论的力量,简单导致案例教学存在于形式、同学争论脱离主题、老师难以掌控课堂等问题,案例教学的预期目标很难实现,有时混淆举例教学和案例教学。甚至有些老师对同学阐述某些概念和原理以后,采纳举例论证,或把一些例子布置

基础会计学 教案

《基础会计学》教案 第一章总论 会计的概念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理解会计的职能和特点。掌握会计的目标和概念。使学生对会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方法 归纳讲授法,从会计产生的原因、条件,会计发展的过程,会计发展到现在所具备的特点、职能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图示法,以图表示会计的产生及会计概念的归纳。 三、重点难点 1、理解会计的目标 2、掌握会计的概念 四、教学内容 1、导入新课。介绍会计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学习方法、学习要求,以激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以多媒体展示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阶段图,并进行讲授说明。 3、由马克思的资本论引出会计的两个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并介绍会计多职能论观点, 4、结合市场经济发展和货币的职能,讲授会计的四大特点和目标。 5、利用归纳法对以上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归纳出会计的概念。 总结扩展。通过本次课我们学习了会计的重要性、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职能、目标、特点和概念。陈云同志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你是如何理解的? 剩余产品的出现 会计会计产生条件 产生文字的产生 发展中国:会计名词出现、账簿、四柱清册结账法、龙门账 会计的发展 西方:复式记账 会计职能 (核算、监督) 会计的特点会计的概念 会计的目标会计的对象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理解会计对象的概念、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掌握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和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会计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 演绎法,由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具体化为会计六要素,再到会计要素项目。 图示法,划图表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重点难点 重点:1、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 2、企业的资金运动。 3、会计六要素的划分。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基础会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2.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3.掌握会计分录的基本方法和核算原则。 4.可以正确运用会计方法和原则进行会计核算。 5.能够根据会计凭证和账户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和决策。 二、教学内容: 1.会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3.会计的分录方法和核算原则。 4.会计的凭证处理和账务处理。 5.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三、教学过程: 1.会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30分钟) a.介绍会计的发展历程和作用。 b.解释会计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c.讨论会计的目的和职责。

2.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30分钟) a.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原则。 b.讲解会计等式和资产负债表。 c.解释会计的核算原则和稽核原则。 3.会计的分录方法和核算原则(40分钟) a.讲解会计分录的基本方法和规则。 b.介绍会计的核算原则和手账核算。 c.演示会计的日记账和分类账的编制方法。 4.会计的凭证处理和账务处理(40分钟) a.讲解会计凭证的种类和编制方法。 b.解释会计凭证的填制规则和会计科目的概念。 c.示范会计的账簿管理和账务处理。 5.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40分钟) a.介绍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b.讲解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方法和解读。 c.详细解释利润表的编制方法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 1.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案例进行会计分录的练习。 2.作业检查:批改学生的练习题和作业。

3.考试评分:进行闭卷考试,评分并给出合理的反馈。 五、教学资源: 1.教材:《基础会计教程》。 2.案例:根据实际生活中的财务数据制作一份练习题。 3.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投影仪。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并能够掌握会计的基本方法和原则.通过讲解和示范,学生能够正确运用会计方法和原则进行会计核算,并能够根据会计凭证和账户资料进行会计分析和决策。整堂课的教学过程紧凑而有序,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案例的操作,使学生对会计的内容和方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在教学评价方面,通过课堂练习和闭卷考试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进一步强化学生对会计知识的掌握。整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但仍需在教学过程中多加引导和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基础会计教案完整版

基础会计教课方案完好版 【篇一:基础会计教课方案模板(带内容 )】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涵义、职能和目标 第二节会计对象 1、认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2、认识会计的一般对象 3、掌握会计的涵义、职能和特色 教材及配套习题 组织教课: 5 分钟 导入新课: 10 分钟讲解新课: 65 分钟 小结及部署思虑题:10 分钟 教课要点:会计的特色及职能教课方法:讲解式、启迪式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涵义、职能和目标 一、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一)会计的萌芽(符号记录) 1、早期生产 出于生产、生活需要,在生产以外以“结绳记事”、“刻契记数”、“垒石计数”等方式附加地把收入、支出记录下来。2、生产发展 节余产品出现,记录与计量的内容增加,生产者忙于生产,记录 与计量活动与生产分别,出现了独立的簿记人员(二)会计的产生(书契反应) 1、会计一词的由来 议论纷纷,此中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会计”一词在我国发源极早, 并与一件历史性大事相关。相传夏代时,各地方官员在大禹的带领 下,治水工作获得开天辟地的业绩,为了计功封爵开好 一启迪学生自己说 讲故事 2、官厅会计 西周时代,设有特意核算官方财赋进出的官职——司会,对财务进出 采纳“月计岁会”的方法,亦即,每个月零星筹算为“计”,一年总筹算为“会”,二者合在一同即成“会计”,并按期向统治者报 告。到了西汉,出现了“计簿”或“簿书”的账册,并使用 “入”、“出”作为记账符号。 (三)单式簿记

到了宋朝,出现了“四柱清册”结算法。“四柱”是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代会计中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其基本关系为:旧管 +新收 =开除 +实在。它代表了单式记账方法的最高成就。 (四)复式簿记 明末清初,会计结算方式有了打破性进展,出现了“龙门账”,它把所有账 目划为“进(各项收入)”、“缴(各项支出)”、“存(各项财富)”、“该(各项欠债)”四类,采纳“进-缴=存-该”的均衡公式计 算盈亏,分别编制“进缴表”和“存该表”,两表计算结果完好符合, 实 现了双轨计算盈亏。以后民间商业出现了“四脚账”,又称“天地合”。这类方法是:对平时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既要登记来账,又要 登记去账,借以全面反应同一笔业务的前因后果。这说明我国的会 计已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过渡。 (五)现代会计 西方十三、四世纪出现了复式记账法。十五世纪借贷记账法从日本 传入我国与中式记账法并行,近代中式会计为西式簿记所代替。新中 国成立后,会计工作获取了很大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例制度。 认识 二、会计的涵义、特色和职能 (一)会计的涵义会计是以钱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据为依照, 采纳一系列特意的 方法,对企事业单位实质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 综 合地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此供给正确、真切、实用会计信息的一 种管理活动。(二)会计的特色 1、会计是以钱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2、以真切、合法的会计凭据为依照 3 、对实质发展的交易或事项进行 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确实认、 计量和报告 4、会计有其科学适用的特意方法(三)会计职能会计职能,是指会 计在经济管理中所拥有的功能。即人们在经济管 理中能够用会计干什么。 1、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会计以钱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经过对特 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为相关各方供给 会计信

《基础会计》说课(合集五篇)

《基础会计》说课(合集五篇) 第一篇:《基础会计》说课 《基础会计》说课稿 一、说地位 《基础会计》是会计与审计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实用性。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各种会计核算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财产清查和会计报表的结构等,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说教改 以往基础会计教学中,普遍存在由于教师偏重理论知识的教学或由于实训条件不足,而造成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的现象。但会计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光有理论而缺乏实践能力的话,必将大大降低学生就业的竞争力,也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高[2006]第16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以就业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等意见。因此,我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提倡,高职高专学校的会计教育也需要不断地改革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首先,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淡化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性教学,通过仿真模拟实训来培养和考核学生的技能,从而使学生对原始凭 1 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等产生感性认识,并具备一定的实务操作能力,为其他专业课打好基础。 其次,实训手段可多样化。比如,在介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理论知识点时,可以把实践中常见的凭证、账页带进课堂,还可以提醒学生留心观察可能取得的各种单据,比如银行存款的回单、的票、汽车票、餐饮发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在实训中可以手工模拟训练,也可利用相关软件运用计算机进行账务

基础会计教案全

基础会计教案全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理解会计的核算方法; 3、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二)能力目标 1、能够进行基本的会计处理; 2、能够编制和分析会计报表; 3、能够运用会计知识进行决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 3、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二、教学内容 (一)会计基本概念和原则 1、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2、会计的基本原则; 3、会计的对象和要素。(二)会计的核算方法 1、会计科目和账户; 2、记账方法和会计分录; 3、会计凭证和账簿。 (三)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1、会计报表的种类和内容; 2、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 3、会计报表的分析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一)教学难点 1、会计分录的编制和应用; 2、会计报表的分析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 1、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会计的核算方法; 3、会计报表的编制和分析。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一)黑板和粉笔; (二)投影仪和PPT课件; (三)会计软件和教学案例。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理解会计的核算方法和报表编制和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掌握会计处理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操作法;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基础会计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基础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2、让学生能够应用会计原则和方法进行简单的会计实务操作。 3、培养学生对会计工作的兴趣和责任感。 4、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 1、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与使用 3、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基本内容和编制方法 4、基本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准则的应用

基础会计教案

项目一初识会计 【教学目标】 本项目是对会计的总括说明,是学习会计的起点。 通过教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该了解会计的产生及其发展,重点理解会计的含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掌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学及其体系。 【教学任务】 任务一认识会计及其职能任务二明确会计核算基本前提和核算基础任务三明晰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任务四掌握会计核算方法 任务五了解会计学及其体系 任务一认识会计及其职能 一、会计的性质和目标 (一)会计的产生及其发展 会计产生于经济管理的需要,并随着经济管理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会计阶段。 从时间上看,一般是从会计的产生到复式簿记的应用这样一段过程,在我国大约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到封建社会末期。 早期会计多数以实物、少数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尚未完全固定为货币;需要会计的单位以官厅会计为主;会计是生产职能的附属部分;会计方法主要是单式记账法,核算方法比较简单。 第二阶段——近代会计阶段。 从时间上看,可以从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oca Pacioli)的著作《算术、几何及比例概要》的出版开始,至20世纪40年代末。 这一时期,复式记账法应运而生,大多数的会计单位开始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会计作为独立的管理职能从生产职能中分离了出来,需要会计的单位逐渐以企业会计为主,会计核算方法大多数采用复式记账法,开始形成一套完整的财务会计核算方法。 第三阶段——现代会计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为满足内部管理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管理会计逐渐与传统会计相分离,并形成了一个与财务会计相对独立的领域。现代管理会计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成为现代会计的重要标志,会计成为一门应用性学科,形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 (二)会计的性质会计的性质即会计的本质属性,亦即其所归属的范畴。 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三)会计的目标会计的目标即通过会计核算后所达到的结果。 提高经济效益既是管理的目标,也是会计的目标。在终极目标的前提下,还需要研究会计核算的目标。 会计目标一般被解释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教案主题:基础会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2.理解会计的核算方法和过程; 3.掌握会计的基本账户和账簿。 教学内容: 第一课:会计概述 1.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2.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3.会计职业和道德规范。 第二课:会计科目和账户 1.会计科目的分类; 2.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的概念和分类; 3.会计账户的基本概念和种类。 第三课:会计凭证和会计业务 1.会计凭证的定义和作用; 2.会计业务的分类和记录方法; 3.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四课:记账和账簿 1.记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分类账、总账和明细账的概念和作用; 3.账簿的管理和维护。 教学过程: 第一课:会计概述 1.教师介绍会计的定义和作用,并与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理解。 2.教师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强调会计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准 确性,引导学生了解会计的基本要素。 3.教师介绍会计职业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了解会计师的职责和要求。 第二课:会计科目和账户 1.教师讲解会计科目的分类,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 费用。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并列举各类会计科目的具体内容。 3.教师介绍会计账户的基本概念和种类,包括流动资产账户、固定资 产账户等。 第三课:会计凭证和会计业务 1.教师讲解会计凭证的定义和作用,强调凭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教师介绍会计业务的分类和记录方法,包括现金业务、非现金业务等。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提供实例进行练习。 第四课:记账和账簿 1.教师讲解记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借贷记账法等。 2.教师介绍分类账、总账和明细账的概念和作用,强调账簿的重要性。 3.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账簿的管理和维护,包括账簿的开设、填制和总结。 教学评估: 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会计概念和原则 的理解程度。 2.教师布置书面作业,检查学生对会计科目和账户的掌握程度。 3.教师组织小组演练,评估学生对会计凭证和会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 4.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报告,评估学生对记账和账簿的理解和应用 能力。 教学资源:投影仪、教材、白板、笔 教学延伸: 1.鼓励学生参加会计实践活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组织学生参观会计师事务所或企业会计部门,了解会计工作的实际 情况。 3.邀请专业会计师进行讲座,分享会计理论和实践经验。

《基础会计》完整教案

根底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根底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根底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本钱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根底。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根本理论和根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根本理论、根本方法和根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根本前提和一般性原那么、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根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本钱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根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根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根底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根底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稳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根底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根底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标准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根底。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根底上,准确理解根本概念、根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基础会计教案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教案 基础会计教案 一、课程内容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也是财务会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习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对于其他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讲,学习本课程是了解会计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途径,它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包括对会计的定义、会计核算的职能、会计核算的对象、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性原则、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等基本理论的讲解;详细阐述会计科目和账户的设置、复式记账原理、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程序、会计工作组织等基本核算方法;全面介绍了会计凭证的填制、账簿的登记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基本技能。 二、教学方式方法 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会计实务操作性强的特点,决定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进行相关的实验教学;如《基础会计》中的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章节,如果只在课堂上讲理论既费时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我们将各种单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各个单据和整个填制过程完整地展示给学生既形象又生动,然后再进行配套的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比例定为3:1,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巩固。 三、配套实践性教学内容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行实验以增加感性认识。为此我校专门建立了会计模拟实验室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会计模拟实验,指导学生填制会计凭证(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登记会计账簿、编制会计报表。我们对《基础会计》这门课的教学,实现了实验场地的现场化、实验资料的标准化、实验手段的规范化。会计模拟实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深化课堂的理论教学,强化了实际操作技能,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本课程的总要求 在全面学习的基础上,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应用复式记账原理熟练处理经济业务,能根据提供的实物单据准确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五、本课程总课时:总学时72学时,4学分,一学期开设。 1 模块一总论 项目一会计概述 知识目标: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通用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基础会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篇1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理解会计对象的概念、企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掌握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和六要素之间的关系。为今后学习会计奠定必要的知识基础和理论基础。 二、教学方法 演绎法,由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具体化为会计六要素,再到会计要素项目。 图示法,划图表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 2、企业的资金运动。 3、会计六要素的划分。 4、会计六要素的概念、分类、要素之间的关系。 难点: 1、企业的资金运动 2、会计六要素的划分 四、课时安排 2次课(4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资金运动图的挂图

2、多媒体 六、教学步骤 第一次课 (一)明确目标 本节讲授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企业的资金运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会计对象的具体化会计六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 (二)教学过程 1、复习上次的内容 2、提问 (1)会计有哪些基本职能? (2)会计的目标是什么? (3)会计的概念 3、由会计的概念、职能导入本次课的内容——会计的对象 4、适合高校经管类专科(高职)专业教材使用。 5、通过企业资金运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展示和分析企业资金运动的情况。 6、要求学生自己绘制行政事业单位资金运动情况图。 7、分析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图,并引出会计六要素。 8、从会计的方法论重点分析六要素是如何划分的,强调会计问题的两点论。 (三)总结扩展 本次课学习了会计对象的一般表述、企业的会计对象、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并由企业的会计对象引出企业会计的六要素。让学生思考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运动与企业资金运动的不同,并要求查阅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对象。 《基础会计》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总分类核算主要账户的用途、结构。 2、能正确编制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基本会计分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