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状与提升对策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状与提升对策

李金凤

【摘要】产业集群在提升地区经济地位,创造经济发展新空间,增强竞争优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并探讨分析了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构想。【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2(032)011

【总页数】2页(P89-90)

【关键词】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提升对策

【作者】李金凤

【作者单位】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1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9

一、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省的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呈现出产业地位日益提升、产业集聚不断增强、外向型经济成效显著、大型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民营经济日趋活跃的局面,电子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制造业的一匹“快马”。(一)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具有集群发展的特征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以专

业化分工为基础,以现代经济技术为纽带,结成紧密的合作网络,植根于当地不断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经济聚集体。一般来说,产业集群至少应包含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地理聚集,产业集群是对应于一个区域而言的,是经济活动的一种空间聚集现象;二是专业化,产业集群的主体是相关产业企业,即企业之间具有价值链上的互补性关系以及表现在经济联系上的上下游分工和供应商-客商关系;三是社会根植性,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机构不仅在地理上接近,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其它方面都有很强的本地联系,共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产生的相互信任和满意成为区内最有价值的资源;四是社会网络化,产业集群中各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协作关系,能有效推动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社会化进程,从而保持和提高区域的竞争力;五是区域创新性,持续的产业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具有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原因。

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已初步具有集群发展的五个基本特征:

一是地理聚集特征明显。福建省已基本形成了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移动通信产品、数字视听产品、移动通信产品三大产业链,以及光电子、智能小家电、计算器等特色信息产品产业链。产业的集聚也带动了作为载体的园区的不断壮大。

二是专业化特征明显,形成了相应的产业配套,但配套能力不理想。目前,福、厦等地,围绕手机、电视机、机关视盘机、计算机等整机主导产品和显像管、显示器、变压器等关键套件有一定的产业配套基础,但其他主要整机产品的本省配套均很不理想。

三是社会根植性有所加强。地方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企业与地方其他行为主体间的联系有所加强。

四是社会网络性初步显现。如厦华、夏新、实达、新大陆、源光亚明等企业相继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以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高层次的研发人才。福州、厦门两地的企业之间、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也有建立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协作关系,比

如华映光电和冠捷之间,福大自动化和福州大学之间的联系密切。

五是区域创新明显加强。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建立一支企业家和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加强与北大、清华、福大等院校全面合作,不少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设立了实达、新大陆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同时,还引进了福建省留学人员创业园,设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孵化中心,华映、新大陆、飞毛腿等企业在开发区设立了研发中心。

目前,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已初步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特征,但仍然处于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制约着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较多,但只有迎难而上,逐步克服这些障碍因素,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才会有质的提高和飞跃。

(二)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企业内专业化分工体系尚未形成。专业分工和协作是形成集群企业彼此纵横交错联系网络的基础,也是集群企业从集群中获得外部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缺乏分工和专业化的产业集群不但难以获得竞争优势,而且容易陷入恶性竞争。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不少企业存在单打独斗,注重动员内部资源,对企业间的分工配套协作重视不够,其带动和辐射效能不强,虽然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

2.主导产业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链不完善。在集群意义上,产业配套是一个核心概念。相关产业在技术开发、制造、分离、营销和服务上同集群内的主导产业形成合理的分工,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带动本产业产生新的竞争优势,支持产业以最有效的方式及时地为集群提供最低成本的投入,并不断地与下游产业合作,促进信息在集群内的传递速度,从而加快整个集群的创新速度。目前,福州、厦门等地,围绕手机、电视机、机关视盘机、计算机等整机主导产品和显像管、显示器、变压器等关键套件有一定的产业配套基础,但其他主要整机产品的本省配套能力均很不理想。其中,戴尔公司实行全球采购,在福建采购的零部件很少。

3.企业缺少本土“根植性”。产业集群的植根性特征决定了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一个从事区域专业化的聚集经济规模体,更是一个内部各主体之间存在复杂相互作用并有强烈文化同质和植根性的社会有机系统。目前,在福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未能建立良好的联动机制,缺少本土植根性,区域创新网络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地方企业与地方企业之间,企业与地方其他行为主体间的联系不是很密切,网络水平联系没有形成,网络的本地植根性不强,这导致集群内集群学习能力有限,创新严重不足。

4.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我省的产业集群大都是以低成本为基础的简单“扎堆”,而不是以创新为基础的,集群内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存在“大而不强”的隐患。我省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企业的技术开发多是对国外技术的引进的二次开发,把外国电子信息产品改造或改进完善成可供我国用户使用的产品,集群企业自身的科研开发能力较弱,具有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少,大量的是技术价值低而商业价值相对较大的创新,基本停留在附加值较低产业低端,核心技术至今还完全掌握在外国跨国公司手中,关键零部件需要进口,行业仍属于“组装型”行业,有些甚至是组装工作都在国外完成。

5.产学研机制不健全。合作互动是促进集群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学、研究所等支援机构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大学、研究机构高度活跃的知识的溢出效应,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所必需的人才和技术条件。另一方面,它们的研究成果往往是集群内电子信息企业创新的基础。从而促进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在福建电子信息产业创新过程中,产学研合作还没有成为创新主流,合作互动的创新机制还不太健全。

6.高层次人才缺乏,引进人才机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包括富有创造力的科技人才和懂科技的经营管理人才。我省人才资源相对于国内发达地区更加匮乏,高技术产业所需的人才,特别是拔尖的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