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合集下载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

古代书院教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当代价值王桂相书院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其别具一格的教育教学特色,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和开展具有许多借鉴意义。

一、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著名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中心,又是学术研究基地,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

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承当着教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职责,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二者相得益彰。

历代书院的主持人(山长)几乎都是学坛巨子,学有专长,不少人在学术上自成流派。

他们在书院里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学以他们自己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就把教学和学术研究结合了起来。

如宋明两代书院的勃兴与宋明理学的高度开展有关。

由于学术大师们充分利用书院来宣传与开展学术,这就使得学校教育与学术研究关系空前紧密,并且使学术流派在地理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反观现在我们的教学与研究,很多人的教与研相互脱节。

学生难以学到高深的学问,老师难以做出高深的学问。

我们的中等教育围绕高考指挥棒,本科教育围绕考研指挥棒,教材是全国通用的教材。

而古代书院将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表达了书院教育的独立精神,这种独立包括独立组织、独立进行教学和学术研究,对于当今的教育界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尊重学术自由开放教学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气氛。

书院盛行的“讲会〞活动始于南宋,在明代得到很大开展,一直延续到清代,并逐步制度化、组织化。

历史上一些影响较大的书院都有关于讲会制度的规定。

如“白鹿洞书院续规〞规定了明确的会讲之期,且规定即非公讲之日也可随时研讨。

书院的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共同讲学、平等论学,以探究一个学派精义之处或辨析不同学派主张之异同。

讲会以学问为重,推崇辩论争鸣、取长补短的学风。

书院制管理模式

书院制管理模式

书院制管理模式书院制是一种独特的管理模式,起源于古代中国,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它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德育和学术素养的学生,使其成为拥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社会栋梁之才。

书院制注重知行合一,重视德育教育。

书院视品德塑造为根本,倡导学生培养高尚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以及对社会的责任心。

书院倡导学习过程中的规范行为和道德规范,通过与教师和同学的相互交流和互相尊重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责任感。

在书院中,学生被鼓励参与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乐于助人的品质,以提高他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能力。

书院制也注重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书院为学生们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在学术领域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专长。

书院鼓励学生尝试跨学科的研究,帮助他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与教授们进行深入的学术讨论,接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研究成果,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书院制还强调以小班制为基础的个性化教育。

书院通常采取小班制教学,从而能够更好地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力挖掘。

教师们能够更好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指导和培养。

这种个性化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书院制在现代管理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提醒我们重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关注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解决。

通过以小班制为基础的个性化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潜力,促进教与学的交流。

这种管理模式可以引导学校和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多样化的学科课程,鼓励学生追求卓越,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书院制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德育和学术的结合,并通过个性化教育培养具有领导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它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推动社会进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倡导并积极探索这种管理模式,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治学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书院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起源于唐代,历经1200余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被“上谕”宣布改制为学堂。

据统计,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各有书院59、13、515、1、10、406、1962、5863所,除掉跨越两朝以上重复统计的1277所,历代新创建的书院合计7525所。

晚清改制,有1606所书院被改为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师范学堂、校士馆、存古学堂、女子学堂、实业学堂、蒙学堂等各级各类学堂。

民国以来,被“宰杀”的书院重回读书人视野,时有创建、兴复之举。

截止2011年年底,新建实体书院591所、网络虚拟书院百余所,修复、重建传统书院674所,合计1360余所。

如今,五年过去,保守估计,书院总数在2000所以上,已经超过明代,呈现辉煌之势。

龙江书院在书院复兴、儒学重振、重拾文化自信的今天,作为长期研究书院历史、关注书院振兴的学人,我想就书院的历史与文化意义,谈三点看法,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书院是儒家的道场,承载读书人的人文理想与社会责任书院是儒家的营地。

在古代社会,它作为儒家的道场与佛道的寺庙、宫观并立、对应,成为最有中华文明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

就佛道尤其是佛教而言,书院是儒学争夺势力范围的主阵地与桥头堡。

天下名山佛占多。

“邻居近金碧,一一梵王家”,这是宋人赵抃在《书院》一诗中发出的感慨。

朱熹理学家朱熹的年代,庐山“老佛之祠盖以百数”,而“儒馆”仅白鹿洞书院一家,若加郡县官学也就三家,势力悬殊,其“盛衰多寡之相绝”完全不成比例。

因此,他一再奏报朝廷修复白鹿洞书院,其用意就在于要与佛老争夺阵地。

诚所谓针锋相对,以一对百,“不得不任其责也”。

儒学是国家的指导思想,修复“儒馆”的举措理应得到支持。

但事实并非如此,朝廷高官和同僚中的大多数人对此并不理解,甚至反对。

后来,是朱熹近乎偏执的书院情结和类似圣战的坚持,才促成了白鹿洞书院的重建,而《白鹿洞书院揭示》更成就了其名列“天下四大书院”的辉煌。

书院教育

书院教育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对于我们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也是传承优秀文化与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书院教育的起源、特点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书院教育起源于古代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

当时,书院是一种供教育精英阶层培养的学府。

书院以儒家经典为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造力。

在这些书院中,师生关系紧密,学生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还要积极地与老师进行讨论和思考。

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书院教育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整体素养的培养。

传统的书院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观念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书院中不仅仅学习知识,还要学习自律、自我管理和社交技巧。

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人才。

另一个特点是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

书院教育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倡导学生学习经典著作。

通过研读古代文献,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传统文化的瑰宝。

此外,书院教育还注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通过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将其发展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优秀文化。

在现代社会中,书院教育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书院教育正好可以满足这一需求。

书院教育强调的人的全面发展和思辨能力正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同时,书院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强化人们对文化传统的认同和理解。

此外,书院教育还注重个体的培养。

每个学生都被视为独特的个体,并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来进行学习。

这种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并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书院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应该充当指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

然而,在推行书院教育时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的书院教育模式可能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古代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古代书院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古代书院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也在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教育。

古代书院一直被认为是社会精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文学、历史、技术等,都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书院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短暂的。

书院的学生们需要经过多年的系统学习才能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是短期记忆学习。

由于书院的学生要求高,学校只是一个起点,学习的重点在于家庭和社会的环境,以及学生个人的努力。

此外,古代书院也重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

其次,古代书院强调探究与思考,而不是过多的记忆。

书院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学习知识。

书院学生要做的是思考问题,不断发现问题,寻找答案。

古代书院注重探究,它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记住知识,还要求学生研究背后的原因,并深入思考知识的含义。

此外,古代书院也强调学生应具备道德素质。

书院的教师不仅教授知识,还要教授仁义道德,使学生能够遵守社会公德,从而为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书院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有一定的道德操守,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价值观。

总之,古代书院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而这些教育模式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启示。

古代书院不仅培养学生掌握知识,还以道德教育为特色,要求学生修养高尚,以能够造就社会精英并服务于社会。

此外,古代书院的强调也可以促进现代教育,如注重探究与思考,重视实践教学等。

同样,现代人可以借鉴古代书院讲求学习知识的精神,以及重视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现代人更健康、更有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和意义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一、特点1. 学术氛围浓厚:书院是古代学术交流的重要场所,书院内有许多学者和学生进行学术讨论和研究,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2. 师生关系密切:书院中的学生与老师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师生关系。

老师不仅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人格培养和道德修养。

3. 集中教学资源: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学术资源,包括书籍、文献、诗文等,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材料和资源。

4. 传统文化传承:书院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书院的教育,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二、意义1. 教育普及:书院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知识和学术,提高文化素养。

2. 人才培养:书院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其中不乏历史上的名人和杰出人物。

书院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素养的人才。

3. 学术研究:书院是古代学术研究的重要场所,书院内的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讨论,推动了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和进步。

4. 价值观传承:书院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价值观的传承,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具有崇高品质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才,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5. 文化传统保护: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通过书院的教育和传承,保护和传承了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三、扩展描述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特点和意义不仅体现在教育方面,也涉及到社会和文化方面。

从教育方面来看,书院的特点在于学术氛围浓厚、师生关系密切、集中教学资源等。

这些特点使得书院成为学术交流和研究的重要场所,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书院的意义在于普及教育、培养人才、推动学术研究和传承价值观。

通过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具有高尚品质和良好素养的人才,推动了中国古代学问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价值观念。

古代书院教育体系

古代书院教育体系

古代书院教育体系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私人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孔庙和城市周边的学校,是培养国家精英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以“古代书院教育体系”为题,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古代书院教育体系的特点之一是崇尚经典文化。

书院的教学内容以经典文化为主,主要包括《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诗、书、礼、乐等各个方面的学问。

学生在书院中通过诵读、讲解和辩论等方式,对经典文化进行学习和理解,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这种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认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古代书院教育体系具有强调师生关系的特点。

书院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严厉而尊重的关系。

老师被尊为学生的导师和榜样,学生则要尊敬师长,遵守纪律,严守学院规定。

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了知识和智慧的传承,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古代书院教育体系的第三个特点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

古代书院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品德。

在书院中,学生们要接受各种礼仪教育,并尽可能地培养自己的品行和道德。

此外,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和技能,如书法、音乐等。

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为中国古代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为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文学科基础。

古代书院教育体系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首先,书院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书院承载了大量的文化传统,保护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思想,为后世的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书院培养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这些人才为国家的治理和社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古代书院教育体系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范本,在教育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总的来说,古代书院教育体系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和影响。

它以崇尚经典文化、强调师生关系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为特点,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书院也培养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题目分析书院的特点及其精神对当前我国教育的启发。

答案解析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1)北宋时期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①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速不振的状态。

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②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

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③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佛教出于避世遁俗、潜心修行的宗旨,多选择环境僻静优美的山林建立寺庙。

佛教禅林集藏经、讲经、研经于一体,也对书院教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如:书院的讲会制度就是借鉴了佛教的讲经方式。

④印刷术的应用。

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

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

(2)书院具有的教育特点:①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书院既是一个教育机构,又是学术研究基地,同时,许多书院还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和有影响的印刷出版机关。

书院的创建者、主持人大多是一方有名的学者,他们担任主讲时,一般都是讲自己的学术心得。

②教学形式多样。

有学生自学、教师讲授、师生质疑问难、学友相互切磋、会讲等。

③教学上实行门户开放。

书院教学不受地域和学派的限制,允许不同书院、不同学派的师生互相讲学,互相听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百家争鸣”的精神。

④学习以个人钻研为主。

书院强调学生读书自学,重视对学生自修的指导。

⑤师生关系融洽。

(3)书院产生的历史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

书院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学术风气浓厚,开辟了新的学风,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及意义中国古代书院是一种以培养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机构,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书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主管理:书院通常由一位或多位学者创办和管理,独立于官方教育机构,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这种自主管理使得书院能够更加注重学术研究和教育品质,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2. 知识传承:书院以经典著作为主要教材,注重对古代文化和知识的传承。

学生在书院中学习儒家经典、诗词、文学等内容,同时也进行讨论和辩论,以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师徒关系:书院强调师徒关系的建立和培养。

学生在书院中跟随老师学习,与老师进行亲密的交流和互动,老师也负责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这种师徒制度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知识的传承。

4. 教育全面发展: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不仅关注学术能力,还注重品德修养、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在书院中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塑造个人的品格和价值观。

5. 社会影响力:书院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一方面,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书院也是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书院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传承古代文化:书院作为古代教育机构,承载着传承古代文化的重要使命。

通过教育和研究,书院将古代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和思想传承给后人,保持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 培养人才:书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政治家、学者、文人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

这些人才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3. 促进社会进步:书院不仅培养人才,还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书院中的学术研究和思想交流,促进了知识的创新和传播,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 传播文化价值观: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传授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塑造学生的品德和修养。

古代书院教学方法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古代书院教学方法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古代书院教学方法对现代教学的影响古代书院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注重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这一点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古代书院的教育中一般是学生个人读书钻研,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学生读书重在自己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难点和疑点进行解释,书院教学中问难论辩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书院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然后再由教师去详细解读,所以学生并不是简单的浅浅的理解,要想提出一些有深度的问题,学生首先必须对学习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这种学生的学习方法,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也应该多加提倡。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我们小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心智发展,塑造健康的品格,培养思维能力,英语教学应有三个目标,即语言交流目标、思维认知目标和社会文化目标,这三个目标在真正的教学中可以融合在一个教学活动中。

核心素养这一理念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在扎实的教学基础上,注重学习能力、培养思维品质、形成文化品格,提高语言能力,而这些目标的形成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密不可分。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在适当的时候放手给学生,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也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学生对于教师固定的上法已经很熟悉,时而有些改变也会吸引他们的兴趣,通过小组交流又加强了学生间的合作能力,不经历间便提高了孩子的学习能力。

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开展学习。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

小学英语在学习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学生主动学习,积极调适,合作交流等能力。

作为老师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

挖掘学生资源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因素,即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什么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自我提升;考虑到学生的情感因素,学生是否喜欢英语课,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在变为内在,让学生主动学习;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因素,提高他们的合作交流能力;考虑到学生个体资源的开发,对一些学有所长的学生设计一些较难得任务。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曾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制度,并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书院既是教育史上重要的档案,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对象。

然而,从其特色出发,将书院的教育特色和改革意义通过理论分析进行总结和阐释,以提出当前面对的社会问题更加丰富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则是必须深入挖掘和探讨的焦点。

一、书院的教育特色书院制度作为中国古代的重要的教育制度,它所呈现出来的书院教育特色也是其最大的特点,也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要借鉴和借鉴的。

首先,书院教育重视读书。

书院把读书作为第一教育项目,这是学习和生活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书院教育的根本。

书院不仅要求学生读书,还注重书目的选择,即学生要读古书,尤其要读历史和经典,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此外,书院还有苦读制度,即学生每天要苦读书籍,让学生在读书的同时注重劳动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另外,书院教育重视礼仪。

书院之所以能够在历史上受到赞誉,其中一个原因是由于其关注礼仪,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和读书的同时,也要学习礼节。

因此,学习书院有一套完整的礼仪规范,从行为礼仪、座位礼仪、说话礼仪等诸多礼仪规范,可以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形成文明的态度,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礼貌、宽厚的性格,从而形成健康的品德。

此外,书院教育重视文学艺术。

历史上许多书院重视文学艺术,如诗歌、乐曲等,学校也设置了文学艺术课。

学习这些文化,可以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收获精神上的满足,形成一种文化底蕴,为学生日后有所作为提供了基础。

二、书院的改革意义从书院的教育特色来看,书院的教育方式跟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模式有较大的不同,然而,书院制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可以促进当前教育改革的进程。

首先,从书院的教育中可以看出,书院把读书作为最重要的教育项目,是其最大的贡献。

如今,特别是面对信息爆炸的社会,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挑战越来越大,为了让学生能够迅速掌握最新知识,也同样要求学生勤读书,以此来提升学生素养和才能。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亮点,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形式。

书院是指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一般位于山林之间,环境清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书院的主要功能是招收学生、传授经典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士人才能。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挖掘人才。

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选拔与竞争,优秀的学生可以被提拔为助教或助教,进一步接受高级教育。

这种选拔制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

古代书院以经典文化为基础,学生们在书院中主要学习经典作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有利于他们在文化认同感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同时,书院通过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地位,保护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崇尚师生关系。

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师徒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徒者,虔信顺从学道。

这种师道关系是书院教育的核心,通过师者的言传身教和徒者对师者的敬止顺从,使得学术传承和道德教育得以充分发展。

这种师道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个人品德和学识并重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对今天教育仍有很多启示。

首先,书院制度的选拔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今天的教育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对本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最后,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师生关系。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引言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

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

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

“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2]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

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

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

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

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

关于我国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大学的意义

关于我国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大学的意义

我国古代书院特点对现代大学的意义1201班王德君学号:2012130102 书院是我国自唐代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伴随我国古代各朝代的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潮流发展,体现着古人智慧的来源,同时也是智慧的结晶。

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它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和学术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书院的发展历史唐朝书院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所在地命名。

书院萌芽于唐,但是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

例如“天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雎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元朝的书院一方面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区,另一方面,官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书院万群被纳入地方官学系统,与路、府、州、县学一样,沦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书院淡泊名利,志在问学修身的初衷。

明朝的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对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

但是,官方越禁,民间越办;越是禁毁,越是发展,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东林书院就是其产物,它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有事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有其特殊的地位。

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书院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为复苏。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请政府对书院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事加强了控制,是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书院特点1.既是教育机构的又是科研机构,两者既相互结合又相互促进,使书院往往成为一个地区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心;2.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会做人,追求人格的完善,道德与学位并进;3.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不加限制,教师广邀社会名流来教学,促进学术交流发展,开阔了学生视野,升华了教学;4.书院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讨论式、启发式和辩论式;5.书院内学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6.书院管理实行山长管理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由民间资助、学生出资、官府资助,主要来源于学田。

中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中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

我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一、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机构,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它起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直至明清两代。

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色,也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管理上的特点1. 隶属于官府古代书院大多隶属于地方官府,由县、州、府级官员管理。

这种官办学制体现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也保证了书院的稳定和正规运作。

2. 地方特色明显古代书院多以地方闻名,不同地区的书院在管理上有着各自的特色。

有些书院以儒家学术为主导,有些则注重佛教禅宗,反映了我国古代教育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

3. 民间参与虽然书院隶属于官府,但在管理上也允许一定程度的民间参与。

地方名士、富商等都可以向书院捐资助学,有利于书院的独立发展和自主经营。

三、教学上的特点1. 以经典为纲古代书院的教学以经典为纲,经典的诵读、注解和解释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学生们以诵读经书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背诵、默写等方式熟悉经典内容,强调经典的传承和发扬。

2. 崇尚师生关系古代书院注重师生关系,师德师风倍受重视,学生需尊师重道、谦虚好学,师长则需善待学生,教育方式注重启发和启蒙,传递道统。

这种师生关系的崇尚使得书院的教学环境更加严谨和纯粹。

3. 重视实践与经验古代书院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经验来丰富自身的学识和经验。

这种培养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完善。

四、现代教育的借鉴我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许多特点都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教育管理体系的建设、师生相处的方式、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都可以借鉴古代书院的经验。

古代书院注重实践和经验的教育理念也给当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示。

五、结语我国古代书院在管理和教学上的特点是我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丰富多样,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

试述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书院,古称书社或学社,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机构,由多个倡导者合力组建,用于探讨科技、文学、政治、艺术、宗教等各方面的问题。

追溯到历史上,书院在欧洲及英语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知识分子的社交中心。

中国也有非常古老的书院,如唐代的洞庭书院,宋代的岳阳书院,这些书院对当时官方教育机构有着重要的贡献。

书院有其独特的特色,它是一种非正规化的教育机构,至少在当前中国,它是一种政治上不受官方控制的机构,倡导者可以在不受官方影响的情况下,自由地交流、探讨任何公共问题。

书院将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的学者聚集在一起,形成良好的社会气氛,让学习者掌握社会发展的洞察力,实践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而这种灵活的异质性社群,可以有效拉近彼此的间隔,加深大家的思想认知,提高学习者的思维结构和思路能力。

书院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自主性,书院既可以改善学习者的自由探索性学习方式,又可以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由学习者自主拟定学习内容,实现学习者自主深入提升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正是当代教育改革趋势所需要的。

因此,书院也可以为当今的教育改革提供借鉴意义。

书院的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的学者聚集模式,可以启发当前教育界应该构建多元文化、多元文化背景的行业小组,探讨教育问题而不受官方影响,而书院的自主性可以为学生探索性学习以及自主深入提升提供借鉴意义。

同时,书院还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社会文明,增强人们的国际视野,以及提升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底蕴,也是当前教育应有的目标。

因此,书院的特色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借鉴意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书院可以为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一种极具新意的发展方向,激发官方教育机构的创新,为教育改革的政策落实提供积极的支持和促进。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

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具有影响,对当代教育具有意义。

下面是古代书院文化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供各位参考。

一、书院:古代的“私立学校”一般而言,古代的书院,往往是由民间私人创建并经营管理的、具有民间或半民间半官方性质的聚徒讲学、研究学问的文化教育机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书院”起源于唐代,当时有两种: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用来收藏、校刊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如唐玄宗时期在长安和洛阳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

这种书院虽然和后世的书院在性质上并不相同,但其出于皇家设立,提升了早期“书院”之名的品味格调和影响力。

于是,一些官员在致仕返乡之后,也将自己藏书治学的场所称为“书院”。

这样,书院从朝廷走向了民间。

这就是唐代的第二种书院:民间的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在《全唐诗》中,就出现了十余种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书院,如李泌书院、赵氏书院、杜中丞书院等等。

这些书院在严格意义上也和后世的书院不同,但已经蕴含了一般“书院”的三种因素:私人性质、文化内涵和多设立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

古代书院的正式形成和兴盛是在宋代。

首先是数量的上升。

据白新良先生的《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统计,宋代共有书院515所,其中可以确考为北宋的73所,南宋的317所,另有125所书院尚不能确定为北宋还是南宋,可统称为宋代书院。

在宋朝初年,就已经出现了至今仍然声名远扬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和石鼓书院等。

而比数量的上升更为重要的,是宋代的书院不再仅仅是个人读书治学的场所,而是面向社会进行文化教育活动,并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制度和鲜明的文化特点。

书院设有山长、洞主、院长或堂长,由德高望重的学者担任,负责书院的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学内容、师资管理和生徒管理等方面,宋代书院都有一整套成熟的规章制度。

此外,一些著名的书院,在朱熹、陆九渊、吕祖谦等理学大师的努力下,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一般学校的功能,而成为当时的文化重镇,立于时代思想文化的潮头,担负着刊刻图书、藏书、研究、探讨和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对历史和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

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宋代书院在教育及教学管理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具体内容如下: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书院的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主要靠学田供给。

以白鹿洞书院为例,在南宋先后三次由官府增置学田。

第一次在淳熙七年(1180年),始置学田870亩;第二次在淳熙十年(1183年),置办700亩;第三次在嘉定十四年(1221年),置办学田300亩。

书院总共拥有学田1870亩。

岳麓书院在绍熙五年(1194年),官府一次就拨给学田50顷,书院学生日给米一升四合,钱六十文。

像浙东一代的富庶地区,则常有巨商赞助书院。

东阳(今浙江金华)郭氏累代出资创办书院,家拨良田数百亩用于养士,其子孙后代先后设立了石洞书院、西园书院和南湖书院。

浙东的杜州六先生书院,也是私人出资办学,设有先圣碑亭、礼殿、讲堂、生员六宅、慈湖祠、书库、门廊、庖湢,书院内部设施十分完善,办学条件也很优越。

第二,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宋代书院的最高首脑称为山长、洞主或洞长。

山长既是主要的教学者,又是最高的管理者,并且往往都由著名的学者来担任。

北宋的书院除了山长之外,其他教学管理辅助人员的设置很少。

南宋书院,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书院内部设施的日益增多,书院教学管理人员的设置也相应增加。

以金陵的明道书院为例,除设山长一员总负教养之责外,斋舍六堂各设堂长一员,分司其职。

此外还有讲书、堂录、堂宾、直学、讲宾、司计、掌书、掌祠、医谕和职事生员协助管理。

教职人员的名目达十余种之多。

书院教职人员人数的扩大和分工管理制度的形成,标志着书院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也是书院教学管理形式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的一个方面。

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

求学者不受地域、学派的限制均可前来听讲、求教。

例如朱熹的学生黄干在白鹿洞书院讲《易经》乾坤二卦,山南山北的人士都来听讲。

白鹿洞书院后来还拨出一笔专款,用来接待四方来求学的人,并有专人负责招待。

书院教学管理特点

书院教学管理特点

书院教学管理特点及现代教育的发展影响摘要:古代书院是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具有多种社会文化功能,在古代书院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为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延续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且,书院的教学方式与管理理念,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书院的教学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教学的训育相结合、学识渊博的师资队伍等方面对中国当代教育仍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书院教育管理教学职业教育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

它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清末改制为新式学堂,延绵1000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响。

古代书院是一种综合型、多层面的文化教育组织模式,具有多种社会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功能。

例如社会教化功能、知识传播功能、学术传承功能等。

而它在管理和教学方面的特点,至今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书院在管理组织方面有以下几个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较少。

书院的主持人往往又是书院的主讲人,一般由著名学者担任。

书院的负责人一般称为山长(也有称洞主、洞正、堂长、山主等),书院的管理人员除山长外,有的还设有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管理书院教育教学等事宜。

另外,学生也可以参与书院的管理。

课程设置比较灵活,富有弹性,而且不同的书院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异。

教学则以学生自学、师生之间的自由研讨为主。

对学生的考查,亦注重德才兼备和平时考核。

学生有日记册,书院里的季考或岁考的成绩要参照平时成绩斟酌给定。

书院的设置、颁布严格的学规,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

书院所订学规要求师生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书院经费自主。

书院的主持人往往自筹办学经费,其经费来源亦号称多途,既有名人捐款,也有官方赐学田、赐房屋等。

书院的开支主要用于教学、购书和进行学术研究。

还有书院注重形成独具的特色。

宋明之际的书院,每个书院都是某一大师学术研究的基地,许多著名的学者在主持自己的书院的时候,都注意形成自己书院落拓不群的鲜明个性,形成独具的教学、科研特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特色及其现代意义引言书院是中国古代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

中国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组织形式,是中国流传千年的教育研究结构,是我国封建教育的重要辅助和有益补充。

面对新时代的文化要求,重新审视书院,目的是把书院教育中的闪光点攫取下来,使其能够结合现代教育的现状,在当今的教育实践中积极的运用,以此推动现代教育的不断前进。

新课改的前提下,国家和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学校在积极的倡导新教育观念的同时,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的一些弊端。

因此,作者认为,探寻书院教学中处处体现出的多层次、多方式的教学和管理特色对现代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尽早实现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开放性的学术交流都有很大益处。

这也是论文选题的背景所在。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一)古代书院的产生书院是指以私人创建或主持为主,收藏一定数量的图书,聚徒讲学,重视读书自学,师生共同研讨,高于一般蒙学的特殊教育组织形式。

[1]广收图书、聚徒讲学为书院教育的本质特征。

“刚开始时,书院只是一种藏书楼或者学者们聚集一起讨论学术问题的场所,后来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殊的教学机构。

”[2]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主要职责是为朝廷修书。

而作为真正教育机构的书院,始于私人著书讲学。

科举的刺激、学者的留意、地主家族政治的需要、官学的颓废,都促使了中唐时期私学性质的书院产生[3]。

书院的职能全面进入讲学和读书阶段,是在唐末五代时期。

社会的动荡、文化的衰落,使士儒们寄居草野,潜身讲学。

书院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朵奇葩。

作为古代高等教育机构,书院在其千年的办学历程中,积累并形成了许多具有科学内涵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二)古代书院的发展概况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

而南宋朱熹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4]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进一步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书院也成为理学教育研究的中心。

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此后,书院数量在南宋和元朝时期大增,逐渐向北方地区推广,不仅在数量方面得到增加,教学内容、制度等也都得到改进,实现了书院的推广。

元朝时期,国家对书院的提倡、保护和加强政策,使书院制度兴盛起来。

太宗八年,在燕京(现北京)创立了元朝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

但元政府在积极提倡办理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明显。

虽然书院的“置官师”与“官总其费”的官学化趋势给书院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5]但元朝书院对于当时理学传播,文化普及,人才培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3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明代书院的发展情况承前启后。

前期,由于推行程朱理学导致近百年的沉寂。

中期,讲会相连,书院再度繁荣,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局。

而书院重兴,面向平民是这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

“六经注我”的学术热情,批判意识的激荡,市民阶层政治的自觉性都影响引导了书院的发展方向。

[6]形成了明朝书院平民化、政治化、集体化的倾向。

书院讲学主讲“百姓日用之道”,使得山林布衣之辈都理解儒学理论。

经过长期艰难地恢复,明朝书院在学术和对外发展方面都创造了辉煌。

清朝书院的两大特点就是普及和流变。

清朝书院有4365所,反映了书院当时的兴盛状态。

雍正年间,官学强力进入书院的建设,官学书院成为当地的学术教育中心,民间书院则主要承担普及文化知识的基础教育任务。

清朝战争连连,书院文化努力应对着时代变革,内容和形式都经过改造后,西学、新学都引入其中,终于形成了新式书院。

这是积极的变革。

同时,科举诱惑不减,书院官学和民办难以分辨,使其消极流变,最终断送了书院的改革。

期间出现了许多新型书院,如教会书院、华侨书院等都是书院的流变形式。

直至光绪二十七年诏令各省书院改名为大学堂;府、厅州内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

自此,所有书院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二、古代书院的教学和管理特色(一)古代书院的教学特色1.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一大批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加盟书院教学,把先进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思想引入书院,加之书院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使得书院形成以讲会为主,完整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

讲会制度始于南宋,明朝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王阳明时期最盛。

讲会制度讲求平等论学,是一种不同学派之间以相互学习和促进为目的的学术交流活动。

讲会活动中,容许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见解主张的学者互相切磋、研讨,主张求同存异,以文会友,风气民主。

著名的“鹅湖讲会”就是朱熹理学和陆氏兄弟就“为学之方”而展开的学术争论。

讲会制度一方面使得争论双方能够各有所得,取长补短,活跃了学术空气,体现了“争鸣”精神。

另一方面使得听讲生徒兼收各家学派观点,扩大了学术交流。

讲会制度是作为一种交流和传播学术观点的独特讲学方式存在的。

与书院的教育、学术活动相联系。

它强调师生争辩和启发诱导的积极意义,讲求师生关系平等互助。

讲会制度盛行于书院之间,也使书院教育走向社会,走出小小书斋,促使了学术上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同时,讲会制度也在书院大师的道德教育和修身正己的思想传播方面起到了较强的教化作用。

2.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启发诱导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只有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只有让学生自主,才能真正发展个性,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古代书院也十分重视学生自学,注重对学生的启发诱导。

首先,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7]意思是,学生只有具备了积极学习的能动性,掌握了自学的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即“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致思焉,至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

”[8]因此,书院自身对学生自学的要求很高。

书院大师讲学时,大抵是提纲挈领,由学生随其深浅自行体会,大师所讲,每次只选其一点着重发挥,决不逐意串,而是着重让学生自学,独立思考。

朱熹在书院教学中尤其注重向学生传授读书的经验,他认为“圣贤所以数人之法,具存于经。

有志之士,固当熟读而问辨之。

”[9]朱熹的后世弟子将他的读书经验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0]而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要求自学的观点。

其次,注重启发诱导。

书院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围绕学术观点和学术著作展开教学,教师只充当指导者和领路者的角色。

他们在讲授各种学术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纲领性的指导和答疑的同时,教学上多采用辩论的方式,着重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启发学生思维。

书院教育提倡质疑问难,主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启发式教学法是书院教学的常用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达到“识精而思锐,不惑于常解”。

这也符合朱熹提出的“书用你自去读,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的个引路的人,做的个证明的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11]3.注重知行结合,重视践履躬行将教学与道德的完善、品性的修养结合起来是书院教学目的的最大特点。

《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曾明确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12]更提出过“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13]”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

这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上将伦理道德教育融化在教学形式中的传统一脉相承。

古代教育家朱熹熟读圣贤书,以求达到自身道德的完善,他将做学问和做人有机的结合,是古现代教育者的典范。

朱熹提出要躬行践履,主要是在学者的修养方面,要“立志、主敬、存养、省察”。

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到“事事都用你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需要“实下功夫,日日为之,如此之久,日化而不自知,如常事做。

”[14]书院在教学上始终把知识和道德的教育作为教学目的,注重知识和做人两者的同等地位,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将知识和行为、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

4.实行“开放式”教学,自由讲学,自由听讲在书院中,名师巨儒们都能在坚守自家言论的同时,取他家之长,为己所用。

即使在学术思想上是明显不同的,也不会阻碍各家的交流与沟通,这充分的体现了书院“开放式”的教学态度。

吕祖谦在治学的思想上有“驳杂”的特点,既崇“天理”,又尚“本心”。

这反应在教学上就是“朱学以格物致知,陆学以明心,吕学则兼取其长。

”[15]他主张做学问时应该谨慎对待不同的学术观点,开阔眼界,以同志的精神态度相互对待。

吕祖谦不仅在丽泽书院教授圣徒,著书立说,还邀请朱熹、陆九渊、陈亮等著名学者前来讲学,以探讨学术。

在书院教学中他要求学生对各派学术持有兼容并蓄的态度,主张“大抵为学须当推广大心,凡执卷皆是同志。

”[16]书院中由有名的学者授讲,其他书院的师生及远方慕名前来的学生都可求教听讲,并受到欢迎。

学者自由讲学,生徒自由听讲,突破了时间和地域限制,对于当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都有极大影响,促进了百家争鸣现象的产生。

5.教学与学术研究结合书院是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地发展起来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场所,其创建人或主持人大都为当时的宿学鸿儒。

一方面,他们致力于自己的学派研究,其讲学没有统一的安排, 也没有统一的计划,完全由各书院领袖自己作主,自行安排。

他们通常把自己的研究与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讲授的内容就是他们的研究结果。

另一方面他们广收生徒,教者可以自由择徒,随处讲学;学者可以自由择师,随处求学。

书院是一个十分集中的游学场所,其讲学活动十分活跃,各家各派皆形成有独特教学内容的独立团体。

这样,使学术研究与教学活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教学的普及、拓展可以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传播,促进学术研究的深化。

反之,学术研究的深化又可以促进教学的纵深发展,推进书院的发展进程。

书院的教学不但传递知识,而且创造知识。

从史料记载中可以证明书院是从学术研究机关发展为教育教学机关的。

如“聚书千卷,以资学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学”[17]的义门书院,先是私人在书院读书治学,直至学有所得,闻名遐迩,就有人前来问难求教,逐步发展为聚徒讲学。

后来的书院大多都沿着学术研究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的。

在历史上较有名的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等既是当时一方教育活动的中心,又是有名的探讨学术胜地。

书院一方面积极从事教学工作和学术传播,一方面积极开展学术研究,组织生徒收集资料、编纂图书,促使了教学和学术研究之间形成有机的良好互动机制。

6.注重实践性和创造力的培养古代书院教育教学十分重视“践履躬行”,强调既要“穷理”,又要“笃行”。

朱熹认为光是“读书穷理”还是不够的,还必须与“躬行践履”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