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比苏教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比较方法;2.能够对两个数求比,能够化简比;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比的大小;4.能够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灵活应用比。

二、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概念;2.掌握比的比较方法;3.能够对两个数求比,能够化简比;三、教学难点1.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较方法,分析比的大小;2.在小学数学计算中灵活应用比。

四、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比例概念,如饺子的馅与皮的比例、小数与分数的比例等,让学生对比例有初步认识,并引出本节课的重点——比的概念和比的比较。

2. 比的概念比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上的示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比的本质。

3. 比的比较方法比的比较方法是本节课的关键,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体的比较情境,如小明和小红的身高、小猫和小狗的体重等,让学生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比的化简在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和掌握比的比较方法后,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化简比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化简比的技巧,加深他们对比的认识。

5. 应用实例通过实际问题的练习,如混合饲料成份比例的计算、汽车油耗比例的求解等,让学生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他们对比的认识和运用。

五、教学方法活动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巩固性练习法六、教学评价本节课教学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和课堂测验为主,同时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小组讨论、情景教学法、口头表述等,综合考虑学生对比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设备教材、黑板、粉笔、比例尺、计算器八、教学后记本节课主要教授了比的概念、比的比较、化简比和应用实例,帮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概念和运用技巧,提升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道比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掌握将比化为分数和将分数化为比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3.能够通过实例理解比的大小关系,并且能够用相应的数表示出来;4.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数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将比化为分数和将分数化为比的方法;2.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难点:1.比的大小关系理解;2.分数和比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课本;2.教师准备课件、幻灯片或黑板、粉笔;3.教师准备板书内容;4.学生准备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5分钟)教师可以在黑板或幻灯片上展示一些照片,例如一张两只猫咪的照片,让学生进行比较,询问学生哪一只猫咪更胖、哪一只猫咪更高,从而引出比的概念。

2. 呈现教材(20分钟)Step1呈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一章《认识比》知识点1:比。

教师可以朗读文本,并解释其中的概念和用词。

例如:“两个数的比”是指两个数相除的结果。

用a:b或 $\\frac{a}{b}$ 表示,其中a叫做“被比数”,b 叫做“比数”。

比的种类有:•定比:指被比数与比数之间的比例不变;•反比:指被比数和比数之间的乘积是定值,即 $a\\times b=k(k\ eq0)$;•百分比:指比数是100,即 $\\frac{a}{b}\\times 100\\%$。

教师可以进行具体例子讲解,例如:当 6 和 8 为两个数的时候,可以用6:8或 $\\frac{6}{8}$ 进行表示,可以简化为 $\\frac{3}{4}$。

即 $6:8=3:4=\\frac{3}{4}$。

Step2呈现《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第一章《认识比》知识点2:分数、比和小数的关系。

教师可以朗读文本,并解释其中的概念和用词。

例如:分数是小数与比数的中介,可以将一个小数改写成对应的分数,也可以将一个分数转换成对应的小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数学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数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比”的概念,能够用所学知识正确进行比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3.情感目标: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积极的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热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认识比》第一课:认识比2.《认识比》第二课:比的大小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比的概念、比的大小的理解及运用。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比较运算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理论讲解,向学生介绍比的概念。

2.实践操作:通过习题的形式,让学生巩固和实际运用所学知识。

3.讨论法:通过讲解案例、讨论问题和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引入:通过课前习题或图片,向学生介绍比的概念,让学生根据所给数据进行比较,引出本堂课的主题。

2.讲解:向学生讲解认识比的概念,并使用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的理解,并通过板书、图片等形式进行说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

3.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通过做题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比的大小的运用。

4.总结:通过讲解案例、讨论问题和分享经验,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布置作业:布置相应的作业,以检测和巩固学生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辅助工具1.实物: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2.教具:黑板、彩笔、习题集。

3.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评估1.学生听课的反应情况。

2.学生课堂参与情况。

3.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的情况。

4.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我意识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并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我也应该不断反思,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改进,让教学更加有效和有趣。

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

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

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认识比》教学设计(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内容和重、难点分析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上册)P68~P70“认识比”例1、例2及相应内容。

在用比表示两个具体数量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表示两个同类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另一种是表示两个不同类的数量间的关系。

教材编排两道例题,分别教学这两种情况,然后概括出比的意义。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难点: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对象分析学生已学过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分数的意义及基本性质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直接基础。

但是学生对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还未完全上升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层次,认知结构对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完善,容易混淆“生活中的比”与“数学中的比”。

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本作品由Authorwear软件制作,通过视频、文字、表格、动画等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示了知识与概念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比1、电脑出示:老师带来3幅“中国最美丽的桥”——扬州五亭桥的风景图片,想看吗?提问:哪幅图的形状看起来最舒服、最美观?讨论:3幅图是同—处景,为什么大家都认为第二幅最美观呢?(太长或太窄,长和宽的比例不合适)小结:这3幅图长和宽的长度不同,所以给人的感觉就不一样,看来长和宽长度之间还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的认识》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六年级数学下册《比的认识》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的认识》教案教学内容:六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教材53、54页例7、例8以及相应的“练一练”,教材59页练习九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理解比的意义和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同除法、分数的区别是数学的两一个难点。

突破方法:通过知识迁移,学生探究掌握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前置性作业:作业1,指生回答,集体订正。

师:我们的作业1,用各种方法表示牛奶杯数和果汁杯数之间的关系作业2,指生回答,集体订正。

师:作业2,是一个关于路程、时间和速度的问题。

指生回答: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重点强调:路程÷时间=速度作业3,指生回答,集体订正。

师:作业3,是把看作单位“1”。

甲车每小时行这段路的1/6,因为是每小时行驶的,我们可以把“1/6”看作是甲的速度同样的方法解释乙车。

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比。

2、新课学习(1)认识比课件出示例7(学生自学例7)两个数量之间的这种关系还可以说成:果汁和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牛奶和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2比3记作2:3;3比2记作3:2。

师:观察这两个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

因此,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的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

教师:既然两个数的比是有顺序的,不能颠倒两个数的位置,那么我们就必须区分两个数的位置,怎样区分两个数的位置呢?课件出示:“:”号叫做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案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案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2. 比的读写:比的读法与除法相同,比的写法比号写作“:”或“∶”,比的前项和后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 比的基本运算:比的加减乘除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的概念、比的读写、比的基本运算。

2. 难点:比的意义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引入比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的意义,比号的读写方法,比的基本运算。

3. 练习:进行比的加减乘除运算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两组数据的大小。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概念和应用。

教案范例: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运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比号前面的数叫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比的后项。

2. 比的读写:比的读法与除法相同,比的写法比号写作“:”或“∶”,比的前项和后项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3. 比的基本运算:比的加减乘除运算。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的概念、比的读写、比的基本运算。

2. 难点:比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引入比的概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学设计和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5.认识比教学设计和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理解和掌握比的根本性质,并会应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培养学生猎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研究探时的意识,追求创新的精神:二、教学资源1.实物投影仪—台。

2.每小组(验证表)一张。

验证表举例结论3.比,除法,分数关系表:比前项相当于后项相当于比值相当于除法分数4.卡片假设干张。

(1)商不变的规律;(2)分数的根本性质;(3)比的根本性质。

三、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内容:苏教版义教课标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70—71页。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流程:创没情境——验证猜想——展示交流——意义构建——稳固拓展。

评价方法:目标评价、师生评价、组际交流评价。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比的根本性质。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根本性质中“0除外〞的道理。

教学打算:实物投影仪、验证表,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发猜想。

目标:(1)复习旧知,为学生觉察问题、产生猜想奠定根底。

(2)启发学生大胆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

过程:(1)复习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通过填写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表,让学生觉察比、除法、分数有很多相似之处(2)复习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根本性质。

通过复习,引导学生联想:在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在分数中有分数的根本性质,那么比有没有类似的根本性质:提出猜想:(1)学生商量比有没有类似的根本性质。

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比和分数、除法有很多相似之处;一个比就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看成一个分数,就可以遵循分数的根本性质等。

最后得出比的根本性质。

(2)猜想比的根本性质的内容。

引导学生依据商不变的规律和分数的根本性质的内容,猜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2.小组合作,验证猜想。

目标:(1)引导学生对验证猜想提出各自的想法与途径(2)组织实践活动,揭示知识本质,让学生自己猎取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优秀10篇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优秀10篇

比的认识教案设计优秀10篇认识比篇一一、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第五单元“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发现的乐趣与数学的美。

三、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联系。

四、教学难点:经历建构比的意义的过程,形成初步的探究意识。

五、教学过程:(一)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比的意义在教学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同时这个意义概括得又比较抽象,学生很难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什么叫做比。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会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些各有侧重点,同时又互相关联、循序渐进的例题。

在学生对比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概括比的意义,这样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分四个层次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身高,引导学生对两个同类量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

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比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比

XX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比XX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比篇一:XX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案《比的意义》课时教学123XX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认识比篇二:XX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XX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把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受探究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观看、思索和沟通等活动中,培育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学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的方法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每人一幅三角板、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比今日有好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班最基本的状况。

预设:1.男生有27人,女生有17人。

〔板书〕2.全班有44人。

提问:男生27人、女生17人这两个数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你会用哪些方法表示他们的关系?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男生比女生多10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相差关系倍数关系27女生比男生少1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71727 〔假如男、女生的人数不互质,倍数关系时用原分数,不必化简〕指出:刚刚我们用减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用除法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表示。

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新学问---比,今日我们一起来认识比。

〔板书:认识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学生说出问题后,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老师盼望通过今日的学习,我们自己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好吗?二、自主探究,认识比1、用两个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认识比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认识比丨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认识比丨苏教版《认识比》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68-77页二、二、教材分析:《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中第五单元内容,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学有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过,设置了多种情境图。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能够发展对除法与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比的性质、比的应用理解。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及其它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要会求比值。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五、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六、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自备三角板一副八、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比课件出示例1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三杯牛奶)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牛奶比果汁多一杯;果汁比牛奶少一杯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板书:2÷3=3÷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来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其实,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学习的新内容——认识比(板书)2.自主探究,认识比(1)用比表示两个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之间的相除关系(3)揭示比的意义。

六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比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 认识比教案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认识比教案苏教版第一章:理解比的含义1.1 比的概念引入比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如苹果和橙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讲解比的组成部分:比号(冒号)、前项(被除数)、后项(除数)。

1.2 比的读写教授比的读写方法:先读前项,读比号(“比”),读后项。

练习读写各种比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比的性质2.1 比的性质讲解比的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通过具体例子演示比的性质。

2.2 比的化简教授如何化简比:将比的前项和后项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得到最简比。

练习化简各种比。

第三章:求比值3.1 比值的含义讲解比值的概念: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强调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

3.2 求比值的方法教授如何求比值: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得到比值。

练习求各种比的比值。

第四章:认识比例4.1 比例的概念引入比例的含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讲解比例的组成部分:两内项、两外项。

4.2 比例的读写教授比例的读写方法:先读第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读“比例”,接着读第二个比的前项和后项。

练习读写各种比例的表达方式。

第五章:比例的性质5.1 比例的性质讲解比例的性质:在比例里,两内项的积等于两外项的积。

通过具体例子演示比例的性质。

5.2 比例的化简教授如何化简比例:将比例中的各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得到最简比例。

练习化简各种比例。

第六章:比例的应用(一)6.1 比例的应用概念讲解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时比较价格、烹饪时调配食材等。

强调比例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两个相关联的量的问题。

6.2 比例的应用方法教授如何使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先找出相关联的两个量,设置比例式,求解。

练习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如购物时比较价格,计算最划算的购买方案。

第七章:比例的应用(二)7.1 比例尺的概念引入比例尺的概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优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求出比的值,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这一章节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比例、百分数等知识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概念。

但是,对于比的值的理解和求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能够求出比的值,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读写方法。

2.求解比的值。

3.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PPT课件。

2.教学素材。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比的概念。

例如: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1米,小明比小红高多少?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概念,演示比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写几个比的例子。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求解几个比的值,并汇报结果。

4.巩固(10分钟)讲解比的求解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几个比的求解,并讲解解题思路。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比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比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几个有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书写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对于学生的错误,要耐心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改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认识比》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正确写出比,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基本数学知识,对于比的概念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求比、写比方面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方面。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正确写出比,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求比的方法,能正确写出比,并进行简单的比较。

2.教学难点:求比的方法,比的写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感知比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求比、写比的方法。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比的概念、求比、写比的方法。

2.学习素材:准备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2.学生分享对比的认识,教师总结并板书比的概念。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示例,引导学生发现求比的方法。

2.学生尝试求比,教师巡回指导。

操练(10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探索写比的方法。

2.各组汇报写比的方法,教师点评并总结。

巩固(10分钟)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对求比、写比的掌握情况。

2.教师讲解答案,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拓展(1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7认识比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7认识比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7 认识比苏教版教案:认识比一、教学内容1. 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可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

3. 学会比的读写方法:先读前项,然后读“比”,再读后项。

4. 能够根据实际情境,写出相应的比,并求出比值。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比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重点:能够根据实际情境,写出相应的比,并求出比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两只小鸟,一只身体比另一只大一些。

提问:“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两只小鸟的身体大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一只身体比另一只大一些。

”教师引导学生用比来表示这个关系。

2. 讲解比的概念:教师讲解比的概念,通过举例说明比的意义。

如:6:3表示6和3的比,读作“六比三”,比值是2。

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的概念。

3. 学习比的读写方法:教师示范比的读写方法,先读前项,然后读“比”,再读后项。

如:6:3读作“六比三”。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比的读写。

4. 练习写比:教师给出一些实际情境,让学生写出相应的比。

如: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30公里,请写出两辆汽车速度的比。

学生回答:60:30。

教师点评并纠正答案:60:30可以化简为2:1。

5. 求比值:教师给出一些实际的比,让学生求出比值。

如:苹果的重量是200克,香蕉的重量是100克,求苹果和香蕉重量的比值。

学生回答:2。

教师点评并肯定学生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比的初步认识1. 比的概念比: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比的前项:除号前面的数比的后项:除号后面的数比值:商2. 比的读写方法先读前项,然后读“比”,再读后项七、作业设计1. 题目: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0米,求小明和小红身高的比。

认识比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认识比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认识比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认识比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比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68-70页练一练及练习十三。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经历探究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的意义,2、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理解并掌握比与除法以及分数的联系与不同。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题1,初步认识比(一)先由图片中体育比赛引出“比”的话题,再复习开始(1)呈现例1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

提问:如果将果汁的杯数与牛奶的杯数进行比较,结果怎样?怎样列式?(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教师整理板书)相减——()比()多(或少)()3-2=1相除——()是()的()2÷3=2/33÷2=3/2(2)小结:两个数量相比较,既可以用减法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相差多少,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来表示两者之间的倍数关系。

(3)导入:除了这两种表示方法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想学吗?如有学生表示知道的,可以让学生来介绍介绍,再让所有学生看书验证这个学生所说的是否正确。

如果学生原来不知道,可以让学生看书自学。

(二)初步认识比:(1)指名介绍:还可以怎样来说?(学生介绍,师板书)“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

我们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出示)”。

(2)想一想,“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

还可以怎样说?(出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1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堂课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该教材是根据《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编写而成的,其编辑团队由全国知名的数学教育专家组成。

本节课程是在前几节课的基础上延续,主要讲解了如何通过比较大小来认识比,以及如何通过画图形象地理解比的概念。

它涵盖了基本概念、解决问题、综合运用等不同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比的概念与比较大小方法,理解比的属性和特殊情况,同时了解常见的常见的比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思考和讨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图形推理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1. 比的概念及比的大小比较方法;2. 通过画图形象地理解比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1. 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怎样把比的概念与具体实例相结合。

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实验式和归纳式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活动。

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鼓励他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问题,彼此学习。

六、教学过程1. 课前预热:谁最快找到示意图?教师出示下面两组数字:10、12、14以及18、15、12。

要求学生找出两组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并在黑板上标出。

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在同一个小组内展示两组数之间的关系,并画出示意图。

2. 导入课题:小猴子比比谁的芒果多教师介绍小猴子爬树摘芒果的情景,并准备了三个芒果分别放在不同的位置,让学生比较它们的数量差异,并推出它们之间的比率关系。

进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设想:小猴子又摘了两个芒果,比比哪个芒果更多呢?学生可以根据之前的比率关系来得出答案,并进一步讨论各种比较大小的方法。

3. 学习新知:理解比3.1 比的概念教师在黑板上解释比的概念:比是一种把两个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表示出来的方式,通过一个冒号分来表示。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比》是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两个数的比,并能够进行比的简单运算。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运算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能够求出两个数的比。

2.让学生掌握比的简单运算方法,能够进行比的加减乘除运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求比的方法。

2.比的运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掌握比的求法和运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如物品的比较、身高的比较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进而引入比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或者教学卡片,展示一些比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思考,总结比的特征和求比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给出的实际例子,求出相应的比,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比的运算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比的运算规律,如比的加减乘除法则,并进行实际操作和验证。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比的特征和运算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比的特征和运算方法。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认识比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比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读写比的相关符号;
2.能够掌握比的大小关系,运用比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课本、黑板、彩色笔;
2.学生:笔、本子、计算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前几年学习过的比例关系,在复习的基础上,向学生引入本
次学习的比的概念,并出示“比”字的写法和读音,让学生跟读,确立学生对比的相
关符号的认识。

2. 比与比例的区别
在了解了比的基本概念后,教师对比与比例的区别进行讲解,并在黑板上进行
图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探索比的大小关系
教师通过几组数值实例,引导学生探索“比”的大小关系,刻画不同“比”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回顾实例中所使用的运算方式,掌握比的加减运算。

4. 运用比进行计算
教师通过运用比的知识,设计一些简单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
行计算练习,并针对学生的错误答案进行指导性讲解。

5. 启发思维
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设计一些比较语句,让学
生通过比较不同的事物,进一步加深对比的概念的理解,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四、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比,了解比的相关符号和读音;掌握比的大小关系和加减运算;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不断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的知识。

《认识比》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认识比》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

《认识比》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1、《认识比》优质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材及学情分析:“认识比”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五单元的起始课,是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置了多种情境图。

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已有的两个数相比的知识得以升华,同时也能够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比的性质、比的应用和比例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认识比”这部分知识内容学生缺乏已有的感知、经验。

针对知识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组织学生围绕“比”的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较、总结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有效学习。

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教材特点及学情分析,结合数学教学“知识与技巧”、“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时目标确定如下:(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其中,理解掌握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活动过程与安排教学伊时,以落实第1个目标,教材中学生非常熟悉的实物图为例,引出比的概念。

在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我引导学生认识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的形式,在讲练结合中,引导学生学习比的读写;并通过自学,让学生认识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试一试”的教学先让学生说一说四个“比”的具体意义;通过交流,让学生说出把每种溶液里洗洁液看作1份时水的份数。

引导学生讨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其他表示方法,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接着利用教材里生活中行程问题为例,引导学生填表后说明还可以用比的方法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

启发学生观察分析已认识的比进而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的比又表示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认识上面的例子都是通过比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优质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认识比》优质教案

《认识比》教案【教学内容】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认识比》。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前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警察破案类的影片吗?福尔摩斯你们认识吗?有一次,在某地发生了一起特大盗窃案,接到报警后,福尔摩斯迅速赶往了现场。

在勘察现场时,有个细节引起了他的注意,在现场的一张纸上,发现了犯罪嫌疑人留下的脚印,两个警察经过测量,发现脚印的长度是25厘米,脚印的长度对于破案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你们知道吗?不知道的同学现在可以大胆地猜测一下。

(你真了不起,你将来肯定能做一个大侦探。

)脚印的长度与人的身高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想知道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这种关系有联系的数学知识。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比1、谈话引入:(出示例1情境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这2杯果汁和3杯牛奶开始说起。

2、提问:比较果汁和牛奶的杯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指名回答,出示答案。

下面两个怎样列式表示它们的关系?(板书:2÷3=2/33÷2=3/2)3、揭题:根据果汁和牛奶的杯数,我们可以用减法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也可以用除法或分数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像这样存在倍数关系的两个量,我们还可以用新的方法来表示它们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比(板书课题:认识比)。

(设计意图:选用学生身边的数学材料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量的相差关系和相除关系,由相除关系引出新课,便于后面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比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8、P69例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法、写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对比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比,感受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比
课件出示例1图。

问:图上有什么?(2杯果汁,3杯牛奶)
想一想:可以怎样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呈现:
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 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32;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2
3;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2÷3=32 3÷2=2
3 谈话: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既可以用减法来它们之间的相差关系,也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今天,我们就重点来研究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其实,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

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比的知识——认识比。

(板书)
二、自主探究,认识比
1、用两个比表示两个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1)师:果汁的杯数是牛奶的
32,也可以表示为: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 想一想:牛奶的杯数是果汁的2
3,也可以表示为什么? (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比较两种说法的不同,渗透‘比是有序的’。

(2)知道了这两个数量间的关系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你们知道在数学中该如何记吗?请大家打开书本看68页例1部分,尝试了解比。

(3)介绍比。

根据回答板书(前项比号后项)并讲解比的读、写。

师小结:两个比是有顺序的,在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时,一定要按照叙述顺序,正确表达是哪个数量与哪个数量的比,不能颠倒位置。

【评析】继引入环节中的两个数量相比较,进而根据“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从二者内在的联系中揭示比的关系。

在这样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另一种数学方法,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

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5)课件出示“班级情况简介:63人,男生40人,女生23人”,请同桌用比的知识互说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6)完成试一试。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请大家来看下面的几幅图,说说你都发现了哪些比?都是哪个量和哪个量的比?
A、讨论:
①指图中的1:8问:这里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②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③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
B、交流。

C、再认识:如果现在要清洗油渍比较重的物品,你建议选择第几瓶?为什么?
【评析】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洗洁液与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2、用比表示两个不同类量的相除关系。

过渡语:刚才我们研究了人数与人数、体积与体积之间同类量之间的比,其实比还可以表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

你们看:
(1)电脑出示例2
读题的同时明确已知的是路程和时间,根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求出谁?(速度)方法是什么?(路程÷时间=速度)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汇报,择机板书除法算式。

(2)交流: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两者关系,谁能说一说:小军和小伟路程与时间的比
分别是多少?
根据回答板书:
900:15; 900:20
指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其实就表示路程除以时间。

完善板书:900:15=900÷12;900:20=900÷20
3.揭示比的意义。

(1)观察这两组算式,试着说一说:两个数的比,其实就是表示什么?
(2)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板书)
根据所学,完成2:3与2÷3间关系的沟通,择机引出: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比值。

师:你能说说刚才几个比的比值分别是多少吗?追问:你知道如何求一个比的比值吗?
(3)练:课件出示6:2 3.5:5 4:7
学生独立完成,师评议小结:一个比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小数或者分数。

【评析】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由形象感知过渡到表象建立,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进而抽象概括出“比的意义”。

通过题中的填表,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再通过用比表示这一关系重点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

4、课件出示:3 : 5 =( )÷( )=()
() (1)独立完成。

(2)仔细观察这道算式,想一想,比的前项、后项、比号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分数)中的什么?
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呈现关系表,试着说说。

师小结:比和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5:4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读作5比4。

尝试填空,让学生自主发现,后项不能为0。

赛:追加练习:(课件出示)
( )÷( )= 4
3 =( ):( )
()
1 = 1÷( )= 1:( ) 生:括号里可以填任何数吗?引出:比的后项不能为0。

追问:为什么不能为0?
5.内化比。

电脑出示:“中超比赛,成都与杭州足球队,2:0……”
讨论:今天我们所学的比,是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这个比分只表示双方的成绩,和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形式上都是不同的。

【评析】学生联系自己课外积累的问题,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相比,产生了疑惑,而教师则启发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的问题,既巩固了课堂知识,又为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困惑。

三、自主练习,应用比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第1、2、3题。

2.指导完成练习十三第1-5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结语:
板书设计:
认 识 比
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 ∶ 3 = 2 ÷ 3 =
32 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 ∶ 2 = 3 ÷ 2 = 23 前 比 后 比
项 号 项 值
900 ∶ 15=900 ÷ 15=60
900 ∶ 20=900 ÷ 20=45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和运用比的意义及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教学难点是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习比的意义的时候,考虑到学生对“比”缺乏感性上认知,所以教学中,利用学生熟知的素材,引导学生明确: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用除法,也可以用比的方法,即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在节省教学时间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了比的意义,并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白比是有序的;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方式,因为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目的在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讲授,让学生借助教材、板书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练习的设计,除了让学生运用所学即时练习外,还夹杂丝变式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更深一层地拓宽思维,使新知探究和练习有机结合,在探究之余练习,再练习之中切入新的知识点。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

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对“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强调的还不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空间,学生的感悟使不够深刻,另外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

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雕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