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对家庭和学校之间关系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本身根本不构成矛盾

但在一定条件下如果学校和家长由于错误的定位则会产生矛盾这种错误就在于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应该是一种以帮助学生产生认知认识进而转化为行动而后又从新的行为中产生新的认识的一个过程而在现实中家长和老师往往认识不到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的这根本特性,在教育中往往存在以我为主的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行为忽略了学生认知的能动性从而有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学校提倡的正是家长反对的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认识到学生学习特别是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主动性在思想教育自动起一种帮助辅助作用由学生自己做出自己的思考和抉择若是这样在过程中如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某些问题上的不一致自动会由学生自我做成修正和选择如果有疑问也容易和各方沟通共同找到合适的答案

学校教育的形式是大多数人必须经历的,家庭教育主要在于情感培养、父母榜样作用的发挥,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补充。

处理好矛盾的方法是:家庭积极配合学校教育,与教师加强联系,家校一致培养好学生。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性与矛盾性(2010-08-08 07:21:49)转载▼标签:教育分类:校务资料夹

作者:冯少刚 2007-11-16 21:59:00 发表于:博客中国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人类社会相当长的时期内,家庭教育一直在教育中占据主要的地位,无论是孟母三迁,还是岳母刺字,都向我们展示了古代教育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是从近代开始的,迄今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只有一百

年左右的历程。随着学校教育的迅猛发展,在人们的心目中,学校教育开始占据了主导地位,以至于淡化了家庭教育。时代的发展让人们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谁主谁次的比较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辅助,也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延伸。不过,大家逐步形成了一致的观点,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相当重要,要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更好地起到教育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各有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表现了这两种教育既是互补的又是矛盾的。我们先来比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同特征。

一、启蒙性和后续性

家庭教育具有启蒙性,从孩子出生之时起,他就要接受教育,此时的教育是由家庭教育完成的。据研究显示,孩子零到四岁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人一生所必备的最重要的能力,如视觉能力、听觉能力、嗅觉能力、触觉能力、味觉能力、运动能力、感知能力、思维能力、情感能力,大都在这个阶段是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教育,可能就会产生一些障碍,会对终身造成影响。据国外研究表明,孩子的学习能力在四岁以前将会形成50%。而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以及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也会在这一时期形成相当重要的部分。这是学校教育所无法代替的。

学校教育具有后续性,因为孩子在进入学校之前,已经在能力、习惯和品质等方面有了相当的水平,学校只能在这样的基础上来进行教育。小学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并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学前的差异将会一直影响孩子的长期发展。

二、一贯性和阶段性

家庭教育具有一贯性。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家庭是相对稳定的社会单位,绝大多数的孩子从出生起,至少到自己独立生存为止,一定生活在家庭的稳定环境中,甚至有些人在自己独立之后依然离不开生长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人的教育是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

学校教育则有阶段性。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只有九年,再加上高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也不过十多年。而且学校环境在不断变化,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个人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至少要经过四次大的变化。而在每一个阶段内部又会有学校、班级、教师、同学等小的环境变化。每一次的变化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血缘性与业缘性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血缘关系,是固定关系。这种血缘关系就使得教育双方有一种亲和力,这种亲和力在情感上心理上都对教育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父母的天生的权威性也是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要素。凭借这种亲和力和权威性,家庭教育可以解决许多学校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

而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从社会学的角度说是一种业缘关系,是非固定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以及教师的权威,都和家庭关系中的情感与权威不是同样的类型。凭借这种业缘的情感与权威,学校也可以解决许多家庭教育无法解决的问题。

四、针对性和规模性

家庭教育具有针对性。家庭中的受教育者往往人数极少,每一个受教育者都可以被充分重视。教育者更容易了解他们的情况,从而可以根据他们的情况而因材施教,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变化来随时变化教育方法,来达到最佳效果。中国当代社会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使这种针对性的教育可能性达到了最大的限度。当然,独生子女也带来了另外的问题,就

是家庭环境不利于集体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培养。

而学校教育的利弊正与家庭教育相反。学校教育目前的模式是班级授课的形式,使学生处于集体之中,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帮助他们接受社会规范的限制和纪律的约束,帮助他们形成互助合作的能力,以及人际能力和社会能力。但班级授课也使充分关注每一个孩子受到局限。即使能克服客观的一些复杂问题,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孩子,其关注程度也远远低于家庭的关注程度。即使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也会因为集体性的存在而使针对性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五、灵活性与模式性

有针对性的单独教育和规模性的班级教育,反应在教育方法上,就是灵活性与模式性的差异。家庭教育具有灵活性,无论是教育目标、教育资源、教育方法、教育时间、教育步骤都可以灵活把握。而学校教育则在这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学校教育要照顾到整个班级集体的情况,因此一般要有教育的规划和模式。即使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也只能在大的模式范围内灵活运用,而不可能突破模式的限制。

六、实践性与智能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在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和情感、习惯、品质等非智力因素上有所关注。但受到教育形式的限制,其关注程度是不一样的。家庭教育侧重点在实践上,这里所说的实践就是孩子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在生活中解决其他问题的能力。而学校教育则侧重智能。勿庸置疑,学生在学校受教育的方式主要是在课堂,因此即使涉及到生活也只能是模拟或纸上谈兵。但系统的知识结构、学科性的研究训练以及智能的开发又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