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鼓舞

合集下载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苗族鼓舞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通过鲜艳的服饰、独特的舞蹈动作和激昂的鼓乐,表达着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劳动的尊重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乃至对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苗族鼓舞动作轻盈优美,舞蹈姿态高贵典雅,给人以一种舒缓怡人的感觉,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苗族鼓舞节奏欢快,动感十足,给人以一种欢快愉悦的感觉,蕴含着苗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期盼。

苗族鼓舞音乐优美动人,以悠扬的旋律和跌宕的节奏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个舞蹈过程充满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给人以一种神秘悠远的感觉,展现了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间舞蹈艺术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对祖先、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是苗族文化的一面重要的精神旗帜。

苗族鼓舞通过舞蹈姿态、服饰颜色、音乐节奏等方面的表现,展现了苗族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传递了苗族文化的精髓。

苗族鼓舞承载着苗族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是苗族人民对历史的传承和弘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对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传播。

通过苗族鼓舞,人们能够了解苗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感受到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领略到苗族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进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传统的载体和延续,具有重要的文化内涵。

湘西苗族鼓舞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乃至对个人的情感表达和精神寄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和弘扬,能够增强苗族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自豪感,使苗族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具有深厚的民族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湘西苗族鼓舞中,表现出来的是苗族人民对自然、生活、劳动和情感的深刻理解,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希望。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在当地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动作、舞蹈和琴歌,集中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文化风俗,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鼓舞的表演中,苗族人民传承和发展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将其融入到当代的生活之中,使得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通过鼓舞的传承,苗族青年人得以了解和学习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苗族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有力地推动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社会和谐的促进。

苗族是一个注重团结和和谐的民族,他们乐于劳动,勤劳朴实,善于合作。

在苗族鼓舞的表演中,人们互相配合,相互激励,传递着团结和奋进的力量,使得苗族社会充满了活力和活力。

鼓舞的演出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团结了苗族族人,增进了人际关系,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湘西苗族鼓舞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于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表达。

苗族人民生活在湘西的山水之间,他们对于自然、生活、劳动和情感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鼓舞的表演中,苗族人民通过舞蹈和歌曲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情绪,使得参与者和观众在鼓舞的演出中得到心灵的抚慰和情感的宣泄。

鼓舞的演出不仅能够让人们从中感受到美的享受,更能够让人们从中汲取力量,得到心灵的滋养。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在于其对于旅游业的推动和经济的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观众,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苗族鼓舞的演出不仅能够为当地的旅游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更能够为当地的农民和艺人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人民的传统舞蹈艺术,是苗族群众日常生活和各种节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鼓舞融合了苗族人民的生产劳作和宗教崇拜,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舞姿形式,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于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推动地方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苗族鼓舞源自苗族人民的生产劳作和宗教信仰,其舞蹈动作和韵律节奏都与苗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在播种、收割、婚嫁、祭祀等重大节庆活动中,苗族鼓舞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苗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苗族鼓舞不仅在表演形式上有独特的韵味,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苗族鼓舞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地方特色,是苗族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的象征。

湘西苗族鼓舞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精湛的技艺,展示了苗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苗族鼓舞在表演形式上既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魅力,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欣赏价值。

在舞蹈动作上,苗族鼓舞以其轻盈飘逸的舞姿和婉转舒展的动作,展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美的理解和生活态度。

在音乐演奏上,苗族鼓舞以其悠扬婉转的鼓声和激昂热烈的舞曲,表现了苗族人民无尽的活力和激情。

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更是对苗族文化的一种有力宣传。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苗族鼓舞融合了苗族人民的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和自然感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鼓舞以其包容性和亲和力,凝聚了苗族人民的情感和意志,成为苗族人民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重要象征。

苗族鼓舞通过表演形式和艺术表达,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崇拜和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苗族人民的开放包容和热情好客。

在苗族人民的传统节庆活动中,苗族鼓舞更是成为人们情感交流和表达民族情感的平台,凝聚了苗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仰。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民间舞蹈的一种,具有独特的动律特征。

本文从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舞蹈特征、音乐特色、节奏感和舞步编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究表明,湘西苗族鼓舞源自苗族丰富的文化传统,舞蹈特征充满力量和激情,音乐特色饱含民族特色,节奏感强烈明快,舞步编排独具匠心。

综合分析认为,湘西苗族鼓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对湘西苗族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湘西苗族鼓舞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推动其在当代舞台上的传播和发展,为丰富湘西地区的文化生态做出贡献。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动律特征、起源、舞蹈特征、音乐特色、节奏感、舞步编排、艺术价值、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湘西苗族鼓舞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旨在深入挖掘其独特的舞蹈和音乐特色,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源自苗族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是苗族人民在生活、劳作和庆祝活动中表达情感、祈求神灵祝福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探究其舞蹈和音乐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

通过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舞蹈特征、音乐特色、节奏感和舞步编排等方面,我们可以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身临其境的表现力,进一步加深对湘西苗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借此研究我们也可以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传统艺术的创新。

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为湘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做出贡献,推动湘西苗族鼓舞在文化传统和现代艺术交流中的发展。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类型,它是苗族人民表达自己生活情感、传递文化内涵的重要手段之一。

苗族鼓舞在音乐风格、舞步形态、节奏动律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下面将就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浅析。

一、节奏感强烈湘西苗族鼓舞以强烈的节奏感著名,整个鼓舞过程中,鼓点响亮而明显,旋律和舞蹈步伐与之相配。

在鼓点的刺激下,人们身体不自觉地跟随着鼓点,整个鼓舞过程显得既有力量感,又具有节奏的动感。

二、音乐节奏稳定湘西苗族鼓舞的音乐节奏非常稳定,大多数的鼓舞曲目都有相对固定的节奏点和时间,如《阿里郎》、《古榕树下》等。

这些节奏点和时间构成了整个鼓舞的基本节奏骨架,为鼓手和舞者提供了有效的表演参照。

三、变奏丰富虽然湘西苗族鼓舞的音乐节奏相对固定,但在具体表演过程中,音乐家和舞者会根据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节奏变奏。

这些变奏有时是为了增强舞蹈上的视觉效果,有时是为了营造出音乐的情感色彩。

无论是简单的速度变化,还是复杂的旋律变化,这些变奏都可以为鼓舞表演增加丰富的层次感。

四、舞蹈步伐独特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步伐是独特的,它们特别注重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强调手臂的舞动和脚步的轻盈,给人以更加灵动的印象。

在鼓点和音乐的配合下,舞者们的舞姿和步伐更加协调流畅,表现出了一种自然而然的韵律美。

五、鼓点简单鲜明鼓点是湘西苗族鼓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的简洁明快是鼓舞演出成功的关键,通过鼓点把所有的乐器和舞者联系在一起。

简单的鼓点为舞者提供了清晰而明确的节奏参照,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整个鼓舞表演的势头。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鼓舞在动律特征方面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形式。

精湛的音乐艺术和舞蹈表演技巧相结合,营造出了旋律和舞姿完美融合的独特韵律美,给广大观众带来了绝妙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

苗族鼓舞艺术特征及发展一、湘西苗族鼓舞形成的文化历史背景苗鼓是苗家供奉的圣物,是苗族部落的象征。

据说远古时代,苗族从黄河到西南群山大迁徒的路上,无论丢掉什么东西,都会保留着一面鼓……,苗家每逢遇到生死存亡的大事要决策,一定会举行一场盛大的“吃牛合鼓”仪典,一面鼓代表苗族的一个系或部落。

百面鼓齐响,象征着万众一心,同仇敌忾。

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地势险峻、贫瘠的山区,过着自耕而食、自织布衣的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力水平低下。

劳作之余的人们为了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苗族鼓舞”艺术。

苗族鼓舞为自娱性群众舞蹈,所以舞蹈动作大多都与生产劳动和巫术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如收割打谷、耕种插秧、纶麻织锦等。

有些舞蹈动作则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和习性编创出来的,如黄牛摆尾、大鹏展翅、公鸡啄米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雪花盖顶”、“懒姑挑水”、“打四方”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生活的原形和动态,既反映了苗族人民热爱自然、生活的喜悦之情又体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鼓舞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劳动画面的再现,它的形成、发展都与人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1]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同胞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鼓舞的作用再也不是驱逐猛兽或是召唤同胞作战,然而苗家人却依旧承继并发扬了它团结民众、凝聚人心的艺术魅力。

苗家爱鼓,村村寨寨,苗鼓随处可见,鼓声处处可闻。

苗家人从学说话时起,就学会了唱苗歌;从学走路时起,就学会了打苗鼓。

苗家“无鼓不节,无鼓不庆”,并且“惜鼓如金、爱鼓如命、敬鼓如神”。

以至世界各地,凡有苗胞集聚的地方,也都依旧保持着打苗鼓的习惯。

湘西苗族鼓舞发展至今,其种类已经多达数十种,最为常见的主要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以及团圆鼓舞等。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表演形式苗族鼓舞种类繁多,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按照其表演的形式可以分为单、双、四人鼓舞等,共有六六三十六套鼓路。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它在湘西地区被广泛传承和发展,并成为了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湘西苗族鼓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传承苗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传达价值观念的载体。

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仅对苗族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社会和个人有着积极的影响。

接下来,本文将就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湘西苗族鼓舞的存在和传承对苗族文化的保存和发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苗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而湘西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承载着苗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传承了苗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和价值观念,为苗族文化的保存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湘西苗族鼓舞,苗族的古老传统和民族特色得以传承下来,不仅使苗族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有助于保护和维护苗族的文化传统。

湘西苗族鼓舞在传承苗族文化的也在弘扬民族精神和传达价值观念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苗族鼓舞的舞蹈、音乐和歌词都是通过对自然、生活和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

在苗族鼓舞中,人们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对祖先、对土地、对生活的热爱和敬畏,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苗族人民勤劳、豪迈、乐观的性格和气质。

这些都是苗族人民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具体表现,能够激励苗族人民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努力、奋发向上,努力实现民族的振兴和文化的繁荣。

湘西苗族鼓舞对社会和个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在社会方面,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符号和标志,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文化生活,也为当地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苗族鼓舞的表演和传承,为当地的民俗旅游、文化交流和经济产业带来了丰厚的利益,也提升了湘西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个人方面,湘西苗族鼓舞也能够对从事鼓舞表演的人员起到极大的激励和帮助。

通过参与苗族鼓舞的学习和表演,人们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舞蹈技能,同时也能够培养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舞蹈形式之一,是苗族人民通过鼓点和舞蹈的相互配合,展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质。

而其动律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饱满的节奏感湘西苗族鼓舞的鼓点节奏非常饱满,强烈地表现出苗族人民积极向上、锐意进取的生活态度。

此外,鼓点间的衔接也十分流畅自然,让观众在欣赏湘西苗族鼓舞时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鼓点的力量和魅力。

二、独具特色的舞姿设计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非常独特,充满着苗族人民本土文化的浓郁气息。

例如,舞者的手腕动作非常灵活,手臂挥舞时所形成的线条感非常美妙。

另外,舞者的脚步也非常轻盈,充满着欢快的节奏感。

三、多彩的舞蹈形式湘西苗族鼓舞可以通过不同的舞蹈形式来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慢板舞可以表现出娟娟轻舞的女性柔美之美;快板舞则可以表现出苗族人民的激情和奔放。

此外,还有伴舞、长桥舞等多种舞蹈形式,不同的舞蹈呈现出了不同的色彩,使湘西苗族鼓舞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和多元。

四、强烈的民族意识湘西苗族鼓舞的演出背景通常是苗族人民的村庄和田园风光,这不仅体现了苗族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更是表达了苗族人民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苗族人民在鼓舞演出中表现出的团结、友爱和互助精神,也是他们深深植根于自身文化中的宝贵财富。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主要表现为节奏饱满、舞姿独特、舞蹈形式多彩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

这些特征凸显了苗族人民的文化形态和神韵风格,也让湘西苗族鼓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成为人们传颂不衰的绝佳文化遗产。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鼓舞的价值
湘西苗族的鼓舞具有很深的历史文化意义,其价值不可估量。

考古学家把湘西苗族的
鼓舞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文献记载,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湘西地区发展和传承的文
化符号,它对于苗族激发热情、动机和勇气,把鼓声传递到了几代人,为苗族支撑起集体
证书,坚定信仰,展示文化实力和凝聚力,可谓苗族生存民族之本也是生活艺术之精髓。

湘西苗族鼓舞有着独特的风格,唱词蕴含着深厚的苗族文化,不单只有快乐的欢庆之声,更有那美好的情怀抒发,传唱源远流长,涵盖大量的文化元素,其创作的理念,融苗
族民俗文化元素、宗教性文化元素及阿苗文化传统阅历现象。

湘西苗族鼓舞,其神秘历史文化也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它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让信仰
感染下来,犹如魔力一般,让人充满力量。

促使苗族的救助、维护、传播、艺术等活跃度
较高,使多样的苗族文化演出大大提升,从而使苗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并被社会广泛认可,令苗族的文化特点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尊重。

此外,湘西苗族鼓舞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来自湘西苗族的鼓舞,能够有效调节社会
关系,增加社会互信,让民间社会更加团结和凝聚,这种文化娱乐表演也让苗族以及湘西
地区的传统民俗、宗教信仰得到源远流长的传承。

总结来说,湘西苗族的鼓舞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有用的社会意义,它不仅是苗
族文化的精髓,也是苗族文化界的一颗明珠,具有极大的研究意义和推动作用。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鼓乐为主导,通过舞蹈的动作和节奏来表达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本文将对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进行浅析。

一、鼓乐的独特魅力
湘西苗族鼓舞以激昂的鼓乐为基础,这是苗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在苗族文化中,鼓被视为一种象征,它不仅是乐器,更是一种传达情感和表达思想的媒介。

湘西苗族鼓舞中的鼓乐旋律高昂激越,在节奏上异常强烈,给人一种激情四溢的感觉。

鼓音有时轻巧明亮,有时低沉有力,营造出一种神秘、悠久的氛围。

二、舞蹈动作的繁复多样
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形式多样,富有繁复性和技巧性。

舞蹈者的身体灵活度要求较高,需要灵巧地运用腿部和臂部的动作来表达舞蹈的内涵。

常见的舞蹈动作包括蟒蛇爬行、舞袖旋飘、手舞足蹈等,这些动作要求舞者具备较高的身体协调性和舞蹈技巧,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三、动作与节奏的紧密结合
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与鼓乐的节奏紧密结合,相互呼应。

舞者通过动作的起伏和节拍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的转折和发展,增强了舞蹈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舞者在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把握乐曲的节奏感,以身体的舞动来演绎鼓乐的旋律和节拍,达到一种美的境界。

湘西苗族鼓舞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特征,成为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通过鼓乐和舞蹈的结合,富有节奏感、繁复多样的舞蹈动作,表达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感和文化传统。

湘西苗族鼓舞也具有一定的情感释放和传递作用,是苗族乡土文化的一种重要传承方式。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与保护

其 中历 时最长 的一 次达 十 六年之 久 ,明朝廷 调 集京城
及 四 省 十 余 万 兵 力 的 征 剿 就 有 数 次 ,像 明 朝 修 建 的 湘 西 南 方 长 城 就 是 直 接 镇 压 、 制 苗 族 的 历 史 见 证 。苗 族 限 人 民 在 与 外 来 势 力 的 争 斗 和 反 抗 朝 廷 的 过 程 中 ,他 们 需 要 一 种 巨 大 的 民族 凝 聚 力 , 形 成 强 大 的 战 斗 集 体 , 去 才 能 使 他 们 这 个 民 族 生 存 下 来 ,在 这 样 的 民 族 力 量 凝 聚 的 过 程 中 , 们 以 鼓 声 来 传 递 信 息 , 山越 岭 , 醒 他 穿 唤 那 沉 睡 于 深 山 壑 谷 的 古 老 苗 寨 , 鼓 舞 勇 士 的 士 气 和 斗 志 , 面 对 、 抗 和 战 胜 外 来 之 敌 。 苗 族 鼓 声 与 苗 族 人 去 抵
历 史 上 苗 族 鼓 舞 产 生 在 苗 族 的 祭 祀 活 动 中 , 常 与
傩 歌 、 戏 交 替 表 演 或 联 合 表 演 。更 深 入 地 对 苗 族 鼓 舞 傩
进 行 发掘 抢 救 , 对 中 国 民族 舞蹈 、 国 民族 音 乐 、 将 中 中 国傩 文化的深层 次研 究 , 到 不可低估 的作用 。 起
面 对 各种各样 的天灾 人祸 , 然无 法抵抗 和战 胜 , 虽
但 是 对 于 他 们 来 说 ,靠 自 身 的 力 量 来 阻 止 外 来 势 力 的
者 , 衣 优 俗 王 彩 衣 , 披 红 毡 , 折 角 巾 , 五 色 纸 两 皆 或 戴 剪 条垂于 背 , 左 女右旋 绕 而歌 , 相和 唱 , 手顿 足 , 男 迭 举 疾 形 式。 湘 西 苗 族 “ 牛 大 祭 ” 历 时 四 天 三 夜 。 石 启 贵 在 椎 , 《 西 苗 族 实 地 调 查 报 告 》 详 细 的 记 载 。 在 这 一 宗 法 湘 有 事 中 , 们 ( 括 巫 师 ) 宗 教 几 乎 淡 化 , 如 歌 舞 艺 术 人 包 对 尤 的 表 演 , 场 是 以鼓 为 中 心 的 歌 舞 晚 会 , 以 说 : 不 全 可 鼓 仅是一 门艺 术 , 成 为一种 文 化。 近代 , 在 脱离 宗教 已 鼓 的 期 间 ( 宗 教 离 不 开 鼓 )几 乎 涵 盖 了 所 有 的 艺 术 表 但 , 演 门类 , 最 典 型 的 是 鼓 乐 和 鼓 舞 。 但 湘 西 苗 族 鼓 舞 主 要 流 传 在 湖 南 省 湘 西 土 家 族 苗 族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舞蹈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动感的节奏。

它融合了苗族的音乐、舞蹈、服饰和道具等元素,通过身体的舞蹈动作和鼓的节奏,表达
出苗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方式。

一、强烈的节奏感:湘西苗族鼓舞的节奏十分明快、有力,呈现出鼓声的激烈和激情
澎湃的特点。

鼓声如雷霆般响起,迅速而有力地跳跃和穿透空气,使人们感受到强烈的节
奏冲击。

二、跳跃的动作: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动作一般较为跳跃和灵动,以腾、跃、翻、转
等动作为主。

舞者以身体的跳跃和旋转,展示出苗族人们激情四溢、活力四射的生活态
度。

三、多样的器械:湘西苗族鼓舞在表演过程中经常使用鼓和铜鼓等器械,这些器械的
节奏和声音使舞者和观众都能更好地感受到舞蹈的韵律和节奏。

四、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湘西苗族鼓舞通过舞者的舞蹈动作和表情,将苗族人民的思
想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舞者全情投入,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表情传达出苗族人的喜怒哀乐、生活习俗和传统文化等。

五、富有仪式感:湘西苗族鼓舞多用于苗族的节日庆祝、祭祀活动和社交交际等场合,因此表演中常常具有一定的仪式感。

舞者身着传统的苗族服饰,舞蹈动作中融入了一些仪
式动作和仪容仪态,给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氛围。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是以强烈的节奏感、跳跃的动作、多样的器械、较强的表现
力和富有仪式感等为主要特点。

通过这些特征,湘西苗族鼓舞展现出苗族民众积极向上、
热情奔放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苗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文化中的一种舞蹈形式,是湖南省湘西地区苗族的传统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节奏感受而闻名。

苗族鼓舞不仅是一种舞蹈表演,更是苗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表达,它代表了苗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苗族鼓舞中,其特有的动律特征更是体现了苗族文化的魅力和魂灵,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之一是节奏感强。

苗族鼓舞在舞蹈节奏上表现出十分强烈的特点,舞者们在舞台上激烈地跳动着身体,紧凑而有力的舞步伴随着鼓声的敲击,犹如一群欢快的精灵在跳跃。

而鼓声与舞者的动作紧密配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节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让人仿佛置身于跳动的音符之中。

这种强烈的节奏感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感觉,让观众仿佛也能跟着舞者一起跳动起来。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蹈动作的多样性上。

苗族鼓舞中的舞蹈动作非常丰富多彩,既有高高跃起的跳跃动作,又有腾空飞扬的旋转动作,还有摆动摇摆的曼妙动作,这些动作灵活多变,富有韵律美感,展现了苗族人民朴实、乐观、热情的性格特点。

舞者们在舞台上翩翩起舞,一会儿像群鸟翱翔于天际,一会儿像一朵盛开的花儿摇曳生姿,让人目不暇接,赏心悦目。

这种多样的舞蹈动作展示了苗族文化的多元特性,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苗族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表现在舞者们的情感表达上。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自古以来用来庆祝丰收和民族团结的一种舞蹈形式,因此舞者们在表演时往往会投入大量的情感,将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激情融入到舞蹈动作之中。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舞姿中充满了张扬和豪放,每一次舞动都犹如生活的冲击波,激起人心中最深的共鸣。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使得苗族鼓舞更加具有感染力,也让观众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还体现在舞蹈服饰和道具的使用上。

苗族鼓舞的服饰和道具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如苗族妇女的长裙、银饰、花环等,以及扇子、手绢、蜡烛等。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传统舞蹈之一,流传于中国湖南省西南部的湘西地区。

其动律特征突出,具有感染力和浓郁的民族色彩。

一、鼓点稳重、有力
湘西苗族鼓舞的旋律主要依托于鼓声,鼓点被赋予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苗族鼓舞的鼓点稳重、有力,气势磅礴,极具张力。

这一特征在音乐中体现为一种保持节奏的持续性,给人以一种稳定感和安全感,也为舞者提供了节奏基础。

二、“双弓”结构、分节对称
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结构是以“双弓”形式为基础,以分节对称形式呈现。

这种舞蹈结构使得舞蹈的整体布局均衡,同时有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随意性,更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

三、手脚分别运动、呈现对称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作特征较为鲜明,脚步清晰有力,手脚分别运动。

舞蹈呈现对称,手脚动作根据节奏、旋律呈现相对应的动静关系,彰显出强烈的节奏感和紧凑的动态感。

在舞蹈中,舞者动作协调,以掌握舞蹈运动的速度和方向,达到舞蹈美学上的协调和谐。

四、跳跃为主、旋转为辅
湘西苗族鼓舞的动态特征中,跳跃占主要地位,旋转运动为辅助。

反复的大幅度跳跃动作,营造出华丽、动感的舞蹈环境;而转身、转体则辅助跳跃,为舞者提供了空间,使他们能够适应舞蹈动态的变化。

总之,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是其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在表现出苗族民族性的同时,也满足人们对艺术美感的要求。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浅析湘西苗族鼓舞的动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是苗族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地域特色。

其音乐表现形式以鼓为主,辅以其他乐器和人声,在节奏、旋律、和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特征。

一、节奏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以强烈的节奏为特征,其节奏独特而复杂,强调鼓击的力度和速度。

整个鼓舞过程中,鼓舞者会不断跳跃、旋转,配合着鼓声表现出强烈的冲击力和爆发力。

在节奏层面上,湘西苗族鼓舞使用的主要节奏型有两种:一种是8拍子,即每拍包括三个子拍,强弱节奏交替,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另一种是16拍子,即每拍包括六个子拍,强调细致和复杂的节奏变化。

这两种节奏型交替使用,使整个音乐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二、旋律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旋律属于模式音乐,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

在旋律的组成上,湘西苗族鼓舞主要使用了几种基本旋律,如降调、升调、三声、二声等。

这些旋律分别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和情境,从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乐情感。

除了基本旋律外,湘西苗族鼓舞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音乐技巧,如拔弦、滑音、和弦配合等,使旋律更加婉转动听。

同时,在演奏中还会加入人声的部分,以呼应鼓声和配合舞蹈动作。

三、和声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和声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以单音和两个音的和声为主。

这种简单的和声方式,使得整个鼓舞的音乐更加紧凑、有力。

同时,鼓击的力度和节奏的变化也成为了和声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鼓舞的音乐更加多样化。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

论湘西苗族鼓舞的风格特征摘要: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苗族鼓舞的表演包涵了苗族人民的信仰和民族精神。

苗族这一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使我们能够从存活着的、生机勃勃的、充?M丰富情感的苗区舞蹈中获得社会信息,文化信息,为我们了解当今苗族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湘西;苗族鼓舞;风格;特征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乡,糟踏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

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

全寨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庆贺胜利。

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据说,这便是苗鼓的起源。

有关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区有很多,但“艺术来源于生活”,由于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山高人稀,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文化知识和生产生活滞后,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逐渐创造出“苗族鼓舞”艺术。

它完全是人们自娱自乐、自我激励的产物,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因此,在苗族鼓舞中,有很大部分的舞蹈动作都是反映生产生活和巫俗祭祀动作的,如犁地耕田、播种插秧、挑担推车、捞鱼打鸟、挖园种菜、收割打谷、美女梳妆、绣花数纱、洗衣推磨、纶麻织锦等。

有些鼓舞动作则是从摹拟动物的动态与神态创作而来,如大鹏展翅、公鸡啄米、黄牛摆尾、猴子摘桃、抓痒挠腮等动作。

还有反映战争性动作的,如“打四方”、“懒姑挑水”、“雪花盖顶”等。

这些舞蹈动作都较好地保留了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动态,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从苗族鼓舞的起源可以发现其发生、发展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

二、苗鼓的种类及艺术特点湘西苗鼓是由鼓框、鼓皮、鼓钉、鼓槌等部件制作而成,框是用黄桑树干或杉木树干制成,皮是牛皮,钉是铁钉,槌是杉木干。

古代的苗鼓是什么样子?用什么材料制成?溯其鼓源,我们发现苗族的鼓同汉族的鼓是有区别的。

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主民俗作文

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主民俗作文

以湘西苗族鼓舞为主民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湘西,那里是个美丽的地方。

虽然那里没有杭州西湖那么有名,没有深圳珠江新城那么繁华,也没有北京故宫那么高大宏伟,但我爱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我爱家乡的人和物,更爱家乡的民俗文化。

湘西苗族鼓舞是湘西苗族人民最喜欢、最喜爱、最热爱的一种舞蹈形式。

它有很长的历史,它是湘西苗族人民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凝聚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幸福生活的追求。

苗族鼓舞,以鼓为主,用鼓来表达苗族人民对生活、对自然、对自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是一种鼓舞中有歌,歌中有舞的形式。

它通过舞蹈和音乐来表达内心世界,抒发自己的情感。

它节奏明快,节奏感强;舞姿优美,舞姿多变;造型夸张、优美、活泼、诙谐幽默。

在表演中常常是一边打着鼓一边跳着舞,表现出苗族人民乐观、豪放、开朗、热情向上的精神面貌。

苗鼓是苗族人民最喜欢的舞蹈之一。

苗鼓分为两种:一种是大鼓,另一种是小鼓。

大鼓一般用来打一些喜庆的场合;小鼓则用于喜庆节日中人们尽情地跳舞和欢庆。

—— 1 —1 —。

苗族鼓舞简介

苗族鼓舞简介

苗族鼓舞简介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

它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市、凤凰县、泸溪县、保靖县、花垣县、古丈县等。

湘西苗族鼓舞历史悠久,据历史文献记载源于汉代以前,产生在苗族祭礼活动中。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己成为苗族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湖南省文化厅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凤凰县山江镇、吉首市矮寨镇、己略乡、古丈县默戎镇分别授于“民族艺术之乡”、“苗族花鼓之乡”称号,以示保护。

国家文化部于2004年4月公布第二批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试点中,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列入其保护试点区。

苗族鼓舞是试点区的重点保护项目。

湘西苗族鼓舞的种类多达几十种,常见的有:花鼓舞、猴儿鼓舞、女子单人鼓舞、男子单人鼓舞、团圆鼓舞。

这些舞蹈动作的特点是:打鼓起舞,节奏明快,动作舒展大方,双手交替击鼓,两脚轮换跳跃,全身不停扭摆。

《猴儿鼓舞》灵巧多变,风趣诙谐,挑逗戏耍,时儿打鼓、时儿离鼓、表演协调。

《花鼓舞》温婉妖媚,轻盈柔软,身态柔美,极富表现。

《男女鼓舞》多为屈膝矮桩,全身舞动,动作精犷,豪放刚健,《女子鼓舞》双脚轮梭,步伐灵活,头稍摇动,腰随扭摆,含蓄抒情。

《团圆鼓舞》场面宏大,时儿边歌边舞,柔慢抒情,时儿激情狂舞,轻松活泼。

早在1955年古丈县苗族女青年龙彩莲,参加波兰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了女子单人鼓舞,获是极好的评价。

湘西苗族鼓舞因形成的历史久远,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生产、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历史价值:湘西苗族虽然长期生活在一种刀耕火种、自主自立的氏族部落状态,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与外来势力的争斗也时有发生。

特别到了明朝,由于对当时朝廷政策的不满,被迫多次揭竿而起,反抗朝廷,据史料记载,苗民起义大大小小有近百次,其中历时最长的一次达十六年之久,明朝廷调集京城及四省十余万兵力的征剿就有数次,象明朝始建的湘西南方长城就是直接镇压、限制苗族的历史见证。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

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特征湘西苗族鼓舞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吉首、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丈等县市。

苗族鼓舞以鼓乐指挥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身心,是音乐、舞蹈、民间技艺等多种艺术种类的完美融合。

它们展现了苗族丰厚的艺术底蕴,不仅内容丰富,技艺高超,而且保存完整,特色鲜明;同时,它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劳动习惯,表达了男女爱情及审美情趣,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

一、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关于苗族鼓舞的起源有一个传说,相传远古的时候,多头魔怪危害苗族,糟蹋妇女,吞食孩子,无恶不作,勇敢的苗族后生亚雄率同寨的伙伴们跳下天坑,经过七天七夜的血战,终于杀死了凶残的多头魔怪,救出了美女阿珠。

全寨人扶老携幼围着熊熊的篝火狂欢,庆贺胜利,亚雄等勇士剥下魔怪的皮,蒙成一面大鼓使劲敲打。

苗族人民每当丰收喜庆,祭祀集会,都要擂响震天大鼓,以震妖魔,乞求幸福安康。

有关苗族鼓舞的传说在苗区还有很多,然笔者始终坚信艺术来源于生活的观点。

由于湘西苗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荒山峡谷之间,山高人稀,过着原始农耕生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劳动生产和斗争中,人们为调节劳逸,提高精神生活,才击鼓作乐、自我激励。

苗族鼓舞的很多舞蹈动作都较好的保留了生活的原生型态和动态,直接反映出苗族人民热爱生活、乐于劳作、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

二、湘西苗族鼓舞的艺术形态(一)鼓舞的艺术分类湘西苗族鼓舞不但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故而名称也多。

保靖、古丈、吉首、花垣、凤凰县以及贵州的铜仁、松桃县一带,有跳鼓脏、椎牛跳鼓舞、调年鼓等称呼。

表演主要分单人鼓、双人鼓、四人鼓、群鼓等类型。

1.单人鼓。

单人鼓又分女子单人鼓和男子单人鼓,但需要两个人配合进行:一人敲鼓腰打点节奏时,一人击鼓表演。

女子单人鼓在椎牛后举行,一妇女两手各持一根尺长的鼓棒敲鼓边伴奏,手执双槌的舞者跟着敲边的节奏,打鼓面起舞,另有人用锣、大号、唢呐、二胡等乐器为鼓点伴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苗族鼓舞
湘西苗族鼓舞,是我国苗族地区最独特的舞蹈艺术,流传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境内的吉首市和凤凰、泸溪、保靖、花垣、古
丈等县。

据历史文献记载该舞源于汉代以前,历史
产生在苗族祭祀活动中。

鼓舞是湘西苗族运用
最为普遍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

它以鼓乐指挥
生产劳动,以鼓乐传播民族文化,以鼓乐娱乐
身心,它把音乐、舞蹈、表演等艺术种类有机
的组合在一起,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特色
鲜明。

随着时代的变迁,苗族鼓舞已成为苗族
人民最喜爱的舞蹈艺术形式。

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族鼓舞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俗•湘西苗族鼓舞又名“花鼓”“猴儿鼓”苗语叫“报农”“读农”“秋农”,汉译都叫“打鼓”。

根据鼓舞活动的时间,叫法又有所异,如“椎牛祭祖”时打鼓叫“读农义”,“赶秋节”叫“读农秋”,“迎亲”叫“报农巧”,“过年”叫“报尖秋”等。

此舞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苗族人民最喜爱,也是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

每逢春节前后,
“四月八”“赶秋”,“椎牛”盛会或者其他民族节日时,是苗族鼓舞最为活跃的时期。

苗鼓的节奏特色与表演形式
•在同一种鼓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即打鼓和打边,是一种鼓点和鼓边相配合的二
特点
重奏技法,鼓点为主奏,鼓边为伴奏。

打边是
一种固定的节奏,他的速度决定着鼓点的速度,
起到指挥整个鼓舞套路的作用。

表演形式
•1,单人鼓舞
•2,双人鼓舞
•3,凤凰花鼓
•4,猴儿鼓舞
•5,四人鼓舞
•6,团圆鼓舞
单人鼓舞
双人鼓舞
凤凰花鼓
猴儿鼓舞
四人鼓舞
团圆鼓舞
•苗鼓诞生于苗族的社会生活之中,在苗鼓文化中,所伴随的很多舞蹈动作都是模拟生产、生活的。

有的也直接表现了苗族历史上的战争行为。

苗族鼓舞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行为叙事,表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爱情等的真实态度,
也表现出苗族群众的内在精神。

就其社会功能来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争辅助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
•全民欢庆功能社会
功能
战争辅助功能
•据历史记载,苗鼓最初是用于战场的。

苗族自古骁勇善战,在远古时期与炎黄部落大战之时,苗族先民就曾使用鼓来振奋士气。

后来苗族先民在迁徙过程中,甚至直到今天,苗鼓一直都是激励苗族人民斗志的工具。

他们用鼓来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络,传送军情。

•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利用鼓声激励战争中受挫的情绪,让幸存的将士从失败中振奋,恢复族群的战斗力。

对于饱受战争之苦的苗族而言,鼓的作用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信息传递功能
•鼓声可用来传递信息。

苗鼓作为一种打击乐器,因为声音强大,传播远,被用来作为族群之间的联络工具是十分有效的。

崇山峻岭中间的苗族山寨相隔甚远,每逢遇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大事,如果靠步行通知往往是来不及的。

但是,在合适的地方置一面大鼓,用约定俗成的敲击方式进行联系,即减少了山间往返的辛劳,也为应付突发事件节约了时间,从而对族群的生存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尽管今天由于通讯工具的发达,而使得苗鼓这种功能逐渐消亡,但它在苗族发展史上曾经发挥的特殊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全民欢庆功能
•每当年节之际,苗族群众都会打出“年鼓”、“喜庆鼓”、“坐堂鼓”、“邀请鼓”、“迎宾鼓”、“拜客鼓”、
“拦路鼓”等来欢庆节日。

“年鼓”主要在每年农历正月上半月举行,它与各种戏剧、舞狮相得益彰。

“年鼓”敲响以后,全村寨男女老幼都会聚集于公共场所中进行娱乐活动。

其中情趣最浓的为年鼓中的“拦路鼓”。

“拦路鼓”
包含了迎宾、喜庆等,反映出苗族人们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凝聚力,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每当丰收年成、立秋日、挑葱会等,都有舞狮、跳鼓等欢庆活动。

“跳鼓”
时,最多时用大鼓达99面,号称“100面”,场面宏大。

每当望村望族取得重大成功、举办婚事等,均“跳鼓”相庆。

到时候,鼓声、锣声、唢呐声,鼓舞、人舞、群体舞,鼓声一片,欢声一片,千山万岭,村村寨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苗族鼓舞除有很强的娱乐性以外,还具有极强的竞技性。

许多苗族同胞用高超的鼓技来获取观众的赞许和尊敬,甚至以鼓为媒,借此赢得爱情。

那些鼓艺精湛,表演出色的姑娘小伙,还不时推陈出新,变出许多花样来,令观者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心驰神往。

在湘西苗区还流传着一种习俗——“鼓王大赛”。

届时,苗区所有鼓艺高超的姑娘小伙都会从四面八方赶过来,进行角逐,最终决出“鼓王”。

在苗区,“鼓王”的地位很高,倍受人们的尊敬。

建国以后的湘西苗族第一代鼓王龙大姐、第二代鼓王石顺民,还曾受到过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74岁高龄的鼓王——龙英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