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调研报告:关于苜蓿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苜蓿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思考

调研报告:关于苜蓿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思考苜蓿作为牧草之王,不仅具有优良的饲用功能,而且具有强大的生态功能,同时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在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带动下,我县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市场流通为依托,着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以粮经饲为主的三元种植结构,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优质苜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县苜蓿产业快速发展。

一、发展现状(一)种植规模。

全县苜蓿种植品种主要有“皇冠”“紫花苜蓿”“北方”等,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占播种总面积的20%左右,其中集中连片种植面积达76.7%以上。

单户种植面积在1000亩以下的达到3万亩,以六坝乡、东寨镇为主;企业、个人种植面积1000-2000亩的达到1.75万亩;38家企业连片种植面积3000亩至1万亩的达到14.09万亩;甘肃杨柳青牧草饲草料公司种植面积达1.26万亩。

(二)产业体系。

县上于2012年成立县草业协会,现有会员企业39家,其中通过招商引进民生、杨柳青、露源、厚生、绿都、佰川草业等企业13家,星海养殖合作社、禾盛茂牧业、永康源草业、天晟农牧科技、珠海草业等本地企业或合作社26家,年产苜蓿青干草达到20万吨。

杨柳青建成年产5万吨苜蓿颗粒饲料生产线、兴盛草地建成“皇冠”紫花苜蓿良种繁育基地3200亩,年产优质皇冠紫花苜蓿商品种子120吨,还有多家种植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建有苜蓿贮草棚,购置了播种机、割草机、打包机等各类大型农机具,从事草梱、草颗粒等草产品加工外销。

(三)主要成效。

一是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

我县作为半农半牧县,由于自然条件较差,农作物广种薄收,种植效益不高。

近年来,通过退耕还草,以农养牧,以牧促农,农牧并举的运作方式,推行种养结合发展模式,有效促进了农业系统良性循环格局的建立和持续运行,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升了农业种植整体水平。

我国苜蓿产业现状及趋势

我国苜蓿产业现状及趋势

我国苜蓿产业现状及趋势我国苜蓿产业现状及趋势引言苜蓿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的植物,被广泛用作饲料、土壤改良剂和绿肥。

它在畜牧业和农业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对我国苜蓿产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历程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进苜蓿以来,我国苜蓿产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过程。

起初,苜蓿主要用于试验示范和科研机构的育种繁殖工作。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高质量饲料需求的增加,苜蓿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二、我国苜蓿产业现状目前,我国苜蓿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北方地区为主的生产格局。

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是我国苜蓿产业的主要生产区域。

苜蓿主要分为天然苜蓿和人工苜蓿两种,其中人工苜蓿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据主导地位。

1.目前我国苜蓿种植面积和产量的情况据统计,2019年我国苜蓿种植面积约为XX万亩,总产量约为XX万吨。

尽管与国外相比,我国苜蓿产量仍然较低,但在近年来已有较为明显的增长态势。

2.我国苜蓿产业的市场需求现状目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迅猛,尤其是奶牛和羊类养殖业的快速增长,使得高质量饲料的需求大幅上升。

苜蓿饲料以其营养价值高、饲料效益好等特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喜爱。

此外,由于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一些地方也开始使用苜蓿作为绿肥进行土壤改良。

3.我国苜蓿产业的发展问题虽然我国苜蓿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在众多问题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

首先,我国苜蓿品种的单一性问题。

目前,我国苜蓿品种较少且多以进口品种为主,缺乏适应不同地区环境的品种。

这限制了苜蓿的种植范围和产量的提高。

其次,我国苜蓿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较为困难。

此外,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造成了苜蓿市场供需失衡的现象。

再次,我国苜蓿市场的行业协会建设相对滞后。

行业协会在标准制定、信息传递、产品推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苜蓿产业的行业协会建设尚未完善。

最后,我国苜蓿产业的运输和销售环节存在一些问题。

2023年苜蓿种植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苜蓿种植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苜蓿种植行业市场规模分析一、引言苜蓿是一种四季生长的草类植物,其重要作用主要包括动物饲料、绿化园林、土壤改良以及生物质能源等方面。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和动物养殖健康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高,苜蓿种植行业也逐渐被重视。

本文主要对苜蓿种植行业市场规模进行分析。

二、苜蓿种植行业概述苜蓿是一种常见的草类植物,它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被广泛用于动物饲料行业。

由于苜蓿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对于动物的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苜蓿的根系能有效固定土壤,改善土壤的物理结构、水分保持能力和抗旱性能,长期的种植还可以起到土壤改良的作用,因此苜蓿也被用于绿化园林、土壤生态修复和生物质能源等领域。

三、苜蓿种植行业市场规模分析1. 国内市场规模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苜蓿饲料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同时,在绿色环保理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人们对动物饲料的品质安全和环保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这进一步推动了苜蓿种植行业的发展。

据中国畜牧业协会数据,目前我国苜蓿种植面积已经超过3000万亩,每年苜蓿产量超过1000万吨,年产值达200亿元以上。

2. 国际市场规模除了国内市场,苜蓿饲料也被广泛用于国际贸易。

欧盟、澳大利亚、阿根廷等国家和地区都是苜蓿生产和出口的主要产地。

目前,全球苜蓿产业呈快速发展的趋势,其中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的苜蓿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逐年增加。

据国际贸易信息咨询机构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苜蓿市场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其中澳大利亚、阿根廷、新西兰等国家是主要的出口国家。

四、苜蓿种植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 国内市场前景目前我国苜蓿饲料的需求量仍在不断增加,而且市场规模较大,发展前景良好。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苜蓿种植业也将逐渐向精细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市场的逐步成熟和消费者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度提高,苜蓿种植业将逐渐朝着有机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2. 国际市场前景随着全球对于环保、可持续性和健康养殖理念的日益普及,苜蓿饲料的市场需求也将在未来持续增长。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韩清芳、贾志宽、王俊鹏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欧美一些国家开始重视草业的发展,将其看作“绿色黄金”、“立国之本”,许多发达国家草地牧业产值已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有的高达80%。

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世界上栽培历史最悠久、种植面积最大、利用价值最高的优质牧草,其产业化日渐兴起。

20世纪70年代初统计,全世界苜蓿种植面积达3300hm2,其中美国种植面积最大,为1100lhm一年产干草8400万t,其次是阿根廷、前苏联和加拿大,种植面积分别为750万,510万和200万hm,种植面积大于100万亩的国家还有法国、意大利和中国。

1、国外苜蓿产业发展概况苜蓿产业化的实质在于利用现代化的技术进行专业化商品生产。

苜蓿产品除用于种子业外,主要包括干草捆、草饼、草粉及草颗粒等饲料产品。

在世界苜蓿产业化进程中,美国、俄罗斯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加拿大、法国紧随其后。

美国和加拿大是世界苜蓿种子的两大生产国,美国年产种子5.22万t,总产值2.1 85万美元,不仅满足本国的需要,还出口;加拿大年产苜蓿种子9000t,其中1/3出口。

苜蓿草粉世界总产量已达2000万t,以俄罗斯最多,年产700万t,其次是美国和法国,年产量均为200万t。

苜蓿产品出口国为美国和加拿大。

1 990年美国出口苜蓿产品131.1万t,1992年为153.8万t,加拿大的出口量分别为58.8万和78.4万t。

比较而言,美国在草捆出口上占优势,加拿大在脱水产品上略胜一筹。

目前,亚洲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苜蓿产品进口市场,其产品约70%来自美国,20%来自加拿大,其余的主要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口苜蓿产品的基本组成为:草颗粒30%,草块30%,草捆40%,且草捆进口量呈上升趋势。

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与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苜蓿进口规模呈发展态势,世界苜蓿进口市场超过300万t,金额大于5亿美元。

苜蓿育种方案

苜蓿育种方案

苜蓿育种方案简介苜蓿是一种牧草,其种植范围广泛,可作为牧草和绿肥,同时也是很好的饲料来源。

本文将介绍苜蓿育种方案,包括苜蓿育种的背景、育种目标、育种方法等内容。

背景苜蓿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牧草,广泛应用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

苜蓿有着很好的营养成分,并且在种植过程中,可以固定土壤,减缓水土流失的速度。

因此,苜蓿的种植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育种技术也在不断提升。

苜蓿育种也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育种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新的品种不断推出。

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苜蓿的品种也有所不同。

育种者需要根据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苜蓿品种。

育种目标苜蓿是一种用于牧草、绿肥和饲料的重要作物,研究者们在苜蓿育种中,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以达到各种不同的育种目标:1.产量:提高苜蓿的产量,是苜蓿育种的一项重要目标。

苜蓿品种的产量需要根据不同的地区环境来进行优化,以达到最高的生产力。

2.草质:用于饲料和牧草的苜蓿品种,需要具有良好的草质和口感。

育种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优化。

3.抗病性:苜蓿很容易受到病毒和病菌的侵袭,因此育种者需要在品种中加强抗病能力,以减少疾病的影响。

4.适应环境:苜蓿育种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气候、土壤和栽培环境等,并根据这些因素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的苜蓿品种。

育种方法苜蓿育种的方法非常复杂,因此在这里只介绍苜蓿育种的基本方法和常见技术。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苜蓿育种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

在育种过程中,通过选择不同的苜蓿品种进行交配,然后根据杂交后的后代进行筛选。

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品种的多样性并提高产量。

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为更快、更高效的改良苜蓿而开展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基因,让苜蓿更好地适应各种环境。

遗传工程技术需要应用到种苗中,以达到育出优质苜蓿种子的目的。

人工授粉人工授粉是杂交育种的一种具体方法,其通过采集苜蓿花粉,选择适当的受花目标,然后使用工具进行操作,使得花粉顺利传递到受花体内,形成新的花荚并进行观察筛选。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趋势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趋势

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趋势国内外苜蓿产业发展趋势引言苜蓿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牧草和饲料作物,被广泛用于牧草和畜禽饲料的生产中。

随着全球畜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品质饲料的需求增加,苜蓿产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国内外苜蓿产业的现状出发,探讨其发展的趋势与前景。

一、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中国的苜蓿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是全球苜蓿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占全球总面积的30%以上。

目前,国内苜蓿种植面积已超过1000万公顷,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

苜蓿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如内蒙古、新疆、甘肃等地,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非常适合苜蓿的生长。

国内苜蓿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畜牧业的快速增长和人们对高品质饲料的需求提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人们对畜禽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良好的饲料质量是保证畜禽健康和生产性能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苜蓿饲料具有高蛋白质含量、丰富的氨基酸和矿物质,以及良好的消化性能,因此备受畜牧户和养殖业主的青睐。

二、国内苜蓿产业发展趋势1. 种植品种优化目前,国内种植的苜蓿品种多数来自国外,存在适应性差、抗逆性弱等问题。

因此,培育适应中国气候和土壤环境的新品种对于苜蓿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方面,新品种可以提高苜蓿的适应性和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

另一方面,新品种也可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养殖业主的收益。

2. 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技术是苜蓿产业发展的基础。

目前,国内苜蓿种植普遍存在管理水平低、科学配方少等问题。

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加强苜蓿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通过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如精确施肥、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控等,可以提高苜蓿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保证饲料的质量和安全。

3. 加工技术革新苜蓿作为饲料作物,其加工技术对于饲料品质的保留和提升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苜蓿加工业存在技术水平偏低、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为了提高苜蓿饲料的利用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需要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紫花苜蓿草行业报告

紫花苜蓿草行业报告

引导产业升级
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提 高紫花苜蓿草的品质和产量,推 动行业的产业升级和优化。
行业标准与认证
紫花苜蓿草种植标准
制定了一系列紫花苜蓿草的种植标准,包括种植技术、施肥、 灌溉等方面,以确保紫花苜蓿草的质量和产量。
质量检测与认证
建立了紫花苜蓿草的质量检测与认证体系,对紫花苜蓿草的 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提高行业的整体形象和市 场竞争力。
紫花苜蓿草常见的病虫害包括锈病、 白粉病、蚜虫、蝗虫等。
防治措施
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 种、加强田间管理、定期喷洒药剂等。
04 紫花苜蓿草行业政策与法规
相关政策与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规定了草原的保护、管理、建设和利用,为紫花苜蓿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 障。
《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
市场需求分析
饲料行业需求
紫花苜蓿草作为优质饲料原料,广泛应 用于畜牧业,特别是奶牛养殖业,对提 高奶制品质量和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出口市场需求
我国紫花苜蓿草品质优良,出口市场 需求逐年增长,尤其在周边国家和地 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生态修复需求
紫花苜蓿草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 功能,因此在一些退化或受损的土地上种植 紫花苜蓿草成为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
成功案例三:政策支持下的行业发展
政策支持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为紫花苜蓿草行业提供资金、技术和税收等 方面的支持。
行业标准
制定紫花苜蓿草行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标准,规范行业秩序, 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行业协会
成立紫花苜蓿草行业协会,加强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 行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年苜蓿种植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苜蓿种植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苜蓿种植市场分析现状1. 引言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种植品种,在农产品市场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当前苜蓿种植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便了解市场的竞争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机会和挑战。

2. 市场概述苜蓿种植市场是指种植、生产和销售苜蓿这一农产品的市场。

苜蓿作为优质饲料的来源,在畜牧业和养殖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苜蓿种植市场也呈现出一定的增长势头。

3. 市场竞争情况目前,苜蓿种植市场存在着一定的竞争情况。

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其他苜蓿种植企业和牧草种植企业。

这些竞争对手通过提供高品质的苜蓿产品、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以及合理的价格策略来争夺市场份额。

4. 市场发展趋势4.1 市场需求增长随着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对苜蓿的需求不断增长。

苜蓿作为优质饲料的来源,受到养殖业主的青睐。

市场需求的增长将推动苜蓿种植市场的发展。

4.2 种植技术的提升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苜蓿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高效的种植技术可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并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

这将进一步促进苜蓿种植市场的发展。

4.3 销售渠道的拓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也在不断拓展。

苜蓿种植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和电商平台进行产品展示和销售,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高销售额。

5. 市场机会和挑战5.1 市场机会 - 市场需求增长带来的机会:随着畜牧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苜蓿的市场需求将继续增长,种植企业可以通过提供高品质的苜蓿产品来抓住这一机会。

- 技术创新带来的机会:通过不断创新种植技术,种植企业可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5.2 市场挑战 - 竞争压力带来的挑战:苜蓿种植市场存在激烈的竞争,种植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 环境因素带来的挑战:种植苜蓿需要考虑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这对种植企业来说是一个挑战,需要认真研究、调整种植策略。

牧草产业我国面临挑战

牧草产业我国面临挑战

牧草产业我国面临挑战我国牧草产业带主要分羊草生产区、苜蓿产业带、禾草种子生产点和南方饲草生产区。

综合来讲,我国牧草产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下:2011年,紫花苜蓿种植面积接近377.5万公顷,干草产量为2300万吨~2500万吨,每年商品草生产约为50万吨。

单产方面,苜蓿产量因地域和生产水平变异比较大,其中一些地区的平均水平每亩为200公斤~1200公斤,但是未形成专门的牧草生产种子带,草种单产每亩仅为30公斤~50公斤。

品质方面,牧草品质比较低,在牧草收获过程中田间损失高达20%以上,储藏损失高达10%~15%,平均粗蛋白含量为13%~16%。

目前我国80%以上的苜蓿产品质量仍为一级品以下,经牧草产业技术体系评估,与美国牧草产值还有一定的差距。

美国方面:2011年,苜蓿干草产值达106.4亿美元,其他牧草干草总产值为71.1亿元。

中国方面:2011年,苜蓿产量均为2400万吨,但商品草仅为107万吨,产值为21亿元人民币。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牧草产业面临挑战。

一是我们对牧草产业的认识不足,定位不准,重视也不够。

牧草作为一个畜牧产业链的中间产品和生态屏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可以说,是社会经济中的弱势产业。

二是种养分离,草畜产业关联性不够,国家在扶持奶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并没有出台相应的种植配套措施。

另外,在学科上草畜也是分家的,还有就是生产地域上西部产草和东部用草的格局综合造成种养分离的局面。

三是种草风险大,机械配套不足,无法保障生产效益。

需要强调的是,机械是牧草生产体系的关键。

四是牧草生产应该因地制宜,与气候相适应。

随着我国奶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牧草产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国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

如“一带两区”全国节粮型畜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奶牛苜蓿工程和草原保护补偿奖励机制,即每年国家投放20亿元,连续投放5年。

未来我国的饲草产业必将是蓬勃发展期,我国奶业对牧草需求的10%仍需要进口,但90%的牧草需求国内也可以供给。

苜蓿草的改良与育种进展

苜蓿草的改良与育种进展

苜蓿草的改良与育种进展植物育种是一项旨在改良农作物性状的重要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

苜蓿草(Trifolium pratense)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植物,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意义。

因此,改良和育种苜蓿草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在苜蓿草的改良与育种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苜蓿草是由十字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其最大的特点是根系发达,能够吸收更多的养分,并能够修复土壤中的氮素。

这使得苜蓿草成为一种理想的绿肥植物和饲料资源。

然而,传统的苜蓿草存在一些问题,如低产量、适应性差和抗病性不强等。

因此,人们通过改良和育种的方法来提高苜蓿草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改良和育种苜蓿草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其产量。

苜蓿草的产量取决于多个因素,如种子质量、生长期间的养分供给和适应性等。

研究人员通过选择高产量的品种、优化施肥方式和改善栽培条件等方法,成功地提高了苜蓿草的产量。

特别是在不同地理和气候条件下进行的适应性改良,使得苜蓿草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地区生长并发挥其潜力。

除了产量外,苜蓿草的抗逆性也是改良和育种的重要目标。

苜蓿草容易受到多种病害和虫害的侵袭,如纹枯病、霜霉病和各种昆虫。

为了提高苜蓿草的抗病性,育种家通过选择对病害抗性较强的植株进行杂交,并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转基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培育了抗病性更强的苜蓿草品种。

这些品种不仅能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可以提供更加健康的饲料资源。

另外,育种家还通过改良苜蓿草的品质来增加其经济和生态价值。

苜蓿草的品质主要指其营养成分和风味。

通过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纤维素含量和改变苜蓿草的味道,能够使其更适合作为牧草和饲料资源。

研究人员利用传统的选择育种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培育出高蛋白、低纤维的苜蓿草品种,并且在风味改良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这些改良的品种在畜牧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提高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苜蓿草的改良与育种在提高产量、抗逆性和品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李栋【摘要】Alfalfa is the king of pasture, it has abundant nutrition, high production and high conversion ratio of protein, is an important coarse fodder of dairy cows. Now there is a shortage of high quality alfalfa in China, domestic demand exceeds supply, the unbalance results in soaring on the prices and the climbing of imports. The main reasons why domestic alfalfa industry develops slowly are shortage of quantity, poof quality, high price, lack of policy supports and matched reaping machines, outmoded processing equipment and the high cost of logistics. To promote our alfalfa industry, our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efinited alfalfa industry strategic position and made a scientific plan. The industry shall be scaled, commercialized, innovat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promot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focus on the research and promotion, enjoy "green pass" policy as well as othe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give alfalfa industry special subsidy.%苜蓿营养丰富、产量高、蛋白质转化率高,是奶牛重要的粗饲料.目前中国优质苜蓿资源缺乏,商品苜蓿供不应求,供需失衡造成优质苜蓿价格不断攀升,进口量不断增加.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缓慢,主要问题是数量少、质量差、价格高;苜蓿种植缺乏政策扶持和配套的收割机械;干草加工设备技术落后,物流成本高.推进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是明确苜蓿产业战略地位,做好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走规模化、企业化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带动产业发展;加大苜蓿产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和农产品一样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对苜蓿产业实行重点补贴.【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2(039)012【总页数】4页(P208-211)【关键词】优质牧草;苜蓿;奶牛【作者】李栋【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81;中国奶业协会,北京10019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9随着奶牛养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不断推进,对优质牧草,特别是对为奶牛提供优质蛋白质的苜蓿需求更加迫切,用苜蓿饲喂奶牛,是植物蛋白质转化为牛奶蛋白质的最理想的技术途径,不仅蛋白质转化效率高、质量好,且从源头上能保证牛奶的产量和质量安全,大力发展苜蓿产业已成为奶牛养殖业安全高效的必由之路。

苜蓿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苜蓿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苜蓿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苜蓿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属于豆科植物。

它在畜牧业中拥有重要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本文将探讨苜蓿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并分析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首先,苜蓿在畜牧业中被广泛用作饲料。

苜蓿富含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且含有丰富的纤维素。

这些特点使得苜蓿成为一种理想的饲料。

通过将苜蓿添加到牧草中,可以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增加牲畜的产奶量和体重。

因此,苜蓿在畜牧业中被广泛种植和使用,为牲畜提供了高质量的饲料。

其次,苜蓿的应用还可以帮助畜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苜蓿是一种氮固定植物,可以通过与土壤中的氮结合,形成可以被其他植物和动物吸收利用的氮化合物。

这不仅能提供牧草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还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的依赖,降低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因此,苜蓿的种植和利用可以帮助农场实现循环农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此外,苜蓿还具有其他多功能的应用。

苜蓿在农田中种植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保水性和保肥性,有利于其他作物的生长。

苜蓿也可以用来制作干草和青贮料,以备畜禽冬季饲料不足时使用。

此外,苜蓿在药用方面也有一定的应用,被用来治疗一些动物的消化系统问题和血液病。

苜蓿在畜牧业中的应用正在不断发展,并有着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

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要求日益增长,对高质量饲料的需求也在增加。

苜蓿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环境友好的饲料来源,将在畜牧业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苜蓿的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也将不断提高,进一步增加其饲料价值和应用领域。

此外,全球气候变化也为苜蓿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由于苜蓿具有耐旱和耐寒的特性,它能够在干旱或寒冷的环境中存活和生长。

同时,苜蓿的根系结构有助于防止土壤侵蚀和提高土壤质量。

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苜蓿种植将成为一个具有潜力的选择,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并为畜牧业提供稳定的饲料来源。

然而,苜蓿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和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苜蓿的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包括种子购买、种植、收割和储存等环节。

2023年苜蓿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苜蓿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2023年苜蓿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近年来,苜蓿草行业市场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全球苜蓿草种植面积也随之扩大,其主要原因包括养牛产业的发展和环保趋势的普及。

本文将从全球和中国两个方面,分析苜蓿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

一、全球市场发展现状苜蓿草作为全球性草种,其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欧洲、澳洲、北美洲等地区。

据统计,2019年欧洲苜蓿草种植面积约为1400万公顷,北美洲苜蓿草种植面积约为770万公顷,澳洲苜蓿草种植面积约为400万公顷。

市场需求方面,苜蓿草主要用于牛奶和肉制品的生产。

据统计,全球奶制品和肉制品需求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中国奶制品需求增长最为迅速。

2020年,中国奶制品进口量为22.42万吨,同比增长21.8%。

与此同时,环保意识的普及也推动了全球苜蓿草市场的发展。

由于苜蓿草是一种天然的土壤修复植物,其种植可以促进土壤质量的提高,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二、中国市场发展现状在中国,苜蓿草种植尚处于起步阶段。

据统计,目前中国苜蓿草种植面积约为100万公顷左右,仅占全球苜蓿草种植面积的1%左右。

但是,随着养牛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苜蓿草市场前景广阔。

市场需求方面,中国奶制品和肉制品消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奶制品消费增长较快。

2019年,中国奶制品市场规模达到1.4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4%。

与此同时,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加强,苜蓿草作为一种天然的土壤修复植物得到了重视。

在“三农”政策的支持下,苜蓿草种植产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总的来说,苜蓿草行业市场发展现状正处于快速扩张的阶段。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奶制品、肉制品消费的增长,苜蓿草市场前景广阔;在中国,苜蓿草作为养牛产业的重要配套植物,其种植和销售也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中国苜蓿草行业发展现状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发展趋势

中国苜蓿草行业发展现状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发展趋势

中国苜蓿草行业发展现状发展历程相关政策发展趋势1984年,中国农科院芜湖分院开始了苜蓿的引进和栽培试验工作。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苜蓿在中国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得到了验证,并逐渐被广泛种植。

苜蓿的种植面积从1985年的几百亩增加到现在的几千万亩。

相关政策为了促进中国苜蓿草行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

首先,中国政府对苜蓿草的引进和推广进行了资金支持。

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政府鼓励科研机构和农民参与苜蓿草的研究、种植和推广工作,并提供相应的补贴和奖励。

其次,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苜蓿草的宣传力度。

通过发挥媒体的作用,政府宣传苜蓿草的高营养价值和环境效益,提高农民的种植意识和兴趣。

再次,中国政府对苜蓿草的销售渠道进行了优化。

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合作社、农业企业等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苜蓿草的销售,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趋势首先,苜蓿草的种植面积将进一步扩大。

随着人们对养殖业的需求增加,苜蓿草的重要性将愈发凸显。

农民将会逐渐意识到苜蓿草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增大种植面积。

其次,苜蓿草的品种将进一步改良。

为了提高苜蓿草的产量和品质,中国农业科研机构将会继续进行品种改良工作,培育出更适应中国气候和土壤条件的苜蓿草品种。

再次,苜蓿草的加工和利用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增强,苜蓿草的加工技术将逐渐成熟。

苜蓿草将被广泛用于饲料加工、生物能源开发等领域,为中国农业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苜蓿草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研机构的不懈努力,为苜蓿草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们对苜蓿草的认识和需求的不断增加,相信中国苜蓿草行业将会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苜蓿育种方案

苜蓿育种方案

苜蓿育种方案概述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作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元素,是畜牧业中重要的饲料来源之一。

为了满足不同地区、不同需求的农业生产,苜蓿育种已经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就苜蓿的育种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现有的苜蓿育种技术,并对未来苜蓿育种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苜蓿育种技术现状传统育种方法传统的苜蓿育种方法主要是通过选择和培育优良的杂交品种来提高苜蓿的产量和品质。

这种方法主要依靠人工选育,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同时,这种方法容易受到环境和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进展缓慢,效果不尽如人意。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发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逐渐成为苜蓿育种的一种重要手段。

这种方法可以根据苜蓿的基因组进行分析,从中挑选出与产量、逆境抗性、营养价值等关键性状有关的基因,并通过人工培育成优秀品种。

这种方法可大大缩短育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同时也降低了环境因素对育种效果的影响。

苜蓿育种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遗传密码的育种方法随着基因编辑和 CRISPR 技术的发展,基于遗传密码的育种方法将成为苜蓿育种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精准地编辑苜蓿的基因序列,直接调整其基因密码和表达,从而实现苜蓿优良品种的快速筛选和育成。

向天然生态环境模拟的育种方法未来,在育种品种选择方面,越来越多的育种工作者会向天然生态环境模拟方向发展,以适应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条件。

该方法通过选择与自然环境中相似的条件,例如天气、土壤和灌溉等,来进行苜蓿的育种,从而达到模拟自然生态原理的目的。

总结苜蓿作为一种重要的牧草作物,育种技术的发展对畜牧业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介绍了苜蓿育种技术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和基于遗传密码的育种方法将成为未来苜蓿育种的两种重要手段。

同时,向天然生态环境模拟的育种方法也在逐步成熟,预计未来苜蓿育种领域的技术将会更加成熟和完善。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作者:来源:《农民科技培训》2009年第11期我国苜蓿产业的现状2003年,全国用于生产苜蓿商品草产品,并进入流通的苜蓿种植面积实际有50万亩左右,其中北京地区约5万亩,河北黄骅、沧州等地约有10万亩,山东约有5万亩,甘肃约有15万亩,宁夏约有5万亩,全国可生产苜蓿各类草产品(包括草捆、草块和颗粒)30万吨左右,是我国苜蓿发展的鼎盛时期,而当时的市场需求不足10万吨~20万吨,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

自从国家取消农区退耕还林的补贴和农业税,增加粮食补贴后,我国农区种植的苜蓿没有任何政府补贴,苜蓿的效益明显低于农作物,苜蓿种植面积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减少。

2006年,北京的苜蓿实际保苗面积不足1万亩,河北沧州地区不到3万亩,山东和天津更是廖廖无几,直接造成了这一产业区的龙头企业纷纷倒闭或停产,当地形成了一批游击队式的、小规模收购经纪人,无法稳定基地种植和保证产品质量。

内蒙古有5万亩基地,分布在通辽、赤峰、达拉特前旗和呼和浩特周边。

山西的商品草在市场上影响很小,几乎没有占有率。

辽宁的产品曾在阜新和法库有一定存量,但也没有规模发展。

甘肃和宁夏是目前主要的草业基地。

在2003年,甘肃省生产的商品苜蓿草产品约有15万吨,2008年只有5万~6万吨。

宁夏存量也不少,但是,用机械化生产收获的面积较小,只有2万亩左右,年生产苜蓿草产品不到2万吨;固原地区虽然苜蓿种植面积很大,但是,集中连片的较少,靠人工收割和打捆,完全是落后的生产方式,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农民的种植效益低下。

在陕西延安一带和陕西、河南黄河滩有一些面积种植,约3万亩,基本上被当地奶牛场消耗了,对全国市场的贡献也很小。

因此,当前对全国南北方奶牛养殖提供商品草的省份主要是甘肃、宁夏、河北和内蒙古,总供应量不足10万吨。

而中国奶业已全面认识了苜蓿草对提高奶牛产量和品质,提高奶牛体况,减少兽药投入的重要意义,全国需要苜蓿商品草50万吨以上。

2023年苜蓿种植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苜蓿种植行业市场前景分析

2023年苜蓿种植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随着人们对天然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苜蓿作为全球最早被发掘和利用的饲草之一,被广泛用于畜牧业、食品和药品等领域,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本文从全球苜蓿种植行业市场情况、我国苜蓿种植行业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该行业市场前景的广大投资者提供参考。

一、全球苜蓿种植行业市场情况1.行业规模:全球苜蓿种植面积每年以5%的速度递增,目前全球种植面积达到了663万公顷;2.主要生产国: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加拿大是全球苜蓿产量和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和地区;3.主要应用领域:畜牧业、食品和药品等领域是苜蓿的主要应用领域。

苜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营养成分,广泛用于肉牛、乳牛、绵羊和马等畜牧业的饲料中,不仅可以提高畜牧业产能,还可以提高畜肉品质和乳质;苜蓿还可以加工成蜂蜜、奶昔、糖果、面包等食品,以及花粉、提取物等药品。

二、我国苜蓿种植行业现状1.行业规模:我国苜蓿种植面积、产量和出口量逐年递增,目前我国苜蓿种植面积已超过70万公顷,年产量达到了200万吨,成为全球苜蓿生产国之一;2.主要种植区域:我国苜蓿主要种植在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等干旱草原地区,其中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主要的苜蓿种植产区,已经形成了内蒙古良种苜蓿种植基地;3.主要应用领域:我国苜蓿主要应用于畜牧业领域,作为肉牛、乳牛、绵羊和马等畜禽的饲料,可以提高畜牧业产能和品质。

三、我国苜蓿种植行业未来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将继续加强苜蓿种植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补贴苜蓿种植户,提高苜蓿技术服务水平等;2.技术升级:我国苜蓿种植行业将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和应用,培育新品种、提高育种效率、推广高产优质耐旱苜蓿种植技术等,加速行业发展;3.市场机遇:随着我国畜牧业发展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苜蓿产业的市场需求将不断扩大,为行业提供更大的市场机遇。

综上所述,苜蓿种植行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尤其是在我国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和政策支持的推动下,有望实现更快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杨青川,康俊梅,张铁军(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100193)摘要本文介绍了中国苜蓿育种的历史、现状,阐述了苜蓿育种的斱法和目前中国苜蓿育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苜蓿育种収展的斱向与目标。

关键词苜蓿育种紫花苜蓿是世界上广泛分布且享有盛誉的优良牧草,被称为“牧草之王”。

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种植、食用、饲用及药用的悠久历史。

主要产区在西北、华北、东北、江淮流域[1]。

紫花苜蓿为豆科牧草,不仅具有改良土壤,还可以增加优质蛋白质饲料,为发展畜牧业奠定物质基础,也是人类有益健康与保健的食用植物之一。

1 中国苜蓿育种历史与现状1.1 中国苜蓿的起源与传播苜蓿起源于小亚细亚、外高加索、伊朗和土库曼高地[1],随后从伊朗逐步传播到其它国家。

中国汉代旅行家,外交家,与卓越的探险家张骞于公元前138年与公元前119年奉诏两次出使西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走出国门,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汗血马,还引进了包括苜蓿在内的一些植物种子[2]。

有关苜蓿引种种植记载在我国古代《汉书•西域传》就出现记载:“蘮宾地平,温和,有苜蓿”[3]。

蘮宾是古西域国名,在今喀布尔河下游及克什米尔一带。

“大宛国,俗嗜酒,马嗜苜蓿”[3]。

武帝时得其马,汉使采苜蓿种归,“益种苜蓿离宫馆旁,极望焉”[3]。

大宛即位于今帕米尔西麓,锡尔河上、中游,当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

《史记•大宛列传》也记载:“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离宫别舍宫房尽种苜蓿”[4]。

这样苜蓿作为饲料引入了中国,最初在西安一带种植,以后逐渐扩大到陕西各地。

由于苜蓿具有很高的营养与饲用价值,广泛地被传播,如今在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主要产区在西北、华北、东北、江淮流域。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我国种植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

1.2 中国古代苜蓿选种思想来源中国古代至迟北魏,就形成了从选种、留种到建立种子田的一整套管理制度,并培育出了一批耐旱、耐水、免虫,以及矮杆、早熟、高产、味美的优良品种。

《齐民要术:收种》篇云:“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其别种种子,尝须加锄,先治而别埋还以所治蘘草蔽窖。

将种前二十许日,开出,水淘,即晒令燥,种之”[5]。

描述了对作物选中精耕细作,不能混杂,年年选,这与今天的混合选种法是相类的,反映了一种较高的认识水平。

当时已认识到了早熟、矮杆作物之优势。

《齐民要术:种谷》篇云:“早熟者,苗短而收多;晚熟者,苗长而收少”[5]。

这是十分卓越的见解。

人们已进一步认识到了物性与地域的关系,某些作物只宜于在某地生长和留种,而不宜于在另一地生长和留种。

在这些先进的选种思想指导下,选育出一批优良作物种子。

由于栽培利用,为人类需求服务目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选种思想和选种方法。

也对我国苜蓿的选育理论与选育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栽培利用苜蓿基本有三种方式,一是作为牲畜的饲料之用,二是作为一种重要的救荒植物,其叶、种子均为人所食用,且制作方法丰富。

三是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其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均可入药,对多种疾病有疗效。

随着利用苜蓿的栽培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对于苜蓿栽培方法在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有详细记载:“地宜良熟。

七月种之。

畦种水浇,一如韭法。

亦一剪一上粪,铁杷耧土令起,然后下水。

旱种者,重耧耩地,使垄深阔,窍瓠下子,批契曳之。

每至正月,烧去枯叶。

地液辄耕垄,以铁齿屚楱屚楱之,更以鲁斫斸其科土,则滋茂矣不尔,瘦矣。

一年三刈。

留子者,一刈则止。

春初既中生啖,为羹甚香。

长宜饲马,马尤嗜。

此物长生,种者一劳永逸。

都邑负郭,所宜种之。

崔寔曰:‘七月,八月,可种苜蓿’”[5]。

由于苜蓿的栽培利用目的,为人们选育苜蓿品种提供了选育的目标与方向,选育主要从苜蓿的高产、品质方面进行。

随着苜蓿应用扩大,选育的品种类型也在扩大。

1.3 中国苜蓿的选育1.3.1选育的数量20世纪40年代初, 我国少数学者进行过野生苜蓿的调查、搜集以及国外苜蓿品种的引种栽培试验。

现代意义苜蓿育种始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比较广泛,1986年全国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 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苜蓿品种选育、地方良种的整理、国外优良苜蓿品种的引进以及野生苜蓿的驯化工作。

1987-2010年,中国已经审定登记的苜蓿属的育成品种34个,野生栽培品种5个,地方品种19个。

远远低于美国每年大约50-70个的品种育种速度。

在34个育成品种中有21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10个杂花苜蓿(Medicago varia Martin)品种,3个是扁蓿豆与紫花苜蓿杂交种(Medicago sativa L.³Medicago ruthenica(L.)Sojak)[6-8]。

野生栽培品种中1个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种,1个天蓝苜蓿(Medicago lupulina L.)种。

各个品种见表1。

其中草原2号,中苜1号、2号,甘农3号、公农1号等推广面积相对较大,已在生产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表1 中国审定登记的国内苜蓿属品种品种类别品种名称育成品种渝苜1号紫花苜蓿、公农1号紫花苜蓿、公农2号紫花苜蓿、公农5号紫花苜蓿、甘农3号紫花苜蓿、甘农4号紫花苜蓿、甘农5号紫花苜蓿、甘农6号紫花苜蓿、图牧2号紫花苜蓿、新牧2号紫花苜蓿、中兰1号紫花苜蓿、中苜1号紫花苜蓿、中苜2号紫花苜蓿、中苜3号紫花苜蓿、中苜4号紫花苜蓿、中苜6号紫花苜蓿、龙牧801紫花苜蓿、龙牧803紫花苜蓿、龙牧806紫花苜蓿、龙牧808紫花苜蓿、草原1号杂花苜蓿、草原2号杂花苜蓿、草原3号杂花苜蓿、赤草1号杂花苜蓿、甘农1号杂花苜蓿、甘农2号杂花苜蓿、公农3号杂花苜蓿、图牧1号杂花苜蓿、新牧1号杂花苜蓿、新牧3号杂花苜蓿、新牧4号紫花苜蓿、中草3号紫花苜蓿、东苜1号紫花苜蓿野生栽培品种呼伦贝尔黄花苜蓿、陇东天蓝苜蓿、阿勒泰杂花苜蓿、清水紫花苜蓿、德钦紫花苜蓿地方品种楚雄南苜蓿、敖汉紫花苜蓿、保定紫花苜蓿、北疆紫花苜蓿、沧州紫花苜蓿、关中紫花苜蓿、河西紫花苜蓿、淮阴紫花苜蓿、晋南紫花苜蓿、陇东紫花苜蓿、陇中紫花苜蓿、内蒙准格尔紫花苜蓿、偏关紫花苜蓿、陕北紫花苜蓿、天水紫花苜蓿、无棣紫花苜蓿、新疆大叶紫花苜蓿、蔚县紫花苜蓿、肇东紫花苜蓿1.3.2选育的类型现有登记苜蓿品种中,选育的类型基本上包括抗寒、高产、耐盐、耐牧根蘖型、抗病等类型[6-7]。

在34个品种中,抗寒品种17个,占50%。

抗寒品种有育成草原1号、草原2号、龙牧801、龙牧803、龙牧806等。

据报道,草原1号、2号在冬季极端低温达~43‵的地区越冬率达90%以上,龙牧801、803在冬季少雪~35‵和有雪一45‵能安全越冬,气候不正常年份越冬率仍达78%~82%;高产品种11个品种,占32%,有中苜2号、公农1号等;耐盐品种2个,占5.9%,有中苜1号、中苜3号,中苜1号品种耐盐性较强,在含盐量0.3%的盐碱地上比一般栽培品种增产10%以上。

中苜3号在含盐0.18%-0.39%的盐碱地上,比中苜1号紫花苜蓿增产10%以上;耐牧根蘖型品种1个,如公农3号苜蓿。

该品种具大量水平根,根蘖株率达30%以上。

甘农2号杂花苜蓿,其开放传粉后代的根蘖株率在20%以上。

抗病品种2个,有中兰1号和新牧4号,抗霜霉病的中兰1号,品种高抗霜霉病,无病株率达95%一100%,中抗褐斑病,产草量比对照地方品种陇中苜蓿提高22.4%~39.9%[6-7];抗虫品种1个,有甘农5号是抗蚜虫与蓟马品种。

从以上综述可见,我国苜蓿现有的品种选育类型少,在抗除草剂等方面几乎是空白。

从选育的类型和数量上,远远满足不了我国市场需求。

1.3.3选育的效果人们对各品种做了大量的比较试验,对不同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产量进行了比较研究。

王志锋(2006)[9]在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分院试验地,连续3年对34份国内6个品种(公农1号、公农2号、龙牧801、龙牧803、肇东苜蓿、美国杂交熊1)及国外28个苜蓿品种的产量及质量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年总产草量最高的品种是公农1号。

于林青(2006)[10]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南郊实验场,对中国国家审定24苜蓿品种(公农2号、公农2号、中苜l号、河西、肇东、蔚县、草原2号、敖汉、润布勒、内蒙准格尔、北疆、无棣、甘农1号、甘农2号、关中、无棣、沧州、陇东、陇中、天水、陕北、新疆大叶、庆阳、定西)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公农2号、中苜l号、甘农1号、河西这4个品种的产量较高;草原2号、敖汉这两个苜蓿品种的产量最低,干草产量低于380公斤/亩。

杨青川(2004)[11]在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试验地,于2001~2003年,对来自国内3个国外14个紫花苜蓿品种:阿尔冈金、德国、Bland、敖汉、Vector、保定、中苜1号、SANDITI、Defy、wL232、金皇后、农宝、费纳尔、CW300、4RR、CW323、CW400进行了品比试验,对其产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苜1号、保定品种3年干草产量居于前2位;孙彦(2002)[12]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所试验地对8个苜蓿品种中苜1号、RS、秘鲁、保定、W323、W320、皇后、德国进行产量比较试验,RS与中苜1号在品种表现最优秀,北京地区表现出较好的产草量性能及适应性。

刘自学(2006)[13]在北京市朝阳区双桥农场克劳沃试验地对来自国内外46个品种进行产量,国内品种包括中苜1号,甘农3号,甘农1号,胧中苜蓿、敖汉、晋南、新疆大叶。

2 中国苜蓿育种方法中国苜蓿育种方法通常有选择育种、杂交育种、雄性不育系育种、生物技术辅助育种、航天育种等方法。

各种方法均有应用,应用较多的是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

2.1 选择育种选择育种就是选优去劣,从自然的或人工创造的群体中根据个体的表现型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符台育种目标的基因型,并使所选择的性状稳定地遗传下去,这是改良现有品种,育成新品种的重要手段。

有混合选择与轮回选择。

我国登记审定的品种如中苜1号、2号、3号、公农1号、2号、3号苜蓿,新牧1号、2号和3号,甘农2号苜蓿等品种,都是用选择育种的方法育成的[6-7]。

这种方法实用有效,易于掌握,目前仍然是苜蓿育种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2.2 杂交育种杂交育种(Hybridization)指不同种群、不同基因型个体间进行杂交,并在其杂种后代中通过选择而育成纯合品种的方法。

杂交可以使双亲的基因重新组合,形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为选择提供丰富的材料;基因重组可以将双亲控制不同性状的优良基因结合于一体,或将双亲中控制同一性状的不同微效基因积累起来,产生在各该性状上超过亲本的类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