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考试专用)

合集下载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二)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19·广东茂名一模)《逸周书》对于节气和物候的认识和记录已经成熟,如:“雨水之日,獭祭鱼,又五日,鸿雁来,又五日,草木萌动。

獭不祭鱼,国多盗贼,鸿雁不来,远人不服,草木不萌动,果蔬不熟。

”先秦时期的节气观念发展源于( ) A.适时耕种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B.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C.农业科技水平制约农业经营活动D.诸子百家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答案 A解析先秦时期节气观念发展的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的需要,故选A项。

先秦时期节气观念的发展体现了古代天文历法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是“源于”,排除B项;先秦时期农业科技水平低下,制约农业经营活动,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诸子百家不一定都强调时间的重要性,排除D项。

2.(2019·广东二模)先秦史籍和文物铭文在记载周公旦主政西周期间进行“东征”等大事时,多称周公为“王”,但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及其后的史籍中却记述为“周公代成王摄政”。

这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发展 B.儒家影响的扩大C.贵族政治的衰落 D.宗法制度的瓦解答案 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周公为成王之臣,先秦与西汉以来史料对周公称呼从王到公的变化,反映出西汉以来,史书记载注重君臣称呼之别,这是受儒家思想影响的表现,故选B项。

材料强调对周公称呼的变化,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贵族权力,排除C项;材料强调儒家思想影响下,注重君臣之别,体现不出宗法制的瓦解,排除D项。

3.(2019·河北唐山一中冲刺)下表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统计表。

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知识分子参政规模不断扩大B.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发展C.社会等级秩序日益走向瓦解D.理学正统地位渐趋确立答案 B解析从统计表看出,唐宋时期中央各级官办学校入学资格由官员子弟逐步放宽到庶人子弟,这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庶人子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因此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发展,故选B项。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六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练习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六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练习

专题跟踪检测(十六) 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前面有天书三十六行,皆是天罡星;背后也有天书七十二行,皆是地煞星,下面注着众义士的姓名”,面对何道士的解读,梁山众好汉目瞪口呆。

宋江言道:“鄙猥小吏,原来上应星魁,众多弟兄,也原来都是一会之人。

上天显应,合当聚义。

今已数足,上苍分定位数,为大小二等。

天罡、地煞星辰,都已分定次序,众头领各守其位,各休争执,不可逆了天言”。

众人皆道:“天地之意,物理数定,谁敢违拗?”——摘编自施耐庵《水浒传》材料二公元1620年9月,一批英国清教徒乘“五月花”号邮轮到达北美。

上岸前,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主要有:……我们在上帝面前共同立誓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

为了使上述目的能得到更好的实施、维护和发展,将来不时依此而制定颁布的被认为是对这个殖民地全体人民都最适合、最方便的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我们都保证遵守和服从。

——摘编自戴安娜·拉维奇《美国读本》分别概括两则材料中所蕴含的东西方政治理念,并加以说明。

(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第一小问,首先我们要抓住主线“东西方政治理念”,材料一中梁山好汉分为天罡星、地煞星,分定次序、各守其位,显示古代中国重身份等级的特点,材料二中“五月花号公约”结为的自治团体是通过清教徒共同立誓签约组建的,显示近代西方重契约精神。

第二小问,古代中国重身份等级,我们可以联系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的相关知识点来予以说明;近代西方重契约精神,我们可以联系启蒙运动的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相关知识点来说明。

答案:示例一:中国古代政治的核心理念是身份等级制度;西方近代政治则显现为一种契约制度。

梁山英雄以兄弟相称,但也有严格的尊卑之分,这说明中国古代受宗法观念、君主专制的影响,身份等级森严。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过程中,君权不断神化、强化,臣下则日趋奴仆化,以此维护统治。

《五月花号公约》以一份公共应遵守的契约形成“公民团体”。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五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练习

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模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五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练习

专题跟踪检测(十五) 全国卷25分大题突破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始终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

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

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

截至元末,与铜钱并行流通的先后还有黄金、布帛、纸钞和银两。

明初,流通中铜钱与“宝钞”并行,禁金银交易,但江南商贾“不论货物贵贱,均以银定价”。

嘉靖初,“钞久不行,钱大已壅”,朝廷遂“弛用银之禁”。

到万历九年(1581年),“一条鞭法”把丁役、土贡等归于田亩,“计亩征银”,白银发展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等材料二1933到1934年,美国在世界市场上大量收购白银,引起中国白银不断外流。

加上币制的紊乱,中国屡现金融恐慌……1935年,国民政府公布“币制改革”方案,规定:1935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所有税收和公私款项均用法币支付,禁止白银在国内流通;白银收归国有,作为外汇准备金,以稳定法币对外汇价。

——摘编自吴申元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朝至元朝货币发展演变的趋势,并分析明代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的原因。

(14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国民政府时期货币流通领域的突出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这一变化。

(11分)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一“商代流通中普遍使用海贝作货币”到“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开始流行”得知货币形态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演变;从材料一战国“形态各异的铜币……流行”到秦朝“以圆形方孔铜钱充当本位货币”得知货币形状由杂乱向统一演变;从材料一“汉武帝时,收回了郡国铸币权,正式确定了中央对钱币的铸造、发行和管理权”得知货币铸造权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演变;从材料一“唐高祖时,废轻重不一的古钱,此后铜钱钱文不书重量,而以‘通宝’相称”可以得知货币币文由文书重量向通宝演变。

素养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选择性考试)

素养一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选择性考试)

培养辩证思维,突出唯物史观 1.坚持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分析历史。 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是我们 认识历史的一把钥匙。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物质生产的活 动是人类社会所有活动中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活 动,物质生产活动的水平和具体形式决定了人们在生产过 程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因而也决定了上 层建筑中的政治统治形式、法律制度、哲学思想以及文化 艺术的状况,等等。如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使 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大变革,井田制、分封制、 宗法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 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 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 法论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 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 全面、客观的认识。
2.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 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 存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4)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名校课堂】获奖PPT-素养一唯物史 观—— 学科核 心理论 课件-高 考历史 二轮专 题复习 (选择 性考试 一唯物史 观—— 学科核 心理论 课件-高 考历史 二轮专 题复习 (选择 性考试 )推荐 (最新 版本) 推荐
素养一 唯物史观——学科核心理论
2.坚持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分析历史。 具体分析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 从历史上的社会存在解释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和社 会意识,“对每一特殊的历史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对 “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采取的“重 农抑商”政策是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这是因为战国时 期封建经济刚刚确立,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农业为人们 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为手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市场。 因此,相对商业活动来讲,着力发展农业生产,对于满足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学案【经典练习】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学案【经典练习】

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选修一模块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

选修三模块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联合国等内容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的内容也有涉及。

选修四模块的考查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为主,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世界史上的人物也有涉及。

(2)设问方式都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背景(原因)、特点、内容(措施)、影响(作用)、实质等,有的还要求比较异同或进行评价等。

(3)选考题多以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020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样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样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20年全国高考冲刺压轴卷(样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本卷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

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特点25.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

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

”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D.思想嬗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26.北宋丝织业逐渐形成江浙和四川两个中心,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

河南、河北、江西造瓷器大量运销国外。

苏皖地区金、银、铜、铁、铅煤的开采冶炼规模都相当大。

明州、泉州、广州造船业居世界首位。

这些现象表明宋代A.产业的区域分工较鲜明B.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C.朝贡贸易得到一定发展D.对外贸易成为经济的支柱27.顾炎武说:“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据此可知,顾炎武的思想A.受反君主专制民主思想的影响B.说明儒家思想受到严厉批判C.彻底改变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D.有利于探讨和解决现实问题28.左忠棠在给清政府的奏折中说:“自洋船准载北货,行销各口,北地货价腾贵。

【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

【新】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

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题思路]提炼信息,摆明观点→揭示本质,表明观点→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第一步:提炼信息,摆明观点。

如本题:“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即材料所涉及史实,就是鲁滨逊在遇险漂流到的海岛上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 全国新高考Ⅱ卷(含答案)

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卷 全国新高考Ⅱ卷(含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学业水平考试试卷(全国新高考Ⅱ卷)历史一、单选题1.西周初,为了在各地部署监察力量,由王族带领归顺的外族进驻各地,与土著长期混居。

此举( )A.加强了对新拓版图的控制B.改变了早期宗法制的核心C.实现了从诸侯争霸到皇权的统一D.延续了选举部落贤人为王的传统2.下图是从汉至明的服饰示意图,所体现的阶层特征表明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B.礼制对中国服饰的深远影响C.男耕女织小农经济的历史变迁D.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3.下表唐诗(摘录)诗人诗句出处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全唐诗》杜甫“渔人漾舟脤(沉)大网,截江一拥数百婷。

”刘禹锡“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由上表可见(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4.《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北宋都城汴京的一景:“亦同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

其杀猪羊作坊,每人担猪羊及车子上市,动即百数。

”此景的出现,表明( )A.经济重心开始南移B.宽松环境利于商业繁荣C.官营手工业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已经改变5.《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

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A.主张废除宰相制B.倡导无为而治C.倾向于限制君权D.反对王位世袭6.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

下图寓意(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7.有一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曾出现过一系列努力,旨在改造政权到某一程度,使之一方面得以顺利参加近代世界的种种活动,另一方面又无须彻底改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体现这些观念的制度。

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洋务运动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遇了瘟疫,《大公报》给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2卷试题及答案(Word清晰版)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2卷试题及答案(Word清晰版)

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2卷试题及答案(Word清晰版)24.据史书记载,角抵(摔跤)“盖杂技乐也,巴俞(渝)戏、鱼龙蔓延(百戏节目)之属也”。

秦二世曾在宫中欣赏。

汉武帝在长安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角抵表演,长安百姓“三百里内皆观”,他也曾用角抵表演欢迎来长安的西域人。

据此可知,当时角抵A.促进了川剧艺术的发展B.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C.推动了丝路文化的交流D.源于民间的劳作技能25.敦煌莫高窟61号洞中的唐代壁画“五台山图”中有一座“大佛光之寺”,梁思成、林徽因按图索骥,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其实物——佛光寺。

这一事例说明此类壁画A.创作源于艺术想象B.能完整还原历史真实C.可与文化遗存互证D.价值来自学者的发掘26.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

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27.明代官营手工业实行工匠制度,生产官府所需物质。

明中叶后,官府往往直接向匠户征收银两而不征用其生产的产品。

次现象持续增多。

这反映了A.白银已取代其他货币B.雇佣劳动成为主要用工方式C.民营手工业发展受挫D.官营手工业的地位遭到削弱28.1894—1914年,外国在华企业投资总额有所增加,各行业占比例如图9所示。

据图9可知,当时A.明运输业成为列强扩大权益的重要途径B.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逆差转向了顺差C.国际资本垄断日益趋于缓和D.民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29.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告全党党员书指出“国民党中央驱逐军队中的共产党党员,我们的党不得不秘密起来……这所谓国民政府是什么?他从革命的政权机关变成了资产阶级之反动的执行机关,变成了军阀的工具。

”由此,中国共产党A.阐明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性B.明确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方针C.批判“左”倾错误的危害性D.动员工农红军进行战略性的转移30.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表1 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31.1978年底,中央工作会议上印发了《战后日本、西德、法国经济是怎样迅速发展起来的》以及新加坡、韩国等经济发展情况的材料,主要是为了讨论A.增强国营企业活力B.积极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C.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调整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32.有学者认为:“在政体形式这个关键问题上,只有完全的一致,或者多数派强大到近乎全体一致的程度,即使那些不完全赞同的人也必须尊重这种政体,才能让政治激情不至于造成流血,同时让国家所有权威部门受到人们充分而自如地平和批评。

2019-2020年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 含答案

试卷类型:A 2019-2020年高三第二轮复习质量检测文综历史含答案历史试题xx.4本试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3页,满分24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纸规定的地方。

第1卷(必做,共100分)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

2.第1卷共25小题,每小题4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9.西方汉学家称中国古代某历史人物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这位历史人物思想主张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10.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这样划分依据的角度是A.社会经济形态B.地方行政组织C.专制集权的程度D.生产力的发展阶段11.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

”他所指的朝代是A.汉朝C.唐朝C.宋朝D.明朝12.《中国古代职官》中总结到:两宋时期50%以上的进士出身平民,明清时43%的进士出身贫寒家庭,这反映了科举制度A.促使部分社会阶层变动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观念C.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3.以下是某同学整理的“明清时期翻泽西学书籍简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这A.从侧重科技到侧重人文B.从持续高涨到趋于停滞C.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追求D.从全盘西化到中西结合14.下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A.南京临时政府的民主政治建设B.抗日战争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C.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主建设D.新中国的民主政治构建15.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

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

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题思路]提炼信息,摆明观点→揭示本质,表明观点→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第一步:提炼信息,摆明观点。

如本题:“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即材料所涉及史实,就是鲁滨逊在遇险漂流到的海岛上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鸭题突破学案word格式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鸭题突破学案word格式

专题二十全国卷15分选考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三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选修一模块以考查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为主,尤其侧重于考查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改革。

选修三模块以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关的联合国等内容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局部战争的内容也有涉及。

选修四模块的考查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为主,其次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历史人物,世界史上的人物也有涉及。

(2)设问方式都是两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背景(原因)、特点、内容(措施)、影响(作用)、实质等,有的还要求比较异同或进行评价等。

(3)选考题多以当前社会热点隐性切入,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提出新的问题。

二、《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7·新课标全国Ⅰ卷,4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

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

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

2020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真题考点分布汇总

2020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真题考点分布汇总

2020年全国卷历史高考真题考点分布汇总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高考质量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各个维度,关键是要抓住重点、以点带面、全面突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备考策略务必精准高三备考的不同阶段,目标和任务各不相同,就像打仗一样,攻克不同的山头有不同的打法,只有抓住要领,才能打赢主动仗。

一是细化“作战地图”。

从现在到一模考试前,主要任务是过课本、串教材,把基础知识再夯实,为专题复习奠定坚实基础。

各学科组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新课标、《中国考试评价体系及说明》和近三年高考原题,把高考考点和试题变化点做成“作战地图”,平时考试、练习要对照“作战地图”进行选题,并在“作战地图”上一一标注,确保考点训练无死角、考点覆盖无遗漏。

二是组织集体攻坚。

发挥学科组集体备考的优势,学科组内任务分解、责任到人,每次考试变式训练的预测由组长把关。

学科组坚持“一课一研”、“一考一研”,新老教师步调一致,节奏有序,充分发挥分工协作的集体教研智慧。

三是找准学科增分点。

认真研究本省、本市、本校近年来的高考数据,细化到每一个知识点的得失分情况,找准突破点和增分点,有目的进行专项训练和突破提升。

英语的阅读理解和小作文、语文的古文分析和作文、理科的做题速度、文科的答题思路等,都要制定详细的训练方案和突破的方法策略,在实践中调整提升,打破制约瓶颈,找到质量提升的突破口。

二、课堂教学务必高效。

课堂是教育教学是主阵地。

高三年级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更要切实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

历史●全国Ⅱ卷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历史●全国Ⅱ卷丨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加油!有志者事竟成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1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部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word格式

通用版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五突破大题高分瓶颈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学案word格式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命题规律分析(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

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题思路]提炼信息,摆明观点→揭示本质,表明观点→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第一步:提炼信息,摆明观点。

如本题:“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即材料所涉及史实,就是鲁滨逊在遇险漂流到的海岛上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九全国卷12分大题突破一、考情分析1.全国卷近五年考题统计2015·课标Ⅰ经济科技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认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12分)2015·课标Ⅱ政治经济我国节假日的变化表2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12分)2014·课标Ⅰ政治对1960年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目录的修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

(12分)2014·课标Ⅱ政治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12分)2.命题规律分析(1)三个模块均有命题,很少进行跨模块命题。

政治、经济模块命题较多,文化模块命题较少。

(2)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近代史部分命题较多,世界古代史部分至今尚未命题。

(3)设问方式一般是一问,能力要求是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尤其是突出考查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题要求往往是要求考生概括材料和所学知识对材料已有观点或根据材料提出新观点,新角度进行说明、论证或评价。

(5)试题本身具有开放性,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解题方法思路典例(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出版于1719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世界近代早期的重大历史现象。

小说梗概如下:鲁滨逊出生于英国一个生活富裕的商人家庭,渴望航海冒险。

他在巴西开办了种植园,看到当地缺少劳动力,转而去非洲贩卖黑奴。

在一次航海途中,鲁滨逊遇险漂流到一座荒岛上。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制造工具,种植谷物,驯养动物,经过十多年,生活居然“过得很富裕”。

宗教信仰是支撑鲁滨逊的重要力量,且是“在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教导下,通过自己阅读《圣经》无师自通的”。

后来,鲁滨逊救出一个濒临被杀的“野人”,岛上居民也有所增加,整个小岛都是他的个人财产,鲁滨逊获救回国后,还去“视察”过他的领地。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题思路]提炼信息,摆明观点→揭示本质,表明观点→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第一步:提炼信息,摆明观点。

如本题:“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即材料所涉及史实,就是鲁滨逊在遇险漂流到的海岛上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第二步:揭示本质,表明观点。

如本题:“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即材料信息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或历史史实。

指出第一步所提取情节实际上是反映了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第三步:史论结合,客观评价。

如本题:“评价该历史现象”,即要求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和理解历史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认识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答案评分标准示例:情节:鲁滨逊遇险漂流到海岛上,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早期的西欧殖民扩张。

概述和评价:近代西方殖民扩张始于新航路开辟,在亚非拉地区依靠武力等方式强占殖民地,掠夺财富,进行移民,开展贸易。

殖民扩张掠夺的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资本主义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给遭受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灾难,客观上带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三、模拟练(2018·成都市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对于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趋势,学术界形成了不同的看法。

一些学者提出“中心—边缘”论,认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在贸易上不平等,技术进步、高效的生产活动,以及生产的创新等也逐渐向中心汇集,这些优势的汇集不断强化了中心国家地位。

有人还指出,中心国家存在着对创新的不懈动力,通过创新,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

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是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网络。

随着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力量的此消彼长,新兴国家层出不穷,许多原在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半边缘位置的国家,部分半边缘位置的国家成为中心位置的国家,一旦形成多个中心,则新的中心又会涌现出来。

——据张康之、张桐《在“中心—边缘”结构中重新看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心—边缘”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答案评分标准(观点,表态,阐述,小结)示例1观点:中心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断强化。

这一观点有其合理性。

阐述:新航路开辟以来,尤其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

亚非拉多数国家沦为欧美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国际市场、原料产地、劳动力供应地和资本输出场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的确立,美国等发达国家继续主导经济全球化,造成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

可见,该观点是从整体上来认识全球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示例2观点:中心国家并非全然不变。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阐述:由于率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殖民扩张道路,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早一批殖民霸权国家,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原先处于边缘地区的荷、英、法等国迅速崛起,西、葡两国丧失了中心地位;由于英国率先开始并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确立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中心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美国等后起国家的崛起,英国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打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20世纪末,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迅速崛起,逐步改变着西方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

可见,该观点是从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大国的兴衰)的角度来认识世界历史进程,由于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客观规律,新兴国家的崛起必然冲击中心国家,后者的优势地位难以永保。

(考生围绕材料,提出新的观点并予以合理论证,同等给分)1.(2018·太原模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晚清时期有代表性的专利案例批准年份企业名称专利内容批准者1882 上海织布局十年专利光绪皇帝1884 华盛纺织厂十年专利李鸿章1891 天津自来火公司在直隶省境内享受制造火柴之专利权十五年北洋大臣1893 重庆聚昌火柴厂在重庆、川东地区专利经营二十五年川东道1895 张裕酿酒有限公司凡奉天、直隶、山东三省地方,无论华洋商民,不准在十五年内,另有他人仿造,以免掺夺。

直隶总督1897 汉口燮昌火柴公司先获准在湖北境内专利十湖广总督——整理自徐海燕《中国近现代专利制度研究(1859~1949)》从材料中提取一条或一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12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晚清专利制度侧重于商业垄断权。

阐述:随着民族工业的兴起,市场竞争激烈;再加上西方专利制度的引入,官督商办的企业率先申请专利。

但由于受传统经济政策的影响以保护企业垄断经营权为主。

这一做法,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初期,对于集中资本、防止国内过度竞争与外商排挤、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对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但变相的专卖与垄断经营,不利于市场公平竞争,又阻碍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和晚清社会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

(若从其他角度答亦可。

如获得专利的行业涉及纺织、火柴、矿业、机器工业、航运等重要领域;专利申请涉及地域广;专利审批地方色彩或人治色彩强烈等。

)解析小论文的写作,据材料拟定论题即观点,阐述的基本思路是这一时期专利制度的实施有利有弊,在论述中要以相关的史实来说明,注意条理清晰。

2.(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研改共同体联考)(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00年前施本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世间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有生命的,都有生老病死,西方文化也不例外,所以他只是断言“西方终将没落”,施本格勒抛弃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历史观,他认为每个文明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不认为西方文化具有比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埃及文化、阿拉伯文化、墨西哥文化等更优越的地位”,这种较为平等、多元的历史观被他喻为“历史领域的哥白尼发现”。

唯一的问题是,在施本格勒写书时看上去早已“没落”成为定局的中华文明,居然奇迹般重新振兴,而且隐然已有再度如日中天之势。

在施本格勒看来,所有文明都有生老病死,概莫能外,但中华文明已经持续了五千年,这一点毕竟是所有其他文明都未曾做到的,面对这一文化特例,或文明异数,施本格勒若泉下有知,会不会重新建构他的理论框架?——摘编自江晓原《重读〈西方的没落〉》充分提取材料信息,从文明的角度提出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论证。

(12分)(要求:可以选择一种或多种政治模式与文化现象,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示例:观点:文明的再造与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

论证:历史证明,东西方文明的复兴都是文明再造的结果。

一种文明能否通过再造而复兴,取决于其自我更新活力和适应客观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

西方文明在中世纪后半期复兴、在近代崛起并在世界占据主导性地位,是彻底摆脱了欧洲古典文明束缚后诞生的新文明。

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激烈碰撞过程中,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全面再造的结果。

阿拉伯文明则在近东文化和欧洲文化的交融中再造并崛起,对中世纪前半期世界文明的发展发挥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也是文明再造的过程。

1840年至今,中华文明亦一直处于打破旧束缚、持续再造的过程中。

东西方文明兴衰的规律表明:文明复兴的过程必然是文明再造的过程,文明唯有再造,方可复兴。

文明的再造,是对传统文明扬弃更新的过程,既包含对传统文明优秀成分的继承和升华,又须摆脱传统文明糟粕成分的禁锢和束缚;既要保持自身文化的营养,又须汲取外来文化的活力。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和力度继续中华文明的再造,从东西方文明的兴衰规律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言之有理即可)(此示例仅供参考,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确定选题角度,文明的衰落、复兴等,并根据选题角度拟出相应论题,如中国文明复兴的原因、西方文明衰落的隐患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