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护理心理学重点 (1)
护理心理学重点: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科学。
研究任务:(1)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
(2)研究各种疾病的病人心理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和特殊的心理表现。
(3)研究和应用心理评估的理论和技术。
(4)研究心理护理方法和技术。
(5)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内容和方法。
(6)研究护士心理品质及其培养。
(1)构造主义:奠基人为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2)功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
代表人物有杜威和安吉尔等人。
主张研究意识。
(3)行为主义: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应用试验方法。
(4)格塔式心理学: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主张整体,但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5)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维也纳精神病院医生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等。
意识、前意识、前意识。
(6)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
主张心理学必须说明人的本质,研究人的尊严、价值、创造力和自我实现。
3.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注意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人格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特征: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6.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以后的再现(再认、回忆)的心理过程。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按记忆时间,可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0.25~2s)、短时记忆(5s~2min)和长时记忆(1min以上到终生)。
、保持、再现(再认: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
)度、事迹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
8.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临床心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临床⼼理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章⼀、选择1、作为科学⼼理学的⼀个分⽀学科,临床⼼理学开端于()A20世纪中叶 B19世界中叶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2、中国临床和⼼理咨询师的培养分为两种⽔平,这两种⽔平是()A学⼠和硕⼠B学⼠和博⼠C专科和本科D硕⼠和博⼠⼆、判断1、⼼理治疗的近代史起源于的⼼理分析(×)2、⼀般认为,现代的⼼理测验是从19世纪开始的(√)三、填空1、作为临床⼼理学的三⼤基础学科是、、。
2、年,witmer在宾⼣法尼亚⼤学创办了世界上第⼀间⼼理诊所,并⾸先应⽤临床⼼理学这个术语,标志着临床⼼理学学科的正式诞⽣。
四、名词解释1、临床⼼理学2、⼼理师3、⾏为医学三、基础⼼理学科、⽣物学科、社会科学;1896四、1、临床⼼理学被看作即提供⼼理学知识,也运⽤这些知识去理解和促进个体或群体的⼼理健康、⾝体健康和社会适应的⼼理学分⽀学科之⼀,它更加偏重于个体和群体的⼼理问题的科学研究和严重⼼理障碍的治疗。
2、⼼⾥师指系统学习过临床或咨询⼼理学的专业知识、接受过系统的⼼理治疗与咨询专业技能的培训和实践督导,正在从事⼼理咨询和⼼理治疗⼯作,且达到本标准关于⼼理师的有关注册条件要求,并在中国⼼理学会有效注册的专业⼈⼠。
3、⾏为医学是涉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为科学同⽣物医学知识和技术的开发与整合,以及将这些被整合了的知识和技术⽤于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章⼀、选择1、就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A准实验研究⾼于前实验研究,⽽真实验研究⼜⾼于准实验研究B前实验研究⾼于准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于真实验研究C准实验研究⾼于前实验研究,⽽前实验研究⼜⾼于真实验研究D前实验研究⾼于准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于真实验研究2、下⾯⼏项中哪⼀项不属于临床⼼理学的研究⽬的()A检验变量之间关系B对⾏为进⾏描述C估计总体参数D探讨⼼理咨询技巧⼆、判断1、流⾏病学研究从群体的⾓度探寻疾病和健康现象,探索从健康变为疾病的影响因素和同疾病转归有关的因素(√)2、在临床⼼理学实验研究中,⼤多数研究者采⽤准实验设计(×)3、实验法最适⽤来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4、在临床⼼理学研究中,训练有素的研究者可以直接观察到在受试者内⼼的⼼理活动(×)三、填空1、研究设计的四种基本形式是、、和。
医学心理学——心理应激
二、应激的概念模型
医学心理学(第7版)
应激源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1. 躯体性应激源 对人的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刺激物,如过高过低的温度、强烈的噪声、酸碱刺激、不良食物、微生物等。2. 心理性应激源 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主要指冲突、挫折和各种原因导致的自尊感降低。
2. 应激生理中介相关成分
二、应激的生理中介
(一)应激系统
医学心理学(第7版)
(5)性腺轴:应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活,来自这个轴系的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对性腺轴的功能产生影响,可导致促性腺激素释放的减少,繁殖能力受损。(6)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应激时肾脏可分泌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使血压升高,通过肾脏排泄水、钠减少。(7)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细胞和免疫分子。免疫系统对不同应激的反应有所差别,如当暴露于不可控制的应激刺激时,一开始使人体免疫功能抑制,对疾病的易感性提高,而随后可能反应为免疫功能增强或紊乱。应激使大脑小胶质细胞激活致炎症状态,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一)生活事件的量化研究
二、应激源的研究
医学心理学(第7版)
1. 国外有研究显示,伴有心理上丧失感的生活事件,例如配偶的死亡,对健康的危害最大。有人对配偶死亡的903名男性作了6年的追踪研究发现,居丧第一年对健康的影响最大,其死亡率为对照组的12倍。2. 国内的研究发现,对疾病影响较大的生活事件是:①在较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伴随不愉快的情绪;②工作中或家族中人际关系不协调;③亲人的意外死亡或者突然的意外事故。
点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一、对象 2009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安徽师范大学 大学生400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54份(大一 108人,大二84人,大三62人,大四100人,城镇156人,农村 198人),其中男生106人,女生248人,年龄17—24岁,平均年 龄为(20.37±1.07)岁。
租归N方靶程徽,总模分型上对,确神定经控质制、感受的惩解罚释、率外为倾3性3.和6其%他(R因2=素0.进3入36回);归
方程,模型对心理安全感总分的解释率为36.1%(R2=0.361)。 结果显示:仅在人际安全感维度上,第二步中乘积项UX
和wx的回归系数显著(t=一2.189,一2.268),所以外倾性 (U)和神经质(W)在负性生活事件和人际安全感之间的调节 效应显著;其他维度上,因为第二步中乘积项UX和wx的回归系 数均不显著,所以人格(外倾性和神经质)的调节效应均不显著。
·1 130·
生堡盈左医堂皇照叠堂盘壶!Q塑生12旦筮!!鲞筮!兰期垡!也』曼!!型丛鲤鱼曼鲤!墅:旦竺!巴竖!!Q塑:Y!!:!§:盟!:!!
·卫生预防·
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研究
汪海彬张俊杰姚本先
安全感足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 康标准巾第一条就是个体要“有充分的安全感”…。所谓心理 安伞感是指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 以及个体在应对处置时的有力、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 町控制感。2 J。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负性牛活事件是影响心理 健康的重要因素t3-41,Suls∞j认为神经质的人格更容易将事件 评价为廊激性的,应激反应更强烈,产生更多的负性情绪,而具 有友善性和责任心人格的人对健康可能采取更积极的有意识 的态度。纵观以往关于心理安全感的研究一’7J,财大学生负性 生活事件、人格和心理安全感i者关系的研究却未见报告,本 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人格对心理安全感的影 响,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理论参考。
2024医学心理学重点常见的情绪性应激反应
的情绪性应激反应contents •情绪性应激反应概述•焦虑情绪应激反应•抑郁情绪应激反应•愤怒情绪应激反应•恐惧情绪应激反应•综合干预策略与实践目录情绪性应激反应概述定义与特点定义特点发生原因及机制原因机制应激源作用于个体后,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调节,引起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包括情绪性应激反应。
影响因素分析01020304人格特征社会支持应对方式既往经历临床表现与分类临床表现分类焦虑情绪应激反应焦虑定义及表现形式定义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
表现形式精神上表现为紧张、不安、提心吊胆、害怕、忧虑等;躯体上表现为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颤抖、面色潮红等。
焦虑产生原因分析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生活事件等。
如自卑、过于追求完美、性格内向等。
如疾病、药物使用不当等。
如认知偏差、情绪调节能力不足等。
环境因素个性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影响生理影响行为影响社会功能影响焦虑对身心健康影响缓解焦虑方法探讨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药物治疗抑郁情绪应激反应抑郁定义及表现形式定义表现形式抑郁产生原因分析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抑郁对身心健康影响身体健康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增加患病风险;影响睡眠质量,导致精神萎靡。
心理健康降低自尊和自信心,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念头和行为。
使用抗抑郁药物,如SSRI 类药物等,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支持自我调节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等,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家庭、朋友的支持和理解,参加社交活动等,有助于缓解抑郁情绪。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保持规律作息和健康饮食;积极面对生活挑战,保持乐观态度。
缓解抑郁方法探讨愤怒情绪应激反应愤怒定义及表现形式愤怒定义表现形式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030201愤怒产生原因分析愤怒对身心健康影响心理影响生理影响行为影响缓解愤怒方法探讨认知重构情绪调节社会支持专业治疗恐惧情绪应激反应恐惧定义及表现形式定义表现形式心理学因素个体的认知评价、过往经历、性格特点等心理因素也可导致恐惧情绪的产生。
人格心理学(二)2024
人格心理学(二)引言概述: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学科,它探索了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并揭示了人格与个体行为、情绪以及其他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人格心理学的相关内容,重点包括个体差异、人格理论、人格评估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一、个体差异1. 遗传因素对个体差异的贡献2. 环境因素对个体差异的影响3. 文化因素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 年龄对个体差异的影响5. 性别对个体差异的影响二、人格理论1. 特质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基本特质模型的提出- 五大人格特质的研究及其意义- 个体差异与人格特质的关系2. 动机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弗洛伊德的精神动力学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自我决定理论对人格发展的影响3. 自我概念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卡尔·罗杰斯的自我概念理论- 自尊对人格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对人格发展的作用4. 行为主义理论对人格的解释- 奖励和惩罚对人格塑造的影响- 社会学习理论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对人格变化和调整的观点5. 文化心理学对人格的解释- 文化对价值观念与个体差异的影响- 文化对情绪表达与人格类型的塑造- 跨文化研究对人格理论的挑战三、人格评估1. 个案分析法- 临床访谈的重要性和技巧- 心理测验在个案分析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的局限性和优势2. 问卷调查法- 标准化问卷的设计和使用- 主观性评估在问卷调查中的问题- 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3. 行为观察法- 自然观察与结构化观察的区别- 行为观察的样本选择与观察技巧- 行为观察的主要限制与改进4. 实验研究法- 实验设计与人格研究的关系- 实验条件对个体行为与人格的影响- 实验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5. 脑成像技术在人格评估中的应用- 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与优势- 结构磁共振成像与脑区功能的关系- 脑成像技术在人格与心理问题诊断中的局限性四、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 教育领域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个体差异对学习与教学的影响- 人格评估在教育干预中的作用- 人格发展与学业成就的关系2. 职业发展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职业性格测评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职业导向与个人发展的匹配度- 增强工作满意度的人格发展策略3. 临床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评估在诊断精神障碍中的意义- 个体差异对治疗计划和干预方案的影响- 人格发展与心理治疗的关联4. 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测试在招聘与选拔中的应用- 领导者个性与组织氛围的塑造- 团队合作与成员个体差异的关系5. 健康心理学中的人格心理学应用- 人格特质对应对压力和养生行为的影响- 个人倾向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人格干预在健康促进中的作用总结:通过对个体差异、人格理论、人格评估以及人格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概述与阐述,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并且对人格心理学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有更深入的认识。
性格与身心疾病的关系
医学心理学论文论性格与心身疾病的关系姓名:***班级:11级E本7学号:**********性格与心身疾病的关系摘要:个性特征决定人对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价,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影响适应和应付,决定情绪反应的形式,这一切与身心疾病密切相关。
应激反应、适应应付、情绪等对生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影响各种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身心疾病性格应激反应情绪 A型性格 B型性格 C型性格 D型性格 E型性格正文:一、性格与与心身疾病的联系性格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它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本质属性的独特结合,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性格是个体中鲜明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也是人格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本质属性,具有核心意义。
国内外的研究证实,性格与某些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公认的心理疾病的发病基础。
心身疾病是指以躯体症状为主,心理社会因素与个性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心理行为治疗的作用非常显著的一类疾病。
个性特征决定人对应激源的认知与评价,与应激反应的形成和程度有关,影响适应和应付,决定情绪反应的形式,这一切与身心疾病密切相关。
应激反应对人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心理影响。
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成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应激反应过后,亚适应和不适应这两种结果会对生理产生不良的变化,影响健康。
情绪心身疾病的发病基础,从身心疾病的病因学来看,心理社会因素对机体的影响主要是以情绪反应为中介实现的。
而个性影响着紧张刺激对人体的作用意义,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压力,决定不同的情绪反应,表现为情绪的强度、情绪的稳定性、情绪的倾向性、情绪的持久性等方面的差异而不同的情绪反应又作为中介因素导致不同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中介,从而产生不同的心身疾病。
二、性格类型与心身疾病A型性格:易患冠心病、高血压,也与中风、脑血管疾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相关。
心理应激
社会支持的功能
主要的功能便在于其对于我们身心健康的增进和维
护。 首先,它可能在压力事件与主观评价之间发生作用, 如果个体受到较好的社会支持,那么他将低估压力 情境的伤害性,通过提高认知应付技能,减少对压 力事件严重性的评价。 其次,社会支持能在压力的主观体验与疾病的发生 之间起到缓解或缓冲的作用。
包括:
癌症
压力引起神经紧张和肌张力增强,肌肉疼痛、僵硬。
头疼也是与压力有关的症状。
压力使中枢神经兴奋性增强,
生物节律被打乱,失眠、多梦、 早醒……
2、心理反应
应激 警觉性增高 敏感度增高 注意高度集中 反应过敏, 注意范围狭窄
认知能力
结果
应激
情绪
焦虑:担心会发生不好的结果 恐惧:面对危险而感到害怕,试图逃避 抑郁:因无法应对困境或严重后果而产 生无助和无望感 愤怒:由于目标受阻、自尊心受到打击 而引起
文化性应激源主要源于社 会文化环境的改变,如语 言、风俗、信仰、社会价 值观念的变化等。
三、应激的中介变量
也指影响应激
的因素。
三、应激的中介变量 (影响因素)
(一)应激源本身的性质
强度 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 (二)个人的因素 认知评价 人格特征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一)应激源的强度
应 激 事 件 的 可 预 见 性 和 可 控 制 性
1、认知评价
定义
指个体对遇到的应激源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 害情况作出估计。
是应激作用过程的关键性中介因素。
初评
是否有 关
次评
是否构 成威胁
再评价
是否有应对的 能力和足够资 源
应激源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
临床心理学14--应激心理第四章应激心理学现代社会变迁越来越快,人们面对知识爆炸及价值观念改变,每日要不断地接受各种信息,其中也包括许多前所未有的负性的或紧张的信息,导致心理压力很大,由此而产生的心理应激反应也越来越多。
据统计,在工业化国家,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与应激反应有关的心身障碍。
因此,应激心理是临床心理学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
第-节应激的概述一、应激的概念应激是机体遭受各种有害因素侵袭时所发生的心理及生理的变化。
应激不是刺激,而是由各种刺激作用于机体所导致的一种反应,是一种心理生理的紧张状态,有人将其形象地描述为战斗状态。
也就是说,应激是个体面临或察觉(认知、评价)到环境(应激源)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作出适应或应对的过程。
近年来,对于应激的研究不仅仅只关注于其生理反应,而且已经扩大到应激对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
二、应激理论及其研究发展过程(一)从生理学观点看应激理论1、贝尔纳德的适应研究。
19世纪中期,贝尔纳德致力于身体恒常性功能的研究。
他研究所有生物共同的特征,他发现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独立的生物体都会采取最适当的方法维持生命,并控制内部环境使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比如,人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而血液中的组成成分却保持恒定不变。
虽然气温变化,但人的体温大致上保持恒温,生物生存的环境虽有变化,而体液中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仍然维持在一定状态中,等等。
贝尔纳德认为这些现象都是生理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2、坎侬应激研究。
20世纪初(1914),美国哈佛大学生理学家坎侬最早提出了"应激"这一名词,他研究人类和动物对危险事件的反应,提出"应急"理论时使用过"重大情绪应激"及"瞬时应激"的概念。
坎侬提出体内平衡的概念,意思是指生物体在一定范围内具有保持内部环境稳定的能力,此能力与植物神经系统有关。
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使全身机能紧张的是交感神经,缓和全身机能使之"休息"的是副交感神经,二者保持协调以维持机体的稳定性,这就是体内平衡概念。
心理应激详解
二、应激的意义
(二)消极意义
1、强烈而突然的应激造成有机体唤醒不足,使 心身功能和社会活动迅速出现障碍或崩溃。 2、持久的慢性应激使人长期紧张,个体的心理 和生理抵抗力均会耗竭,导致疾病。 3、多次未转向良好适应的应激,破坏适应力, 造成原来的社会心理活动和心理适应能力下降, 甚至遇到新的轻微的应激时出现退缩反应和过度 反应,或对强烈的刺激出现“无反应”。
泛应用于许多学科领域,如生理学、社会学等。
个体“觉察”到环境刺激对生理、心理和社会 系统过重负担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 是适应或适应不良的。
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迁 居等)。
2.应激是一种反应(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的应答反应) 3.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输入、中介、反应、 应对) 4.应激是机体对内在和外在环境变化的应对过程。
刺激与反应
一台电热器向被试体表持续吹拂一股热风,局部立 即有微血管扩张,皮肤潮红出汗的反应。
①在寒冬作试验:符合机体需要,可引起愉快情绪的心理反应; ②在酷暑作试验:不符合机体需要,可引起厌恶的情绪反应; ③实验时告诉被试热风中有强烈杀伤作用的X射线,可引起强烈
的惊恐情绪反应。
应激的意义
(一)积极意义
例:武松打虎
警觉期
抵抗期
衰竭期
三个阶段是一个连续过程
上述三个阶段并不一定都依次出现
多数应激只引起第一、第二期的变化, 只有少数严重的应激反应才进入第三期。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医学心理学考试重点: 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今天整理关于心理应激的影响因素。
心理应激是指来自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各种事件, 被大脑皮层接受, 在认知、人格特征等因素的作用下, 大脑将刺激信号加以转换成为抽象观念, 并进行加工、处理、储存, 再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各种疾病。
一、认知评价:对事件全部的认识过程, 在心理应激的发生和强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三步认知评价模式包括:1.初步评价评价自己是否受到威胁;在应激事件发生后判断自己是否会因此受到相关的刺激和威胁。
2.次级评价评价和选择应对方式;经过初步评价之后, 发现自己受到威胁之后, 进行应对, 主要是针对应激事件选择相对应的应对方式。
3.认知性再评价发展-反馈-评价;根据自己的处理方式和应激事件的反馈, 进行进一步的评价, 尽量将自己受到的刺激降至最低。
二、社会支持:来自家庭、亲友和社会各界的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个人和社会的交换感是否平衡;公共定向人格, 如助人为乐等。
三、人格特征:可分为1.A、B、C行为类型。
A型性格人争强好胜, 报复心强, 容易发生应激反应, 易患冠心病等。
B型性格人协调性较好, 该型人格属较松散、与世无争, 对任何事皆处之泰然。
C型性格和A型性格相对, 害怕和周围人产生误解和冲突, 容易掩饰自己的情绪, 此类人格患者易出现癌症等疾病。
2.坚韧人格:该类人格有奉献、控制、转变特征, 有较强的心理应激的能力。
3.非理性非逻辑的人格:该类人容易出现心理应激, 但是此类人格病人难以进行正常的沟通。
四、刺激的可控制性和可预测性。
1.可控制性指对压力事件有控制能力, 能减轻应激和损害。
2.可预测性是指预测压力事件的发生, 即使个体不能控制, 通常也能减轻相应的伤害。
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和心理影响
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和心理影响应激反应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它是由于遭遇创伤事件或极端压力引发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异常所引起的。
这种心理疾病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并严重干扰其日常生活。
本文将介绍应激反应障碍的症状及其心理影响。
一、症状描述应激反应障碍患者常常会出现一系列的心理和生理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在遭受创伤事件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时间长短因人而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描述:1. 回忆与闪回:患者会反复回忆起创伤事件,或在实际生活中出现闪回。
这可能包括记忆片段、噩梦或幻觉,导致他们无法摆脱创伤的影响。
2. 强烈的情感反应:患者可能感到情绪波动剧烈,情绪脆弱,并常常出现对潜在威胁不适宜的过度恐惧或愤怒。
3. 焦虑和恐惧:患者可能感到持续不安、担心和恐惧,对平常事物的看法变得极具负面。
他们可能经常遭受紧张和神经质的状态。
4. 睡眠障碍:患者可能遭受失眠、多梦或噩梦的困扰。
他们睡眠质量下降,或者无法保持正常的睡眠模式。
5. 注意力与记忆问题:患者可能难以集中注意力,记忆力下降。
这种注意力和记忆问题可能影响到他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能力。
6. 焦虑地避免触发因素:患者可能对引起创伤事件回忆的人、地点或活动产生过度焦虑,从而选择性地避免与这些因素有关的环境。
二、心理影响应激反应障碍的心理影响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影响:1. 社交障碍:患者可能因为焦虑、抑郁和病态恐惧感而回避社交场合。
这种障碍可能导致他们与他人的关系疏远,使其感到孤独和孤立。
2. 工作和学习困难:应激反应障碍患者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并且记忆力下降,使得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上遇到困难,丧失了原有的能力和效率。
3. 负面情感:患者可能陷入抑郁、愤怒和悲伤的情绪中,对生活失去乐趣和兴趣。
他们可能变得非常敏感,易怒和情绪不稳定。
4. 自我身份认同问题:由于创伤的影响,患者可能感到对自己的身份和人格有一种疏离感。
他们可能在重新建立对自身的认同方面遇到困难。
应激、人格
2、转换性障碍(癔症性躯体障碍)
感觉障碍: (1)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感觉缺失、感觉异常。 (2)癔症性失明 (3)癔症性耳聋 (4)癔症性失音 运动障碍: (1)癔症性抽搐 (2)癔症性瘫痪
• 本次是以“睡眠障碍”来住院治疗的。入院 时患者意识清晰,对答切题,语调低沉,语 速很慢,面部表情谈漠。患者自述:每天晚 上无法入睡,因为自从丈夫去世以后,几乎 每天晚上做噩梦,梦见丈夫和自己吵架的情 景,经常惊醒,所以害怕睡觉。谈及与丈夫 吵架的情况时,患者情绪激动,反复强调自 己不是故意不要丈夫回家的,自述:“我要 和他说清楚,我是喜欢他的,我没有存心不 让他回家”。谈及如何才能和丈夫说清楚时, 患者承认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认为只
案例一:张某某 女 38岁 商人
• 病前性格:内向,不善言语,有烟酒嗜好 • 现病史:1997年10月其夫发生车祸,车碰坏, 脚伤,肇事车主逃跑,此事一直未解决,病 人生气,遇“记者”给100元辛苦费,受骗, 更加气愤,98年5月24日,病人卖鱼少了钱和 鱼,误认为是和她做生意的人偷的,并与之 争吵,那人称“要掐死她”,回家后,急性 起病,不停抽烟,心烦意乱,以致用刀割破 手腕,失眠,紧张,恐惧。
• 精神检查:有言语性听动觉(短暂)情 绪不稳,言行造作,说起话来撇腔调, 挤眉弄眼,越问怎么回事,患者表现的 越厉害。有暗示性,具有表演色彩,意 志活动有些↓,称不愿去上班,承认有 病,但对病中表现认识不深刻。
• 诊断:臆症
人格的生理心理机制
由于植物神经系统对诸如恐惧、焦虑等情绪有 调控作用,艾森克把植物神经系统看作是神经质的 神经生物学基础。
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一般 讲,人们把交感神经看成机体应付紧急情况的机构,当人 们挣扎、搏斗、恐惧或愤怒时,交感神经马上发生作用, 它加速心脏的跳动,下令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使肌肉得 以利用,暂时缓解或停止消化器官的活动,从而动员全身 以应付危急。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则相反,它起着平衡作 用,抑制机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使他们获得必要的休 息。
精神质(P)
相对于前两个人格维度而言,精神质在 艾森克体系中出现较晚,尚未发现其确实的 神经生物基础。 但是在心理测量中,发现男性的精神质 得分显著高于女性,所以推测精神质与男性 生物特性有关,但是目前没有实证研究材料 证明这一点。
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
就像外向和神经质一样,P因素也是双极的,一端 是精神质,一端是超我。 高P分的人通常表现自我中心、冷漠、倔强、固执、 冲动、敌意、攻击性、怀疑、精神病态和反社会。 P分低的人往往表现为无私,高社会性,富于同情心、 关心别人,合作精神、顺从和适应社会。
3、神经动力学理论——巴甫洛夫“神经系统”类型
高 级 神 经 活 动 的 类 型
一般行为表现
建立阳性条件反射和 形成分化抑制的速度
条件反射特性
强度
兴奋过程
大脑皮层神经过程
抑制过程 均衡性——两种过程的强弱 灵活性——条件反射改造的方法
高级神经活动特性、类型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 强度 强 强 强 弱 平衡性 不均衡 均衡 均衡 —— 灵活性 —— 灵活 不灵活 ——
这提示遗传因素在决定个体人格差异方面起决定作用。
人格心理学论文
⼈格⼼理学论⽂⼈格⼼理学论⽂(精选11篇) 在学习、⼯作⽣活中,说到论⽂,⼤家肯定都不陌⽣吧,论⽂是指进⾏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章。
那么,怎么去写论⽂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格⼼理学论⽂(精选11篇),仅供参考,⼤家⼀起来看看吧。
⼈格⼼理学论⽂篇1 摘要:精神分析学派、特质学派、⽣物学学派、⼈本主义学派、⾏为主义学派以及认知学派构成了⼈格⼼理学的主要学派,它们对于我们理解⼈格的本质作出了贡献,且⾄今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格⼼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中。
本⽂在对⼈格⼼理学研究传统范式回顾的基础上,介绍了⼀些新的研究范式,并提出未来⼈格⼼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揭⽰⼈格研究的复杂性与⼴泛性。
关键词:⼈格;⼈格⼼理学;范式 1⼈格⼼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1.1精神分析范式精神分析的⼈格理论是所有⼈格理论中内容最复杂、影响最⼤的,但对它的理论和时间存在着很多争议。
古典精神分析学派指弗洛伊德及其直接门⼈(如阿德勒、荣格等)。
在早期理论中,弗洛伊德认为⼈格中有两⼤系统:⼀个是潜意识系统;另⼀个是前意识系统。
但他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局限性,⼜提出将⼈格分为本我、⾃我和超我。
1.2特质论范式早在1937年,奥尔波特就指出,特质是⼈格的基本单元。
⼀种特质就是⼀个⼈格维度,是根据⼈们在某⼀特征上的表现程度⽽分类的。
该范式强调⼈的个别差异。
1.3⾏为主义范式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为主义开始了缓慢但稳步的转变,许多杰出的⾏为主义者开始转向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由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发展到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后来,⽶契尔⼜提出了“认知――情感的⼈格系统理论”,它正好弥补了特质论研究的不⾜。
这⼀范式最初产⽣于沃森和斯⾦纳的⾏为主义,它强调外部环境的作⽤⽽忽视个体内在⼒量,把⼈格看成是各种⾏为的总和,是各种习惯系统的最后产物。
1.4⼈本主义范式⼈本主义⼼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场⼼理学⾰新运动,因强调⼈的本性及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得名。
医学心理学第5章 心理应激
–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的心理反应
–应激的行为反应
(一)生理反应
塞里提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包括三个阶段:警戒期、阻抗期、衰 竭期。
搏斗或逃跑——一种警戒反应
LCU
LCU
•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LCU)分
一年内LCU总分与个体身心健康的关系
LCU
< 150,次年健康平安; 150-300,次年患病机率50%; >300,次年患病机率70%。
二、应激中介变量
• (一)认知评价(cognitive appraise)
• 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 意义作出推断。
16、有空上网瞧瞧
17、具有胆识和勇气
五、 挫折的应对策略
(一)正确认识挫折
认知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想法或观点, 心理学认为,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中 介,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的。
草地上有一个蛹,被一个小孩发现并带回了家。 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小裂缝,里面的蝴蝶挣扎 了好长时间,身子似乎被卡住了,一直出不来。天真 的孩子看到蛹中的蝴蝶痛苦挣扎的样子十分不忍。于 是,他便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出来。 然而,由于这只蝴蝶没有经过破蛹前必须经过的痛苦 挣扎,以致出壳后身躯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 来,不久就死了。自然,这只蝴蝶的欢乐也就随着它 的死亡而永远地消失了。
• 初级评价:我是不是有麻烦? • 次级评价:我能否应对这一事件? • 再评价:这事件还是应激源吗,我的应
对方式有效吗?
(二)应对方式
• 应对(coping)是指个体对付困难、 使自身适应或摆脱某种情境的手段或 过程。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格特质的关联
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格特质的关联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是一种在遭受创伤经历后出现的心理障碍,它可以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严重的影响。
近年来,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创伤后应激障碍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这种关联,并讨论其对治疗和预防PTSD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人格特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具体而言,一些人格特质可能增加患上PTSD的风险,而其他人格特质则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首先,外向性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负相关。
外向性是指个体对外部刺激的积极反应和寻求刺激的程度。
研究发现,外向性较高的个体在遭受创伤后更容易适应和恢复,相对于外向性较低的个体,他们更有可能积极面对困境,寻求社会支持,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
因此,外向性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上PTSD的风险。
其次,神经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存在正相关。
神经质是指个体情绪不稳定、易焦虑和易受压力影响的程度。
研究表明,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在遭受创伤后更容易出现PTSD症状,并且更难以从创伤中恢复。
这可能是因为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对创伤事件更加敏感,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和回忆的困扰。
因此,对于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及早的干预和治疗可能对预防和减轻PTSD症状至关重要。
此外,研究还发现,应激性事件前的人格特质也可能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个体的自尊水平和应对方式可能影响其在遭受创伤后的适应能力。
具有较高自尊水平的个体可能更有自信和积极的态度来应对创伤事件,从而减轻PTSD症状的发展。
而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个体,如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接受心理治疗等,也可能更容易从创伤中恢复。
了解人格特质与创伤后应激障碍之间的关联对于治疗和预防PTSD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评估个体的人格特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其患上PTSD的风险。
例如,对于神经质较高的个体,可以提供更早的干预和治疗,以减轻其症状的发展。
其次,通过干预人格特质,我们可能能够降低患上PTSD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号:
试论人格因素在心理应激中的影响
摘要:在人们面对外界事件的刺激时,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同的反应,即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的应激表现。
在应激过程中个体会产生生理及心理上的应激反应。
而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受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人格因素可以影响其他因素如: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认知评价等因素进而影响心理应激过程。
关键词:人格因素心理应激
应激是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会发生的,当一个人受到外界事件的刺激时,他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身心反应来应对该刺激。
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定义为: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性和应对性反映该过程。
当刺激事件(应激源或生活事件)打破了有机体的平衡和负荷能力,或超过了个体的能力所及,个体就必须调动其他资源加以应对出现各种生理的、认知的、情绪的、行为的变化。
如果应激强烈到个体无法承受时,心理危机就产生了。
在应激条件下,有机体将产生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应激反应,这种反应通常是自动的、可预期的、无法用意识加以控制的内置反应。
与此同时有机体还产生了心理应激反应,这种反应确实习得的。
它们依赖于个体对应激事件的知觉或解释,存在个体差异。
差异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姜乾金教授认为:心理刺激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或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这些因素包括生活事件、认知评价、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心身症状、应对方式、性别年龄等,各因素之间是互动的,均处于互为因果状态。
而人格特征在心理应激系统的平衡与失衡中起到核心作用,大量关于人格特征与心理应激关系的研究都已证明这一点。
1.人格自身因素对心理应激的影响
首先人格其本身就能够直接的影响个体对心理应激产生重要的影响,在面对重大事件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正因为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人格特征,所以产生了不同的表现。
有很多心理学家对人格做了深层次的研究,主要产生了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卡特尔的特质理论,它将人的特质分为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2.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艾森克认为人格是由两个基本维度构成,分别是外内向维度和情绪维度。
3.大五人格理论,其包括:外向性、随和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5个部分。
上述3个代表性的观点都说明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质。
对于体个而言面
对重大刺激时,人格特征影响个体对该刺激环境的适应能力、表现的态度及其应对能力从而影响个体对该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应激状况。
2.人格通过影响对应激源的认知评价从而对心理应激产生影响
认知评价是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
Folkman和Lazarus(1984)将个体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价过程分为初级评价和次级评价。
初级评价是个体在某一事件发生时立即通过认知活动判断其是否与自己有利害关系。
次级评价是个体对事件的性质、属性和个人的能力作出评估。
人格通过影响个体对应激源的评估从而影响个体心理应激状况,如敏感的个体对刺激事件产生的心理多是消极的,惶惶不安表现为无所适从,更倾向于把其评价为高前度的应激源。
而乐观开朗的个体则更多地认为该刺激事件会往好的方向发展,表现为从容,逐渐适应并能可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应对。
3.人格通过影响应对方式从而对心理应激产生影响
应对又称应付。
由于应对可以被直接理解成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生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故又称应对策略。
目前一般定义为,应对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自身不稳定状态而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在个体面对应激事件时,个体多会自然的产生对该刺激的应对方式,其可能直接源于人格特质。
不同的人表现出不同的应对方式。
大量的研究表明:乐观者倾向于使用积极的的问题指向应对策略,悲观者更倾向于使用自我放纵、寻求更多的社会帮助以及消极逃避等应对方式。
肖计划等人(1996)根据应付方式问卷与EPQ在大学生中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神经质”个性倾向的应付特点以自责、幻想、退避等不成熟和消极表现。
(2)“内倾性”个性倾向应付方式与“外倾性”个性倾向应付方式比较显示“外倾性”个性的大学生在面对应激时常以比较灵活与理性的态度对待现实,他们不仅知道需要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困难,且善于利用外界的力量来帮助自己克服困难,应付挫折,其应对方式常较“内倾性”个性的大学生显得成熟。
(3)“精神病质”个性倾向的应付特点:在困难,挫折或冲突等环境中易表现出不思进取,无动于衷和缺乏与人交流的心理状态,虽然具有这种个性倾向的大学生距真正的精神病还有很大的距离,但从他们的应对方式行为表现看,不能排除少数这种个性冲突的大学生发展成真正的精神病的可能。
(4)“自我掩饰倾向性你高”的大学生其应付方式为多表现出“解决问题”和“自责”类应付方式,而少用“幻想”类应付
方式,说明不同个性的大学生其应付行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由此可见人格因素对应激事件刺激个体时产生的应对方式有重的大影响,从而间接的对心理应激产生影响。
4.人格因素通过影响社会支持从而对心理应激产生影响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与社会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在应激研究领域,一般认为社会支持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是应激作用过程中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人格特质与个体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相关,研究者发现,外向的人与内向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外向的人比内向的人更喜欢社交,他们的朋友多,并与朋友往来频繁,遇到应激事件时可能在朋友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朋友充当了压力缓解器。
另一项研究发现,外向的人遇到问题时比内向的人更喜欢寻求朋友的帮助。
人格特征间接影响客观社会支持的形成,也直接影响主观社会的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水平。
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人在支持别人的同时,也为获得别人对自己的支持打下基础,个性孤僻、不好交往、万事不求人的人是很难得到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的。
由此可见社会支持和人格特征是有很大关系的。
人格可通过影响社会支持来影响个体的心理应激状况。
综上所叙述,我们可以了解在心理应激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人格因素、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因素占核心地位。
人格因素通过影响其他因素进而间接的影响心理应激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