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寓言故事
《纸上谈兵》寓言故事
《纸上谈兵》是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位很有经验的将军,他在训练部队时遇到了一个有前经验的士兵,士兵曾经参加过几次战斗,并且胜利了。
将军和士兵谈论起如何打仗,士兵说:“主要是要有合理的布阵,正确的使用武器,正确的命令,聪明的指挥,正确的应对局势,以及正确的作战方式。
”
将军觉得士兵说的非常有道理,就问士兵:“你怎么知道这些?”士兵回答说:“这都是我在纸上看到的。
”
将军说:“你有实践经验,但是只是读书,不能代表你真正懂得如何打仗,你必须去实践一下,才能真正理解打仗的精髓。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知识是重要的,但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懂得如何利用知识来应对复杂的情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的启示
只有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没有用,我们要的是能解决实际的办法,光会空想没有用。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自己实践过才知道这个有木有用,任何事情不是光会说,而不能运用也是无用,就像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光会说不会做也是学不好的。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的典故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音hé)围住上党。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
【相近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简短、生动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成语故事纸上谈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
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纸上谈兵是一个成语。
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那你知道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有哪些吗?下面是给大家分享的史记的纸上谈兵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赵惠文王十九年(公元前280年),在乐毅破齐后,惠文王命赵奢为将,攻齐的麦丘(今山东商河西北)。
此前,赵军已多次进攻麦丘这个孤城,但由于麦丘粮草充足,守军中有善于守城的墨家弟子相助,而没能攻下。
惠文王十分生气,命令赵奢在一个月内拿下麦丘。
赵奢一到麦丘,就命令进攻。
赵括认为,采用硬攻的方法,是很难在一个月内攻下麦丘的。
从种种迹象来看,麦丘的粮食尽管还没有完全吃光,但肯定是不多了。
赵括希望父亲先搞清楚情况,暂停进攻,避免硬攻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但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赵奢没有听赵括的话,下令攻城。
赵军死了不少人也没有攻下麦丘。
赵括对赵奢说,守城者中有墨家弟子,对赵军的进攻很有防御办法,使赵军攻了几年都无功而返。
而此次的赵军与以往的赵军没有什么不同,不比他们更善战,攻城的手段也并不比他们更多,如果像以前的赵军一样硬攻的话,必然也要付出像以前一样的惨痛代价。
而且城中的人经常在晚上出来偷袭赵军。
城外也有不少墨家游侠组成的游击队对赵军进行骚扰。
如果继续这种情况的话,一个月的时间很快就会过去。
赵奢于是询问抓到的俘虏,向他们了解城中的情况,可是俘虏不说。
赵括每天给这些俘虏饭吃,对他们很客气,还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带回城中给家里人吃。
于是,俘虏中有人悄悄地告诉赵括,城中的粮食不多,都被齐军控制。
百姓早已断粮,已经开始吃人了。
赵括问齐军还能守多长时间。
俘虏说还能守几个月。
于是赵奢听从赵括的建议,停止进攻,把俘虏全部放了回去。
俘虏回去后,说这支赵军很客气,没有侮辱他们,还让他们吃饱,让他们带粮食回来。
城里的百姓有的就想出来投降赵奢了。
齐将见俘虏给城中带来了骚动,便将他们都关了起来。
士兵和百姓对此都有怨言。
赵奢让围城的赵军用抛石机把粮食抛入城中。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doc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引导语:纸上谈兵常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只会嘴上说说,没有真才实学。
那这个故事讲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
【成语】:纸上谈兵
【拼音】:zhǐshàngtánbīng
【解释】: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
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启示: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读死书或者死书读是不行的.
二、成功来之丰富的实践生活,而不是书本上的条条框框.
三、做事情还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搬硬套书本上的东西是行不通的.
四、光说不练,只会夸夸其谈的人是没有真才实学的,成功的人一定是靠生活中的实践积累才能的。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其匹敌。
他的父亲赵奢曾经评论说:“打仗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而赵括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假使将来赵国不任命他为将军,那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拜他为将军,导致赵军大败的人必定是赵括无疑。
”后来赵括果然代替廉颇做了大将军,长平一战被秦将白起打败,四十万赵军全部被消灭,赵括自己也战死了。
成语解释:
成语名称:纸上谈兵
成语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解释: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
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典故出处:老舍《四世同堂》:“书生只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
”成语例句: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的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
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
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坚持抗敌。
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
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
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
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的故事(5篇)
纸上谈兵的故事(5篇)纸上谈兵的故事(5篇)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第1篇赵括是赵国大将军赵奢的儿子,他从小熟读兵书,谈论军事,大家都驳不过他,但是他父亲不信任赵括能真正运用兵法,由于他没有亲身上战场的经受。
赵括傲慢自大、刚愎自用。
赵括父亲每次都将大王赏赐的珍宝分发给下属,而赵括都将珍宝藏起来,占为己有;赵括父亲有许多的伴侣,并且和下属的关系也像伴侣,而赵括的下属都很惧怕他。
没有战场经受而又不得人心的赵括最终战死在沙场上,这是他只会纸上谈兵的代价。
历史上有许多着名的军事家,他们带兵打仗,身先士卒,与士兵亲如家人,才得以取得成功,像赵括这样的人注定是失败的。
纸上谈兵的故事范文第2篇为了准时有效地处理各类突发性事故,各企业、各部门都制定了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其内容非常具体,包括人、财、物的紧急调度,现场施救方法、途径以及可能消失的损害状况的紧急处理等。
这些原来是应对平安事故的“应急预案”,在一些企业却成为“纸上谈兵”,忽视了预案的日常演练。
殊不知,这种没有经过“实战”检验的预案在应用中必定会大打折扣,很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讨论表明,当一个特殊重大的突发大事发生以后,一级等着一级下指示打算怎么办和各级组织及广阔职工自动根据预案启动,二者效率要差300多倍。
所以,第一时间处置得好坏,在第一时间涉及的群众和指挥人员行动是否正确,往往起打算作用。
众所周知,预案是为应对突发性灾难大事而事先制定的行动方案。
它是人们依据现实状况和有关阅历教训,对可能消失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制定的相应对策。
但预案仅仅属于纸上谈兵阶段,即使堪称完备的预案也不行能预知可能消失的全部细节,预案的好坏要经过“实战”的检验。
没有经过演练的预案等于一纸空文。
目前,大部分企业都按规定编制了平安生产应急救援预案。
但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切实可行,关键靠实践,要通过演练检验。
据笔者了解到,目前,确有一些企业担忧影响正常生产经营,对应急预案演练不乐观;还有不少企业和单位把应急预案做成“表面文章”:即使进行演练,往往也只侧重救援人员的器械演练和技巧表演,忽视职工突况下的紧急逃命训练这一核心环节。
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此成语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自小跟随其父赵奢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举一反三头头是道,自认天下第一无人能及。
赵括曾跟他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虽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认为他的兵法谋略有过人之处。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随机应变的事,但是括儿虽然熟知兵法却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括儿为将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
韩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请赵国发兵取上党郡。
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左庶长王龁攻韩,夺取上党。
上党的百姓纷纷逃往赵国,赵驻兵于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长平村),以便镇抚上党之民。
四月,王龁攻赵。
赵派廉颇为将抵抗。
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
六月,败赵军,取二鄣四尉。
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
秦军又攻赵军垒壁,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
双方僵持多日,赵军损失巨大。
廉颇根据敌强己弱、初战失利的形势,判断秦军不利久站,遂决定采取坚守营垒以待秦兵进攻的战略。
秦军多次挑战,赵国却不出兵。
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赵王也以廉颇畏敌屡次责备。
此时秦相应侯范雎派人携千金向赵国权臣行贿,用离间计,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
廉颇容易对付,他快要投降了。
”赵王既怨怒廉颇连吃败仗,士卒伤亡惨重,又嫌廉颇坚壁固守不肯出战,因而听信流言,便派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依旧坚持,遂拜赵括为将军。
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王说:“为什么?”括母回答说:“当初我开始侍奉他的父亲时,他当时做大将,亲自捧着饭把食物送给别人的有几十次,所交的朋友有几百个;大王和宗室赏赐给他的东西全都把它送给军中将士和士大夫,从他接受任命的那一天起,就不再过问家里的事。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及寓意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及寓意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跟这个成语有关的寓言故事。
纸上谈兵的故事: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
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
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
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1赵国将军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
他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也不能驳倒他,然而赵奢并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战争是以命相搏的地方,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
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了。
”秦国和赵国开战后,赵孝成王忌惮廉颇,决意用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赵括母向赵王请辞,赵王不允。
赵括上任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撤换并重新安排军官。
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些事,出动变化莫测的军队,假装败退,截断了赵军运输军粮的道路,把赵国的军队一切为二,经过四十多天,军中兵士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
秦军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国,白起下令将他们全部活埋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青壮尽失,国力大败,从战国七雄中的一线地位退下来了。
但事实上,秦国损失也相当惨重,秦将白起评论这场战役认为秦国仅仅是惨胜,甚至可以说秦国之所以说胜利,只是因为主将没有死而已。
2023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2【出处】《史记》。
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赵奢,曾为赵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常与父亲谈论如何用兵,夸夸其谈,头头是道。
赵括的母亲见儿子这样,很高兴,赵括更是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儿子担心,认为赵括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还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便罢,若用他为将,一定大败无疑!”所以,赵奢临终前,特地把赵括唤到床前训导:“你不是当大将的材料,千万不可勉为其难。
”又嘱托妻子说:“日后如果赵王想叫赵括当将军,你一定要推辞,否则会败军辱国!”公元前259年,秦军出兵攻打赵国,赵军由廉颇指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坚持抵抗。
廉颇虽已年老,但作战经验丰富。
他见秦军实力强,不能硬拼快攻,就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任凭秦军怎样挑衅,也不应战。
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
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纸上谈兵:在纸上谈论用兵。
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兵,打仗,用兵。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
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
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
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立即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援上党。
他们赶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变本加厉,想率秦兵进一步向长平进攻。
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道而来的秦军对峙,准备打持久战。
王龁三番五次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
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
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该如何是好呢?”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
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使计让赵国把廉颇调遣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的人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
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
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此番议论之词,随即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
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
要是换上我,打败他肯定没问题。
”赵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劝阻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
”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话当成耳旁风,不予理睬。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
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
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
纸上谈兵的故事典故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习读兵书,谈论起兵法来滔滔不绝。
他因此很骄傲,自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
但是赵括的父亲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儿子只会空谈阔论,并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将领。
后来,秦国进攻赵国,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在长平坚守,与秦军形成了对峙局面。
秦军散布谣言,说廉颇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军不怕廉颇,只怕赵括。
赵王信以为真,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长平后,改变了廉颇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击秦军。
秦军得知赵括为将后,暗中派白起为上将军,王龁为尉裨将。
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辨虚实,就命赵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
但是秦军早有准备,将赵军包围。
赵军被秦军围困四十余天,粮草断绝,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突围,结果被秦军射杀,四十余万赵军全部被秦军歼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空谈理论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取得成功。
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通用10篇)
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通用10篇)纸上谈兵的典故及故事篇1【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典故释义】纸:书;兵:用兵之道。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历史典故】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
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
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
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
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
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
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
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
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
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
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
赵军成了瓮中之鳖。
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
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成长心语】做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没有太阳。
如果有了理想却没有行动,理想永远只是理想。
在“想要”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
行动才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赵括空有理论,却忽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他将自己所想的当成一种真知灼见,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做”与“想”是不一样的,它需要耗费脑力和体力,需要面对过程中的许多困难。
纸上谈兵的故事及词语释义
纸上谈兵的故事及词语释义 说到“纸上谈兵”,总是让⼈联想到光说不练的空头理论家,然⽽。
信息化这个玩真⼑真枪的⼯作却需要“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故事有哪些呢?下⾯是的纸上谈兵的故事资料,欢迎阅读。
纸上谈兵的故事 释义:在纸⾯上谈论打仗。
⽐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败。
长平秦赵两军相持⽽不战,已近半年。
由于秦军远离本⼟,粮尽草绝,眼看就不击⾃溃。
⽆奈,秦将王齿只得派⼈回朝向秦王以实禀报军情,秦王问丞相范瞧怎么办,范瞧说:“廉颇⽼将,⽤兵持重。
若此⼈不去,上党,我们怎么也夺不回来。
” 秦王:“去廉颇,丞相你有良策吗?” 范睢:“我有‘反间之计’……” 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邯郸,散布出这样⼀种谣⾔:赵将唯马服君最良。
其⼦赵括勇过其⽗。
若使为将,诚不可挡。
廉颇⽼⽽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将降秦矣!这谣⾔,搅得赵国上下,君君⾂⾂,不得安宁了。
原来,赵孝成王早就怀疑廉颇懦怯,早就想换⼀个⼈到长平去把廉颇顶替回来,可苦于朝中已⽆良将。
所以,当“谣⾔”传到他⽿中之后便⽴刻召赵括上朝。
他问赵括道:“寡⼈听说,你的勇敢超过你的⽗亲。
想让你到长平去迎击秦军,你有取胜的把握吗?” 赵括神⽓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起为将,要取胜,尚需要我筹划⼀番。
可眼下是王齿为将,打败他不在话下!” “你为何这样说呢?”赵孝成王⼜问。
赵括说:“武安君⽩起率领秦兵,在伊阙,打败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斩魏国兵将24万;接着,他再攻魏,占了魏国⼤⼩60座城池;随后,他⼜南下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京都鄢郢;再后,他⼜攻打魏国,斩魏国兵⼠13万;攻打韩国,占韩国5座城……可以说,他战必胜,攻必取,威名很⼤。
因此,我若与他对垒,可能胜负难分,所以,要取胜,尚费筹划。
成语寓言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寓言故事《纸上谈兵》成语寓言故事《纸上谈兵》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
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
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
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
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
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
成语故事:纸上谈兵引言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战国时期的成语。
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和挑战时,光有理论和空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付诸实践才能取得成功。
故事概述纸上谈兵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赵国的名将赵奢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
在战争之前,赵奢的儿子赵括曾与父亲辩论过战术,但在实际战争中,赵括却因为缺乏实战经验而无法应对突发状况。
后来,赵括担任赵国大将,在长平之战中指挥赵军与秦军对峙。
他一味地照搬兵书,不知变通,最终导致赵军大败。
赵奢,一位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老将,对儿子的失败感到非常痛心。
他认为,儿子虽然拥有出色的军事理论知识,但缺乏实战经验,不能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
主题阐释纸上谈兵这个成语,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
光有理论而无实践,往往会让人失去面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机会。
在战争中,这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关系到生死存亡。
道德教育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教导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诚实、谦虚和脚踏实地是获得真正成就的关键。
赵括正是因为过于自负,认为自己的理论无可挑剔,才导致了他的失败。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谦虚,注重实践和行动,以便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结论总的来说,成语故事:纸上谈兵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成语,它提醒我们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避免空谈理论。
同时,这个故事也教导我们要诚实、谦虚和脚踏实地,以取得真正的成就。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品质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战争和道德的真正含义,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应用这些思想。
【词语典故】纸上谈兵的典故,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
【词语典故】纸上谈兵的典故,成语纸上谈兵的故事【纸上谈兵的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的典故释义】纸:书;兵:用兵之道。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
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
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
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赵国。
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为军抵抗。
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日,两军在长平进行了大战。
廉颇见到秦军强悍,无法自找,便同意在长平筑城二垒死守,要到秦军粮草供给严重不足的时候再发兵登陆作战。
于是廉颇命令闭门不出,展开严格控球,不管秦军如何恫吓,都不迎敌。
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固守超过三年之长,秦军没有能够就范。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
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显然没实际作战经验,一就任便发生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动全面反击。
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惹来至秦军大营前。
赵括晓得诈降,可以为时已晚。
赵军变成了瓮中之鳖。
几十万赵军内并无粮草,外并无援军,陷于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
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
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蜕变心语】做人如果没有理想,就如同天空中没有太阳。
如果有了理想却没有行动,理想永远只是理想。
在“想要”和“得到”之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
行动才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赵括空有理论,却忽视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他将自己所想的当成一种真知灼见,最终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做”与“想”是不一样的,它需要耗费脑力和体力,需要面对过程中的许多困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纸上谈兵的故事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只有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没有用,在生活中我们杜绝纸上谈兵,下面是学习啦XX为大家准备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纸上谈兵的故事简介
纸上谈兵的故事主要为你讲述的是赵国的一名大将叫赵括读了不少书,每次都能夸夸其谈,连父亲也自叹不如经常夸奖自己的儿子很优秀,赵括的父亲死后,真正打仗的时候,赵括领军打仗一败涂地,最后弄得人心惶惶惨败而归。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
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
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
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
纸上谈兵的故事
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
开始,赵军连连失利。
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
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
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
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
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
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
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
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
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
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
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
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
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
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
纸上谈兵的故事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
结果赵
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
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纸上谈兵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
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纸上谈兵的故事点评
只有空谈理论,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是没有用,我们要的是能解决实际的办法,光会空想没有用。
实践出真知,只有通过自己实践过才知道这个有木有用,任何事情不是光会说,而不能运用也是无用,就像我们的学习也是一样的,光会说不会做也是学不好的。
纸上谈兵的成语扩展阅读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
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
【相近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看了“纸上谈兵的故事”的人还看了:
1.纸上谈兵的主人公是谁
2.纸上谈兵的赵括
3.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4.有关纸上谈兵的主人公及其典故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