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 篇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学设计一、引言等差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数列类型之一,它的前n项和公式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针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教学设计进行讨论,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该公式。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1. 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3. 熟练应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在开始介绍前n项和公式之前,首先向学生介绍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数列示例,并引导学生观察数列中的规律,以加深他们对等差数列的理解。
2. 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并提高他们对公式的理解程度,教师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以下是一种教学策略:(1)教师先给出一个等差数列,例如:2, 5, 8, 11, 14,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数列中的规律,如何由前一项得到后一项。
(3)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可以发现每一项与前一项的差是相同的,即公差(d)。
(4)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 =a1 + (n-1)d)来表示数列中的各项。
(5)通过代入相应的值,教师指导学生推导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Sn = (n/2)(a1 + an))。
3. 应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解决。
例如:(1)小明连续10天每天跑步,第一天跑了2公里,每天比前一天多跑3公里,问小明共跑了多少公里?(2)某商店连续7天的销售额分别是100元、110元、120元、...,每天比前一天增加10元,求7天的总销售额。
四、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等差数列的定义和性质;2. 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推导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3. 提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前n项和公式进行计算;4. 指导学生总结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5. 练习巩固:提供更多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接触和熟练应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精选五篇)第一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人教实验版必修5第二章第3节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后,对数列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等差数列基本概念和通项公式的学习,对等差数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数列的求和,缺乏相关经验,因此,需要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2)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公式的探索、发现,在知识发生、发展以及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联想、归纳、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能力;(2)利用以退求进的思维策略,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尝试、分析、类比的方法导出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培养学生类比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获得发现的成就感,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代数推理的能力。
(2)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鼓励学生自主发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1、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教学资源:现代教育多媒体技术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故事引入:德国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神述求和”的故事。
高斯在上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1+2+3……+99+100”高斯稍微想了想就得出了答案。
高斯到底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呢?下面给同学们一点时间来挑战高斯。
高斯的方法:首项与末项的和:1+100=101 第2项与倒数第2项的和:2+99=101 第3项与倒数第3项的和:3+98=101 ……第50项与倒数第50项的和:50+51=101 ∴前100个正整数的和为:101×50=50502.故事引入: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探析高中数学“问题式教学法”案例——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一 ) (1,
用方程思想 , 知三求一 。
设计意图 : 继续贯彻基本量思想, 把与等差 数列有关的所有问题化归为首项和公差 ,这是 解决等差数列 问题的主要方法之~ 。 解得 n= 5 _ (  ̄1 , 4 舍去 )
做 维, 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 研究高斯算法 联系性 , 到举一反三 。 问题六: 等差数列前 r t 项和公式中含儿个量 , 对一般等差数列求和的指导意义。
( )+ + + +2 — ) . 12 - ) n 2 1 3 5 … (n 1:n + n 1 _ e (
二
设 n ,= 上式可写成 = ba 一
二 ‘
S= a+ , n I 旦
二
d
S, n+ n ,a 'b = -
索, 不妥之处谨请指正。
一
当口 ≠O ( 即 ≠0 )时, 是关于 的二次 教 师 总结 :我们 得 到 了 两 个 公 式 S= n 式 , n 在二次函数 y42 x 即(, ) - + .x b 的图象上 , - 1 因
说含 口、 、 S 这四个量的 。 d和 n 设计意图: 加深学生对公式基本量意义的认 师: 我们希望求—般的等差数列 的前 n 项和, 做单独具体回答 , 学生发表一下支持 自己观点的理由。 识。 理解方程思想 。 同学们要从高斯 的算法中得 到启发。 ( ) 二 归纳探索 , 形成公式
n和 s 。 +
二 ‘
、
案例过程
d 。
此, d 当 ≠O时 , 数列 S,: 3…, 的图象是抛 . , , ., Ss s 物线 y a'b - x+x上的一群孤立点。 --
( ) 出问题 , 一 提 导人新课
问题一 : 大家还记得德 国伟 大的数学家高
高中数学教学课例《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1+2+3+…+100=?
据说,当其他同学忙于把 100 个数逐项相加时,10
岁的高斯却用下面的方法迅速算出了正确答案:
教学过程
(1+100)+(2+99)+……+(50+51)=101×50
=5050.
(二)由易到难,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中学习
问题 1 图案中,第 1 层到第 51 层一共有多少颗宝
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建 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 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利用自己的原有认知结 构中相关的知识与经验,自主地在教师的引导下促进对 新知识的建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介绍 高斯的算法开始,探究这种方法如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 教学策略选 列的前 n 项和的求法.通过设计一些从简单到复杂,从 择与设计 特殊到一般的问题,层层铺垫,组织和启发学生获得公 式的推导思路,并且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 究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等形式,让学生在问 题解决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同时根据我校的特点, 为了促进成绩优秀学生的发展,还设计了选做题和探索 题,进一步培养优秀生用函数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
性质——等距性(即∈N,m+n=k+l,则 am+an=a+a)的应 用,在作业中的探索题中如能加上:数列{an}是等差数 列,求 sn=a1a2+a2a3+…+anan+1 则可得到一类问题(由 等差连续项或连续项倒数)组成的数列求和问题的解 决,深化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该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中学习,并把小组
发现的方法一方法 1:原式=(1+2+3+……+50)+51
方法 2:原式=0+1+2+……+50+5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3.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1.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过程。
2. 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应用。
3. 利用数形结合法,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
五、教学内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
4. 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1.1 等差数列的定义1.2 等差数列的性质1.3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第二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2.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2.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2.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第三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3.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单调性3.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奇偶性3.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问题第四章: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4.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4.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优化问题4.3 等差数列前n项和与数学竞赛第五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5.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5.2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证明5.3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拓展与应用六、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图形直观6.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表示6.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性质6.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图形应用7.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方法7.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例子7.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数值分析八、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实际应用8.1 等差数列前n项和在经济学中的应用8.2 等差数列前n项在工程学中的应用8.3 等差数列前n项在和生物学中的应用九、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问题拓展9.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相关问题拓展9.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研究进展9.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解决策略十、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教学设计10.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目标设计10.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方法设计10.3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教学评价设计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补充和说明:等差数列是一种常见的数列,其特点是相邻两项的差值是常数。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等差数列的定义及其性质;2.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3. 会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探究等差数列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规律;2. 利用公式法、图象法、列举法等多种方法求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精神;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2. 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的推导;2. 灵活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解决复杂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3. 教学案例和练习题。
学生准备:1. 掌握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2. 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3. 准备笔记本,做好笔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回忆等差数列的性质,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规律,引导学生利用已知的等差数列性质推导出前n项和的公式。
3. 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讲解公式的含义、推导过程及其应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公式的运用。
4. 运用公式法、图象法、列举法等多种方法求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求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练习与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教案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等差数列前n项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共5篇)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共5篇)第一篇: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案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案【课题】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和练习【教学目的】(1)探索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2)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3)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新知识,从而理解并掌握.【重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及其应用。
【难点】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思路的获得【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软件,电脑【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 a1 + a2 + a3 +......+ an=sna1 + an=a2 + an-1 =a3 + an-2 2.情景自学问题一:一个堆放铅笔的V形架的最下面一层放1 支铅笔,往上每一层都比它下面一层多放一支,最上面一层放 100支,这个V 形架上共放着多少支铅笔?思考:(1)问题转化求什么能用最短时间算出来吗?(2)阅读课本后回答,高斯是如何快速求和的?他抓住了问题的什么特征?(3)如果换成1+2+3+…+200=?我们能否快速求和?,(4)根据高斯的启示,如何计算18+21+24+27+…+624=?3..合作互学(小组讨论,总结方法)问题二:Sn = 1 + 2 + 3 + … + n = ?倒序相加法探究:能把以上问题的解法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吗?问题三:已知等差数列{an }中,首项a1,公差为d,第n项为an , 如何求前n项和Sn ?等差数列前项和公式: n(a1 + an)=2Sn问题四:比较以上两个公式的结构特征,类比于问题一,你能给出它们的几何解释吗?n(a1 + a n)=2Sn公式记忆——类比梯形面积公式记忆n(a1 + a n)=2S 问题五:两个求和公式有何异同点?能够解决什么问题?展示激学应用公式例1.等差数列-10,-6,-2,2的前多少项的和为-16 例2.已知一个等差数列的前10项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思考问题】如果一个数列{an }的前n项和Sn = pn2 + qn + r,(其中p,q,r为常数,且p ≠ 0),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若是,说明理由,若不是,说明Sn必须满足的条件。
等差数列前n项和教学设计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
一、教材分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二章的内容,这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
它是在学生们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与性质之后学习的.这节内容既是对“等差数列”的知识的运用与巩固,也为后面继续数列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们已经灵活掌握了函数、数列等相关知识,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基本问题,并且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会了特殊的数列求和。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简单运用。
过程与方法:在公式推导过程中,体验倒序相加的方法;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与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求真的态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运用,强调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模型。
教学难点:倒序相加法;建立等差数列的模型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这节课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上)中的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是上一节“等差数列”的后继内容。
主要内容: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一)地位及作用数列是高中代数的主要内容,它与数学课程的其它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今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
学习数列,要经常观察、分析、归纳、猜想,还要综合运用前面的知识解决数列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根据“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这一节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项和公式”这一节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了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 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和公式的简单运用。
② 通过对公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 公式的发现反映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熏陶。
②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令人着迷的历史素材和数学史,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依据:公式是解题的工具。
公式是解题的工具。
难点:获得推导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思路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项和公式的思路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依据:公式探究过程中蕴含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学生认识水平的限制,第一次接触到这些公式,往往意识不到其作用,即使教师给予揭示,学生也多半拿着公式而无用武之地,因此我把它作为这一节的难点。
“等差数列的前n_项和公式”教学设计
相加求和 法”的 发 现 更 加 自 然 合 理,尽 管 笔 者 做 出 了
很大的努力,但是从问题 3 到 问 题 4 的 过 渡 还 不 是 很
自然 .
这是课后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 .
Z
(上接第 10 页)
问题 4 回 忆 梯 形 面 积 公 式 的 推 导 过 程,回 答 下
列问题:
(
1)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体现了什么研究策略?
(
2)能否借助这样的策略研究“石子堆”问题?
础上介绍高斯的算法 .
利用首尾 配 对 相 加 求 和 法 解 决 项 数 为 偶 数 时 的
求和问题很 方 便,但 是 如 果 求 和 项 数 是 奇 数,那 又 该
导等差数列前 n 项 和 公 式 的 两 个 关 键 点 .
在公式的推
导过程中,学 生 最 大 的 疑 惑 是 “你 是 怎 样 想 到 倒 序 相
加求和法的?”因此,怎样 让 求 和 公 式 的 推 导 过 程 显 得
自然合理是本节课 的 关 键 .
笔者以毕达哥拉斯学派研
究的“三 角 形”为 学 习 情 境,设 计 了 一 条 探 究 路 径,让
怎么办呢? 于是设计了第二个问题 .
问 题 2 如果图 1 中的石子有 101 层,那么从第 1
层到第 101 层一共用了多少粒石子?
学生经过合 作 学 习,相 互 讨 论,形 成 以 下 两 种 求
解思路:
(
可以先拿出中 间 项,
1)先拿出一项,再首尾配对 .
图2
在学生借助几何图形(如图 2)发现倒 序 相 加 求 和
欲 证 g(
x)<1,去 分 母 整 理,即 证 x + (
1-x)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教学重难点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性质,并能灵活应用等差(比)数列的性质解决有关等差(比)数列的综合性问题.教学过程【示范举例】基准1:数列就是首项为23,公差为整数,且前6项为正,从第7项开始为负的等差数列(1)谋此数列的公差d;(2)设前n项和为sn,求sn的值;(3)当sn为正数时,谋n的值.【篇二】教学准备工作教学目标数列议和的综合应用领域教学重难点数列议和的综合应用领域教学过程典例分析3.数列{an}的前n项和sn=n2-7n-8,(1)谋{an}的通项公式(2)求{|an|}的前n项和tn4.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s=,则a1+a3+a5+…+a99=5.已知方程(x2-2x+m)(x2-2x+n)=0的四个根组成一个首项为的等差数列,则|m-n|=6.数列{an}就是等差数列,且a1=2,a1+a2+a3=12(1)求{an}的通项公式(2)令bn=anxn,谋数列{bn}前n项和公式7.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8.在等差数列{an}中,a1=20,前n项和为sn,且s10=s15,求当n为何值时,sn有值,并算出它的值.已知数列{an},an∈n,sn=(an+2)2(1)澄清{an}就是等差数列(2)若bn=an-30,求数列{bn}前n项的最小值0.未知f(x)=x2-2(n+1)x+n2+5n-7(n∈n)(1)设f(x)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构成数列{an},求证数列{an}是等差数列(2设f(x)的图象的顶点至x轴的距离形成数列{dn},谋数列{dn}的前n项和sn.11.购买一件售价为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办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后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精确到1元)12.某商品在最近天内的价格f(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是f(t)=销售量g(t)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就是g(t)=-t/3+/3(0≤t≤)谋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值注:对于分段函数型的应用题,应注意对变量x的取值区间的讨论;求函数的值,应分别求出函数在各段中的值,通过比较,确定值。
高中数学《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优秀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2)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3)会简单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渗透倒序相加求和的数学方法;(2)通过公式的运用体会方程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具体模型,将教材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数学的实用性,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通过对等差数列求和历史的了解,渗透数学史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
重难点突破措施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策略.利用数形结合、类比归纳的思想,层层深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整理出推导公式的不同思路,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并通过范例后的变式训练和教师的点拨引导,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从而突出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探究——讨论”的高效课堂的模式。
教学过程设计一、问题引入:创设情境:首先让学生欣赏一幅美丽的图片——泰姬陵。
泰姬陵是印度著名的旅游景点,传说中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的图案嵌有大小相同的宝石,共有100层,同时提出第一个问题:你能计算出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颗宝石吗?也即计算1+2+3+…..+100=?模型直观用实际生活引入新课。
问题1提出:计算1+2+3+4+….100=?教师活动:引出前n 项和的定义,(板书)并引出高斯的故事。
二、探究公式:提出问题:高斯如何计1+2+3+4+ (100)教师活动:总结高斯算法所蕴含的思想方法高明之处:将不同数的求和问题转化为相同数的求和问题.活动:回答高斯故事总结算法思想:1+100=101,2+99=101,…..50+51=101, ∴50⨯(1+101)=5050学生1:将首末两项配对,第二项与倒数第二项配对,以此类推,每一对的和都相等,并且都等于 。
等差数列前n项和优秀教案
等差数列前n项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规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定义,计算公式。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等差数列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意义。
2. 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规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
3. 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详细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演示应用过程。
4. 练习与拓展:布置适量练习题,巩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展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应用过程。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运用实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实际意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分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逻辑思维、沟通能力等。
4.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反馈意见,为后续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六章: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与应用课时安排:2课时本章主要内容有: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2. 等差数列前n项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第七章: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推导课时安排:2课时本章主要内容有:1.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 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 等差数列的概念及其性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等差数列的性质的理解与应用。
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的推导与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或黑板,展示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2.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展示一些数列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数列的规律。
2. 讲解:教师讲解等差数列的定义、性质和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通过示例进行解释和说明。
3. 练习:教师给出一些等差数列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并给出答案和解析。
4. 应用: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解决实际问题,并提供解答和解析。
5.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性质,如奇数项和偶数项的和是否相等。
2. 引导学生探索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推导过程。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2. 强调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八、作业布置1. 完成教材或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巩固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
2. 选取一道实际问题,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解决,并将解题过程和答案写下来。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前n 项和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解题策略,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1. 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判断学生对等差数列的概念、性质和前n项和的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新教学设计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4.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
本节课选自《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二》第四章《数列》,本节课主要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2)
数列是高中代数的主要内容,它与数学课程的其它内容(函数、三角、不等式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今后学习高等数学的基础,所以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数列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良好题材。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发展学生逻辑推理、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学建模的的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学科素养
A.等差数列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
及应用.
B.会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
1.数学抽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2.逻辑推理: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与二次函数
3.数学运算:等差数列前n项的应用
4.数学建模:等差数列前n项的具体应用
重点: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最值
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性质及应用
多媒体
由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所以我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应用”的教学模式,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亲身动手探求、体验,获得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在今后的发展中用这种手段去获取更多的知识的方法。
这是“教师教给学生寻找水的方法或给学生一杯水,使学生能找到一桶水乃至更多活水”的求知方式。
多媒体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高中数学新课程创新教学设计案例篇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46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材分析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等差数列的求和是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我们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教材首先通过具体的事例,探索归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接着推广到一般情况,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深化对公式的理解,通过对具体例子的研究,弄清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这节内容重点是探索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形成.教学目标1. 通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体验数学公式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2. 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3. 在研究公式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任务分析这节内容主要涉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及其应用.对公式的推导,为便于学生理解,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宜,如从历史上有名的求和例子1+2+3+……+100的高斯算法出发,一方面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中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规律,进而发现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方法,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要引导学生认识公式本身的结构特征,弄清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要强化对实例的教学,并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对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等差数列的模型,恰当选择公式.对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可引导学生拓展延伸.教学设计一、问题情景1. 在200多年前,有个10岁的名叫高斯的孩子,在老师提出问题:“1+2+3+…+100=”时,很快地就算出了结果.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他发现1+100=2+99=3+97=…=50+51=101,于是1+2+…+100=101×50=5050.2. 受高斯算法启发,你能否求出1+2+3+…+n的和.3. 高斯的方法妙在哪里呢这种方法能否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二、建立模型1. 数列的前n项和定义对于数列{an},我们称a1+a2+…+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 n表示,即S n=a1+a2+…+an.2.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1如何用高斯算法来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S n=a1+a1+d+a1+2d+…+a1+n—1d,①依据高斯算法,将S n表示为S n=an+an—d+an—2d+…+an—n—1d.②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小结:这种方法称为反序相加法,是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方法.2结合通项公式an=a1+n—1d,又能得怎样的公式3两个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什么性质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相同点是利用二者求和都须知道首项a1和项数n;不同点是前者还须要知道an,后者还须要知道d.因此,在应用时要依据已知条件合适地选取公式.公式本身也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前者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都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后者反映了等差数的前n项和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三、解释应用例题1.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 n.1a1=—4,a8=—18,n=8.2a1=14.5,d=,an=32.注:恰当选用公式进行计算.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分析:将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后,可得到两个关于a1与d的关系式,它们都是关于a1与d的二元一次方程,由此可以求得a1与d,从而得到所求前n项和的公式.解:由题意知注: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an,a1,n或者a1,n,d的方程,使学生能把方程思想和前n项和公式相结合,再结合通项公式,对a1,d,n,an及S n这五个量知其三便可求其二.2本题的解法还有很多,教学时可鼓励学生探索其他的解法.例如,3.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的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教师引学生分析:每年“校校通”工程的经费数构成公差为50的等差数列.问题实质是求该数列的前10项的和.解:根据题意,从2001~2010年,该市每年投入“校校通”工程的经费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an},表示从2001年起各年投入的资金,其中,a1=500,d=50.那么,到2010年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答:从2001~2010年,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注:教师引导学生规范应用题的解题步骤.4.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 n=n2+n,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解:根据由此可知,数列{an}是一个首项为,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思考:一般地,数列{an}前n项和S n=An2+BnA≠0,这时{an}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练习1. 一名技术人员计划用下面的办法测试一种赛车:从时速10km/h开始,每隔2s速度提高20km/h.如果测试时间是30s,测试距离是多长2.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 n=n2+n+4,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3. 求集合M={m|m=2n—1,n∈N,且m<6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四、拓展延伸1. 数列{an}前n项和S n为S n=pn2+qn+rp,q,r为常数且p≠0,则{an}成等差数列的条件是什么2. 已知等差数列5,4,3,…的前n项和为S n,求使S n最大的序号n的值.分析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写成S n=n2+a1-n,所以S n可以看成函数y=x2+a1-xx∈N.当x=n时的函数值.另一方面,容易知道S n关于n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上的一些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来求n的值.解:由题意知,等差数列5,4,3,…的公差为-,所以于是,当n取与最接近的整数即7或8时,S n取最大值.分析2:因为公差d=-<0,所以此数列为递减数列,如果知道从哪一项开始它后边的项全为负的,而它之前的项是正的或者是零,那么就知道前多少项的和最大了.即使然后从中求出n.点评这篇案例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在设计上,设计者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例题、练习的安排,这篇案例注意由浅入深,完整,全面.拓展延伸的设计有新意,有深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这节内容.就总体而言,这篇案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尤其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这篇案例对于继承传统教学设计注重“双基”、关注学生的落实,同时注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比较好的体现;。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数列是函数的延续和发展.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5(必修)》(以下统称“教材”)中,通过列举生活和数学中的大量实例,给出数列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了解数列的概念,理解数列是一类特殊的函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继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之后学习的内容,其研究方法能够为后续研究等比数列及其他数列提供帮助.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而对于公式的变形及应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来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将在后续的学习中进行研究.二、教学目标设置本节课教学目标设置如下.(1)经历探索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过程,掌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体会转化与化归、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2)了解倒序相加法,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能够合理运用公式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三、学生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已经学习了数列、等差数列的概念及通项公式等基础知识,了解了等差数列中的几个量a1,n,d,an之间的关系.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推理能力及良好的思维习惯,部分学生拥有对特殊的等差数列求和的经验.这些都为本节课的教学提供了知识迁移和方法类比的可能.但学生仍未理解数列求和方法的本质.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在“说理”,即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基于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教学难点为探索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四、教学策略分析本节课采用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对现实问题进行数学抽象.(2)引导学生从具体的等差数列入手,通过方法迁移,探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3)从数的角度进行公式的推导,从形的角度对“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教学设计王友伟(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摘要:借助阅兵队列训练视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以数学眼光看问题.先从具体等差数列入手,再通过方法迁移,得到一般的公式.从数的角度进行公式的推导,了解倒序相加法;从形的角度对公式进行直观解释,对公式进行深入理解.经历提出问题、探寻研究方法、拟定研究方案、实施探究等过程,落实“四基”、提高“四能”,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等差数列;前n项和;数学本质;研究方法;核心素养收稿日期:2020-12-17作者简介:王友伟(1988—),男,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数学教育教学研究.··17公式进行直观解释.(4)引导学生对比、总结推导方法的特点,体会数学的简洁美.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导回顾,梳理知识之前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概念,研究了一类特殊的数列——等差数列.借助树图,回顾了已经学习过的有关等差数列的知识.等差数列的定义:a n +1-a n =d ()n ∈N *.其中,d 是公差,n 是项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 n =a 1+()n -1d ()n ∈N *.【设计意图】以树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知识、梳理框架,体会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进行研究.巩固理解a n ,a 1,n ,d 四个量中“知三求一”,为接下来分析问题、探究方法做好铺垫.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播放阅兵训练视频,提示学生观看视频时思考能否用数列的观点研究视频中的画面.【设计意图】借助阅兵队列训练视频,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视频中的队列变化画面如图1所示,对应抽象成点阵,如图2所示.(1)(2)(3)图2(1)(2)(3)图1问题1:对于如图2所示的点阵,你能用数列的观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尝试寻找队列的人数与数列的关系,内化等差数列中的首项、项数、公差等概念,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抽象出来并用符号进行表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际问题中进行数学抽象的能力.学生选择从最简单的等差数列——常数列入手,通过对常数列求和的体验,为接下来研究“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求和时,将不同数相加转化为相同数相加”做好铺垫.将图1(3)的左下区域抽象为点阵,如图3所示,以此为例进行研究.图3问题2:对于图3,你能用数列的观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吗?【设计意图】继续内化等差数列中的首项、项数、公差等概念,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顺势而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同时,通过“提出问题—明确方向—分析问题”这一系列的操作,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的必要性.3.组织活动,探索方法问题3:设如图3所示的点阵区域的总人数为S 21,如何求这个区域的总人数?尝试用多种方法,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后小组汇报.S 21=3+4+…+22+23.预设方案1:从数的角度研究.因为3+23=4+22=…=12+14,所以S 21=()3+23×10+13=273.预设方案2:从数的角度研究.因为3+22=4+21=…=12+13,所以S 21=()3+22×10+23=273.预设方案3:从形的角度研究,如图4所示.··18图4因为S 21=3+4+…+22+23,S 21=23+22+…+4+3,所以S 21+S 21=()3+23+()4+22+⋯+()23+3,即2S 21=()3+23+()4+22+⋯+()23+3.所以S 21=3+232×21=273.【设计意图】通过问题2引导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形成方案后汇报交流.部分学生有过解决此类问题的经验,容易想到配对,但是对配对的真正目的不是很理解,所以这个问题中设定了奇数项的等差数列求和,引导学生发现配对时可能出现不是整数对的情形,也为接下来的奇偶项的讨论和倒序相加法做好铺垫.预设方案4:从形的角度研究,切掉左边的两列,如图5所示.图5S 21=2×21+1+2+…+21=2×21+1+212×21.预设方案5:从形的角度研究,切掉左边的三列,如图6所示.图6S 21=3×21+1+2+⋯+20=3×21+()1+20×10.【设计意图】图6左半部分对应一个常数列,学生直观感知到相同的数相加可以转化为乘法,呼应了前面的配对思想.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补”的方法后再提出这一问题,比较自然地引出了“割”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几何角度给出不同的解释,也为推导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第二种形式进行铺垫.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可以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对等差数列进行求和,经历自主推导公式的过程,感受配对的实质是将等差数列转化为常数列,从而将加法转化为乘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4.引导归纳,建立模型问题4:如何推导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追问1:对于一个等差数列{}a n ,要已知哪些量才可以求出前n 项和?【设计意图】复习时已经明确a n ,a 1,n ,d 四个量可以“知三求一”,追问1可以继续内化这个知识点.当学生遇到“已知a n ,d ,n ”的情形,经过引导和讨论,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其等同于“已知a 1,d ,n ”的情形,使接下来的研究途径更加合理.追问2:已知a 1,a n ,n ,如何推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小组讨论,5分钟后小组汇报.预设方案1:利用倒序相加法.S n =a 1+a 2+…+a n -1+a n ,S n =a n +a n -1+…+a 2+a 1,由上述算式,得2S n =()a 1+a n +()a 2+a n -1+⋯+()a n +a 1=n ()a 1+a n .所以S n =n ()a 1+a n 2.预设方案2:S n =a 1+a 2+…+a n -1+a n .(1)当n 为偶数时,S n =()a 1+a n +()a 2+a n -1+⋯+æèçöø÷a n 2+a n 2+1=n 2()a 1+a n =n ()a 1+a n 2.(2)当n 为奇数时,S n =()a 1+a n +()a 2+a n -1+⋯+æèçöø÷a n -12+a n +32+a n +12=n -12()a 1+a n +a 1+an2··19=n ()a 1+a n 2.综上,可得S n =n ()a 1+a n 2.【设计意图】研究具体数列的求和后,学生将探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迁移到一般的等差数列{}a n 中,继续内化倒序相加法,并利用追问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配对”“为什么能配对”,并阐述原因.追问3:已知a 1,d ,n ,如何推出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预设方案3:从形的角度研究,等差数列{}a n 的每一项a n 用a 1和d 表示,如图7所示.S n =a 1+()a 1+d +()a 1+2d +⋯+[]a 1+()n -1d =na 1+[]1+2+⋯+()n -1d =na 1+n ()n -12d .……图7预设方案4:从数的角度研究,等差数列{}a n 的每一项用a 1和d 表示,即a n =a 1+()n -1d .S n =n ()a 1+a n 2=n []a 1+a 1+()n -1d 2=na 1+n ()n -12d .追问4:能否从几何角度给出S n =na 1+n ()n -1d2的直观解释?【设计意图】通过使用“割”的方法,从形的角度给出了公式的直观解释,也让学生感受到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其实可以转化为“求1+2+⋯+n 的值”的问题,体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我们运用“分割”(分组求和)的方法得到了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另外一种形式.其中,“求d +2d +3d +⋯+()n -1d ”实质上就是“求1+2+⋯+()n -1的值”的问题.追问5:你能发现这两个公式之间的关系吗?【设计意图】利用追问5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公式的特点,进而发现两个公式的区别,即S n =n ()a 1+a n 2中出现a n ,而S n =na 1+n ()n -1d2中出现d ,为学生在实际解题中选择恰当的公式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S n =n ()a 1+a n 2中的a n 是由a 1,d ,n 决定的,体会a 1和d 两个基本量的作用.追问6:对比上述推导S n 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洁?【设计意图】已知a 1,d ,n 推导S n 本质上就是“求1+2+⋯+n 的值”.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最简洁的还是倒序相加法.经过这样的比较分析,让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是形式化的表达,推导公式的目的是应用的简洁,追求简洁是数学研究的基本原则.5.数学运用,巩固深化例1在等差数列{}a n 中,设{}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1)已知a 1=2,a 30=90,求S 30;(2)已知a 1=5,d =13,求S 12.【设计意图】例1是对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的直接应用.通过对例题的解决,使学生巩固对公式的认识,会根据题设条件合理地选用公式求值.同时,明白选择公式的原则是追求简洁.例2求出图8、图9中各区域的人数.图8图9图10重点讲解图9中的深色区域,即图10(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不同的等差数列).【设计意图】例2与问题1呼应,回归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创新意识.··20练习:在等差数列{}a n中,设{}a n的前n项和为S n.(1)已知a1=3,a50=101,求S50;(2)已知a1=3,d=12,求S10.【设计意图】再次巩固对公式的理解.公式的应用其实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6.总结反思,升华理解回顾与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体会了哪些思想?【设计意图】本节课采用开放式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从知识、方法、思想几个角度进行总结,积累经验,促进学生反思升华、感悟思想、提升素养.7.分层作业,因材施教(1)巩固运用:教材第47页习题第1~5题.(2)拓展思考: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f()n 是关于n的函数,你能从函数角度研究其前n项和S n吗?【设计意图】分层布置作业,面向全体学生,继续深化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应用.同时,为学生提供运用函数观点研究S n的平台.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解析:根据最小二乘原理,利用计算器求得回归方程为y=-2.4505x+147.48.当x=6时,y≈133.所以气温是6℃时大概要准备133杯奶茶.思考:系数-2.4505的含义是什么?常数147.48呢?气温每增加1℃,要准备的奶茶杯数大约减少2.4505杯.思考交流:通过刚才的预判决策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教师引导学生经历根据统计知识进行预判决策的过程,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设计意图】设计为小卖部决策的活动,将问题情境生活化,让学生真正经历正确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把握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知识逻辑,深刻理解最小二乘原理,即只有在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的基础上根据最小二乘法的思想和公式求出的回归方程才有具体的实际意义,才能进行有效的预判决策,并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6.课堂总结,布置作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首先,由学生小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并交流学习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的过程,把握统计活动的过程,理解数据分析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抓住几个关键点,深化对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理解和应用,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理解了直线拟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会建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预判和决策.然后,我们仿照民族英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填词一首《青玉案·回归》来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预判决策找思路,最小二乘来相助.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回归线过,样本中心处.课后作业:小组统计活动.课后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自主选取生活中感兴趣的两个相关变量进行研究.【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再总结,把握本节课的主要思路和学习目标,并根据辛弃疾的词填词,以直观有趣的形式概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挖掘数学的育人价值.设置小组课题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自主选择课题研究,能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加强统计应用意识,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王爽.对“回归分析”的再认识[J].数学通报,2015,54(7):33-35.(上接第14页)··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6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教材分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数列的重要内容,也是数列研究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等差数列的求和是经常遇到的一类问题.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为我们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提供了一种重要方法.
教材首先通过具体的事例,探索归纳出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求法,接着推广到一般情况,推导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为深化对公式的理解,通过对具体例子的研究,弄清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并能熟练地运用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解决问题.这节内容重点是探索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是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形成.
教学目标
1. 通过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让学生体验数学公式产生、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2. 理解和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体会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与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并能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 在研究公式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主要涉及等差数列的前n项公式及其应用.
对公式的推导,为便于学生理解,采取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比较适宜,如从历史上有名的求和例子1+2+3+……+100的高斯算法出发,一方面引发学生对等差数列求和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等差数列中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等于首项与末项的和这个规律,进而发现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一般方法,这样自然地过渡到一般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对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要引导学生认识公式本身的结构特征,弄清前n项和与等差数列的项、项数、公差之间的关系.为加深对公式的理解和运用,要强化对实例的教学,并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对实际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境中发现等差数列的模型,恰当选择公式.对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和二次函数之间的联系,可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教学设计
一、问题情景
1. 在200多年前,有个10岁的名叫高斯的孩子,在老师提出问题:“1+2+3+…+100=”时,很快地就算出了结果.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他发现1+100=2+99=3+97=…=50+51=101,于是1+2+…+100=101×50=5050.
2. 受高斯算法启发,你能否求出1+2+3+…+n的和.
3. 高斯的方法妙在哪里呢这种方法能否推广到求一般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二、建立模型
1. 数列的前n项和定义
对于数列{an},我们称a1+a2+…+an为数列{an}的前n项和,用S n表示,即S n=a1+a2+…+an.
2.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1)如何用高斯算法来推导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an}:
S n=a1+(a1+d)+(a1+2d)+…+[a1+(n—1)d],
①
依据高斯算法,将S n表示为S n=an+(an—d)+(an—2d)+…+[an—(n—1)d].②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小结:这种方法称为反序相加法,是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方法.
(2)结合通项公式an=a1+(n—1)d,又能得怎样的公式
(3)两个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各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相同点是利用二者求和都须知道首项a1和项数n;不同点是前者还须要知道an,后者还须要知道d.因此,在应用时要依据已知条件合适地选取公式.公式本身也反映了等差数列的性质:前者反映了等差数列的任意的第k项与倒数第k项的和都等于首、末两项之和,后者反映了等差数的前n项和是关于n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三、解释应用
[例题]
1. 根据下列各题中的条件,求相应的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S n.
(1)a1=—4,a8=—18,n=8.
(2)a1=14.5,d=,an=32.
注:恰当选用公式进行计算.
2. 已知一个等差数列{an}前10项的和是310,前20项的和是1220.由这些条件能确定这个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的公式吗
分析:将已知条件代入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公式后,可得到两个关于a1与d的关系式,它们都是关于a1与d的二元一次方程,由此可以求得a1与d,从而得到所求前n项和的公式.
解:由题意知
注:(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就是一个关于an,a1,n或者a1,n,d的方程,使学生能把方程思想和前n项和公式相结合,再结合通项公式,对a1,d,n,an及S n 这五个量知其三便可求其二.
(2)本题的解法还有很多,教学时可鼓励学生探索其他的解法.例如,
3. 2000年11月14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某市据此提出了实施“校校通”工程的总目标:从2001年起用10年的时间,在全市中小学建成不同标准的校园网.据测算,2001年该市用于“校校通”工程的经费500万元.为了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计划每年投入的资金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那么从2001年起的未来10年内,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多少
教师引学生分析:每年“校校通”工程的经费数构成公差为50的等差数列.问题实质是求该数列的前10项的和.
解:根据题意,从2001~2010年,该市每年投入“校校通”工程的经费都比上一年增加50万元.所以,可以建立一个等差数列{an},表示从2001年起各年投入的资金,其中,a1=500,d=50.
那么,到2010年(n=10),投入的资金总额为
答:从2001~2010年,该市在“校校通”工程中的总投入是7250万元.
注:教师引导学生规范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4.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S n=n2+n,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吗如果是,它的首项与公差分别是什么
解:根据
由此可知,数列{an}是一个首项为,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思考:一般地,数列{an}前n项和S n=An2+Bn(A≠0),这时{an}是等差数列吗为什么
[练习]
1. 一名技术人员计划用下面的办法测试一种赛车:从时速10km/h开始,每隔2s速度提高20km/h.如果测试时间是30s,测试距离是多长
2. 已知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 n=n2+n+4,求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 求集合M={m|m=2n—1,n∈N*,且m<60}的元素个数,并求这些元素的和.
四、拓展延伸
1. 数列{an}前n项和S n为S n=pn2+qn+r(p,q,r为常数且p≠0),则{an}成等差数列的条件是什么
2. 已知等差数列5,4,3,…的前n项和为S n,求使S n最大的序号n的值.
分析1: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可以写成S n=n2+(a1-)n,所以S n可以看成函数
y=x2+(a1-)x(x∈N*).当x=n时的函数值.另一方面,容易知道S n关于n的图像是一条抛物线上的一些点.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二次函数来求n的值.
解:由题意知,等差数列5,4,3,…的公差为-,所以
于是,当n取与最接近的整数即7或8时,S n取最大值.
分析2:因为公差d=-<0,所以此数列为递减数列,如果知道从哪一项开始它后边的项
全为负的,而它之前的项是正的或者是零,那么就知道前多少项的和最大了.即使然后从中求出n.
点评
这篇案例从具体的实例出发,引出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在设计上,设计者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探索、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例题、练习的安排,这篇案例注意由浅入深,完整,全面.拓展延伸的设计有新意,有深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这节内容.
就总体而言,这篇案例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尤其关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这篇案例对于继承传统教学设计注重“双基”、关注学生的落实,同时注意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比较好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