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

2.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境,体会诗歌的意象美。

3.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悟诗歌真情。

4.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尝试写新诗。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寻找和分析意象体会作者所要体现的情感。

难点:感受诗歌的真情【教学方法】1.朗读法:反复诵读,理解情感2.创设情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3.合作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5分钟):去年在槐花飘香之际,大家与你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分别,离开了的初中母校。

回顾过往生活多少有些不舍。

如果现在让你写一篇怀念初中的文章,你会选取什么作为你的告别对象?无论是哪些对象,都有大家在校园生活的印迹,都融入了大家对母校的美好回忆、眷恋以及不舍。

这正是咱们这一单元的重点,通过学习诗歌,透过意象,描绘诗人营造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真情。

这也是品诗的方法。

下面咱们就来共同学习新月派代表作家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看他如何选取意象,描绘意境,表达感情的。

(板书:品诗的方法:意象→意境→情感)设计理由:谈话式导入,拉近学生与诗歌的距离,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二、初读感知(课前解决字音字词)(3分钟)1.先请一位学生读一遍《再别康桥》,其他同学思考徐志摩在第二次别离母校时想要传达什么情感?2.录音范读,体悟真情,揣摩意象,感受诗人的真情。

设计理由:在读的过程中检查预习。

借助诵读,范读揣摩意象,感受真情。

三、再读理解(25分钟)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诗的民族,一个人的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

可以说每一小节诗中都有意象,但每一小节诗中诗人都选取了一个主体意象,只要咱们抓住了主体意象,便可以描绘诗人营造的意境,体会诗人的真情。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学情分析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导入】再别康桥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

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讲授】再别康桥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

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

19 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

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

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

1931年11月1 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

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

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活动】再别康桥初读诗歌,感知诗情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去感受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河畔( ) 荡漾( )青荇( ) 榆阴( )揉碎( ) 浮藻( )长篙( ) 漫溯( )斑斓( ) 笙箫( )2.读一首诗歌,光读准字音和停顿是不够的,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畅达地表现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内容。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味和把握诗中的意境美,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了解掌握诗歌“三美”。

3、感受康桥柔美的秀丽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内容】:1、意象的含义和作用。

2、诗歌“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3、作者对康桥的依依惜别之情【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教学工具】: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再别康桥》、范读录音【课时】:15分钟【教学过程】一、导入:1、首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放一段诗歌朗诵。

这座桥,风景秀丽,闻名遐迩;这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这首诗,清新空灵,载誉中华,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近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再别康桥》,认识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现代派诗人。

二、整体感知:2、好,大家对于诗人徐志摩都有哪些了解呢?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分享一下?明确:作者: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曾用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他是理想主义者,天真而浪漫。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诗人,他是新诗的诗魂,林语堂评价他为“奇才”与“情才”,他的新诗有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他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因,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3、背景:《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的一切,早就为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4、请同学们试着自己朗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身临其境,语调要柔和、舒缓。

抽学生起来读。

5、“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一份哀伤,同学们,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有没有感觉到通常离别诗的那种沉重和压抑?它带给你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明确:没有沉重和压抑的感觉。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课方案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之《再别康桥》教课方案鹿泉区第三中学贾莉莎【教课目的】1、知识与技术:(1)领会诗中所表现出了的三美主张。

(2)经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剖析,领会诗歌的境界美。

2、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剖析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经过使学生找寻意象进而领会诗歌的境界3、感情态度价值观:领会作者感情方式与价值体验,在其在诗歌中的交融,进而感觉诗歌带给人的美感。

【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对诗歌“三美”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解读。

难点:绘画美(境界美)的解说。

【教课方法】朗读法,合作研究法本节课以鉴赏“三美”为主线,以朗读为辅线,双线交叉进行。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激情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忧虑的分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静静地来,又这样静静地走了。

今日,就让我们一同来认识这个人、品读这首诗吧!课件展现本节学习目标第一,请同学们把这首诗齐声朗诵一遍。

二、一轮朗读领会建筑美1. 正音青荇 (x ìng)长篙(gāo)浮藻(zǎo)漫溯(sù)斑斓(lán)笙箫(shēng)指引学生察看诗歌形式特色师生一同小结:课件展现建筑美(形式)表此刻节的均匀和句的齐整《再别康桥》共七节,四行一节,两两有条有理,于参差变化中见齐整,给人以美感。

三、二轮朗读吟咏诗韵领会音乐美1、释题课件展现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由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 而我说:校园是我们成长的摇篮校园是我们心灵的一片净土校园是我们青春的舞台2、朗诵指导,找 3-4 名学生朗诵感悟音乐美教师小结:课件展现音乐美(语言)A、押韵B、音节和睦,节奏感强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像,节奏同样,构成回环响应的构造形式。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优秀教案.doc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优秀教案.doc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设计思路:《毛诗序》说r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诗歌本质上就是情感的外化,字里行间最值得去揣摩咀嚼的就是诗人的情志。

本诗的情感含而不露,但由于语言简洁平易,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诗歌交给学生去探究把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去揣摩作者的心性。

教师积极主动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感受到类似的’大师小作"的语言魅力。

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对于语文来说我们更应该明白"工夫在课外"这句话的含义,语文教学应该有适当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我们必须明白:教师是导学者,而不是传声筒。

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应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品味《再别康桥》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学会抓住意象品读诗歌。

2、过程和方法:从诗歌的意象角度入手,鉴赏诗歌。

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对比品评。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感悟、体验的能力,以及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对具体字词和特定意象的推敲,做到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教学难点对诗歌情感脉络的把握,对诗歌独特意象的揣摩。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成全一份份沉甸甸的期许,也为了扬帆沧海,追逐梦想,抵达生命Z巅,你们踏进了高中校园。

在此之前,伤〈们辞别了初中母校和父母老师,英至远离了故乡那一方熟悉的水土,那里的山山水水,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见证了你的成长,也许你有过不舍,也许你有过彷徨,但人生Z路已经在你迈出的脚步里延长。

离别总让人心潮起伏,离别时的情思已经被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反复梳理,今天我们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来一起品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题解1、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等。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案2新人教版必修1

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目】1、学习诗人用评议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写法;2、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艺术特点。

【重点难点】1、怎样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构思?2、怎样理解全诗“画面美〞?【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及时代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新月诗派代表人物。

他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佳作。

选自猛虎集再别康桥就以音节与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青睐。

为诗句燃断想象长须徐志摩志摩写作态度是严肃,他在轮盘自序里说:“我敢说我确是有愿心想把文章当文章写一个。

〞在猛虎集自序里他又说:“但为了一些破烂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经燃断了多少根想象长须。

〞所以一些极普通字眼,一经从他笔下流出就标出了自己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趣味,做人权威,做人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诗句竟成了他谶语。

他真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继起者未见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诗魂,人称诗哲、诗圣有能与之并驾齐驱。

他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英语必修课,要求把文言文思想运用到现代英语表达当中。

再别康桥是新编选修5教材的课文,是由徐志摩所作的一首抒发怀念之情的现代诗作。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能够了解作者徐志摩所述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该课文的震撼感、美感和文学内涵,寓教于乐,掌握文言文与现代英语表达之间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史实和艺术内涵;2.掌握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促进学生分析、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信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关于此课文的知识面。

2.集体讨论:教师以在线或现场会议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讨论课文,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比如:对该课文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对作者的评价等等。

3.小组合作: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每组认真分析和解读该课文,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彼此辅助。

4.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展开阅读,进行个人的文学鉴赏和思考,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深入分析写作的艺术手法并撰写自己的文学评论,以此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课前小结:老师向学生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及作者。

在这部诗中,作者徐志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被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伟大的后人”的慈爱和祝福之情。

2.预习导入:提前几天,让学生预习本文,运用他们对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理解和表达技巧,尝试转化“别离”的情感。

比如根据“桥”这个情境词一个人离别的画面,进行想象性表达。

3.阅读教学:请学生分组,小组联合解读,学生可以用他们理解的话语进行讨论。

教师还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区分文言意象中的意境和现代意境的表达。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十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十篇

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十篇关于《再别康桥》教案十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再别康桥》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别康桥》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

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

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原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学习诗中云彩、金柳等独特的意象。

2、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二、能力目标:培养品味、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现代诗歌,接受美的熏陶,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1、赏析意象,体会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体会徐志摩在诗中表现的特别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

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习。

1928年8月诗人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1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地写下了的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

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具有生命、灵性,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而诗人的情怀也不是直白的显露,它是热烈而有分寸;淡淡起头,又淡淡结尾,却包含了许多复杂情绪,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回味。

《再别康桥》既继承了古典诗歌的传统,又在别离诗中,注入了现代人对自己生长的母校深情厚爱,并超越了一般离别眷恋人情感叹,更具有了现代知识分子崇尚自我的个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谈谈的象征意蕴。

语言清新,富于音乐美。

这首诗的语言有着突出的浅白流畅的特点,但又深得锤炼功夫,不露雕琢痕迹。

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宛如流水一样自然淌出,毫无当时新诗欧化的倾向。

三、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范读正音: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笙(shēng)箫2.“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明确:学生可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四、课文赏析一、赏析意象,体会作者别样情感[关于意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教案(优秀5篇)《再别康桥》教案篇一一、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二、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

四、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语。

1、以古曲《阳关三叠》入境,与大家一起背诵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这是一首关于什么的诗篇呢?(离别)3、这是古人的离别,那么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首现代的离别诗歌《再别康桥》,看一看这种离别又是一种怎样的离别。

(二)正文。

1、整体感知。

一起朗读这首诗歌,感知这首诗歌写得怎样?(好、美或者举诗歌中的一些具体景物作答)2、对比鉴赏(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本诗的意境美)通过对比得出:“金柳”、“新娘”、“艳影”给人创造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好像让人看见了一幅新娘对着镜子摇曳身姿的动态画面一样,而“柳树”、“姑娘”、“影子”通过对比就显得枯燥无味。

“娘”和“漾”押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而“娘”和“徊”则没有这样的效果。

3、思考。

在第二段中,让作者心境荡漾地究竟是什么样的场景?4、鉴赏。

根据上面的诗歌第二段的鉴赏方式,分组讨论:3、4、5、6段中通过作者的精心描写,你可以看到什么场景,请你把这种场景描述出来。

(把组分好,然后每小组一小段)(总结参考——同学回答完了之后进行总结)第三段:康河沁人心脾的河水中,青荇自由自在的在软泥中欢快的招手。

第四段:梦像彩虹一样五彩斑斓,每一片康河的浮藻间都沉浸着有待发现的自由的梦。

第五段:撑一支长篙,驾一叶扁舟,我在康河的柔波中泛舟寻梦,那满天的星光倒映在康河的水波中,水天一色。

小舟在星光中摇摆穿行。

此情此景,只有用歌声才能表达我的心情。

第六段:梦依旧,人以非。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通用7篇)“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再别康桥》教学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发挥想象,以感受充溢于诗歌的真情,进而拉近学生与诗的联系,鼓励学生在喜欢的基础上多写写新诗。

【教学重难点】1. 把握和分析意象。

2. 感受诗歌的真情。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创设情境【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请同学们认真读一遍,并谈一谈初步印象。

1.设计理由:学生对诗歌的原始阅读非常重要,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原始理解是教学的起点和依据。

2.在这个环节中,适当介绍诗人。

徐志摩,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

二、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再别康桥》属于哪一种呢?1.抒情诗。

2.目的是从这个问题切入到下一个问题。

三、既然是抒情诗,那么它是怎样抒情的呢?1.请同学们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诗人的情感有关系?2.“金柳”“新娘”就是赋予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3.理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诗人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4.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的味道来。

四、进入第三小节,诗人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呢?1、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2、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3、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作者:郑艳王倩倩(作者介绍:郑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倩倩,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内容摘要:《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与《沁园春・长沙》《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共同组成了本套必修教材的开篇单元,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现代新诗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现代新诗的技巧,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再别康桥》出现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与《沁园春・长沙》《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共同组成了本套必修教材的开篇单元,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现代新诗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现代新诗的技巧,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开篇第一单元中的篇目,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停留在表面。

教师要通过本课和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系统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师还要让本课充分发挥激趣作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独特之美: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奇妙的想象。

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生活和情感是那么契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巨大魅力,并从此爱上语文。

【设计特色】1.以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为切入点。

向学生介绍徐志摩与康桥的三次不解之缘,让学生了解康桥在徐志摩生命中的重要位置,从而使学生更好体会诗歌的感情。

2.教师“以诗解诗”的课堂语言。

教师课堂语言经过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出诗一般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的柔情中,体会语文之美,诗歌之魅。

【教学目标】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了解新月派“三美”的诗歌主张。

【教学重难点】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相信同学们都不止一次地听过或吟诵过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每当听到它的时候,我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诗人挥手与云彩惜别的场景-----洒脱、飘逸之中又带着伤感与惆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返回上个世纪,用心去感受那个醉人的康桥之夜……二.题解康桥:英国剑桥大学。

再别:又一次离别。

三.作者简介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了解的徐志摩,或者与他相关的故事。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浙江海宁人,家境殷实,他的父亲是当地首富。

徐志摩是家中的长孙独子,自小就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接受良好的教育。

徐志摩18岁的时候,受父母之命,与家世显赫的张家联姻,娶了素未谋面的张幼仪。

但是徐志摩并不喜欢她,一直非常排斥她。

后来徐志摩先后留学于美国和英国,研究银行学、经济学、政治学。

在22到24岁期间,他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这是他一生的转折点,因为在这里,年轻的徐志摩看到了一个充满理想和自由的新世界,并开始了诗歌创作。

不仅如此,他还在这里结识了才女林徽因,并深深的爱上了她。

为了实现自己婚姻和恋爱的自由,不久之后就写信向张幼仪提出离婚。

而林徽因经过冷静的思考,决定放弃,她不告而别,离开了康桥大学,这段美好的感情就这样无疾而终。

留学归国之后,徐志摩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共同创立新月派诗社,他还先后在北大等多所大学担任教授。

35岁时,因为飞机事故罹难。

四.徐志摩的康桥情结徐志摩一生三次与康桥结缘。

前两次他分别为康桥创作了《康桥再会罢》和《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来到康桥。

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康桥充满了这位浪漫诗人所需的古老、宁静、充盈梦幻色彩的氛围,康桥是诗人一生“真愉快”的时光所在。

我这一辈子就只那一春,说也可怜,算是不曾虚度。

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虽则碰巧那也是我最感受人生痛苦的时期。

)……说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认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我能忘记那初春的睥赐吗?---1926年《我所知道的康桥》五.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请同学们说一说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画面柔美、静谧。

表达了作者的眷恋和感伤。

2.学生自由地出声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如:满载(zài),似的(sh ì),长篙(gāo),漫溯(sù)。

3.找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六.研读赏析1.诗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进行鉴赏。

(先组内研讨,后全班交流。

)云彩:西天的云彩融入在康桥的画卷中,定格在作者眼中,此时他不仅是和云彩告别,也是在和这惆怅的黄昏告别,和黄昏时的康桥告别。

作者想轻轻的离别,他实在不忍打扰康桥。

金柳:柳树在夕阳的余晖下变成了金色,而一个女人最美的时刻就是她成为新娘之时,金柳化成神秘而美丽的新娘伫立在康河河畔,与作者远远相望。

金柳倒影不仅倒映在滢滢波动的水面上,更荡漾在作者的心头,波动了作者的不舍和感伤。

青荇:青荇随着水波自由摇摆,尽情享受着康河温柔的水波和梦境一般的康桥。

作者对康桥无限的眷恋,趋使作者情愿化身成一条无名的水草,在清亮的康河中自由自在,永不离开。

水波:作者的梦萌发于康桥又夭折于康桥,他只能将梦温柔的揉碎、播撒于康河之中,让这梦慢慢荡漾、沉淀。

他所寻求的梦也许是对康桥美景的沉醉,也许是对游学的美好生活的追忆,也许是他当年对林徽因的痴迷和爱恋。

星辉:作者多么想放歌一曲,但他不能放歌。

也许他并不想打破康桥的这份宁静,也或者他的心已经沉重得无法放歌,他选择在静默之中细细追忆,慢慢品味。

康桥的宁静好似是在演奏着一曲无声的笙箫,而作者心中所有的不舍在无言之中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2.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体会作者的用意吗?首先,从景物本身来看,它们都是具有柔美特征的自然景物。

无论是空中的云彩,伫足河畔的金柳,还是惬意的水草和斑斓的星辉,它们都是美和自由的象征,这些景物最能体现徐志摩的情感。

徐志摩也曾经说过:“康桥的性灵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

”可见在作者眼中康河美的分量,再者,从时间上来看,所描写的正是康桥从黄昏到夜晚这段时光。

清晨给人以希望,正午给人以繁盛之感,而唯独黄昏让人很容易产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由黄昏入夜,在斑斓的星辉里,这种离别之境显得更加神秘而安宁。

3.这些景物组合成怎样的意境,你能试着用几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吗?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柔美、静谧的康河离别之境。

4.你认为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对康桥热烈地赞美和永久地眷恋。

康桥是徐志摩短短一生的亮点,辉煌一生的转折点。

在此诗中他极尽赞美之能事,尽显爱恋之情愫。

(2)对曾经美好生活的追忆。

这其中包括对爱情在内的学生时代生活的留恋,对青春的回忆,对逝去的美好事物惋惜,人总是充满怀念的。

5.在充分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情感基调――哀婉中带有洒脱,惆怅中饱含热烈。

(1)注意特殊词语和短语,要读出画面感。

如:轻轻的、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荡漾、油油的、招摇、柔波、甘心、揉碎、沉淀着、漫溯、放歌、沉默、悄悄的。

(2)体现全诗的情感变化,读出高潮部分。

要注意情感的蓄势与释放。

开头的洒脱、清新;中间的兴奋热烈;结尾的哀而不伤。

读出情感的变化,体味诗歌的内在节奏。

6.这首诗歌除了意境美、情感美,它的美还表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了解新月派诗歌的“三美”主张)1926年闻一多提出了新诗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而徐志摩的这首《再别康格》是践行闻一多“三美”主张的代表作。

(1)“音乐美”:就音节而言,错落有致,朗朗上口,节内押韵。

首节尾节,节奏相同,回环复沓,构成呼应。

押韵:来―彩,娘―漾,摇―草,箫―桥。

回环: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绘画美”:给人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诗歌的语言多选用带有色彩的词语。

如:云彩,金柳,青荇,星辉斑斓。

强调词藻的选择要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

(3)“建筑美”:诗节的匀称和句式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每一行六至八个字,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美感。

七.结语徐志摩虽然“轻轻地”离开了康桥,更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他的诗一直都不曾离开我们。

公元2008年7月2日,他的诗歌刻在2吨重的洁白的大理石上,从他的故国运到那片给了他灵感,给了他新生的土地上,并被安放在唤醒他性灵的康河边----在国王学院的后庭。

大理石碑的正面便形成了两个参差错落的平面:上半个平面上刻着:“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下半个平面刻着:“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落款是“徐志摩《再别康桥》诗句”。

如果年轻多情的诗人地下有知,他应该欣慰,因为他自己的诗歌,他那颗爱美、爱自由的心,会在国王学院的后庭,更会在亿万读者的心中代代传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