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5cf48050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69.png)
群落的格局:指群落 中各种生物的分布情 况和空间排列
群落的空间结构影响 因素:物种间的竞争、 捕食、共生等关系
群落的格局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如温度、湿 度、光照等)、生物因 素(如物种组成、种群 密度等)
Part Four成群落的基本单元
添加 标题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同一物 种的个体集合
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在研究尺度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是生态学的重要分支,相互补充, 共同推动生态学的发展。
研究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种群生态学:主要研究种群内部的个体间相互作用和种群动态
群落生态学:主要研究群落中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和群落结构
种群生态学关注个体,群落生态学关注群体
种群生态学研究种群内部的竞争、合作、遗传等机制,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内部的食物链、食物网、生态位等机 制
种群生态学和群 落生态学的区别
与联系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XX
目 录
Part One.
添加目录标题
Part Two.
种群生态学
Part Three.
群落生态学
Part Four.
种群生态学与群 落生态学的联系
Part Five.
种群生态学与群 落生态学的区别
Part One
添加章节标题
研究方法:种群生态学主要采用实 验法、观察法等方法,而群落生态 学则更注重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用领域:种群生态学在农业、林业、 渔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而群落生态 学在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系 统管理等方面有重要应用。
研究对象:种群生态学的研究对象通 常是单一物种或少数物种,而群落生 态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多个物种组成的 群落。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
![种群和群落-文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2e0035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d3.png)
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1s=20min
y=2n
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模式
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
数学形式。 如:曲线图、数学方程式
一般步骤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②做出合理假设; ③根据实验数据,用数学形式表达; ④检验或修正。
y=2n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自然界的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 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 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 型。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特别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提醒
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
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讨论:
1.为什么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 2.地衣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条件?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四、群落的
1、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光照、温度 决定因素
动物:食物、空间/栖息地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不同生物分布于不
同地段,呈镶嵌分布的现象。
决定因素:地形的变化、光照的强度、土壤 的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等环境因素影响。
2、狼以兔为食,兔以草为食。捕食
种 群
个
➢下列生物的关系是共生还是寄生?
体 数
1、蚂蝗吸食动物血液 寄生
2、白蚁与它肠内的鞭毛虫 共生
时间
竞争
3、菟丝子与大豆 寄生 4、噬菌体和细菌 寄生 5、鸟与羽虱 寄生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4.1《种群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4d110d65ef7ba0d4a733b7e.png)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概念的理解 (1)两个要素:“同种”和“全部”,即种群是物种存在 的形式。 (2)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即种群具有一定的 时空限制,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 (3)两个方面宏 微观 观方 方面 面: :种 种群 群是 是生 生物 物繁 进殖 化的 的基 基本 本单 单位 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1)种群的特征是个体不具有的,个体只能 具有性别、年龄、出生、死亡等特征。
(2)同一物种在不同区域内可以有多个种群,但一个种群 内的个体都为同一物种。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自主解答] ________ 解析: 12月份未成熟个体为0,说明该种群10月份的出 生率可能为0,A正确;天敌迁入后,未成熟个体和衰老个体 容易被捕食,从而导致该种群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正确;由 图可知,在不同的季节年龄结构不同,C正确;大量诱杀雄性 个体,影响性别比例,导致出生率下降,最终使种群密度降 低,D错误。 答案: D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生物 必修3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自主学习 新知突破
合作探究 课堂互动
高效测评 知能提升
课时作业
2.年龄组成的曲线图
图甲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种群数 量增加,属增长型;而图乙相反,应为衰退型。
种群的特征_修订版
![种群的特征_修订版](https://img.taocdn.com/s3/m/36736d0cbed5b9f3f90f1c70.png)
等距取样法
调查群体为长条形时用
记数方法
——蒲公英
——其他植物
方框内+相邻两边上
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讨论1、为什么要强调随机取样?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 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 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讨论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 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 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 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 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逐个计数 分布范围大,个体较小的种群:估算 ( 取样调查 ) 估算方法: 不运动或活动范围小的生物: 样 方 法
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标志重捕法
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某物的种群密度
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
10m
10m
五点取样法
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时用
2、标志重捕法:(用于动物)
第 1次
第2次
种群数量
直接影响 预测变 化趋势 影响密 度大小
年龄组成
种群密度
决定种群 密度的大小
性别比例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 的位置状态或布局,叫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型
随机型
集群型
集群分布是最广泛存在的一种分布格局
种群特征种群有的,但个体没有的特征。
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一、种群密度
1. 含义: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2.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
![人教版教学课件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种群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ea15d9edd88d0d233d46a51.png)
N1+N2+N3+N4+N5 5
某同学在一草地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了5个样方 (样方面积为1m2),5个样方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 8、8、9株。那么该草地的蒲公英种群密度为多少?
种群密度=(4+6+8+8+9)/5=7株/m2
③计数
——蒲公英
——其他植物 计数原则:样方内无论大小都要数, 若有正好长在边界线上的, 应“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一个森林中的全部金丝猴 南极地区生活的所有帝企鹅
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A.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鱼群 B.一个湖泊中的全部藻类 C.校园中的全部树木 D.培养基上的大肠杆菌菌落
一、种群的数量特征
1、种群密度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态学的角度看,其目的主要是
A.控制出生率,降低种群密度
A
B.控制年龄组成,稳定种群密度
C.控制死亡率,降低种群密度 D.控制年龄组成,降低种群密度
3、迁入率和迁出率
概念: 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 )的个体, 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迁入率 < 迁出率 种群密度增加 种群密度相对稳定
②取样
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会,一般来说样方数越多,调查结果越准确
样方多大适宜?
草本植物样方的大小以1m2的正方形,灌木样方的大小以10m2 ,
乔木样方的大小以100m2
取样的原则是什么? 随机取样 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 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
五点取样法:调查群体为非长条形
种群密度N
应用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42f9c40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16.png)
种群和群落知识点总结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某一地域内所有同一物种的个体的总和,种群的概念是生物学家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概念。
种群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基本单元,它是通过生殖隔离与进化而与其他种群区分开来的一个群体。
种群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同一物种的个体总和。
种群是由同种个体组成的总和,这些个体属于同一物种,可以在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进行交配和繁殖。
2、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
种群的个体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空间关系,它们可能生活在同一地区内,如森林、草原、湖泊等特定的生态环境中;同时,种群也有一定的时间联系,可以通过繁殖将其后代代代传承下去。
3、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种群数量会随着环境变化而产生波动,这可能受到食物、栖息地、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可以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在某一地区内由多种不同种群组成的生物社区,它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群落的概念是生态学家们对不同种群在相同地域内相互作用的总和。
群落通常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
群落内通常包含多种不同的物种,它们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捕食关系、共生关系等各种相互作用。
2、相互依赖。
群落内的不同物种通常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
它们通过食物链、食物网、种间关系等不同的关系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
3、稳定性和动态性。
群落内的种群数量和种类组成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
这种动态性使得群落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态系统中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相互作用关系。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种间相互作用、种内相互作用、种间竞争、捕食关系等。
这些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种群和群落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
2、资源利用和能量传递。
种群和群落之间通过资源的利用和能量的传递来维系自身的生存和繁衍。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
![必修三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第二节种群的数量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c923f1c6edb6f1aff001fab.png)
必修三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第二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最基本特征)出生率:单位时间里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迁入率或迁出率。
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常用调查植物五点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正方形;等距取样法:适用于总体为长方形时2)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动物例:对某地麻雀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50只麻雀,把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获了40只,其中有标记环的10只,那么该地大约有麻雀200只N :50=40:10 N =200只2、种群的数量变动及数字模型(S ”型曲线tt条件:食物、空间充裕、无敌害等理想条件“J”型曲线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
实例:20世纪30年代,美国岛屿上环颈雉的增长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X倍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X t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原因:因生活条件有限而使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S”型曲线数量的增加特点:不能连续增长,达最大值(K值)后停止增长,有的在K值左右保持相对稳定概念:种群经过一段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实例: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然后每隔24h统计一次大草履虫的数量,大草履虫的数量在第二天和第三天增长较快,第五天以后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
种群和群落
![种群和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25cab307a1c7aa00b42acb7b.png)
第二节种群和生物群落【要点精析】[ 基本知识]一、种群(一)概念:见重、难点知识。
(二)特征:1.种群密度:单位空间的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2.年龄组成: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年龄组成类型:(1)增长型:年轻个体多,年老个体少,种群密度增大。
(2)稳定型:各年龄组的个体数大致相当,种群密度趋于稳定。
(3)衰退型:年轻个体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密度减小。
3.性别比例: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有的比例。
性别比例类型:(1)雌雄相当:高等动物。
(2)雌多于雄:人工控制的种群(3)雄多于雌: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
4.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个体数为出生率。
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为死亡率。
二、生物群落(一)概念:见重、难点知识。
(二)结构:1.垂直结构: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水平结构: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别。
[ 重、难点知识]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是学习生态系统知识的基础,是本节的重点知识。
一、种群的概念种群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说明:1.种群是由许多同种的个体组成,但又不是许多同种个体的简单相加,因为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2.种群中各个体间的关系既有互助也有斗争,但无论是互助还是斗争都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延续。
3.种群概念中的空间和时间范围,主要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范围的大小。
二、群落的概念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说明:1.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同一环境中的其他生物。
在地球上,不存在没有动物栖居的植物群体,也没有不与植物发生关系的动物群体。
正是由于不同种生物间的相互依赖和制约,才构成了生物群落这一复杂的种间关系。
2.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既有种间互相关系,又有种间斗争关系,还存在着种内关系。
3.研究生物群落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从分析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着手,这种结构特征主要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7120b27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5c.png)
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生物种群和群落知识点知识比钱更挑剔,知识的流动比钱更偶然更深层,有质量的知识都是整体流动的。
群落和种群的区别有什么
![群落和种群的区别有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d96671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62.png)
群落和种群的区别有什么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个群体。
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所以说,种群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然后形成物种,各种物种之间又形成了群落。
种群与群落是包含的关系。
种群和群落的区别:一、概念不同1、种群是指一定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总和。
2、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也称为生物群落。
二、特征不同1、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统计学特征。
2、群落具有的特征不是由组成它的各个种群单独所能包括的,只有在群落总体水平上才能显现出来。
群落的特征主要有丰富度、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结构、生态位、范围和边界等。
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1)从概念内涵上看:两者都是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总和,但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群落是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从概念外延上看:种群是种内关系的研究范围,种群内的个体之间既有种内互助,又有种内斗争,两者对立统一,共同维持种群的相对稳定性。
群落是种间关系的研究范围,是由不同种群构成的,种群和群落在生命系统层次中都是一个独立的层次,但属于上下级关系,它们体现的特征和空间结构有“质”的差异。
(3)从研究特征上看:种群最重要的特征是种群密度,一个种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就是要看种群密度的大小,种群的其他特征都和种群密度有关。
而生物群落的特征主要是分析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和水平结构的不同群落以及小群落的分布差异。
(4)从辩证的观点来看:种群和群落都是“动”和“静”的统一体。
种群是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域内,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维持一种动态平衡,这种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种群的自我调节来实现的。
群落结构的形成是长期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有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进化的结果。
(5)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种群与群落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种群内部的变化会波及群落的变化,群落的变化又会影响到种群的变化。
2018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2018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件: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4edffc0f78a6529647d53e4.png)
教师参考 新课导入一:
请同学们回顾以前学习过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判断上述两图分别属于 哪个结构层次? 图甲的那只海鸥正是图乙中的一只,那么种群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吗?种群 有哪些区别于个体的特征呢?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导入二: 某校生物课外小组欲调查本地野生动物——田鼠的种群密度,假如你是其 中一员,你将采用什么方法,怎样操作才能完成本次的任务呢?通过本节课 的学习你将得到答案。 【学习目标】 1.概述种群的特征。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该种群密度估计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应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取样,常用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其中等距取样法就 是选取一个该种群分布比较均匀的长方形地块,将该地按照长度划 成10等份,在每份的中央划一个大小为1 m2的样方,计数每个样方 内该种群数量,并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作为该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典例1】 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④可依次代表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 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 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 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解析:年龄结构具有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的作用,出生率和死 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 度,由此可知,①代表年龄组成,②代表出生率和死亡率或迁入率和 迁出率,③代表种群数量,④代表性别比例,A正确;种群密度在一定 程度上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错误;研究城市的人口密度时, 一定要考虑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种群数量与自然气候等有关,D 正确。 答案: B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https://img.taocdn.com/s3/m/26383707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1.png)
生物中的种群与群落在生物学中,种群与群落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和,而群落则是指不同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群体。
种群和群落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一、种群种群是指生态环境中同一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一个种群通常由许多个体组成,它们具有相同的物种属性和遗传特征。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繁殖、遗传和演化等基本生态过程。
在种群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数量的动态变化非常重要。
种群的数量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的,包括环境因素、食物供应、天敌压力、生殖能力等。
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通常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周期性循环、指数增长等。
种群还具有空间分布特点。
在一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种群的个体分布通常不是均匀的,而是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
聚集性的形成和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个体聚集在一起有助于资源的利用和交流,并提高了个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
二、群落群落是由多个物种在同一地理区域内共同生活,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群体。
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群落的结构和特征,包括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等。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存在着各种相互作用,如竞争、捕食、共生等。
这些相互作用对于群落的稳定性和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通过相互作用,不同物种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网络,共同维持着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物种多样性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数量和丰富度,越高的物种多样性意味着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
三、种群与群落的关系种群和群落是生物学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一方面,种群是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不同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群落的结构和功能。
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动态变化直接影响着群落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另一方面,群落提供了种群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最新修正版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最新修正版](https://img.taocdn.com/s3/m/a979fc5d4b73f242336c5f7f.png)
生物生态环境和种群群落知识整理种群和群落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种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
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数量特征年龄结构性别比例2、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空间特征3、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以若干样方(随机取样)平均密度估计总体平均密度的方法。
标志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Nt=N0λt(1)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相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答应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0(3)应用: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 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降低其K值。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于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挽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
4、[实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计划的制定和实验方法:培养一个酵母菌种群→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血球计数板”计数7天内10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计算平均值,画出“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结果分析:空间、食物等环境条件不能无限满意,酵母菌种群数量呈现“S”型曲线增长三、群落的结构1、生物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本区域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课本P713、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专题12 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
![专题12 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https://img.taocdn.com/s3/m/20e8ee84f524ccbff0218416.png)
专题十二种群与群落的区别和联系探究点一种群特征及其相互关系1.种群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2.种群和群落的比较种群和群落都强调一定自然区域中生物成分。
3. 种群和物种的比较种群与物种既不同,又相互联系。
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物种繁衍、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一个物种可以包括多个种群,同一物种的多个种群之间存在着地理隔离。
种群内部基因通过自由交流保持基因库相对稳定。
对种群的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之一。
它们之间的关系图解如下:4.种群密度的研究方法——取样调查法(1)标志重捕法是对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的方法。
(2)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
(3)称重法、红细胞计数法也是研究微生物种群密度的方法。
例1某种群死亡率如图中曲线Ⅱ,出生率如图中曲线Ⅰ,则()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增长,c点之后呈S型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时期C.c时期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其生活环境负荷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例2 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D.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探究点二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分析1.种群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特别提示:“J”型增长曲线的斜率逐渐增大,直至无穷,所以其增长速率也就不断增大;“S”型增长曲线的斜率,刚开始为0,后不断增大至K/2时达最大值,再不断减小至K时为0。
它们的区别图解如下:2. “J”型曲线上的一点切线的斜率和“S”型增长曲线中的K/2的区别3. 在生产实践中,还有一种情况是种群增长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中某些资源要素受到破坏,从而造成环境容量的下降。
这样就形成了另一种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突跃下降曲线(如下图)。
这是一种不正常的增长情况,例如过度放牧,草原不能复原。
该曲线对于控制人口增长、害虫防治、环境的治理保护等方面具有指导作用。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4f168112770bf78a64295419.png)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1、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如:一个湖泊中的全部鲤鱼就是一个种群)2、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
4、性别比例:是指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5、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6、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7、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群落的总和。
8、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 ,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9、垂直结构: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这就是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如森林群落、湖泊群落垂直结构。
10、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区段现象 ,就是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如:林地中的植物沿着水平方向分布成不同小群落的现象。
生物种群和群落的区别1、种群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种群密度的测定:对于动物采用标志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3种群密度的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 ,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 ,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4、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下降。
;出生率与死亡率大体相等 ,那么种群密度不会有大的变动。
5、年龄组成的类型:(1)增长型:年轻的个体较多 ,年老的个体很少。
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开展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
![第3章 种群与群落生态学](https://img.taocdn.com/s3/m/824abeda49649b6648d747dc.png)
4
第三节
种群的基本特征
一、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一)数量统计 1、密度 (1)概念: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类型:绝对密度和相对密度。
5
2、统计方法: (1)直接统计法 (2)样方法
在若干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以其平均数来估计 种群整体。用数理统计法来估计变差和显著性。
6
(3)标志重捕法 即 N : M = n :m N = M × n/m
40
(二)偏利共生
共生的两种生物,一方得利,对另一方无害。
如某些附生植物以大树作附着物。
鸟类在树上筑巢等。
41
(三)互利共生
两个生物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互 相得益。 例如:根瘤 菌根。
42
根瘤
43
菌根
44
菌根形成
45
三、种间负相互作用
包括竞争、捕食、寄生等。使受影响的种群增长
率降低,不意味着有害。
10
11
Ⅰ型-凸形曲线,长寿型。如大型兽类、 人类。 Ⅱ型-对角线,各年龄段死亡率相等。如 许多鸟类。 Ⅲ型-凹型曲线,幼年期死亡率很高(如 鱼卵等)。
12
四、种群增长率(r)
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比例和增 长的个体数。按下式计算: r = lnR0/T
式中:R0— 世代净增殖率(存活率与出生率相乘 并累加。R0 = lxmx);T—世代时间。
适合范围: 植物、鼠穴及鸟巢的分布。
有三种类型:见图4--11
31
32
(1)随机分布: 例如森林地被层的蜘蛛, 面粉的黄粉虫,土壤杂草等。 (2)均匀分布: 人工林。 (3)成群分布:大多数自然种群。
33
二、密度效应
当种群个体数目增加时,相邻个体之间的相互 影响。 植物的密度效应有两个基本规律: (一)最后产量恒值法则 (澳大利亚生态 学家,三叶草的密度与产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选Ⅰ
【例 1】下列实例中,属于一个种群的是( ) A.池塘中全部的鱼 B.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鲤鱼 C.鲤鱼 D.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和昆虫 [名师点拨]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判断种群的标准: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物种。A、D 项包括 多个种群,C 项是指物种。 [答案]B
(5)性别比例 ①概念:种群中 雌雄个体 数目的比例。 ②意义:对 种群密度 有一定的影响。 ③应用 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 性别比例 →降低害虫的 种群密度 。
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样方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 随机 选取若干个样 方,计算出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 平均值 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 计值。 (2)取样方法: 五点 取样法、 等距 取样法。 2.标志重捕法 (1)内容: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 上 标记 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 重捕 ,根据 重捕到的动物中 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 (2)适用范围: 活动能力强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2)出生率和死亡率 ①概念: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 个体数目 占该种群 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特点: 繁殖能力 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3)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 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 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4)年龄组成 ①概念:一个种群中各 年龄期 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②类型:三种,分别是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答案]A
【达标训练 2】在对某地的麻雀种群进行调查时,第一次捕 获了 50 只,在这些麻雀的腿上套上标志环后放掉,数日后又捕
获麻雀 40 只,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标志环的为 5 只。则该地的麻雀大约有
()
A.2 000 只
B.400 只
C.200 只
D.500 只
[解析]估算种群密度大小的计算公式是个体总数 N∶捕获标
【达标训练 1】一片牧场有 8 户居民,其中 6 户养了绵羊,
2 户养了山羊,共构成了多少个种群?( )
A.1 个种群 C.8 个种群
B.2 个种群 D.6 个种群
[解析]绵羊和山羊属于不同的物种,构成 2 个种群。 [答案]B
单选Ⅱ 【例 2】(2010 年广东学业水平)下列实验中,最适合用标志 重捕法的是( ) A.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 B.调查农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 C.调查土壤中蚯蚓的种群密度 D.调查土壤中大肠杆菌的种群密度 [名师点拨]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 动物的种群密度。
第 4 章 种群和群落
内容
能力要求
1.种群的特征
Ⅰ
2.种群的数量变化
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
Ⅰ
4.群落的演替
Ⅰ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第 1 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概念及其特征 1.种群的概念 在一定的 自然区域 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 2.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①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 体积 中的个体数。 ②特点: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记个体数=再次捕获个体数∶重捕的标记个体数,即 N∶50=
40∶5,N=400(只)。
[答案]B
多选 【例 3】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 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 个体数目占个体总数的比率 [名师点拨]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 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 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降低。 [答案]ABD
【达标训练 3 】决定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因素,主要是
() A.出生率、死亡率
B.年龄组成
C.性别比例
D.迁出率和迁入率
[解析]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动,而性别比例对种
群数量有影响,但两者都不起决定作用。
[答案]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