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项脊轩志》文言文字词知识梳理

《项脊轩志》文言文字词知识梳理

《项脊轩志》文言字词知识梳理班级:姓名:学号:一、通假字1、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你二、古今异义5、或凭几学书(学书,古:写字今:书本)三、一词多义1、始①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2、过①日过午已昏(偏过,动词)②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③从轩前过(经过,动词)3、置①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②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4、而①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②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并且,表并列,连词)③墙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表修饰)④某所,而母立于兹(通“尔”,你,你的,代词)5、为始为篱,已为墙(是,动词)轩东故尝为厨(是,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是,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替,介词)余稍为修萁(替,介词。

)6、以以当南日(用来,介词,表目的)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执此以朝(用如“而”,表承接关系的连词)7、谓且何谓阁子也(叫做,动词)妪每谓余曰(告诉,对......说,动词)8、日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9、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起先,名词)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已故的,形容词)10、前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11、之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儿之成(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时间副词后调节音节,不解释。

)12、西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13、得不能得日(得到,获得,照到,动词)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14、已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已为墙(随后不久,副词)16、当以当南日(挡住,动词)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17、然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18、书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或凭几学书(写字,动词)19、食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欲食乎(吃,动词)20、大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21、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22、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23、自余自束发(从,由,介词)自语曰:“……” (自己,代词)24、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吾妻归宁(归,返回,动词。

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篇一一、多义词1、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拜访)2、稍: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公家给的粮食)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逐渐,渐渐)余稍为修葺(稍微,略微)3、置: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内外多置小门(设置)沛公则置车骑(放弃,丢下)4、去: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止十有一月耳(距离)比去,以手阖门(离开)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掉,去掉)5、归:后五年,吾妻来归(女子出嫁)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二、词类活用1、雨泽下注(向下,名作状)2、使不上漏(从上面,名作状)3、东犬西吠(向西,名作状)4、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名作动)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作状)6、前辟四窗(从前面,名作状)7、垣墙周庭(砌上垣墙,名作动)8、执此以朝(上朝,名作动)三、古今异义词1、先大母(古义:去世的;今义:在前边)2、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3、凡再变矣(古义:两次或第二次;今义:又)四、特殊句式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2、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3、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赏析篇二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轩,小的房室。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借记物、事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撷取日常琐事,通过细节描写,来抒情言志。

他的风格“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借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感情。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文章紧扣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

善于拮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

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一、重点词语号:háo 阖:hé,关闭枇杷:pípá 扃牖:jiōng yǒu 楯:shǔn爨:cuàn婢:bì 得:得到日:阳光稍:稍微影:日光先是:这以前迨:及,等到庖:厨房凡:共尝:曾经每:经常兹:这,此以:用过:探望大类:很像比:及,等到顷之:音节助词尝:曾经归:旧指女子出嫁且:那么制:形式,规制盖:伞或:或者殆:表揣测,大概故:以前去:离开竟日:整天二、古今异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旧,原来的)南北为一 (一,整体)室仅方丈 (方丈,一丈见方)凡再变矣 (凡,总共;再,两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久不见若影 (若,你)日过午已昏 (昏,暗)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竟,整)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三、一词多义始室始洞然 (才,连词)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过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大母过余曰 (探望,动词)置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而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为始为篱,已为墙 (做,动词)轩东故尝为厨 (作,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 (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对,介词)以以当南日 (用来,动词)以手阖门 (用,介词)能以足音辨人 (凭借、根据,介词) 执此以朝 (用如“而”,介词)谓且何谓阁子也 (叫作,动词)妪每谓余曰 (告诉,动词)一庭中通南北为一 (整体,名词)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日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不能得日 (阳光,名词)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前,名词)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四、通假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当”通“挡”)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五、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乳二世 (乳,乳养)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执此以朝 (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

项脊轩志(整理)

项脊轩志(整理)

一、通假字:1.以当南日“当”同“挡”,挡住。

2.借书满架“借”同“藉”,堆积的。

3.而母立于兹“而”同“尔”,你。

一、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一丈见方2.每移案桌子3.使不上漏屋顶4.前辟四窗在北面5.借书满架堆积的6.偃仰啸歌吟唱7.亦遂增胜美景8.墙往往而是到处9.已为墙然后10.凡再变矣总共;两次11.先大母婢也去世的12.每谓余曰常常13.大母过余曰看望14.久不见若影你15.何竟日默默在此整16.比去等到;离开17.瞻顾遗迹过去的事情18.吾妻来归女子出嫁19.或凭几学书靠;桌子20.从余问古事向21.余久卧病无聊无所寄托22.其制稍异于前格局和式样23.三五之夜即“十五”24.雨泽下注流25.冥然兀坐端26.风移影动吹27.先妣抚之甚厚待28.大类女郎女孩29.吾家读书久不效取得功名30.儿之成长大三、一词多义:可容一人居数词,一(个)1.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数词,一(个整体)先妣尝一至助词,加强语气,无义不能得日照到2.得得不焚能够以当南日同“挡”,挡住3.当他日汝当用之会余稍为修葺给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设置,砌4.为轩东故尝为厨是余既为此志写好吾从板外相为应答作室始洞然才5.始庭中始为篱起初先妣抚之甚厚代词,指祖母的女仆儿之成,则可待矣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之顷之助词,调音节,无意义他日汝当用之代词,指象牙朝板久之助词,调音节,无意义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日过午已昏一过7.过大母过余曰看望呱呱而泣表修饰,地8.而而母立于兹同“尔”,你余扃牖而居表承接,可不译顾视无可置者安放9.置内外多置小门安装以当南日用来以手阖门用10.以此吾太祖太常公宣得间执此以朝相等于“而”,表承接,可不译能以足音辨人凭借不能得日阳光11.日日过午已昏太阳一日天前辟四窗在北面12.前从轩前过前面妪每谓余曰对……说13.谓且何谓阁子也叫先是从前14.先妪,先大母婢也去世的东犬西吠对着西家15.西室西连与中闺西边日过午已昏已经16.已已为墙然后室始洞然……的样子17.然然余居于此但是先大母婢也祖(母)18.大大类女郎也很吾妻来归出嫁19.归吾妻归宁回娘家省亲借书满架书籍20.书或凭几学书写字小鸟时来啄食食物21.食欲食乎吃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22.所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树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自,由23.从从余问古事向余自束发从24.自自谓曰自己四、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作动词:1、垣墙周庭绕着2、客逾庖而宴赴宴3、乳二世喂奶4、吾家读书久不效取得功名5、后五年过了(二)名词活用作状语:1、雨泽下注往下2、前辟四窗在北面3、内外多置小门在里里外外4、东犬西吠对着西家5、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三)形容词活用作状语: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混杂地2、久不见若影好久3、令人长号不自禁大声地4、余久卧病无聊长期(四)动词活用作名词:亦遂增胜美景(五)名词活用作形容词:旧南阁子也南边的五. 文言句式:(一) 判断句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一、字音栏楯(shǔn)修葺(qì)扃牖(jiōng yǒu)象笏(hù)先妣(bǐ)老妪(yù)阖门(hé)呱呱(gū)异爨(cuàn)长号(háo)冥(mín )然兀(wù)坐凭几(jī )瞻(zhān)顾迨(dài)渗漉(shènlù)垣(yuán)墙长号(háo)象笏(hù)老妪(yù)婢(bì)女汝姊(zǐ)二、通假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客逾庖而宴(宴,名词作动词,用饭)执此以朝(朝,名词作动词,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名词作动词,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名词作动词,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词活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

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又北向(北,朝北,指方向)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四、疑难词语解释(含古今异义)。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2.南北为一(一,整体)3.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4.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5.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6.久不见若影(若,你)7.日过午已昏(昏,暗)8.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9.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10.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11.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12.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13.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14.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15.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16.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17.余自束发(束发,指男子15岁)五、句式1.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如:(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完整版)《项脊轩志》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项脊轩志》知识点梳理

《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一、字音枇杷:pípá扃牖:jiōng yǒu 婢:bì渗漉:lù修葺:qì栏楯:shǔn 迨:dài异爨:cuàn 老妪:yù先妣:bǐ呱呱:gū阖门:hé象笏:hù长号:háo二、通假字以当.南日:“当”通“挡”,抵挡。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

三、古今异义词1、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2、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3、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年)四、重点词语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原来的)室仅方丈..(一丈见方,方,古代面积用语,纵横)尘泥渗漉..:(渗漏)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顾视,环顾室内)前辟.四窗(开)室始洞然..(透明敞亮)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混杂,交错)旧时栏楯..(栏杆)亦遂增胜.(美景,光彩)偃仰啸歌....(安居)(吟咏诗文)冥然兀坐....(静静地端坐。

兀坐,端坐)万籁..有声(指自然界的一切声响。

籁,孔穴里发出的声音,也指一般的声响)珊珊..可爱(形容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迨诸父异爨.....(等到伯父叔父们分居。

迨,等到。

爨,生火做饭)墙往往..而是(指到处,处处)客逾庖..而宴。

(逾,越过。

庖,厨房)鸡栖.于厅(休息)始为篱,已.为墙(已而,随后不久)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家有老妪.(老年妇女)先妣..抚之甚厚(已故的母亲)室西连于中闺..(指内室)某所.,而母立于兹.(所,地方;兹,这里)呱呱..而泣(小儿的哭声)久不见若.影(你的)何竟.日默默在此,(竟,整)大类.女郎也(像)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去,离去;阖,关闭)顷之..(过了一会儿)持一象笏.至(古时大臣上朝时手持的狭长板子)令人长号.不自禁(号哭,大哭)余扃牖.而居(窗户)殆.有神护者(恐怕,大概)或.凭几.学书.(或,有时;几,小或矮的桌子;书,写字)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其制.稍异于前(指建造的格式和样子)今已亭亭如盖....矣(高高挺立,树冠像伞盖一样)五、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乳二世(乳,乳养,哺乳)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有成效,通过读书得到功名)垣墙周庭:(垣墙,砌墙,周,环绕)余扃牖而居(扃,关。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文知识整理一、字音栏楯(shǔn)修葺(qì)扃牖(jiōng yǒu)象笏(hù)先妣(bǐ)老妪(yù)阖门(hé)呱呱(gū)异爨(cuàn)长号(háo)冥(mín )然兀(wù)坐凭几(jī )瞻(zhān)顾迨(dài)渗漉(shènlù)垣(yuán)墙长号(háo)象笏(hù)老妪(yù)婢(bì)女汝姊(zǐ)二、通假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三、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客逾庖而宴(宴,名词作动词,用饭)执此以朝(朝,名词作动词,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名词作动词,取得效果)垣墙周庭(垣墙,名词作动词,砌墙)雨泽下注(雨,下雨,名词活用作动词)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

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又北向(北,朝北,指方向)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前辟四窗(前,在前方,行为方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四、疑难词语解释(含古今异义)。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2.南北为一(一,整体)3.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4.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5.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6.久不见若影(若,你)7.日过午已昏(昏,暗)8.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9.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10.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11.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12.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13.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14.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15.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16.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17.余自束发(束发,指男子15岁)五、句式1.判断句用“……也”表示判断。

如:(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2)妪,先大母婢也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点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点整理

姗姗
基本解释:走路从容,不紧不慢的样子 她终于姗姗来迟 详细解释 1. 动作缓慢貌。 清 程趾祥 《此中人语·大胆秀才》:“须臾见一丽女子, 自棺中姗姗而出。” 2. 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 叶圣陶 《隔膜·阿菊》:“伊姗姗地走入场中,给伊的 小友做伴侣去了。” 3. 形容人的气度飘逸潇洒。 《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那老者生得童颜鹤发, 仙骨姗姗。”《花月痕》第七回:“ 丹晕 、 曼云 自 是好脚色, 掌珠 、 秋香 秀骨姗姗,也过得去。”
• 1.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 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 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花影摇动,很是可 爱。
• 2.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 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 鸡在厅堂里栖息。
• 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又如:胜异(奇妙出众);胜绝(绝妙);胜妙(佳妙);胜情,胜 致(高雅的情趣);胜否(善恶);胜侣(良伴);胜语(出众的言 语,警句);胜谈(高明的言论);胜处;胜气(不平凡的气质、 气度);胜士(佳士,才识过人的人士);胜致(优美的景致); 胜事(美好的事情) 〈副〉
尽;完 [exhausted;completely]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可胜道也哉!——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判断句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2。妪,先大母婢也。 3。此吾祖太常公宣德年间执此以朝。 4。轩东故尝为厨。 5。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 状语后置句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2.然余居于此 3.鸡栖于庭 4.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5.室西连于中闺 6.尔母立于兹 7.何竟日默默在此 8.其制稍异于前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

一、古今异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南北为一(一,整体)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往往而是(往往,到处)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久不见若影(若,你)日过午已昏(昏,暗)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童)余久卧病无聊(无聊,无所依靠)余稍为修葺(余,我)二、一词多义始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过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置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而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为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以以当南日(用来,介词,表目的)以手阖门(用,介词)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谓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日以当南日(太阳,名词)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前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之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整音节,助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西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得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已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已为墙(然后,副词)当以当南日(挡住,动词)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然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书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食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欲食乎(吃,动词)大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自余自束发(从,由,介词)自语曰:“……”(自己,代词)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吾妻归宁(回,返回,动词。

(完整版)《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项脊轩志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堦(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dài)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yú)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zǐ)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j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释1、轩:小的房室。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归纳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归纳

文言知识归纳
• 一、掌握下列重要词语 • 1.余稍为修葺 (葺:维修。) • 2.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偃仰:指悠然安居。) • 3.迨诸父异爨(迨:及、等到。爨:起灶做饭。) • 4.客逾庖而宴 (庖:厨房。) • 5.久不见若影 (若:你的。) • 6.比去,以手阖门 (比:等到) • 7.令人长号不自禁 (禁:忍住,自控。)
词)
• 5.东犬西吠(对着西面,名词用如状语) • 6.乳二世(喂奶,名词用如动词) • 7.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词用如
状语)
五、特殊句式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判断句) ②妪,先大母婢也(判断句) ③使不上漏(省略句) ④明月半墙(省略句)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略句) ⑥垣墙周庭(省略句) ⑦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词结构后置句) ⑧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介词结构后置句) ⑨鸡栖于厅(介词结构后置句) ⑩其制稍异于前(介词结构后置句)
表修饰关系)
• 2.之 • ①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
动,珊珊可爱 (的,结构助词)
• ②先*抚之甚厚。 (她,代词) • ③儿之成,则可待乎? (取独,助词) • ④顷之,持一象笏至。 (补充音节,助词) • 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问执此以朝,他日汝当
用之! (它, 代词)
• 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补充音节,助词) • ⑦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那,
• 二、实词 • (一)通假字 • 1.某所,而母立于兹(而,通
“尔”,你的)
• 2.比去,以手阖门 (阖,通 “合”,关闭。)

• (二)古今异义 • 1.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主持。 • 2.墙往往而是 • 古义:处处。 今义:时常,经常。 • 3.先大母 • 古义:去世的。 • 今义:常指“在前边”,与“后”相对。 • 4.凡再变矣 • 古义:两次或第二次。 • 今义:常作“又”讲。

《项脊轩志知识点归纳整理》

《项脊轩志知识点归纳整理》

《项脊轩志知识点归纳整理》一、作者及作品背景1、作者:归有光姓名:归有光字号:熙甫,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朝代:明代文学成就: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作品风格:其散文朴素简洁,感情真挚自然2、作品背景《项脊轩志》是归有光的代表作之一。

作者通过对项脊轩的记述,表达了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家族变迁的感慨。

二、重点字词1、一词多义得:①又北向,不能得日(得到,获得)②轩凡四遭火,得不焚(能够)过:①日过午已昏(超过)②大母过余曰(看望)当:①以当南日(挡住)②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始:①室始洞然(才)②始为篱,已为墙(起初)2、古今异义墙往往而是(往往,古义:到处;今义:常常)凡再变矣(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3、词类活用雨泽下注(下,名词作状语,向下)使不上漏(上,名词作状语,从上面)前辟四窗(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垣墙周庭(垣墙,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乳二世(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养)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名词用作状语,亲手)4、重点实词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修葺:修补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万籁有声:自然界的一切声音珊珊可爱:美好的样子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使(之)不上漏(省略宾语“之”,代指项脊轩)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于”)3、倒装句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状语后置,“于庭杂植兰桂竹木”)家有老妪,尝居于此(状语后置,“于此尝居”)四、文章结构1、第一段介绍项脊轩的小、旧、破、暗。

描写经过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宁静。

2、第二段回忆母亲、祖母,通过细节展现亲情。

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愧疚。

3、第三段写妻子来归后的生活点滴,夫妻情深。

叙述妻子去世后的悲伤。

4、第四段补写项脊轩在妻子去世后的变化,进一步抒发物是人非的感慨。

五、主题思想1、作者以项脊轩为线索,通过对家庭琐事的叙述,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以及对身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文言文《项脊轩志》知识点整理
先妣尝一至 (常来,副词)

以当南日 (太阳,名词)
不能得日 (阳光,词)
先大母婢也 (去世的,形容词)
四、通假字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当”通“挡”)
而母立于兹 (“而”通“尔”)
五、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动词
乳二世 (乳,乳养)
客逾庖而宴 (宴,用饭)
执此以朝 (朝,上朝)
且何谓阁子也 (且,那么)
余自束发 (束发,表示成年)
三、一词多义

室始洞然 (才,连词)
始为篱,已为墙 (起初、先,副词)

日过午已昏 (超过,动词)
大母过余曰 (探望,动词)

顾视无可置者 (放置,动词)
内外多置小门 (设置,动词)

余扃牖而居 (助词,表修饰,无义)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但,连词)
吾家读书久不效 (效,取得效果)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雨泽下注:雨,下雨,名字活用作动词
2.名词用作状语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
又北向 (北,朝北,行为方向)
东犬西吠 (西,朝西,行为方向)
前辟四窗 (前,在前方,行为方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亲自
3.形容词用作名词
多可喜,亦多可悲 (多,许多事)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案,桌子)
久不见若影 (若,你)
日过午已昏 (昏,暗)
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杂,交错)
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
亦遂增胜 (胜,佳景,引申为光彩)
吾妻来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始为篱,已为墙 (已,后来、不久)
三五之夜 (三五,即十五)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分类整理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分类整理一、通假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二、古今异义1、室仅方丈(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主持)2、往往而是(往往,古义:到处;今义:经常)3、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古义:15岁;今义:把头发扎起来)三、重点字词雨泽下注(注:流)每移案(案:桌子)亦遂增胜(遂:就。

胜:美)冥然兀坐(冥:静静地。

兀:独自)万籁俱寂(籁:声音)迨诸父异爨(迨:等到)已为墙(已:然后)抚之甚厚(抚:对待)每谓余(每:常常)大母过余(过:看、探望)比去(比:等到)殆有神护者(殆:大概)且何为南阁子也(且:那么)亭亭如盖(盖:伞)垣墙(泛指墙)大母(祖母)洞然(明亮的样子)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先是(在这以前)四、文化常识1、诸父:伯父、叔父的统称。

2、异爨(cuàn):分灶做饭,意思是分了家。

3、瞻顾遗迹:回忆旧日事物。

4、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旧指女子出嫁。

5、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6、亭亭如盖:高高地直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

7、偃仰啸歌:安居,休息,悠然自得;长啸,吟唱,豪放自若。

8、珊珊可爱:十分美好可爱。

9、栏楯:栏杆。

纵的叫栏,横的叫楯。

10、象笏:大臣上朝记事用的手板。

11、来归:嫁到我家来。

归,旧指女子出嫁。

12、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

13、三五之夜:农历每月十五的晚上。

四、重点句子翻译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译: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徐徐语文坊精编)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2、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译: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

(已:已而,然后。

再:两次。

)3、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译: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每:经常)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译: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译:我从15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日,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去,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得到效果了,这个孩子取得成就,就可以等待了呀!”(过:看望。

项脊轩志知识点总结

项脊轩志知识点总结

项脊轩志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唐宋派”代表作家。

2. “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

轩,有窗的小屋。

二、重点字词。

1. 通假字。

- 而母立于兹(“而”通“尔”,你的)2. 古今异义。

- 室仅方丈(古义:一丈见方;今义:寺院的住持)- 往往而是(古义:到处;今义:表示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凡再变矣(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吾妻来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回来)3. 一词多义。

- 过。

- 日过午已昏(动词,偏过)- 大母过余曰(动词,看望)- 当。

- 以当南日(动词,挡住)- 他日汝当用之(副词,应当)- 置。

-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动词,放置)- 内外多置小门墙(动词,设置)- 为。

- 始为篱,已为墙(动词,是,成为)- 轩东故尝为厨(动词,是,作为)- 庭中通南北为一(动词,成为)4. 词类活用。

- 名词作状语。

- 雨泽下注(下:向下,修饰“注”)- 使不上漏(上:从上面,修饰“漏”)- 名词作动词。

- 垣墙周庭(垣墙:砌墙)- 乳二世(乳:喂养)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也”表判断)2. 省略句。

-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省略介词“于”)3. 状语后置句。

- 其制稍异于前(正常语序为“其制于前稍异”)四、文章内容。

1. 结构层次。

- 文章第一段主要描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景象,通过对项脊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轩的喜爱之情。

- 第二段写作者在轩中的生活乐趣,以及家庭的变故,重点回忆了祖母和母亲对自己的关爱,情感由喜转悲。

- 第三段补记婚后与妻子在轩中的生活片段,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思念之情。

- 最后一段是作者的附记,写项脊轩的变迁和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2. 情感主旨。

- 本文通过对项脊轩的兴衰变迁的叙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故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体现了归有光散文“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的特点,以平淡的笔触写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脊轩志》文言知识整理一、古今异义项脊轩,旧南阁子也(旧,原来的)南北为一(一,整体)室仅方丈(方丈,一丈见方)往往而是(往往,到处)凡再变矣(凡,总共;再,两次)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案,桌子)久不见若影(若,你)日过午已昏(昏,暗)或凭几学书(几,书桌;书,写字)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杂,交错)比去,以手阖门(比,等到)亦遂增胜(胜,佳景,引申为光彩)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女子出嫁)始为篱,已为墙(已,后来、不久)三五之夜(三五,即十五)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竟,整)且何谓阁子也(且,那么)余自束发(束发,表示成童)余久卧病无聊(无聊,无所依靠)余稍为修葺(余,我)二、一词多义始室始洞然(才,方才,副词)庭中始为篱,已为墙(起初、先,副词)过日过午已昏(超过,动词)大母过余曰(访,探望,动词)置顾视无可置者(放置,动词)内外多置小门(设置,动词)而余扃牖而居(助词,表修饰,无义)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但,表转折,连词)往往而是(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也可不译,连词)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代词)为始为篱,已为墙(做,动词)轩东故尝为厨(作,动词)庭中通南北为一(成为,动词)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做,介词)以以当南日(用来,介词,表目的)以手阖门(用,介词)能以足音辨人(凭借、根据,介词)执此以朝(用如“而”,介词)谓且何谓阁子也(叫作,动词)妪每谓余曰(告诉,动词)一庭中通南北为一(整体,名词)先妣尝一至(常来,副词)日以当南日(太阳,名词)不能得日(阳光,名词)日过午已昏(太阳,名词)一日,大母过余曰(天,一昼夜,名词)先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以前,名词)先大母婢也(去世的,形容词)前前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方,行为方向)从轩前过(前面,形容词)之顷之,持一象笏至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调整音节,助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助词,的)他日汝当用之(代象笏,代词)西东犬西吠(向西边,副词)室西连于中闺(……的西边,形容词)得不能得日(得到,获得,动词)得不焚(能,能够,助动词)已日过午已昏(已经,副词)已为墙(然后,副词)当以当南日(挡住,动词)他日汝当用之(应当,应该,助动词)然室始洞然(……的样子,词尾)然余居于此(然而,但是,连词)书借书满架(书,书籍,名词)或凭几学书(字,文字,名词)食小鸟时来啄食(食物,名词)欲食乎(吃,动词)大先大母婢也(大母,指祖母)大类女郎也(很,非常,副词)所某所而母立于兹(地方,处所,名词)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的,在此指代枇杷树,特殊的指示代词)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由,自,介词)从余问古事(向……学习,动词)自余自束发(从,由,介词)自语曰:“……”(自己,代词)归吾妻来归(女子出嫁,动词)吾妻归宁(回,返回,动词。

归宁,出嫁的女儿会娘家探望)三、通假字而母立于兹(“而”通“尔”)四、词类活用1.名词用作动词乳二世(乳,抚养)客逾庖而宴(宴,用饭)执此以朝(朝,上朝)吾家读书久不效(效,取得效果,此指考取功名)垣墙周庭:(垣,砌)2.名词用作状语雨泽下注。

使不上漏(下,朝下,上,从上面)前辟四窗(前,指阁子北面,因阁子是向北的)又北向(北,朝北,指坐北朝南)东犬西吠(西,朝西,行为方向,指西家)室西连于中闺(西,在西面)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手,亲自)3.形容词用作名词多可喜,亦多可悲(多,许多事)4. 数词用作名词庭中通南北为一(一,一体,整体)五、句式1.判断句1)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2) 轩东故尝为厨用“……也”表示判断。

如:3)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 妪,先大母婢也2.省略句下列各句中的括号表示省略了的成分。

如:1)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省主语“余”)2) ()借书满架(省主语“余”)3) 吾儿,()久不见若影(省主语“吾”)4) 使()不上漏(省兼语“之”)5) 明月()半墙(省谓语“照”)6)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省介词“于”)7) 垣墙()周庭(省介词“于”)3.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

下列各句状语(下划线)放在动词、形容词(粗体)之后。

翻译时,一般将状语前移。

如:1)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在庭院里种兰桂竹木)2)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在这里居住)3) 室西连于中闺(与中闺相连)4) 鸡栖于厅(在厅里栖息)5) 其制稍异于前(跟以前不同)4。

被动句得不焚被动句六、作者简介归有光(1506~1571年)。

明代散文家。

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

其文被称作“明文第一”。

江苏昆山人。

早年从师于同邑魏校。

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归有光像。

卒于宫,卒年六十六岁。

文学上,归以散文创作为主,归有光散文继承欧阳修、曾巩的文风,有较大成就,且把家庭琐事引到古文中来,使散文扩大了表现范围。

其散文记叙家人之谊,朋友之情,感情真挚,神态生动,风韵悠远。

七、作品赏析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

轩,小的房室。

归有光的远祖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

作者把小屋命名为项脊轩,有纪念意义。

“志”即“记”,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此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

(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

修葺前,项脊轩狭小、阴暗、破漏;修葺后,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

在这段,作者意在表现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生活过的书斋,可爱、可亲、可美,以表达自己深深的眷恋之情,而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的旧、小、漏、暗,为下文写修葺后的项脊轩的优美可爱作铺垫。

修葺后的项脊轩迷人可爱,令人留恋之处,不仅仅表现在修葺后的明亮、不漏和安静等方面,更表现在作者的生活情趣上,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融合上。

作者笔下修葺后的项脊轩,充满了诗情画意:原来阴暗的小屋变明亮了,是因为阳光照射在新修的围墙上,从新开的四扇窗户反射到室内;原来院前普通的围拦因主人在周围种植了兰花、桂树、修竹而增添了无限美景;白天,在小屋或仰或躺,或长啸或吟唱悠然自得;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可以清晰地聆听大自然各种各样美妙的声音;庭院前幽静的环境,吸引着小鸟常来觅食,有人来了也不愿飞走;每当农历十五的晚上,皎洁的月光照亮了院前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在墙上,有如一幅清淡优美的水墨画,而且是活的水墨画!——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之极。

(2)第二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

先回忆“诸父异爨”引起庭院的变化,反映家庭的败落,笔墨中无不浸透着作者无限的“悲”情;通过老妪忆母,再现了慈母的音容笑貌,使作者禁不住潸然泪下(“余泣”);忆及幼年读书时,祖母来轩看望自己,那真挚感人的情景,那谆谆的嘱咐,那沉甸甸的期望,更是让自己忍不住要大哭一场。

这一段,作者情感由“悲”到“泣”,再到忍不住“大哭一场”,无不紧扣“亦多可悲”来写,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

(3)第三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

(4)第四、五段,是补写,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

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

3.三世变迁——文中作者是怎样描写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的?此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

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

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

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

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

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

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

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归有光的身上了。

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表现了作者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之情,也表明了作者在项脊轩年日之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