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古代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知识。

当我们仔细品味古诗词时,会发现其中融入了许多有关生物学的奥妙,这些内容既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也为我们了解生物世界带来了启示。

经典之首《诗经》中的《采薇》就是一首关于植物的诗。

诗中描述了一个少女自采薇草的情景,给人以自然优雅的感受。

通过仔细品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流露,还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植物学的特征。

诗中的“采薇南山下,南山而北楚”的描述描绘了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南山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植被分布的思考。

而《诗经》中的《静女》则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将她比喻为葡萄,诗中的“蔓草青青柳条长”描述了葡萄蔓和柳条的生长状态。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植物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唐代的诗词中,也不乏对动物的描绘。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以草地和牛羊为题材,抒发了作者离别的情感。

诗中的“草色烟光残照里,白头偕老还如此”描绘了大草原上奔跑的牛羊,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草原上动物们的奔放和大自然的宽广。

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静夜思》也有着生物学的思考。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明亮的月光巧妙地映照在床前的场景,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同时,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描写与人类的生物钟和动物迁徙的规律相关,我们可以从中联想到生物学中对节律和迁徙的研究。

而元代文人辛弃疾的《丑奴儿如梦令》则将蝴蝶和花朵融入到了诗中。

诗中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将蝴蝶的伴侣选择行为巧妙融入到诗词之中。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蝴蝶的特殊生物学行为以及它们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古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通过仔细品读其中的细节,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学的艺术之美,还能够了解到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古诗词与生物

古诗词与生物

古诗词与生物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而生物则是自然界的奇妙创造,它们的多样性和生命力让人惊叹。

古诗词和生物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植物类古人对植物的描写是非常细致入微的,他们不仅关注植物的形态和颜色,更注重植物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草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

古人还喜欢用植物来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这首诗中的“参与商”就是指一种植物,它的性格坚韧不拔,正如卫八处士一样,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动物类古人对动物的描写也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他们不仅关注动物的外貌和习性,更注重动物的精神内涵和人性化的表现。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中的“鹳雀楼”就是指一种鸟类,它的形态高雅,寓意高远,正如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样。

古人还喜欢用动物来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鸿,飞羽翩翩。

远行万里道,背负琵琶弦。

”这首诗中的“鸿”就是指一种大雁,它的形态高雅,寓意高远,正如离别时的人们一样,背负着思念和希望,远行万里。

三、昆虫类古人对昆虫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致入微的,他们不仅关注昆虫的形态和习性,更注重昆虫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中的“蜻蜓点水”就是指一种昆虫,它的形态轻盈灵动,寓意高远,正如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样。

古人还喜欢用昆虫来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初中生物课程中,虽然不直接涉及古诗词,但我们可以借鉴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哲理和生物现象,将它们与生物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相结合的古诗词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诗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和环境因素。

2. 光合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青青子衿》)- 这句诗中的“青青”形容植物的嫩绿,可以引申到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3. 呼吸作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诗句中的“尽欢”可以类比生物体在适宜条件下的旺盛代谢,即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 遗传与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进化论的概括)- 虽然不是古诗词,但这句话可以与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 生态系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句中的“两岸猿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华严经》)- 这句话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诗句中的自然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8. 生物多样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诗句中的“红豆”可以代表特定的生物种类,引申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通过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

古诗词里的科学知识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的例子:1.“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

月亮和太阳同时升起或落下是春分和秋分这两天,也就是昼夜相等的日子,而黄昏是太阳从西方地平线沉下去的时候,也是气温开始降低的时刻。

在这个时候约会,气温适宜,既不会太热也不会太冷。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理学的知识。

黄河是中国的一条主要河流,它从青藏高原流下来,经过九曲十八弯,最终注入渤海。

这句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景象,也反映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理特征。

3.“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而落下的花朵会变成肥料,供给土壤营养,为植物提供更好的生长条件。

这是自然界中一种重要的循环过程。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这句诗中包含了气候学的知识。

由于海拔较高,山地地区的气温比低地要低很多,因此山上的植物开花时间要比低地晚一些。

这句诗反映了这种现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句诗中包含了地形学的知识。

这是描绘山地的诗句,说明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座山,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这句诗中包含了天文学的知识。

月亮是地球最大的卫星,它对地球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在不同的地方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的情景。

7.“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中包含了光学和物理学的知识。

光沿直线传播,而楼越高,视野越宽阔。

这句诗表达了人们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的决心。

8.“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中包含了动物行为学的知识。

鸭子是水禽,对于水温的变化非常敏感。

当春天到来,河水开始变暖时,鸭子就能够感知到这种变化并率先下水。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句诗中包含了生态学的知识。

草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即使被火烧成灰烬,只要有春风和雨露的滋润,它们也能重新生长出来。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历经千百年仍脍炙人口的诗词。

在这些诗词中,有很多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笔者广泛阅读前人诗词解析和诗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的相关文献,认并将之自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诗词中体现的生物学现象或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我国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人在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有大量的诗词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常用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描写生物个体的特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形象地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特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描写了菊花不同于其他“百花”的个体特征——在秋季开放。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简洁生动地勾画出腊梅在寒冬开放,气味芬芳的鲜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精确地反映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并隐含着一条食物链;“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来临,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另有《诗经·国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描述了鸠占鹊巢现象,也反应了生物科学定义的种间竞争关系。

(3)描写生物的生活、生殖、行为等。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动物的运动及生活环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则描绘了与植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现象。

2. 诗词中蕴含的美和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认识中,科学教育是严谨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两者界限分明。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两种教育显然不应继续界限分明了,只有把两种教育恰当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叶子落下后,营养物质被根部吸收,这是一个不忘记起源的隐喻。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产生各种无机养分,并被根系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可以看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都很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别快。

植物在迅速积累大量营养后,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有些花的颜色可以在黄色、橙色和红色之间变化。

这就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

有许多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和许多颜色。

最常见的是橙色胡萝卜素和黄色叶黄素。

其他花朵的颜色可以在红色、紫色和蓝色之间变化,这是花青素的功劳。

花青素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可以随着细胞pH值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为红色,碱性时为蓝色,中性时为紫色。

“春天娃娃脸”,天气多变,光线、温度和湿度变化迅速。

这些变化会引起细胞内pH值的变化,导致花色的持续变化。

由于不同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青素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以及春天植物的新芽和新叶中尚未形成叶绿素,因此可以显示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或多或少为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竞争,这样就形成了“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自然美。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含有比黄色叶黄素和橙色类胡萝卜素更多的绿色叶绿素。

但叶绿素有一个特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部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叶绿素就无法形成。

人们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荫栽培韭菜和豆芽。

当温度过低时,叶绿素无法形成。

此时,叶绿素的破坏率增加。

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叶片逐渐呈现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运用自然界的生物知识来丰富词意和意境。

这些生物既可以是国内常见的动植物,也可以是异域奇特的动物,它们在诗人笔下变得格外神奇和美丽。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在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一、梅花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植物。

它开在雪中,在寒冬里独自绽放,给人以顽强和坚毅的感觉。

看起来像枝头一片片的小白花,实际上每朵梅花中心都有一个小花蕾,是由许多薄而硬的花瓣组成的。

梅花在古诗词中的形象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孤独的、寂寞的、坚强的、质朴的、清冷的等等,如《江紫枫词》:“栖霞山花锁双雄,吴苑水云连烟浔。

梅梢雪逐春凋落,池上风吹一片红。

”二、鹤鹤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鸟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鹤”就是指一种神仙,有飞升仙界的寓意。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鹤是吉祥的象征,经常会出现在诗词中。

鹤的羽毛可以运用到笔法和锦作上,鹤的仪态和舞姿也是诗词中的靓丽风景。

三、松鼠松鼠是一种灵活活泼的小动物,它们是爬树王国的主人。

松鼠有着特别的口袋,可以把食物储藏起来,供自己在冬季食用。

《金缕曲》中描写到松鼠储存的食物,集中在一颗柿子树中,留给远方的人来取:“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残腊收成后,鸡犬相闻暖。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四、蝴蝶蝴蝶作为诗词中的常见客串,具有轻盈灵动、缤纷多彩的特点。

唐朝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众芳摇落独留佳,独立西风,凭高树,长江慢慢,星河鹭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寒。

”描述了蝴蝶在唐山峰峰间舞蹈的美妙景象。

五、孔雀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在中国诗词中被充分发挥,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学创造,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呼唤着一种生态伦理和环保意识。

诗词生物学知识解析

诗词生物学知识解析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湖北省利川市毛坝乡民族初级中学445422 刘继松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发情怀,讴歌自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解析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一、动物行为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写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飞入“菜花”中便“无处寻”了,说明动物体色与环境颜色极为相似,这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都是有利的,属于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保护色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生物学知识分析, “早莺争树”和“燕啄春泥”都是为了占有繁殖的空间,筑巢繁殖后代;但前者如果着眼于“争”也可以视为是一种领域行为,后者则是典型的繁殖行为;白居易的另一首燕诗示刘叟中的名句:“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也描写了动物的繁殖行为;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写到“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有利于它吸引异性;同种动物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动物的攻击行为;唐朝诗人李贺致酒行中写到“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这是动物节律行为中的昼夜节律;元代画家王振鹏在作画之余,也将他那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细密的神思“倾”向蜻蜓;他在咏蜻蜓一诗中这样赞美蜻蜓:“伶爪细腰肩舞纱,英姿交织混沌天;疏影清潭轻点水,更立剑尖若等闲;”无独有偶,杜甫在曲江二首写到“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都描写了蜻蜓点水现象,这属于蜻蜓的繁殖行为;当然,“穿花蛱蝶深深见”也描写出了蝴蝶在取食时的优雅、灵活,属于取食行为;二、生物的生殖发育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中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写出了家蚕的生长发育,在幼虫阶段吐丝;用生物学知识看,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在幼虫阶段吐丝后便进入蛹化阶段,最后还有羽化即蚕蛾阶段;显然,诗人的“到死丝方尽”并非事实;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名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简洁明了,却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粟:小米,古称稷或粟,禾本科狗尾巴属植物;利用粟的一粒种子进行有性生殖,种子萌发长处幼苗,幼苗生长发育,开花传粉,完成双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而且,收获“万颗子”,说明粟植株的花很多,形成了穗状花序;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的经典名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人们常以为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但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繁殖,这在生物学上属于无性生殖,属于营养繁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中名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都写到春天江湖水变得碧绿;春天万物复苏,植物生长,水中的藻类植物更是由于营养物质丰富得以大量繁殖,使得水都变为了碧绿色;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苔藓植物在门前石阶上生长繁殖情况;仔细分析我们还可发现,门前石阶由于在庭院中,光照时间有限,所以比较遮阴和潮湿,这正是适于苔癣植物生长的环境;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叶红于二月花”是因为受初冬低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揭示了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宋代苏麟献范仲淹诗中的名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写出了非生物环境中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蕴藏着生物学知识;“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这属于植物的向光性;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也说明了植物的这一特性;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意为: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花蕊带着寒意,散发出幽冷的芳香,却招不来蝴蝶;有朝一日我做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晚秋时节,由于光照时间短,菊花开放,这时蝴蝶已经产卵死亡,所以花再香也招不来了;桃花开放主要受温度影响,春天气温回升,桃花次第开放;最终,黄巢没有成为青帝,在自然条件下,菊花也不可能与桃花一起开放;四、生态系统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小池写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了;这两句诗如一帧小画,似一幅微焦距的摄影图片,给我们勾绘出了一幅幽雅别致、妙趣天成的诗画小境:新荷初出水面,嫩绿的荷叶睡眼惺忪,一只调皮的小蜻蜓已经悠然自得地落在上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池塘生态系统;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不仅写出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基本特征,更描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草原生态系统;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仅写出了牛羊的取食行为,也描绘出了美丽如画的草原生态系统;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一片”就描写了青蛙通过鸣叫寻求配偶前来交配的情景,正是青蛙的大量繁殖,并大量捕食农业害虫,害虫减少,稻谷才会丰收;所以这句词不仅包含了青蛙的繁殖行为,也包含着害虫吃水稻,青蛙吃害虫这条食物链,还描写了农田生态系统;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用生物学的观点看,不仅揭示了藕的生长、开花的时间规律,也描绘了西湖这个美妙绝伦的湖泊生态系统;五、生物竞争、进化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的作用有二:一是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根的生长,从而促进根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二是为了除去杂草,减少杂草与农作物竞争水分、无机盐、阳光等,使营养物质和光能流向农作物,达到增产之目的;南朝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揭示了豆苗与杂草在生长时的竞争关系;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在七步诗中写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声,相煎何太急;”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在生物学上它蕴涵着生存斗争之意;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生存竞争包括同种生物、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唐代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中“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人用“新叶催陈叶”、“前波让后波”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旧事物都必将让位给新事物;老一辈必然要让位给后继者;这种朴素的新陈代谢观点,实际上揭示了自然界中进化的基本规律;刘禹锡的另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指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实则揭示了生物在变化和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六、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半夜时分,鹊和蝉本应该入睡歇息,正是月光和清风唐代诗人张祜的七言绝句赠内人“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意思是拔下玉钗独坐在灯影旁边,挑开灯焰救下扑火的飞蛾;飞蛾夜间活动,扑火是因为具有趋光性,是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无独有偶,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清代秦应阳的飞蛾:“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也写到了这一生物学现象;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更是写出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七、物质循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脱离花枝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泥土,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这一基本规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生动描述出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物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共饮酒,加上我的影子正好三人。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才有了影子。

2.古诗词: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物理原理:光的反射。

湖面波光粼粼,秋月流瓦,它们和和气气的。

潭面犹如一面镜子,而光会因镜面而发生折射。

3.古诗词: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

桥下湖水碧绿如镜子,我从中看见了你的影子。

平面镜成像。

4.古诗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山色空濛,只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人。

声音会通过气体传播。

5.古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物理原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6.古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瀑布飞流直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古诗词: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九月初秋,霜化为露水。

8.古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物体的相对运动性。

两岸的青山相对,孤帆像从天边漂流而来。

9.古诗词: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陆游《村居书喜》物理原理: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花的香气扑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古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物理原理:机械运动。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11、古诗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物理原理: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2、古诗词: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原理: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古诗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中的生物学知识许多古诗词、典故、谚语、俗语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合理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含有生物学知识的诗句,以供参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及“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现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用来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可以用“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域”来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锄禾日当午,汁滴禾下土”该诗句中“”的“锄禾”目的有二:一是为了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二是为了除去杂草,或少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梅花欢喜漫天雪,冻苍蝇未足奇”说明生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唐代李绅的《悯》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达里说明了生物具有繁殖的特点,同时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论,它还包含看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现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实际上不是蚕的死亡,而是它变态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蚕一生的发育过程为:卵一幼虫—蛹虫—成虫,"蚕死”指的就是“幼虫—蛹”的这个阶段。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诗句形象说明了黄蝶的体色与外界环境相似,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保护色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

“万绿从中一点红”该诗句既可以用解释警戒色,又可说明生物具有基因突变的特征。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透彻地说明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形象说明保护蛙类,农作物就会丰收的辩证关系。

保护蛙类也就是使害虫的天敌得到保护,从而使害虫的数量受到控制,使农作物量增加。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因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古典诗词中蕴藏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自然界规律,这些规律与生物学知识有着很好的
契合,可为高中生物教学带来许多启示和妙用。

首先,古诗词中对自然界的描写和对生命现象的感悟,可以与高中生物教材的内容相
互辉映,丰富学生对生物世界的认识。

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
人通过描绘自然风光的变化,生动地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不息,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力量,认识生命始终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

其次,古诗词中涉及人体内部的机理和互动关系,也可以引发对生物现象的深刻思考。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描述了月亮的月相变化,而这种变化是
由于地球、月球和太阳交互作用的结果。

类比到人体内部,也可以理解为人体内各器官、
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协作,不同的状态和变化都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另外,在生物品种分类和科学发现过程中,古诗词也有着神奇的妙用。

例如,“燕雀
安知鸿鹄之志”,这句话表达了小物体不能了解大物体的心志和志向,但是在生物学中却
可以设想出以微型化视角观察大型生物,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的分类和环境适应。

综上所述,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很多的妙用。

它可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奥
秘做深刻的思考,让学生领略生物世界的美妙无限。

此外,在背诵与理解古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也得以提升,对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很大帮助。

因此,
我们应该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古典诗词的运用,让学生在接触科学思维的同时,也能涵养情操,培养人文精神。

古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研究

古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研究

古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对生物学教学多元化的要求,古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上的应用价值逐渐得到重视。

本文就古诗词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应用进行研究。

一、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记忆生物知识古诗词以其精美的语言、优美的韵律、形象的描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引用古诗词,用生动、朗朗上口的方式来指导学生记忆生物知识。

比如,通过《梅花》这首诗,告诉学生梅花能够在严寒的冬天盛开,是因为它有抗冻能力,然后再向学生讲解植物的抗寒适应性。

通过《登飞来峰》中“白云深处有人家”一句,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栖息环境,理解山地植被的适应性等等。

二、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的想象古诗词往往运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描述事物,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生物课堂上,适当地引入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生物形态变化。

例如,《长恨歌》中描写杨妃的眉眼和轻盈身姿,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昆虫的形态与特征。

在学习光合作用原理时,通过《课中假设》这首诗引导学生想象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的角色。

三、古诗词可以推动生物科学的跨学科融合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知识。

在初中生物课堂上,适当地引入古诗词可以促进跨学科融合,推动生物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交流和融合。

比如,通过《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可以向学生介绍长江流域的植被、动物和地形地貌,展示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的交融。

通过《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写,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动植物在觅食时受到月光的影响。

总之,古诗词的应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具有广泛的价值。

教师们要善于把握教学时机,巧妙地将古诗词融入生物课程中,让学生在亲近传统文化的同时,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记忆效率,促进多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和融合。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古典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古典诗词作为文化遗产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适当地运用古典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以下是古诗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妙用。

一、启示深远许多古典诗词中的描写生物的语言是深刻而有启示意义的,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态、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等生物学知识。

比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描写的是江南春天和一条船上人的心境,但其中所表现出的生态现象——春风绿柳对岸生态环境的影响,便可以启发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此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元好问《鹧鸪天·世事一场大梦》),描写了生命的坚韧和执着,可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融会贯通古典诗词和生物学知识虽然看似毫不相干,但通过运用笔者巧妙联接,不仅可以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可以提高语文素养。

比如,“井底之蛙,不知天之高,不知大海之广”(老子《道德经》),与生物的视野有极大关系,可借此引导学生反思生物视野对生物的认识和探索。

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借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勾起学生对春季生物多样性的关注,进而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识。

通过这样融会贯通的方式,可以启发学生从生物角度借古诗词的眼睛观察世界,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

三、精美语言古典诗词的语言是经过历史沉淀和人民审美的积淀后的精华所在,它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字义之美等,均是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记忆的重要因素。

同样,它们的字句、意境、韵律等也是可以拓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在教学生物多样性时,我们可以引用辞格优美的古典诗词来描绘动植物的美丽,如“梅花香自苦寒来,风雨不动安如山”(张岱《题破山寺后禅院》),“青莲漏泻清香夜,水鸟无声画里秋”(杨洪基《九日茶堂前观景有感》),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多样性的兴趣,还可以拓展他们的语文视野。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
1、《春晓》
日照香炉生紫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楼外楼又添丁香。

这首诗描绘出春天到来,朝霞落下香炉之时,芳香四溢,春风伴随着
雨声穿过夜晚。

诗中描述了花落时花瓣上知晓多少的过程,而且还可
以看出楼外楼添上香","的特征,这是描述植物的生长的生物学现象。

花朵的落下表现出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展现了它的繁衍生息;而且随着花朵掉落,香穗上的籽子一下子会在一处撒落,这也符合花
粉传播的特性,及花粉的运动状况,显示出春天物种在复活和重新繁
衍生息。

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及体现的生物学知识

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及体现的生物学知识

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及体现的生
物学知识
1.《春江花月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这首诗描写了一片春景,江水湖面中的月光下山松的叶片、清泉以及芳甸(芳草)都映衬得格外美好。

这里体现出了生物学知识中的植物光合作用:通过叶片蒸腾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而月光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开花结子,使之充满生机。

2.《渔家傲·钓台湾秋》:月照山村破晓,天星隐苍烟。

渔歌一叶舟,翻落满江天。

这首诗描写了晨曦时渔夫歌唱在江边荡小舟,月光洒满山村,空中的星星隐藏在乌云笼罩的苍烟之中。

这里体现的生物学知识是关于植物对光的感知:为了适应每天不断变化的日照时间,植物会根据光的强弱,调节自身的生长,以便最大化利用光照。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合了丰富的生物学现象。

本文将以20个例子为线索,分析古诗词中反映的生物学现象,以展示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句诗。

描述了春天的江南地区新绿如茵的景色。

这里反映了植物的一种生物学现象——春青萌发,植物在受到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素的刺激后,开始出现新的茎叶。

二、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是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一句诗。

描绘了秋天的森林中,纷纷扬扬的落叶。

这反映了植物的另一种生物学现象——落叶。

秋季来临时,植物会通过分解叶绿素等物质,主动将叶子脱落,以便节省养分和水分的损耗,从而更好地适应寒冷的冬季。

三、帆影碧空尽这是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诗。

通过描述船只帆影在碧空中渐行渐远,反映了鸟类的一种生物学现象——迁徙。

部分鸟类在季节交替时,会飞往不同地方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

四、龙飞甘泉涌这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

形容了龙在喷泉中飞腾的景象。

这反映了古人对于蛟龙的想象和观察。

蛟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常被描绘成巨大的龙形生物,在水中游动。

五、川上鸣明月这是南朝宋代曜的《秋夜月》中的一句诗。

描绘了秋夜中明亮的月光。

这种景象反映了物种繁衍的一种生物学现象——觅食。

在夜间,许多动物会借助月光觅食,而月光则提供了它们找到食物的光线。

六、扬州慢这是宋代杨 Wanli的《扬州慢》中的一篇七律。

该诗中通过描绘柳树依依、花开花落的景象,反映了植物的生物学现象——季节变化。

春季柳树翠绿挺拔,夏季花朵盛开绚丽,秋季柳树飘落黄叶,冬季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七、泪到岸成河这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一句诗。

描述了女主人公杨贵妃流下的泪水如潮水般汇聚成河。

反映了古人对于水的涌动与流动的观察。

水是生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环境的变化也会使水体的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出墙”是一种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植物对光产生的一种应激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宋"苏麟《献范仲淹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温度影响。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还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大道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细菌、真菌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西糊春色归,春水绿天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温度较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6、“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增广贤文》)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苔藓植物)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漫兴》)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舟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出墙”是一种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植物对光产生的一种应激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宋"苏麟《献范仲淹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温度影响。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还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大道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细菌、真菌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西糊春色归,春水绿天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温度较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6、“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增广贤文》)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苔藓植物)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漫兴》)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舟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1、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生物的繁殖。

春天到了,万物苏生,水里的微生物们也不例外。

在江水中有一些是植物,如浮萍之类的,而有些是像藻类的动物,他们也大量的繁殖,一起构成了江水美丽的颜色。

2、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营养生殖--扦插。

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

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而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嫁接。

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

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

接穗时一般选用具2~4个芽的苗,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上部或顶部;砧木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根系部分。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

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不同的色素。

【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在春、夏季节,枫叶、黄栌等树木的叶子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叶绿素掩盖着花青素,因此呈现出一片绿色。

一到深秋,树叶受到寒潮和霜冻的侵袭,叶绿素被破坏,叶子里的水分也减少了,不能及时运输掉的淀粉变成了葡萄糖,糖分就逐渐转化为花青素,于是,绿叶变成了红叶。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向光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向阳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的生态效应)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物质循环)
5.“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光周期现象,虫媒花)
6.“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
(无性繁殖)
7.“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回时,绿水人家绕”
(有性繁殖)
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间竞争)
10.“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
(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下降,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明显,所以呈现红色。

)
1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召唤雌性的方式。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动物应激性)
13.“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

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

(清·秦应阳的《飞蛾》)
(动物趋光性)
14.“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应激性)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
(群聚现象)
16.“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

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
(种内斗争)
1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变态发育)
18.“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食物链:青蛙多了,虫子少了,庄家收成好)
1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唐·李绅《悯农》)
(庄稼和杂草的竞争关系)
20.“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
(内分泌失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