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初中生物课程中,虽然不直接涉及古诗词,但我们可以借鉴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哲理和生物现象,将它们与生物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相结合的古诗词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诗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和环境因素。
2. 光合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青青子衿》)- 这句诗中的“青青”形容植物的嫩绿,可以引申到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3. 呼吸作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诗句中的“尽欢”可以类比生物体在适宜条件下的旺盛代谢,即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 遗传与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进化论的概括)- 虽然不是古诗词,但这句话可以与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 生态系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句中的“两岸猿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华严经》)- 这句话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诗句中的自然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8. 生物多样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诗句中的“红豆”可以代表特定的生物种类,引申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通过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古诗词中与生物有关的诗句
古诗词中与生物有关的诗句以下是三条相关内容: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出自杜甫的《绝句》)这句诗的意思就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你看,这黄鹂和白鹭不就是自然界中可爱的生物嘛!例子:就好像我们去公园玩,能听到鸟儿叽叽喳喳地叫,那不就跟诗里的黄鹂一样嘛,多欢快呀!
2.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自杨万里的《小池》)哇,它说的是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啦。
这多形象呀,仿佛能看到那小小的蜻蜓立在荷叶上的样子呢!例子:就像夏天我们在池塘边看到刚长出来的荷叶,上面就停着一只漂亮的蜻蜓,不就是诗里描写的那样嘛!
3.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出自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哎呀呀,这说的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想想看,春天来了,桃花开了,鸭子在水里欢快地游着,多有意思呀!例子:这不就跟我们春天去郊外,看到桃花开了,河里的鸭子开心地游来游去一样嘛,诗人可真会观察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古诗词真的太神奇啦,能用这么简洁又美妙的语言把生物都描写得那么生动,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好呀!。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古人观察自然环境的方式多以诗词创作表达,其中不乏对物候现象的描绘。
物候现象指的是大自然中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花开花落、鸟儿迁徙、虫豸出没等。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物候现象的描写: 1.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如梦令》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景象,花瓣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飘落,水流也随着花瓣一起流动。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鸟儿唱歌的景象,表示春天来了。
3. '暮春之初,群芳妍媚,阴晴不定'——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话描绘了春季的气候,时而阴天,时而晴天,花儿们也繁盛美丽。
4. '黄鹂声里斜阳暮,绿水青山人未老'——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景象,黄鹂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夏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乐府《秋风辞》
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吹起,白云飘荡,草木逐渐变黄,雁儿开始往南方迁徙。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话描绘了冬季的景象,人们思乡想家,不得不在异地守岁。
通过古诗词中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也将这些现象融入到了诗词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叶子落下后,营养物质被根部吸收,这是一个不忘记起源的隐喻。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产生各种无机养分,并被根系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可以看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都很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别快。
植物在迅速积累大量营养后,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有些花的颜色可以在黄色、橙色和红色之间变化。
这就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
有许多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和许多颜色。
最常见的是橙色胡萝卜素和黄色叶黄素。
其他花朵的颜色可以在红色、紫色和蓝色之间变化,这是花青素的功劳。
花青素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可以随着细胞pH值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为红色,碱性时为蓝色,中性时为紫色。
“春天娃娃脸”,天气多变,光线、温度和湿度变化迅速。
这些变化会引起细胞内pH值的变化,导致花色的持续变化。
由于不同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青素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以及春天植物的新芽和新叶中尚未形成叶绿素,因此可以显示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或多或少为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竞争,这样就形成了“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自然美。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含有比黄色叶黄素和橙色类胡萝卜素更多的绿色叶绿素。
但叶绿素有一个特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部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叶绿素就无法形成。
人们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荫栽培韭菜和豆芽。
当温度过低时,叶绿素无法形成。
此时,叶绿素的破坏率增加。
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叶片逐渐呈现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诗词中的物候现象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05期物候是自然界中生物或非生物受季节气候因素影响出现季节性变化的现象。
农民根据物候变化来耕种收割,文人也于游山玩水中留下了许多反映物候现象的诗词名句。
例如:1.因地而异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在诗中用“绿”字来象征春的到来,动静结合,用得绝妙。
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
王安石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能说明物候是有区域性的。
若写成“春风又绿河南岸”,就很不恰当了。
因为在大河以南开封、洛阳一带,春风带来的征象,黄沙比绿叶更有代表性,所以,李白《扶风豪士歌》便有了“洛阳三月飞胡沙”之句。
2.因时而异凉州词◎[唐]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是说塞外只能从笛声中听到《折杨柳》等曲子。
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哪儿有杨柳可折。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但在今日的西北地区,随处可见杨柳。
所以毛泽东《送瘟神》诗中就说“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趣味练习1.以下诗句都描写了物候现象,请推断它们反映的时节,然后按时间前后顺序进行排序。
①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②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③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④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正確的排序为:2.对于王之涣《凉州词》中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句,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因为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当地实景,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另外,“黄沙远上白云间”也描绘出一幅荒凉之景,与全诗风格相协调。
故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
根据上述分析,请你给下面这首诗挑一下错误吧。
塞下曲◎[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运用自然界的生物知识来丰富词意和意境。
这些生物既可以是国内常见的动植物,也可以是异域奇特的动物,它们在诗人笔下变得格外神奇和美丽。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在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一、梅花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植物。
它开在雪中,在寒冬里独自绽放,给人以顽强和坚毅的感觉。
看起来像枝头一片片的小白花,实际上每朵梅花中心都有一个小花蕾,是由许多薄而硬的花瓣组成的。
梅花在古诗词中的形象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孤独的、寂寞的、坚强的、质朴的、清冷的等等,如《江紫枫词》:“栖霞山花锁双雄,吴苑水云连烟浔。
梅梢雪逐春凋落,池上风吹一片红。
”二、鹤鹤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鸟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鹤”就是指一种神仙,有飞升仙界的寓意。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鹤是吉祥的象征,经常会出现在诗词中。
鹤的羽毛可以运用到笔法和锦作上,鹤的仪态和舞姿也是诗词中的靓丽风景。
三、松鼠松鼠是一种灵活活泼的小动物,它们是爬树王国的主人。
松鼠有着特别的口袋,可以把食物储藏起来,供自己在冬季食用。
《金缕曲》中描写到松鼠储存的食物,集中在一颗柿子树中,留给远方的人来取:“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残腊收成后,鸡犬相闻暖。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四、蝴蝶蝴蝶作为诗词中的常见客串,具有轻盈灵动、缤纷多彩的特点。
唐朝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众芳摇落独留佳,独立西风,凭高树,长江慢慢,星河鹭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寒。
”描述了蝴蝶在唐山峰峰间舞蹈的美妙景象。
五、孔雀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在中国诗词中被充分发挥,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学创造,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呼唤着一种生态伦理和环保意识。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
藏在古诗词里的科学一、诗词中的物理知识1.古诗词: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物理原理:光的直线传播。
举起酒杯邀请明月一共饮酒,加上我的影子正好三人。
因为光的直线传播才有了影子。
2.古诗词: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物理原理:光的反射。
湖面波光粼粼,秋月流瓦,它们和和气气的。
潭面犹如一面镜子,而光会因镜面而发生折射。
3.古诗词: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陆游《沈园》物理原理:平面镜成像。
桥下湖水碧绿如镜子,我从中看见了你的影子。
平面镜成像。
4.古诗词: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王维《鹿柴》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山色空濛,只听见人的声音,却看不见人。
声音会通过气体传播。
5.古诗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物理原理: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6.古诗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物理原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瀑布飞流直下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7.古诗词: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物理原理:液化。
九月初秋,霜化为露水。
8.古诗词: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望天门山》物理原理:物体的相对运动性。
两岸的青山相对,孤帆像从天边漂流而来。
9.古诗词: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陆游《村居书喜》物理原理:分子不停做无规则运动。
花的香气扑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10.古诗词: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李白《早发白帝城》物理原理:机械运动。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11、古诗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物理原理:拉弯的弓箭发生弹性形变具有弹性势能,离弦的箭是运动的,具有动能,所以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12、古诗词: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物理原理:水从高处落下应具有动能和势能,故瀑布飞流直下的瀑布蕴藏着机械能。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出墙”是一种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植物对光产生的一种应激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宋"苏麟《献范仲淹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温度影响。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还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大道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细菌、真菌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西糊春色归,春水绿天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温度较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6、“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增广贤文》)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苔藓植物)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漫兴》)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舟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在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以抒发情怀,讴歌大自然。
在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其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师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
1、“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红杏出墙”是一种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植物对光产生的一种应激性。
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宋"苏麟《献范仲淹诗》)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温度影响。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还有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大道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在生态系统中,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
落花被细菌、真菌微生物分解后,某些矿质元素又回到了无机环境,能够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
5、“西糊春色归,春水绿天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温度较高,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6、“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增广贤文》)用茎等进行无性繁殖。
7、“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述的是苔藓植物)8、“癫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唐"杜甫《漫兴》)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多种,像柳等植物的种子很轻,靠风力传播。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草,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
1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舟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古诗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中的生物学知识许多古诗词、典故、谚语、俗语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合理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下是笔者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含有生物学知识的诗句,以供参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以及“人生代代无穷尽,江月年年只相似”,这两句诗中包含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现象。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以用来说明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强。
可以用“远芳侵古道,睛翠接荒域”来说明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锄禾日当午,汁滴禾下土”该诗句中“”的“锄禾”目的有二:一是为了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根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二是为了除去杂草,或少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农作物。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梅花欢喜漫天雪,冻苍蝇未足奇”说明生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影响该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唐代李绅的《悯》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达里说明了生物具有繁殖的特点,同时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论,它还包含看生物具有过度繁殖的现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实际上不是蚕的死亡,而是它变态发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蚕一生的发育过程为:卵一幼虫—蛹虫—成虫,"蚕死”指的就是“幼虫—蛹”的这个阶段。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的诗句形象说明了黄蝶的体色与外界环境相似,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保护色是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
“万绿从中一点红”该诗句既可以用解释警戒色,又可说明生物具有基因突变的特征。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透彻地说明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特点,反复出现,循环利用。
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形象说明保护蛙类,农作物就会丰收的辩证关系。
保护蛙类也就是使害虫的天敌得到保护,从而使害虫的数量受到控制,使农作物量增加。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因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
1、《春晓》
日照香炉生紫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楼外楼又添丁香。
这首诗描绘出春天到来,朝霞落下香炉之时,芳香四溢,春风伴随着
雨声穿过夜晚。
诗中描述了花落时花瓣上知晓多少的过程,而且还可
以看出楼外楼添上香","的特征,这是描述植物的生长的生物学现象。
花朵的落下表现出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长发育,展现了它的繁衍生息;而且随着花朵掉落,香穗上的籽子一下子会在一处撒落,这也符合花
粉传播的特性,及花粉的运动状况,显示出春天物种在复活和重新繁
衍生息。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例析20例学习资料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合了丰富的生物学现象。
本文将以20个例子为线索,分析古诗词中反映的生物学现象,以展示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
一、春风又绿江南岸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一句诗。
描述了春天的江南地区新绿如茵的景色。
这里反映了植物的一种生物学现象——春青萌发,植物在受到温度、光照和水分等因素的刺激后,开始出现新的茎叶。
二、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是唐代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的一句诗。
描绘了秋天的森林中,纷纷扬扬的落叶。
这反映了植物的另一种生物学现象——落叶。
秋季来临时,植物会通过分解叶绿素等物质,主动将叶子脱落,以便节省养分和水分的损耗,从而更好地适应寒冷的冬季。
三、帆影碧空尽这是唐代杜甫的《登高》中的一句诗。
通过描述船只帆影在碧空中渐行渐远,反映了鸟类的一种生物学现象——迁徙。
部分鸟类在季节交替时,会飞往不同地方寻找适宜的栖息地和食物。
四、龙飞甘泉涌这是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诗。
形容了龙在喷泉中飞腾的景象。
这反映了古人对于蛟龙的想象和观察。
蛟龙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生物,常被描绘成巨大的龙形生物,在水中游动。
五、川上鸣明月这是南朝宋代曜的《秋夜月》中的一句诗。
描绘了秋夜中明亮的月光。
这种景象反映了物种繁衍的一种生物学现象——觅食。
在夜间,许多动物会借助月光觅食,而月光则提供了它们找到食物的光线。
六、扬州慢这是宋代杨 Wanli的《扬州慢》中的一篇七律。
该诗中通过描绘柳树依依、花开花落的景象,反映了植物的生物学现象——季节变化。
春季柳树翠绿挺拔,夏季花朵盛开绚丽,秋季柳树飘落黄叶,冬季植物进入休眠状态。
七、泪到岸成河这是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一句诗。
描述了女主人公杨贵妃流下的泪水如潮水般汇聚成河。
反映了古人对于水的涌动与流动的观察。
水是生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环境的变化也会使水体的运动发生相应的变化。
古诗词中的生物
古诗词中的生物
哇塞,古诗词里的生物可真是太有意思啦!你想想看,那些诗人词
人多厉害呀,他们能把身边的生物写得那么生动形象,就好像那些生
物活灵活现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一样。
比如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鸟那清脆的叫声仿佛就在耳边回荡,“鸣”这个字用得多妙啊,就像黄鹂鸟在跟我们打招呼呢!还有“小荷才
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那蜻蜓立在荷叶上的画面,是不是一下
子就出现在你脑海里了?这就像是一个美丽的小场景,让我们感受到
了大自然的美妙。
我记得有一次和朋友去公园,看到池塘里的荷花,我就突然想起了
这句诗。
我跟朋友说:“看,这不就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嘛!”朋友笑着说:“对啊,可惜没有蜻蜓。
”我就开玩笑说:“说不定蜻蜓一会儿就飞
来了,在等着我们发现呢!”我们俩都哈哈大笑起来。
再比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这春蚕默默地吐丝,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多伟大啊!这就好像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一直在付出,
却不求回报。
又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那飘着稻花
香气的田野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还传来阵阵蛙声,这是
多么欢乐祥和的场景啊!
古诗词中的生物,有的可爱,有的伟大,有的充满生机。
它们让我
们感受到了古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些生物不仅仅是
诗中的点缀,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表达。
我们通过这些诗词,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内心世界,也能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美好大自然。
这不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所在吗?所以啊,我们要多读古诗词,去发现其中更多关于生物的美妙之处!。
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及体现的生物学知识
与生物有关的古诗词以及体现的生
物学知识
1.《春江花月夜》: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这首诗描写了一片春景,江水湖面中的月光下山松的叶片、清泉以及芳甸(芳草)都映衬得格外美好。
这里体现出了生物学知识中的植物光合作用:通过叶片蒸腾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而月光可以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使植物开花结子,使之充满生机。
2.《渔家傲·钓台湾秋》:月照山村破晓,天星隐苍烟。
渔歌一叶舟,翻落满江天。
这首诗描写了晨曦时渔夫歌唱在江边荡小舟,月光洒满山村,空中的星星隐藏在乌云笼罩的苍烟之中。
这里体现的生物学知识是关于植物对光的感知:为了适应每天不断变化的日照时间,植物会根据光的强弱,调节自身的生长,以便最大化利用光照。
古诗词里的生物
在古诗词中,可以找到一些与生物相关的描绘和表达。
首先,古诗词中常有描述植物的句子,这些植物包括各种树木、花草,如杜牧的《山行》中描绘了枫林红叶,“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另外,还有一些诗描绘了竹子,如郑燮的《竹石》中写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其次,古诗词中也有不少与动物相关的内容。
例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里描绘了青蛙在稻田中的欢唱,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另外,欧阳修的《画眉鸟》中写到“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这首诗描绘了画眉鸟在山林间的自由歌唱,表达了对于自由的向往。
再者,一些古诗还涉及到了微生物和寄生虫等生物类群。
例如,陆游的《赠猫三首·其二》中写到“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
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这里的小狸奴指的是一种寄生虫,这首诗描绘了狸奴在山房中的活动和对于贫寒生活的自嘲。
总的来说,古诗词中包含了许多与生物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反映了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和生命的观察和理解。
诗词生物学知识解析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湖北省利川市毛坝乡民族初级中学445422 刘继松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发情怀,讴歌自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解析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一、动物行为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写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飞入“菜花”中便“无处寻”了,说明动物体色与环境颜色极为相似,这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都是有利的,属于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保护色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生物学知识分析, “早莺争树”和“燕啄春泥”都是为了占有繁殖的空间,筑巢繁殖后代;但前者如果着眼于“争”也可以视为是一种领域行为,后者则是典型的繁殖行为;白居易的另一首燕诗示刘叟中的名句:“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也描写了动物的繁殖行为;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写到“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有利于它吸引异性;同种动物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动物的攻击行为;唐朝诗人李贺致酒行中写到“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这是动物节律行为中的昼夜节律;元代画家王振鹏在作画之余,也将他那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细密的神思“倾”向蜻蜓;他在咏蜻蜓一诗中这样赞美蜻蜓:“伶爪细腰肩舞纱,英姿交织混沌天;疏影清潭轻点水,更立剑尖若等闲;”无独有偶,杜甫在曲江二首写到“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都描写了蜻蜓点水现象,这属于蜻蜓的繁殖行为;当然,“穿花蛱蝶深深见”也描写出了蝴蝶在取食时的优雅、灵活,属于取食行为;二、生物的生殖发育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中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写出了家蚕的生长发育,在幼虫阶段吐丝;用生物学知识看,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在幼虫阶段吐丝后便进入蛹化阶段,最后还有羽化即蚕蛾阶段;显然,诗人的“到死丝方尽”并非事实;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名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简洁明了,却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粟:小米,古称稷或粟,禾本科狗尾巴属植物;利用粟的一粒种子进行有性生殖,种子萌发长处幼苗,幼苗生长发育,开花传粉,完成双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而且,收获“万颗子”,说明粟植株的花很多,形成了穗状花序;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的经典名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人们常以为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但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繁殖,这在生物学上属于无性生殖,属于营养繁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中名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都写到春天江湖水变得碧绿;春天万物复苏,植物生长,水中的藻类植物更是由于营养物质丰富得以大量繁殖,使得水都变为了碧绿色;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苔藓植物在门前石阶上生长繁殖情况;仔细分析我们还可发现,门前石阶由于在庭院中,光照时间有限,所以比较遮阴和潮湿,这正是适于苔癣植物生长的环境;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叶红于二月花”是因为受初冬低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揭示了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宋代苏麟献范仲淹诗中的名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写出了非生物环境中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蕴藏着生物学知识;“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这属于植物的向光性;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也说明了植物的这一特性;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意为: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花蕊带着寒意,散发出幽冷的芳香,却招不来蝴蝶;有朝一日我做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晚秋时节,由于光照时间短,菊花开放,这时蝴蝶已经产卵死亡,所以花再香也招不来了;桃花开放主要受温度影响,春天气温回升,桃花次第开放;最终,黄巢没有成为青帝,在自然条件下,菊花也不可能与桃花一起开放;四、生态系统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小池写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了;这两句诗如一帧小画,似一幅微焦距的摄影图片,给我们勾绘出了一幅幽雅别致、妙趣天成的诗画小境:新荷初出水面,嫩绿的荷叶睡眼惺忪,一只调皮的小蜻蜓已经悠然自得地落在上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池塘生态系统;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不仅写出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基本特征,更描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草原生态系统;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仅写出了牛羊的取食行为,也描绘出了美丽如画的草原生态系统;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一片”就描写了青蛙通过鸣叫寻求配偶前来交配的情景,正是青蛙的大量繁殖,并大量捕食农业害虫,害虫减少,稻谷才会丰收;所以这句词不仅包含了青蛙的繁殖行为,也包含着害虫吃水稻,青蛙吃害虫这条食物链,还描写了农田生态系统;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用生物学的观点看,不仅揭示了藕的生长、开花的时间规律,也描绘了西湖这个美妙绝伦的湖泊生态系统;五、生物竞争、进化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的作用有二:一是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根的生长,从而促进根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二是为了除去杂草,减少杂草与农作物竞争水分、无机盐、阳光等,使营养物质和光能流向农作物,达到增产之目的;南朝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揭示了豆苗与杂草在生长时的竞争关系;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在七步诗中写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声,相煎何太急;”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在生物学上它蕴涵着生存斗争之意;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生存竞争包括同种生物、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唐代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中“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人用“新叶催陈叶”、“前波让后波”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旧事物都必将让位给新事物;老一辈必然要让位给后继者;这种朴素的新陈代谢观点,实际上揭示了自然界中进化的基本规律;刘禹锡的另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指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实则揭示了生物在变化和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六、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半夜时分,鹊和蝉本应该入睡歇息,正是月光和清风唐代诗人张祜的七言绝句赠内人“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意思是拔下玉钗独坐在灯影旁边,挑开灯焰救下扑火的飞蛾;飞蛾夜间活动,扑火是因为具有趋光性,是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无独有偶,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清代秦应阳的飞蛾:“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也写到了这一生物学现象;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更是写出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七、物质循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脱离花枝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泥土,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这一基本规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生动描述出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其中融合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贯穿于古诗词中,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生物知识。
一、植物知识
植物是古代诗词中常常出现的题材之一,其中所涉及的植物种类丰富多样。
《庐山谣》中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赞美了菊花的高洁与清雅;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到“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表现了秋天的景色,其中有提到了香
炉和瀑布,这两个词语都是描写了植物。
这些诗句中蕴含了古代人们对植物的独特情感和
深刻认识。
二、动物知识
在古代诗词中,动物也是常常出现的题材之一。
古人对各种动物的观察和描绘,为我
们传达了丰富的生物知识。
《清明》中的“蚕尽鲜桑烟火落,马嘶西风,听拍板”的诗句,描绘了蚕吐丝作茧、马在清明时节的安静鸣叫。
这些诗句将古代人对蚕丝的认知和生长环
境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三、天文知识
古代的诗词也蕴含了丰富的天文知识,对天空中的日月星辰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感悟。
《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现了古人对
月亮的景象和情感的描绘。
这些诗句中蕴含了古代人对月亮运行规律和光影变化的认知。
古代诗词中的生物知识涉及了植物、动物和天文等多个方面,其中所蕴含的生物知识
丰富多彩。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独特感悟,还可以学习到丰富的生物知识,感受到古人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
古代诗词中的生
物知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具有科普价值,对我们了解和热爱自然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用生物解释古诗词的美
用生物解释古诗词的美中国古诗词以其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无数读者。
这些古诗词描绘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象,描述了动植物的神奇生命,属于文学艺术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
本文将从生物角度解释几首古诗词的美。
第一首《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首诗描绘了京都西山秋色的美景。
首先,风是一种物理现象,而高处风速大,所以“风急天高”是真实的景象。
猿是一种猴类动物,其独特的啼声可以引起人们共鸣,而猿的生存环境多是山林,因此猿啼所处颇有野趣。
渚是河湖中受水淹没的沙洲,而深浅干湿影响着水中生物的种群大小。
此处“渚清沙白”乃描述水色清澈的景象,这对于水生生物而言是良好的生存环境。
鸟是空气中的动物,而大风前或天晴时,鸟类会更活跃,飞翔的频率和高度也会增加,因此“鸟飞回”情理之中。
落木是植物物候现象,秋季是常见的落叶季节,自然界中,植物落叶条件成熟时,叶子内部器官自然脱离,并随着其他树叶一同飘落地面。
滚滚长江,描绘了自然界流动的情景,也暗示了大自然生命源源不断地流淌。
第二首《江南逢李龟年》“岩扇梅花深院锁,瘦犬池边夕照来。
不应有恨何人唤,江南游子未归家。
”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春天的美景。
岩扇是一种叶型优美的盆景植物,而“岩扇梅花深院锁”则暗示着深秀、清雅的庭院景象。
池边常常是植物和动物乐园,人们可以在水边放松自己心情。
狗是一种受人类人工驯养的动物,其文化污名化显然与其实际情况完全不符,所谓“瘦犬池边夕照来”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瘦犬因长期生活在户外,身体状况多少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生命力依然顽强;二是瘦犬活动太多,夕阳斜照间脸颊显得骨瘦如柴,但同样是在逆境中坚持生存。
此外,诗中还有一句“不应有恨何人唤”,由此可知诗中所称“江南游子”或许并非指人类,更可能是指渔民或野生动物。
无论如何,这首诗诉说了春天的美好,再次体现了自然界的神奇之美。
第三首《西江月》作者:辛弃疾“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1、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生物的繁殖。
春天到了,万物苏生,水里的微生物们也不例外。
在江水中有一些是植物,如浮萍之类的,而有些是像藻类的动物,他们也大量的繁殖,一起构成了江水美丽的颜色。
2、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营养生殖--扦插。
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
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而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嫁接。
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
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
接穗时一般选用具2~4个芽的苗,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上部或顶部;砧木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根系部分。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
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不同的色素。
【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在春、夏季节,枫叶、黄栌等树木的叶子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叶绿素掩盖着花青素,因此呈现出一片绿色。
一到深秋,树叶受到寒潮和霜冻的侵袭,叶绿素被破坏,叶子里的水分也减少了,不能及时运输掉的淀粉变成了葡萄糖,糖分就逐渐转化为花青素,于是,绿叶变成了红叶。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茎的向光性。
“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
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
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明《子西语录》)──日照对植物的影响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
于是叶子就掉了。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
(大家都知道生物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就是细胞,当大量的细胞被破坏之后,叶子和叶柄基部都被破坏,从而使得叶子掉落。
)
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四月间山下(即所谓“人间”)已是百花凋落,而山上桃花才刚刚盛开,几乎相差一个节气。
同样的年份同样的花,花期却也不同,充分说明了影响花期的主要因素为温度。
任何一种生物的生长发育,都要求一定的温度条件,水稻种子发芽期要求的最低温度为8~12℃,最适温度为25~35°C,最高温度为38~42℃。
一般植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为0~45℃。
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称为有效温度范围。
凡是超过有效温度的上限或下限时,生物都不能生长,甚至死亡。
对于植物来说,在有效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上升,生长速度加快,达到最适温度时,生长最快,以后温度再升高,生长速度便减慢下来。
而由于在山顶,温度相对地面来说比低,在植物的最适温度之下,所以植物的生长速度较慢即桃花盛开的也相对其他地方的慢。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
自然界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如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返回大气中。
自然界中碳的分布、碳的流动和交换。
1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过度繁殖。
过度繁殖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的基本条件。
达尔文认为,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
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 900万头。
因此,按照理论上的计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动、植物,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整个地球。
如果没有过度繁殖,自然选择就不会进行。
1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菊花属于短日照植物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在花蕾形成期需得到每日11小时以下的日照才能开花。
因此短日照是诱导菊花花蕾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菊花的花器官形成还要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在温暖、短日照的秋天(10月至11月)菊花才能开放,而其它绝大多数的植物(日中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却在春末夏初开花。
正因如此菊花才能“此花开尽更无花”。
1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鹊惊”、“蝉鸣”这是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的一种趋利避害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
应激性是指一切生物对外界各种刺激(如光、温度、声音、食物、化学物质、机械运动、地心引力等)所发生的反应(这里的刺激就是明月和清风)
1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绝句》)——群聚现象
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动物的群聚现象。
1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害虫捕食农作物,青蛙捕食害虫,这是一条食物链。
听到青蛙在稻田里欢快的“歌唱”,所以才会“稻花香里说丰年”
螳螂补蝉,黄雀在后。
和这里的原理是类似的。
1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
黄粉蝶喜在黄色的油菜花中飞舞,由于黄粉蝶具有与油菜花颜色一致的保护色,以致难以寻辨。
(这个和上节课讲的鸵鸟的那个原理相同)
16、“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唐"李贺《致酒行》)——节律
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
这是一种先天的行为。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种间竞争
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是种间竞争。
一般农作物竞争不过杂,如果人疏于管理,就会出现“草盛”而“豆苗稀”的景象【竞争关系】
所以就有了后来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18、.“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细胞衰老(刚才我们说了生物的基本单位是细胞,也就是说我们人就是由细胞组成的,人老、鬓毛衰的过程也是大量细胞衰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