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上 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验电器的认识4、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静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学习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原因,了解摩擦起电,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摩擦起电的实质。

2、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1、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

2、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你了解闪电是怎么回事吗?并列举生活中很多例子,比如毛衣静电、梳子梳头发等二、教学过程探究点1电是什么[阅读课本]P43“电是什么”[思考]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让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等。

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

[归纳提升]现象:用塑料笔杆摩擦头发,再让摩擦过的笔杆靠近小纸屑,看能不能吸引小纸屑。

发现: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思考]为什么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引导学生思考。

然后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摩擦起电的实质。

发现: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小组讨论]1.什么叫正电荷? 2.什么叫负电荷?[归纳提升]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思考]用塑料梳子在干燥的头发上梳几下,梳子上会带电,经检验梳子带的是负电荷,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摩擦创造了电荷B.梳子得到了一些电子C.梳子失去了一些电子D.梳子失去了一些原子核[分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所以A、D都是错的,梳子带上负电,是梳子得到电子。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教案: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掌握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掌握防雷知识与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难点:闪电的分类及防雷知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闪电视频,让学生观察闪电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与天气有什么关系。

2. 知识讲解:(1)讲解闪电的定义与分类,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概念。

(2)解释闪电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闪电与天气的关系。

(3)介绍防雷知识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例题讲解:通过分析几个与闪电相关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闪电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定义与分类2. 闪电的形成原因3. 闪电与天气的关系4. 防雷知识与技巧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描述一下闪电的现象,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2. 列举几种防雷措施,并说明其原理。

答案:1. 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通常发生在雷暴天气中。

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放电现象。

当正负电荷的差距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闪电。

2. 防雷措施包括:避雷针、避雷带、避雷网等。

避雷针是通过将雷电引入地下,保护建筑物和人身安全;避雷带和避雷网则是通过引导雷电电流流入地下,减少雷电对建筑物的危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播放闪电视频、讲解知识、分析例题、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闪电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及其与天气的关系。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 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教学设计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一、设计背景和目标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的第13个单元是电。

本单元的第1个课时的学习内容是从闪电谈起。

在学习这个课时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以及相关的保护措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明白如何保护自己避免雷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他们从生活实际中观察闪电,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导入闪电的概念。

可以用以下问题来指导学生: -你们有没有亲身经历过闪电? - 闪电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闪电会产生?3.2 实验探究(1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来观察闪电产生的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 1. 准备一个模型闪电球和一个橙子。

2. 将模型闪电球接触到橙子的表面,并慢慢移开。

3. 观察是否会出现闪电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闪电的特点,并引导他们思考闪电产生的原因。

3.3 理论学习(20分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向学生讲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特点。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闪电的形成原因:大气中不同层次的云之间产生快速放电,并伴随着强烈的光和声现象。

2. 闪电的特点:闪电具有极高的温度、亮度和威力,会对人和物造成极大的危害。

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对闪电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3.4 分组合作探究(15分钟)把学生分为小组,要求他们选择一个观察闪电的场景(例如:夏天的晚上、雨天等),观察并记录闪电的现象。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闪电,勾勒闪电的形状等等。

然后,让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引导他们总结出观察闪电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3.5 安全保护知识(10分钟)向学生讲解保护自己避免雷击的方法和措施。

可以按照以下内容进行讲解: 1. 室内安全:避免在窗户或水龙头附近站立,尽量远离金属物品。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

13.1从闪电谈起
一、说教材分析
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四、教学过程设计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将玻璃棒或橡胶棒与用电器的金属球接触,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用力多试探几下玻璃棒或橡胶棒,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当带电体接触不带电的验电器的。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 从闪电谈起 教学设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 从闪电谈起 教学设计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人们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

新课讲解:(一)电是什么(多媒体展示):活动一1、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凡是与玻璃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正电荷。

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凡是与橡胶棒所带电性相同的物体所带的电都是负电荷。

那么丝绸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同学回答。

3、带电体的性质:能够吸引轻小的物体。

如用圆珠笔笔杆或用塑料梳与头发摩擦后靠近小纸屑,小纸屑被吸引。

4、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依靠摩擦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

物体失去电子带上了正电,物体得到电子带上了等量的负电。

问学生:为什么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橡胶带负电荷?学生回答后,老师补充:玻璃棒与丝绸摩擦,由于构成玻璃棒的原子对其电子的束缚比较弱,摩擦时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就易转移到丝绸上,这样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点,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 从闪电谈起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的第一节“从闪电谈起”。

本节主要介绍雷电现象以及与之相关的物理知识,包括云层带电、雷电的形成、电流的种类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常见的电现象,理解雷电的本质,并掌握电流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雷电的形成过程,知道云层带电现象;2. 掌握电流的分类,理解直流电和交流电的特点;3. 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雷电的形成过程,电流的分类及特点。

难点:云层带电现象的原理,交流电和直流电的区别。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电流演示仪。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闪电视频,让学生感受自然界中的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云层带电现象,解释雷电形成的原理;(2)讲解电流的分类,直流电和交流电的特点;(3)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闪电是一种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雷电现象的物理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电流分类的练习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与雷电相关的自然现象,如极光、电磁波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雷电的形成过程;2. 电流的分类及特点;3. 闪电与电磁波的联系。

七、作业设计1. 描述雷电的形成过程,并用图示表示;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直流电和交流电应用实例;3. 分析一道关于电流的物理题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创新思维;3. 针对学生的兴趣,提供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构成了完整的教学学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我设计了一次以“闪电”为主题的活动,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的设计方式采用了“从实践中学习”的理念,通过观察、实践和讨论,让孩子们深入了解闪电。

思路是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闪电的图片,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然后,我将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并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活动探究闪电的产生和传播。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

2. 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闪电演示仪、闪电图片、PPT、黑板、粉笔。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向孩子们展示闪电图片,让他们自由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讲解:向孩子们介绍闪电的基本知识,包括闪电的产生、传播和防雷方法。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让他们使用闪电演示仪进行实验,观察闪电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讨论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方法。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闪电的基本知识和产生原理。

难点:闪电的传播过程和防雷知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掌握了闪电的基本知识和防雷方法,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但是,活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些孩子对闪电的传播过程不够理解,需要我在下次活动中更加详细的讲解。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观察闪电,并记录下来。

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更多关于闪电的知识,进行分享和交流。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孩子们了解闪电是如何产生的,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3)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

⑸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直观法、讨论法等教具学具:、化纤布料,梳子,碎纸屑、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引入):1、闪电图片(链接:闪电影片);(提问):电是什么?看见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出示课题):13、1从闪电谈起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1)老师实验:用化纤的布料摩擦梳子,然后去靠近小纸屑(2)学生实验:圆珠笔梳理头发,或摩擦衣服再接近小纸屑;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再接近小纸屑。

学生边实验边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摩擦过的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

(板书)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板书)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总结: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或玻璃棒能够吸引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们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2.自然界中有2种电荷: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荷,符号“+”。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橡胶棒带负电荷,符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利用动漫设计展示下列活动)(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靠近时互相排斥;(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相互靠近时互相排斥;(3)用丝绸摩擦过的一根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一根橡胶棒时互相吸引。

(板书)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课题1《从闪电谈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方法】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理学是研究力、热、光、电、磁、声等现象的科学,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力与机械能。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电学部分。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而人类第一次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过渡】大家看课本图13-1,图中给出了闪电这种在夏天常见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解释闪电产生的原因,以及“电”这种物理学新现象。

二、新课学习1.电是什么?【过渡】我们要研究电就必须建立起对带电过程的深刻认识,而生活中最重要的电现象即是摩擦起电。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我们来看图13-2,将塑料梳子、玻璃棒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璃棒)的一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

【提问】从图13-2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很明显,在丝绸上摩擦过的梳子将小纸片吸起来了。

我们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知道梳子与小纸片之间必然发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力使梳子吸引了小纸片?在这里我们必须定义一个新的概念:电荷。

摩擦过的玻璃棒、梳子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我们就说其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生电。

【提问】我们知道了摩擦可以生电,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一种电荷吗?电荷与电荷之间产生了图13-2的吸引作用吗?研究表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粤沪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

粤沪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

粤沪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3)验电方法:当被测物体接触验电器的时,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闭合),说明物体带电,如果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闭合),说明物体电。

另外,假如金属箔张开角度越大或变大,说明物体带电量越(多、少)或(增加、减少)。

【课堂探究案】活动1.电荷之间是吸引还是排斥呢?⑴把两根玻璃棒并排,用丝绸同时摩擦,然后把一根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带电的一端靠近悬挂的那根带电的一端,会出现什么现象?⑵把两根橡胶棒并排,用毛皮同时摩擦,然后把一根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带电的一端靠近悬挂的那根带电的一端,会出现什么现象?⑶把一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按上述方式靠近,观察会出现什么现象?实验次数带电体(甲)带电体(乙)“吸引”或“排斥”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3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棒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_____________(“相同”或“不同”)。

⑵由实验1、2可以看出:同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异种电荷互相__________。

活动2:那么如何判断物体摩擦后是否带了电呢?请先观察验电器结构:①验电器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可以判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现象说明:电荷在金属杆中_______移动。

①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生活中常见的导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生活中常见的绝缘体有: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是:导体内部有大量可以________的电荷,而绝缘体内部【当堂训练案】1、用绝缘线吊起三个通草球,其中任何两个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它们的带电情况是()A、两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B、两个带异种电荷,一个不带电C、一个带电,两个不带电D、两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2、用绸子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这是由于()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B、绸子上的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使得玻璃棒带正电C、绸子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使得玻璃棒带正电D、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绸子上,所以玻璃棒带正电3、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带电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它们的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则甲、乙带电荷,丙丁带电荷。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3.1从闪电谈起

教案:13.1 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的第1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

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掌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使学生了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3.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理解,雷电的形成和避雷针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和毛皮、塑料棒和气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闪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引导学生了解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知识拓展:讲解雷电的形成、特点和避雷针的作用,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4. 实例分析: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和实例。

5. 课堂互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身边的静电现象,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6. 练习巩固:布置随堂练习,检查学生对静电现象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静电现象电荷的产生正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 雷电雷电的形成雷电的特点避雷针的作用3. 摩擦起电摩擦起电的原理摩擦起电的实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个你身边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2. 阐述雷电的形成过程,以及避雷针是如何起到保护作用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视频、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静电现象、雷电的形成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13.1 从闪电谈起学案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

在这篇学案中,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我从闪电谈起这一主题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情境导入、实践操作、小组合作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学会防范闪电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关心生活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防范闪电的方法。

难点:闪电形成的过程,如何防范闪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实验器材。

2. 学具:笔记本、画笔、实验器材。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闪电现象的视频,引发学生对闪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讲解防范闪电的方法。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闪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闪电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 小组合作:讨论如何防范闪电,提出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闪电的形成原因、特点和危害,防范闪电的方法。

2. 难点:闪电形成的过程,如何防范闪电。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观察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情境导入的细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来播放闪电现象的视频,因为这样可以直观地展示闪电的壮观景象,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导入环节,我会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的外观特征,以及它在自然界中的普遍性。

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对闪电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为后续的知识讲解打下基础。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沪粤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  教案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2]探究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规律1.猜想假设制度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交流合作总结结论2.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用讲台上摆放的实验器材,如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细线、铁架台等器材做摩擦起电实验.3.教师提问:实验中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了电,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4.引导学生按照课本图13-4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1.教师演示实验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3.学生分组合作的意识4.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5.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2.实验器材,做实验3.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方案,师生共同完成探究[活动3]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1.教师实验演示:用手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电荷.摇动起电机手柄,当转速逐渐增大时,看到了什么现象?2.指导学生带着下列三个问题阅读教材第45页课文,回答问题:(1)闪电是怎样产生的?(2)什么叫尖端放电?(3)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1.学生阅读第45页信息浏览模块.2.让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上述问题.(1)闪电是带异种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的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2)实验表明,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尖端放电.(3)学生回答后可作适当补充,如:冬天穿衣或脱衣时,经常有电火花产生.1.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严谨和艰辛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出示实验室用的验电器仪器,让学生说出其构造(1)当带电体接触不带电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呢?(2)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说明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多少不同.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表示带电体带的电荷量多,传给验电器的电荷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识的学习走向生活,运用于生活。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3章第1节,主要内容包括:1. 闪电的产生和放电现象2. 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3.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产生和放电现象,理解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

2. 让学生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产生和放电现象,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闪电的产生和放电现象,通过实验演示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

3.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守恒定律的意义和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4. 练习:布置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3.1 从闪电谈起闪电的产生和放电现象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描述闪电的产生和放电现象,解释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

2. 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一个实际问题。

答案:1. 闪电的产生是由于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突然放电产生的。

放电现象包括电流的产生、雷声的产生等。

2. 静电的产生是由于物体表面的电荷不平衡,导致物体带电。

静电现象包括静电吸附、静电击穿等。

3. 电荷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恒定的,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闪电的产生和放电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和静电现象,使学生掌握了电荷守恒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演示和分组讨论,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但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一些有关静电应用的题目,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人入胜的闪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理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掌握静电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气球、塑料尺、毛皮等)。

学具:笔记本、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闪电击中树木的视频,引起学生对闪电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理论讲解:讲解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用气球、塑料尺、毛皮等器材进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静电的产生和消失。

5. 实践环节: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衣服粘附灰尘、梳子梳头发等。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难点:闪电与静电的联系和区别,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的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闪电和静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但在实验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拓展延伸: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闪电和静电的理解。

开展科学竞赛或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静电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讲解环节在理论讲解环节,我选择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探究闪电的现象,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知道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闪电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探究闪电:让幼儿自由发表对闪电的看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3. 创作环节:分组进行创作,一组用画笔描绘闪电,另一组用彩泥塑造闪电。

4. 分享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闪电现象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闪电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们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现象,并用语言或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们亲身体验自然现象,增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20242025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我的教案:从闪电谈起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活动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2. 掌握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3. 能够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闪电演示仪,气球,塑料尺。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1)课堂开始,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有没有见过闪电?闪电是什么颜色的?它是如何形成的?”(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我引导学生关注闪电的形成原理。

2. 自主探究:(1)我为学生提供有关闪电的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3. 合作交流:(1)我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运用气球和塑料尺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4. 课堂小结:(2)学生通过小结,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闪电的形成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

2. 活动难点:静电的产生和消散规律的深入理解,运用物理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闪电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规律。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动手实践,表现出对物理学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 拓展延伸:(1)邀请气象专家到校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闪电及其相关知识;(2)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科学实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探究静电现象;(3)开展“身边的物理现象”主题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13.1从闪电谈起学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从闪电谈起”。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静电现象的介绍、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避雷针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知道摩擦起电的实质,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避雷针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塑料棒、毛皮、金属板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静电现象的介绍:教师讲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消失等基本概念。

(2)摩擦起电的实质:教师通过实验演示,讲解摩擦起电的原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荷的转移。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师讲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规律。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出示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避雷针的原理:教师讲解避雷针的作用原理,让学生了解避雷针是如何保护建筑物免受雷击的。

6.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静电现象、摩擦起电实质、电荷相互作用规律、避雷针原理。

七、作业设计1. 描述摩擦起电的实验现象,并解释产生这一现象的原理。

2. 简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给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

3. 解释避雷针的作用原理,并讨论其在建筑物防雷中的重要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制定相应的辅导措施。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如研究静电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探究避雷针的改进方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课题1《从闪电谈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大量事例认识电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2)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领会物体带电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教学方法】观察引导、课上交流、巩固总结。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物理学是研究力、热、光、电、磁、声等现象的科学,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力与机械能。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学习电学部分。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电,而人类第一次对电的认识始于闪电,那么电是什么?闪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过渡】大家看课本图13-1,图中给出了闪电这种在夏天常见的现象,本节课我们将解释闪电产生的原因,以及“电”这种物理学新现象。

二、新课学习1.电是什么?【过渡】我们要研究电就必须建立起对带电过程的深刻认识,而生活中最重要的电现象即是摩擦起电。

(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我们来看图13-2,将塑料梳子、玻璃棒在尼龙衣服或丝绸上摩擦几下,再将梳子(或玻璃棒)的一端靠近小纸片,头发等轻小物体。

【提问】从图13-2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很明显,在丝绸上摩擦过的梳子将小纸片吸起来了。

我们根据以前的知识可以知道梳子与小纸片之间必然发生了力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力使梳子吸引了小纸片?在这里我们必须定义一个新的概念:电荷。

摩擦过的玻璃棒、梳子等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我们就说其带了电,或者说有了电荷。

这种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做摩擦生电。

【提问】我们知道了摩擦可以生电,那么自然界只存在一种电荷吗?电荷与电荷之间产生了图13-2的吸引作用吗?研究表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正电荷;另一种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相同,叫做负电荷。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过渡】我们刚才讲过了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那么很容易联想到电荷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电荷与电荷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互作用呢?(1)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问】我们知道正负两种电荷的产生方式,那么如何验证两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请同学们看图13-4,图a中用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从图a 中我们发现悬挂的玻璃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玻璃棒,这说明正电荷之间发生排斥作用;图b中用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从图b中我们发现悬挂的橡胶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远离手中的橡胶棒,这说明负电荷之间发生排斥作用;再看图c,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观察现象。

从图c中我们发现悬挂的橡胶棒发生旋转,旋转方向为靠近手中的玻璃棒,这说明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发生吸引作用。

【提问】通过图13-4的实验,同学们能够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得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这是电荷间的基本规律。

(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我们知道电现象来源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那么闪电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不是也来自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呢?为了解释闪电的产生原理,我们可以用起电机来模拟闪电现象。

我们来看图13-5,图中所示的是手摇式起电机的示意图。

当起电盘转动起来后,两个金属球就会带上不同的电荷。

当起电机转速增大的时候,两个金属球各自将会积累大量的电荷,当达到一定的转速后,两个金属球之间将会发生放电现象。

这属于一种放电现象。

【提问】起电机的工作原理与闪电类似,请同学们根据起电机的放电原理解释闪电的产生?如图13-6所示,闪电是带相反电荷的两个云层之间,或者带电的云层与大地之间产生的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提问】我们知道闪电是由于放电现象引起的,同学们还知道什么放电现象?除了闪电之外,还存在尖端放电现象。

即物体带电时,它的尖端容易产生放电现象。

此外还存在火花放电和接地现象。

生活中“放电”现象:(1)干燥的冬天,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噼啪啪”的声音,如果在夜晚还能看到火花,这是衣服之间摩擦起电然后放电产生的现象;(2)冬天,身穿毛衣和化纤衣服,由于摩擦,身体上会积累电荷,这时如果手指靠近金属物品,将发生放电现象,你会感到手上有针刺般的疼痛感;(3)油罐车的后面常拖有一条铁链,使油罐上产生的电荷经铁链导入大地,避免放电产生的电火花引发火灾;(4)在存放大量易燃物品的工厂车间或实验室里,工作人员要穿一种特制的鞋,这种鞋的导电性能很好,能够将人体所带的静电导入大地,避免因放电产生火花引起火灾;(5)高压输电导线和高压设备的元件,表面要很光滑,可避免因尖端放电而损失电能或造成事故等。

(2)电从哪里来?【思考】我们知道通过摩擦可以产生电荷,那么如何从微观层面解释电荷的产生呢?我们知道物体是由原子组成。

如图13-7,原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在原子中质子带的正电荷和电子带的负电荷相同,这时物体呈现不带电状态,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这样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荷,而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荷。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物体电荷的产生原理解释为什么玻璃棒摩擦丝绸后将会带正电荷?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思考】怎样验证物体是否带点以及带电量的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验电器来验证物体是否带电。

大家看课本图13-8,图中所示是验电器的结构,它的工作原理为:让一物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则说明物体带电。

当一带正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正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从验电器转移到了物体);当一带负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时,验电器就带上了负电荷,而使两金属箔片张开一定角度(电子由带电体转移到验电器上)。

物体带电越多,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就越大。

【思考】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同样用丝绸摩擦过的铅笔、钢笔、橡皮、三角尺等接触验电器,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

我们知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当其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金属箔将张开,而其它物体经过丝绸摩擦不带电,所以它们将不会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

【拓展】将带电体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会使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性质相同的电荷,这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接触带电。

如果此时用一个与验电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带电体接触该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原先张开的金属箔就会闭合,这种现象叫做电的中和。

4.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利用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将其应用到社会生活中。

比如在喷漆的过程中让雾状油漆带电荷,使其飞向带异种电荷的待喷涂表面,即可达到静电喷涂的目的;同样可以利用静电作用进行静电植绒、静电除尘等,同学们可以根据电荷的相互作用予以解释。

静电作用也会危害人类的生活,比如闪电。

如图13-9所示,在屋顶上安装避雷针,可以避免闪电危害建筑物。

【归纳总结】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闪电是由于带异种电荷的云层之间或者云层与地面之间的放电作用引起。

三、课堂练习:1.三个用细线悬挂的通草球,相互靠近时,发生的作用情况如图所示,试判断这三个小球的带电情况(C)A.甲、乙、丙一定都带电B.甲、乙一定带电,丙一定不带电C.甲、乙一定都带电,丙可能不带电D.甲可能不带电,乙、丙一定都带电2.实验室里常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可发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会张开,对这一现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D)A.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B.两个金属箔都带正电,同种电荷互相排斥C.金属箔、金属球都是导体,金属球上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了玻璃棒上D.玻璃棒带正电,金属箔和金属球都带负电3.关于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A.同种电荷相互吸引B.金属中的电子带正电C.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D.绝缘体中没有电子课堂小结:【师生交流】通过这节课,谈一下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总结】13.1 从闪电谈起1.电是什么?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验电器可以验证物体是否带电以及带电量。

4.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静电喷漆、静电除尘;安装避雷针可以避免闪电伤害建筑物。

教学反思:本节课应当让学生人人动手,进行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意识。

摩擦起电的原因最好还是用多媒体动画来说明,这既能帮助学生复习原子结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要多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实例,以丰富学生对摩擦起电的认识,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身边。

要突出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使学生感到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