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合集下载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3篇)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3篇)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3篇)教案是老师按照课程规范、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状况,以课时或题目为单位,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设计和支配,使教学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的一种实践性教学文件,教学步骤、教学办法等。

下列是为大家收拾的关于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的文章3篇,欢送品鉴!第1篇: 河中石兽优秀教案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心内容,把握课文所阐述的事理。

2、分清层次,理解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河中石兽一、导入新课二、简介三、理解课文四、评价赏析五、谋篇立意六、写作特色导入:这篇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庙逼近河,庙门崩塌之后,门旁的两只石狮也掉到了河里。

后来要修庙,确定要把石狮打捞上来。

有人说,到下游去找,因为石狮被水冲走了,结果在下游没找到。

一个读书人说,石狮一定沉到沙泥里去了,因为石头重,沙泥轻,结果在庙前的沙泥里也没找到。

一个老水手最后说,这两个石狮在上游,结果果真在上游打捞到了。

怎么会到上游去呢?阅读完课文后我们便知道了。

简介:纪昀(清代)出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明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灵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干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无数亲身经受,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留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经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行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全国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全国一等奖)

24《河中石兽》教案—麻卫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工具书以及注释理解文言文的实词与虚词,文本的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朗读文章并背诵文章。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过程与方法:学习诵读文章,体会文言文朗读的情感与语调,在反复诵读、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体味文章严密的逻辑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正确的结论。

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味文中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和部分词汇的含义,理解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定位朗读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辅助电子白板一,设境导入“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给纪昀的碑文二、作者及作品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三、检查预习1、读准下列字音河干(gān)圮(pǐ)棹(hào )曳(yè)铁鈀(pá)木杮(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臆yì欤yú2、解释下列词义石兽并沉焉(一起)阅十余岁(经过、过了)求二石兽于水中(寻找)竟不可得(终于、到底)凡河中失石(大凡、凡是)如其言(依照)1、指名学生读(每段一名学生)2、听读3、检查翻译4、小声读出翻译内容五、研读课文僧: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僧: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4、得出的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作出主观判断,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省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省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吉林省白山市第八中学姜荣毅【设计理念】《河中石兽》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根据以上目标要求与古文具体文本特征,我设计以下两个具体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基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结构,,本文作者善于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七年级学生较难体会,因此了解人物丰富的情思、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本课难点。

《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改目标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能力。

根据古文具体内容和以上课改要求,按照语文教学方法灵活性、创造性和教学统一原则,我将采取朗读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汇,朗诵并背诵课文;能力与方法: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了解人物丰富情思、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析语言文字之美,了解人物丰富的情思,品味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走近文章,品析语言文字之美。

二、讨论探究1、根据文章内容,在题目上加一个字,你会加为什么考察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生:寻、求、找师:“寻”和“求”字更符合音韵之美,“找”字现代味太浓;“寻”字除了有寻找意思之外,还有探求、追溯的意思,应该更合适。

《河中石兽》创优一等奖教案

《河中石兽》创优一等奖教案

24《河中石兽》【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

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

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趣味性比较强,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的思路。

基于以上的分析,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学会运用注释来疏通文意,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养成注重实际调查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现象的出现。

【预习提示】1.日积月累(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没啮(niè)溯(sù)流欤(yú)曳(yè) 铁钯(pá) 臆(yì)断(2)词语解释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阅十余岁(阅:经历)盖石性坚重(盖:句首发语词)但知其一(但:只)求之下流,固颠(固:副词,本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一老河兵闻之(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之:结构助词,的)2.思悟发现(1)借助注释,同桌合作翻译课文。

(2)常人、学者、河兵分别从何处寻找二石兽?他们做事的依据分别是什么?3.学贵有疑【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河中石兽的相关知识,包括外观特征、生活环境等。

2. 要求学生掌握观察和描述石兽的能力,并能准确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3. 要求学生培养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河中石兽的外观特征和生活环境。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并能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三、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有关河中石兽的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河中石兽的外观特征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3. 观察与描述(20分钟)学生们分成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河中石兽进行观察,并用所学知识对其外观特征进行描述。

4. 答辩与解释(15分钟)学生代表向全班展示并描述他们观察到的河中石兽的外观特征,其他同学也可以提问并进行解释。

5. 回答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以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6. 情景交流(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扮演河中石兽,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以增加学生对石兽生活环境的理解。

7. 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并强调河中石兽的价值和保护意义。

四、教学资源1. 河中石兽的图片和视频素材2. 小组讨论用的白板和笔3. 问题和答案的PPT五、教学评价1. 观察和描述河中石兽的能力教师在观察过程中评价学生们对河中石兽外观特征的描述是否准确,并根据学生们的描述程度给予评价。

2. 解释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在答辩和解释环节中评价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们在小组讨论、情景交流等环节中的积极程度和表现情况。

六、教学提醒1. 确保学生对河中石兽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后,再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环节。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肯定,鼓励他们对自己的观察和描述进行反思和改进。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优质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教学教案优质课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作者在童年时期听到的一则有关河中石兽的故事。

通过讲述这个故事,教材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方法,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文章篇幅适中,内容富有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生僻字词、句式结构等方面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式;学会文言文的断句方法。

2.难点:理解文章寓意,体会作者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准备相关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生僻字词的释义,了解文言文断句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文章所传达的情感。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讨论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第四单元“古迹探幽”主题展开,选取《河中石兽》一文进行深入学习。教学内容包括:
1.文章朗读与生字词学习: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如“沧桑”、“侵蚀”、“摩挲”等。
2.篇章分析:理解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起承转合,体会作者以小见大的写作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文章语言美,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
4.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实践,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增强人际沟通技巧。
6.塑造学生的人文关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品质。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理解不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感受修辞手法的作用。
(4)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提高写作能力。
难点解析:学生可能难以将所学文章写作手法转化为自己的写作技能,教师应提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提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3.内容理解: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了解河中石兽的历史背景,感受作者对古迹的探寻与思考。
4.语言品味:学习作者精炼、生动的语言表达,品味文章中的佳句,如“石兽静卧,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等。
5.思想感悟: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古迹背后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6.课堂讨论: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其次,在引导学生讨论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时,我发现学生们对此兴趣浓厚,但他们的知识储备有限,导致讨论不够深入。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提前为学生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他们在讨论时能够有更多的依据和灵感。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清纪昀《河中石兽》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清纪昀《河中石兽》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下:清纪昀《河中石兽》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常;掌握文言字词,学习文言句式。

2,过程与方法:熟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分析人物,理解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践出真知,不可主观臆断;遇事多思考,全面分析问题。

【学习内容】重点:积累文常,背诵默写,掌握诗歌内容。

难点:把握关键诗句,品析诗歌内容,理解诗歌哲理。

【核心问题】诗句之中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导入作者、反复朗读、疏通全文、字词小结第二课时:梳理内容、分析人物、总结主旨、朗读背诵【前置学习】自读课文,阅读提示。

第一课时【四环导学】作家吴德锋在《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作者简介】纪昀(1724.7.26-1805.3.14)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管国子监事致仕。

其所编写的《四库全书》被称为文化史上的“万里长城”,对保存中华文化有很大贡献。

嘉庆十年(公元1805)二月,纪昀病逝,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

(初读感知)1,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节奏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感知内容3,自读课文,把握停顿,了解大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1,自己结合书下注释,翻译疏通全文。

2,个别字词句难理解,交由小组讨论。

参考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面对?)河边,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找到,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河中石兽》公开课精品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中的传奇故事,揭示了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矛盾,教育人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本文以生动的寓言故事形式,寓意深刻,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寓言故事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事物的表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可能缺乏深入的认识,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启发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自然的感情,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能够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理解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2.难点:石兽的形象特点和课文所揭示的道理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情感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体验课文所表达的美好情感。

3.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石兽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资料、课件等。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然后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概括石兽的形象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石兽的形象特点,并简单描述。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石兽的形象特点,并交流讨论成果。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全国公开课一等奖

25河中石兽纪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学习要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课时安排: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学生展示(一)课前三分钟演讲。

(二)白板展示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ù)棹(hào)柿(fèi)湮(yān)没啮(niè)齿溯(sù)流欤(yù)曳yè铁钯pá臆(yì)断2、词语解释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阅十余岁(阅:经历)盖石性坚重(盖:句首发语词)但知其一(但:只)是非木杮(是:代词,这)求之下流,固傎(固:副词,本来)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事物的道理)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介词,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为:动词,成为)众服为确论(为:动词,是)一老河兵闻之(之:代词,指”“求之地中”这种观点)其反激之力(之:结构助词,的)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二、课堂提升1、导入语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教案名称:河中石兽###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 教学重点:1. 文中生字新词的理解和运用。

2. 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隐含的深层含义。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 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3. 情境模拟法:通过模拟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 教学准备:1. 课文《河中石兽》的文本。

2. 相关的生字卡片和新词解释。

3.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一段关于河流和动物的自然风光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你们见过河中的动物吗?它们通常是什么样子的?”#### 新课呈现(15分钟)1.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境和情感。

2. 解释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让学生跟读。

3.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中描述的场景。

#### 课文分析(20分钟)1.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塑造这些形象的。

2. 小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人物,讨论他们的特点和在故事中的作用。

3.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隐含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 语言实践(10分钟)1. 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风格,写一段描述自己见过的动物或自然景观的文字。

2. 选取几篇学生作品进行朗读和点评。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0分钟)1. 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环境。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

#### 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一等奖
教案:河中石兽
目标:通过了解河中石兽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自然奇观的欣赏能力。

素材:图片、视频或文字描述河中石兽的特征。

步骤:
1. 热身活动:与学生共享一些关于自然奇观的照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自然奇观的兴趣。

2. 导入话题:给学生展示一张描绘河中石兽的图片(或文字描述),询问学生对这个奇特景象的了解和感受。

3. 知识讲解:介绍河中石兽的特征,例如河中石兽是一种岩石形态奇特的自然奇观,形似动物或人类,常出现在河床中,由长时间流水侵蚀形成。

4. 互动探究:分小组让学生就河中石兽的形状、出现地点等进行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5. 观察实践:组织学生前往附近河流或利用多媒体展示真实的河中石兽照片或视频,让学生亲身观察、感受和欣赏河中石兽的美丽与独特性。

6. 学生总结:学生在小组内分享他们对河中石兽的观察和感受,进行小结和交流。

7. 创作分享:鼓励学生以河中石兽为题材进行绘画、写作或其他形式的创作,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8. 总结回顾:让学生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他们对河中石兽的理解和体验。

延伸活动:
1. 学生可利用互联网等资源进一步了解其他类型的自然奇观,扩展他们对自然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前往其他著名的自然奇观地点,体验和观察自然现象,激发他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022年部编版《河中石兽》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2022年部编版《河中石兽》教案(公开课一等奖)

24 河中石兽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2.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 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 学识渊博, 自幼聪明过人, 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 24岁便中进士, 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 机智善辩, 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 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 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 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 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1、为以下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柿.〔〕湮.〔〕没啮.〔〕沙溯.〔〕欤.〔〕2. 本文作者, 字, 是朝的、家, 也是《》的总篡官.3.本文选自《》一书, 这是一部小说, 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5、解释以下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山门圮于河译:二石兽并沉焉译: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遂反溯流逆上矣译:课堂学习案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小组内串译课文五、课堂探究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 倒塌到河里, 十几年后, 人们找石兽的事.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河兵那么判断其在,是因为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 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寺僧:讲学家:老河兵: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结论:〔理解:7、故事是如何开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分段:第一局部〔段—段〕:写这局部以〔填表达方式〕为主.第二局部〔段〕:.这局部以为主.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 我们不能,而要.学习检测案1、以下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2、联系上下文, 说说以下句中“之〞字的意思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闻之.笑曰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4〕一老河兵闻之.5〕至石之.半6〕求之.下流, 固颠7〕然那么天下之.事……3、对以下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寻十余里, 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 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 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 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4、阅读沧州南, 一寺临河干,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 僧募金重修, 求石兽于水中, 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 曳铁钯, 寻十余里, 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 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凡河中失石, 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 至石之半, 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 石又再转, 再转不已, 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 固傎;求之地中, 不更傎乎?〞如其言, 果得于数里外.然那么天下之事, 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1.用自己的话写出以下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一老河兵闻之, 又笑曰……“之〞指代⑵求之下流, 固傎;求之地中, 不更傎乎?“之〞指代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 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那么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 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 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3、以下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 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4、以下表达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为哪一项〔〕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 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 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 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 只不过实践更重要.4 灯笼【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会散文优美的意境.2.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赏析文本写作特色.3.热爱传统文化, 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 笔名山屋、山荪, 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1938年投奔革命圣地延安, 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是抗战时期伟大的文学家.2.灯笼文化灯笼, 又称灯彩, 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 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 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 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气氛.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 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开展, 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 从造型上分, 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自主学习】岁梢〔〕神龛〔〕斡旋〔〕怅惘〔〕静穆〔〕【整体感知】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灯笼〞是文本的线索, 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的灯笼的事件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合作探究】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现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的意义, 但第九、十自然段却跳出回忆, 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件, 作者这样安排有何意义?“哎, 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 文本最后一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拓展延伸】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特色一: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 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特色二:结构严谨:文本前两段与结尾联想之两段紧密联系, 中间诸段落俱为回忆, 不可不谓作者之为文独具匠心, 巧设结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词语, 了解作者.2、整体把握课文, 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 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 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4、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通过仿写练习,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开展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 言行一致的做人原那么, 建全自己的人格, 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重难点】1、味文中重要语句, 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解文章表达中描写的运用及其作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 很多时候, 我们往往容易无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 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由发言〕今天, 让我们走进臧克家, 看一看他是怎么处理说和做的.二、资料读演, 资源共享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 全班共同交流, 互动互学, 教师酌情提供相关资料.1、关于闻一多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 后来研究文学. 1925年回国, 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诗集有《红烛》《死水》,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 1943年后, 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 奋然而起, 积极参加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斗争. “一二一〞惨案发生后, 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 最后献出珍贵的生命. 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郭沫假设称其是“前无古人, 后无来者. 〞2、臧克家臧克家, 现代诗人. 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 以后连续出版诗集.三、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文意1、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催促学生积累词语.2、学生自读课文, 学习表情朗读. 教师可做相应的朗读指导, 如语调、语速、语势、语气的把握与表现.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 表演朗读, 其余学生评议.3、把握闻先生的主要事略, 理清文章思路. 看看文章表达了哪几件事, 然后以“闻一多先生的故事〞为题进行口头演讲.4、整体感悟, 理清文章思路学生细读课文,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 指导学生整体把握大意.⑴这篇课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请谈谈你的认识.⑵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何变化, 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不同一般人之处?四、课堂小结阅读文章, 理清思路是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 注意把握文章的结构特征, 注意过渡段的作用, 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意.第二课时一、学生合作研讨, 深层探究1、指名男同学朗读1︿﹀7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作为学者的闻一多, 著作等身, 可以记述的事情很多, 作者为什么单项选择写作《唐诗杂论》《楚词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 又为什么把编写《唐诗杂论》作为重点加以介绍?请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⑵闻先生的治学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的问题, 同学们谈“用心要专〞“要有实干精神〞“要严谨刻苦〞“耐得住寂寞〞“读书应有大目标〞“为中华读书而崛起〞等等皆可.2、指名女同学朗读8︿﹀20段, 思考以下问题⑴第11节引用闻一多信中的话, 这里可以看出闻先生有什么样的品格?这里说到“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请想象闻先生讲的什么话?⑵联系时代背景, 你能说说为什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吗?⑶文中有一段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描写, 你能找出来吗?并理解其作用.二、学生品读课文, 赏析文章的语言美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句话, 按照“我欣赏, 因为他具有美, 表达在〞的句式说话.三、质疑问难学生每人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 可以指名请教同学或向老师提问.四、课外拓展学习本文后, 闻一多的说和做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实, 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言出必行言必行, 行必果等五、课堂小结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 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 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 他, 是口的巨人. 他, 是行的高标. 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 不畏艰辛, 废寝忘食的精神, 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 视死如归的精神.六、布置作业:请你为自己写一句有关说和做的座右铭.七、板书设计课后小结。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河中石兽》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一篇描写自然景观的散文,通过描绘河中的石兽,表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文章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引导人们要顺应自然,敬畏自然。

本篇文章适合七年级学生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于散文的阅读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可能还不能完全理解,需要教师的引导。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

3.能够欣赏文章的语言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4.能够运用文章中的句子、典故进行表达和写作。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2.理解文章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典故。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文章进行讲解,讲解文章的大意、内容、哲理等。

2.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哲理。

3.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要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哲理,准备相关的讲解材料。

2.课件:教师制作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参考资料:教师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查阅和引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文章的标题《河中石兽》,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考河中石兽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阅读,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表达。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哲理。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块巨石在河水冲刷下逐渐变成一只石兽的过程,从而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界的神奇力量。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诗意,易于学生理解。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自然界的奥秘,增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并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课文中所描述的石兽形成过程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自然界中的神奇现象可能感兴趣,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石兽形成的过程;能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的理解和石兽形成过程的分析。

2.难点:对课文中所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相关的石兽图片3.教学PPT4.学习任务单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石兽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石兽的认识,从而引出课文《河中石兽》。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随后,教师通过PPT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石兽形成的过程。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十校联赛”一等奖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十校联赛”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重点难点: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教学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质疑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一节课。

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是一个石兽,假如它掉到湍急的河流中,过了十多年,再去寻找它,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个失踪了的石兽呢这里有四个选项,你选哪项对,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纪昀的《河中石兽》一文,从中寻找答案。

二、作者作品简介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及其作品,请同学们齐读这段文字。

三、新授过程(一)、听一听1、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在听读的过程中,请同学们听准字音、注意朗读的停顿、重音和语气,并且给生字注上音。

2、老师想检查同学们的听读效果,请给红色字注音,看谁读得又对又快。

请同学们把每个词齐读两遍。

(二)、读一读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有感情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2、老师想请同学们推选一位同学来朗读课文,推选谁来这位同学朗读得怎么样呢谁来说说。

(对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三)、译一译接下来请同学们对照课下注释,读懂句子意思,若有疑问,可以大胆地和同学互相讨论解决,下一个环节是要考考你们。

(四)考一考1、同学们在学习上是互相竞争,不甘落后,现在你可以出题考考你最想挑战的的同学,可以是一个词语或者一个句子,点名你的同学来说出意思。

谁来出题2、老师也想考考你们,分别出示解释词语、古今异义词、翻译句子。

(五)说一说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老师想借助漫画来加深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印象,看完之后准备说说漫画的意思。

请看漫画,石兽在哪里寺僧开始到哪里找石兽呢找到了吗(没有)从文中哪些语句得知继续看漫画,指名学生说出漫画的意思(寺僧以为石兽顺流下矣,到下游去寻找石兽,有没有找到没有。

)同学们继续看漫画,石兽在哪谁认为要到河底沙子中寻找石兽呢他为什么会认为要到河底沙中寻找呢(因为他认为石兽很重,沙子松软,就会越沉越深。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区一等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区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案【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领会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是教学的重点。

2、积累文言知识是教学的难点。

【教法与学法】1、教法:串讲发——以教师为主导,带领学生体味课文中一些难懂的段落,有分歧的部分。

2、学法:让诵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内涵和情感,同时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分析及表达能力。

指定一名学生准备“河中石兽”的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课件。

对课堂充分预设,积极寻找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学生:借助工具书对文章中的生字词进行注音,并梳理文章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故事导入:(学生上讲台讲故事)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教师)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题目解说“河中”是地点,“石兽”指对象。

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

四、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河干(gān)圮(pǐ)棹(zhào) 曳(yè) 铁钯(pá)木杮(fèi)湮(yān) 啮(niè) 溯(sù) 臆(yì) 欤(yú)五、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省一等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省一等奖】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29中学张林静【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如“圮、阅、求、竟、是”等词。

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如“物理、设帐”等词。

2.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文言读音、词汇含义的基础上,熟悉课文所叙述的故事,并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明白课文阐述的道理,知道分析问题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观臆断,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型与课时】1.教读课课时(第1课时)【预习要求】1.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

2.可以结合资料查阅,了解纪昀的生平以及对《阅微草堂笔记》相关内容的介绍。

【课文简析】《河中石兽》是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简洁导入新课(3分钟)1、作家吴德锋在他写的《博物记趣》中有这样的记载:西双版纳有一条河中有两块大石,它们有一半露在水面。

十多年前,有一块石头被人炸碎,另一块也随之失踪,大家都不知道这块未炸碎的石头到哪里去了。

——提出问题:十多年后,人们会在哪里找到那块失踪了的石头呢揭示谜底:十多年后,有人在离原地十多里的上游,发现了那块失踪了的石头,经核对,它确实是本来位于十多里外的下游那一块。

它是怎么“游”上来的呢你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近《河中石兽》,相信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2、解题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明确题目含义。

二、充分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10 分钟)1、初次阅读,读准字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它记叙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经过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训练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独立思考与质疑思辨。

2.用实践检验认识,不可盲目臆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难点:(1)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建议:文言文的学习是从熟读精思开始,所以要根据注释,粗知大意,读准句读,要求学生按照注音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及神态,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一边由教师说现代汉语,一边由学生说出应该有的文言句子,经过几轮练习,争取在第一课时就尝试进行背诵,在背诵之前,老师可以不进行内容的分析讲解,只是疏通大意。

一、内容梗概导入
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介绍
纪(jǐ)昀(1724——1805)字晓岚,也字春帆,自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人)。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个人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对于异闻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据说纪昀少年颖异“目逾万卷,心有千秋”(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十四岁时在顺天乡试考中解元,但是后来科考不顺直到三十一岁,1755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才考上进士,先是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州县级考试产生秀才),会试同考官(省级考试产生举人),后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陪皇帝读书),其间曾因学政泄密案,被贬官乌鲁木齐三年后遇大赦回京。

即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观总纂官,后累迁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死后谥号文达。

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编纂《四库全书》这项工作上,这部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完整而系统的介绍了乾隆以前的历代古籍,其在中国版本目录学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是极高的。

三、读准字音
边听教师范读,边标注拼音,同时标出停顿。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通顺无障碍。

请一位同学单独朗读,老师和同学点评字音、停顿是否准确。

2. 齐读课文,强化字音。

3.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请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或向老师提问。

4. 师生共同解疑。

(词、句解疑)
难句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整理一词多义: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至石之半:助词,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特殊句式:
1.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 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
“求”前面,“当于上流求之”。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句)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
“帐”后省略了介词“于”。

5. 求之(于)地中(省略句)
“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6. 果得(之)于数里外(省略句)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五、作业:完成全文翻译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
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默读课文,填表整理。

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梳理: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默读、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
(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寺僧至沉落河中的地点和下游均没找到石兽。

第二层:讲学家嘲笑寺僧,认为石头埋在河底深沙中。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追问: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借助多媒体
手段,
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

二、发表评论
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不仅详述见闻,往往还会发表看法,你怎么看这篇文章作者发表的评论。

找一找: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请学生读准这句话的语气。

讨论分析:
解读:不能仅仅凭据一知半解的片面之“理”,做出推论,犯讲学家那样的错误。

下结论应该理据充分,这理据一部分来源于书本知识,一部分要靠生活积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联系实际”。

三、写作特点分析
语言平易,风格简淡
叙事节奏,波澜再起
寓意于事,立意高远
四、拓展延伸
1. 查找资料,分析文中老兵所言是否真合“物理”?
事实上,关于本篇故事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论,应该注重学生理解“不
可据理臆断”这个寓意就可以了。

2. 查找资料,文中所说的“物理”和我们自然科学中的“物理”有何不同?
可根据书后思考与探究二进行讨论。

五、作业
积累几句有关实践出真知的名言。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注重让学生掌握、积累文言字词,以朗读为主,培养语感。

对于课文,以现阶段学生掌握的科学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些困难,所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勇于探索,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以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