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中石兽》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它记叙了三种寻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诉人们:再深的理论,不经过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对待任何事物都不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可主观臆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探究,感悟课文内容。
2.反复诵读课文,训练阅读与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独立思考与质疑思辨。
2.用实践检验认识,不可盲目臆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课文。(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难点:(1)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2)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教学建议:文言文的学习是从熟读精思开始,所以要根据注释,粗知大意,读准句读,要求学生按照注音读准字音,读出语气及神态,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一边由教师说现代汉语,一边由学生说出应该有的文言句子,经过几轮练习,争取在第一课时就尝试进行背诵,在背诵之前,老师可以不进行内容的分析讲解,只是疏通大意。
一、内容梗概导入
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介绍
纪(jǐ)昀(1724——1805)字晓岚,也字春帆,自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直隶献县(今河北人)。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个人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对于异闻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据说纪昀少年颖异“目逾万卷,心有千秋”(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二十四岁时在顺天乡试考中解元,但是后来科考不顺直到三十一岁,1755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才考上进士,先是进入翰林院,历任乡试考官(州县级考试产生秀才),会试同考官(省级考试产生举人),后破格提拔为侍读学士(陪皇帝读书),其间曾因学政泄密案,被贬官乌鲁木齐三年后遇大赦回京。
即乾隆三十八年,任四库全书观总纂官,后累迁到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衔,死后谥号文达。他一生的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编纂《四库全书》这项工作上,这部书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完整而系统的介绍了乾隆以前的历代古籍,其在中国版本目录学研究史上的学术价值是极高的。
三、读准字音
边听教师范读,边标注拼音,同时标出停顿。
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
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
四、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 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通顺无障碍。请一位同学单独朗读,老师和同学点评字音、停顿是否准确。
2. 齐读课文,强化字音。
3. 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请学生借助注释,翻译课文。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或向老师提问。
4. 师生共同解疑。(词、句解疑)
难句翻译: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整理一词多义:
之:
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沿河求之:代词,代石兽。
一老河兵闻之:代词,代讲学家的话。
当求之于上流:代词,代石头。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至石之半:助词,的。
求之下流、求之地中:代词,代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助词,的。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特殊句式:
1.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动句)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2. 当求之于上流(倒装句)
状语后置,状语“于上流”放在动词
“求”前面,“当于上流求之”。
3.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省略句)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4. 一讲学家设帐(于)寺中(省略句)
“帐”后省略了介词“于”。
5. 求之(于)地中(省略句)
“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
6. 果得(之)于数里外(省略句)
“得”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五、作业:完成全文翻译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思考问题。
1. 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2. 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
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默读课文,填表整理。
还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梳理:
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默读、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
(可分四层)
第一层:交代找石兽的事由,寺僧至沉落河中的地点和下游均没找到石兽。
第二层:讲学家嘲笑寺僧,认为石头埋在河底深沙中。
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追问: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借助多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