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盛唐诗的界定和风格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包括盛唐时期、李白与杜甫的贡献、诗歌题材的多样化、艺术形式的创新以及唐诗的影响与传承。
一、盛唐时期1.1 时代背景:盛唐时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社会繁荣稳定,文化氛围浓厚。
1.2 诗人群体:盛唐时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如王之涣、杜牧、李商隐等。
1.3 诗歌特点:盛唐时期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情感深沉为特点,描写了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
二、李白与杜甫的贡献2.1 李白的创作:李白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深远为特点,开创了新的诗歌风格。
2.2 杜甫的贡献: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真实、深刻的社会写实为特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2.3 影响与传承:李白和杜甫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被广泛传颂,并成为后世诗人学习的榜样。
三、诗歌题材的多样化3.1 自然题材:唐诗中自然题材丰富多样,描绘了山水、花鸟、季节等自然景观,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3.2 社会题材:唐诗中也涉及社会题材,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3 思想题材:唐诗中也涉及思想题材,探讨了人生哲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四、艺术形式的创新4.1 诗歌体裁:唐诗中出现了律诗、绝句、七言绝句等多种体裁,丰富了诗歌的形式。
4.2 诗歌技巧:唐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对仗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3 诗歌音韵:唐诗中的音韵优美和谐,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技巧,使诗歌更具韵律感。
五、唐诗的影响与传承5.1 文化影响:唐诗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对象。
5.2 文学传承:唐诗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发展都离不开唐诗的启示。
唐朝诗歌四个时期风格特点
唐朝诗歌四个时期风格特点
初唐:提倡建安风骨,痛斥齐梁诗风;盛唐:大诗人涌现,风格纷呈,题材广泛;中唐:诗歌数量、流派最多。
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歌的主流转向现实主义;晚唐:这一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继续发展,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里充满迟暮黄昏的梦幻情调,温庭筠代表了浓艳纤巧的形式主义诗风。
唐诗的艺术成就
1.从数量上看,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二千二百余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共九百卷。
据胡震亨统计,有别集者六百九十一家。
这种现象是空前的。
2.从质量上看,唐代不仅有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还有王维、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一大批优秀诗人。
唐诗的水平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
3.从形式上看,诗体大备,流派众多。
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新乐府等齐备;除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无白派等大诗派外,还有许多独树一帜的诗人,使唐诗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盛唐诗歌概述
盛唐诗歌概述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
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
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
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
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
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七绝圣手:指盛唐诗人王昌龄,他大力用七绝写作,留存下来有七十馀首绝句,约为存诗的五分之二。
他的七绝不仅数量多,质量也高,在唐人七绝诗的发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1、如何理解“盛唐气象”?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
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
2、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一、善于发掘与自己主观情感相契合的客观景物,抓住其特征,在写景的同时传达出微妙的心理感受,使诗情与画意达到高度的统一;二、对自然观察极为细致,感受非常敏锐,善于在动态中捕捉自然事物的光和色,用清新的笔调、匀润的色彩、恰当的构图在诗里表现出来;三、以禅入诗,即以独特的禅宗的审美眼光观照自然,从而特别善于发现和捕捉大自然中极细微的声响和动态,生动表现自然界的变化和内在的律动,进入常人不能达到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境界,创造出独特的优美静谧的意境。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是中国唐朝时期的三个历史时期,其诗歌特点也有所不同。
盛唐时期的诗歌以气势恢宏、豪放激昂、形象生动著称。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常用壮丽的景象和慷慨激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如杜甫的《登高》、王勃的《滕王阁序》等。
中唐时期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文学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将诗歌视为一种精致的艺术品。
这一时期的诗人们多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和形象的描绘手法,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李商隐的《锦瑟》等。
晚唐时期的诗歌则更加注重思想性和哲理性,诗歌中呈现出了对人生、爱情、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多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如杜牧的《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等。
总体来说,唐代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历经盛衰变迁,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
古代文学中的盛唐诗风
古代文学中的盛唐诗风盛唐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以其独特的诗风而闻名于世。
盛唐诗风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盛唐诗风的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盛唐诗风的特点首先体现在形式上的多样性。
盛唐时期的诗歌形式丰富多样,不拘一格。
从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到五言律诗,盛唐诗人们在各种形式上都有着出色的表现。
这种多样性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其次,盛唐诗风在内容上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意义。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能够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使诗歌既有个人的情感表达,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个人的壮志和对国家兴盛的期许为主题,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而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则以写实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民的苦难,具有浓厚的社会意义。
盛唐诗风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意境的营造。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擅长运用富有想象力的意象和比喻,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豪情壮志的氛围;而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通过对亲人离世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伤感和思念之情。
盛唐诗风的代表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杜甫和李白的诗歌。
杜甫的诗歌以豪放的笔调和深沉的思考而著称,他的作品既有对社会的关怀,又有对人生的思考。
例如,他的《登高》一诗以山水为背景,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而李白的诗歌则以豪情万丈和奇思妙想而闻名,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
盛唐诗风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盛唐时期的诗人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例如,唐代诗人的诗歌创作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这一特点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后世的诗歌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盛唐诗鉴赏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 怎样的思想内容? •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 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 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 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 可谓语重心长。
诵读《与诸子登岘山》诗,说说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抒情的,抒 发了什么情怀。
• 怀古伤今 • 抒发他登临岘山时抚今思 昔的感慨和不能实现抱负 的悲哀情怀。
• 诗中有画,话中有诗。
山水田园诗
•
•
•
• •
古代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 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 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 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 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它的主题特征: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归隐 田园,钟情山水,表达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对现实 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厌弃官场黑暗,表现高 洁品格。 这类诗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 意象特征: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家生 活。如松竹、清风、明月、清泉、青山、菊花、炊烟、桑 麻、白云、细雨、蛙、春山、空山等。
• “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 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 诗人送别时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 的情绪。
• 2、“关城树色催寒近”本来是寒气使树变 色,诗人却说树色带来了寒气,说说这样 写的妙处。 • 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 可见,好象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 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再加一个“催” 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 了秋意之深。
浅谈对盛唐诗歌的理解
浅谈对盛唐诗歌的理解概要:本文从唐代文学的分期说起,总体概述了盛唐诗歌的主要特征,热情洋溢,豪迈有着郁勃浓烈的浪漫气质,充满着生气,光彩熠熠,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恬静优美之作,然后又具体从盛唐文学的分期、历史文化的角度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细评了盛唐诗歌;从发展趋势、风格来分析了盛唐诗歌,最后总结了盛唐诗歌发展的原因、偶然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盛唐之音、盛唐气象、大眼光、大格局、文化的交融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这是无可否认的。
自公元618年灭隋建唐以后,经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繁荣朝代,直到公元907年唐灭以后,唐代才告一段落,但唐朝文学却从此流传,尤其是诗歌,其水平超过了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诗歌的思想性、艺术性,已达到很高的地步,再加上题材的形式和流派的多样性,使唐代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
1胡应麟有诗为证,说:“甚矣,诗之盛于唐也!其体,则有三、四、五言,六、七、杂言,乐府,歌行,近体、绝句,靡弗具矣。
其格,则高卑、远近、浓淡、巨细、精细、巧拙、强弱,靡弗诣矣。
其调,则飘逸、浑雄、沉深、博大、绮丽、幽闲、新奇、猥琐,靡弗预矣。
”2唐朝前接建安风骨、魏晋南北朝之风,后续宋骚之雅,也因为唐诗众体俱备,加之政治环境等因素,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约一百年。
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元年(766),约五十年。
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四年(836),约七十年。
晚唐:文宗开成四年(836)—昭宣宗开祐四年(907)约七十年。
从分期可以看出。
3盛唐是指唐玄宗在位开元年间,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不仅是唐朝的高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期。
盛唐涌现出的李白、杜甫、王维为代表一大批诗人,他们共同开辟了一个气象恢宏的赞歌黄金时代。
4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直至“安史之乱”爆发以前,是唐代社会高度繁盛而且极富于艺术气氛的时代。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
盛唐中唐晚唐的诗歌特点盛唐、中唐和晚唐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三个重要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诗歌特点。
盛唐时期(618年-907年)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古代诗歌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盛唐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我我唐诗的兴盛: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杜甫、李白、王之涣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浪漫、奔放的风格为特点,表达了对人生的热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2. 主题广泛多样:盛唐时期的诗歌主题丰富多样,既有写景、抒情的诗歌,也有议论社会、抨击政府的诗歌,还有表达个人情感、描绘历史事件的诗歌等。
诗人们通过不同的主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爱情等各个方面的思考和感受。
3. 修辞技巧的运用:盛唐时期的诗歌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如比喻、夸张、对仗、排比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意境和情感。
中唐时期(唐中叶,约800年-850年)是盛唐和晚唐时期之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语言简练:中唐时期的诗歌语言更加简练明快,不再追求华丽的辞藻和修辞手法,注重表达简洁明了的意境和情感。
2. 诗歌主题偏向于抒情:中唐时期的诗歌主题更多地偏向于抒情,表达个人感情和情感的体验。
诗人们通过自然景物、季节变化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诗歌更加质朴、真实。
晚唐时期(唐末至907年)是唐代的衰落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忧国忧民:晚唐时期的诗人们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和忧虑,他们通过诗歌表达对乱世的痛苦和对国家的忧虑,呼吁振兴国家,关注百姓疾苦。
2. 唐诗的变革:晚唐时期的诗歌开始出现新的变革,如五言绝句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出现了一些“田园诗”和“山水诗”,以及“诗人自述”等新的题材和风格。
3. 宿命思想的体现:晚唐诗歌中常常体现出宿命思想,诗人们对命运和人生的无奈和思考。
总的来说,盛唐、中唐和晚唐时期的诗歌特点各不相同,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在这三个时期的丰富多样性和变革。
盛唐诗歌风格
盛唐诗歌风格
盛唐诗歌风格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其高超的技巧和深邃的思想赢得了世人的称赞。
盛唐时期,唐朝文化达到了巅峰,诗歌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诗人们在音韵、韵律、意境等方面不断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诗歌风格。
盛唐诗歌的风格主要包括:
1. 清新自然:盛唐诗歌强调生活与自然的关系,善于描绘自然风光,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例如《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及《回乡偶书》中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 浪漫清丽:盛唐诗歌追求浪漫情怀和清丽之美。
例如王之涣的《登幽州台歌》中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展现出青年人对离别和追忆的感伤。
3. 豪放奔放:盛唐诗歌中也有豪放奔放的风格,如杜甫的《登高》中的“临风一笑作英雄,俯首甘为孺子牛”,以及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总的来说,盛唐诗歌以清新自然、浪漫清丽、豪放奔放为主要特征,充分表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和诗歌艺术的高度发展。
- 1 -。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
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盛唐概念就中国古代诗歌史而言,盛唐既是时段分期概念,也是由审美特质、体制艺术、代表作家等共同构成的诗学型范的概念。
特别是经过宋元明清论者的阐发,盛唐逐渐凸显为诗歌史的黄金时代,盛唐之“盛”也具有了诗史价值判断的涵义。
作为分期概念的盛唐,由严羽《沧浪诗话》较早提出,至明代高棅基本论定。
严羽论诗推崇“盛唐”,又说“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沧浪诗话·诗辨》),可知他心中的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诗坛。
此后学者言及盛唐,基本重在开元、天宝,只是对盛唐的上限和下限的看法稍有出入。
特别是对于开元以前的陈子昂,天宝以后活跃的韦应物、刘长卿等,以及杜甫在天宝末年至大历时期的创作等,有所争议,这些创作是否应纳入盛唐时期,引起了学者的思考。
元代方回选评《瀛奎律髓》时,盛唐段就向前包括了陈子昂等人,向后包括了韦应物、刘长卿等。
杨士弘编订《唐音》,称许开元、天宝年间诗歌浑然大备,而他选录的盛唐诗涵盖到部分大历诗人。
到高棅编选《唐诗品汇》时,不仅确立了“四唐说”的诗史观,并且详细选定开元至大历初八十六人为盛唐,更加标举开元、天宝为“盛唐之盛者”(《唐诗品汇·总序》)。
高棅对盛唐分期的看法,相对客观,也在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
现当代学者论定盛唐所涵盖的范围,基本不出高棅的结论,而对盛唐分期的歧见也主要针对的是安史之乱后至大历初的归属问题。
一方面如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余恕诚《唐诗风貌》仍然主张自开元至大历前划为盛唐。
另一方面,从胡适《白话文学史》、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到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都主要把开元、天宝作为盛唐,并将天宝末至大历视为盛唐诗向中唐诗的过渡。
后一种观点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主流。
在唐代历史上,政治社会之“盛”与诗歌创作之“盛”,这二者的时限有所重合而又不完全吻合。
盛唐分期概念的分歧,正体现了后世对文学艺术与社会时代之关系的思考。
另外,也有研究者认为“盛唐”这一概念与唐诗史的本来面目并不相符,如吴光兴《八世纪诗风——探索唐诗史上“沈宋的世纪”》提出:“盛唐作为宋人锻炼出来表达诗学理想的一个概念,其与唐诗文学史的真实状况凿枘不合,本是正常的现象。
盛唐文学的审美风格探究
盛唐文学的审美风格探究盛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文学也是这个时期最为辉煌的。
在这个时期中,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得到了深入的发展,文学审美也因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以下将对盛唐文学的审美风格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沉浸于自然风光的情感表达盛唐时期诗歌的审美风格以山水田园为主,感性体验和享受的情感表达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自然描写,表达了作者沉浸于自然风光中所产生的情感,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和灵魂上的寄托。
这些表达方式深深地渗透进了唐代诗歌表达的情感之中,给人一种不同于其他时代的芸芸众生的丰富感受。
二、反映社会风貌的生动叙述在盛唐时期,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化形式,更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
唐代散文家韩愈的《师说》中“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描写方式,犀利地反映了当时文化的深层次的矛盾,揭示了当时社会风貌的荒唐与庸俗。
文学通过深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提高整个时期的审美水平。
三、富有哲思性的寓意唐代文学运用的寓意方式,可以说是唐代文学的精髓所在。
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中,“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表现出来的繁华状态,既寓意了当时贵族生活的奢华,也反映了文人的上扬心态。
在唐代文学中,寓意深入人心,人们在阅读中可以深深地体悟诗人的哲学思想。
四、富有节奏感的韵律美唐代诗歌的节奏以及音韵美可以说是唐代文学另外一个亮点。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通过韵律上的抑扬顿挫和跌荡起伏,让人感受到如百鸟鸣蝉鸣般的音韵美。
这些美妙的文学表现形式,让唐代文学在整个历史中具有了不可磨灭的地位。
总之,盛唐文学中所呈现的审美风格,凝练了人们走过的文学历程,具有超越时代的魅力。
在现代,我们依然可以从盛唐文学中,找到精神共鸣,寻求自身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
因此,唐代文学中所蕴含的审美风格,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随之而来。
盛唐诗歌风格流派
盛唐诗歌风格流派盛唐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众多风格鲜明、影响深远的流派。
一、山水田园诗派。
1. 风格特点。
- 这个流派的诗歌就像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
诗人们热爱自然,描写的景色那叫一个美。
他们笔下的山水田园宁静祥和,充满了生机。
比如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你看,一场秋雨过后,空旷的山林显得格外幽静,明月透过松林洒下清辉,清泉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那画面感,就像你自己走进了那片山林一样。
- 诗的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能精准地描绘出自然的美妙。
而且这些诗里往往蕴含着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情感很是恬淡。
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简单几句话,就把乡村的生活场景勾勒出来了,朋友邀请自己去家里做客,村子周围绿树环抱,远处青山横斜,这种田园生活多惬意啊。
2. 代表诗人及作品。
二、边塞诗派。
1. 风格特点。
- 边塞诗就像是一阵充满豪情的塞外之风。
诗人们描写的是边疆的战争、战士们的生活以及塞外的风光。
这些诗的风格大多雄浑壮阔、豪迈奔放。
像王昌龄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你看那青海湖上空的阴云笼罩着雪山,一座孤城和玉门关遥遥相望,战士们在黄沙漫天的战场上征战多年,但是有着坚定的决心,不打败敌人绝不回家。
那气势,杠杠的!- 边塞诗还充满了一种悲壮的情感。
因为战争是残酷的,战士们远离家乡,随时面临着生死考验。
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前两句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北风呼啸,八月就飞雪了。
但是后两句又特别神奇,把雪花比作梨花,在艰苦的环境中还能有这样的奇思妙想,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战士们在边塞那种既艰苦又充满希望的生活状态。
2. 代表诗人及作品。
三、浪漫主义诗派(以李白为代表)1. 风格特点。
- 李白的诗就像天上的流星一样闪耀而独特。
他的风格那是相当的豪放飘逸、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唐代诗词的特点及风格分析
唐代诗词的特点及风格分析唐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期,尤其是唐诗更是卓越非凡,至今传颂不衰。
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是令人叹为观止的,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禁为之倾倒。
下面我们就深入探讨唐代诗词的特点及风格分析。
一、唐代诗词的特点1、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唐代诗词以语言简练为主要特点,诗歌中的字字珠玑,深刻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同时,艺术性和想象力也是唐代诗词的显著特征,每一句话都有其深层的含义和寓意。
例如,《静夜思》中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用简洁的语言令人产生强烈的感受。
2、婉转动人、意境优美唐代诗词以婉转动人作为其特点之一,充满弦外之音,谴词含蓄。
在诗歌表达上,意境优美是其主要特点之一。
较多的个别词汇和形象化的表述,使唐代诗歌意境深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登高》中的: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将自然风光和文学意境融合起来了,使人产生无限遐想。
3、多样化的题材、情感深刻唐代诗歌的题材和情感极为丰富,设计面广、丰富多彩。
作品中涉及到自然、人生、思念等各个方面,从而丰富了其艺术性。
例如,《长恨歌》中的故事情节就十分感人。
它依托杨贵妃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深刻思考和饱满的情感,使得读者在精神上也有所启迪。
二、唐代诗词的风格分析1、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的融合在唐代诗歌中,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达到了最为崇高的境界,有着互补的作用。
儒家的诗歌风格以忠孝为主,与道家亦温亦婉且有点深沉的风格相辅相成,形成了儒道合一的高妙境界。
2、对现实的直观描绘与想象的豪放表达唐代诗歌的写实刻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当时的历史景象,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
与此同时,唐代诗歌的想象性也很强,对未来的预测和对美好境界的憧憬,也充斥其中。
3、修辞艺术与意象美学的协调发展唐代诗歌对词汇、形式和结构都有着偏向和倾向。
修辞手法十分灵活,意象也极为丰富。
强烈的话语气氛和对美的追求,注定了唐代诗歌具有很高的意象美学价值。
论盛唐诗歌特征及其成因
盛唐诗歌是唐代诗歌的代表,其特征及其成因如下:
盛唐诗歌的特征:
1. 题材广泛:盛唐诗歌涵盖了自然、历史、哲学、人生等多个领域,既有山水田园诗,也有边塞战争诗等。
2. 风格多样:盛唐诗歌风格各异,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还有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派等。
3. 意境深远:盛唐诗歌的意境深远,往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或历史场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社会、历史的深刻思考。
4. 语言精练:盛唐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用词精准,富有表现力,反映了诗人们的卓越文学造诣。
盛唐诗歌的成因:
1. 社会经济基础:盛唐时期,社会经济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的繁荣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
2. 政治文化氛围:盛唐时期实行宽松的政治文化政策,鼓励文学艺术的发展。
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科举考试制度也为文学人才提供了上升通道,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3. 文化交流与融合:盛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灵感和素材。
4. 文人墨客的推动:盛唐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社会广为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盛唐诗歌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前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之,盛唐诗歌的特征及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它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开放,也体现了诗人个人的才华与追求。
浅析唐诗四个阶段的诗歌流派及艺术特点
浅析唐诗四个阶段的诗歌流派及艺术特点中国是诗的国度,提起中国诗词,唐代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时代,那是诗词世界的一个里程碑,更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唐代国力的强盛、经济的繁荣、思想的兼容并蓄,文化上的中外交流、政治上的海纳百川,为文学的发展准备了丰富的土壤。
一百多年的开拓发展,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创造了被后代一再称道的盛唐气象。
同时,它也经历过安史之乱这样一场空前战祸,在士人面前展开了杀戮破坏、颠沛流离、灾难深重的生活。
这样丰富的生活并不是每一个朝代都有的,它为文学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题材,扩大了诗人们的视野。
从文学发展自身说,唐文学的繁荣乃是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
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体文把散文美的形式推向极致,同时也暴露了它的弱点。
诗歌的声律形式已具雏形,新的文体不断出现。
这些都说明,魏晋南北朝文学已经为我国文学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做好了一定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唐诗呼之欲出,唐朝人创造了诗歌这一文学表达方式。
唐诗是天时地利人和造就的表现形式,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瑰宝,一座无法逾越的丰碑。
承前启后的初唐(618年-712年)618年李渊称帝,宣告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一个王朝的兴起意味着和过去的朝代说再见,但是历史可以说再见,文化却仍有藕断丝连的千丝万缕。
初唐诗歌仍然深受过去诗风的影响。
初唐时期,五言诗占据主要地位。
比较有名的上官体,受当时的社会风气影响,多是应制奉和、侍宴咏物之作,词藻华丽,绮错婉媚,歌功颂德,粉饰升平。
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内容很贫乏。
▲王勃以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虽然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也扩大了诗歌的表现范围,但是难免会有一些作品中杂糅着南朝时期绮迷香艳的齐梁之风,史称齐梁余风。
不过,此时的诗歌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规律,诗歌的格律在逐步完善,五七言律诗逐渐定型,近体诗已经较成熟了,绝句和律诗都在自己的康庄大道上策马奔腾。
到了唐高宗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发展,诗人们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之下的雄杰之气。
盛唐诗歌的特点
盛唐诗歌的特点盛唐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诗歌艺术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盛唐诗歌的特点极为突出,这些特点不仅为后世的诗人所借鉴,而且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盛唐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表现、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盛唐诗歌的特点。
一、创作背景盛唐诗歌的创作背景主要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朝代,它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样的背景下,盛唐诗歌得以迅速发展,并且取得了空前的成就。
唐朝的政治制度为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唐朝的文化繁荣为诗歌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唐朝的经济发展为诗歌的流传提供了保障。
二、艺术表现盛唐诗歌的艺术表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多样盛唐诗歌的形式多样,有五言、七言、八言等多种形式。
五言诗是唐代最为流行的诗歌形式,它的音韵和平仄要求非常严格,要求诗句的音韵和平仄要求完美。
七言诗则比五言诗更为宽松,八言诗则更为宽松。
这些不同的形式为诗歌的表现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
2、意境深远盛唐诗歌的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自然、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生活、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盛唐诗歌中的意境多以超然、清丽、壮美、缜密等为主,这些意境不仅体现了诗人的情感,还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3、艺术手法独特盛唐诗歌的艺术手法独特,诗人采用了许多新颖的表现手法,如对景寄情、借物言志、对仗、押韵等等。
这些艺术手法为诗歌的表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三、文化内涵盛唐诗歌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儒家文化的影响盛唐诗歌中的儒家文化影响非常深远,诗人在创作中常常体现出儒家思想的精髓,如仁爱、忠诚、孝道、礼仪等等。
这些儒家思想为诗歌的表现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2、佛教文化的影响盛唐诗歌中的佛教文化影响也非常深远,诗人在创作中常常体现出佛教思想的精髓,如空灵、超脱、禅境等等。
这些佛教思想为诗歌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精神领域。
《2024年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范文
《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盛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黄金时代,其诗歌艺术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诗歌不仅数量众多,且质量上乘,展现了诗人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本文旨在探讨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分析其表达方式与语言风格,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盛唐诗歌的艺术魅力。
二、盛唐诗歌的题材与主题盛唐诗歌题材广泛,涉及山水田园、边塞征战、友情爱情等多个方面。
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反映社会现实等多种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性的探索。
在主题上,盛唐诗歌以抒情为主,注重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体现了对家国天下的关注。
三、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1. 音韵美:盛唐诗歌在音韵上讲究平仄、押韵,使得诗歌读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性。
诗人们运用各种韵脚和韵律,使诗歌在音韵上达到和谐统一。
2. 意象丰富:盛唐诗歌善于运用各种意象,通过形象的描绘,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这些意象既可以是自然景物,也可以是社会现象,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3. 情感真挚:盛唐诗歌的情感真挚、深沉,诗人们通过抒发自己的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使得盛唐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4. 语言凝练:盛唐诗歌的语言凝练、质朴,诗人们善于运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这种语言风格使得盛唐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
四、盛唐诗歌的代表诗人及作品分析盛唐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王维等。
他们的作品各具特色,充分展现了盛唐诗歌的艺术魅力。
例如,李白的诗风格豪放、洒脱,善于运用意象和夸张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杜甫的诗则情感深沉、真挚,善于反映社会现实;王维的诗则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注重抒发情感和意境的营造。
这些诗人的作品各具特色,但都充分体现了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
五、结论综上所述,盛唐诗歌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其音韵美、意象丰富、情感真挚以及语言凝练等特点,使得盛唐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盛唐诗歌的特点有什么特征
盛唐诗歌的特点有什么特征盛唐诗歌的特点有什么特征声律与风骨的兼备,标志着“盛唐气象”的形成。
这个名词是指盛唐时期诗歌的总体风貌特征。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盛唐诗歌的特点有什么特征,希望对你有帮助。
盛唐诗歌的特点一是诗人众多,名家云集,诗歌取得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全社会创作、欣赏诗歌的热情高涨。
这一时期诗歌作者上至帝王公卿,下至贩夫走卒都参与进来,呈现出一种全民参与创作诗歌和欣赏诗歌的热潮,“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诗薮·外编》卷三)这是自《诗经》之后所不曾有过的盛况。
欣赏方面,正是唐诗创作队伍的多样化,促进了诗歌的世俗化和通俗化,从而使得欣赏的门槛降低,拥有了空前广泛的读者群体。
如岑参的诗“每一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可见他的诗当时流传之广,不徒雅俗共赏,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
名家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崔颢、李颀、王之涣等等,在文学史上留下了璀璨的一笔。
就是诸多小众诗人,也为唐诗增色不少,孤木不成林,独月难辉映,正是众多的各色诗人一起,才杂众色而为一体,集群芳而成花苑。
二是诗歌风格的多样繁富。
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是创作成熟的标志,盛唐“开元、天宝间,则有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者也。
”(高棅《唐诗品汇》总序)可以说不但至唐诗体皆备,就是诗歌风格也是自盛唐就以皆备,后人再难出盛唐范畴之外。
三是诗歌体裁方面,古今体都有长足的发展。
初唐之时,多注重五古七律,前者如陈子昂,后者如沈宋。
盛唐时,各体都有名家名篇留世。
五古有李白《古风》,七言古体诗有李白《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其次有高适沿用乐府旧题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杜甫即事命篇的新乐府“三吏”、“三别”更是享誉诗坛。
《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范文
《盛唐诗歌艺术特征研究》篇一一、引言盛唐时期,中国诗歌艺术达到了一个巅峰,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的诗歌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丰富的主题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后世诗人的模仿和传承。
本文旨在研究盛唐诗歌的艺术特征,从诗歌的题材、语言、情感、风格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其艺术价值。
二、盛唐诗歌的题材盛唐诗歌的题材广泛多样,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也有对人物心理的刻画。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壮阔的黄河与落日的美景;杜甫的《春望》则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
此外,盛唐诗歌还涉及社会生活、历史事件、边塞征战等题材,如高适的《燕歌行》等。
这些题材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也展现了诗人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三、盛唐诗歌的语言盛唐诗歌的语言优美、凝练,富有韵律感。
诗人们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盛唐诗歌的韵律感十分突出,诗人们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手法,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强烈的音乐性。
此外,盛唐诗歌还善于运用意象和象征等手法,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
四、盛唐诗歌的情感盛唐诗歌的情感丰富而真挚,既有豪放洒脱的激情,也有深沉内敛的哀思。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景观、人物心理的描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人生的感慨与思考。
如李白的《将进酒》表达了诗人豪放洒脱的情感,而杜甫的《春望》则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社会的关切。
这些真挚的情感使盛唐诗歌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
五、盛唐诗歌的风格盛唐诗歌的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
豪放派诗人如李白、高适等,他们的诗歌气势磅礴、雄浑豪放;而婉约派诗人如杜牧、李商隐等,他们的诗歌则细腻柔美、情感深沉。
此外,盛唐诗歌还具有明快流畅的特点,诗人们善于运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明的形象来表现主题。
这些多样化的风格使盛唐诗歌具有了丰富的艺术魅力。
六、结论综上所述,盛唐诗歌以其独特的题材、语言、情感和风格等特点,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盛唐诗的界定和风格
什么叫盛唐诗?这个话题说来话长,也很不容易说好。
我引用两句宋诗论家严羽的话。
第一句是“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诗是一种特殊才能,它跟你读书多少似乎没有关系,不是书读多了你就能写诗的。
但是后面他说了第二句“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也就是说诗歌源自学问,兴发于情感、情性。
严沧浪还说,诗歌的最高境界,要“不涉理路,不落言筌”,以此为“上”。
“筌”本意是捕鱼的工具,“不落言筌”是说不要局限于言辞的表面意思,而有言外之意。
庄子讲“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即要能够“得意忘言”;刘禹锡讲“义得而言丧”,都是在说要在陈情达意上下功夫,不要在语言运用上留下太多用工雕琢的痕迹。
因为诗歌一落言筌,便拘泥形迹,而不得神行,不得其神理。
皎然《诗式》里说,“但见情性,不睹文字”;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话也很著名,其实这些诗评标准都是讲的盛唐的诗。
严羽这个人也是极力推崇盛唐诗的。
盛唐诗,吟咏情性也。
盛唐诸人是吟咏情性的,而近代诸公呢,近代诸公是以文为诗的。
因为盛唐诸人是吟咏情性的,他们的诗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剔透玲珑而不可凑泊,如空中音、色中相、水中月、镜中象。
这些诗评论都运用了禅宗的语言,这就是盛唐诗,是严羽眼中的盛唐诗。
我在南京的《扬子晚报》上参与新诗的讨论时,被问及诗歌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它跟其他文学体裁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第一:隽永,玩味不尽。
我一直认为,好诗永远是活着的,永远处于生殖与升值的动态中。
第一个“生殖”是生生不息,我读王维,今天读和明天读永远都有不一样的感觉。
这就是王维诗的魅力,它不像通信报道一样,每天都是直接获取信息,不需要品味。
第二个“升值”就像人民币升值一样,指诗的内在价值一直
处在上升中。
只有具有了这两个特点,诗歌才能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诗歌。
诗歌不是大白话,不应该把话都说尽了,要学会含蓄地表达。
法国非常著名的象征派大诗人马拉美讲,“说出来就是破坏”。
为什么要你说?诗歌要你说吗?“天生我材必有用”要说吗?因为气不顺才说的,对不对?他要给自己造势,给自己增添信心,所以才会说我一定会怎样怎样,对不对?
严羽说,“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近代”是说宋代,所谓“奇特解会”,就是理解上的偏颇,指的是宋代“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气为诗”。
这也是宋诗与唐诗,特别是与盛唐诗最本质的不同。
诗就是要以诗为诗,怎么能专事议论,成为雕章琢句的文字游戏呢?诗要不落言筌,不涉理路,因为它不是说理,不是科学认知。
正因如此,我们读诗时应换一种比较感性的思维,不然可能就读不懂。
读诗是高品位的爱好,就像爱喝酒的人一样,爱读诗的人是会上瘾的。
严羽评宋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终非古人之诗。
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
宋代的诗并不是不好,但终究不是唐诗,因为在“一唱三叹”婉转悠长的韵味上有所欠缺。
“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覆终篇,不知着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而那些“以文为诗”的人,多用典故,不问兴致,用字必讲来历,押韵必讲出处,而让人家反反复复地读到最后,还不知道主旨在哪里。
这些诗人里档次比较低的叫末流者,更是“叫噪怒张”,那就更不对了,大大地违背了忠厚之风,变成了一种骂街。
严羽是宋人,但他非常不看好宋代诗,所以称“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厄”就是灾难,是诗歌的灾难。
这段话中,他比较了唐诗跟宋诗,唐诗主要说的是盛唐诗,他讲:“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意思是这两个时期以外的诗已经不是盛唐诗了。
后来明朝著名学者、诗人胡应麟讲,“诗到中唐,气骨顿衰”。
好多人认为气骨顿衰是讲大历诗风﹝唐代宗大历年间至唐德宗贞元初(766年--790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我不以为然。
我曾经写文章说这哪里只是讲大历?分明是讲中唐以后的诗,中唐以后所有的诗,包括韩愈的诗,都气骨顿衰了。
后面我会比较韩愈和王维的诗给大家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我要用诗歌来讲道理,不是我把理论预设给大家了。
下面先整体分析一下严羽的这段话,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细节。
第一,严羽是以禅喻诗。
以禅论诗虽然不是严沧浪开的先河,但是在他之后,中国就形成了以禅论诗之风。
第二,这段话有点偷梁换柱、暗度陈仓的意思。
什么叫暗度陈仓?严羽打的是杜甫的旗号,他明面上标举杜甫,实际是以盛唐,以王孟,尤其是王维为标准。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玲珑剔透”,“空中音、色中相、水中月、镜中像”,这些全是王维诗歌的特点,好像专门为王维总结的,只是没有指名道姓的说明。
不是所有的唐诗都具有镜花水月的特点,只有盛唐诗如此,而且主要是王维的诗是这样。
第三,严羽表示不看好宋诗,说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读过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这种风气是由杜甫开始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把杜诗称为“风雅一厄”。
与严羽将宋诗视为诗歌一厄相似,王夫之也不看好宋诗,甚至认为宋无诗。
王夫之有三本诗评选——《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唯独没有宋元诗的选本。
这样讲绝对不是贬低杜甫,是要说明一件事,杜诗不是盛唐诗的主旋律,盛唐诗的正音是王维,王维的诗是盛唐的象征性符号。
当然,这并不是说非要把王维跟杜甫比一比,更不是说王的地位比杜高。
只是我见到有的学者看到学生涂鸦杜甫非常气愤,说杜甫是诗圣不能涂鸦,涂鸦王维倒是无所谓的。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杜甫与王维没有高下之分,他们都是伟大的,都不应该拿来涂鸦。
我们再来读几段顾随先生的话。
顾随已经过世很长时间了,但是他现在很红,为什么?顾随是叶嘉莹的老师,叶嘉莹跟了他六年,期间记了很多笔记,现在以顾随的名义出版的书基本上是叶嘉莹的笔记整理出来的。
顾随说:“欲了解唐诗、盛唐诗,当参考王维、老杜二人,几时参出二人异同,则于中国之旧诗懂过半矣。
”这段话讲得非常好。
2013年我写《王维诗选》的前言,开篇就是“我对我的研究生们讲,你们把王维、李白、杜甫读完了还有什么可读的?一览众山小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等到后来要修改的时候,我偶然读到了顾随的这段话,如获至宝,遂将其引入书中。
这段话讲的是王维和杜甫两个人,代表了两种诗体,两个时代。
有些作者写杜甫时将他放在中唐,比如章培恒的《中国文学史》就是如此。
安史之乱成全了一个杜甫,代价太大了,而杜甫这个人在文学史上的划分也不太好处理。
以前的文学史以安史之乱为界,前面是盛唐,后面是中唐。
后来大家发现这样分存在一个问题,杜甫在诗歌创作上的高潮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才出现的。
于是人们为了把杜甫纳入其间,将盛唐的范畴延长了十年,可见文学史有时候也很荒唐。
“几时参出二人异同”,“参”是禅宗说的参悟,王维的诗中也经常使用这个字,由此我们可以大胆猜测,顾随对王维应该是比较推崇的。
顾随认为:“摩诘不使力,老杜使力;王即使力,出之亦为易;杜即不使力,出之亦艰难。
”“摩诘”就是王维,这句话是说王维平时写诗不怎么发力,即使用力了,我们看上去也显得很平易,举重若轻,杜甫则与他相反。
这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在抬高王维,贬低杜甫,只是两个时期的写法不同。
顾随论诗时还用书法作比,有句书法格言叫“无垂不缩,无往不收”,这句话出自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米芾。
练过书法的人都知道,缩与收都是回笔,为什么要回笔呢?一为发表,一为含蓄。
笔锋下来了,不收锋就不含蓄,收一收就含蓄了。
放在诗上也是同样的道理,作诗不得“缩”字诀的时候会怎样呢?用顾随的话说就是“剑拔弩张,大嚼无余味。
”顾随认为,李、杜二人皆长于‘垂’而短于‘缩’,老杜的诗打破中国诗的传统,太白的诗不
但在唐人诗中是别调,在中国传统诗上亦不正统,两个人的诗都发泄过甚。
我以为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他们的写法与王维不同,与传统不同。
我要强调的是,李白、杜甫伟大,王维应该也同样伟大。
杜甫的伟大,伟大在突破传统;李白的伟大,伟大在不走传统;王维的伟大,伟大在把传统做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