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热泵循环实验 数据处理 化工热力学 实验报告
制冷技术分析检验实习报告
制冷技术分析检验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对制冷技术的实际操作与分析,深化理论学习,提高实践技能,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习地点为某制冷技术有限公司,实习期间为XX月至XX月,共三个月。
二、实习内容1. 制冷系统认知在实习初期,我们对制冷系统进行了全面的认知学习。
了解了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部分以及工作流程。
掌握了制冷系统的主要设备,如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的作用及工作原理。
2. 制冷设备操作与维护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实际操作了制冷设备的开关机、调试、性能检测等。
学习了制冷设备的日常维护与保养知识,掌握了设备故障的判断与排除方法。
3. 制冷工艺分析通过对实际制冷工艺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制冷工艺的设计原则、优化方法以及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学习了制冷剂的种类、性质及选用原则。
4. 制冷系统检验我们参与了制冷系统的检验工作,学会了使用检测工具对制冷系统的性能进行检测,如压力、温度、流量等参数的检测。
三、实习收获与分析1. 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加深我们对制冷技术的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促使我们去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了理论上的疑惑。
2. 实践技能得到提高我们亲手操作制冷设备,对制冷系统进行了全面的检验。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 了解了实际工作环境实习让我们对制冷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有了深入的了解,这对我们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4. 发现了自身不足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自己在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中的不足。
这促使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存在问题与建议1.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度不够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发现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度不够。
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实际操作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2. 实习时间较短三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让我们收获颇丰,但仍有部分内容未能深入。
建议延长实习时间,以便更深入地了解行业。
热学制冷循环实验报告
热学制冷循环实验报告篇一:制冷循环实验指导书制冷循环实验指导书(1)一、实验名称:单级压缩无回热制冷循环实验二、实验的基本理论基础:本制冷循环实验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消耗的机械能(由电能转换),转换成一定量的热能,并实现热量的转移,达到制冷的目的。
本实验还涉及到工质的压力、温度、比容、焓等热力学状态参数。
因此参与实验的人员应具有以上相应的基本知识。
三、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具体体现和运用,熟悉和掌握有关热力学状态参数。
四、实验装置的原理及操作 1、实验装置图一为本实验的装置原理图图一图中各温度测量名称如下:(1)压缩机吸气温度(2)压缩机排气温度(3)冷凝温度(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液体温度)(4)节流前制冷剂温度(5)节流后制冷剂温度(蒸发温度)(6)蒸发器出口制冷剂蒸发温度(7)冷却水进口温度(8)冷却水出口温度装置面板上除有上述8个温度数显仪表外,还有制冷压缩机输入功率数显表、蒸发器电加热功率数显表、制冷剂流量数显表、冷却水流量数显表、冷凝压力(排气压力)和蒸发压力(吸气压力)数显表。
2、装置制冷循环过程装置系统中以R134a为工质(制冷剂),本实验制冷剂按图中箭头方向循环,低于环境温度的的制冷剂蒸发经压缩机压缩后温度和压力均提高,进入冷凝器与冷却水进行热量交换,放出凝结潜热成为高于环境温度的液体,液体经电磁阀B和视液镜,最后通过节流阀,压力下降,温度降低(大大低于环境温度),进入蒸发器吸收气化热量(热量由电加热器提供)成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蒸汽,蒸汽通过回热器(此时回热器不起回热交换作用,只作为通路使用)后,再被制冷压缩机吸入,完成制冷循环。
3、实验操作步骤参与实验人员应严格按操作步骤操作,以避免事故的发生。
(1)将“开关机”按钮置于“关机”处后,插上电源。
(2)按顺时针方向将冷却水流量计下方手动调节阀调至零位(旋不动为止),接通冷却水,按逆时针方向调节手动调节阀,使流量计浮子处于中间位置。
热泵性能测试实验报告
热泵性能测试实验报告1. 引言热泵是一种能够将低温热量转化为高温热量的装置,具有高能效、低排放的特点。
为了评估热泵的性能,本次实验对热泵的制热和制冷性能进行了测试,并进行了数据分析和评估。
2.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包括:- 测试热泵的制热性能;- 测试热泵的制冷性能;- 分析热泵性能数据并进行评估。
3. 实验设备和方法3.1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的实验设备如下:- 热泵装置- 温度计- 流量计- 数据记录仪3.2 实验方法3.2.1 制热性能测试1. 打开电源,启动热泵装置;2. 将热泵设定为制热模式;3. 测量并记录输入电功率;4. 测量并记录制热时的出水温度、入水温度、水流量;5. 计算热泵的制热能力和热效率。
3.2.2 制冷性能测试1. 打开电源,启动热泵装置;2. 将热泵设定为制冷模式;3. 测量并记录输入电功率;4. 测量并记录制冷时的出水温度、入水温度、水流量;5. 计算热泵的制冷能力和冷效率。
4.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和实验方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实验项目制热性能制冷性能-输入电功率 2.5 kW 3.0 kW出水温度50C 10C入水温度20C 30C水流量 2 L/min 2 L/min制热能力8.0 kW -制冷能力- 9.0 kW热效率 3.2 -冷效率- 3.0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 在制热模式下,热泵的制热能力为8.0 kW,热效率为3.2。
2. 在制冷模式下,热泵的制冷能力为9.0 kW,冷效率为3.0。
3. 输入电功率与制热/制冷能力呈正相关关系,制热/制冷效率与温差大小有关。
5. 结论本次实验通过测试热泵的制热和制冷性能,得到了对应的能力和效率数值。
从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热泵具有较高的能效和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热泵可以有效地提供制热和制冷服务,并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
6. 参考文献[1] 《热泵性能测试标准》, [电子文档], 国家质检总局,2018年。
制冷热泵循环演示实验报告思考题
制冷热泵循环演示实验报告思考题1. 介绍在本次实验中,我们将通过制冷热泵循环演示实验,深入探究制冷热泵的原理和工作过程。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了解制冷热泵的工作原理,熟悉其循环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调节不同参数来实现制冷或制热。
2. 实验设备和材料•制冷热泵实验装置•温度计•压力计•温度控制器•加热器•制冷剂3. 实验步骤和过程3.1 准备工作1.将制冷热泵实验装置接通电源,等待系统启动。
2.检查并确保各设备连接正常,确保加热器和制冷剂供应正常。
3.2 制冷过程1.打开制冷热泵实验装置的制冷模式开关,启动制冷过程。
2.观察温度计和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3.通过调节温度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温度,观察制冷剂的变化情况。
3.3 制热过程1.关闭制冷模式开关,打开制热模式开关,启动制热过程。
2.观察温度计和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下来。
3.通过调节温度控制器,控制加热器的温度,观察制冷剂的变化情况。
3.4 实验数据记录根据实验的过程和观察到的数据,我们将实验数据进行记录,并整理成表格或图表的形式,以便后续分析和讨论。
记录的数据包括温度计和压力计的读数,以及加热器温度的调节情况等。
4.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记录,我们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4.1 制冷过程在制冷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温度计的读数逐渐下降,压力计的读数逐渐增加。
当加热器的温度较低时,制冷剂吸收了我们要冷却的物体的热量,从而实现了制冷效果。
随着加热器温度的增加,温度计的读数逐渐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数值,表示达到了制冷的效果。
4.2 制热过程在制热过程中,我们观察到温度计的读数逐渐上升,压力计的读数逐渐减小。
当加热器的温度较高时,制冷剂释放了一部分热量,从而实现了制热效果。
随着加热器温度的增加,温度计的读数逐渐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数值,表示达到了制热的效果。
4.3 参数调节对制冷热泵性能的影响我们还观察到,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调节加热器的温度,可以实现不同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制冷实训报告
制冷实训报告制冷实训报告制冷综合实训报告本学期的第15~16周,我们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制冷综合实训,其目的是通过实训使我们能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此次实训较之前比较,实训项目类型多样,包含了热泵型分体式空调、冰箱、汽车空调等多个我们已学的制冷系统,在加强实际操作技能的同时,更进一步巩固了我们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独立工作的能力。
本次实训中,我们一共做了六个项目,分别是:实验一、空调制冷制热实训考核在实验过程中,认真熟悉及分析了空调制冷制热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电路,学习识图及绘图,观察故障现象,熟悉故障检测、维修的方法,熟悉了使用万用表检测故障的方法,同时认真分析故障原因及解决方法,并且互设故障让对方排除。
因为之前就进行过这个项目的实验,所以在实训过程中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而且我发现无论是何种空调和冰箱,其制冷系统工作及控制原理都是大同小异,其故障分析思路的方向也大致相同,所以要认真学会分析制冷系统及控制电路的方法,照着那个方向思考下去,并且学会举一反三的去看问题。
实验二、热泵型分体空调实训考核通过实验熟悉了热泵型分体式空调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电路,同时进行故障的检测、分析以及进行互设故障排除的练习。
故障的检测方法要灵活运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故障都可以用万用表测出的,有些可用观察法看出;要认真分析出现故障的原因,导致故障的部件位置,不能毫无目的的一味乱测。
空调即可制冷又能制热,是通过四通电磁阀的作用,使制冷剂流向改变,室内外散热器的作用互换,但实验一中的空调系统的制热效果不是很明显,热泵型分体式空调的制热效果较为明显。
实验三、变频空调实训考核变频空调是通过改变输入电源的频率,使压缩机的转速连续变化,从而实现压缩机能量的无级调节,它是高效节能、冷暖兼用的热泵型空调器,在电压波动情况下也能正常运转,使用操作方便、功能多样,舒适性高。
在本次实验中,熟悉了变频空调的工作原理以及其电路控制,之后进行了故障的观察、检测与分析,变频空调相较于热泵型分体空调来说,复杂得多。
制冷系数实验报告
制冷系数的测定----应物02陈忠旺 10093026一实验目的: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与用相结合的实际工作能力。
2.学习电冰箱的制冷原理,加深对热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3.测定电冰箱的制冷系数。
二实验原理:1. 制冷的理论基础制冷机:将热量从低温源不断输送到高温源,从而获得低温的机器。
我们常使用的电冰箱就是一个制冷机。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不可能把热量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外界的变化。
通俗的讲,就是低温源不会自动将热量传递到高温源。
如果要使热量从低温源传到高温源,必须要有外界对系统做功。
Image如图一,Q2为低温源放出的热量,W为外界对系统作的功,Q1为高温源吸收的热量,三者关系为:Q1=Q2+W2.制冷系数我们定义制冷系数为ε=Q2/W可见,当ε较大时,那么外界做比较小的功W,就可以使低温源吸出较多的热量Q2。
从实用的角度说,ε越大越经济,比如说冰箱用较少的电,就可以获得很低的温度。
理想气体的卡诺逆循环,制冷系数可表达为:其中,T1和T2分别为高温源和低温源的温度。
3.制冷方式制冷可利用熔解热、升华热、蒸发热、帕尔帖效应等方式。
我们用的是蒸发制冷。
蒸发是液体分子经液面转移到气态的过程。
当液体分子离开液面时,需克服液体分子的引力而做功,于是离开液面的分子总是那些热运动动能较大的分子。
这样,蒸发的结果将使液体中分子的平均热运动的动能减小,从而使液体温度降低,这就是蒸发降温的原理。
电冰箱是用氟里昂做制冷剂,当液体氟里昂在蒸发器里大量蒸发时,带走所需的热量,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
因此,电冰箱是一种利用蒸发热方式制冷的机器。
利用蒸发制冷,工作物质必须经过气体------- 液体--------气体的相变,不能用理想气体。
4.真实气体的等温线如图二,图中右上角的那条等温线为双曲线,它和理想气体的等温线是一样的。
随着温度降低(图中越往左下角,等温线表示的温度越低),等温线不再是双曲线,而是逐渐显现出一个横向平台的形状。
热泵实训报告心得体会总结
一、前言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环保意识的提高,热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新型热能利用方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更好地掌握热泵技术,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我参加了热泵实训课程。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训,我对热泵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将实训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二、实训过程1. 实训内容本次实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热泵基本原理:了解热泵的工作原理、逆卡诺循环、制冷剂循环等基本知识。
(2)热泵系统组成:学习热泵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压缩机、膨胀阀、蒸发器、冷凝器等。
(3)热泵系统安装与调试:掌握热泵系统的安装、调试方法,确保系统运行稳定。
(4)热泵系统运行与维护:了解热泵系统的运行参数、运行状况,学会对系统进行维护保养。
(5)热泵技术应用:学习热泵技术在空调、供暖、热水等领域的应用。
2. 实训过程(1)理论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听讲等方式,掌握热泵基本原理和系统组成。
(2)实践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热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操作。
(3)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了解热泵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
(4)总结与交流:对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三、实训心得体会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操作,使我对热泵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训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2. 热泵技术的优势热泵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节能环保:热泵系统可以将低品位热能转化为高品位热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
(2)运行成本低:热泵系统运行过程中,所需的能源仅为压缩机的电能,相比传统能源,运行成本低。
(3)应用广泛:热泵技术可应用于空调、供暖、热水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3. 实训中的收获(1)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操作,我学会了热泵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技能。
制冷实习报告
制冷实习报告制冷实习报告九篇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报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涵盖报告的基本要素。
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制冷实习报告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制冷实习报告篇1学院:能源动力与工程学院班级:能动B01姓名:冷永强指导老师:鱼剑琳文键谭宏博一、实习的主要内容在鱼老师、谭老师和文老师三位带队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我顺利地完成了20xx年度制冷方向的实习。
这次制冷方向的实习地点是在陕西西安和四川简阳及成都,整个实习内容基本上是参观学习。
实习日期是20xx年7月8日至20xx年7月24日,在这段时期内我和同学们参观了:西安冷库(方欣冷藏物流中心)、管院大楼冰蓄冷空调系统、西安气调库、思源活动中心空调系统、咸阳机场空调系统、西安大金空调公司、联合超滤公司、科学馆空调系统、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
这次实习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西安超滤的CNG专用除油过滤器及高压气液分离器、四川空分设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板翅式换热器和大型低温容器筒体的的加工制造。
我觉得这两个公司的科技创新代表着中国先进的生产力,他们敢于竞争、勇于迎接挑战的精神促进了我国低温设备行业的发展,使中国有实习去赶超发达国家的脚步,不再处于被动发展的状态。
同时,我被这种精神感染和鼓励,立志要刻苦努力争取为制冷低温行业的发展创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我也就这两个公司的创新产品说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个国家正努力扼制这种现象的加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的就是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和减少尾气中的污染物,因此我国正努力发展LNG(CNG)来替代汽油柴油作为汽车等交通工具的主要燃料。
然而随着天然气的推广使用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比如说,CNG带油令司机头疼,加油站也遭抱怨,内受其害。
此外,由于天然气脱水一般很难完全,天然气中带的油和水相互作用会具有腐蚀性,在微裂纹处产生应力集中,从而使容器爆裂。
制冷实验计算结果
1、制冷量制冷系统的制冷量也就是给蒸发器所输入的热量Q e(1)Q e = W o (W)Q eⅠ=m r×(h6-h5)×103 (W)m r=V r/ v/4 v/4 通过制冷剂流量计的液体比容测试中制冷量应以Q o为准。
2、排热量(1)若将制冷系统热泵时冷凝器的排热量就是热泵的供热量。
对于水冷式冷凝器来说就是排给冷却水的热量Q k。
Q k =m w×CP w(t8-t7)(W) (3)m w 冷凝器冷却水流率(kg/s)CP w 比热取4180J/(kg.k)(2)若将热泵系统如上述作同样的简化及忽略,利用图2也可算出热泵的供热量Q kⅠQ kⅠ=m r×(h2-h3)×103 (W) (4)同样测试中,供热量应以Q k为准。
试就表1的实验数据及表2的实验结果分析一下蒸发温度对制冷系统制冷量、冷凝器的排热量、压缩排气温度、单位容积制冷量的影响。
制冷系统的特性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以下简称cop)制冷系统的cop有如下几种:1)按电动机输入功率计算COP el = Q e/ P el (5)式中P el -电机输入功率W2) 按电动机轴功率P s计算COP s = Q e/ P s (6)式中P s -电机机轴功率W3) 按指示功率计算COP i = Q e / P i (7)式中P i -压缩机指示功率WP i=P s-P f W (8)P f-压缩机及皮带传动中所消耗的摩擦功率。
关闭压缩机的吸气截止阀,使压缩机的气量为零时,即可测出P f(75W) 4)按等熵压缩的理论循环计算COP th= (h6-h5)/( (h2s-h4) (9)式中h2s 图2点上沿等熵绝热压缩到p k压力,压缩终了状态点2s的比焓5 按相同工作温度范围内的逆卡诺循环计算COP car = T o / ( T k-T o ) (10)式中T o-273+ t oT k-273+ t k一、制冷系统的效率1、压缩机的电动机效率ηmel = P s/ P el (11)2、压缩机及皮带传动的机械效率ηmoh = P i/ P s (12)3、压缩机的容积效率ηvol = V1/ V t (13)V1 压缩机的实际吸气量V t 压缩机的理论吸气量Theoretical 理论上的V1 = m a×vⅡ1 m3/s (14)vⅡ1 压缩机的吸气比容m3/kgm a (a:actual,实际的) 通过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量(由电加热量计算得到)m a= Q e /(h6-h5)V t = 43.1×10-6×642/60=461.17×10-6m3/s压缩机排量43.1 ml/rev,压缩机的转速642rpm表1 制冷实验仪实验记录表回热循环注:P o 和P k均指绝对压力,它们均为压力表读数+大气压力表2 制冷实验仪实验结果回热循环数据(根据表1在压焓图上查得及计算)回热循环计算结果试就表1的实验数据及表2的实验结果分析一下蒸发温度对制冷系统制冷量、冷凝器的排热量、压缩排气温度、单位容积制冷量的影响。
制冷制热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调制冷制热的原理。
2. 掌握空调制冷制热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空调制冷制热的效果。
二、实验原理空调制冷制热原理基于制冷剂的物态变化,即液态变为气态时吸热,气态变为液态时放热。
空调通过制冷剂的循环,将室内或室外的热量转移到室外或室内,从而实现制冷或制热。
制冷原理:1. 压缩机将低压低温的制冷剂吸入,经过压缩变为高温高压的气体。
2. 高温高压的气体进入冷凝器,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放出热量,制冷剂变为液态。
3. 液态制冷剂通过节流装置进入蒸发器,在蒸发器内吸热,制冷剂再次变为气态。
4. 室内空气通过蒸发器,吸收热量后变冷,实现制冷。
制热原理:1. 通过改变空调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实现制冷与制热的转换。
2. 在制热模式下,制冷剂在蒸发器内吸热,在冷凝器内放热,将室外的热量转移到室内,实现制热。
三、实验器材1. 空调一台2. 温度计两个3. 计时器一个4. 实验记录表一张四、实验步骤1. 将空调设定为制冷模式,观察空调制冷效果。
a. 打开空调,设定制冷温度,观察空调制冷效果。
b. 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温度,记录数据。
c. 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室内温度,持续30分钟。
2. 将空调设定为制热模式,观察空调制热效果。
a. 打开空调,设定制热温度,观察空调制热效果。
b. 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温度,记录数据。
c. 每隔10分钟记录一次室内温度,持续30分钟。
3. 对比制冷和制热效果,分析空调制冷制热原理。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空调在制冷模式下,室内温度在30分钟内降低了5℃;在制热模式下,室内温度在30分钟内升高了4℃。
2. 通过实验验证,空调制冷制热原理正确,空调在制冷模式下能将室内热量转移到室外,实现制冷;在制热模式下,能将室外热量转移到室内,实现制热。
3. 实验过程中,室内温度变化与空调设定温度基本一致,说明空调制冷制热效果较好。
六、实验结论1. 空调制冷制热原理基于制冷剂的物态变化,通过制冷剂的循环,将热量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实现制冷或制热。
制冷工作原理实验报告
制冷工作原理实验报告
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家用空调、冰箱,还是工业生产中的冷冻设备,都需要涉及制冷原理。
为了更好地了解
制冷工作原理,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验证制冷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
制冷技术相关知识。
实验器材:
1. 制冷实验箱
2. 温度计
3. 压力表
4. 制冷剂
实验步骤:
1. 打开制冷实验箱,将温度计置于箱内并记录初始温度。
2. 通过控制制冷实验箱的设置,调节制冷系统的工作状态。
3. 观察和记录制冷实验箱内温度的变化,以及压力表的显示情况。
实验结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操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初始温度下,制冷实验箱内的温度开始逐渐下降,同时压力表显示制冷系统内的压力随之变化。
2. 随着制冷系统的运转,制冷实验箱内的温度最终稳定在设定的制冷温度值附近。
3. 实验过程中观察到,制冷剂在制冷系统内循环流动,起到吸热和放热的作用。
实验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制冷工作原理,制冷系统的运行主要依靠制冷剂的循环,通过吸收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从而实现制冷效果。
同时,压力的变化也是制冷过程中重要的参考指标,能够反映出制冷系统内部的工作状态。
总结:
制冷技术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制冷工作原理。
希望今后能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制冷技术知识,为实际应用提供帮助。
制冷循环与热泵循环的演示实验报告
制冷循环与热泵循环的演示实验报告引言制冷循环和热泵循环都是常见的热力学循环。
制冷循环是一种将热量从低温区域转移到高温区域的过程,热泵循环则是将低温媒质的热量通过额外的能量输入输出到高温区域的过程。
这两种循环在现代工业和家庭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它们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是每一个物理学和机械工程学学生都需要掌握的知识。
本次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学生们对于制冷循环和热泵循环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来感受这两种循环的实际应用。
实验主要包括制冷循环和热泵循环的演示实验,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讨论和总结。
实验原理制冷循环制冷循环是一种将热量从低温区域转移到高温区域的过程。
一般来说,制冷循环包括四个基本部分: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和蒸发器。
步骤1:在压缩机中对制冷剂进行压缩。
这个过程会使制冷剂的压力和温度同时上升。
步骤2:将高温高压的制冷剂传递到冷凝器中。
在冷凝器中,制冷剂会通过放热的过程,将热量传递到外界。
步骤4: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再次传输到压缩机中,从而开始新的一个循环。
热泵循环步骤1:在蒸发器中对低温媒质进行加热。
这个过程会吸收热量,因此需要通过外界提供额外的能量来进行。
步骤4:将冷凝后的媒质传输到节流阀中,使其压力降低到低温低压状态。
这个过程会降低媒质的温度,使其可以再次进入蒸发器中,从而完成新的一个循环。
实验设计制冷循环演示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制冷循环实验装置来进行演示。
实验装置主要包括一个手摇压缩机,一个冷凝器,一个节流阀,一个蒸发器和一个制冷剂罐。
在实验中,我们将制冷剂加入到制冷剂罐中,然后通过手摇压缩机将制冷剂压缩,并将其传输到冷凝器中。
在冷凝器中,制冷剂通过放热的过程,将热量传递到外界,从而冷却下来。
然后,我们将冷凝后的制冷剂通过节流阀放到蒸发器中。
在蒸发器中,制冷剂会因为压力降低而变成低温低压状态,这个过程会吸收热量。
我们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再次传输到压缩机中,从而开始新的一个循环。
实验结果热泵循环实验中,我们通过电热器对媒质进行加热。
空调的原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空调的工作原理,掌握空调的基本结构和工作流程。
2. 学习空调制冷系统的工作过程,分析制冷剂的循环过程。
3. 掌握空调制热系统的工作原理,了解热泵在空调制热过程中的作用。
4. 通过实验验证空调制冷和制热效果。
二、实验原理空调是一种利用制冷剂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循环流动,吸收和释放热量,从而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设备。
空调的工作原理主要分为制冷和制热两个过程。
1. 制冷原理:空调制冷系统主要由压缩机、膨胀阀、蒸发器和冷凝器组成。
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室内热量,蒸发成气态,然后进入压缩机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再进入冷凝器释放热量,冷凝成液态,最后经过膨胀阀降压后回到蒸发器,循环往复。
2. 制热原理:空调制热系统主要利用热泵原理,将室外热量转移到室内。
制热时,空调的冷凝器与室外空气交换热量,将热量传递给室内空气,使室内温度升高。
同时,空调的蒸发器吸收室内热量,降低室内温度。
三、实验内容1. 空调制冷系统实验(1)观察空调制冷系统各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2)启动空调,观察制冷剂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循环过程;(3)记录空调制冷效果,分析制冷剂循环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2. 空调制热系统实验(1)观察空调制热系统各部件的结构和连接方式;(2)启动空调制热功能,观察热泵在空调制热过程中的作用;(3)记录空调制热效果,分析热泵工作原理。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空调、实验台、温度计、计时器等。
2. 检查空调制冷系统各部件连接是否牢固,确认无误后开始实验。
3. 启动空调制冷功能,观察制冷剂在蒸发器和冷凝器之间的循环过程,记录实验数据。
4. 关闭空调,观察制冷剂循环过程结束,确认制冷系统恢复正常。
5. 启动空调制热功能,观察热泵在空调制热过程中的作用,记录实验数据。
6. 关闭空调,观察制热系统恢复正常。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空调制冷系统在制冷过程中,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吸收室内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达到制冷效果。
制冷循环实验
实验五制冷循环实验一、实验目的1. 演示制冷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观察制冷工质的蒸发、冷凝过程和现象;2. 熟悉制冷循环系统的操作和调节方法,通过进出水温的变化可观测制冷效果。
二、制冷循环的基本原理制冷(热泵)循环是一种逆向循环,其目的在于将低温物体(热源)的热量转移到高温物体(热源)中去。
根据Clausius关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叙述,要实现热量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的迁移,外界必须向系统提供机械能或者热能。
制冷循环与热泵循环从原理上讲是完全相同的,区别在于工程应用中侧重点不同。
制冷循环的主要目的是从低温物体(热源)取走热量,以维持低温;而热泵循环的主要目的是不断向高温物体(热源)输送热量,以维持高温。
因此工程实际中制冷机和热泵在设计和制造上有一定区别。
在工业、生活等领域中,时常需要底于大气环境的温度,而且需要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这一低温。
为了获得保持这一低温环境,必须设法不断地自低温环境提取热量排至大气环境,这就是需要制冷装置。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为了将热量自低温环境传至大气环境,必须消耗能量,通过消耗的能量是机械功或热能。
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装置就是通过消耗机械功来获取并保持低温的。
三、实验装置本装置由压缩机、盘管蒸发器、盘管冷凝器。
不锈钢冷却水箱;循环水泵,玻璃转子流量计,调节阀门组,测试系统由8路万能信号输入显示巡检仪、PT100热电偶组成。
T1-蒸发温度;T2-蒸发器出口水温;T3-蒸发器进口水温;T4-冷凝器出口水温;T5冷凝温度;T6-冷凝器进口水温。
换热器:由于水系统在运行换热器已充满水,若水泵不运行,在作为蒸发器时会冻坏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会使冷凝压力过高,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所以在运行前和运行中一定要确保水是流动的。
23578T 1T 310T 694611毛细节流管1T 5T 4T 21、循环水泵2、水箱3、5、水流量计4、6、流量调节阀7、冷凝器8、蒸发器9、10、排空阀11、压缩机吸气排气四、操作步骤1. 把水箱里加满水,插上电源,检查各结构件和热电偶的连接是否正常;2. 开启水泵,打开连接演示装置的供水阀门,利用浮子流量计阀门适当调节蒸发器、冷凝器水流量;3. 开启制冷压缩机,观察工质冷凝、蒸发过程及其现象;4. 待系统运行稳定后,即可记录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冷凝器和蒸发器的进、出口温度以及水流量等参数。
热电制冷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热电制冷的基本原理;2. 掌握热电制冷器的组装与调试方法;3. 熟悉热电制冷实验的操作流程;4. 分析实验数据,探讨热电制冷的制冷性能。
二、实验原理热电制冷是基于帕尔帖效应的一种制冷方式。
帕尔帖效应是指,当电流通过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组成的回路时,由于两种材料的热电势差,回路中会出现热量从低温端流向高温端的效应。
根据这一原理,将两种不同的半导体材料P型和N型组成热电偶对,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通入电流,低温端就会吸收热量,实现制冷效果。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热电制冷器(包括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铜板、铜导线、电绝缘层等);2. 电源(12V直流电源);3. 温度计(测量制冷效果);4. 热电偶(测量热电偶对温度);5. 实验台。
四、实验步骤1. 组装热电制冷器:将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铜板、铜导线、电绝缘层等元件按照电路图连接成闭合回路;2. 调试:将电源连接到热电制冷器,开启电源,观察制冷效果;3. 测量数据:使用温度计测量制冷器低温端的温度,记录数据;4. 改变电流大小:调整电源输出电流,观察制冷效果的变化,记录数据;5. 分析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探讨热电制冷的制冷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在12V直流电源下,热电制冷器低温端温度为5℃;(2)随着电流的增加,制冷效果逐渐增强,低温端温度逐渐降低;(3)当电流达到一定值时,制冷效果达到最佳,低温端温度为2℃。
2. 分析(1)根据帕尔帖效应,电流通过热电偶对时,低温端会吸收热量,实现制冷效果;(2)随着电流的增加,热电偶对产生的热电势差增大,制冷效果增强;(3)实验结果表明,热电制冷具有较好的制冷性能,在低温端温度达到2℃时,制冷效果最佳。
六、实验结论1. 热电制冷是基于帕尔帖效应的一种制冷方式,具有无污染、无噪音、结构简单等优点;2. 热电制冷器的制冷性能受电流大小和材料性能的影响,通过调整电流和选用合适的热电材料,可以提高制冷效果;3. 本实验验证了热电制冷的制冷性能,为热电制冷技术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热工学实践实验报告(全)..
2016年热工学实践实验内容实验3 二氧化碳气体P-V-T 关系的测定一、实验目的1. 了解CO 2临界状态的观测方法,增强对临界状态概念的感性认识。
2. 巩固课堂讲授的实际气体状态变化规律的理论知识,加深对饱和状态、临界状态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3. 掌握CO 2的P-V-T 间关系测定方法。
观察二氧化碳气体的液化过程的状态变化,及经过临界状态时的气液突变现象,测定等温线和临界状态的参数。
二、实验任务1.测定CO 2气体基本状态参数P-V-T 之间的关系,在P —V 图上绘制出t 为20℃、31.1 ℃、40℃三条等温曲线。
2.观察饱和状态,找出t 为20℃时,饱和液体的比容与饱和压力的对应关系。
3.观察临界状态,在临界点附近出现气液分界模糊的现象,测定临界状态参数。
4.根据实验数据结果,画出实际气体P-V-t 的关系图。
三、实验原理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RT实际气体:因为气体分子体积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力,状态参数(压力、温度、比容)之间的关系不再遵循理想气体方程式了。
考虑上述两方面的影响,1873年范德瓦尔对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进行了修正,提出如下修正方程:()RT b v v a p =-⎪⎭⎫ ⎝⎛+2 (3-1)式中: a / v 2是分子力的修正项;b 是分子体积的修正项。
修正方程也可写成 : 0)(23=-++-ab av v RT bp pv(3-2)它是V 的三次方程。
随着P 和T 的不同,V 可以有三种解:三个不等的实根;三个相等的实根;一个实根、两个虚根。
1869年安德鲁用CO 2做试验说明了这个现象,他在各种温度下定温压缩CO 2并测定p 与v ,得到了P —V 图上一些等温线,如图2—1所示。
从图中可见,当t >31.1℃时,对应每一个p ,可有一个v 值,相应于(1)方程具有一个实根、两个虚根;当t =31.1℃时,而p = p c 时,使曲线出现一个转折点C 即临界点,相应于方程解的三个相等的实根;当t <31.1℃时,实验测得的等温线中间有一段是水平线(气体凝结过程),这段曲线与按方程式描出的曲线不能完全吻合。
冰箱循环实验报告
冰箱循环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冰箱循环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探究冰箱的工作原理和循环过程,加深对热力学知识的理解。
实验原理:冰箱是一种利用热力学原理,将热能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的装置。
冰箱的工作原理基于的是制冷循环,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组成。
实验步骤:1. 打开冰箱,观察冰箱内部情况,包括冰箱的各个组件和温度计的位置。
2. 打开冰箱门,将温度计放在冰箱内部的适当位置,并记录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温度。
3. 关闭冰箱门,等待一段时间,记录冰箱内温度的变化,并与室外环境的温度对比分析。
4. 打开冰箱门,记录冰箱内部各个组件的工作状态,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
观察并描绘出制冷循环的过程图。
5. 关闭冰箱门,继续观察冰箱内温度的变化,记录每隔一段时间的温度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冷却曲线。
6.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冷却曲线判断冰箱是否正常工作,以及冷却效果如何。
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冰箱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制冷循环将热能从冰箱内部传递到外部,以降低冰箱内部的温度。
2. 制冷循环的过程包括四个组件的工作: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冷凝器将高温气体冷却成高温液体,膨胀阀控制液体的流速和压力,使其进入蒸发器,蒸发器吸收冰箱内部的热量,使其变成低温低压的气体。
3. 冰箱的制冷效果与环境温度有关,环境温度越高,冰箱的制冷效果越差。
当环境温度较高时,冰箱内部的温度下降较慢,制冷能力较弱。
4. 冷却曲线可以反映冰箱的冷却速度和效果,曲线的斜率越大,冷却速度越快。
结论与思考:通过这次冰箱循环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冰箱的工作原理和循环过程。
我们观察到了制冷循环中各个组件的工作状态,并记录了冰箱内部的温度变化数据。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冰箱的制冷效果与环境温度有密切关系,环境温度越高,冰箱的制冷效果越差。
这次实验增强了我们对热力学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对冰箱工作原理的认识。
实验八 制冷制热循环
实验八 制冷制热循环一、实验目的1、熟悉并掌握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2、针对家用空调器和冰箱,定量计算与分析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和制热循环的供热系数;3、了解制冷与制热设备。
二、实验基本原理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是在逆卡诺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际的循环和逆卡诺循环是有区别的。
对于蒸气压缩式制冷循环(制热循环),主要区别在于:用节流膨胀设备代替了逆卡诺循环中的膨胀机;压缩机主要工作在过热蒸气区;传热是在接近等压情况下的有温差的传热过程。
下面的图1的温熵图表明了蒸气压缩式的理论制冷循环(制热循环)与逆卡诺循环的区别。
ST 1234T k T 0∑wTST kT 0122'33'44'T e,c图1 理论制冷循环(制热循环)同逆卡诺循环的区别在逆卡诺循环中,循环是按照1-2-3-4-1的过程进行的,由等熵就绝热压缩过程(1-2)、等温压缩放热过程(2-3)、等熵绝热膨胀过程(3-4)、等温膨胀吸热过程(4-1)组成。
K T 表示放热温度,0T 表示吸热温度。
在理论制冷循环中,循环也是按照1-2-2-3-4-1的过程进行的,循环的大部分是在制冷剂的两相区内完成,压缩过程在过热蒸气区内完成(认为是等熵压缩);放热过程由于实际冷凝器的特点简化成等压的放热过程;制冷剂放热后变成液体状态,有时还有一定的过冷(图1的右图中的3点),由于用节流设备代替了膨胀机,所以3到4是一个熵增的节流过程;最后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完成等温膨胀吸热过程。
由于循环的吸热和放热大部分是在两相区内完成的,在两相区内等压线和等温线是重合的,因此定义蒸发器中的压力为蒸发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为蒸发温度;定义冷凝器中的压力为冷凝压力,对应的饱和温度为冷凝温度。
表示制冷剂状态参数的图线有几种。
前面分析蒸气压缩制冷循环时,使用的是制冷剂的温熵图。
此图中热力过程线下面的面积为该过程所收受的热量,很直观,便于分析比较。
但是,由于定压过程的吸热量、放热量以及绝热压缩过程压缩机的耗功量都可用过程初、终状态的比焓计算,所以,进行制冷循环的热力计算时,常采用压焓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