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 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劳动者自由联合的社会经济形态。

3、物质物质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一般规定和一般本质,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之中的绝对抽象事物,是世界万物统一的现实基础。

4、实践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5、联系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和事物之间所发生的关系。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多种多样的。

6、发展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

7、规律规律即客观规律亦称“法则”,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

规律属于事物、现象之间普遍的本质和联系,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8、矛盾矛盾是对立的统一体,矛盾的双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9、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10、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和世界观是统一的。

11、哲学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12、意识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3、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是指科学上为阐明某一现象、揭示其客观规律而创造特定的条件,以便观察它的变化和结果的过程。

14、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15、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16、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7、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克斯创立,为他们后继者发展的,法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成为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源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我们把承认这一类观点的称为唯心主义。

可知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没有不能被认识的事物。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不能被认识或者不能完全被认识,否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富哦人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人们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实践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

联系:质食物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对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规律: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的意识活动受其制约。

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统一分别体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又称统一性,使之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包括两个反面的含义:矛盾着的对立方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

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7.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8.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普遍性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9.矛盾的统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一是矛盾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并共处于一个同一个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度:是指质和量的统一,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11."肯定和否定:肯定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12."扬弃: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3."实践: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14."主体和客体:主题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5."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及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公事员事业单位考试论述题

公事员事业单位考试论述题

1、(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⑴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熟悉功效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建的,而由其后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硕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⑵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⑶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式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成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⑷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大体理论、大体观点和大体方式组成的科学体系。

2、(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份: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选)马克思主义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功效,即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欧文)。

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查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连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维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⑴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完全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完全科学性。

⑵这种品质是人类熟悉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动身,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查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熟悉发展规律的大体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熟悉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⑶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咱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大体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擅长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资料讲解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资料讲解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地理环境(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是具体的历史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性。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A、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B、它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

基本要素:a、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

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b、劳动对象,是人们改造自然程度和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标志c、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特点:客观性;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适合的还是不适合的,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马克思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读书笔记

马克思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读书笔记

关于马克思主义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读书笔记主要要点: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四.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五.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历史观:唯心史观与唯物史观。

其中唯心史观否认了社会历史的客观运动规律,否认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物资生产活动及其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3)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应。

社会意识具有是复杂的结构,可以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4)政治法律思想包括法律思想和政治思想。

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社会政治观系,政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法律思想是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政治法律思想是随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产生,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

6)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继承性。

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

从历史长远发展来看,宗教将长期影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

我们必须指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基础是人类的社会实践,实践的能动性决定了意识反映的能动性,所以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生活决定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2)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

基本要素有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意识,并能够运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而生产实践的人。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

考研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试卷2(总分:86.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1,分数:42.00)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2.0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分数:2.00)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解析:解析: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是哲学的基本问题;C、D属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故正确答案选B。

3.在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它们是( )(分数:2.00)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解析:解析: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A、B是依据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划分出的派别,C是回答世界的状态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D。

4.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分数:2.00)A.人口因素B.地理环境C.生产方式√D.意识形态解析:解析:生产方式就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A、B属于社会存在的构成,D属于社会意识方面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C。

5.下列选项中,完全不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是( )(分数:2.00)A.政治法律思想、道德、逻辑学B.哲学、艺术、道德C.语言学、文学、心理学√D.宗教、文学、自然科学解析:解析: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才称之为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4•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5规律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8.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9真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10.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1.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将其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3.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14.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15.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6.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最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什么意思

最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什么意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什么意思
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它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它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首先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它的产生、发展和变革,都不能从它本身来解释,而只能由它的经济基础来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派生的,所以,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内容,就决定自己的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内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6)--第三章第4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4.4.6)--第三章第4课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3章第4课: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有的国家在发展中超越了一个甚至几个社会形态而跨越式地向前发展,有的国家在一定阶段上社会形态性质不够典型,也有的国家在一定时期由较为落后的社会形态快速跃迁为先进的社会形态,等等。

所有这些,体现了社会形态更替形式的( ) A .不可认识性 B .杂乱性 C .无规律性 D .多样性(2)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 )A .人及其活动B .有血有肉的人及其活动C .自然存在的人及其活动D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3)社会形态的更替表现为( )A .前进性与渐进性、曲折性与跨越性的统一B .前进性与跨越性、渐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C .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D .前进性与发展性、艰巨性与曲折性的统一(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A .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B .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C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D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5)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 A .生产力 B .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C .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D .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6)上层建筑是指( )A .社会的经济制度B .科学技术精品资源共享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阶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7)社会形态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名词解释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度: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的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规律:是事物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认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知道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真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行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生产历史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合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社会基本矛盾: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变资本: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哲重点选择题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第一部分:部分名词解‎释: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3、实践: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4、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客观‎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5、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6、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7、经济基础:由于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存‎关系的总和‎。

8、商品: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9、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所持有的社‎会属性。

10、货币: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2、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4、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

《马原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P2)2.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P24)3.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P28)4.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P34)5.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P36)6.规律: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P39)7.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P40)8.实践: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活动,是认识产生和发展得基础。

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P58)9.认识: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P64)10.真理: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P74)11.价值:具体历史过程中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P85)1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P103)13.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P104)14.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P110)1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P112)16.经济基础: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P115)17.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P116)18.社会形态: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怎样理解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反映。

2.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创造性,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作用。

4.还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6.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如何理解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事物是由多种矛盾构成的。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在每一对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

2 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他们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3.系统思维能力、底线思维能力的理解及其应用。

1.系统思维能力就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及其结构功能进行系统思考、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分析和处理问题。

2.应用:坚持系统观念,提高系统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宏观与微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立足现实需要,以系统思维聚合力,用系统方法谋全局,把历史、现实和未来贯通起来审视,把近期、中期、远期目标统筹起来规划,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略、战略性布局和整体性推进。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该社会的经济结构,经济制度。

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不是一社会现存的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是指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诸方面的总和。

它不包括旧的生产关系的残余或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因为占有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才能直接规定一定社会上层建筑的性策和整个社会的性质,才能明确区分不同的社会形态。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

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表现在:1、一定的制度、设施、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立起来的。

2、一的意识形态,又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设施,以获得和凭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

3、一制度和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

一种新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出现,会产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会观点,并强烈地影响其他各种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是指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部分社会科学在内,它是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并为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服务。

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代表先进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代表反动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

而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在同旧的社会意识形态作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

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其中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经济基础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阶级性最强烈、最鲜明,对其他各种意识形态有重大影响。

哲学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指导作用。

但社会意识形态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1.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

答:生产力是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能力,是人们生产物质产品的能力,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现代生产力系统的构成:实体性要素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智能性要素有:科学技术、管理技术、教育水平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现象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性认识的基本特点是:直接性;生动、具体性;表现性、片面性。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认识,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

其基本特点是:间接性;抽象性;深刻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第一,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这和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原理是一致的;是由认识的秩序决定的。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真正任务决定的。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和相互渗透的。

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

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

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

3.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

答:规律是指事物内部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规律具有以下特点:客观性、稳定性、可认识性。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本大题满分共20分)1、试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说明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答: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依据.④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又必须注意中国的特点,从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4、(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马原第三章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马原第三章第三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建⽴在⼀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国家的实质
国家是阶级⽭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政体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表明统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同⼀国体可能采取不同政体,不同国体可能采取相同政体。

社会主义⺠主
社会主义⺠主的本质和核⼼是⼈⺠当家作主,⼈⺠⺠主是社会主义的⽣命,是⺠主发展。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

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

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

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

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

如何准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含义

如何准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含义

如何准确理解经济基础的含义作者:吕宁来源:《中国市场》2021年第31期[摘要]文章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仅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并批驳了这一观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个是根据马列主义一些经典作家的观点;第二个是根据中国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实践;第三个是从现实的角度根据中国民营企业壮大以及国有企业混改取得显著成果。

在计划经济时代,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全部生产关系的区别可以忽略,但在市场经济时代,这区别还是明显的,因此,要准确地认识经济基础的含义。

[关键词]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民营经济[DOI]10.13939/ki.zgsc.2021.31.0161关于经济基础含义的不同观点如何定义经济基础这个概念?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即指生产关系;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统一体,也就是说,经济基础是生产方式;第三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可以指生产关系,也可以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和,即狭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广义的经济基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笔者认同第一种观点,即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

但是关于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这一观点,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认为经济基础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而不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还认为原因在于经济基础规定了一个社会的性质,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依据,自然不能包括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第二种观点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包括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和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就是社会中各个种类的生产关系之和。

这种观点认为,尽管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包含在了经济基础之内,但同时他们也认为,一个经济基础的性质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的,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不了经济基础的性质,自然就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

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

而第一种观点现在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⑴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思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B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C经济建筑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

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实践产生了人事的需要人们需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们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C实践使认识得以生产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⑶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表现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
⑷矛盾同一性和矛盾斗争性关系A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B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属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C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发展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A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C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⑸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活的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⑹价值的特性A价值具有客观性,因为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人的需求具有客观性,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B 价值具有主体性。

价值的具体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题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C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D价值具有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⑴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中的存在形式。

⑵生产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热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反作用与生产力。

⑶……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正是劳动
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⑷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A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B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①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②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③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⑸认识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