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是如何调节水平衡的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调节体内水的含量取决于水的摄入量与排 出量的平衡情况,水摄入量的控制主要根 据渴觉,而排出量的控制主要取决于血浆 中抗利尿激素的浓度,即通过抗利尿激素 来调节尿量的多少。渴觉中枢和抗利尿激 素的分泌细胞位于下丘脑内,血浆晶体渗 透压升高时,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同时可刺激渴觉中枢,引起饮水等。
• 作用机理 • 抗利尿激素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 管周膜上的V2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 化酶,使上皮细胞中cAMP的生成增加;cAMP 生成增加激活上皮细胞中的蛋白激酶,蛋白激 酶的激活,使 位于管腔膜附近的含有水通道 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 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当抗利尿激素缺乏 时,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可在细胞膜的衣被凹陷 处集中,后者形成吞饮小泡进入胞浆,称为内 移(internalization)。因此,管腔膜上的水通道 消失,对水就不通透。这些含水通道的小泡镶 嵌在管腔膜或从管腔膜进入细胞内,就可调节 管腔内膜对水的通透性。基侧膜则对水可自由 通过,因此,水通过管腔膜进入细胞后自由通 过基侧膜进入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
组员:李洪伟,李雷雨,陈志维, 杨慧琼,杨琳,邓英华
人体大约每天肾脏排尿1500毫升(ml), 皮肤蒸发500ml,肺呼吸排水350ml,粪便 排出150ml,合计人体每天排水约2500ml要 维持生命,达到水平衡,正常人每天需摄 入水分2500ml。其中一日三餐混合膳食中 补充水分约1000ml,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产 生代谢大约300ml,其余1200ml,需通过每 天饮水来补充。 所以,人每天饮水1200ml比较合适。
• 一:下丘脑 • 分泌血管升压素等激素 • 二:肾脏 • 重吸收各种营养分子以及生成尿液等
• 下丘脑控制排水是通过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完 成的。抗利尿激素是由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 元合成的。神经分泌颗粒沿下丘脑-垂体束的 神经纤维向外周运输而贮存于神经垂体内,以 高渗盐水注入动物的颈内动脉,可刺激抗利尿 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内的渗透压感受器可能在 视上核和室旁核内。电生理研究观察到,当颈 内动脉注入高渗盐水时,视上核内某些神经元 放电增多。一般认为,下丘脑控制摄水的区域 与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核团在功能上是有联系的, 两者协同调节着水平衡
• 大量饮清水后,血液稀释,晶体渗透压降 低,抗利尿素分泌减少,肾对水的重吸收 减少,结果排出大量低渗尿,将体内多余 的水排出体外,此现象称水利尿(water diuresis)。
• 钠与钾都是人体十分重要的矿物质,它们 通过调节渗透压一起来控制人体的水平衡。 钠和钾是体液中的主要电解质,对机体体 液的均衡分布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 把体液比作“海洋”的话,钠和钾等电解质就 可以称作这个“海洋”中的“盐分”。
• 体内水的含量与氯化钠的含量有着密切的 关系,当体内氯化钠的含量增多时,水的 含量也增多。相反,当体内缺氯化钠时, 水的含量随之减少,严重时可导致循环衰 竭,这是由于血量减少,动脉血压降低的 缘故。 • 那么,机体是如何通过保持钠离子平衡 来 调节水平衡的呢?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这是保钠的 主要调节系统,因为当体内缺钠时肾小球滤过液中 的钠含量减少,含钠少的管腔液流过致密斑时,引 起致密斑兴奋,从而使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进入 血液,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升高。肾上腺皮质 球状带对血管紧张素Ⅱ的敏感性高,使醛固酮分泌 增加,从而加强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
• 水中毒是一种因为人体摄取了过量水分而 产生脱水低钠症的中毒征状。虽然水中毒 致死的机会非常低,但仍然是有可能发生 的。人体肾脏的持续最大利尿速度是每分 钟16毫升,一但摄取水分的速度超过了这 个标准,过剩的水分会使细胞膨涨,从而 引起脱水低钠症。当饮用过量水分时,血 液内的电解质因为被水分排出体外而降至 低于安全水分的浓度,影响到脑部的运作, 可能会致命
• • ③排钠激素:当细胞外液量增加时,在肾脏中产生 一种物质,它可抑制近曲小管对钠的重吸收,使尿 钠排出量增加,因此,这物质被称为排钠激素。但 对此物质的化学结构、产生的具体部位及其作用方 式均不清楚,故有人对此激素的存在持怀疑态度。
[1]
• 低血钾时,肾再吸收、浓缩能力降低、尿 液稀释、多尿、剧渴。 • 高血钾时,少尿、甚至无尿等。 • 因此,钾离子通过影响尿液生成量来调节 水平衡,有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