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鉴赏题

合集下载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诗】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解】:1、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降旗。

4、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韵译】: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一】公元824(长庆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乘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了这首诗。

本诗层次十分清晰,前四句为述古,后四句为怀今。

个人认为,在古诗尤其是在律诗、绝句中抒情、写景、议论均不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完整的叙事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过程,而在诗中字数、句数、平仄、韵脚等却都要受到严格的限制。

公元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战船(楼船)能成的水军讨伐东吴,最终取得胜利,消灭了吴政权。

这本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而诗人仅用了短短的四句,便描述得十分到位,这除了要对史实有深入的了解,更需要诗人具有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

首联中作者指出了伐吴的主要人物王濬,他征伐的出发点是“益州”,目的地是“金陵”,此次作战,他建造了极具威慑力的“楼船”,这是他取胜的关键之一。

“王气”则指吴政权,与“楼船”相对应,指出西晋的军事力量的强大直接导致了吴政权的灭亡。

此二句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下”与“收”二字,“下”字很容易让想到西晋军队的势如破竹,而“收”本已写出吴军的孱弱无力,再用“黯然”修饰,更让人想到吴主孙皓的昏庸无能。

重点试题技巧

重点试题技巧

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阅读题及答案: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答案:①“下”和“收”字用得好。

②“下”: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③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2这首诗结尾一句写景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请作简要赏析。

(4)答案:诗人以景衬情,感慨不尽之意寄于言外。

(1分)往日的军事堡垒西塞山,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破败荒凉的西塞山恰似那些割据一方的藩镇,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1分)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2分)(4)这首诗开头四句叙述“王濬伐吴”这一史实,运用了什么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运用了对比手法,一“下”一“收”,一“沉”一“出”,写出了吴国的“金陵王气”在王濬大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之下不堪一击的这一段历史。

诗人借用典故,怀古慨今,暗示江山一统、四海一家是历史的必然这样的主题思想。

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阅读题及答案(1)开篇之“愁”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请简括诗中写到了哪些“愁”?(3分)思乡之愁、对唐王朝颓势之愁、昔盛今衰之愁、人世沧桑之愁。

(每点1分,答出3点即可)(2)请赏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诗。

(4分)这句诗对骤雨欲来,狂风四起的自然景象作了形象地摹写,动感分明;(1分)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暗含紧张气氛的形象化勾画。

(1分)双关,寓意深远。

(1分)现在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1分)(3)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简析其作用。

西塞山怀古鉴赏题

西塞山怀古鉴赏题

西塞山怀古鉴赏题1.对比映衬是诗歌的常用手法,此诗的前四句写晋军破吴是如何对比的?其作用如何?2.有人评“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极佳,请问这句好在哪里?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

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句首联,是刘禹锡给《西塞山怀古》这幅历史画卷选择的第一个情节。

距离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洲(今安徽滁县)西至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进攻。

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浚,先于益州起造战舰——“以木为城,起楼檐,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

”[注:《晋书·王浚传》]。

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浚挥师于公元二八零年正月自益州东征,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金陵城)上接受了孙皓的投降。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殊为罕见。

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化复杂为单纯,仅选择了“王浚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来作描述。

金陵的“王气”之说由来已久。

秦始皇曾言“东南有天子气”[注:史记·高祖本记],乃至后来的北朝诗人虞信[注:就是…虞信生平最萧瑟‟里的那个虞信,见杜甫《咏怀古迹》]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提过“江表王气”之言。

因此,刘禹锡在《台城怀古》中也用“王气”一词来指代建都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西塞山怀古》答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西塞山怀古》答案

【导学】1、略2、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寓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及爱国之情。

3、赏析《咏怀古迹五首(其三)》颔联、颈联中的“独”“空”两字。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感;“空”字表面写昭君葬于塞外,不能归汉,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但昭君虽骨留青冢,魂灵却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寄寓着其对故土的爱恋之深。

4、《西塞山怀古》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包佶的《再过金陵》“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5、尾联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

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导练】西施滩崔道融西施罗隐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①两首诗都针对“红颜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反案,但立意角度有别。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及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及赏析

刘禹锡的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同时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 时间感和空间感。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 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

刘禹锡的咏史诗十分为人称道。

这些诗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表现他阅尽沧桑变化之后的 沉思,其中蕴涵了很深的感慨。

下面是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译文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 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 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 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 ā 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 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 824 年唐穆宗长庆四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 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 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文学赏析 西塞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市东面的长江边上。

岚横秋塞,山锁洪流,形势险峻。

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公元 280 年西晋太康元年,晋武帝司马炎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楼船组成的西晋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

【诗歌鉴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及翻译赏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原文王?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2、王?: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3、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4、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5、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6、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7、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8、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

今逢:一作“从今”。

9、故垒:旧时的壁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翻译王?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词作品,这是一首七律诗。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

唐宪宗时期,唐朝曾经取得了几次平定藩镇割据战争的胜利,国家又出现了比较统一的局面,不过这种景象只是昙花一现,长庆元年(82年)至二年(822年)河北三镇又恢复了割据局面。

此诗即为作者结合当时形势而作。

此诗怀古伤今。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西塞山怀古》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此诗怀古伤今。

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

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

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顿挫之感。

作品原文:西塞山怀古⑴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词句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四海为家:即四海归于一家,指全国统一。

今逢:一作“从今”。

⑼故垒:旧时的壁垒。

萧萧:秋风的声音。

白话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盖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大火溶毁了百丈铁锁沉入江底,石头城上举起了降旗东吴灭亡。

人世间有多少叫人感伤的往事,西塞山依然背靠着滚滚的长江。

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所作。

是年,刘禹锡由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附赏析
西塞山怀古⑴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注释
 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1、首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简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赏析_唐诗三百首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赏析_唐诗三百首

精心整理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赏析_唐诗三百首西塞山怀古刘禹锡(唐)⑵王?: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轧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王?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鉴赏(一)?率。

第二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面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流”(包佶第七句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第八句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

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全诗借古讽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的这首诗,寓深刻的思想于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风调之中,诗人好像是在客观地叙述往事,描绘古迹,其实并非如此,刘禹锡在这首诗中,把嘲弄的锋芒指向在历史上曾经占据一方、但终于覆灭的统治者,这正是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的迎头一击。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篇一:江苏省南通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lass=txt>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我们在继承音乐传统的时候,应持▲ 的态度。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交流从未间断,少数民族的音乐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音乐中▲ 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音乐也在各民族音乐融合的基础上▲ ,在世界音乐文化大舞台上绽放光彩。

a. 开放密不可分百花齐放b.开阔亲密无间百花齐放c. 开阔亲密无间渐臻佳境d.开放密不可分渐臻佳境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华为智能手机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三,不仅成功树立起中国智能手机的良好形象,而且改变了运营商和消费者对华为手机的认识。

b.政府部门既要明确其与慈善组织的关系,也要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管理,这样才能为慈善事业发展注入不竭的动力。

c.李娜在网球场上的坚韧表现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在为中国体育赢得全世界瞩目的同时,也有效传达了关于力与美的正能量。

d.汉赋虽然呈现出堆砌词藻以至好用生词僻字,但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锤炼语言辞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3.下列标语表述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a.小草有生命,足下多留“青”。

(草坪标语)b.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图书馆标语)c.扬起希望的风帆,走上新生的坦途。

(医院标语)d.司机一杯酒,亲人几多愁。

(公路标语)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画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这时节,我感到了寂寞。

在这寂寞中我意识到了我自己的存在——片刻的孤立的存在。

这种境界并不易得,与环境有关,更与心境有关。

▲ ,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 。

在这种境界中,我们可以在想象中翱翔,跳出尘世的渣滓,与古人同游。

所以我说,▲ 。

①寂寞是一种清福②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③寂寞不一定要到深山大泽里去寻求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5.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形象的比喻:“基址初平,间架未定,先筹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五+西塞山怀古+Word版含答案

语文苏教版选修系列《唐诗宋词选读》配套文档:专题五+西塞山怀古+Word版含答案

西塞山怀古一、诗人名片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九年进士,贞元末任监察御史,与柳宗元等人参加了“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回京后,又贬为连州刺史。

历任夔州、和州刺史。

后回京任主客郎中等。

此后又曾出外任苏州、汝州刺史。

刘性格倔强,信奉佛教。

年老多病,而时思振奋。

故有“诗豪”之称。

与白居易齐名,合称“刘白”。

诗风清峻明朗,其怀古诗十分为人称道。

还有一些诗向民歌学习,散发着民歌浓郁的生活气息。

有《刘梦得文集》。

二、诗词故事前度刘郎今又来“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朗州。

十年后,才被召回长安。

他和友人们到玄都观来观赏桃树。

观中道士所种的数百棵桃树开花时,如同朝霞一般灿烂,极为美艳壮观。

刘禹锡看后当即吟诗一首,名《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不料这首诗被人告发,说是“语涉讥刺”,是用“桃千树”影射当时涌进朝廷的大批保守势力,引起执政大臣的不悦。

因此,刘禹锡非但不能留京任用,反被赶往更加边远的连州等地。

这一去,又是整整十三年。

现在,再回玄都观,他又吟《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心中有几分悲凉,却又不失其信心。

前度刘郎也演化为一成语。

三、文题背景据五代时何光远的《鉴诫录》记载,穆宗长庆年间,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在白居易居所相会,谈起南朝兴废。

白居易说:“古者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则咏歌之。

今群公毕集,不可徒然,请各赋《金陵怀古》一篇,韵则任意择用。

”当时刘禹锡官职低微,但他却“略无逊让,满斟一巨杯,请为首唱。

饮讫,不劳思忖,一笔而成”,写下了这篇《西塞山怀古》。

白居易看了此诗,感叹说,刘诗已探骊而得珠,其他人再写已是白费心力。

于是三人“罢唱,但取刘诗吟味竟日,沉醉而散”。

上述记载,或是后人附会名人名诗而起,不足以据为本事。

现今论者认为,刘禹锡于穆宗长庆四年(824)由夔州(治所在今四川奉节)刺史调任和州(治所在今安徽和县)刺史,顺江东下,路经西塞山,有感于今古兴亡,写下了这首诗。

西塞山怀古尾联赏析

西塞山怀古尾联赏析

西塞山怀古尾联赏析西塞山怀古尾联主要写的是什么呢?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西塞山怀古⑴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⑵,金陵王气黯然收⑶。

千寻铁锁沉江底⑷,一片降幡出石头⑸。

人世几回伤往事⑹,山形依旧枕寒流⑺。

今逢四海为家日⑻,故垒萧萧芦荻秋⑼。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尾联是诗人的感慨和对唐朝统治者的婉言规劝。

“今逢四海为家日”句宕开一笔,以褒奖的口吻赞美当世。

通过古今对比,诗人深感大唐二百余年统一基业的弥足珍贵。

另外,诗人歌颂“四海为家”,表现了他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

“故垒萧萧芦荻秋”句是说: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芜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

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分裂失败的象征。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

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

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及赏析西塞山怀古原文欣赏: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原文翻译: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注释⑴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⑵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⑶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⑷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寻:长度单位。

⑸一片降幡(fān)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攻破石头城,吴主孙皓到营门投降。

⑹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⑺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⑻今逢:一作“从今”。

⑼“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赏析:诗的前四句,洗炼、紧凑,在对比之中写出了双方的强弱,进攻的路线,攻守的方式,战争的结局。

它只用第一句诗写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就单写东吴:在战争开始的反映,苦心经营的工事被毁,直到举旗投降,步步紧逼,一气直下。

人们不仅看到了失败者的形象,也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可谓虚实相间,胜败相形,巧于安排。

诗人在剪裁上颇具功力。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无能,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刘禹锡(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刘禹锡西塞山怀古①刘禹锡王濬②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 刘禹锡

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刘禹锡(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阅读答案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借助六朝覆灭的事迹,告诉人们不要忘了教训。

《西塞山怀古》鉴赏试题及答案

《西塞山怀古》鉴赏试题及答案

《西塞山怀古》原文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试题及答案
(1)“人世几回伤往事”中感伤的往事是什么?
指东吴以后的几个朝代在金陵建都,但一个个都灭亡的往事.
(2)这首咏史诗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反对分裂,主张统一。

(3)诗人写王濬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
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请作举体分析。

对比。

其弦外之音是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王气也好,铁索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4.该诗最后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请结合原诗作简要分析。

它妙在含有不尽之意,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它们最终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通用6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通用6篇)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通用6篇)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通用6篇)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1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文解释】王濬率领高大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

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投降的旗子挂在石头城上。

人生中有几回伤感往事,山形依然没有改变,枕靠在长江上。

从今以后天下统一,旧日的堡垒在一片芦荻草中显得凄凉萧瑟。

【词语解释】金陵:今江苏南京。

石头:指石头城、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清凉山。

【诗文赏析】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

诗人讲述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表现出诗人对国家的赤诚忠心。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赏析2《西塞山怀古》唐代:刘禹锡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西塞山怀古》译文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西塞山怀古》注释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益州刺史。

一作“西晋”。

益州:晋时郡治在今成都。

晋武帝谋伐吴,派王濬造大船,出巴蜀,船上以木为城,起楼,每船可容二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

王气:帝王之气。

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轩铁锥,又用大铁索横于江面,拦截晋船,终失败。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1.《西塞山怀古》中,作者告诫唐朝统治者警惕隐忧的句子是:,。

2.《西塞山怀古》中,“,”运用对比手法既描写了失败者的形象,又让我们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3.《西塞山怀古》中,“,”写了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4.《西塞山怀古》中,“,”,是全诗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唐王朝未来的担忧。

5.《西塞山怀古》中,既表达了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的两句诗是:,。

6.《西塞山怀古》中,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的诗句是:,。

,。

7.《西塞山怀古》中,点出西塞山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的诗句是,。

,。

8.《西塞山怀古》中,“,”两句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9.《西塞山怀古》中,“,”两句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10.《西塞山怀古》中,与“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1.《西塞山怀古》中,作者告诫唐朝统治者警惕隐忧的句子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2.《西塞山怀古》中,“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运用对比手法既描写了失败者的形象,又让我们看到了胜利者的那种摧枯拉朽的气势。

3.《西塞山怀古》中,“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写了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4.《西塞山怀古》中,“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唐王朝未来的担忧。

5.《西塞山怀古》中,既表达了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的两句诗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6.《西塞山怀古》中,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的诗句是: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塞山怀古鉴赏题1.对比映衬是诗歌的常用手法,此诗的前四句写晋军破吴是如何对比的其作用如何2.有人评“山形依旧枕寒流”一句极佳,请问这句好在哪里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

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句首联,是刘禹锡给《西塞山怀古》这幅历史画卷选择的第一个情节。

距离刘禹锡写《西塞山怀古》五百四十四年前,即公元二七九年,西晋武帝司马炎为完成统一大业,下令伐吴,在东起滁洲(今安徽滁县)西至益州(今四川成都)的广阔战线上,以贾充为大都督,组织了数路大军,向吴主孙皓发起了全面进攻。

处于战线最西端的龙骧将军王浚,先于益州起造战舰——“以木为城,起楼檐,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

”[注:《晋书·王浚传》]。

史称“舟楫之盛,自古未有。

”王浚挥师于公元二八零年正月自益州东征,沿长江向孙皓的首府金陵挺进,并于同年三月在石头城(金陵城)上接受了孙皓的投降。

这次战争历时五个月,兵将之众多,战区之广阔,战役之复杂,殊为罕见。

但在广阔的背景和纷繁的历史素材中,作者化复杂为单纯,仅选择了“王浚楼船”和吴主孙皓的投降地——金陵城来作描述。

金陵的“王气”之说由来已久。

秦始皇曾言“东南有天子气”[注:史记·高祖本记],乃至后来的北朝诗人虞信[注:就是‘虞信生平最萧瑟’里的那个虞信,见杜甫《咏怀古迹》]在《哀江南赋》序中也曾提过“江表王气”之言。

因此,刘禹锡在《台城怀古》中也用“王气”一词来指代建都金陵的六朝封建政权。

他说:“清江悠悠王气沉,六朝遗事何处寻。

”由此引伸,《西塞山怀古》一诗中的“王气”,则专指孙皓的政权。

“黯然”一词,极言孙皓失败之惨,灭亡之速。

“收”字又和上句的“楼船下益州”中的“下”字形成连续性的对照,彼一“下”,此即“收”。

一个“下”字,可见王浚楼船顺流直下,锐不可当的气势;一个“收”字,则综括了孙皓腐朽政权土崩瓦解的形式。

由此可见,仅在这两个字上,工夫便下的很讲究,确是锤炼精深,恰如其分的。

《西塞山怀古》历史画卷上的第二个情节是: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尽管史书上讲王浚的军队“发自蜀,兵不血刃,攻无坚城,夏口、无偿、无相支抗”[注:《晋书·王浚传》],但实际上,吴人还是进行了多次反抗。

王浚就曾伐丹杨(今湖北秭归),克西陵,占荆门、夷道(今湖北宜都),攻乐乡(今湖北松滋),身经数战。

不过,这些纷杂错综的战争素材都被刘禹锡略去了。

为了突出“黯然收”的含义,作者只选择了被王浚用火炬、麻油烧融沉江的铁锁和孙皓的一面降旗,依然用的是化复杂为单纯的手段。

从构思的角度看,这两句是“金陵王气黯然收”的具体化、形象化。

古人以八尺为“寻”,“千寻”极言其长。

“幡”即旗,不言旗而言“幡”,寓贬义在内。

“石头”乃石头城之省语。

“千寻铁琐”是吴人于江险要冲处设置的障碍,表明孙皓的反抗。

就孙皓而言,兵非不多,将飞不广,地非不险,城非不固,但由于他内政不休,荒淫无道,连“剥人之面”、“凿人之眼”的酷刑也在所不免,结果造成“上下离心,莫为皓尽力”[注:《三国志·孙皓》],因此“铁锁沉”而“降幡出”。

其后,孙皓惶惶不可终日,企图重整军心,却兵燹临头,为时已晚。

并且,可叹之处还在于,吴主孙皓缚手牵羊,卑躬归降之后,曾就此事遭晋臣相诘,这位亡国之君竟还振振有辞,反倒指摘他人“奸回不忠”,意在为己开罪。

历史学家言孙皓“积恶已极,不复堪命”[注:《三国志·孙皓》],可见“铁锁沉”而“降幡出”是历史的必然。

一“沉”一“出”,不仅见其失败与灭亡之关联,含蕴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并且也为下联的“人世几回伤往事”作了铺垫和准备。

方植之称: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独王浚一事”,又“无自己在诗内”,所以“无甚奇警甚妙”[注:《昭昧詹言》]。

以至于后世有的本子索性改为“西晋楼船下益州”,实大谬也。

实际上,方的这个说法是难以立论的。

诚然,和西塞山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是很多的,但刘禹锡独选王浚一事,却有其深刻的寓意。

我们知道,王浚虽不是西晋伐吴战争中的主力,但却是一只奇兵。

他自西到东,纵横数千里,直取石头城,不失为伐吴战争中的风流人物。

他的思路,甚至影响到了数百年后,唐宪宗时期的一件奇功——李愬雪夜袭蔡州,生擒魁首吴元济之战,以此才奠定了后世称之为“元和中兴”的盛况,前者彪炳青史,后者继往开来,二者交相辉映,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把王浚作为抒写的中心,不仅于突出兴亡之感的主题有利,亦且增加诗章的传奇色彩。

此外,王浚伐吴是从四川到金陵,刘禹锡由夔州刺史任调和州刺史,也是从四川到金陵附近,两人行经的路线相同,但二者的境遇却完全相反——王浚完成了一代伟业,而刘禹锡则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则被长期贬官在边远州郡。

赴任途中,诗人身临王浚东征旧地,即地怀人,因人感事,就事抒情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由此可见,《西塞山怀古》于叙事上精心提炼和选择情节,化繁复为单纯,是完全从诗的结构和主题出发的,也是籍此为着眼点的,并没有随意性。

正因为《西塞山怀古》的选材概括了历史的因素和寄寓了个人的感慨,达到了言简意赅,意在言外的艺术境地。

因此后来有人说,“‘王浚楼船’”四语,虽少陵动笔,不过如是”[注:①少陵.即少陵野老,杜甫别称;②语出《岘佣说诗》]。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这两句,既给这幅怀古的历史画卷勾勒出山川的背景,又在构思上起到了转折作用,从历史的叙述过渡到抒发眼前的感慨。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看似平凡简单,不故作惊人之语,所以有人讥为“平弱不称”。

其实,这两句于沉痛中见豁达,在常语中含有绵延不尽之意,于艺术上是别具一格的。

出语中的“几回”二字,富有典型的概括意义。

三国以来,金陵的政治风云,几经变换。

从吴到晋,又从东晋到宋、齐、梁、陈,大体都由于相似的原因而导致政权的更迭,历史的深重教训在往复成谶。

刘禹锡深感于这一历史教训的现实意义,多次抒写过自己的感慨。

他的《金陵五题》、《台城怀古》、《金陵怀古》都表现了相似的主题。

故此,诗中的“几回”二字不仅囊括了晋吴更替的历史感慨,且亦包含古人伤古人,今人伤古人,未来之人伤悼今人的普遍而深刻的意义。

正如杜牧所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注:《阿房宫赋》]。

具有政治家头脑的刘禹锡,自然理解历史兴亡规律的反复,所以用“几回”加以强调。

其次,刘禹锡等永贞革新集团诸人曾奋起上书,清言弊政,其以王叔文为首,史称“二王八司马”。

直言要‘废五坊,罢宫市,停羡余,出宫女,黜宦官,抑藩镇。

“自春至秋,其所施为,人不以为当非”[注:《刘禹锡集》]。

他们祈望挽救唐王朝的颓势命运,建立自己的功业,可是,他们失败了,刘禹锡被贬外任。

十年后,他和好友柳宗元虽获得了一次升迁的机会,却又因为一首“咏桃”的小诗,见罪于权贵,导致刘贬连州,柳贬柳州[注:《新唐书·刘禹锡传》]。

此后,刘禹锡由连州而夔州,由夔州而和州,前后近二十载,始终郁郁不得其志。

这里的“人世几回伤往事”,未尝不在深沉的历史感慨中寄寓了诗人自己那长期政治生涯的伤感在内。

由此可见,“几回”二字,确乎深沉感慨,笔力千钧,“若有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在其笔底者”[注:《诗学篡文》]。

对句“山形依旧枕寒流”,则将往事的追思怀念落实到诗人的立足之地——西塞山上。

西塞山靠临长江,说“山形枕寒流”,自是意料中的事。

此处的“寒流”即江流,也就是‘铁锁沉江’的江流。

江流的湍急不息,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换。

这样既使出句的“几回”有了时间上的布定,又把对晋吴的历史感叹延伸到现实中来。

“依旧”二字,使得文气贯通,造成出句和对句的浑然一体,强有力的补衬着“几回”,既而突出了“伤往事”的深刻主题。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注:《刘禹锡集》],江山依旧,人事全非,这一“寒”字,把这句常语变得警策非凡。

“寒”,固然是客观的实感,即秋寒,水寒,诚为诗人心境的反映——政治上失意后的心寒,但更重要的却是表现了历史教训的深刻严峻:谁放肆地嘲弄历史,历史就一定会无情的嘲弄谁,孙皓的“一片降幡”,即是有力的明证。

因此,这个“寒”字兼有历史和现实的鞭策警悚作用。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将萧然的秋色涂抹在历史的画卷上,来道出怀古之真情。

至此,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是滔滔长江边的西塞山上,往日残败的营垒依稀可辨,江水之滨的芦苇动摇于萧瑟秋风中,壮阔的背景中搀杂则悲凉的意味,伤感的诗情。

此情此景与王浚灭吴的历史相互结合,似有矛盾,似有关联,使得读者产生疑窦,而这疑窦又将启迪人们的思索和回味,去追寻答案。

“四海为家”隐藏两层含义。

其一为:“四海为家”即四海一家,天下一统。

借指李唐王朝的政治形式。

中唐时期的唐王朝,被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势力搞的尾大不掉,但在形式还依旧维持着统一的局面,故云“四海为家日”。

长庆年间的政治风云特别令贤者忧虑——唐穆宗李恒穷奢极欲,宠信权宦,排抑谏官,赏罚无度,这一切都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另一方面,元和年间曾一度被平息的藩镇势力,又有兴风作浪之势。

卢龙兵马使朱克融率先发难,成德节度使王庭之紧随其后[注:《新唐书·穆宗本纪》]。

大唐王朝又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危局。

古人云:“天子以四海为家”[注:《史记·高祖本纪》]。

而穆宗李恒却“荒宴,不以国事为意”[注:《资治通鉴》]。

后来,不久前才上台的李湛,则又“视朝月不再三”,这怎么能不使兼具政治家敏感和诗人忧怅情怀的刘禹锡忧心如焚呢其二为:刘禹锡自辞帝京长安,数十年来仕途坎坷,连遭迁调,倍感人世多舛,使这位弱冠之初就荣登庙堂的栋梁之才数度意冷心灰,早年间曾立誓要励精发奋的一腔热血,宏大志向,业已逐渐消磨——“四海为家”,亦暗指自身犹如飞絮浮萍,飘蓬无定,连将来的命运都如那滔滔江水,不知会奔向哪里,斯情斯景,怎能不教诗人触怀惆怅,百感齐集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诗人站在扬子江头,西塞山下,由衷感到唐王朝的前途仿佛眼前那动摇于萧瑟秋风中的芦荻,摇摇欲折,岌岌可危。

于是,作者把“几回伤往事”和“四海为家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自身遭遇不幸的伤感,一齐汇集心头,形于笔底,巧妙地融入了“故垒萧萧芦荻秋”的秋色之中。

所以,清人汪师韩曾评论说:“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注:《刘禹锡集》],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